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土地监管论文

土地监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3 02:32: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监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地监管论文

第1篇

1.1高校图书馆间形成协作关系,开展馆际互借同一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要形成协作网络,建立统一共享的图书、情报资源信息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农村读者在任何图书馆的任何节点、终端,都可以检索文献,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各馆之间建立图书资料借阅和归还的流动机制。本着就近借阅、就近归还的原则,方便农村读者借阅和归还。一个读者即使从多个图书馆借阅了多本图书资料,也只需选择一个最方便的图书馆归还即可,不必向每个图书馆分别归还,而由图书馆网络流动机制完成图书资料的归还工作。

1.2与公共图书馆合作,联合开展互借服务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参与了国家的“知识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在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应与公共图书馆密切合作,形成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互借服务。建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的乡镇图书馆分馆或村图书室,为农村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要注意优势互补,将最新的、农村读者急需的有关养殖业、畜牧业、农林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送到农村读者手中。

2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服务模式。

2.1与地方政府同步规划,共建农村信息网络平台

2.1.1与当地政府协调,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农村科技工作者相距较远,为了能更好地随时随地地为农村科技工作者服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农村读者开设一条信息资源专线,可以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或互联网、QQ视频、QQ邮箱等联系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时时沟通,事事联系,针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及相关专家予以解答,从而防止他们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为农村读者提供经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工的信息资源,主动提供专题服务、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2.1.2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系统,解答农民咨询问题虚拟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推出的一种参考咨询服务形式,是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网上实时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而使读者能够及时得到问题的答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开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解答农民咨询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建设适合农民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涉农专题数据库,让农民能通过登录图书馆网站查阅相关数据库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微博、微信平台,为农村读者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等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农村信息化业务逐渐繁荣。在越来越多农村读者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多功能特点,开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让农村手机用户尤其是青年农民通过移动网络学习新技术、获取新信息。

2.2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2.2.1增强成本低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开发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网络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比如,组织专人对纸质文献中涉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技信息进行提炼,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编辑形成农业科技知识汇编,尤其要对农民难以读懂的专业词汇做出通俗化解释,方便群众阅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由专人负责从农业信息网站及时下载农民关注的农村热点问题和急需的涉农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2.2.2进行信息跟踪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别收集相关的生产指导信息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针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准确及时地为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知识服务模式

知识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具发展潜力和开发前景的服务模式。

3.1开展科技定向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3.1.1为高校科研项目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科研项目搭建高校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者间的沟通平台,积极下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节省科研工作者查询、检索所需文献信息的时间,便于科研工作者随时跟踪本研究领域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高校图书馆要利用馆内外传统文献资源、电子网络资源等,开展针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特定课题的定题文献资源服务,使所研究的课题顺利结题,早日转换为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3.1.2为热点产业投资咨询服务项目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热点产业投资咨询服务项目,为所有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可开展为小型商业户、超市等专题文献代查传递服务项目,如读者在选择产业投资时,往往他们只了解所需文献的某些信息而找不到原始文献全文,图书馆按其要求提供帮助查找复印(复制)或打印原始文传递给读者等服务。3.1.3为政府等部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项目为了有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高校图书馆可为政府等部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如根据政府部门读者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文摘、期刊论文、专题文献、标准文献的原文等信息服务。3.1.4为企业服务的管理咨询项目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展为企业创效益服务项目,要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展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的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积极开展代检工作,为地方提供形式多样、有质有量的市场的调研分析等信息产品,使企业通过学习提供的其他企业的现成管理经验,提高其经济效益。3.1.5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地方高校是科研的主力军,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自己的网站本校的科研成果,使农村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科技信息、最实用的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甚至,高校馆可与农村科研人员合作研究,使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农民增收、企业盈利、学校学科发展的多赢局面。

3.2开展业务培训,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3.2.1对“村官”进行培训中央已经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同时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高校馆理应积极配合,提供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图书;开办有关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确保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科学致富,直奔小康。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例如把他们请进学校,脱产培训,或者送书上门,在岗培训。3.2.2对农民进行培训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图书馆应挖掘人力资源,针对农村实际需要,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将公益性讲座开办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鼓励返乡的农民勇于创业,因此制宜地发展本地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农村供水、交通、就医、通讯、教育、环保等突出问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种植和养殖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激励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激发内在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最佳业绩。3.2.3对农村图书馆管理员培训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优势,可以让具有丰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馆员对农村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农村图书馆管理员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接触,他们的素质提高了,受益的是广大的农民。

4结束语

第2篇

一 、GIS信息系统的简介及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而成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GIS可以快速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其提供的空间坐标及地理位置可以使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支持。并且在GIS应用中其可以对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模拟化处理,以地形图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地理信息更加直观化。目前在市场中与GIS有关的系统软件不断涌现,根据使用需求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GIS信息工程中必须要以用户主体、使用环境等因素作为基础来进行合理选用。

2、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GIS的基礎数据包括了城市地理位置信息及有关视图信息,这就决定了GIS与土地测绘数据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而GIS最早的应用也是主要集中于土地、测绘等领域,诸如城市规列、土地管理等等。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房屋测绘数据的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均已建立了相对相应的房地产登记管理、产权管理、测绘图形管理以及房产市场管理系统,为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服务保障。但当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仍然难以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的需要。

3、GIS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基本思路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GIS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分布状况进行记录登记,以此作为依据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使用及管理,GIS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支持系统,使各项数据的收录更加全面、精确,为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全面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一般来讲,土地资源管理基本平台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测绘业务及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产权登记系统、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信息系统。

二、GIS信息工程的实施

就研究对象当前的测绘数据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未来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采取何种摸式,是系统开发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满足需求

目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其各类数据信息越来越复杂,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增多,因此在GIS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中要保证其系统可以为管理工作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支持。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了当前土地测绘的各重要环节,并将各测绘任务纳入系统内,避免各独立程序间的信息往复交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统一的数据库来对所有的测绘数据进行管理,这样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基础数据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数据使用的过程伴随着土地使用信息的不断更新,因而难以满足系统数据的现势性要求。

将土地、房屋、建筑设施相互关联起来,并将其与图形数据以及属性数据相互组合。图形基本数据包括了地形要索信息、建筑的平面图等;属性数据主要包括了地块的基本信息、建筑物基本信息以及幢户的基本信息这三部分。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用户来讲,应该设计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完备的系统只志,将用户的系统操作、变更的详细数据进行记录,日志文件与数据库系统要进行备份,并永久保存。

2、解决方式

近年以来,GIS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并放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城市土她资源管理本身就是建立于其土地的地形测绘数据基础上的,对于建筑信息、宗地信息等物理状况信息及产权登记、抵押登记、房屋产权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因而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管理能够借助于GIS技术,并与AutoCAD技术向结合,建立起城市地理数据的采集与保存系统,并支持手扶式图纸扫描或文字输入进行屏幕的矢量化数据采集。通过面向实体的方式进行地形要素的绘制,以有效解决图幅间的接缝同题。同时将扩展属性数据加入对象之上,满足系统数据库的要求。GIS系统需要能够实现和管理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并完整地表达出正确的土地基础信息,提供建立于图形基础上的高级查询功能。将土地测绘所得到的基本成果输入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完成土地资源的勘测定界、权籍变更后,需要土地测绘部门能够提供详细的测绘报告,并将数字测图产品,包括地形图、房产图等其他专题地图,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的更新来源,将系统数据更新的工作进行划分,以达到数据正确性与适时性的要求,从而保证了数据库的更新需求。通过将覆盖开发区范围的测绘结果输入系统,能够实现城市土地基础数据库图形以及部分属性数据的适时更新。

为了能够实现系统数据与更新数据的无缝连接,同时保障数据更新的质量,需要在外部输入的更新数据与GIS系统数据间建立一个数据管理与交换中心,以向土地测绘部门提供来自于GIS数据库的基础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将土地资源的测绘结果作为GIS中心局部数据更新的来源,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好的控制数据更新的质量,并保证系统数据与数据更新间的关联,从而保障了管理系统全局的数据质量,与土地资源的其他信息保持数据层的高度统一。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 房地产价格 价格规制

一、房地产价格规制的概念

(一)房地产价格的概念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主要是以城镇商品房为主,房地产的价格也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商品房的价格,因此房地产的价格也被称为"商品房价格",简称"房价"。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房地产价格(主要指买卖价格)主要是由九项因素构成的:土地取得费用、前期工程费、配套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销售费、税费、利息和利润。

(1)土地取得费用因房地产开发土地取得方式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熟地,土地取得费即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土地使用权转让方式取得的城市熟地,土地取得费即为土地转让费。

(2)前期工程费指房地产开发商委托设计、监理、审计等专业机构进行工作所需的费用和施工前期所必须要进行的各项手续性工作所需花费的费用。

(3)配套费是为房地产开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套而必须投入的费用。

(4)建筑安装工程费是为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而必须向建筑承包商支付的费用,它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

(5)管理费指导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办公费和人员工资福利费等在某一个项目上的分摊。

(6)销售费指为了进行房地产销售而必然发生的广告宣传费、销售费、办公费等。

(7)利息通常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利息。

(8)税金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其他相关税等。

(9)利润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应获得的回报。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开发经营成本以后的余额。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规制的历程

改革开放之后,实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同时,逐步形成了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的法律基本框架。1983年国务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明确了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1994年《城市房地产交易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新的房地产价格管理原则,对交易价格实行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的房地产定价机制。2003年《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地方政府稳定房地产价格的行政问责制。2010年1月《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首次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对房价的稳定负责; 2010年1月《国十条》从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房的增加,通过信贷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来调节需求达到稳定房价的作用。2012年《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房地产价格要严格明码标价并执行"一房一价"政策,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问责制,完善价格规制政策,同时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

三、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一)开发成本因素

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带动的土地拍卖。土地价格成本占房地产总建设成本的20%,土地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房地产建设成本的上升,房地产价格自然而然就会水涨船高。

(二)市场需求旺盛

城市人口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人们对住房的质量要求高,改善型住房需求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旧城改造带来的需求,这些都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

(三)资本市场的因素

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工具稀缺是造成房地产市场资金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银行信贷的迅速扩张,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机会,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资大量涌入,进一步扩张了房地产市场。

(四)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短期投机行为盛行,如消费者"买涨不买跌"、"温州炒房团"等;房地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协调,房地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等,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成本上涨的压力增大。

四、我国房地产价格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房地产政府规制工作起点低、起步晚,不管是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我国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规制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历次的房地产价格规制都是围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进行的,直到2010年国家颁布通《通知》强调当前时期的房地产价格规制的目标是"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即"稳房价"。

(二) 政府规制政策执行不力

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地理位置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都会对房地产的价格造成影响,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住房要通过市场,房价不断升高。200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八。

(三)政府规制监管不到位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干预过多的同时,政府监管力不够,同时法律监管,民意监管及舆论监管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市场交易混乱,缺乏针对于发商的有力约束。

(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的两个主体,在价值目标、行为准则以及利益诉求等方面都一致,都是社会公共利益和诉求的代表者,但二者管辖范围和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略有差别。

五、完善房地产价格规制的对策

房价一路上涨,房地产业泡沫仍然在继续发展。一旦房价暴跌来临,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危险应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这也是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体系。

这意味着要通过多条途径保持市场供应,增加丰富产品供给来源。首先要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其次,继续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推出限价房。最后,加大住宅土地和商品房供应及打击囤地等空置房,增加商品房实际有效的房源。

(二)逐步取消中国商品房预售制度。

因为能解决开发商资金链的50%资金,商品房的预售已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调整税费分配制度。

由于财政分配不平衡,房地产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大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60%上交缴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不到一半,却承担着60%的财政支付压力。

(四)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垄断规制。

对房地产的实际销售价格进行监督和管理,成本加适当利润的方法(平均销售价格)并公布指导价。

(五)改革中国土地制度。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造成房价上涨最重要的原因。自2003年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后,出现很多"地王",致使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房价,房价很难再降下来。

(六)建立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市场透明度。

利用IT技术,建立全国联网实名房产登记制度,使政府对现有居住水平及房地产结构完整把握,对干预策略提出数据支持,对投机需求进行管理与调控。

六、结论

房地产是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房地产价格规制的研究,为政府进一步调控房价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价格规制中问题的分析,从七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对策,来完善政府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专著:张红凤著,《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社年版,2005年。

[2]专著:余建源著,《中国房地产市场凋控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学位论文:炎贤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4]学位论文:刘东坡,《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第4篇

关键词:无人机航摄技术;土地综合整治;动态监测

1 引言

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一项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管理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土地综合整治事业正处于管理模式调整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管体系,确保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发挥预期绩效,全面完成国家补充耕地计划和项目建设任务,让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

2 无人机航摄系统简介

2.1 无人机航摄系统组成

无人机航摄系统主要由飞行控制系统、地面站系统、航拍摄像系统和影像处理软件四部分组成。

2.2 无人机航摄系统的特点

(1)低空飞行,空域申请便利。飞行系统升空准备时间短,操作简单,运输便利。

(2)系统可快速获取超高分辨率数字影像和定位数据,可针对特殊监测目标搭载全色波段、单波段、多波段等传感器,并可进行多角度摄影。

(3)系统为多种小型遥感传感器提供了良好的搭载平台,如探地雷达、热成像仪、气象传感器、合成孔径雷达等,易于拓展监测功能,以满足多种快速监测所需。

(4)系统的置建费用较低,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和操作手的成本远远低于载人机系统。

3 试验方案

3.1 试验区概况

本文选择宁乡县大成桥乡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试验。该项目位于宁乡县大成桥乡东北角区域,属丘陵地区。土地综合整治面积4km?,分割成四小块,如图1所示。

3.2 试验目的

采取航空摄影方式获取不同时间阶段的地面影像资料和数字线划图,通过数据变化分析对比对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控。

3.3 试验方案流程

本次实验方案主要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使其达到“事前预控、事中监控和事后验控”的效果。试验方案流程如图3所示。

由于实验区域范围不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航线设计时只做一套方案,采取对项目区进行3次航飞,分别为规划设计前航飞一次、施工过程中航飞一次、竣工后航飞一次。如图2所示:

4 动态监测

4.1 事前预控

主要是获取项目区内DOM、DLG产品,向设计部分提供设计依据。DLG数据叠加DOM数据可为设计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设计效果,更能合理地进行道路、水渠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而DEM成果可作为土方量计算的依据。

在方便设计部分的同时也为土地监管部门留下了历史依据,为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夸大土方量,田间道路重复建设,桥梁维修虚报为桥梁新建,虚列拆迁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及其他变更工程,整理田块面积错报,整理田块数量漏报,整理结果、质量瞒报等现象起到了防微杜渐、提前预防的效果。

4.2 事中监控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大,土地监管人员无法直观地了解到项目区的施工情况。而事中阶段能根据土地监管部门的需要,采用无人机定期对项目区进行航飞,可飞一次或者多次,主要是获取生产项目区的DOM数据,能直观地反映出项目区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并能及时发现施工单位是否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是否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起到了实时监控的作用。如图4所示:左边影像为项目施工前,右边影像为项目施工中。

4.3 事后验控

项目验收是项目完成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事后阶段无人机航飞主要是为生产项目区的竣工验收图纸、竣工后DOM和DEM 数据。通过竣工后影像与施工前影像获取对比,可直观地检查出其工程是否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瞒报工程量等现象。如图5所示。

5 结语与展望

在大力发展RS技术运用于土地整理动态监测的时代,无人机航摄技术的产生无疑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相对于传统的RS技术,其高效、快捷、成本低的特性,促使土地监管部门加强了土地监管力度。无人机航摄技术能够全面提高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为土地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动态监测项目中对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质量和进一步规范土地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金伟,葛宏立,杜华强,徐小军. 无人机遥感发展与应用概况[J]. 遥感信息,2009(01)

[2] 陈亚岭,付治河,张景湘. 3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光盘技术,2007(05)

[3] 滕晓波,陈春花.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全球定位系统,2010(03)

[4] 于洪苹,程朋根,夏友青. 土地动态监测中3S技术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3)

[5] 廖克,成夕芳,吴健生,陈文惠.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2006(06)

[6] 楼立明,刘卫东,冯秀丽.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01)

[7] 申海建,郭荣中,黄小波,滕晓波. 微型无人机(MUAV)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A]. 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第5篇

【关键词】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发展;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51-01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但我国对于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却很低,本论文就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下探讨。

一、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许多的城镇在进行规划时就把城镇规划的很大,基本上都是在比谁的城镇规模大,比谁的城镇扩展速度快,但对于城镇其他方面的问题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在有些城镇它的经济并不怎么发达,有的甚至还存在财政问题,对于城镇来说它的财政收入都是有限的,它很多的经济来源靠的都是土地的转让,据调查,有些的城镇他们的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靠转让土地的收入来维持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的存在,我国许多的城镇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提高自己城镇的管理水平,就会对各种我你爹的规划就会进行相应的审批,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漏洞,造成土地的乱使用,由于审批没有规定,而且要求的程度也不同,这样对于土地来说就容易造成违法建设或者监管失去控制的现象。在许多城镇工业建设中,一般负责开发运营的都是公司,但我国城镇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对于招商引资就缺乏眼光,使得引进的企业额都是一些层次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样就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恶性竞争,对于土地再利用的效率比较低,这样不仅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还造成土地了资源的破坏。还有些城镇比较落后,对于招商引资重视不足,使得城镇许多的土地都闲置在那里,城镇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减少价格来租给规模小的企业,这样对于土地的再利用效率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是不利于土地的发展的。

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端正思想态度

对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要以市或者县的中心为中心来做城镇的整体规划,必须要符合我国的规划的法律法规,要使得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没有争议。在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调查,要把城镇需要改造的旧住宅区自己其他的不用或者违章的都要纳入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中去,对于那种已经建成但是不符合标准的是要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尤其是没我在国家规定范围了而且是禁止实用的建筑就更应该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于破产或者是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的都可以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于国家命令禁止或者不符合国家要求的都可以进行再一次调整,进行进一步规划,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二)相关人员应该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对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进行调查,要充分的利用相关调查成果,采用科学的手段理论方法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对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要有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初步规划。在这个基础上面,要共同发挥各自的职能权利,相互的探讨分析,再进行最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确认,然后进行实地考察,看能不能顺利开展,是否符合实际,在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城镇低效用地的范围进行再一次确认,要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确保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有专门的,科学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要按照国家的标准来进行规划,要建立档案,还要建立数据库,对于所有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规划都要有备份。

(三)要重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空间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稀缺,这就对于我国土地的再利用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在对于土地的利用多提倡的是多维空间的的利用,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的容积,减少土地的空间,增加了人们对于土地利用的效率。在我国许多的城镇对于土地的利用都是多维的,像修建商场,停车场等,都是在地下修建,这样就可以减少大的先用土地的空间,可以充分再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对于耕地的占用,给我国城镇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问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指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要落实到位,不能只说不干事,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做到真正的监管,政府还要为城镇的发展提高许多的优惠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 开发区土地 集约利用 对策

一、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1.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又称为土地集约经营,其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为“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得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的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适应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客观情况。开发区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开发区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占用土地。

(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开发区经济集约增长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实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转变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开发区经济发展效益,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

2.魏都民营科技园区的概况

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始建于2003年3月,2005年2月被河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南省首家民营科技园区和河南省民营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发展纳入了许昌市城市建设整体规划,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纺织、造纸、机械加工、档发、继电产品、汽车贸易六大特色产业小区。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占据独特的地理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打造园区特色品牌,使园区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概况

3.1 空间集约度分析

魏都民营科技园区按综合城市功能建设,分为产业区、生活区、服务区。园区内已修主干道路9条,面积达到35.3万平方米。从用地结构看,功能分区明确,结构基本合理。调查数据显示,魏都民营科技园区的生产性用地、居住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的比例分别为45.8%,37.6%,16.6%。其中生产性用地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居住用地比例也偏高。整个园区用地比例略有不当。

3.2资金集约度分析

2009年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入驻企业130余家,总投资26亿元。园区年工业总产值28亿元,年实现利税2.9亿元。从数据分析得出,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1. 开发区土地利用相对粗放。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发区土地资源高耗低效的情况仍然存在。究其原因,第一,魏都民营科技园区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然而实际可利用土地只有4.8平方公里,即土地利用率较低。第二,为了招商引资,管委会征地成本低和土地出让金减免政策使许多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

2.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缺乏土地集约利用观念,仅仅追求低成本。河南省相关文件规定,集聚区标准厂房至少要3层。而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是采用1~2层的钢结构厂房。这一现象在国内许多开发区都存在着。

3.不同性质企业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土地利用程度。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内,机械加工企业占约28%。这些重工企业由于机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易建造高层厂房。因此在扩大厂区规模时不得不占用更多的土地。

4.相关管理人才的缺乏。在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内,由于土地管理人才的匮乏,无法有效宣传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在土地政策制定方面也缺乏理论指导。

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2. 形成集约用地共识。要做好土地集约利用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企业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3.构建集约型园区模式。第一,合理布局用地结构,立体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标准厂房建设为基准,多渠道促进企业集聚。第二,发展产业链模式,依据群体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思路,以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 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

(1)健全监管机制。开发区应统一规划,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土地市场监测机制,强化土地用地监督。

(2)构建激励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税费调节机制,通过税收制度调节建设用地占用。二是建立费用减免机制。对高效利用存量土地的企业免收相关费用或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制定投入产出比、单位GDP和固定资产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强化考核评价结果对土地利用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姚沈欣. 宏观调控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2);

第7篇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第四,成立协会,行业自律

投资者可借鉴其他行业运行模式,成立造林行业协会,制定行规行约。提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树立行业良好形象;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贯彻行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政策、质量标准,维护发展大局;实行信息共享,规避风险;建立奖惩机制、监管机制,依法治业,以德治业,加强行业自律。

第8篇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

引言

随着对棚屋的改造、拆除工作的开展,很多地区都建成了一批经济适用房用于安置拆迁户,原旧城居民从低矮、潮湿、破旧的房屋,搬进了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棚户区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各地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国家当前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当前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工作确实缩小了城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活差距,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社会整体氛围的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和好处。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而棚户区改造确实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有利于缩小住房差距

通过旧城改造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以往明显增加,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的人均住房面积差距也缩小到历史同期较低水平。棚户区居民从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的旧城区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区,一些旧城区居民回迁小区的环境比商品房的周围环境还要好。通过整体政府的调控和规划,使得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住房差距与生活差距变小,进而消除了很多社会矛盾。

(三)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结合以往经验,通过对棚户区的集中改造,以往破烂不堪的旧城区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新建的市政设施配套都达到了基本齐全,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结合旧城改造计划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动作越来越多,新增道路、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煤气管线,新建幼儿园、医疗中心、超市等各种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这些工作都极大的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四)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国家推进的棚户区改造计划确实深得民心,因为这一工程项目和民生建设紧密相关。改造前,这些待改地方没有像样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有的小区居民仍在采用原煤取暖,大气污染严重加上市政配套设施落后,上水管和下水管道年久失修的情况较为严重,跑冒滴漏现象处处可见。通过旧城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更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棚户区改造中常见的难点分析

(一)监管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项目全程

棚户区项目改造工程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监管部门在改造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也创新的运用了很多方法,但是,监管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项目全程。以钢铁企业的棚户区的改造为例:从项目论证阶段开始,历经项目开发、设计、调整、检核等环节,直到项目交付为止,容易出现风险和弊端的流程较多,所以如果出现执法的懈怠,就会滋生出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监管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保证资金到位、按照规划改造,避免出现以调高容积率来换取私利的做法。

(二)客观上容易出现借机囤地的问题

借机囤地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在二、三线城市而言。因为一线城市不仅拿地成本高,而且随着各地闲置土地的处理办法的出台,各开发商还将加快房地产开发的速度。但是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拿地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土地储备;二、三线城市扩展快,市场空间及前景广阔,招商引资环境也比一线城市好。同时,因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低于一线城市,土地溢价速度也慢,可能使房地产企业借机囤地。

(三)容易产生“新三旧”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遵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为模式。如果不能及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三旧”形成的诱因,那么今天的“三旧”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明天的“三旧”,城市发展就会陷入一种“改造三旧”—“制造新的三旧”—“再改造三旧”—“再制造新的三旧”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棚户区改造进程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改造进程的原则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前提

提升棚户区改造进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要确立改造进程的原则,结合多地多年的项目经验,笔者提出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几点建设原则,一是项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被改造区域的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感受作为重点,探索温和的、有序的、有效的改进方案,营造积极的、顺畅的改造环境;二是项目要贯彻“高效、便捷”的功能原则:在不增加额外费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优先、公平公正,各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搭配做好各项工作;三是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的前后连接和推进;四是要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

(二)明确规划目标是项目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确规划目标就是要明确整体规划的设计原则,即高绿化、低密度、综合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户型设计适应“升级换代”居住要求、体现小区独特的整体建筑风格等等。之所以说明确规划目标是项目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由棚户区改造工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棚户区改造在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钢铁类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有的地区在改造前参杂着复杂的情感纽带和产权问题,有的地区在改造中遇到了规划方案的变动和调整造成工期拖延,还有的地区在改造后偏离预期目标等。所以,规划目标的重要性体现在棚户区改造的各个阶段,不容忽视。

(三)做好功能分区建设是改造进程的关键

纵观国内外的旧房改造计划,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做好功能分区建设是改造进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造工程要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即居住安置功能、房产开发功能和商业贸易功能,使改造项目实现功能齐备定位。

结束语

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改善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各地实施之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也折射出了很多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管理问题,有的问题是项目进程的具体操作问题,还有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协调问题。随着棚户区改造不断深化和调整,只要能够措施得当、执行有力、统筹兼顾,就一定可以实现这一项目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湖南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管理部)

参考文献

[1] 熊耀平.旧城棚户区改造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2]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3] 郑文含.城市总体规划中旧城更新探讨——以吴江市盛泽城区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