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2 05:09: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人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写意风景油画;文人化;色彩
色彩,是油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作为艺术表现语言,对画家在作品完美的呈F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物理学来讲,既有光则有色,有着不可或缺的表现力。“色彩又是文化隐喻丰富的视觉符号,在人类生活劳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情感传达方式都与色彩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油画发展中,它的作用与地位也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在写意风景油画中的色彩又是怎样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化精神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讨。
一、笔与墨
自古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以笔墨为主,以色为辅之,这种纯朴天真之美和在绘画上表现出的平淡之趣,受传统文化中国儒道思想的君子以“淡泊”平淡中庸、含蓄的,清心寡欲的“天人合一”及“物我两忘”至乐境界的追求和老庄对于色彩“朴素玄化”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刻意》云:“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偏爱淡雅,幽静的灰调的水墨渲染,表现于清淡雅之气,从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来看平淡素朴为之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苏试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峰峰,五色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国画对色彩的运用,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以追求诗意般的境界,也在体现画家心静气和,君子风度,文人之气的精神。而在写意风景油画创作中巧用油画色彩的多元性,调和性,充分的将传统文人画作中对色彩的诠释趋于淡雅之貌,不再是绚丽灿烂,而是降低了色彩的纯度。对画布己基本不再使用固有色,画面色彩大都是经过处理,色彩的纯度与明度被弱化,呈现高级的灰色,形成有微妙明度和色相变化的灰色调。画出的作品具有文人画“淡雅”的美学品格,画面中少有强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营造出更加和谐、统一的色调关系,这种变自然色彩为主观色彩,在色调的范围内作少许的变化,使画面和谐统一,其至是单一色调的画面,朴素且平淡的色彩,将传统文人之气的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画家洪凌擅长色彩的运用,他的作品《北方的冬天》把北方冬天风景中显现的荒芜景象,用意象的色彩创作手法,描绘出暖暖的高级灰色调。画面中黄色的土和紫褐的阴影,柔和的十分和谐,不仅没有轻飘之象,反而给人沉稳的踏实之感。画家张冬峰是南方风景画家,是漓江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风景画作被誉为,自然与生命的完美体现,画面中司空见惯的风景,在他的笔下透露着蒿草和泥土的清香,单一灰蒙的绿色调,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山水特点,一派文人意气之韵。《家乡》色彩语言上既包含了西方油性色彩的绚烂华丽,又蕴藏了传统意象色彩审美心理。画家们以心观景,充满了个人情感,浓、淡,虚、实,恰到好处。时而淡雅,时而艳丽,整体色调和谐宁静的画面意境。可见中国写意油画的色彩追求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二、画面中的“白”
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油画风景讲究构图,在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上,通过经营对象的位置、比例、层次关系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画面,是最基本的创作步骤,西画称“构图”,中国山水画讲究“经营位置”。“传统中国的一大特征,是画面构图中时间与空间的和谐构成,形成“可居”“可游”的审美意境,它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别重视意境的传达与作者个性的体现,“留白”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画家修养和艺术造诣的体现文人精神表达的有力证明,它以空与虚传递出想象的丰盈,无表达胜似表达,“墨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在西方的理性科学里白色属于颜色的范畴,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确在意境表现与文化传递中不可或缺的特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密不可分的。道家以“道”为万物本源,以虚无空灵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虚无空灵展现了古人对世俗物欲的超越,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与精神追求。“留白”不仅蕴含着寄情于景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创作了一种超越自然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寒江独钓图》,留白带来的空灵感还将映射到了君子人格上来,使画面清静淡雅空灵,不仅体现了画品也体现文人的人品与文化修养。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无,而是聚气之处,“中国画最重空白处……乃灵气往来生命之处”“以虚无见气韵,是画的极谊”看似微不足道,恰是气韵生动传神之精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虚实的理解自老子起,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是在绘画中作者对物相做了虚化的处理,传达出空灵之境,正因不实而更具遐想具有无限的大美,实,是作者随客观物象的真实表达,虚衬托着实,实反衬着实,“虚者实之,实着虚之,虚实相生”物化虚实相统一又相互的依存,才能使画面进入到一个永恒的自然的至高境界。最早在提出油画民族化的概念的刘海粟先生,在他的风景作品中充分运用了这一中国绘画中的表现技法,《顶散绮》这幅作品中写意味道十足,笔触间有意的多处留白,使西方后印象派的与中国写意画的气韵贯通融合,在构图上黑白灰的分布恰到好处,中景部分的房屋留白的运用,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画面潇洒不失生动,兼顾整体,使画面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绘画之气,堪称写意油画的经典之作。吴冠中《鲁迅的故乡》在作品中运用了自然留白,将画面中的房屋做了自然简洁的处理独具神韵,使画面呈现出了强烈的写意韵味。
写意风景油画虽然运用着西方色彩的油画材料,但仍旧表达着中国传统文人意蕴与趣味,它的可贵就在于此吧,当下这个多元的世界,包容与兼得在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意油画的道路也正因有着多元的促进与传统的继承,会蓬勃发展,越走越远。
【注释】
《历代诗话・东坡诗话》.
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林风眠原著,朱朴选编.林风眠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吴冠中.吴冠中谈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梅格.生命力、写意与形之迹化――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方向探析[D].中央美院,2007.
[5]陈辉.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J].美术大观,2009(03):14-20.
[6]刘海粟.谈中国画画的特征[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发社,2010.
[8]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郭晓川.郭晓川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主要问题
1.1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曰益增大,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例行程序和环节,写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此外,由于预防医学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等多重任务和压力,分散了精力和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论文选题草率、立意不新、内容平淡等现象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整体论文质量令人担忧。
1.2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国内有关学者曾进行专门调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技巧、专业外语应用、统计图表应用、统计指标选择、论文撰写中的讨论、外文摘要、结论部分规范书写等方面。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还发现,除上述问题外,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家当前的主要卫生政策,不掌握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常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模糊,影响了论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1.3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
各高等院校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上制定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但各院系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往往外紧内松,指导教师也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在论文设计、开题、中期管理、答辩等过程环节很少进行专门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缺乏监督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相互审阅的工作机制,致使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监督措施流于形式,最终使毕业论文难逃“走过场”的结局。
2.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中既有客观矛盾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和指导教师的个人原因。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毕业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院系要给毕业生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出严格、规范并符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或管理细则,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协同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曰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当前国家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方向的文献,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讲座。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方法与格式,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训练,必须通过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加工、图表的制作与表示方法、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等。每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并准备论文设计前,都应安排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流行病学调查技巧和方法、统计学方法应用以及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点的论文写作讲座,使学生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初步技巧和能力。
三是实行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程指导和参与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应每2~3周组织一次阶段总结,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
2.3 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在院校毕业论文有关管理规定基础上,公共卫生院系应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细则,使有关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格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责任制度,通过检查和考核,将毕业论文带教质量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指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检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毕业论文成绩挂钩,严格考勤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或停止其毕业论文答辩。
2.4 建立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院系要对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验收,严格把关,建立全方位、系统的监督和控制体系。一是由学院负责总体监控和把关。制定制度、标准、任务和目标,制定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二是由教务办公室部署和安排质量监控工作,并负责监督实施。督促各教研室按时制定论文指导计划,按时提交开题、中期检查等阶段性报告,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检查或抽查;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程序,如指导教师应在每次辅导后填写指导记录、学生在记录上签字、开题记录、中期报告后论文整改情况以及按月填写论文进度情况等。既能够督促指导教师认真辅导,又能有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和进度。
【关键词】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专业人才为目的,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生。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来,为不断满足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制度,为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1]。自此,研究生教育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两大途径。
2014年国家卫计委规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各省自此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我校开展了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工作,首批在培学生已经历集中理论学习和近2年的临床轮转培训。本研究通过对我校附属医院等培训基地的硕士生、硕士生导师、相关管理部门等进行访谈调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我省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初期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初步探索改进方案,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学所示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
1 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1.1 存在问题
(1)在校集中理论学习时间短。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共在校时间就34个月,扣除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仅有1个月时间在校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时间紧凑,所学有限,不能达到对中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理论学习,科研思维的训练,临床轮转,论文撰写和答辩;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着重于职业能力培养,重点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对科研思维的训练、论文撰写和答辩基本没有过多的要求。
1.2 相应对策
重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公共课(如政治课、外语课等)外,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临床实践课与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采取课堂面授、网络授课、讲座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于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借助网络辅助教学,积极建设网络授课,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如此一来,既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同时也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还能解决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这一问题。
2 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间探索初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相应对策
2.1 存在问题
学位论文要求高,耗r耗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然而受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仍以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迫使专业学位的导师和学生仍追求论文理论水平、深度和创新性,偏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2-3]。然而在有限的临床科室轮转期间,还要完成如此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耗时耗力不说,还会影响临床轮转。
2.2 相应对策
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的应更看中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降低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采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是文献综述、导师经验总结或者案例分析,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即可。
3 结语
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省是第一次开展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探索适合本区域实情的衔接制度,并不断地将其完善,以期推动我省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才,增强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冬杰,赵中辛,谭军,肖蕾,张欢,陈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1(06):372-374.
1.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自评问卷的研制
2.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3.提高中医毕业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尝试及思考
4.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传统技术培训的效果
5.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电子病历与中医毕业实习生病案书写问题刍议
7.中医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改革在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8."导悟式教学"在西医院校毕业新护士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9.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与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毕业顶岗实习生及其实习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10.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论文质量
11.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方法探讨
12.中医本科生毕业临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效果实践分析
1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建议
14.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的实施
16.中医儿科毕业实习带教探讨
17.世界针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在京毕业
18.对中医函授生毕业临床实习之管见
19.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
20.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21.“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学员毕业
22.中医儿科毕业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讨
23.我们是怎样带教中医护士毕业实习的
24.振兴中医事业 广开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医自学考生毕业
25.辽宁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八七届毕业典礼在沈阳举行
26.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核实践探索
27.中医研究院83名毕业研究生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8.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014年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统计分析
29.《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30.中医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指标和方法
31.85级中医班中医诊断学毕业考试试题质量和成绩分析
32.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3.从辩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
34.关于改革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综合考试”的构想
35.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
36.本院中医专业78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
37.中医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38.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中医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41.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
42.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
44.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5.我院召开首次中医系专科定向毕业实习工作会议
46.新疆首届盲人中医函授大专学员毕业
47.我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科专业举行医学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4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科毕业
49.省中医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班、医科进修班毕业典礼
50.中医系中医专业七七年级学生毕业
51.辽宁中医学院八六届中医函大毕业
52.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
5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55.深化毕业考试改革 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
56.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及对策
57.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
58.中医儿科毕业实习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59.中医类学生毕业综合考试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医专业护生毕业实习现况调查与分析
61.加强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 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62.中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3.中医妇科学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4.中医院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67名毕业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65.五年制中医本科生毕业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66.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7.试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要求
68.浅谈中医医学生临床毕业答辩
69.“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
70.试论中医专业毕业实习提前的教学配套改革
71.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
72.中医护理大专生毕业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73.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74.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
7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
76.加强大专毕业护士再培养 造就高级中医护理人才
77.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78.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初探
79.转变观念抓改革 适应需要求质量──试谈中医高校毕业实习的改进与提高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克清在光明中医函大骨伤科学院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81.为培育中医新苗贡献力量——介绍我院指导毕业实习的一些做法
82.继续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
83.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班79级毕业综合考试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获得中医大专毕业文凭
85.福建中医学院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
86.杰出校友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7.上海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生毕业
88.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
89.中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90.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91.多项措施并举 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习质量
92.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93.补泻兼施 以气为先——朱南孙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94.中医内科实习中加强急症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95.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
96.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
98.浙江中医学院恢复中医函授教育
99.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
100.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02.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103.关于构建中医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问题
104.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
105.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107.中医辩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108.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
109.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在糖尿病中应用规律
112.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113.中医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11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
116.中医养生探幽
117.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
119.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县卫生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多种多样,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举办了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
一、领导重视.县卫生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卫东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思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日常活动工作。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设6个单位论坛,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设7个片区论坛,单位论坛和片区论坛分别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积极参与,要求每位职工结合垫江卫生工作实际,特别是结合本单位实际,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卫生新高地和川渝东部区域性卫生中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撰写论文和演讲稿。
二、层层筛选.6个单位论坛和7个片区论坛分别对职工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分,在350多篇论文中评定出39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卫生局,再由卫生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评分,推选出14篇论文进行公开演讲比赛。
三、公开演讲.2009年3月31日下午2:00在县中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14篇初选论文的撰写者(演讲者)在演讲大会依次进行公开演讲。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党政领导、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部分中层干部,卫生局机关全体职工250多人观看了演讲比赛,并邀请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三组、县委研究室、县府办、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县卫生局等部门的七位领导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整个演讲比赛历时4个多小时,演讲天才英姿展现,优秀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评委们客观公正的评比,评选出了5篇优秀论文和5篇参赛论文,现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励,并将14篇参赛论文装订成册,巩固实践论文成果。
四、成效显著.县卫生局通过组织这次演讲比赛,经过层层组织发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据统计,共收到500多条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了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爱学习、勤思考、谋发展、献良策的良好氛围,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的好评。在现场观摩的部分职工说:象这样的活动很好,很有成效,既丰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涵,又激发了全系统职工爱学习、谋发展的工作热情。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健全组织 为科协工作增添活力
公司科协作为社会群团体组织,会员是其存在的基础。由于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各岗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发展公司科协会员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2010年以来,杨华多次积极向公司董事会及各级领导汇报科协对公司创新发展的作用,取得了公司领导的支持。他又组织科协工作人员发展各部门科技人员加入公司科协,经近半年的努力,经注册登记的公司科协会员208人,其中新发展会员158人。同时会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了新建立的会员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新会员的加入,扩大了科协组织的队伍,为科协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保障,增添了活力。
讲理想 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建设
为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技术创新的先锋和乐于奉献的楷模,营造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展现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梦”,从而实现辉煌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公司科协把“讲理想、比贡献”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活动的参与分享中激发对“中国梦”、“科技梦”的热情向往,通过小年“讲”、大年“比”,形成“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创新长效机制;把活动作为发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良好契机,扩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公司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力。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强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成效
为增强公司整体创新氛围,在杨华的主持下,先后组织修订了汉森制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有关科技工作奖励的规章制度,并经公司董事会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加大了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钻研技术,积极参与以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的“讲理想、比贡献” 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四年来公司“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立项项目累计达到65项,其中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件和生产批件1件;获得各级政府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1项、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累计获政府科研经费资助1700万元;有关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技术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十佳惠民科技成果1项、益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申报数12项,专利授权数6项,2项获湖南省重点发明专利;技术革新16项,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达到5000多万元;重大成果“自动化生产集成控制技术”已运用于口服液及胶囊新生产线建设,预计正式投产后年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通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杨华被评为2014―2015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汉森制药通过发展建设,先后获批“湖南省高校创新药物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消化道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中医药协调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还与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和省内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伙伴关系,为企业科技人员学习高校和省内科研院所先进前沿技术提供了多渠道的平台。
汉森制药科协每年举办公司科技论文比赛活动,并对征集的科技论文,按公司《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文件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年底进行表彰奖励。为了鼓励和帮助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杨华组织专业人员对征集到的论文逐篇进行认真审阅,对内容较好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主动联系作者进行修改,并积极向国家级学术刊物和学术团体召开的专业学术交流会推荐优秀论文。通过比赛活动,先后在《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Pharmaceutical biology》、《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华西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药业》、《中南药学》等国际、国内重点期刊20余篇,参加行业学术交流会50多人次,并获得湖南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益阳市第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益阳市优秀论文一项。
围绕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组织开展“传帮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