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05:3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1篇

一、要求

通过本学期的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文件操作,能够认识WORD2000,会使用WORD2000输入文字,对输入有错误的文件内容进行修改,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会插入图片、艺术字,并会进行简单的段落调整,学习使用文本框,初步探索INTER网络世界,会简单地把网上的图片及文字保存在自己的文档中,并使用网络上的内容学习简单的小报制作。

二、教材分析

内容是:WINDOW98、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

其中第一课是WINDOW98基础知识;第二课至第十课是WORD2000的简单操作(包括中文输入、修改错误、美化文本、简单排版、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第十一课至第十四课学习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INDOW98的简单操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进度 

序号 

 内容 

 课时 

  

 文件操作 

 1 

  

 认识WORD2000 

 1 

  

 做个小小打字员 

 2 

  

 改错小能手 

 1 

  

 美化小天使 

 2 

  

 调整段落内容 

 1 

  

 简单的排版 

 2 

  

 插入艺术字 

 1 

  

 插入图片 

 1 

  

10 

 文本框的使用 

 1 

  

11 

 探险家之旅 

 1 

  

12 

 初探俱乐部 

 1 

  

13 

 网上寻宝 

 2 

  

14 

 制作小报 

 2 

  

五、措施 

1.要切合小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2.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完成操作任务的不同方法,触类旁通相关软件的使用。 

3.加强机房(网络教室)管理确保顺利进行。 

第2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趣味学习氛围

小学生都喜欢小故事,教学中如果将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和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趣味性,诱发学习兴趣. 但如果是教师口述小故事,难免会使课堂显得单调、无色. 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喜爱的小故事展现在学生眼前,以丰富课堂教学色彩,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趣的动画:果园里的桃子熟了,猴妈妈让三只小猴子去采摘. 三只小猴子很快来到果园,在采摘之前,都纷纷表示进行一场采摘比赛,看谁最后摘得最多. 在约定好后,这三只小猴子都很勤奋地摘桃子. 小猴子们将各自的篮子都采摘满了,都认为自己一定是采摘的最多的. 于是,回到家后,三只小猴子将各自篮子内的桃子倒出,并很认真地去数桃子的个数. 动画就播到此处.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帮小猴子数一数,它们各采摘了多少个. 动画虽然放完,但是学生都还沉浸在动画中,在出现三只小猴数桃子的画面时,学生们也都很主动地去数屏幕中的桃子的个数. 所以,对于教师布置的这个任务,学生都很乐于去完成. 案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趣味的学习环境,以故事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数学课堂不再单一,数字不再单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二、运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 数学学习中离不开问题,数学问题是推动学生探究思考的重要工具. 而如何充分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就是教师数学教学中需要考虑的.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问题,为数学问题赋予生命,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学生对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有了初步的学习后,为了锻炼学生计算的能力,同时为数学课堂增添乐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自己制作了一座小山,在山的顶端有一面小旗子,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取得这面小旗子. 我为你们设置了多个阶梯,方便攀爬,但在每一节阶梯上都有一道计算题,只有回答正确后,才能继续前行.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摘这面旗吧. 在第一个阶梯上写有:学生都迅速反应,很快就给出答案2.4. 于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第一阶梯变成绿色,表明已经顺利通过. 之后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攀登,出示题目,如2.2 × 8 =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问题,将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设置疑问,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都是抽象的,而小学生也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很难消化吸收这些知识,也正因此导致一些小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具体细致的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助推学生学习的进程.

第3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巧妙成功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借助观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展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达到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三、巧妙引导。突破难点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建学生感知的过程,分解难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能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再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二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多媒体动态演示三条没有首尾连接的线段逐渐变化,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总结复习,强化记忆

数学里面有许多公式、概念、定理等,不好理解也难以记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存储功能,能有效唤醒并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题,通过解题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学生读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刚学过的新知识进行链接,第一步,回到动态情境界面,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并将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在计算机进行演示的同时,教师提出“有几个人在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中的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理解,第二步,学生进行解答后,教师继续利用链接功能,再次逐步演示两人行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设计作业。发散思维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不尽相同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完成对新知识的完全消化与最后内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设置多种题型,发散学生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与类型的作业,例如,在某个多媒体课件的作业检测模块中,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多个级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级别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就有窗口弹出并播放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而一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解答习题后,则出现鲜花、掌声、喝彩等方式,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后进生的潜能。

六、在线辅导。因材施教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增加容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多形式的呈现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努力程度不断提高,拓展思维与积极探究的欲望更强烈,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发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信息技术放大、重复、慢镜头效果、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小熊过生日”的动画场面:小熊的生日到了,小熊邀请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生日当天,小熊做了精心准备,在灯上挂满了鲜花,在门上挂上了“小熊生日派对”的牌子,等待大家的到来,等待小动物们送来的礼物堆成小山。这时,主持人把生日蛋糕切成若干块,然后平均分给小伙伴,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有趣的视频画面伴随《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画面:大街路面上的人行横道、铁栅栏上一根根竖直的铁框、广场上彩旗的旗杆,等等。学生看到孰知的场景画面积极性高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很轻松自然地就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学习内容。

二、加大课堂训练密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强化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多学科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广泛全面,但是带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精讲多练,提高能力”的教学设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练习课教学,预先根据数学练习内容,提前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密度的习题练习与解答。这样会大大增加练习容量,提高课堂练习密度,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运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数学口算速算练习;播放应用题添加条件和问题练习、看图列算式练习等,既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又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效率,巩固数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练习,可以实现小学低年级不留课后作业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可把教材中的图形图像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能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无论是用教具演示,还是操作学具,都难以较好地完成“曲变直”的等积变形。如果借助多媒体动态画面的课件,则可形象地演示出圆无限分切后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从而顺利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既解决了“曲变直”的教学难点,又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媒体资源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任意的拼接,拼出不同的几种图形。在拼接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

四、拓宽视野空间,提高数学素养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地处偏僻,一般是见识浅薄,知识面狭窄,数学知识只是限于书本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历史,见闻古今中外名人趣事,接触趣味数学故事,参与数学邀请赛,开阔学生视野空间,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通过开通校园数学专题网站,将信息技术中数学资源链接到网站中,指导学生搜索数学专题网页,浏览数学网络资源,将数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解数学历史,搜集数学家的有关故事,分析研究数学趣题,增加课外数学学习的信息量,拓展数学天地,开阔数学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教学内容时,对于排序的内容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教学难点。对此,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物比高的游戏”的课件就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该奖项的内容。教学时播放课件“动物比高的游戏”:画面上呈现绿色大草原的场景,长颈鹿、大白马、小绵羊一起在一起吃草。老师在此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通过你的观察,画面中的动物谁最高?谁最矮?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说一下。”小朋友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既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说,又能按从矮到高的顺序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教与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的实施为普及中小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实现现代化教学成为现实,使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雯闻.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9(12).

[2]潘懋德.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7).

[3]钱正艳.关于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9).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技能化

【中图分类号】G62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提升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各种教法学法很难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稳定下来,无法形成其它学科那种稳定的课堂教学系统和,缺少规范和统一,这就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从学科的角度琢磨信息技术课教法学法,我觉得应提倡四个方面的技能化。

一、将教学任务故事化

遵循教材结构,将教学任务故事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就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进教学内容。例如,Windows98的桌面,我们之所以把它形象地比作一个桌面,是因为它就像我们办公室的桌子一样,可以摆放各种书籍、文具、纸张、作业本, Windows桌面上摆放了哪些东西?我们一起来认识吧。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导出了,桌面背景,就像我们装饰书桌的台布,随时可以更换。图标,就像小朋友书桌上放的书、文具盒。开始按钮,就像书桌上面只能放一些常用的书和文具,更多的东西放在抽屉和书柜里,使用时打开来寻找。任务栏,鼠标指针等都同样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和故事融进教学。

有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我就根据课时内容、特点,用故事来组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计算机的组成,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每4-5个孩子分别扮演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相互讨论说说各自的作用,学生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及功能知识的掌握

二、将传统教材学生化。

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前,往往会先分析教材,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生成课堂教学。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从教材出发。而事实上,新课程理念更注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只不是教师教学的材料而已,这个材料是否全用?如何用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需要。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幻灯片的制作这节课的基本任务是制作一组介绍动物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几个知识点。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教师的范例要选择几种学生特别喜爱的动物,画面要尽可能的活泼、儿童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正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对路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封闭课堂开放化

相对于时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体是相对“封闭”的。“开放”型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开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抱住知识目标不放,而经常忽略其它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妨适当降低知识和技能目标,真正落实能力和情感的培养。2、教学内容的开放。由于教材的缘故,我们的例题和习作相对单一,学生没有多少选择的自。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设计更多的例题和习作,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3、教学过程的开放。相对过去,我们教师总是扶得太牢,生怕学生掌握不好,教学过程往往发生一二一齐步走的现象。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4、教学结果的开放。无论是学生的作品,还是教材的习题,太统一,叫学生画一个太阳,往往是一样的。我们要给学生注入个性化和创造性,开放思维。也只有学生作品的多样化和开放性,才能说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四,教师教学方式问题激励化

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模仿转变为任务驱动、问题激励,张扬个性。这是一个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由于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其具有可取的一面,也是传统教学思维下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很少再作操作演示,而是给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寻找解决方式,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老师可以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激励了新课的学习。

以上是我从四个技能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出的初浅认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如何完成讲授任务,考虑主要是学生层面的多角度的、相互之间的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侧重学生,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的背景下,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教案网。

第6篇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科学新课程的特征就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的空间,正确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大胆猜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但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则能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更大程度地开放时空,让学生自由畅想。如《根和茎》一课的学习,笔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了根的固定土壤和它吸收土壤营养和水分的生动画面,为学生展现“茎”是怎样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使“不可见”的科学现象,变为可以“剥开看”,且“看了就不易忘”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上的自主探究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或实验,而有些活动往往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如《昼夜交替》一课的教学,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使学生明白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把科学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使生涩抽象、又充满神秘感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化难为易。科学课还有一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对这些实验以及产生的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如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将植物的果实、种子、根、茎、叶进行放大,给学生呈现出最细微的地方;并将花进行“快进式”盛开,让学生在看“开花”的过程中,观察与之相关的各个部位的变化和特点。

增强学生感知力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是,传统的科学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来源除了教师外就是课本了。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拥有大量信息的网络环境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探索宇宙》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室进行科学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开启“登月之旅”“看星座”“探索宇宙”,揭秘“太阳系大家族”,猜想“地球以外有生命吗”。这种大容量和高密度的信息技术引入科学教学,无疑给了学生一次次学习科学的盛宴,让学生学得丰富,学得快乐,学得自主,学得深入。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在学完了《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精心制作手抄报、办黑板报、写倡议书,这样可以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运用了信息技术的科学教学,能让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与传统教学中主要靠老师讲并加上一些辅助教材相比,在运用了信息技术的科学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高涨得多。在教学《叶和花》一课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拼花”的小游戏:在电脑上制作了花瓣、花托、花柄、雌蕊、雄蕊,然后让学生通过点击和移动鼠标,拼出一朵完整的花,感知花的结构。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又如关于“地球”的教学,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光凭教师和两张挂图来讲解地球的结构等知识,学生显得十分茫然;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课前大量收集资料,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从课件中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使学生具体感知地球形状和地球美丽景象,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和抒发热爱地球的科学情感。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第7篇

关键词:游戏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鉴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线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因此,暂时无需教授技术性过强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数学生最初接触信息技术是通过电脑游戏的方式,那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就可以以游戏为切入点,将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游戏策划,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和生活相结合。另外,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取信息技能的游戏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在设计或者选择游戏参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一一分解,并在具体的游戏教学开展中进行细化和完善。(2)选择设置、合适的游戏软件。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教学游戏软件需要与所明确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即选择的软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学模式尽量设置成探究式,即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3)明确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或者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定游戏软件后需要为学生提出核心的任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给出课堂探究的具体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游戏娱乐。如此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清晰的理解和整理。

游戏化教学可以说是当前教育的需求和教育改革推进下的产物,它放弃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仅仅由教师给学生输出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天性和当前的技术条件,将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学习过程,这也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其自身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探索的学习精神。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91-02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探究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只是单纯教授操作方法,将会使得学习流于形式,即使掌握了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学习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尝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实践探究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带有主题化拓展的活动中,全程参与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系统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下面笔者就以“光盘行动”为主题,谈谈在五年级信息技术幻灯片的教学中,如何开展主题化拓展教学探索。

一、开展主题化拓展教学的准备

1主题的选定。主题化拓展教学的“主题”将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实践探究过程,因此选择一个合理恰当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选用的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且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例如选择学生身边的各种现象,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学校整体规划的特色项目,或者结合学校德育处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作为探究的主题。

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理顺其前后脉络。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主题化教学,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其中一个内容来设计主题,也可以挑选多个具有连贯性的内容进行单元式的主题化教学,或者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操作任务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五年级下学期幻灯片的制作、美化、自定义动画以及播放是本册教材的操作要点,笔者选用最后一个内容让学生开展探究:用3~4课时制作一份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宣传演示文稿。

2资源的准备。确定好主题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一套与主题相应的资源库,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提炼关键词、筛选内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或者帮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主题学习网站一览表。

3小组的形成。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后,以班级为单位,每4人一组,选出组长,每组成员操作学习能力尽量做到平衡。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安排,做到课堂上主题操作有序,课外主题实践有效。组内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配合,使整个主题的实践式教与学活动有目的、高效率地进行。

二、实施主题化拓展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将学生熟悉、有情感共鸣的主题带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创设引入主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借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生活。如课前笔者准备了学校“光盘行动”的宣传海报以及一些相关的照片:满是饭粒的餐桌、盛满剩菜的泔水桶、遭受饥饿折磨的儿童等。通过课件进行课前演示,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浪费问题如此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思考,随后提出“光盘行动”这一主题,明确了活动的意义。

2分析问题,深化主题

明确了活动意义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主题活动紧紧围绕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非单纯的为主题而活动。在“光盘行动”主题化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能,以“宣传节约,倡导‘光盘’”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份精美的演示文稿,对同学、亲人、朋友提出倡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组内成员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光盘行动”的来由、节约的好处、光盘口号等,教师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交流,再由组长把任务分配给组员,及时向教师汇报活动进展,包括阶段性目标、完成活动计划书等。

3搭建平台,服务主题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资源一部分是教师准备的,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搜集而来,因此,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非常重要。资源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网络,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主题,在组内讨论并按照制定的活动计划书,利用周末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组织主题调查,利用信息手段,如数码相机拍摄图片和视频信息,用笔记录自己所看、所听、所思的信息。活动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中着重教会学生如何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存储。本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校食堂进行调查访谈,结合春季综合实践活动或雏鹰小队假日活动去绿色基地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收集到丰富的实践素材,最终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资源平台共享。

4课堂制作,探究主题

在多课时的课堂制作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活动计划书的阶段性目标,督促各小组完成作品。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演示,分享小组成果,借鉴交流制作经验等。过程性的交流与评价能够促进小组间的互相学习,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同时教师还能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完成进度,以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三、展示主题化拓展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