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律系毕业论文

法律系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1 13:25: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律系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律系毕业论文

第1篇

81岁的郑建阳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是一名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裔,他做过报馆的翻译员,也做过英文教员……而他最重要身份之一,是做一名学生。2005年,70岁的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合办的交流项目,成为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高龄留学生。老人“对故土特别向往,他父亲原籍福建,所以他特别想拿到国内大学的学位”。郑建阳的导师郑涵教授说。

郑建阳2009年如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后来却几次与导师说,希望把结题时间后延。一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论文必须做足做好;二是郑建阳突然中风,行动渐渐不灵活了;三是他还要照顾100多岁的母亲。“母亲生病期间,我和妹妹照顾她。我就坐在母亲床边,母亲的头枕在我的腿上,我手上拿着小木板,在木板上修改我的论文。尽管辛苦,但是写论文帮我度过了那段苦难时光。”郑建阳说。他不会打字,论文修改过程中,他一直是以邮寄的方式把手稿从马来西亚寄给导师郑涵,郑涵再请人把手稿输入到电脑中。

6月17日下午,郑建阳飞抵上海。由于中风后遗症,郑建阳“从大门到图书馆也就200多米的路程,要两个人搀扶着他走好久”。但直到答辩前一天,老人还坚持去图书馆查资料。郑涵形容他的材料已经“堆成山”了,论文前后已改了六稿,他仍嘟囔着“材料会不会有疏漏啊”,当晚还在这本16万字的论文上勾勾划划。

答辩那天,郑建阳是最后一个上台的学生,他为自己的拖延向答辩委员会致歉,泪洒现场。答辩过程中,“他每个问题都回答得特别认真,还引经据典地举例子。”答辩委员会主席杜友君说。经审核,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当场授予郑建阳硕士学位。

“参加答辩并不是说我就是有学问了,而是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继续深入下去。”老人说。

热议锐评: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耄耋老人,10多年求学路走过来,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或许有人会觉得,老人只是为了“拿到国内大学的学位”,但他的认真与执着,以及对学习成果的重视,早已超越了这个目的。诚如杜教授所言,他是将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更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这种纯粹的追求,才是老人最令人感佩的地方!(南亭)

第2篇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北京学者陈瑞华认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制度和法制层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由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所谓理论问题就是现有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①这个概念把问题意识等同于:寻找“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了,而且这应该是对博士生或者硕士生的问题意识的要求,对本科生的要求理当把制度和法制层面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核心内容,本科学生更应侧重于关注司法实践中制度的完善等这些问题。

北京学者李婧、张琪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意识”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②持有此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少,早在1995年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就已经提出过这样的概念。③这个概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现实和理论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将问题意识等同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

笔者认为,法律人的问题意识不能简单如以上学者所述——把它简单等同于去追寻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或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法律人的问题意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的形式,即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我们的法律思维去思考它。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有人说“75岁免死,君子报仇,75岁不晚”,老年人犯罪将会因此有恃无恐?你对该观点有什么看法。如果我们在回答该问题之前,首先会下意识地想:这个题目到底涉及什么法律问题呢?——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法律人的问题意识”。经过进一步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个题目涉及到罪责刑相适用问题、刑罚的正义目的以及刑罚的预防犯罪和教育目的等问题。如果能够找出这些问题,就能较好地解决这道题目了。其次,我认为,法律人的问题意识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追寻“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对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这可能是他们的问题意识的核心内容;但对于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律人来讲,我想他们的问题意识更应该倾向于制度和法制层面的法律问题。最后,完整的问题意识应当包括这样的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早就指出:我们要学会“应用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进路。

二、问题意识的功用

在辩论中,问题意识强的人往往较容易处于主动地位,能紧紧围绕辩论主题展开论述。比如,在日常学习、研讨过程中的辩论、法庭辩论甚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吵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争议焦点、不能紧紧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讨论,就说明这个人问题意识不强、法律思维能力较差,一般来讲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行。

当官从政更需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忧患意识,善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有没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前瞻的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干部,才能将社会问题防患于未然。没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往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意识不到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其所谓的“施政”都是盲目的,实际存在的问题未能发现、更未能解决,使小问题淤积成了大问题、使新旧问题混杂成综合性问题,最后积重难返、最终走上不归路。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简直就是党的事业的掘墓人。

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中有重大的意义。论文的写作往往起源于问题意识,它是论文写作的源头、是迈出论文写作的和第一步。没有问题意识的论文写作是盲目的、没头绪的,最后写成的东西最多只能象教科书一样,最多只是一大堆常识性的文字的堆积,未能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读者阅读这样的论文或者著作,除了能积累一些常识之外,并不能得到任何启发。

三、如何获得问题意识

首先,要养成对社会事件、法律现象进行追问的习惯,即面对种种社会事件和法律现象,我们总要追问:它到底涉及什么法律问题?该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当然,要想能够洞察各种社会事件、法律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的核心,就必须有扎实的法理功底、较强的法律思维,而这两样基本功,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达成。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各种途径来获得单个的具体的问题意识:⑴从法学的基础理论中寻找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研读经典、体会经典,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时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经典,发现前人理论的不足,从中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超越、补正和发展。⑵在法律学科前沿中去寻找问题。法律前沿问题往往与现实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关。⑶在法律实践中找到问题。法律实践包括古今中外的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每个领域都有可能存在很多依然没能解决的问题。⑷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找到问题。对于在校生来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从老师的讲课过程中寻找问题是最便捷的。因为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般都会提出很多学问供学生思考。

①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50页。

② 李婧、张琪:“经济类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毕业论文写作”,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第3篇

关键词:准省属高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实施途径

一、 新形势对高校教育的要求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学校要迅速跟上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建设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高等教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的培养是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教育以是否符合国家计划为要求。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价值需要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因此,教育要考虑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需要有更多的创造性、主动性和适应性,这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而且在情感、意志力、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心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新升本高校在课程建设上,要特别注重贴近社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例如,在第四学年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适当增设专业实习,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接近社会,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观念必须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得到充分体现。新升本高校专业应与市场紧密联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专业设置做出相应调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企业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新升本高校毕业生推荐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学有所长,具备本专业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此,新升本高校在课程建设上应注意研究企业需求、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如可以开设电子商务、财务及企业管理实务技术、商务英语、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等与企业紧密相连的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还可以开设辅助课程,如法律专业可以开设会计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学科之间还可以相互渗透,如在法律系和经济系开设“法律与经济”、“国际贸易与英语”等课程。

二、 课程创新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出人才、出成果,还应出思想。我国高等教育最早是人文教育,后来发展为科技教育( 所谓重理轻文)。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地结合起,中国教育正走向成熟。因此要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目标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依靠教育,而教育的具体实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建设的依据和出发点。新升本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知行合一、自信刚毅”。因此课程目标上首先应该坚持德才统一。在“德”的方面,不仅要加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还特别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当前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明显提高,企业已把职业道德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受聘的前提。因此,应该把培养生高尚品德放在重要位置上。“才”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基础。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出发,加强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从单一专业型向专业――管理复合型人才转变。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特别是企业希望聘用的人才业务熟练、管理内行、忠实肯干,希望聘用的人才既是企业基层部门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同时又能为企业全局的经营献计献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要求具体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专多能,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大力开发综合课程、模块课程,减少课程科目,增强课程特色,提高课程应用效率。对于具体的课程计划,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精心规划与设计各专业课程的结构,做好“增、减、删、补”工作。“增”就是要增加新开课程,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了课程中去,如新开设的广告理论与实务、财务与企业管理技术、品牌管理、直效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减”就是要减少陈旧过时的内容和纯学科性的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如将原有的企业管理课程改为管理学课程;“删”就是要删除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要求,掌握所需的知识,如删除原有的财经应用文写作,改设中英文应用写作和商务文秘实务;“补”就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要补充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如新开设的广告案例分析训练、推销模拟、会计模拟实验,用友软件操作、国际结算模拟实验、报关实务模拟等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成为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的社会有用人才。

三、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新升本高校专业课程大体可分为五大块,即大学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指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主要在上述模块课程及时间维度上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具体的实施途径是:

从适应人才的多层次要求出发,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要加强数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济管理应用性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建设。从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来看,课程建设特别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增加:一是要增加外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将外语课教学与各经济专业职业要求结合起来,重视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如开设营销英语、财会英语、外贸英语和第二外语等课程;二是增加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时数,把计算机课教学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突出时代对经济方面人才的要求,如开设网络广告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电子结算实务和无纸贸易等课程;三是要增加有关心理课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如开设心理学、心理咨询讲座等课程。

从“强化基础,分段培养”出发,在时间维度上合理安排五大模块课程的教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各类专业指定必修课的要求,对专业学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出不同的要求。各专业教学分阶段进行,对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根据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开设通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则主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结合本专业要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第六学期安排专业实习,依据学生实习情况和他们个人的兴趣在第七学期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第八学期重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创新能力出发,加大学生科研力度,加强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在现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措施有:启动并加强“研究型教学计划”的实施;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学生学术讲座和论文评比活动;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作者单位: 熊华林南昌工程学院

艾英武江西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资料:

[1]田润华.以教育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3:21.

第4篇

夜已深沉,我坐在宿舍里,呆呆地盯着电脑,本来想再用心好好修改一下个人简历的,但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七年前,我从沂蒙山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这是爸爸的愿望,他希望我以后能做个律师,可是我不喜欢,但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我同意了。来到大学才知道,走出大山的孩子面临的是怎样的困境,我从来不敢对母亲讲,怕她担心。

我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慢慢地发现,我除了学习好之外,其他是一张白纸,学校里有活动,北京的学生要比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学生出色得多,琴棋书画,样样都有行的。我再也不因为学习好而自豪了。

大一的冬天,北京下了大雪,我拿出妈妈一针一线给我织的毛裤。因为当时毛线不够了,妈妈在裤腿的地方接了一块别的颜色的线,舍友见了大惊,“你们沂蒙山还很穷吧?”我愣了一下。她指了指我的毛裤,我才明白。自嘲道:“这叫节俭,不叫穷。”但从此把毛裤压在了箱底,再也没有拿出来。后来才发现,同学根本就没有穿毛裤的,甚至秋裤也不穿,为了显得苗条,只穿一条牛仔裤,然后大衣一裹完事。我也学着不穿毛裤,虽然那个冬天冻得我感冒N次,但适者生存,所以为生存得适应。

我的自尊只有在书的海洋里得到提升,于是便开始大量读书,考各种各样的证,以备毕业后多一条就业的门路。

选择了考研,就业的路也许会更宽些

大三那年,很多同学都出去找单位实习,我也找了几家律师事务所,但情况不乐观,人家总是以各种理由打发走人。看到舍友个个笑脸如花,我心里有些忿忿不平了:哼,不就是长着一副好脸蛋吗?一舍友看我不服,她说:“唉,怪都怪你长得太实在了。你得减肥呀,你看哪儿要胖姑娘呀……”我不屑,胖怎么了?可私下里,还是为了这身肉哭了好几次,怎么折腾就是不瘦。

痛定思痛,我选择了考研,也许就业的路子就会宽些吧。

于是,我每天出入图书馆和阅览室,在其他同学为找工作而奔波时,我却拼命苦读。为就业,我放弃了法律专业,选择了新闻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得从头学起,但我相信自己能行。虽然也有几个同学准备考研,但人家的目的很明确,因为男朋友在北京工作,有人供奉。而我呢,仅靠父母的退休金来供养。

终于考完了,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却时时听到令我吃惊的事情,某某正在办理出国手续,某某找了个老外,毕业后就结婚呢,某某被某某律师事务所留下了,虽然只是个助手,月薪几千呢,还有谁谁被一家外企录用了……这些消息如春天里的小草,没有风、没有雨也会拼命地疯长。

我喜欢这座城市,为了适应这里所有所有的地方,我从大一到大三,每周末一个人在街上狂奔,走遍了北京的角角落落,磨破了十几双鞋子。

妈妈当年大学毕业为了响应号召,支援山区教育事业,一辈子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但退休后,为了供我读书,不得不到一个民办学校再教书。当年和妈妈一起毕业留城的同学,都开上轿车了。虽然妈妈不后悔,可我不是妈妈。小学时,我常常站在镇子的田埂上,看着空寂的田野,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如今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我不能后退。

终于鼓起勇气,放弃眼前很是缥缈的工作

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传媒大学,拿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流着泪告诉远方的妈妈。妈说,我知道女儿是最棒的。为了减少父母的压力,那个暑假我留在北京做家教,一共找了三份,每天从城南跑到城北,再从城北跑到城东,就这样拼命地奔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我也学会了与上几届的学姐学哥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因为听同学说,这些学长们,对以后找工作大有用处。

很多人说名牌大学不愁找工作 ,还有人说研究生更不愁。但接踵而来的事情,还是给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网上投递的简历没有回复,公务员考试失利。曾经一度像迷失方向的羔羊,每天走在潮水般的人流里,两眼茫茫。林立如云的写字楼里,出出进进的白领,他们是怎么挤进去的?外环路上飞奔而过的高级轿车里坐的是什么人?难道偌大的京城寻不到属于我的方寸之地吗?

在学长的推荐下,我去了一家媒体,起薪4000元,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这个工作还是比较诱人的。

我特意修饰了一番,精心设计了各种要回答的问题。走进写字楼,迈入电梯的那一刻,心里七上八下,如果能被录用,我也成了白领,可以大显身手,无论如何,不用再向父母伸手了。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老总办公室。总编约50多岁,见我进来,懒懒地打了个招呼。我小心地陪着笑脸,“总编您好,我是……”没等我说完,他摆了摆手说:“知道了,把简历放在这里吧。你出去等一会,我们商量一下。”我站在走廊里,看着编辑记者们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每一个人都很严肃的样子,脸上写满了神秘。我不由倒吸了口冷气,天哪,太有文化味了。

半小时左右,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儿走过来,问我是不是刚才送简历的。我说是。女孩儿说,老总叫你过去一下。我默默地祈祷:一定能行,一定能行!推开那扇决定我此时命运的门,心要跳出嗓子。“总编……”“目前,我们不缺记者。”他把声音拖得很长。

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但强作笑脸退出。大楼外阳光一片,我的世界冰天雪地。

又费尽周折,在导师的推荐下,到一家大的电视台实习。导师说,如果表现好,有可能被留下。我兴奋得一夜未眠,那是我心中的天堂,也是所有同学梦寐以求的地方呀。

刚进去的心情是忐忑的,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胆战心惊地做事,给办公室每一个长辈打水,擦桌子。看人家忙里忙外的样子,我傻傻地做着一些琐碎的事情,和想象的相差太远了,但是相信有耐心,就会看到成功的曙光。好几次想跟着名记者出差,但终于没有勇气说出来。自己是个小小的实习生,只能做零散的活,其他得靠边站。

每晚走出电视台大厦,才敢长长地舒一口气,感觉只有空气是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地呼吸。回到宿舍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要想说的话,在电脑前统统倾泄而出。因为第二天上班,我就是一个半哑巴 。

在电视台实习,对我来说是开心的,因为在神圣的光环笼罩下,满足了我最真实的虚荣心,工作极大的弹性和自由又符合我天生懒散的个性。所以我还是强忍着如山的压力,硬着头皮做下去。

老实说,我很想留下来,可实习半年多了,一分钱也没有,而最痛苦的是,想融入这个环境,太难了。妈妈多次在电话里告诉我,要好好干,不要考虑钱的问题,可我总不能让他们养我一辈子吧。

离开还是无边地等待?现在已经是三月了,工作没有任何眉目,栏目组的领导也不说留,也不说辞,就是没有工资。虽然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但对我来说,首先的选择是生存呀,我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经过几昼夜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放弃眼前的很是缥缈的工作,开始四处求职。

回到学校,班里弥漫着压抑和无奈。简历投递了无数封,却没有下文,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沉闷。一位同学说,我们用写毕业论文的借口,逃避目前极度紧张的就业趋势。但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该来的终究还是躲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