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15:3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第1篇

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随着数学自身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班共有学生118人。七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是很好,还有待于提高与培养以及加强训练。同时本学期内还将加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对几何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并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其次,抓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前节课知识的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

七年级学生常常因守小学算树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四章: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3.让学生在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信心。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您现在访问的是数学教学计划,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掌握单项式,多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

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x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有理数的运算,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2、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

3、使学生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点的应用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逐步使学生懂得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

四、教材分析:

本书共有四章,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供学生预习用,可做教师导入用。正文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安排了“阅读和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用内容;还安排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小结、回顾与思考。学习过程中还有练习、习题、复习题三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

2、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用直观式、启发式、探究、共同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做好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评估工作。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教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教材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试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穿插安排了大量的“实验与探索”、“交流与发现”、“挑战自我”等栏目,收集了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教材,为学生更多的进行数学活动和相互交流搭建平台,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交流启发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例如,让学生从观察美丽的图案中发现平面图形,思考生活的现象,得到直线、线段的性质等。

2、教材注意体现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

数轴概念的建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分类是科学研究和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教材通过有理数的分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必要的准备,还让学生对分类思想开始有所接触。

3、教材设置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并总结有理数运算的法则搭建了平台。

考虑到有理数运算的学习重点是对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为了避免因为分数、小数的运算的复杂性而冲淡学习的主题,教材对有理数的运算,先以整数运算为出发点,然后过渡到含有分数的运算。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些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情况的内容,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4、教材中的“情境导航”对两张统计图提出了四个问题,分别从观察统计图得到那些信息、统计的作法、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统计图之间的转化等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

教材设计的“资料”栏目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对学生所不熟悉的名词进行解释,如“荒漠化”“国民生产总值(GDP)”等以使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名词,拓宽知识面。在例题与习题中,在选配上注意了应用性和开放性,以便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

5、教材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如利用图形面积的表示行程问题等引出代数式表示和代数式表示的意义;

给代数式赋予实际背景、给出代数式的值在实际背景下的解释;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常量和变量,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初步认识函数等。通过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思想。

6、教材安排了一个对于学生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对折报纸的实验,设计了问题串,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对得到的数值进行合理的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1、在探究和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直觉思维,逐步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几何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学习用数轴的点表示有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在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探索中,体会归纳、思考、交流、发现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分类、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相互转化。

经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的过程,提高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代数式表示;

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能根据给定的问题列出代数式并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常量和变量,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函数概念。通过常量与变量的辨证关系,初步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6、经历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例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7、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

经历估算过程,并结合具体问题。感受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发展数感。

8、在学习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思,在探索中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主要措施

1、注重既要从感性认识出发,重分利用实例和图形的直观性去认识图形。

又要从具体的实例和图形中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理性上认识图形。

2、因为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都可用数轴表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3、重视对学生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培养学生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对生活实际问题中统计现象的研究,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教材中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并从生活中收集有关的实例,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用数学的意识。

5、重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

抓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初步训练数学抽象和变量代换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6、注重学生在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的培养。

7、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活动、探索、交流的空间。

8、注意学生方程意识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大胆创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3-01

复习课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总结,也可以说复习课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的。做好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实施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应结合细化知识、构建框架复习教学方案,打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理清思路到全真模拟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模式。

一、实施单元复习,逐步细化知识

单元复习是知识细化、归纳、总结的阶段,也是知识系统形成的阶段。单元复习阶段是整个复习课教学的基础,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学生认为单元复习阶段可以放松,任由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注意力却不集中,没有跟随教师的思维来主动思考与分析。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基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单元复习课堂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归纳、细化与总结单元知识。既需要阐述整个单元的每节的内容,细致入微地进行分析,也需要点明重难点内容,与考试大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站在思维、方法与考试的角度,全方位进行自主的单元复习。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整个单元分成三部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这三个部分,让学生自主理清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科学介入和指导。立足于课本内容,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收集平时讲课的内容,借助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将全章内容囊括到知识框架中,以此更好地展开复习。实践“立足课本、细化知识、强化重点、突出难点、学习方法、掌握规律、纠正错误、掌握答题技巧、加强方法运用”等复习步骤,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以学生为本,拓展的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上重点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二、经典习题讲评,重视学生反馈

经典习题讲评,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数学方法与数学技巧的传授和点拨,突破重点内容,攻克难点内容。以习题形式进行讲评,使得概念、公式、方法与技能的讲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与直接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并且记忆更加深刻。习题讲评是对单元复习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结合学生的疑惑与现存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内容选择、补充与完善。同时,习题讲评也要遵循下面一些原则:扎实基础、重点突出、阶段拔高、难点释疑、方法对比、技能提升,避免题海战术,以阶梯性、对比性和关联性的习题讲述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实践、参与和交流。

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这一单元习题讲评,要突出“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推导、总结”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到多边形可以拆分成(n-2)个三角形,并且适用于解题过程中,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2)。对“全等三角形”的习题讲评,需要重视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教学,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在题目给定时,哪种判定方法更适用,如何构建判定时的已知条件,以此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和方法,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学习,都可以结合正比例函数例题进行对比讲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全真模拟练习,促进综合提升

全真模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单元模拟、专题模拟、易错题模拟、阶段性考试真题模拟等。结合不同的模拟形式,教师要科学设定模拟内容与时间,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打好有准备之仗。全真模拟是考前热身,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与技巧为目标,实施阶梯性、思维性、限时性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掌握方法与技能,储备答题技巧,积累考试经验;全真模拟要结合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改的命题特点与规律,适度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选择题、开放题、压轴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为指导,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并逐步提升。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教师组织全真模拟训练,以基础题、基本计算、实际应用题、思维拓展题、开放题为依托,展开全真模拟练习。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不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3篇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采用发现式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件事,我当时教七年级数学,有一位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成绩很优秀,上初中后,经过几星期后,第一章的单元测试仅考了75分,我决定找这位同学谈话,在谈话中,他对我的数学教法提出“质疑”,他说:“老师,您为什么不先把概念告诉我们,然后,我们根据定义,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要我们先去做,自己总结定义,在小学时老师不是这样讲的,我不适应。”我耐心地给这位同学讲解了新课改对学习数学的要求及目的,引导他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的数学成绩很快就提升上来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取得学习结果、解题结果,要鼓励学生不以“定法”为成规,以创新的思维去学习,大胆假设,勇于探索,直到得出结论。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对于学生不同的假设与解法,要给予鼓励,给予表扬,达到“百川归海”的效果。学生能以多种解法解同一道题,说明学生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同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向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美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八年级数学上册,有一道题目中,把“一支笔”写成“一枝笔”,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一枝笔”的写法有错误,应写成“一支笔”,最后通过查字典,发现“支”和“枝”都可以表示“一枝笔”。从此事,我发现学生不仅对题目的理解上有了创新,并且对题目表达的精确与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批判与怀疑的精神,是应该鼓励与发扬的。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16-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重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是为了导入新课,还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播放一个“小魔术”――一张平整的“白纸”瞬间就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也许有学生能够折叠出来,并模仿“魔术变形”,但是速度不可能有魔术师那样快。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立体模型的展开和还原,帮助学生继续挑战,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折叠其他类型的图形,让学生在不断观察、操作、尝试中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动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例子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从而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激发了学习的欲望,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中有一个最短路径问题,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在河边建水泵站向两村供水开始,强调这是惠民、利民的重要工程,但节约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设计出最省材料的管道铺设方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在图纸上先找出一个村关于河岸的对称点,再与另一个村连接,从而得出在河岸建水泵站的点,进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对称轴由一条线拓展为一个面,如河两岸有两个村庄,若要在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两岸交流,如何才能保证距离最短?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知道将河宽缩为一条线就可以用原有的经验得出结果。

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其感悟数学思想,敢于将新内容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习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预习、认真听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根本。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下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提高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第5篇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以前的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不但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还体现在课后的主动。在自主学习环节,由于初中生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思想方法等。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5.1.1相交线(1)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学案:

1.邻补角(定义):只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______,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对顶角(定义):有一个公共______,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______,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关系:邻补角______,对顶角 ______。

设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心存疑问,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认识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将过去的要我(学生)学,变为我(学生)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探究性。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使学生“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的境界。

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平方》这个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中国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M)和中国第一高楼(广州电视塔600M)),学生们正在为此赞叹之时,我拿出一张纸,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老师:“同学们,这是一张薄薄的纸,你知道这张纸的厚度吗?”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的迷惑。老师:“我告诉你们,这张纸,厚度就有区区的0.086mm左右。”学生反应:“哗!就这一点呀!”老师:“你能把这张纸折叠几次呢?”学生不假思索:“10次,”有的学生抢着说:“20次,我一定可以折20次.”,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甚至拿出了纸来尝试折叠,但折叠了六七次后就做不下去了。老师:“假如你真能把这张纸折叠32次,你知道它的高度有多少吗?你能算出它的高度吗?”有的学生马上猜测:“有1米高,”,有的说:“有5米高.”-------我在黑板写上0.086×232 mm,“这就是它的高度,”,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刚才都看了世界第一高峰,都看了中国第一高楼,你们都在为它们的高度叹为观止,可实际上,刚才那张纸折叠32次以后,高度约是中国第一高楼的600倍,约是珠穆朗玛峰的45倍 .当你学了平方这一章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也知道了积少成多的人生哲理.”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有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机会和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见解、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达到了优势互补。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用性.我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了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我让各组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通过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充分体验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情。

四、在数学课堂活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初中生喜欢动手操作,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现数学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实验,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在拓展反思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6篇

结合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考纲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

【关键词】中考数学; 搞好复习; 方法

面对中考数学复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复习,结合自己近几年毕业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搞好中考前数学复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因学生确定复习方法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复习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他们的复习方法,如:有的学生喜欢先讲后练,来检测掌握知识的情况,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先练后讲,来巩固掌握的知识;总之,在复习中,我们要合理的运用多种复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让学生了解中考数学题型,难易比例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胜”,考试一样,若学生在考前不知道考的题型和题的难易比例,那如何搞好复习呢?现在中考数学有三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难易比例为7:2:1;简单题(基础题)占105分,中档题占30分,难题占15分,满分150分。在复习前让学生知道这些。

3认真研究中考说明

中考数学命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反映对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加强对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中考说明》详细的告诉了我们命题的原则,范围,我们一定要认真去研究它,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重基础,以课本为主

中考数学命题的一个原则是基础性原则,强调以基础为主,基础题大约占105分,而这些题大多数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题,如2012年贵州铜仁市的一道中考试题:铜仁市对城区主干道进行绿化,计划把某一段公路的一侧全部栽上桂花树,要求路的两端各栽一棵,并且每两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5米栽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6米栽1棵,则树苗正好用完.设原有树苗x棵,则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正确的是()

A. 5(x+21-1)=6(x-1)

B. 5(x+21)=6(x-1)

C. 5(x+21-1)=6x

D. 5(x+21)=6x

大家都知道,本题是由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湘教版)中的一道例题改编的,所以,在复习阶段,虽然有很多的复习用书,但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主,绝不能脱离课本,课本题一定要过关。

5认真研究近两年的中考试题

中考真题是很好的复习资料,它给了我们一个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样本,所以,复习时我们必须研究近两年我市中考数学试卷及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从而熟悉中考命题的趋向,也就是要研究: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是哪些?可能会考的知识点是哪些?哪些知识点不考?还包括哪些基本考点?哪些是重点?只有认真研究中考真题,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到注重避轻。不知道各为老师注意没有,其它市去年中考试题,今年在别的市再一次作为中考题:

如2011年重庆市的中考题中的第9题和2012年贵州铜仁市的中考题中的第10题: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按一定的规律组成,其中,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1个平行四边形,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5个平行四边形,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1个平行四边形,……则第⑥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2011年重庆第9题)

如图,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1个平行四边形,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5个平行四边形,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1个平行四边形,……则第⑩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是()(2012年贵州铜仁第10题)

通过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在复习阶段研究中考真题的必要性。

6抓好专题复习,精讲精练

专题复习,就是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某些典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专题复习时,先根据《课标》和《考试纲要》确定好专题;其次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最后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专题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适当的度。

7搞好中考模拟,查漏补缺

第7篇

摘 要:就初中数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从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全面阐释,最后通过案例的形式说明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现象的盛行给当前初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内化知识”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有效迎合了这种趋势。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在“打好基础”和“力求创新”之间寻求到平衡

翻D课堂的运用,一方面将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基础知识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学,有效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复杂知识和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讲解,有利于知识的深层次掌握,能够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协作探索、展示成果和实践应用”的机会。

2.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则有利于“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阅读”等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有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翻转课堂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教学视频是教师收集、整理网络最新优质资源或自己录制的,在内容上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而学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有效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能将一些板书教学中难以呈现的知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得以完美讲解。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1.课前知识传递阶段

初中学生性格叛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应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提示,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要具体到教材中的页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应明确作出规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处于迷茫状态,才能发挥出自主学习的优势。

2.课堂知识内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知识的内化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运算等数学能力。例如,在逻辑思维方面,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时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即将内化的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

三、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进行深入阐述。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以及学习目标分析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欲望等,在该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了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并且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该课程的难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的掌握;重点是利用移项变号法则、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目标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所要掌握的知识或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思想,该课程通过对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理解数学式的变形形式,体会“方程”史话里的“还原”和“对消”思想。

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搜集和制作教学视频,提前设计并发放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内容后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教材后,你有哪些疑惑?分别是什么?

(2)观看教学视频并解决以下问题:

A.“移项”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移项?

B.“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合并同类项?

C.如何将未知数系数变为1?

(3)试一试,如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完成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仔细研究和整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课堂内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阶段

首先,根据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列举一元一次方程供学生探究,并在小组讨论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其次,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对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接着,要求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设计好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并根据自学效果,在课堂上内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培养良好预习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很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往往不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不去预习,也不会预习。即使有时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草率浏览一遍,找不出重点、难点、问题和疑点。殊不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课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和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适当的练习和问题,使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还应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内容,如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要贯彻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就要学生听课要处理好提出问题和“听”“思”“记”的关系。提出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预习的结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问题,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老师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和本课内容及所学知识点有和联系?这样问题一提出就把学生紧紧调动起来。“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层层引导,步步诱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即思维,让学生动脑去“思”。

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引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准备,“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通常情况下,学生记笔记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应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根据个人情况记笔记,就是记自己没有掌握和一下子难以掌握的知识点;(4)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课堂教学引导是最关键的教学方法,只有处理好提出问题与“听”“思”“记”这三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与学习完美结合。

三、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教师教学的过程主要应是提示和引导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吸收的过程,而不是被迫灌输的过程。因此,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P122例2)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纳50元月租费,每通话l分钟,再付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指市话费)。(注:通话不足l分钟按1分钟计费。)请问一个月通话多少分钟时,两种移动通信费用相同?

教师就可以根据以下过程引导教学:

(1)先引导全体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基本解答过程,再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

(2)引导学生按以下提示找出等量关系。

一个月使用“全球通”通话的费用是50+0.4X元,使用“神州行”通话的费用是0.6X元?

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意思是什么?

(3)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在这期间,教师巡视全班,不时地参与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教师及时予以提示引导,这是调动学生动脑筋、思疑、解释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学生得出:“全球通”话费=“神州行”话费。

(4)学生列方程、解答练习。

引导学生尝试单独完成全盘操作,同时,教师再次巡视全班,及时再引导。

50+0.4X=0.6X

(5)学生解方程。

X=250

(6)引导学生检验、规范作答。

四、理顺教学主客体,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即使是书上的例题也该如此。否则,就转换了教学的主体,事倍功半。通过前面的提示引导,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教授题目,甚至这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但即使这样,教师仍然不能在讲授时代替学生把解答过程全盘操作下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了你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行全盘解答,在学生解答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完全解答清楚就一定要让学生全盘完成。如果学生还遇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只需再次引导,再引导,学生越是不懂的地方,教师越是要不断地引导,直至学生真正弄懂,将题目解答完整,决不能帮学生操作一步,越俎代庖。这样教学,学生学会了这一道题,就等于学会了这一种类型的题,教师的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因此,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再引导、再提示或反复引导提示+学生解答操作”的过程。

五、复习巩固基本知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

不重视因材施教和引导教学的教师的学生,课后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与运用,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复习巩固的主要方法是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练习做适当的题目。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尽量布置刚讲授的同一类型的题目,而且要考虑不同地方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法:(1)以练促动,在复习巩固过程中,通过作业互改的形式调动学生。(2)以“考”促动,命题和评卷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以适当地自刻考卷,甚至可以发动学生“自制考卷”,然后抽签采用考卷的方法。

六、认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学生一进入初中,教师就应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包括题型总结、单元小结和学期总结,在具体引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比:反复比较,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二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三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四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但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不忘学生是知识总结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只是引导学生总结,决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