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8 20:24: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眼下,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在全新的理念中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切中创新教育的要点,我们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可发展,个个有创新,而且要懂得人才要靠人才培养,素质只得需素质培养的哲理。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得充满创新的活力和创新气氛。
一、创设创新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打造创新学习平台是我们实施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创新学习情景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独出心裁,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产生质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质疑”、“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提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全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我们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同时也证实学生不完全是个接受器或知识容纳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也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注重开放性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的辨证统一与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建设中。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高中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范围普及和实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精神意识进行引导,通过科学思想观念的灌输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规范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于它的具体培养对策需要教学管理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 王哲.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感悟
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齐鲁大地,这让早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但在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调整期过后,许多家长、教师又出现了深深的担忧:孩子们早已习惯了高压下的学习,习惯了书山题海中的拼搏,现在又如此放松,学习质量如何保证?只要高考还在,千军万马过独桥的局面就还没有彻底改观,升学就业的压力已使一些家长坐立不安,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如何真正贯彻好减压而不减效的宗旨,成了困扰许多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我校领导也提出了“不侵权、不违规、不放松管理”的政策,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自然也成了我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难题。
一日在校园中漫步,教学楼前的几棵大柳树在春风中争相吐出嫩芽儿,远观一片是惹人怜爱的绿色。试图更贪婪的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便来到了树下,静观其嫩绿时,心中却不由一沉,树上竟夹杂着一些未吐绿的树枝,是不是它们还没意识到春的到来?我找来一个凳子登高抚摸一下它的躯体,却发现它早已干枯,它永远不会再发芽了,它只能在即将到来的春风夏雨中从树干上脱落。我灵机一动,这岂不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好素材么!我当晚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课余时间去看看这些大树,为什么在同样的一棵大树上,同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却出现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第二天,同学们就把写好的感悟送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我读着同学们的感悟时,似乎也在与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进行一次如何应对素质教育的探讨。
有的同学为自己的感悟起了很恰当的名字,如《春天中的选择》、《命运》、《争是赢之本》、《生命力》、《不要对不起自己》、《柳之感悟》、《同样的关怀,不同的命运》、《努力拼搏,才能见到阳光》、《生活中的强者》、《柳与人》、《命运的选择》、《生命的选择》、《同走风雨路》、《我与枯枝的共同点》、《同被一棵柳娘抱,我为什么没长好》、《你要对得起这条命》、《把共难当作垫脚石》、《本是同根生,相差那么多》、《春天的凋谢》、《枯枝、嫩芽、我》、《绿枝和枯枝》、《坚强才会有春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命运》、《我的未来不是梦》……
单是从这些名字中,我就意识到了这次观察大树的体验已对同学们的心灵产生了触动,甚至震撼,虽然我在布置任务时只字未提当前的素质教育,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感悟中提及到了自己,提及到了当前的素质教育。
对于由枯枝而引发的启示,总结如下。
一、遗憾与感伤
(1)有些枝条衰败了下来,让人替它感到惋惜,它也有过辉煌与荣耀,这犹如我们的青春年华,昔日里的佼佼者,在班里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们一大部分曾经生活在称赞声中的人心里很难接受,便因此而选择了放弃。(2)看到那些葱绿的枝芽旁的枯枝,不禁寒心,为它,更多的为那给了它生命的母亲。同有一片天空,同有母亲的爱,同有一缕阳光,它却放弃了自己,堕落了自己,或许它不以为然,可是它却不知,生命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次,逝去了便永不存在,大地不会因为它的流逝而缺失什么,而它却给母亲的心留下了最深的伤痛,也辜负了那世上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二、幡然顿悟
(1)也许我们应该复苏了,应该醒悟了,因为时间老人不会因我们悔恨的眼泪而给我们第二次生命。(2)说实话我意志力不强,但我想要成功。也许,是该收收心的时候了。
三、弘毅砺志
(1)我们不要留恋沿途的风光,因为前面有更美的景色等着你去欣赏。我们要让时间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让自己为时间服务,我们要做时间的主角,不做时间的配角。(2)素质教育赋予我们更多的希望与期待,我认为如果我们愿做那充满生机的柳枝,我们就应努力充实自己。在严格纪律的保障之下,努力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无愧于自己。如果我们选择了枯枝,那就会无视纪律的约束,使愚昧的你变得更愚昧,无知的你变得更无知。(3)在素质教育下,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当然你可以反驳,考不上大学我们也会有别的出路,也不一定比大学生差。是,这种先例是有的,但他们和你的理由不同。试问如果连学习这种磨练挫折都经受不住,那么你有什么资本去经受社会上的大风大浪;连学习时的小诱惑都抵挡不住,你还有什么资本去抵制社会上的与陷阱。(4)我们应该明白谁都不能为自己做主,主宰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更应该明白,同在一个环境下,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必定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应有任何怨言。(5)事物的发展需要竞争,一切生命的延续都需要竞争,争是赢之本,或许这就是柳枝上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的原因吧!一些柳枝只靠大树提供养分,而自己却不知道争取,它必被淘汰,对于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啊!素质教育虽然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我们不要忘记,当你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你的同窗密友在争时间学习;当你在自习课上胡思乱想时,而你的同学在争效率,日复一日,三年时光,他能争到了什么?是重点大学通知书;而“你”争到了什么?是失望,是痛苦。(6)为什么同在一颗太阳下,同在一棵柳树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就和同学们学习一样,假期结束归来,坐入教室,有些同学能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投身于学习;而有一部分同学还一心回味往事,无心学习,这样,同学之间的差距便开始加大。(7)不要认为为时已晚,因为觉得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8)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改革会成就一部分人,同样也会毁掉一部分人”,而柳树条的现象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而我们其实也就是那柳树上的枝条,至于想要成为充满活力的枝条还是枯枝,那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9)同样的一个冬天,同样的自然环境,上天又没有为谁独开一片天。鲜嫩绿叶带着成功走向了春天,而枯枝带着羡慕远离了大树的怀抱。(10)现在的我处在枯枝与嫩芽的交界处,何去何从,心里也渐渐明白,为了将来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我想我应该选择嫩芽,虽然会有些困难,但我相信自己,我一定要努力。转贴于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生 培养 创新能力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
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胆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论文关键词:模具专业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途径 方法
论文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本文就模具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构成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3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4 途径与方法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而言,而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模具专业是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程类专业,除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取新知识、勇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地处西北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特别是工科专业加之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与内地兄弟院校都存在较大差距,为尽快提升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组织申报资料,自己参加答辩,经过以上环节项目被批准后,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加以辅导,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友谊,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文、社会和科技发展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拆装技能竞赛,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制造、创新的过程,对模具的用途、选材和结构加深理解和思考,从而启示学生从某一种模具的结构去思索新的更巧妙的结构。应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将Pro/e、UG、SolidWorks、AutoCAD等设计软件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任由学生去想像,活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和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给学生几个主题,不给出具体的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是由学生自己制定题目,使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题目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充分地训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除了通过理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内外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M].光明日报,2000.
[2] 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