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建筑遗产保护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7 02:5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遗产保护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保护区形态类型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17-01

一、相关概念释义

(一)长春市历史保护区

长春市非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在其城市形成期的三个特殊历史阶段内遗留下大量的建筑遗产,并由此形成了长春市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由于这些建筑遗产的分布状况,决定了分三类对象进行划定长春市城市紫线:

(1)保护街区;(2)保护区;(3)历史性建筑。

论文把保护街区(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由两栋以上历史性建筑组成一个保护区,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性建筑、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范围)统称为历史保护区,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型态类型

为了能够配合长春市的城市设计实践,以城市典型空间中的城市街道和广场二大要素进行划分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类型。同时又具根据保护区的空间特点对保护区的形态类型进一步细致划分,归纳类型如下:街道型、广场型、组团型、院落型、其它型。

本论文以街道型保护区为例研究了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保护方法。

二、保护方法

本论文以街道型保护区为例研究了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保护方法。

(一)场所定位

沿长春市重庆路步行街现今有三幢相邻特色建筑,即长春市春城文化娱乐发展集团光大银行西部转角处带有北欧风格的建筑。其中光大银行和长春市春城文化娱乐发展集团的前身分别是国都饭店和丰乐剧场,现被法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幢特色建筑,可作为商业街上的重要城市建筑景观。同时由于重庆路是长春市最重要的步行商业街,建筑底层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整治为商用。这样在重庆路步行街上营建一个具有特色城市建筑景观的综合商业区,同时这种特色建筑景观本身就可以产生一种广泛宣传效应,即而形成特色场所,吸引市民高效活动于其中。所以把这三幢历史性建筑所在区域划定为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

(二)保护范围划定

在严格遵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基础上,长春市历史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历史性建筑本身用地范围,即指历史性建筑拥有的产权用地范围。如果保护区内各历史性建筑分属不同产权单位,以所有建筑产权边界的总和为参考标准。这也是其它类型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时所遵守的准则。其次综合考虑建筑周边道路及现存环境状况。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内的三幢历史性建筑沿主要街道重庆路一字排开,主要立面都朝向繁华的重庆路,状况良好。建筑背立面方向为大面积2-4层砖混结构的混杂建筑,状况较差。三幢建筑的左右山墙所夹区域分别为建筑和次要街道。以上状况为街道型保护区的通况。所以街道型保护区在尊重产权边界的基础上,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控制好保护区的左右边界和三幢建筑背立面方向的后边界,而三幢建筑主立面的边界与主要街道边缘重合。此类保护区的建设控制范围的划分也同样注意控制好左右边界和三幢建筑背立面的后边界,而三幢建筑主立面方向的边界与核心保护范围边界重合。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街道型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的共同特点。核心保护范围沿历史性建筑主立面方向的边界与主要街道边缘重合,历史性建筑主立面后侧和两侧边界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产权用地范围具体划定。而建设控制地带前后边界的划定以核心保护范围为基准,主要是控制好历史性建筑山墙两侧的范围,如有次要街道与次要道路边缘重合,如为建筑,则划定范围为D≥h,h为靠近核心保护边界的历史性建筑的高度,D为核心控制范围边界到建设控制地带边界的距离。如果此距离D的范围不能包括一幢完整建筑时,延长其长度到这一幢完整建筑的产权用地边界。

(三)整治不利景观

在保护区保护范围确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整治不利景观。在具体整治时,主要从空间形态和保护区周围环境两方面进行。

第2篇

关键词:窑湾 历史文化街区 古建 街巷 保护

一、历史沿革与街区概况

湘潭历史悠久,建城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曾因水陆交通方便而逐渐成为湖南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清朝至之前,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和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窑湾”之名始于清朝,原称“石湾”或“锦湾”,为湘潭明清商业的中心,保留有大量清代、民国建筑,是目前湘潭市区保护最完整的历史街巷。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是“古湘潭”建筑遗产与文物古迹汇集之地,亦是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得以集中体现的老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目前湘潭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范围包括:东、北以新马路相邻的道路为边界,北部至泄洪渠水体处,以水体的东、南岸线为界,西至李柳染堂西侧20米,南至窑湾河街的南边缘。全长975米,面积为18.48公顷。街区现状范围内涉及到窑湾社区和唐兴桥社区,目前共有居住人口4277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湘潭市河西旧城区域,是湘潭市区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二、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

窑湾地处湘江大幅度转弯处,河道略呈弧形,壶山突出水面,构成优美的临江自然环境。其景观环境与气候、自然密不可分,其他地段是无法复制、模仿的。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早就的古街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山、水与街相辅相依,街巷呈脉络清晰的“鱼骨型”街巷结构,街区与民居机理犹存。

(2)数量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遗产

(3)在有限的空间内,集中了众多建筑遗产,数量多,类型全,风格多样,保存完整。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有湘潭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和窑湾自来水公司,木材公司等三处工厂,唐兴寺小学和以窑湾汽车站为主体的汽车零担货运站,其他绝大多数用地属三类居住用地,多为传统民居与新建低层住宅,还有少量多层联排式住宅楼,设施不够齐全,内部道路不够通畅。许多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商业分布松散且条件较差。历史街区内部基本没有集中绿地,绿化较少,居民缺乏必要的休憩娱乐场所。整体绿化率相对比较低。

三、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特点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以民国与50~60年代为主,沿街建筑,因其接近城市道路,易于利用,普遍建筑质量维护较好。而第二进以后的建筑往往质量较差,普遍存在多户使用一幢建筑现象,居民收入处于中下层,存在诸多拆建、搭建现象与消防隐患,使其建筑特色在逐渐消失,质量下降。还有不少建筑实际闲置,建筑得不到适当的维护。

街巷的两翼建筑以两层的建筑居多,且多为木结构的传统建筑。传统民居空间主要有三种空间形式:第一种空间形式为“L”型间空间,其民居两开间大小不同,利用木构架梁柱作为支撑体系并采用双坡屋顶,利用大开间空间的天顶设置亮瓦进行天顶采光。这类民居通常与周边建筑交叉布置,形成较为紧凑的居住空间。第二种空间形式为单开间空间,进深长且各功能空间有一通道连接,形成比较狭长的居住空间,利用连廊及天顶采光。这类民居通常垂直于河道布置。第三种空间形式为合院式空间,这类民居通常房间进深较大,室内采用天顶采光,室外有多户住宅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

以上三种民居在街巷内穿插,造型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建筑细部富有个性与传统特色。有晚清的、民国的,民居有本土传统民居、中西合璧型民居、带有中原汉式特点的窨子屋等。是当年“金湘潭”的写照。

(2)富有个性与传统特色的建筑细部

在建筑上,大木作规整,小木作精致,建筑的立面是装饰的重点,虽体现出湘中地区建筑的共性,但装饰显得更为纤致。立面的门、窗、栏杆、横额多有雕饰,为周边地区民居所不及。民居中出现的一些仿西洋古典的做法,也可以看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四、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只重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价值被忽略。

2.历史建筑中一般居住环境差,改建搭建现象严重,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因此,许多历史建筑因为被不合理的功能利用,历史建筑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3.遗存下来的街区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生存危机。首先,许多木构建筑长久失修,建筑结构严重破坏。唐兴桥所在的河道垃圾泛滥、污浊不堪,“江山胜景”石刻上为民居,污水下排,石刻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之中。

五、保护与发展方向

1.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关建因素是人,即拥有或使用历史建筑的人,他们要从历史建筑中收益,体会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并能不断地从收益中取出部分资金投入到维护与整治建筑与环境之中,形成良好的循环。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应是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

2.选择适宜的功能来利用历史建筑与环境。对使用不恰当功能的历史建筑,必须改变功能,让功能适应环境,将历史建筑寿命延长下去。合适的功能与适宜的利用强度是保护历史街区的有效途径。

虽然多数历史建筑的质量成问题,需要修缮,但是其建筑与环境形式展示出来的文化才是历史建筑的根本主题。在保证实现整个街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去落实具体的保护与整治计划。

从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可以得出:一是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离不开对文化的保护。只有尊重文化,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二是必须重视对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建筑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三是街区内的空间格局、规划特征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这将使窑湾的历史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第3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advance of the modernized process,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s faced with the huge challenge. Through the field study on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Hezhou,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 in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buildings, and putted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 in strengthen protecting.

关键词:建筑文化资源 保护 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cultural resources on buildings protect problem and strategy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9―),女,广西岑溪市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讲师,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等。

[基金项目]论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桂东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BZS002)

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和乡土建筑遗产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世界罕见。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岁月。保留文化遗产才能使历史连绵不绝,才能使各村落散发出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精心保护文物建筑、历史村落。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批批“市镇”涌现而大批“市村”却消失了。据研究,从1985-2001年,中国的村落从940617个锐减到709257个。仅2001年就减少了25458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中国现仅有“古村落”5000个左右,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对古村落建筑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既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文化资源,又尊重村民意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贺州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

古村落建筑不仅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建筑所处环境的集合,也就是传统建筑环境的各个层面。建筑在拥有物质属性的同时,还包含了生成这种物质所依据的社会文化属性,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纳入到建筑空间组织之中,因而古村落传统建筑呈现出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脉络,是对历史文化、社会关系的延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贺州市位于广西最东部,是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地,辖八步区、平桂管理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境内文化古迹琳琅满目,自然风景秀丽多姿,人文景观独特迷人。贺州有黄姚古镇、临贺故城、富川古明城、客家围屋、桂岭四方营等古镇古村落。各村落里古建筑文化资源丰富,存有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会馆、古井、古塔、古民居、石板街道等。比如,临贺故城内有寺、庙、祠、馆、观30多座,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富川县秀水村秀峰山下有石牌坊和状元楼;富川县福溪村鼎盛时期曾经有过24座古戏台、24座庙宇、24座石花广场和一座风雨桥,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风雨桥和古戏台、古庙宇各3座。

二、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历史悠久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就会隐退人世,永远消失。

(一)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由谁保护,怎样保护

中国古村落保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号上,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具体的保护、规划措施。而且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由谁保护,怎样保护,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发展思路狭窄

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村落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没有把古村落建筑看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认为建筑就是建筑,和文化无密切关系,甚至还认为陈旧的建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不到任何的推动作用。有的古建筑被用于任意堆放柴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有的古建筑只能立在现代新建筑夹缝中……

(三)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投入太少、基础薄弱、任务实施艰难

在我们所进行调查研究的古村落中,大多数只剩下年老的村民留守,青壮年村民几乎都长年外出打工。比如在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我们看到的多数都是老人,为我们介绍龙井村文化资源的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该村的支书和主任也差不多50岁了。少数留守村落的年轻人要么就是种植自己的几分土地,要么是靠养殖谋出路,对于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他们了解不多关心也不多。再加上各乡镇各村委迫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对村落文化建设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更别说用于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了,因此,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任务实施艰难。

(四)有的建筑被破坏或翻新、保护不足,未发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在我们考察的一些古村落当中,很多都没有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相互融合的意识,而且很多古建筑、古民宅遭到破坏或者翻修一新,有的古村落在维修时缺乏保护意识,破坏了原来的历史风貌;大多数古建筑民宅的雕刻和壁画缺乏维护,有的已经脱落,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有的颜色暗淡,有的常年被雨水浸湿,已经严重发霉,如贺州市贺街镇李氏大宗祠。出现这些情况的古建筑还是非常多的。

三、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是从村落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无序开发和保护不力导致中国古村落有破坏加剧之势。因此,中国古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贺州的古村落大多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唯有利用传统文化内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势,努力寻求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径,使得古村落建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保护古村落文化资源中,将古村落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继承相并举,与和谐文化发展相一致,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努力探索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新模式,探索古村落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古村落建筑,而且还提升了新农村的文化品位。

(一)强化保护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

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古建筑群,而且是保护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保护古村落也不仅仅是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的研究范畴,也是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教育专家研究的范畴。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古建筑遗产保护,加强宣传,形成“保护古村落”、“保护古遗产”的共识,促进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创新建筑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加强贺州乡村旅游,特别是加强对乡土性、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较好地体现当地民居风格和乡土文化气息,不破坏古村落原有的风貌。抓住各种机遇,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促进贺州道路交通建设和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在目前乡村道路尚未完全拓宽的条件下,搞一些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和休闲生态旅游,根据古村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风格,依山傍水建设休闲公园,或者搞一些有意义的庙会、集会、宗祠祭拜等活动,或者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和高品位、高档次的旅游景点,同时积极保护和开发古建筑文化资源,把贺州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古民居、古门楼、古城楼、古戏台、古宗祠、古庙、古井、古桥等古建筑资源开发成旅游景点,既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文化,又可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发展非物质文化,与建筑文化相融合,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富川县福溪村总共有13 座古门楼,门楼面向福溪,建筑呈敞开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门楼都挂有进士、文魁、武官等功绩牌匾,门楼成了光宗耀祖的地方。据统计,福溪村历史上出了五位进士和35位有品秩官员,一块块官宦恩赐的牌匾仍熠熠生辉。而富川秀水村历代科举进士就占了33名,有3个在宋代被御封的“神童”,后来还出了一位状元,故以“状元村”名之。秀水村保存着中国规模庞大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保留着上至皇帝下到知县赐封、贺赠的花式各异的匾额,是一个天然的中国文史教博物馆,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在搞好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把非物质文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把建筑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融合,以各种非物质文化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唱大戏促进戏台的建设,表演促进舞台的建设,祭祀促进宗祠的建设,以科教文体促进村落古建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狠抓科教文体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一些民间民俗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民间舞狮、舞龙、舞大刀、闹花灯等特色民俗活动;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由群众唱主角,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定节日和特殊意义的活动要格外重视,比如具有贺州地方特色的“炸龙”、“脐橙节”、“盘王节”、“茶会”、“二月二”等,以此来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发展非物质文化,与古村落建筑文化相融合,共同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四)处理好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当前“撤老村建新村”的新农村建设口号、现代快餐式文化对古村落文化资源和遗产形成全面围攻的趋势。在传统农耕文明下形成的古村落文化,经不起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冲击而很快土崩瓦解。要保护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必须处理好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把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不破坏原有的古村落风貌。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给后人的启示远远超出了建筑领域本身,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还需要去保护它、延续它,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物质、非物质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旅游资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3,09.

第4篇

【关键词】手工测量;测绘技术

一、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

在古建筑的测绘工作中,传统的手工测量实际就是将大部分的测量工作变为距离测量,主要利用卷尺进行简易的高程测量和距离测量,通过距离交会法和直角坐标法对古建筑进行平面定位。而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也相继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全站仪。这是集对古建筑的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和角度测量于一体的一种测量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测量古建筑的竖直角、水平角和斜距,并且可以借助固化软件,组成多种测量的功能,比如,可以显示并计算古建筑的三维坐标,即高差、平距和镜站点,并且进行悬高测量、对边测量、偏心测量和面积计算等。在单体的古建筑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免棱镜全站仪中的对边测量或悬高测量等。

2、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一切物体,都具有向外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点,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他们对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目标对象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获取目标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或者目视解译完成远距离物体识别的技术。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数据获取手段,在古建筑测绘中,利用卫星遥感或者航空遥感,获取古建筑遗迹的影像资料,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像进行增强和处理。同时,根据古建筑遗址范围内的地面现状和光谱成像的规律等相互关系,对影像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制作大范围,大场景的影像地图,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模型,判定遗迹或建筑的位置、分布等特征,进行遗址探查、测量等。目前,高精度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已达到50cm,航空遥感影像的精度已可以达到10cm,在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关测绘(例如可进行长城的地形测绘工作)。而对于规模较小,场景范围有限的古建筑,近景摄影测量便凸显出优势。

4、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将无合作目标激光测距仪与角度测量系统组合的一种自动化快速测量系统。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数据一般均匀分布于研究对象的表面。

由于古建筑结构自身的特点,建筑内部光线条件较差、场地狭窄的部位较多,摄影测量则会因为光线不足或场地限制受影响,而激光扫描仪就会表现出较高适应性。古代建筑结构和布局上呈现分层错落的特点,摄影测量技术对于分层感较大的建筑结构信息提取和解译工作不理想,而激光扫描仪则可以灵活选取观测位置,尽可能详尽的扫描因分层、遮挡的结构或建筑。

古建筑研究工作需要完整记录主要建筑结构信息、附属构件信息,通过对激光扫描获取的数据建模可以完整提供各种建筑本体几何信息。通过拍摄建筑结构或构件影像,利用3DMAX等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纹理材质的贴赋。带有丰富表面纹理特征的构件模型可以作为电子文献记录等基础性资料存入数据库。

二、古建筑测绘各种技术与方法探析

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从古建筑测绘上述概念出发,其工程目的其实质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为古建筑提供详尽、系统的资料,作为技术档案保存,为日后的修复、重建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为研究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建筑群的传统、特征、特点提供详尽可靠的资料,按照需要测制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侧面图及等值图等,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可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可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创作提供借鉴。我们如果从测绘学的角度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往往不会考虑工程目的深层次意义,可能造成古建筑测绘工程目的部分流失,所以要更多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要求测绘内容。

古建筑测绘中手工测量实质上是把大多数测量问题都转化为距离测量,主要利用卷尺进行距离测量和简易高程测量,通过直角坐标法或距离交会法进行平面定位。电子全站仪是集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于一体的测量设备。全站仪的基本功能是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和斜距,借助于内固化软件,可以组成多种测量功能,如可以计算并显示平距、高差以及镜站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偏心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面积计算等。在单体建筑测量中可用免棱镜全站仪的悬高测量、对边测量等功能。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是由摄影机拍摄的数字影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分析与处理,获取数字图形和数字影像的摄影测量技术。

在古建筑测绘中,利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用人机协调策略在电脑上还原三维立体模型,可以借以精确描述古建筑复杂的几何变化。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主要由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系统软件组成,在获取空间信息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单点采集数据变为连续自动获取数据,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它还具有测量精度高、全天候、多方位、无需布控制等优点,在快速获取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工程实施的目的要求,这两种方法由模型可生成立面图、平面图、等值图、投影图、透视图等,可为古建筑测绘成果的数字化进而最终建立古建筑保护工程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管理、查询与分析功能。

从古建筑测绘的工程目的出发,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和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测绘古建筑图件,它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维修或重建工程是最合适和最理想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是古建筑测绘实践应提倡的方法。如果我们不仅仅重视测绘的结果,还更重视测绘的过程、重视对古建筑设计的体念,就应该采用手工测量方法更为合适,但应加入免棱镜全站仪测量技术,主要是全站仪对边测量技术、悬高测量技术等,可以对一些手工难以量测的部位进行快速测量,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在工程实施中,应吸收有测绘类与建筑类经历的人共同参加古建筑测绘工作,同时还要求有测绘背景的人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有建筑背景的人有一定的测绘知识,并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测绘技术方法,才能满足古建筑测绘的目的与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工程实施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古建筑测绘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较为现代化的测绘技术手段,如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三位激光扫描等,更好的测绘古建筑的图件,更好进行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或者是重建,在测绘工作过程中,还要吸收有相关教育和经验的人一起进行测绘工作,根据实际古建筑的规模,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方法,满足古建筑测绘的要求和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88-02

一、 会馆建筑装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研究会馆建筑装饰及审美思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正确处理民族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关系,使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豫西南会馆建筑有很多遗存,如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唐河源潭山陕会馆,还有湖北会馆、福建会馆等,这些会馆建筑大多都有精美的建筑装饰,是南阳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设计精品。因此,对豫西南各个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全面整理、归纳和总结出较全面的资料,并提出保护方案,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应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豫西南会馆的建筑装饰及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它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深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风格独特。建筑装饰部位有照壁、额坊、屋顶、柱础、栏杆、脊饰、瓦饰、檐廊、顶部装饰、内外檐装饰、门、窗等。大量精美细腻的石雕、繁缛复杂的木雕、少量精巧的砖雕以及富丽堂皇的琉璃、色彩华丽的彩绘等,不仅把会馆装扮得雍容华丽、玲珑剔透,而且多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题材,雅俗共赏。使人们在欣赏建筑装饰艺术的同时,细细品味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这些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侧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会馆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以龙凤、瑞兽、云水为母题,取材富于世俗性,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从而赋予了建筑装饰更加丰富的含义。雕刻手法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实用性相融合,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

三、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应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得到加强。应采用保护与挖掘、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运用,努力提高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水平,使会馆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根据《文物保护法》,结合豫西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措施,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随意、无章可循的混乱保护模式;加强管理,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会馆建筑装饰保护的实践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主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了解豫西南会馆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会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心中,使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面向社会,建设一切有利于会馆文化保护的方式,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及文化遗产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群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变孤立保护为整体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另外,应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遗产保护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化,由此产生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可以建立志愿者站,积极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公众、舆论自觉地参与和监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富有个性、不断创新的模式。

(三)打造学术阵地,弘扬会馆文化

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使其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会馆文化学术研讨会,加强对豫西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发表有关明清豫西南会馆学术文化论文,以期取得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改变观念, 拓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完善保护体系。

(四)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实施会馆装饰研究计划,立足会馆现状开展会馆建筑装饰文物普查工作,按照会馆装饰遗存类型、装饰题材、装饰文化内涵等专题展开调查会馆。通过普查,把反映会馆建筑装饰的优秀作品纳入保护序列,以扩大和延伸文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使一批重要的会馆建筑装饰文物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探讨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科学保护措施,增加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豫西南会馆的知名度,使其变成一张宣传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会馆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组织企业与与设计单位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纪念品,如刺绣、烙画、玉器工艺品等,使艺术和经济联系起来,利用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改变传统会馆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赋予会馆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会馆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博物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把传统艺术设计的中国元素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中去。

(五)编制相关教材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使历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加强专业领域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发掘和展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发挥教育职能。在豫西南艺术类、建筑类大中专院校中针对会馆建筑研究及保护方面开设相关学科及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历史文化相联系、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琉璃等,运用了大量极具中国设计元素的传统装饰图案,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设计审美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源泉。因此,要结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设置的专业,比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等以及所开设的课程,研究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利用传统建筑装饰的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吸取民族的文化精华,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民族的艺术设计理念,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道路,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日趋成熟。

四、结语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是对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法;从其艺术价值角度看,以会馆建筑装饰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使其服务于教学,从而得到传承与利用;从其知名度来看,使它变成一张宣传的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会馆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不仅要确立切合实际的保护观念,也要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既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豫西南建筑装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编著.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庞薰琴.中国历代装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萧默著.文化纪念碑的风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6篇

关键词:城市遗文化产;保护;传承;规划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对待死亡,追思远古的祖先,民心则归于纯厚。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飞速发展的中国,物质层面的文化传承已然成为了一个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博弈的工作,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文化遗产的构成是复合的,它不仅仅具有物质形态的“纪念物”属性,它还具有一定的活态属性,以非物质形态与群众生活发生关联,蕴含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在于多少大道理的诉说,而是去触摸历史经历过去,是关乎亘古不变的人类情感的延续。从中体会历史的厚重,人类才会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产生敬畏之心。只有获得与保持这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内敛化的情感控制。人类不能失去这种感觉的能力,文化遗产则是使人类延续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历史建筑、街区、文化慢慢消失在我们身边。而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则多是被束之高阁,用围墙“圈起来”,作为游客参观的景点。这些文化慢慢的脱离了人民的生活,变成了好像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东西。如今被完好保留的大多是古时候为君主阶级服务的建筑、街区,随着统治社会的消逝,这些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也跟着消逝了。受制于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快速步伐,对于更多建造规格不高,且年久失修,文物保护价值较为有限的传统建筑,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提出合理的再利用策略以及制定有效的规划导则,从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让位于上位规划,被改造或整体拆除,积少成多,属于当地的文化也逐渐消失了。这样的问题渐渐被广大学者所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这些保护措施大多只是流于表面,而缺乏对其中所流传的价值应有的关怀。所以与其说中国古建已死,不如说只是改变了保护形式,变成了在当前体制下缺乏人文关怀缺少保护意识的形式。

反观国外很多城市,在历史建筑、街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坐拥世界上70%的文物古迹,这让意大利在拥有至高的优越感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历史的责任感。在意大利全国8000多个市镇中,其中900个被列入“法定历史中心区”,这些具有不同历史风貌的“中心区”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完美结合,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意大利人认为,古迹不仅包括单体建筑,还包括其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不仅包括经典建筑,也包括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因此,他们对旧城区文物古迹的保护通常不是个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同时,意大利人并不一味反对修缮文物。相反,政府和社会各界每年都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维修遍布全国各地的濒危古代建筑、壁画和雕塑。这一点与日本在古建筑的保护上颇为相似。意大利人在维修过程中始终遵循的首先是“真实性”,即对原物尽可能不做“干预”,干预的宗旨仅仅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防止文物进一步破坏。其次是“可识别性”,即维修的添加物与历史原物相区别,让人们能分辨新旧。例如为了使曾经的建筑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功能的需求,他们会在不破换其本身结构的情况下对内部功能进行改善,甚至会在建筑外部直接修建现代化的电梯,做到了新旧的融合但却不觉得违和。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民众的思维模式都有关系,这种做法在中国或许就不被接受。最后是“可逆性”,即保证修复添加物不损坏原物,再次修复时可以将添加物剥离而不至破坏文物的原貌。意大利人对国家文物的意识使这个古老国度的丰富文化遗产虽历千年风雨却永葆夕日风采。

法国则是通过遗产保护打造其自身的文化品牌。法国是最早提出、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公民在免费观赏国家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该活动把国民的求知热情引向了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土耳其则坚持可持续遗产保护政策。充分利用电脑和传媒技术,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遗产保护计划以及相应的修缮方案。同时明确权力和责任,出台统一的保护法。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技术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并且由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师、建筑工程师、考古学家、艺术家和专家等组成遗产保护委员会。于此同时加强教育,让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国家文化遗产的价值,热爱文化遗产并积极参加对遗产的保护。

纵观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家以及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这是一切保护措施实行的基础。从保护对象上来说,从保护建筑艺术精品到保护与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建筑,从保护文物到保护文物的环境,从重视古代文化遗产到重视近现代的文化遗广,从保护与当今生活已无关联的古建遗址,到保护现在还有人继续生活使用的建筑遗产、历史街区,从保护单一要素的文化遗产到保护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将是今后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

然而对于不同的保护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固执套用相同的方法,势必无法与现代城市进行较好的衔接,从而导致文化遗产失去活力。同时从技术的角度上对文化遗产的长久留存提供支持,例如对其外立面的修缮,对其功能的重新分配,让更多与普通人密切相关的建筑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让文化的价值真正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价值的力量,而不再仅仅是让它们束之高阁的被消费。

其次,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应在充分尊重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城市功能的有机更新,而不是在建造过程中忽略片区的历史价值,为了城市的现代功能而轻易让位于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当下文化遗产再利用模式过于单一,无非是对于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遗产,成立博物馆、纪念馆供人瞻仰,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于历史文化价值并不突出的城市遗产,就面临被拆除的境遇。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方式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且执行力度不够,这都导致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阻碍。

最后但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唤起国家以及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提升国民的素质,让大家意识到文化遗产留存的价值,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和谐共生。

文化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却又是如此脆弱,需要很多代人坚持不懈,薪火相传的努力,方才艰难地存续到今天。我们艰难地保存文化的火种,让世代记住我们民族所拥有过的遗产,因为是它们造就了我们本身。

参考文献

[1]伍江,王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2.

[2]杨乐,辜元, .重庆市危旧房改造片区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践活动解析.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2012.

作者简介

谢周辰茜(1992-),女,四川省成都市,本科,城市规划,西南科技大学。

第7篇

关键词/旧建筑 改造 更新 再利用 新旧共生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客观存在丰富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其人工部分反映了人们在当下对存在的理解与愿景。隈研吾曾言:“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个国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然而建筑的语言不是某个特定风格的问题,无论哪栋建筑均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用途而建造。建筑的存在则是尽可能精确而批判地回答这些简单的事实所反映的问题。[[参考文献:

[] 卒姆托.思考建筑[M].香港书联城市文化. 2010.03:44.]]

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地手段来改造或更新这些无法应对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却依旧意义深远的旧建筑,让它们在讲述完一个时代的故事后可继续演绎新的剧情,延续城市历史文化。

1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1.1改造与更新的兴起与趋势

1928年,汉内斯·迈耶定义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皆由“功能乘以经济”这条公式产生,明确指出建筑的存在与其功能和经济密不可分。[[[] Hannes Meyes, “Building”, in Program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ed. Ulrich Conrad Conrads (Cambridge: MIT Press, 1984), 117.]]在关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的《威尼斯》发表之后,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1965年)提出的建筑“再循环”理论和澳大利亚《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1979年)的“改造性再利用”概念,都着重强调了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功能调整与潜在价值。

随着现代建筑神话的瓦解,旧建筑再利用在城市复兴中与新建筑达成共容。1995年之后,永续经营与空间经验倍受关注,旧建筑的再利用更倾向于空间改造,可适性再利用使得旧建筑的历史和美学价值得以被经济的保护。多年来,旧建筑的再利用始终围绕着功能与经济展开,贯穿于社会生命复兴和艺术创新。

1.2 改造与更新的意义

旧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对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可实现:节约资源和经济上的成本花销,建设周期短;减少大量建筑垃圾与施工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保全人类文明的完整性。

1.3 改造与更新对象的界定

并非所有的旧建筑都可进行改造与更新。密斯在1930年代指出真正符合每个时代以及当前的意义的建筑的价值与其使用材料、形式无关,能够谨慎得以存在才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Luduing Mies van der Rohe, “The New Era”, in ibid., 123]]所以,在界定改造与更新的旧建筑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首先,旧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或特殊构造作法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例如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铸铁构件建成的巴黎麦涅的巧克力工厂;[[[] 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时代建筑,2001(4):10-11.]]其次,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历史地标价值和意义,它们特殊的造型、色彩和庞大的体量对于城市景观与环境具有标志性作用,并且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历程,例如欧洲的教堂;此外,旧建筑在建造初始就具有较高品质,令其自身蕴含了继续使用和改造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

1.4 改造与更新的方式

在中国,悠久的华夏历史留下诸多璀璨的建筑作品,但由于经济、技术、价值观念等问题,政府对旧建筑的再利用能力有限。目前,对旧建筑常用的处理手法着重于建筑的物质性,更多考虑经济因素而采取彻底拆除重建新建、拆除并重建原有建筑、局部改造、保留整体并修复受损部位。 [[[]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0.1:45.]]

在国外,旧建筑则多以改造性再利用作为主要处理手段,注重建筑的本身与外环境的对话联系。以欧洲为例,其处理方式表现为:重构空间并提炼其功能,使现代材质、标志、建筑手段与历史建筑并置与共生,借鉴传统装饰并提升细部质量,整合环境与优化空间艺术性。[[[] 王艳婷,黄超. 从艺术视角看欧洲旧建筑的改造理念与实践[D]. 天津:天津大学,2007:17-28.]]

综上,再利用可概括为改建、增建与扩建,即延续旧建筑的历史脉络,调整不和谐因素并创建与外界对话的新媒介,通过新旧材料的并置展现空间与场所的时间维度。

2改造与更新的案例分析

以下将以海口骑楼老街与天津第五大道历史风貌区的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为例,针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大激荡时期所建造的建筑在当代的再利用进行分析。

2.1 海口骑楼老街

海口著名的骑楼老街包括博爱北路、解放东路、中山路、新华北路与得胜沙路,它们见证了海口由港口小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过程,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该处骑楼约建于民国商业活动鼎盛之时,大多由旅居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同胞所建,富有浓郁的南洋风情。建省后,海口旧城区的居民逐渐转移到新城,除个别地段依旧延续了传统商业用途外,骑楼里日渐人去楼空。建设旅游岛的热潮,为骑楼老街带来了重振的机遇。2010年8月31日,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目前一期改造工程尚未完结,中山路区段已正式开街。对骑楼老街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分析如下:

2.1.1 改造前问题

骑楼老街沿江而建,建筑表面常年受海风侵蚀导致斑驳、脱落。建筑进深大,内部空间黑暗。外部柱廊上方结构破败,电线。通道堆满自行车、电动车以及各种杂物,廊柱或被粗劣的包裹装饰材料,整个建筑体年久失修,气生根植物攀附在夹缝中茁壮生长,建筑两侧不协调违规搭建或过分花哨的改建。整体上,由于建筑环境脏、乱、差以及业态单调,抑制了骑楼老街的发展。

2.1.2 再利用现状与建议

大部分得到再利用的旧建筑属于沿街建筑。针对骑楼多为“前店后居”模式,改造与更新时保留骑楼原本的三段式结构以及个性鲜明的外立面装饰,包括造型丰富多样的女儿墙、形状多变的窗楣、形似壁柱的窗间墙、凹凸不一的阳台以及个性张扬的外立面装饰纹路。为再现老街昔日繁华景象,老街装饰了许多复古的路灯、彩灯、招牌等,并添加部分现代元素的景观设施,较好地处理好建筑内部与外环间之间过渡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改善室内、半室外“老爸茶”1)场所,提高休闲品质同时。

但老街的改造与更新只停留在街道空间的修整,并未深入到旧建筑再利用层面。

首先,改造与更新应注重在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规划利用,以便延续功能并增加经济价值。对于已严重缺失的建筑构件部分,比如柱廊顶棚、室内天花板与楼梯等,可引入现代建筑元素,用玻璃、钢材等取代易受海洋气候影响的木结构,让新旧材料产生强烈对比。对于缺失的门窗构建,可在保留原本窗户的模式基础上采用新型材料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其次,关注骑楼的“第二轮廓线”[[[]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9:70.]]。尽管翻新的建筑都还原了老字号招牌,但现实店面的招牌应及时调整,保持建筑整体和谐,设计统一而不失个性的招牌。建筑临街门楣也需重点修整,增强临街建筑面的空间流通性。

最后,对于已被大型木本植物攀附或只剩临街单面墙的建筑残体,可根据景观需求只留下具有高景观价值的建筑体,改造为以观赏为主的遗址空间。将寄生有热带植物的骑楼残体改造为供观赏的景观场所,真实记录老街的沧桑而非只描绘繁华前景,令新旧共生。

综上,即不再局限于“前店后居”,保护其文化特质的同时赋予骑楼更多新功能,提升其内在价值。

2.2 天津五大道历史风貌区小洋楼

五大道风貌区是《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划定的天津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它包括: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常德道、成都道六条平行街道。风貌区内的旧建筑是指旧英租界“墙外推广界”中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片高档住宅区,以花园别墅为主,辅以形态各异的连体式公寓楼,环境幽雅,是“天津小洋楼”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亦是半殖民时期的见证者。

随天津老城厢的拆除改造,除个别文物建筑,大量的旧建筑被强行推倒。决策者应在2005年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与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寻找平衡点,尽可能的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减少对风貌区内“杀鸡取卵”式的“建设”,令再利用的旧建筑能够与外环境和谐共处。以下是对风貌区内旧建筑改造与更新的分析:

2.2.1 改造前问题

有报道称,作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五大道街区中仅已认证的“文物建筑”受保护,周围街区与无文物身份的旧建筑却要遭受灭顶之灾,拆除内容竟包括茅以升少有的建筑作品。[[[] 朝格图. 老建筑“身份不明”不被保护天津“五大道”危急![N]. 南方周末,2009.05.20.]]当下,风貌区部分空间存在不少结构损坏且无法再利用的建筑,个别地段因年久失修或人口密度过大而出现了环境品质低下的现象。被挂牌保护的旧建筑并非都受到妥善修整,若干未被发掘的历史建筑前途黑暗。

2.2.2 再利用现状与建议

对该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开发与旧建筑保的应做到以下几点: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要求;满足历史文化延续的要求;满足人们对老建筑视觉与精神等方面的要求;满足社会传统教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等需求;衍生城市机能,满足旅游、观赏和纪念等需求。[[[] 张长锐,魏广龙,黄晓光.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A]//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估计论坛论文集[C].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6.1:200.]]

随着附近商业区的建设以及部分居民的迁出,可将区内部分旧住宅改造为商业用途的会所、餐饮场所以及基础教育设施。不改变建筑外观形象,保持整洁、典雅的庭院环境。改造重点应为建筑内部空间的整合与再划分,通过金属、玻璃与复合木材在细部构造的使用,使旧建筑的古朴特质与现代低调的华丽紧密结合。

街区内无法修复的旧建筑,根据上位规划决定去留。需保留的旧建筑可通过复原原貌或原风格进行改建,其外立面以灰色系为主,可作砖结构或是装饰为砖结构外立面的砼结构,个性张扬的现代设计隐匿于建筑内部,令富有现代几何特色的轮廓与细微突显现代施工技艺的结构清晰区别于其他旧建筑。再者,通过对街道环境的修缮与整理,铺以朴实的柏油路,配植以美丽的花木令整个旧建筑群与现代相容。

2.3 小结

海口骑楼与天津五大道小洋楼建设时期相近,但其建设初衷却各有所重。前者是顺应港口城市发展自发进行产生的商业建筑群,后者是为满足租界的居住需求而建造。但两者都是城市重要的历史见证者,都需要进行妥善保留,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再利用。前者作为商业区的传统代表,需要通过内部改造与外部修缮实现聚集人气、创造商机,而后者则需要进行内部改造与外部修缮营造静谧、古朴典雅的居住环境,并适当将部分旧建筑改造成为高级住宅抑或休闲会所等可产生经济利润的商业建筑。

总体上,两者更新后的功能都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衍生而得。旧建筑不应只作为文物进行供奉、展览,应该发挥其功效,令其融入市民生活,通过新用途延长其生命,使其与时俱进的“生长”,应对时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3 总结——与新时代协调并共生的旧建筑

在城市更新中,当城市空间发展到极限时,与其寻找广阔的空白空间新造建筑,不如对已有的、可用的旧建筑再利用,给予其新生,呼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延续并升华历史的内在寓意,实现新旧共生。再利用的改造与更新不应是“地道式”模仿,也非“改良式”模仿,更不是“传统符号”的演义。新旧之间是辩证统一,而非同一。而实现共生却非易事,比如现下兴起的旧城改造与古旧建筑保护。

因此,旧建筑改造与更新的成败取决于人,因“人”而异,因人而造,因人而“存”,因人而“旧”,因人而“新”。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观念与想法,不论是设计师、决策者抑或是群众,将历史文化的效益与城市发展的各项利益紧紧捆绑,让旧建筑功能与角色顺应时代而转变却又不失本质。■

第8篇

关键词:UGIS,历史建筑物保护,更新,叙事信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现在兴起的“数字城市”是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UGIS)技术及其3S技术把城市的全部信息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的信息工程。其借助高新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推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现在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最近几年,一些研究机构已经获得大量有用的数据资料。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共享平台,我们就不能充分发挥利于这些资源。

历史街区作为旧时代城市的主要生活区域和历史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历史街区中应用UGIS技术,可以实现建筑或历史街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便于采用“叙事”理念对建筑进行维护与更新。

基于以上两方面现状问题,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要有计划的将UGIS等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开发,建立五维数据库,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 UGIS叙事信息研究内容

(1)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历史街区的三维空间数据库,建立可共享的技术平台,并且要实现动态更新。

(2)研究如何建立历史建筑五维信息数据,也就是在三维数据的基础上,加入历史、人文等不易量化的信息,同时不断地实时更新、系统升级,每年更新一次,遇到多样性事件(“事件”指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如拆除、破坏、修葺、改建、环境变化以及重大活动时,要随时更新,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以及缘起、经过、结果、影响、评估等方面。将人文历史与信息技术以及三维空间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实时更新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研究开发满足相关专业的软硬件产品。在历史街区应用方面也开发对应的供人们提取数据的相关产品。

(4)发行图书、地图、影像等可以传播的资料,互联网数据库信息部分对市民开放,供普通市民学习。

3 以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说明叙事信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3.1背景

窑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是我参与的一个实际项目。它位于湘潭河西沿江旧城,旧城格局和风貌仍然保留有一定的明清时期历史特色,占地将近500亩。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包括窑湾社区和唐兴桥社区,共有4300人。湘潭市历史文化街区在近现代一直处于主城区中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历史文化街区格局及风貌破坏较大,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不是很好,破坏较多,主导风貌一般,建筑质量也较差,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3.2 UGIS的叙事空间设计应用

对于窑湾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之前,先采用UGIS技术,建立历史街区数据库。对历史街区中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以及一般性的建筑进行三维数据测绘,做历史人文风俗的五维收集,对多样性事件如破坏、拆除、修葺、改建、环境变化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入库,并随时更新。对部分拆除建筑留下来的有价值建筑构件不仅要数据入库,而且要编号集中存储在仓库中,便于在新建建筑中将这些历史构件重新应用。对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特色做收集整理并及时写入数据库,以供他人使用。

在窑湾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中,要全面深入了解UGIS数据信息,了解窑湾的历史人文。对研究地块区域范围内的多样性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然后对窑湾多样性事件及其空间进行提取与整合,进行分类,可以按时间、地点或者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有利于对街区的规划作出指导性的意见。并对叙事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UGIS数据,对事件发生的地点位置处的建筑或者是一个区域进行保护与更新,为可持续的建筑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UGIS的叙事空间设计方法,现归纳以下几种:

1)实景还原法:在空间里还原、再现事件中的发生的某一具体情景,打造原有事件的氛围场景,使单一的空间具有故事性,叙事性。

通过UGIS数据查找,可以知道在窑湾历史街区里的李柳染堂建于道光6年(1828年),李柳染堂先是用来住宿,后改做生意。该建筑物建造独具特色,屋顶是加层,既保证了采光,又冬暖夏凉。前门为大槽门,屋内有天井。它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前店后厂模式的老建筑。在保护与更新中可以对其采用实景还原法,还原原来染布的场景。游客还可以体验染布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历史街区的趣味性,同时具有了商业价值。

2)主题变形法:在空间表达中只保留原有事件的主题,而改变空间的原有功能。以达到借助事件主题,提升空间价值的作用。

西首尔湖水公园原是一座净水厂。1959年刚开设时以“金浦净水厂”命名, 1979年每天为首尔市提供12万吨完成消毒的水。净水厂于过去50多年来, 由于各种安全理由, 所以一直不对外开放, 直至2009年10月改建成亲环境公园的净水厂才正式对外开放。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将净水厂建筑主体保留,改变功能。公园内充分利用了净水厂遗留下来的设施, 水管是这里的代表性旧建设。水管的元素同样运用在公园入口的标志、脚踏车停车处、小径旁边的椅子、草地上的雕塑等设施中。在窑湾保留下来的文物建筑窑湾汽车站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汽车站改造成博物馆,外部周围空间做成民俗广场。

3)元素暗喻法:通过某种方式将原本事件中的若干元素如光线、色彩、符号等保存并用于设计中,以烘托事件氛围、再现事件特点。

“竹屋”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创作设计,项目在水关长城脚下,是7个“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一。长城是为了避免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冲突而建立的;现如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东西方只有消除敌意互信互助,世界才能和平发展。而且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是中国的象征。其表现手法:依据竹子的密度和直径对不同的空间进行了分割,使建筑具有独特的空间感,竹屋好像“从地下长出来”似的。阳光下的竹屋光影效果耐人寻味。在窑湾历史街区设计中,可以应用UGIS叙事数据对历史事件元素进行提取,再植入到改建建筑、更新建筑或者是环境场所当中。

4)实体表现法:通过某种实体承载物将事件中的抽象要素如文学作品、历史场景等还原再现并运于用于设计中,以给人较为直观具体的展示。

越战纪念碑,位于美国华盛顿,是为了纪念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而建立的。纪念碑包括:三位战士雕像、越南妇女的纪念碑、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三个组成部分。事件的表现手法:纪念墙壁平面为一个平放的V字形,东翼直指华盛顿纪念碑,西翼直指林肯纪念堂,大理石碑墙上刻着五万多个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姓名。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草坪中,用绿地衬托碑墙。

在窑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从UGIS数据库找到有当地特色的多样性事件,进行提炼,例如可以根据窑湾原来发生过的著名战事来打造窑湾战事主题区,以及也依据当地文化传统,用实体表现法打造展现传统文化的景点。

5)整体意象打造法: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整体意象打造,即是明确要表达的情思(可以是对功勋业绩的歌颂、对历史的记载、也可以是对个人或者群体的表彰和祭奠),然后通过象征、抽象等手法将这个情思以建筑、雕塑、广场等客观物象表达出来。

在王澍保护更新的南宋御街中,有的地方加入的新的建筑(如图片7),这些建筑由园林中的假山意象而来,富有趣味。在窑湾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整体意象打造法,提取当地建筑或文化元素进行意象设计。

6)主线串联法:通过某条主线如相关的人物、相似的事件、相同的年代、统一的色调等将各个主体甚至主题不同的事件有机地串联编辑到一起,以给人较为顺畅连贯的展示。

利物浦诞生了世界音乐史上著名的披头士乐队,而今整个城市都渗透着披头士的气息。发生的事件:The Beatles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利物浦摇滚乐队。该乐队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室内与街景表现手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披头士”的影子,小到纪念品钥匙扣、衬衣、蛋糕,甚至街头的壁画、公车的广告,都是他们的画像。“披头士”初次登台表演的酒吧“Cavern Club”也被重建。像窑湾历史街区中的民俗事件和一些商业事件可以考虑采用此种方式保护。

7)史迹保护法:对于承载了多样性事件的历代遗存,不需经过任何修复或加工, 不需要任何介质而直观明了展现的表达手法。

匈牙利最有价值的历史古迹佩奇市的Szathmáry宫殿,坐落在城市的一座山上,俯瞰着佩奇市。这里时过境迁,已然成为一堆废墟。表现手法:不去复原如此复杂的废墟,而是通过保护再生的原则,植入一L型锈蚀钢板构筑物,设计师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用干预的手法加入构筑物,使这里焕然一新,让其成为一个游人休闲观光之地。

对于窑湾的历史遗址可以采取类似的史记保护方式,有的文物古迹我们不需要对其做任何改动,根据原真性的原则进行保护,比如其中的“江山胜迹”,做适当的清理,再加一些构件进行保护。

以上的七种方法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方法需要挖掘。而以上的这些保护措施做完之后,对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地方要及时录入UGIS,对任何的修缮、改动或添加做详细的记录,方便后人借鉴。

5 结语

总之,UGIS的数据录入虽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贡献将是巨大的。而且UGIS中的数据可以供我们对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更方便的进行叙事空间设计,有利于对文脉的传承,有利于打造符合当地特色且更有趣味的场所空间。之后再次将保护与更新中改动的地方输入UGIS,进行记录。这样循环往复,可以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保存历史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哲.数字城市建设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

[2]张横江.数字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3]保罗・鲍克斯.地理信息系统和文化资源管理[M] .胡明星,董卫,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