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

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20:5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

第1篇

为了寻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针对“常柴班”的这部分同学,具体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1.合理分组与指导老师的聘任22名学生分为三组,7-8人一组,每组聘任一名校内专任教师与一名常柴技术科的技术人员,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且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同一位教师。改变了以往随机分配指导老师、没有企业指导老师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不统一的问题。2.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明确提出禁止毕业设计选题与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无关。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由学校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及学生三方,结合具体的实习岗位,共同确定。3.加强管理与指导工作由于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离学校近,学生集中,规定学校指导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多去企业与企业指导老师、学生交流毕业设计工作。利用企业的员工培训学习教室,指导论文的写作;充分利用毕业管理系统,来管理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进度,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便于毕业设计过程记录与档案保存。4.毕业答辩成绩评定首先是学校指导老师,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新颖性;计算的准确性;论文结构、文字表达、格式;工作态度;工作量等方面审核论文,提出意见。然后由其他组的一名企业指导老师,从设计方案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阅;最后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组成答辩小组(回避自己指导的学生),根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毕业设计的质量(图纸的准确性、数量、质量)、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给出最终毕业设计的成绩。

二、改革成效

“常柴班”22名同学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结合具体的岗位,根据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如:蔡同学岗位是KW自动铸造生产线的造型工,负责KW线开机,岗位责任是维护开机设备的正常运转。指导老师分别是学校的谢老师、企业的徐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蔡同学发现,该自动线经常出现四个故障:造型机故障、下芯机故障、滑板小车故障、分箱机、合箱机故障。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个班次高达几十万)。于是就产生了针对这一情况,来做毕业设计的想法。经与两位指导老师多次沟通,顶岗实习两个月之后,最终确定题目为“KW铸造生产线常见故障诊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KW线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故障规律,以减少故障发生,提高排除故障的速度。确定了课题之后,蔡同学十分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故障发生后能记录现象、参与排查,为论文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老师指导了论文的框架,格式,表达方法;企业指导老师提供了详细的生产线的技术资料,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指导了论文所涉及的具体故障现象描述、排查过程、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最终这篇论文被企业存档,作为KW线操作岗位的工作手册,供新员工学习参考,降低了KW线的故障率,保证了其正常运行,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蔡同学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结合在毕业设计期间表现出的能力,顺利地被企业留用,并作为基层管理者进行重点培养。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如:“KW线克莱斯曼机械手的常见故障排除和日常维护”、“带锯床锯带常见故障的分析”、“砂型4G33T的手工制作”、“490机体砂芯的制造”、“铸造480机体时湿型砂性能的控制”、“M710离合器壳体铸造的新工艺制定”、“QL2E型双工位抛丸清理机鼠笼维修焊接工艺制定”、“常柴0.6t铁水包减速箱箱体的机械加工”等,均来自生产一线,“真题真做”避免了雷同与抄袭现象。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都很高,能主动地相互沟通讨论。最终学生们都能根据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的进度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通过了实践应用的检验,获得了公司技术人员与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绩。实习结束后,共有9名同学在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就业。其他13名同学带着自己的顶岗实结与毕业论文,参加招聘会受到了相关企业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应聘的成功率。

三、改革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1.毕业设计的选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一般是一线的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劳动操作岗,但是真正有意义的课题正是来源于生产一线,从“常柴班”同学的选题来看,只要认真实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此外,毕业设计的类型不应拘泥于形式,只要是来自工厂一线,无论是设计、制造、工艺、仿真、模拟、实验、装配、设备维护、液压气动、PLC自动化控制、调查报告等,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或者总结出经验,都可以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其他自主选择顶岗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也应来自生产一线,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因接本或其他原因没有去企业实习的同学,所做课题可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是其他同学企业课题的子课题。毕业设计只有做真题,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2.毕业设计合作指导协议的签订目前订单班的培养都有协议、有经费、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有较好的保障。但是,其他双向选择的同学与企业之间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关于毕业设计的责任与要求,往往不具体甚至没有,就是一个简单的用工合同。学生完全受制于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哪怕是企业里只有我们的一个学生,学校也应该关心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协议,要尽量取得企业的支持与理解,要明确规定或要求企业在毕业设计中承担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如安排企业指导老师、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等,以维护学生的权益,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3.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使用有了来自生产一线、同学们身边熟悉的、与工作相关的课题;有了企业指导老师的参与指导;按计划进度完成毕业设计就有了保证。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在其中也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让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三者之间能及时高效地沟通[2],解决调查中出现的学生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部分学校指导老师所学专业与学生课题不对口的问题。4.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为了便于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应大力建设学校周边的校外实习基地,统一、相对集中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减少学生私自联系实习单位,尽量保证同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数在5人以上,便于指导老师上企业一线集中指导。应完善毕业设计全程指导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离校前开设相关的讲座与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内容与全过程;毕业设计期间聘请企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选题与完成课题任务;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负责论文写作辅导与综合管理。

四、结束语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对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对技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PLC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在PLC课程的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尝试。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未来的趋势看,生产一线对自动化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既需求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传统模式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育在课堂上的核心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别,从而严重损失教学效率;过多强调学习,从而损失了学生的发现、创新兴趣;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被动的“填鸭”对象,或装知识的容器,抹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不用说培养创造性人才。 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创造型模式及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授与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不断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个人的才智因素和非才智因素的综合发挥,创新并非神秘莫测,大多数人经过学习和训练,都会提高创新意识,开发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一般程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方法及检验、否定、再另寻求解决方法及检验,直到真正解决并通过检验等。程序的每一过程,都要有良好的思维意识,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理念已不适应PLC课程的教学。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PLC教学核心内容是根据控制要求进行编程设计,编程设计是要强调个性化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各种课题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标新立异,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讲解PLC的基本指令时,为了加深对指令的理解,每个指令都会引用一个例子来介绍。在讲到综合性应用时,如用PLC控制交通灯、机械手时,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如:基本指令编程、顺序控制指令编程、功能指令编程、比较指令编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力求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阐述,经常给学生分析讲解实际的工程案例,如针对目前正在院内使用的PLC控制恒压供水应用实例,进行现场教学,从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变频器参数设定、控制程序设计、安装调试过程中抗干扰因素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实际工程规范要求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此外,在上实验课之前,老师事先给出控制要求,使学生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上机调试验证。课外作业的批改也改变传统做法,教师只负责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上机调试验证来发现问题,老师通过讨论、讲评、赞扬、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及时肯定编程作业中的创新思维。结果是学生的编程作业可谓思路各异,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并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对于布置课外作业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互连网等方式查询资料,上机调试,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转换教师角色 和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创新教育必须要发挥教师作用,教师把自身的创造品质与人格、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直接、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等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长期不懈,潜移默化的感染,是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兴趣的关键,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学生对PLC课程感兴趣,才会有创新的激情。 在我们以往的PLC教学中,担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用负责实验、实训课,只是埋头书本理论教学;而担任实验、实训课的教师,又不用担任理论课教学;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到了实验、实训课不能及时反映,实验、实训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又不能及时得到理论上的指导,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而理论课教师无法直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训课教师也无法直接了解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进度和程度,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也受到限制和压抑,造成教学方法僵化、以分数衡量一切,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改变这种做法,要求教师既教理论课程,又负责实验、实训课,既讲理论,又亲自动手,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并及时给以肯定和赞扬。这样安排的结果,无形之中建立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此外,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不局限于传统方法,而是尝试和采用了一下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注重能力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围绕PLC技能训练(实验)、PLC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训练)及PLC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三个主要实践环节来完成。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完成PLC的正确选型、PLC的程序设计与调试、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整个过程。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前期课程准备、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二)构筑“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现代化实验平台、网络技术等融为一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内讲授和课外自主式学习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互相渗透,突出PLC基本原理、基本编程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实验、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PLC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单个实例引入,将PLC的定义、指令、程序设计的方法由枯燥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PLC的系统设计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实例入手,层层分析,逐步完成,最后归纳总结系统设计的详细思路,使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思路清晰、迎刃而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力。

(四)“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法 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达到1:1以上,实践内容包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完成的PLC应用调查报告、围绕课前提出任务完成PLC程序设计或实用小制作、课程实验(16学时)、两周的课程设计、十周的毕业设计等。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最终学生能够“完成一个PLC应用系统”这一任务为主线,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三、更新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学习PLC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设法避免了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而重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PLC理论课程成绩和课程设计考核的评定是分开进行的。理论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如图1所示的四个部分。(1)平时成绩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出勤及课堂提问回答的表现。(2)实验成绩指完成课程实验规定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的提交情况。(3)调查报告成绩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PLC应用调查报告。(4)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程设计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五部分(1)平时成绩指课程设计出勤及工作态度;(2)系统软硬件设计;(3)系统安装调试;(4)设计资料整理;(5)答辩成绩。 总之,从传授知识的教育理观念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转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如何教好”向“教师如何让学生学好”转变。教学各环节都应该围绕着帮助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好”来开展是PLC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应用.实验》 常斗南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互动式教学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的应用》[J].邓朝阳.职业教育研究,2006

3.《PLC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闫丽华.职教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