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1 09:29: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知识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知识经济

第1篇

关键词 知识型智慧;知识资本;“知识垄断”;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

当前,是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方兴未艾的伟大时代!当代知识经济是信息科学出现和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引起全球性势不可挡、波澜壮阔大规模的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的必然结果。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最终使知识经济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广为认识,还一举成为当今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力量或主流经济(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由于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因此,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经济。由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知识经济兴起的时间有前有后、特点不尽相同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人们通常泛泛而谈的知识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普通知识和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知识型智慧”知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知识型智慧是一种来源于普通知识又升华于普通知识的特殊知识。由于智慧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智慧、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其中知识型智慧属于传统知识范畴,信息型智慧不属于传统知识范畴,知识--信息型智慧不完全属于传统知识范畴,但它们都属于信息范畴(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近代著名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实际上指知识型智慧这种特殊知识。与普通知识相比,知识型智慧的特别就在于在一定条件下能直接产生出力量或能量,而普通知识则只是具有某种潜能,不能直接产生出力量或能量。因此,知识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知识(包括普通知识和知识型智慧两种知识)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以及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不能称为知识经济,只能称为信息经济。(以上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 )。

我们知道,人类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总的说来,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人类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关系背景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背景资源或“背景资源”、权力或职务或身份资源或“权力资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普通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包栝知识型智慧资源、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三种类型。智慧资源主要表现为能力)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六种“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它们都在同时起作用并一起促进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知识经济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力量或“经济成分”而已!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知识经济在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知识经济并非当代独有的新生事物(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

由于普通知识只是知识型智慧的来源和基础,事实证明各种具有创造力的科学技术专业“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是知识经济的唯一直接创造者和唯一直接推动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笼统地说“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不够确切的,应该说“知识型智慧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或者说“作为知识型智慧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型智慧知识经济”--即完全由知识型智慧知识创造出来或获得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支撑经济的基础从传统的有形物质资源转变为无形的知识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知识资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智慧不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转让等方式直接创造巨额经济价值赚取巨额财富或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直接转化为企业巨额知识资本!这使人类社会经济领域首次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资本的另一种类型的新资本--精神资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资本--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起作用的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共享资源向全社会公开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某些科学技术专业的“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可以通过申专利或知识产权的方式转化为巨额知识资本,因此,某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独特新科技已不再会向社会免费公开,而是只向个别企业组织公开。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较普遍的“知识垄断”现象。因此,当代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存在着较普遍“知识垄断”现象、常常伴随知识产权纷争的经济。总之,知识经济是靠专利或知识产权或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型智慧大显神威主要靠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时代!知识分子、知识精英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有作为!

由于各种科学技术新成果或知识型智慧都是由人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国家还是企业、个人,可以暂时缺乏货币资金和物质财富,但绝不能缺乏创造力!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创造力,货币资金将逐渐变成“死钱”,物质财富将逐渐变成“死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涵了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能力也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需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知识型智慧水平!

知识经济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主要挖掘、运用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传统工业经济主要挖掘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矿物燃料等自然资源中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传统工业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发达物质文明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而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上述三种类型的智慧资源几乎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环保新能源。因此,依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广泛的兴起,必将极大地推动人类对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这必将引发人类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潜能开潮”的到来引起“智慧爆炸”或“力量爆炸”。而这是人类根本地解决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前提条件和必经之途!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普通知识资源为基础、完全由知识型智慧资源直接创造和推动的、高信息附加值低能耗、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为代价却能高效创造物质文明的低能耗环保经济。因此,在当代走知识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当前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伟大时代,因此,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必然会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滋生。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意味着人类从此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整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会随知识经济的“游戏规则”而转向,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无不打上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标志!只不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社会--“知识社会”里,人们上述的生理或体力资源、背景资源、权力资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普通知识资源、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都不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它们对经济的贡献都通过知识型智慧资源对知识经济的贡献间接地表现出来,在其它五种类型的非主流“社会成分”里的情况与上类似(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当前的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知识经济的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但有一点--无论知识经济如何发展,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及其作用都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是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知识经济是社会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其它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的情况与此类似!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种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只有知识经济一种“经济成分”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2篇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也就是"实"的空间,即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图内的经济活动,并向各有关方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在网络化的经济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延伸,产生了¨虚"、"实"两个并存的空间。佣上公司N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以瞬时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地重构分合,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领域。另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合资企业、关联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2、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图,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走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前所述,"无实体公司"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时嬉时现,踪影难寻,而企业本着强烈的发展欲望,往往通过兼并这种效率较好的方式寻求自身的重组和扩张。在兼并浪潮迭起的经营环境中,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如及薄冰,持续经营谈何容易。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人为地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使于处理账务,出具财务报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为分清责任和业绩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谜延。、"待摊"、"预提"等特殊的程序来处理应付款项、预收教项、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等,这其中包含许多人为"估计"的成份。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能够胜任这项“估计”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络技术,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这就要求会计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但由于田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斑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4、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围绕货币计女假设建立现行的模式,尽管在币值稳定方面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成本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计量的可靠性,还是基本满足了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的需要。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很大;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子货币的流行,进行货币交换和结算的速度权快,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拥有知识的个体的劳动者对企业的生命、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有必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诸如环境保护等等,货币难以对此进行确认和计量。传统的货币确认、计量体系在新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正待充实。

二、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的新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性,致使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l、要求改进信息模式

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亡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q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由于存在上述两方面的新要求,为满足会计信息用户需要,必须改进财务报告,这样一来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改进后的财务报告包含了大重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叼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及行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改进后的财务报告改称企业报告,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与非核必信息。非核必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行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其次,会计作为一间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最后,改进后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权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使用上的不便。笔者认为外部信息用户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工作情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羔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必须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用户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由此,笔者主张改变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由原来的定期向社会填鸭式递送信息,转变为提供丰富的信息自助餐,让信息用户随时自取所需。这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信息披露电子化的目标。

三、企业信息披露电子化

第3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重要基本要素的地位得到承认,但是与金融资本相比,知识流动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仍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所谓安全性是指生产要素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所谓方便性是指生产要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十分便利且运输成本很低。这是因为: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使知识交易非常困难,对于那些在经济竞争中决定获利的具有垄断性的隐形知识更是如此。例如,专利权买卖、新技术被接受并转化为产品都非常困难。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率的市场交易,知识流动的方便性必然较差。即使知识的交易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协议,知识的溢出效应仍将导致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完全控制知识的获利者范围,这就是知识流动的安全性弱势。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流动最多的生产要素仍然是金融资本,而非知识。但是,生产要素流动也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金融资本已经相对过剩,资本流动将更多地追逐和围绕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一些知识发展快的国家或地区将成为投资的重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约束是自然资源及其他一些硬要素的约束。而今天由于工业文明的极大发展,资本的积聚已经相当丰富,虽然还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过剩的程度,但是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已经出现了过剩,以至于在原来的范围内难以找到足够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游资的存在,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知识的发展使得金融资本流动更加便利。知识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和信息技术等硬件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再者,高科技的运用还推进了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各种无人银行、网络银行、家庭银行等应运而生,在全球调动大笔资本也只要在计算机键盘按几个键或打一个电话即可。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人力资源的知识化,降低了金融企业运作成本,在提高金融企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本流动的效率。

第三,从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来看,知识经济所需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与投融资活动的创新———风险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据统计,近年来全美国6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公司)中的一半以上集中在硅谷,年投入资金量高达250亿美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活动分析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柱产业,在此,笔者沿着这条路线考察一下高新技术产业与投融资活动的关系。(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资金需求特点

1.种子阶段。在这个阶段,投资对象仅有产品构想,还没有形成产品原型。因此,产品的发明者或者创业者需要筹集资金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形成雏形的样品或者样机,推出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在种子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风险。由于仅仅是一种设想,因而在开发研究过程中,很可能由于中间某一环节的问题,从而中途夭折。

由于存在较大风险,因而一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不会向处在这个阶段的个人、机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这个阶段是高新技术的萌芽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政府应承担起这个阶段的资金支持。政府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高新技术方面发展的潜力,当然也不排除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自己承担研究开发的费用。

2.创建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已完成了样品的开发和企业经营计划的建立工作,需要着手创立企业进行试生产,并且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等。在这一阶段,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设备、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完善以及开拓销售渠道等,资金需求量比较巨大。在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能否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一个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生产,一直到产生经济效益,短的需要两、三年的时间,长的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时间。在这期间,市场情况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因而在这阶段企业夭折的可能性最大。

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创建阶段是实现从样品到“现实商品”这一关键性跳跃的重要阶段,是投资风险大、资金缺口也大的阶段。正是由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大,因而发展风险投资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风险投资的资金主要用于新企业的创立。在风险投资介入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部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运作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也会适度介入,并提供一定程度的贷款支持。另外,政府设立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3.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初期产品已经完成,而且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基础,有待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工作,扩充生产规模,扩大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原先仅有几个创业者构成的管理层,可能不再适应生产规模扩大后的需要。另一方面,管理层的管理协调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以及筹措资金的能力都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转状况。

在企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无疑更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此阶段,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但距离股票上市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已经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当然,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需要担保、抵押等,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还存在一定缺口。而风险投资的大规模参与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口。同时,风险投资机构还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4.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企业的资金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占有市场,仍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也相对较小。在成熟阶段,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由于企业拥有足够的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信用,违约风险大幅度降低,不仅许多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而且,贷款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同时,通过股票市场,上市融资也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的比较分析

1.商业银行。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风险中蕴藏着高回报,成功率较低但成功之后的回报较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以稳健为首要原则,不能用存款人的钱来进行高风险的、仍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投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处于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金融支持机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也十分有限,因而使得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但是,如果有了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性下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是这一渠道仍不可能成为推动高风险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2.投资银行。从市场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企业上市、为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投资银行来说最为主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投资银行可以帮助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能顺利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获得足够高的收益。其次,投资银行也可为那些虽然发展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以私募形式为主的融资活动,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不过,显然这一渠道也不可能成为推动高风险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3.共同基金。共同基金绝大部分投资于上市以后阶段的企业,其主要获利渠道是管理费,其大致水平是所管理资金的0.5%~3.5%。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看,美国的共同基金多数购买高科技股,其中有些基金也可能是专门投资于某些高科技领域。这些共同基金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的市场价值,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

金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显然这一渠道不可能成为推动高风险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期研究。

4.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渠道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第一,风险投资资金虽然大约只占整个资本市场资金总量的1%左右,但这些投资最终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第二,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资金的撤出创造了条件,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向风险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第三,通过上市和上市后的再融资,上市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迅速扩张成为大型企业。第四,资本市场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机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相当多风险投资的收益都来源于创业公司上市后其股票市值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

5.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其他投资方式一样,风险投资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区别于它们的是:

(1)风险投资机构并不通过占有被投资企业的股份,以获得股息和红利来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而是在投入资本获得理想的增值后通过适当方式转让其产权并退出该企业,并进行新的风险投资。(2)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处于产业化初期蕴藏着巨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3)为了保证被投资的企业能够顺利的产业化,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将资本单纯交给企业,而且还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技术评估、市场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回报估算等活动。从整个企业运作全过程看,风险投资资金总额并不很高,但是风险投资资金的投入,对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入高科技企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为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股票未能公开上市,股权流通不容易,需要风险投资家在股权出售之前给予各发展阶段的资金融通,以便其成长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如前面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历经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其中种子阶段以科研开发为主,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小,周期也相对较长,技术成果只具有科学发明和再开发的价值,尚不具备产业运作条件,一般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因而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到了成熟阶段,高新技术已经产业化,虽然资金投入大,但由于能很快收回投资并获得巨额的利润,因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融资,也无关发展大局。唯独创建、成长阶段,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却没有企业愿意投入资金,若国家也无力负担这笔投资,那么就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结合各种融资渠道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风险投资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一断层。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4篇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如今已达60—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起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第5篇

7-11的SKU尽管不高,但强在精细运营。得到也符合精细运营策略――既要照顾用户体验的舒适感,也要维持作者收益的增长率。它“抓捕”头部内容的能力相当出众。

今年五月,得到公布了一份“内部品控手册”,几处细节挺有故事,比如运营编辑需要遵循“避免和作者直接谈论内容本身”的沟通艺术,这种不失柔软和聪明的技巧是为了保障作者的敏感自尊,杜绝传递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得到甚至设有管理用户留言的规范制度,由专门的团队处理那些不够友善的评论,这在很多以平台化著称的内容产品里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而喜马拉雅在塑造头部内容上努力,比如马东团队策划的音频节目“好好说话”,就是它的一颗山巅明珠。但是“好好说话”能获得的资源是一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运营福利,注定是能者多得。因此喜马拉雅要尽可能地成为入口,然后借助算法规则合理地分配流量。

喜马拉雅忙不迭地要上会员制,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会员日”,和年底的“知识狂欢节”遥相呼应,成为集中促销的两大活动。这不仅是开业酬宾式的自造热闹,也是为了复制沃玛的“山姆会员店”模式,提前建立消费承诺,这种资格可以在重复消费的过程里为它带来更高的收益。

喜马拉雅在2017年以来的付费用户月均ARPPU值已经超过90元,这在虚拟消费市场几乎已经直逼游戏行业,坐上了内容消费平台的头把交椅。

通过得到的纵深和喜马拉雅的横贯共同画出的坐标体系,知识经济产业的宏大格局已经跃然纸上。在单体方面,比如“好好说话”的4 000万元营收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2 500万元营收,早已拉开盛世一角。

风幡既动,仁者心动。

早些时候,新榜就上线了一个付费内容分销平台,帮助自媒体兑现剩余流量。具体的操作原理和广告联盟十分相近,由贩卖方制定推广物料,再交给愿意“揽活”的微信公众账号分发出去,每导入一个新的付费用户,分销方都能获得一笔佣金。

目前,参与新榜内容分销的自媒体超过5000名,而喜马拉雅、小鹅通等平台也在达成合作意向之后将数以万计个付费内容项目接入了分销平台。

更有趣的是,连新浪微博也在复刻曾经作为现象级产品的分答的做法,在去年年底推出微博问答,由于能够借助将回答内容同步到信息流,它在传播效果上很快超过了分答,并将诸多大V“拉下马来”玩得不亦乐乎。

在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飞眼里,微博问答和付费阅读等产品相等,是新浪微博向内容生产者“赋能”。微博无意将之独立出来壮大发展,而是借之丰富产品的访问黏度,让平台变得更全面。

这种安放思路,也体现在知乎Live这里,直到今天,知乎Live也没有成为一款独立的App,而是固执地插入知乎的社区信息流。在内容形态上,知乎Live有些把讲座予以数字化的意思,而不是把内容本身当成商品分发出去。

第6篇

一、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原则

(一)在探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之前,首先要弄清以下三个基础性问题:

1.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资产(随后还有阐述)。

2.人力资源是通过负债的方式取得的。

3.在核算人力资源的时候,既要核算其取得、开发与使用成本,又要核算其原有价值。其中取得和开发成本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将其资本化,作为资产处理;使用成本属于收益性支出,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应作为资产的一部分进行核算,同时作为“租用人力”增加一项负债。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确认原则

1.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2.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价值进行合理摊销。

3.历史成本原则。

将招聘、培训和开发人才等一切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均作为人力资产和成本,其数据是根据原始发生时的金额归集的。

4.相关性原则。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它对于职工的管理不仅是看其工资发生额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所以要求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信息应体现相关性原则。

5.效益成本原则。人力资源会计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核算时还应考虑对那些核算成本较高,对决策意义不大的核算项目可不予揭示。

6.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将递延资产中的职工培训费、费用中的职工教育经费、数额较大的培训费、招聘广告费、稀有人才离职损失费予以资本化,将工资福利费等各期发生额均衡的支出计入费用,作为收益性支出。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的确认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一)人力资产的核算。人力资产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总价值,包括人力资产原有价值、人力资产取得和开发成本,以及进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研究马雅丽河南省三门峡市市政工程处472000行人力资产评估时的增值部分(减值时冲减)。

1.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在企业取得前由于劳动者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而具有一定的价值。它被企业拥有后,原有价值依然存在,因此它应作为人力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对其进行计量有一定难度,这可以由会计学会等权威部门研讨制定统一标准,由国家颁布实施。

2.人力资产附带成本。企业在取得或开发人力资源时,总要发生一定的费用。如付给招聘人员薪金和津贴,招聘广告费、测验费,如教育培训人员的工资津贴、教材费及学费等。

这些都应作为人力资产附带成本,记入人力资产价值,平均分摊在劳动合同期内。

3.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部分。人力资产价值除了受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影响外,还受劳动者的职位、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及敬业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定期对人力资产进行评估很有必要。评估增值增加人力资产价值,评估减值则冲减人力资产价值。它可由权威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结合每个人的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统一评估确定。

4.租用人力的核算。企业一开始拥有人力资源,就负有合同到期时无条件地把这部分人力资源归还给劳动者的义务,从而形成负债——租用人力。它在数值上应等于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加上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去人力资产评估减值)。

5.人力资产使用成本的核算。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要支付工资、福利费等,并发生其他相关支出;此外还有与各期收益相配比而摊销的资本性支出(人力资产附带成本摊销)。这些都构成了人力资产使用成本。

(二)人力资源会计账户设置的确认为了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应设置以下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账户根据其内容构成,下设三个明细账户:

(1)人力资产原值。本账户核算具有不同标准的劳动者在进入企业前就拥有的价值量。企业在取得人力资源时记借方,在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离开企业时记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期末人力资产原值结余额。

(2)人力资产附带成本。本账户核算企业在取得或开发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支出发生时记借方,在合同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时记贷方,直接冲减“人力资产”价值。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附带成本。

(3)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本账户核算在对人力资产进行评估时的评估增加额或减少额。评估增值时记借方,评估减值时记贷方。当劳动者离开企业时全额冲减该项人力资产的增值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增值量;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减值量。“人力资产”账户属于长期资产类账户,根据劳动者在企业的重要程度、贡献大小,可按部门或个人设置明细账,以反映人力资产的分布情况。

2.“租用人力”账户。

该账户属于长期负债类账户,核算企业在劳动合同到期时需要偿还给劳动者的那部分价值,包括人力资产原值和评估增值部分(减值时冲减)。当企业取得人力资源及评估增值时记贷方,当劳动者离开企业及评估减值时记借方。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还需偿付给劳动者的价值量。

3.“人力资产成本费用”账户。

该账户属损益类账户,核算人力资产的收益性支出如工资、奖金、劳保福利费等,以及应与本期收益相配比而摊销的资本性支出(人力资产附带成本)。它应属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营业外支出等账户的二级账户。当费用发生时和附带成本摊销时记借方,期末结转损益时记贷方,结转后无余额。

(三)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的确认1.人力资源要素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方式。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核算、计量及账务处理,使得人力资源价值能在财务报表上客观地列示。

在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产”在“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项后列示,“租用人力”在“长期应付款”项后列示。损益表中,“人力资产成本费用”包含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项中,并不直接列示出来。

2.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关系:人力资源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是在传统会计报表里加入了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包括了人力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其资产总额比传统会计报表的资产总额要大;在两种损益表里,包含了人力资源的损益表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费用处理是当期的人力资产摊销额,而在传统的损益表里,当期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这就造成了两种损益表计算出的损益也不同。但是人力资源有别于物质资源,其内容比较复杂,仅仅靠财务报表来揭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远远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所以还应附加以下报告:

3.人力资产投资报告。主要用来提供企业人力资产管理所应耗费或已耗费的成本信息。通过把人力资产实际投资额和计划投资额相比较,分析投资目标是否达到等。

4.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动情况报告。主要用来反映人力资源的结构;并通过人力资产期初期末余额及人员数量的比较,反映人力资源变动情况,从而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决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向,使人力资源结构趋于合理化。

5.人力资源效能报告。用来反映人力资源的使用状况;通过分析,了解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每个劳动者都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资产,这一点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以,须加以详解:所谓资产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

1.必须是一项经济资源,未来可提供收益;

2.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3.可以用货币计量其价值。

首先,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通过生产活动可以体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其次,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就需要企业进行取得、开发与使用,而取得与开发需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资源耗费,这种成本支出与资源耗费都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劳动者具有流动性,但是,一旦劳动者被聘用为企业员工,企业即取得了对职工受聘期间的劳动能力资源的使用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可以定义为资产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人力资源计量是对人力资源上的投资进行计量,对人的劳动技能已经创造或可能创造的价值加以计量,是为了把握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从而为账务处理、价值管理以及最终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奠定基础。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问题是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因此要努力抓好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工作。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而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该方法称为价值法。这就成就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两大分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常见有三种方法:

(1)历史成本法该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成本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操作简便,数据确凿,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此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重置成本法该法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条件下,对重置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需成本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现有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

(3)机会成本法该法是以企业员工离职使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为依据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这种计价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导致核算工作量繁重。适用于雇员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大小,但又不是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为满足管理需要,人力资源会计既要对外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又要提供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所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又要提供个人的经济价值,两者互为补充,这就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要特点。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退出企业为止预计支付的全部薪金,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职工的工资支付额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它只把补偿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会高估或低估个人的预期工作年限,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也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其工资,这都影响到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性。

(2)未来收益折现法。该法是将企业未来收益中由投资于人力资源所得的那部分视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计算方法是在人力资源的预计有效使用期限内,企业各年预计净收益之和乘以人力资源的投资额占企业总投资额的比例。该法适用于群体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足之处是没有反映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低估了人力资源价值,且由于未来净收益、人力资源使用年限均含有不确定性,故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第7篇

作为信息相互传递、加工、以及接收的数学知识教育理念,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革、创新,尤其是数学中的应用数学专业,其自身所具备的强大社会作用能力,必然会顺应其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进程,产生相应的改革、创新思考措施。

二、浅析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应用行人才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切基础是“知识”,“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核心要素,不断更新的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讯、卫星远程通讯相结合,将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的速度大大提高,方式极大简化,使人类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不用忙于积累知识和计算数据,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思考、分析、加工信息,产生新的知识[2]。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要是一种技术与知识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要符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对事物产生主动性的思考、怀疑能力,高效率的问题解决能力等一些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多种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具备以下各种素质。1.本科院校对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一定要具备创新精神。它是当下知识经济时展进程中的动力资源,创新能力是社会需求性人才的基本核心,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只用具备丰富创造力的人,并且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根据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改革、创新出完全符合方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各大本科院校应加强、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不管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选用,都建立在其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主动积极的好学热情,同时还要具备优良的自身综合素质的人才选拔条件上。总而言之,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只用具备符合当下时展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才能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影响、推动作用。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本科院校对应用数学专业教育的探索、思考措施

1.教育目的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因此应用数学教育的全面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和目的的改革。高校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面向大市场,明确当今应用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批数学家,而是造就大批具有良好基础,能有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各领域中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应用数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应“懂数学,会学习,善应用,能创新”[3]。2.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因而教育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在应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把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讨论过程中去,使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中创新思维模式受到启迪,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在针对其数学思想或方法的应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4]。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