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14:47: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图书馆度意识形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33-03

如今,图书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是在《教育世界》1894年第62期《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一文中。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贯穿于图书馆建设的始终,体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方方面面。

1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文化核心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文精神,如果离开人文精神来谈图书馆的价值,那就无从谈起。图书馆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图书馆学五定律》也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

2当下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

2.1 人文精神在意识形态上的缺失

长期以来,从图书馆领导到馆员都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可以从我国现行各种各类评估体系都只是注重图书馆的藏书量、阅览座位、电子阅览室规模、数据库的数量等硬件装备,而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读者被拒率、阅览室的上座率、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倾向等却常常忽略不计中表现出来。

2.2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关怀没能在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人员中落实,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没人愿意主动到流通部门去工作。一是人文关怀在读者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图书馆“入馆门槛”太高;单向制约读者的各项规章制度太多;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以硬性管理为主,禁忌多于开导,惩罚多于教育。

2.3人文精神在学术研究和人才配置上的缺失

在我国,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浩瀚的图书馆学论著、论文中,人文关怀方面的所占比例很小。在人才配置上,高级职称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一般都集中在技术部,而关心读者冷暖、满足读者需求、研究读者心理、提供个却被视为“技术含量不高”而不受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被技术取代了。

3 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3.1 弘扬人文精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从图书馆领导到馆员都要真正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加大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探讨和开发力度,在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处处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而图书馆流通服务存在问题的弊端也恰好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上。比如,流通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不仅仅表现在学历低,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服务意识差、创新能力低,难以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又比如参考咨询工作滞后以及图书乱架、破损等问题,都表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观念不强和没有充分认识到流通服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

3.2 人文精神应成为衡量流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在流通服务部门的业绩报告中大多只是强调各类图书的借阅率和接待读者人数多少,却极少关注读者的满意率、读者的人格和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等;许多流通工作人员对电脑操作十分熟练,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或极不耐烦;评估流通服务工作质量的指标虽然有不少,但唯有人文精神没有被重视,以致造成长期以来读者对流通部门产生只是“借借还还”的错觉。据《羊城晚报》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的广州人几乎从来不进图书馆,而广东省的图书流通总人数和外借册次还都处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最高水平。可见图书馆流通服务要改变形象,吸引广大读者,任务是何等艰巨。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评估应该以人文精神作为重要指标,这样才有可能促进流通服务宗旨的实现。

3.3 弘扬人文精神是搞好流通服务工作的基础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指出:“图书馆事业主要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图书馆学更接近于人文科学,而不是硬科学”;我国图书馆学前辈杜定友先生认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流通服务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万万不能偏离图书馆的运作轨道。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了读者,图书馆也就不复存在。而要拥有广大读者,就必须在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处处充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一方面是有利于流通服务工作人员和读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促使流通服务向健康的科学的方向发展。

4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4.1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体系

要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概念、内涵和范畴,建立完整的图书馆人文精神体系。其次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工作总则,将图书馆必须遵循的读者平等原则、公益无偿原则、扶弱助困原则等人文法则通俗而详细地写进纲领、写进《规程》、写进《评估条例》,实现图书馆里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另外,还要明确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施细则,并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总结和完善。

4.2 提升流通馆员和读者的人文素质

提高馆员和读者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肯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升馆员和读者的素质。只有通过立足于馆员,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并千方百计地给流通馆员灌输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意识,让广大流通馆员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在流通服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同时提升读者的素质。

4.3 在流通服务工作中贯穿人文精神

图书馆流通工作是以人文为基础的,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让人文精神落到实处。第一,馆员要立足于服务,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意识指导行动,无形之中馆员的言行举止就会体现出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面对读者时,就会投入相应的情感,给予读者富于人情味的关怀。第二,流通馆员应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流通馆员不仅要有人文意识,还要发扬科学精神,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三,在深化流通服务的参考咨询工作中实施“首问负责制”。通过实施“首问负责制”可以使流通馆员积极主动、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将无形的服务意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思想上尊重读者,在感情上贴近读者,在行动上深入读者,在工作上为了读者,从而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5 图书馆的人文管理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全面素质提高,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以前简单的“藏书楼”。“书”与“读者”不再是借与被借的单一借还关系。在图书馆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要充分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在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呼唤“人性的回归”势在必行,是与世界图书馆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注重人文管理应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杨玉华,万方.浅谈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0(7):84―86.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共享利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信息交互方便、传输速度快捷、覆盖范围极广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推动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型、网络型、虚拟型图书馆延伸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要在打造平台、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一、打造平台,创造共享利用的条件

网络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创造了便利,使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由传统的到现地翻阅资料,变成通过网络互通,在网上实现信息查找、文献调阅等功能。但网络的虚拟性、不稳定性、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等特点,客观上对文献资源共享利用造成了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1.建机制,解决共享利用标准的问题

忽视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资源共享利用。我国自2005年开始进行“标准文献共享网络建设”,形成了规模庞大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但对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实现图书馆文献之间的无障碍共享和利用,就是要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范围、条件、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解决好共享什么、利用什么,以及如何共享、如何利用的标准问题。要在建立国内统一标准的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通过在每个省、市指定一些图书馆作为对外定点交流图书馆等方式,建立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共享利用的通道,搭建点对点交流的平台,消除国与国之间因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共享障碍。

2.建规矩,解决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图书馆网络化带来了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以及资源共享利用后的收益分配等法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在建规立矩上深化、细化、量化,在《物权法》、《著作权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对文献资料的复制、拷贝、加工、引用、传递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速度快、难于分辨、难于监管等客观实际,对各类电子书籍、音像文电、数字文档信息等资源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按规定合理支付版权费用,使文献资源共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合理运行,防止共享利用变成私用、滥用。图书馆内部也要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健全内部制度等方式,使图书馆资源利用更加符合法律程序、尊重合法权益,内部工作人员也必须学法、知法、懂法,才能适应和解决图书馆因资源共享利用带来的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

3.建设施,解决硬件设施上的问题

文献共享利用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作支撑,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共享利用的需要。因此,要下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目前发展的3G网络、手机等媒介,不断改进和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和检索技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要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涉猎广泛的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积极创建移动图书馆平台,不断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科学统筹,整合共享利用的资源

基于最广泛、最庞杂、最系统、最科学、最严谨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的基本前提。我国拥有广袤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信息资源,但在统筹多门类、多学科、多地域的资源上还不够,呈现出资源整合不系、资源整理不深入、馆与馆之间通联协作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收集闲散资源

闲散资源比较容易被忽视,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存档价值,影响社会人文环境等的进步和发展变化,而没有专人去收集整理、形成体系的事件、文化、语言等内容。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继承人代代相传,而且要用文字、图文、音像等媒体传承下去,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责,特别是对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具有很高艺术性、历史性的东西要进行保护性收集,从而避免资源的流失。收集闲散资源,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充分认清收集闲散资源的重要性,主动为图书馆提供线索、资料,增强全民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2.挖掘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是指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具有典型特点、有收集价值的资源。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对于系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人文、社会、地理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全国各地特色资源统在一起共享利用,不仅能建成集民族、宗教、社会等知识于一体的宝库,而且能增进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间了解掌握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情况,有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挖掘特色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代表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图书馆的作用,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图书馆,把这些专题图书馆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3.统筹多方资源

统筹多方资源,就是要加强各地各类图书馆的联系交往和沟通协作,打破馆与馆之间的界限,实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馆馆之间的经常性、定期性、互的交流合作,打通资源共享利用渠道。要建立庞大的电子图书信息库,通过广泛收集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将现有文献资料逐步转化为电子文档、数字格式,不断充实和完善数字化馆藏资源,方便网络传输和交流,形成网络条件下的信息采集、重组导航、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能力。

三、全民参与,营造共享利用的氛围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利用率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比较明显,一定程度制约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利用。此外,利用资源共享解决问题的群体仅限于高素质人才队伍,未向普通人群普及。要充分发挥好文献共享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须在“三个三”上下足功夫:

1.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即:占领思想高地的作用、宣传先进文化的作用、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在收集整理各项资源中,要把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容积极向上的资源充分收集出来、展示出来,多宣传先进文化,删除消极文化、庸俗文化。在资源共享利用过程中,要对所共享、利用的资源进行严格筛选把关,牢牢卡住思想文化底线,加强文化监管力度,严防将不入流、不入目、不入耳,甚至意识形态错位的信息资源分享利用,坚决防止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传播。要重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先进科学文化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力服务。

2.要实现三个目的

即: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成果共用的目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信息交互实现资源的流通交流。为此,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将图书馆打造成各行业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利用好虚拟网络的平台,实现跨地域的适时交流,共同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共同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享受资源共享带来的快乐和成果,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最大作用、带来最大实惠、取得最大成绩。

3.要达到三个效果

即:人人都来用、人人都会用、人人都想用的效果。针对目前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不清楚,对网络条件下如何查找利用资源不懂不会,致使图书馆作用未能最大程度发挥等问题,要加强图书馆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懂网络、懂管理、懂信息的图书馆员工队伍。要加强各类公共图书馆同大、中、小学图书馆的对口连接,在学生中培养出能学、会用图书馆资源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全民网络化、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努力增强人们利用图书馆共享资源提升素质、回报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第4篇

素质教育艺校图书馆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以下规律都是不言而喻的:就社会研究的角度而言,普通人认识自我和感知外界的主要方式依旧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同时代权威们的论证。一个显然成立而无须任何论证的观点是:人类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这样超凡入圣的成员,可以凭借一己的智慧和精力重新论证或是建构我们取得的所有彰显文明的知识架构和文明骨血。而人类之所以能够雄霸和占据动物世界统治权的原因,也是在于我们族群的骨子里,文化传承的因子一脉相承,并天生独具敢于推理论证的宝贵品质。

除了单个的个体独具相较于别的族群更为巨大的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之外,聪明的人类还通过创建一些相宜的,可以使其族群整体上在短时间内成长得更加精明的制度,进而巩固其在众多族群中的优势地位——可以断言,地球上任何一个想要取代人类而成为主要的统治力量的物种都必须在文明的创造和个体学习的能力上下功夫——而书籍和教育显然是其中最独具匠心的两大杰作。

一、书籍对于人类的作用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图书馆

可以毫不犹豫地立论:除了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普通人几乎所有的见识都源于书籍。而即便是那些站在云端俯瞰众生的知识巨擘,他们所掌握的真理和正在穷究的奥妙都无一不建构于普世的公理和一般的价值。可以说,一个不读书或者是从不与书本接触(间接或是直接)的人,必然是人类族群中最愚昧和无知的份子。他们认识自我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必将是最原始和本能的。由此而见,书本于人类而言,其重要性实在不亚于阳光对于一切想要兴旺发达的生物。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一般性的知识;进而同先知对话,建构我们饱满的精神世界;也只有读书,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族群,才有可能探知更多更精深的世界奥妙,不断强大自身,进而在掌握和熟知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得以持久地的进步和保存。

显然,书籍起到的作用,一是对有益知识的保存,以便进行持久而有效的隔代传承;另一个则是便于知识的普及和深度专研。此两种功能呼唤图书馆这种文化建筑物的建构。毫无疑问,我们建构图书馆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存文明;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文明。当然,图书馆这种文化功能建筑的出现,除了以上两种最至关紧要的原因之外,个人的力量无法也无必要花费如此多精力和提供如此多的财富购置浩如烟海的书籍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

二、教育以及教育与书籍的关系

一个可以为众人所接受的近乎真理的社会规律是:人的最终成就与其所接受之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作为提升族群竞争力的一项战略决策,良好、均衡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也早已成为有远见卓识的知识精英们不断探索和推进的社会福利。卢梭在其教育学名著《爱弥尔》中所一直强调的观点认为,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读某一领域的书籍而获取解释这个世界的知识,却不应该“事必躬亲”地把自己总结得来的可能带有自我偏见的价值观念输导给可塑性过分强大的学生。所以一个合格的教育人可以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一定不能是对其所处之社会和文明存在极大偏见的人。

而我们之所以在大学建筑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在于,高等学府是青年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渐趋定型的所在。无论是政治立场和学术见解,我们都必须确保学生不会受到别有用心的“误导”。拒绝政治偏见和价值形塑走进校园,尤其是走进艺术校园,这向来是教育名家一致公推推的真理。显然,要达成这一目的,直接和政治当局叫板不仅是没有现实可能性的也是几无必要的,所以我们把并不附带意识形态和价值误判的纯粹的学术探索和传播的书籍提供给学生是最合时宜的。真理不存在于人的口中,也不存在于政治宣导之中,而是在书本里,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年轻而有激情的大脑之中,这才是保证人类整体进步和倾向完美的良好办法。

因此,某种程度而言,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应该超越书籍。

三、艺术学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应该说,评判艺术学校的教学得失与评判其他类的高校的教育得失侧重点必须有所不同。终生倡导“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之教育理念的前苏联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认为,我们评判一所艺术学校的好坏的标准并不像工科类的高校那样注重教授本身的专业知识,而更多是看重他们的图书系统的运作情况。这和中国近代教育家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在看来,教学主要还是学生的事,教授没有义务也无权利大包大揽。而中国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也曾经发文指出:我们所言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分异,正在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做的多还是学生做的多。前者便是我们现今饱受诟病但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的教学模式,而后者则是我们教育革新所追求的目标。

而笔者以为,艺术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是整个学校运作所必要围绕的又一个系统中心和枢纽(另一个是学生),它的主要管理者即馆长必须是一个综合素养相对较高,对艺术的真意确有精深见解的教育人;而其工作和相应编制的图书采购、推介和管理人员,也应该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准艺术人。具体来说,馆长必须对现今世界的艺术架构有宏观的了解和大致的把握,然后确立相应的管理思路,以保证整个图书馆的运作活泼生动而具前瞻视界;至于普通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大致了解,哪些书籍需要推陈出新,而另外的一些书籍却具有恒久留存的魅力。就现今的出版和印刷技术而言,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书籍的数量并不夸张,图书采购工作人员的职责,在于通过求索和论证,初步推知哪些书籍是无益的,而哪些书籍是必需的,哪些书籍又是看似无用,其实对启悟学生的识见是很有裨益的,要在有限的资源供给中最大限度的创造合意的价值。最后一类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类工作人员:即是书籍推介人员。这类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观赏的数量,并且要能够熟知当前艺术的发展态势和主要潮流趋势,以便于为有学术需要的学生们指明研究的起点和大致方向。一个研究领域里常有的现象是:某研究员花了毕生精力苦心孤诣地研究出来的成果是几十甚至是一两百年以前就已经出来了的。

也就是说,作为艺术高校又一工作中心和枢纽的图书系统的良好运行,是建构于其上的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取得重大成果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无论是从艺术创作或是艺术传承的角度而言,都是无可辩驳的。

第5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一、大学图书馆文化概括

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大学图书馆文化首先应当明确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形成的精神成果是高校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大学文化要素具体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几种形态大学文化的生成就是这几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台过程即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外显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大学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以图书文化为基础,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1)大学图书馆的馆舍、设施、图书、环境、布局、美化等各个表面既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大学和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受大学图书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人们往往从这些物质文化形态上看出这个图书馆及大学的精神面貌。

2)大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属于大学文化的制度层面它以图书馆内部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各种成文成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为表现形式是大学图书馆群体应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没有制度文化的保障。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3)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类活动文化属于大学行为文化,它包括领导行为中间管理人员的行为其它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及其他们的生活学学文化中外显的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文化观念,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文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它是整个大学图书馆文化的核心部分,既体现了历史精神又充满了时代气息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的精髓,它与大学精神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充分展现图书馆所特有的文化品位。

二、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1.资金因素:目前,各个大学由于扩张都相对带来了资金短缺的负面效应经费供需矛盾都表现较为突出财务运行困难较大一是由于大学的合并换建需要大量贷款用千学校后续发展学校从整体运行方面来考虑即使没有削减图书采购经费也会削减图书馆其它方面的建设资金。二是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拔给的固定运营经费自筹及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加上有些大学管理制度的限制。大学图书馆没有独立经营的权力从而也就失去了自身造血的能力。资金因素的制约致使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进程缓慢,渐渐落后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从而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2.资源因素:当前大部分大学图书馆现有存量信息资源还不能满足进一步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保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一是图书总量不足特别是新书购人的比例明显偏低,二是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步伐还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大部分高校基本没有形成为本校学科专业提供完备服务的电子资源信息库,三是图书馆馆舍的面积及现代化设备等都与现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3.人才因素:大学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机构,其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许多大学里图书馆往往成为接收引进人才家属的部门许多在竟聘过程中无法适应教学实验等岗位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图书馆来,而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引进又往往不是学校总体发展过程中引进人才的重点,专业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领导者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待遇和人员的后续发展出路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也不多,从而致使大量人才外流。而图书馆紧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却无法引进,更无法留住使大学图书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制于人才的紧缺。

4观念因素: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严重受到“书本位”观念的制约许多大学图书馆工作都是围着书本转而现在的大学图书馆早己不是只要满足传统的借阅方式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这种“书本位”,的观念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中的栓桔无法满足大学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必须尽快向。以人为本杜观念转变这也是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众多因素的制约成为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是我们在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而解决这些约束因素需要大学的领导层与大学图书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把其放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整体考虑只有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文化作用,才能使大学图书馆真正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基地。

三、通过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

大学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所以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也理应付诸于育人的工作实践。

第6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不均衡;发展;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84-1

一、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保证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方式。由于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权利的范围界定也有所不同。但目前人们对文化权利的范围还是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认识,即文化权利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权;信息权;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享受科学进步的权利等。我国有学者认为,公民文化权利包括四个基本方面:第一,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第二,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第三,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第四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

从文化权利的内涵与范围可知,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与信息,显然就是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一种途径。由此我们可以说,保障公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也就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一种方式;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这样一种文化设施,就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一种制度安排;政府重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就是重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二)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保障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公民参与政治也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既包括遵循既定的参与程序,也包括公民自身表达意见的能力素养条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尤其是在网络化条件下,公民参与政治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与知识素养,如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自我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力素养、信息传递工具的使用能力素养等。而公共图书馆就是为公民提高信息与知识能力素养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设施,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的自我教育机构、自我能力素养培养机构。公共图书馆通过为公民提供自我教育和 自我能力培养的服务,为公民正确行使民主参与权利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持,从而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社会设施。

(三)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社会力量的聚合与协同,其中,对社会成员实施广泛的人文教育和社会包容,使社会保持人际和谐状态,理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由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一直保持非意识形态的人文教育和社会包容职能。

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不均衡问题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城乡发展不均衡。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财政投人包括文化投人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2004年我国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共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城市文化经费投47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财政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图书馆的投入力度相对偏小,发展相对滞后。

(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但公共图书馆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人不足。1996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总投人的增长速度虽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落后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总投人的增长速度落后 于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财政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公共图书馆资源供求结构不合理。公共图书馆资源供给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结构单一。在接受捐赠方面,也以图书、资料、手稿等实物为多。二是公共图书馆供给与需求不协调。我国现在的公共图书馆类型单一,清一色都是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存在着整齐划一的僵化布局现象。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很少。

三、政府在促进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中应采取的途径

(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平衡机制,就是要建立公共图书馆投人增长的保障机制,建立增量投人向落后地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倾斜的机制。针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把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人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人力度,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程度,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针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健全财力与事 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免税与退税、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或利用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以及国际合作渠道引进资金,推动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合理布局,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也 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事业布局必须尽力扩大社会覆盖面。走小型化道路,不是以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图书馆为重点,而是以分散的、按居民分布状况布局的小型公共图书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走公共图书馆平民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德恒,关晓红.中国公共图书馆投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2):61-64.

[2]熊伟.公共产品视野下图书馆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问题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4):9-13.

第7篇

[关键词]知识自由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

[分类号]G250

1、知识自由与普遍服务

图书馆与其他服务性行业一样,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与作用。图书馆服务可以向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个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帮助社会营建民主、自由;图书馆服务可以满足个人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知识需求,从而帮助个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帮助社会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最大功用。可以说,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使命和价值的基本途径。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权利的观念一直受到多数图书馆哲学思想的倡导:①理想主义认为,图书馆只有将人类知识平等地传播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才可以通过教化个人来维护和发展整个人类文明;②个人自由主义认为,平等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权利是维护人类思想自由的基本条件;③人文功利主义认为,图书馆是教育的工具,而教育是每个人享有的平等权利,所以图书馆服务也应该是每个人享有的平等权利;④社会主义图书馆哲学认为,信息的分化是信息社会重要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成员使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关乎信息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从各种图书馆思想中不难看出,保障社会大众平等而自由获得知识的权利是图书馆的神圣职责,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普遍的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使命,图书馆服务与知识、自由密切相关。

图书馆服务是实现知识自由的基本途径,知识自由是普遍服务的起点和归宿。从权利哲学角度,知识自由是人权的重要组成,是民主社会赋予公民获得“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公民利用图书馆、接受图书馆服务不是“获得恩赐”,不是“享受福利”,而是实现公民图书馆治理的权利,即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共同获得他们期望乃至珍视的图书馆服务。例如,20世纪60-70年代,英、美图书馆职业队伍曾以“社会责任”的讨论触及社会包容与平等的主题;又以“社区图书馆服务”(Community Librarianship)的形式将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并提出“如果无偿使用的原则要得以维持,那么图书馆界就得更有力地证明图书馆是真正的财富,它的服务能真正达到各种收费服务所不及的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是利用公共经费为少数经济和文化富有者谋利益的文化资源”。而按照现代民主社会“在民”的原则,“图书馆利用者是图书馆的者”,所以公民作为图书馆利用者,具有在作为基本人权的知识自由被保障的基础上,接受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可见,无论是强调图书馆的“社会包容”还是“在民”思想,图书馆服务的实质是向公众提供知识,提供各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而图书馆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服务的前提是图书馆职业承认并坚定维护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知识的权利,即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因此,图书馆为了真正充分体现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必须坚持贯彻公益原则、服务原则、自由取用原则,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目标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向因各种原因不能利用图书馆的普通用户服务,例如小语种民众、残障民众、住院民众或坐牢民众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2、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

普遍服务是从图书馆的角度论证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知识的自由取用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而平等获取则是从公众的角度论证图书馆在保证用户平等、方便地访问与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权利的同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换言之,平等获取更强调图书馆提供知识的自由性、平等性,这点与日本图书馆协会(Japart Library Association,JLA)《图书馆自由宣言》的第2条“图书馆具有提供资料的自由”相对应。李国新教授在其《日本图书馆法律制度体系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提供资料自由的确切含义,即“为了保障国民的认知自由(即知识自由),作为原则,所有的图书馆资料应该提供给国民自由利用”。对于图书馆平等获取与知识自由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平等对待利用者是图书馆为了保障公民的知识获取自由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图书馆员必须遵循的基本的职业操守。民主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得到图书馆的平等服务,这是公民实现其信息获取自由理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无论图书馆利用者的肤色、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如何,无论身体是否残疾,保障公众自由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图书馆必须尽力扩大并给予所有公众获取知识的自由。图书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确保人类自由地存取公共知识。

其次,图书馆对所提供的资料平等对待、无差别处理,反对来自图书馆内外部的审查。追求信息与知识自由、反对审查制度,一直是世界图书馆界(包括馆员、学者与组织)奋斗的目标之一。图书馆对任何作者的图书、对反映任何思想观点的图书以及来自任何渠道的图书,都必须坚持同样的原则。图书馆收集的资料只有通过“提供”(即用户获取)这一环节,才能发挥效益,才能实现图书馆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满足公民知识需求的目的。所以,“没有正当的理由,图书馆不能对某种资料进行特殊处理,不能对资料的内容加以增删改动,不能把资料从书架上撤除或将资料废弃”。在强调公民对图书馆资源平等获取、自由获取的过程中还要相信公民具有理性,能够对资料的内容、价值、优劣加以判断,并能够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这时,平等获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自由获取与利用,它既要求图书馆反对来自内外部的审查,又要求图书馆以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为目的,反对来自图书馆内部的自检。

再次,图书馆向公民提供资料的过程中,限制是必然存在的,但仍要最大限度地履行维护知识自由的职责。在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图书馆能够做到把所有的资料无遗漏地提供给公民自由利用,限制是必然的。图书馆提供资料时常常会受到一定时期公众舆论、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制约。民族、国家、宗教等因素的束缚会迫使图书馆不得不将某些图书撤架或做别的处理。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各种各样“不适合”的图书被排斥在正常的流通渠道之外,但是图书馆员还是要尽量履行维护知识自由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各种渠道、各种观点的馆藏资源。

在知识的自由生产、传播、利用过程中,知识的自由获取是其关键环节,图书馆能否保证平等对待利用

者、平等对待资料,将直接影响到知识自由的实现效果。因此,理论上要求图书馆最大限度地维护知识的自由获取,但是除了坚守这一崇高的理想外,图书馆员更应该探寻在实践中如何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如何使图书馆的人类文化遗产在最大范围内传播与利用。

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自由的核心问题是“图书馆按照依据自身责任制定的收集方针进行资料的选择和收集”。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的自由,并不是指任由图书馆或图书馆员根据自己的立场、判断、兴趣、倾向自由地选择、收集资料,而是指作为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机构的图书馆进行资料选择、收集时必须回答公众的所有资料要求。这里的“自由”是指为保证这一原则立场的实现而需要的自由空间、自由权利和基本条件。日本《图书馆自由宣言》对这一问题规定了图书馆必须坚守的五项原则:①对于有多种甚至对立观点的问题,要广泛收集体现各种观点的资料;②不能依据作者的思想、宗教、党派等原因排除其著作;③不能依据图书馆员个人的关注重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资料;④不能依据来自个人、组织、团体的压力或干涉而放弃收集自由,也不能为了躲避纠纷而自我限制;⑤接受捐赠资料时,采取相同的态度。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自由关涉到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各个环节,是图书馆具有提供资料的自由的基础,也是图书馆保障知识自由的源头。

图书馆在收集、保存文献资料过程中,要遵照社会包容性原则。基于知识自由理念,图书馆对资料的选择必须是“非审查性选择”,而不能是“审查性排除”。两者的区别“在于适用的判断标准不同”。“对于非审查性选择来说,重要的是提出保留这种资料的理由;而对于审查性排除来说,重要的是寻找排斥这种资料的理由。因此,后者必然是指从资料的部分内容而不是从整体内容出发作出判断”。图书馆“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保证读者见到资料”,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从‘保护’读者的良苦用心出发,以剥夺读者认知自由的权利告终的现象发生”。应该说,“非审查性选择”与“审查性排除”的区分,对图书馆如何在收集资料自由的背景下实施对资料的选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此外,图书馆在收集图书资料时,并不负有判断图书内容的责任,所以图书馆应“采取正面态度尽力保留每一本书;从整体上对待每一本书,不因其小缺点而否定其价值;依据一书之内容来作价值判断,而非依据作者之个人背景;做思想自由的拥护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的服务必须保持意识形态上的中立性、客观性和被动性,反对任何形式的图书审查。

图书馆资料收集的自由还关涉到图书审查制度。早期的图书审查纯粹是由政治因素引起的,大多和当政者的意识形态不符的书都被列为政治禁书。随着基督教义的兴起,教会成了图书审查的主要力量。18、19世纪,道德方面的图书审查逐渐受到重视,这些所谓“不洁的书刊”(Dirty Book),以现代观点而言,所指的就是猥亵性的出版品。图书遭禁多是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与当权者有所抵触或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在保守的时代,仅能采取图书审查这种消极的方式对这些“异类”全面禁止。图书馆作为储存海量信息的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极大影响,特别是审查制度的影响。对于图书馆来说,审查主要来自馆外审查与馆内自检两个方面。在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审查制度经常给予事前的制约,使得已收集到的资料从书架上撤除或废弃。因此,图书馆应以维护知识自由为己任,坚决反对任何影响、压制、掌控甚至破坏图书馆文献资料收集、提供活动的企图;培养图书馆员的知识自由理念,坚持原则,抵制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收集与提供资料时相信读者的智慧与理性,无论图书馆所收集的资料存有何种观点或主张,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支持其立场。图书馆对知识自由的保障,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形式审查的否定。图书馆的所有活动都是服务于保障国民的知识自由的,反对审查是保障国民知识自由权利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知识自由与社会教育

19世纪中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在英、美等国得到立法支持,此后图书馆的教育教化职能被图书馆人当作一种职业信念。这种信念认为,图书馆通过提供图书资料,可以向社会成员传播知识,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它通过在下层人民中培育阅读兴趣,可以使他们亲近知识,远离粗鄙;它通过改善个人素质,可以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此后,把图书馆定位于自我教育机构的理念在杜威的图书馆学理论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入信息时代后,面对日益丰富的社会信息,用户的信息素养变得极为重要。正是部分弱势人群学习能力的缺乏,导致了社会信息鸿沟的扩大。因此,图书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为用户的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

个人自由主义图书馆思想认为,图书馆职业的教育使命就是服务于个人的教育权利,为社会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和服务。在这一点上,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与图书馆自由权利(即知识自由)相统一,两者均作为现代图书馆的使命――满足公民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民的自主学习权利而存在。有的国家(如日本)还将知识权利归属于公民教育权利的范畴之内。图书馆倡导知识自由、尊重公民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社会教育与知识自由理念相统一,但现实情况中,两者之间也有无法避免的冲突。邱五芳先生对图书馆界大力倡导知识自由理念表示质疑,他认为,知识自由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责是一对矛盾。知识自由强调个人获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完全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人为障碍;而教育作为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活动,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成员,则要求对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信息传递有所选择和控制。作为社会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的图书馆,社会要求它强化对知识信息的评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社会知识信息过滤器的职责,滤去信息杂质噪声,只向读者提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比较真实可靠的知识信息。其实,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cion,ALA)当年提出知识自由政策时并不是没有考虑图书馆的教育教化传统,但ALA坚持认为:出版者、图书馆员和书商不需要对自己提供的书籍发表任何意见或进行介绍,因为那将与以“公众为建立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和审美观而对其产生兴趣”为标准而决定发表什么或传播什么的原则相冲突。“我们不是怀着认为人们读什么书无关紧要的轻松心态来声明这些主张。我们相信人们读什么书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有些观点可能是危险的,但也相信压制这些观点只会导致民主社会的终结。自由本身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但它是属于我们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尤其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宗旨的自由主义国家,人们对图书馆是否应该代替读者判断“最好的图书”(杜威语)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尖锐地指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图书馆员要比读者来得更高明,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图书馆员所提供

的精神食粮要优于读者自己选择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员不可能是全知全能者,图书馆员先人为主地替读者判断读物的优劣,实际上扮演的是“审查官”的角色,这种“审查官”角色无法保证避免“阅读指导”的良好意愿客观上转变成“阅读误导”的情况发生;图书馆员扮演“审查官”角色,实际上剥夺了读者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自主、自由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相信读者的智慧、相信读者的理性选择、尊重读者的自主选择权利才是符合知识自由原则的明智选择。因为“图书馆是让冲突点产生良性对话的地方,图书馆所提供的多元信息可以让非我族类的资讯被阅读,进而产生了解,让持有两极价值的双方可以在此听到彼此的声音”。因此,图书馆不能代替读者选书,在意识形态上必须保持中立性、客观性和被动性,依据知识自由理念定位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责。

现代社会的知识自由权利,既包括接受信息、要求信息的权利,同时还要包括有关个人的信息“不被知道”、“不被了解”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秘密权”、“个人隐私权”。图书馆活动中,图书馆利用者具有在利用资料和设施的过程中不接受任何区别对待、利用秘密被严守的权利,这些隐私信息包括:①读者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所在学校、职业、家庭构成等;②读者的行动记录(何时来馆及利用了什么设施)、利用频度等;③读者的读书事实(读了什么书)及利用希望、参考咨询记录;④读者的读书倾向(关心的问题、感兴趣的图书是什么);⑤读者复印图书馆资料的事实。这是因为读者读什么书、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利用什么资料,属于不受他人干涉的精神自由。尊重精神自由、不窥探个人的内心世界,是现代市民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读书事实加以公开,但是当读者阅读的是具有鲜明党派性、宗教性的图书,利用的是有关严重对立的社会性问题的资料,或是有关性、疾病等方面的图书时,不愿意公开此类读书事实的就大有人在了。如果读者从图书馆借阅了什么等读书事实能够很容易地被第三者获悉,或者是借阅记录被图书馆永久地保留,那么读者会出于种种考虑而不再从图书馆借阅自己真正想读的图书了。从本质上说,这剥夺了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因此,图书馆作为一个与表达自由、思想自由密切相关的机构,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最大限度地保障读者的基本权利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考虑,为利用者保守秘密,就是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8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进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1]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文献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增值模式,强化我国图书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阶段,即人们一般意识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它对于知识经济起到全方位架构的作用。

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作出了努力,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2]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经济、迅速地传播和为人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二、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料收集地藏有大量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知识的瑰宝,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让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实践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们又是更新极快的工具,只是这些工具还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架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图书馆以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虚拟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群,将有效实现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构架。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发展,这将推动传统图书馆发根本性变革,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现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人类所有信息知识文献数字化。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仓库。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立在因特网之上最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库”,已经在我国取得较高水平建设的成就。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的、文化的、巨型数字化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可以方便的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这个特点是传统文献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将决定图书馆成为具有什么特色和内容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以此占领因特网这个新兴意识形态阵地。因为,在因特网上每个数字图书馆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建立具备各自信息资源个性特征的对象数据库,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价值,才能凸显数字化图书馆在网上重要地位。

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许多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但由于文献资源、资金、设备及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不同的文献整理深度,则难以保证数字化、信息化的质量,在资源共享时就会出现障碍。[3]那么要顺畅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就需构建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电子化体系。如景德镇市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陶瓷文献馆藏资源,为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服务和智力支持,使不断面世的各类陶瓷著作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景德镇图书馆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打造一所全国唯—的陶瓷特色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其中,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这一举措受到普遍欢迎。在“以知识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本并重的战略性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的差异。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生产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人才大国的持续优势。为此,景德镇市图书馆着力研究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统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完善的知识服务。

三、应对图书馆数字化、电子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1.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馆信息化标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图书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编制信息化专用标准,即机构代码标准 (TTS/BZ-001)、书刊代码标准(TTS/BZ-002)、信息库标准(TTS/BZ-003)、地区标准(TTS/BZ-004)、统计代码标准(TTS/BZ-005)、信息主题分类标准(TTS/BZ-006)、借阅规则(TTS/BZ-007)、阅览须知(TTS/BZ-008)。在编制这些标准的时候,会感觉工作量大,但完成这项工作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编制图书馆信息化专用程序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走入”图书馆,变为“链接”电子网络间接走入虚拟的信息空间,如何出色地完成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是当前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精心编制以下管理程序:期刊管理程序(TTS/CX-001)、图书管理程序(TTS/CX-002)、报纸管理程序(TTS/CX-003)、开架阅览管理程序(TTS/CX-004)、阅览室管理程序(TTS/CX-005)、采购程序(TTS/CX-006)、信息处理程序(TTS/CX-007)、信息检索程序(TTS/CX-008)、馆际互借程序(TTS/CX-009)、资源共享程序(TTS/CX-010)、图书馆安全管理程序(TTS/CX-011)、图书馆文件管理程序(TTS/CX-012)、图书馆民主管理程序(TTS/CX-013)、图书馆临时工管理程序(TTS/CX-011)。有了这些程序的导向作用,一切均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自然能事半功倍。

3.强化图书馆管理职能

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指在IT硬件、软件和网络条件等均具备的环境下,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统计、再加工、咨询、借阅服务等信息化全过程的职能分工。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需对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如信息处理的分工部门须承担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信息分类、标引、著录、加工、编辑、编译、扫描、全文录入、信息文摘、图表、图片、图纸压缩、书刊典藏、专题书目等任务;负责建设和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库、编写工作程序、总结经验、专题研究等。

四、结束语

在图书馆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高起点实行现代化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促进图书馆业务创新,加快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海,马文萍. 试分析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社科纵横,2000,6.

[2]黄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