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9 20:12: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64-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和发展跟化学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中心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技能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方法,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教学展开的。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我国化学界前辈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一、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

反思之一:师生在实验的教与学中缺乏探究精神。

反思之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二、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放实验室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

3、让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此外,教材还安排了酸雨的形成、水体污染的预防、固体废弃物——“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回收等全球性问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当今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去努力探寻,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

4、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内容,共设置了10多个家庭小实验。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三、新课改中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建议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要明确一种观念:实验教学是成功的化学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每一个实验,尽可能把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化学的魅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力避纸上实验。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实验为先导,寓教学于兴趣之中,以实验为媒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充分挖掘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上的潜在教学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评价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并探索如何将现有的实验装置加以改进,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准确表达实验方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规范、流畅地进行表述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现状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实验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在处理实验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切实地转变实验教学观,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课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反思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学科功能尤为重要。

一、新课标下实验教学的认识理解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其重要地位得到突出。

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实验内涵,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和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积极交流,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二、新课标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长期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通过笔试形式的考察来体现的,出现有不少教师采取“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教法,学生则“听”实验;“抄”实验;“想象”实验,学生也似乎学得“轻松自然”,然而使内涵丰富、形式生动、功能多样的化学实验变成单调枯燥、形式主义的“机械运动”。本来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分组实验, 也是真正动手的少,看的多, 能从整体把握实验的少,停留于机械操作的层面, 教师过分陈述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淡化实验后的小结、补充、扩展和反思,这种教学不利于突破思维定势, 也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新课标下,部分教师出现教学的另一种怪现象——打着“多媒体教学”的幌子,让学生看看了事,以讲和看代替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这种淡化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的做法将严重妨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探索性实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标下实验教学的点滴对策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1.强化思想认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化学实验本身具有教育功能(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

2.变好奇为好学。学生初中刚刚接触化学,都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所需的各种玻璃仪器、实验操作过程、特别是实验现象都感到很新鲜,被化学实验所吸引,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做好每个实验、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前提。使学生能动手做实验,会做实验,而且能做好实验,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会做”和“会用”上来,变“好奇”为“好学”。

3.变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在实验活动设计中,没有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实验习题”,对实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求,也没有具体的指派。这就给学生和老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以往的演示实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应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即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是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在日常教学渗透实验教学, 反思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1]高兴邦.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的弱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0(11).

第3篇

关键词:有效复习课;初中化学;三维目标;教学反思

一、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建议中提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建议涉及四个方面:(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目前,已有文章探讨了学习情景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下面总结一下笔者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开展有效复习和有效习题教学的经验,分析并反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有效复习与习题教学模式

复习与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由于升学压力,传统的复习与习题教学一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经验表明,这种教学对于后进生甚至中等生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并不高,因而缺乏有效性。为提高复习和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复习教学模式。此方式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分组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并选出正、副组长(成绩优秀者)。两个组长的职责包括为某一特定内容命题,组织组员完成题目,并负责讲评。最后向老师反馈组员的学习情况,例如错得多的题目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评。

2.课堂活动

(1)通过实物投影等平台展示各组的题目,并让每组学生为其他组的题目评分。评分标准为知识点的覆盖面、难易程度及题目的创新性等。

(2)从每组中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点派一名代表做其他组的题目,并进行比赛。在有限的时间内允许其他组员或组长帮忙更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重点点评,并依据命题得分和做题得分,评选出这节课的优秀小组。

3.课后复习

教师可以不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本组自拟的题目后,可复习一遍课堂上展示的其他小组的题目。

这种分组复习和命题的模式有如下优点: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评价别人的命题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化学和进行思考的机会。

(2)分组合作模式也有利于“分层导学”。在复习或习题教学中,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优等生的目标是做到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多变。因此,让优等生出题并为组员答疑的方式给予他们对所学内容和考题重新思考的机会,并能接触到多种思维和解题方式,从而促使优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中等生,其目标为学会细心检查并努力提高。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解题,使得中等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此外,自尊心也驱使他们学会主动检查习题是否做得正确。学困生的目标是掌握基础,确立知识底线。自由组合有机会让学困生在情投意合的同学的帮助下夯实基础。

(3)让学生的作业真正减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也使得长期难以实现的预习环节落到实处。

(4)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竞争,在学习中体验着竞争与合作的意义与乐趣。因此,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有效性在中考复习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成绩。在过去几轮的中考复习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上述分组模式较传统的“满堂灌”或师生一问一答形式更为有效。所教班级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都得到大幅提高,在中考中屡创佳绩。但是,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由、自主组合。组内成员关系融洽有利于组内交流与讨论。同时也要注意小组成员构成,必须优、中、差的学生按一定比例组合。

(2)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各组长命题,例如带领组长们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交流命题心得等。命题必须难易适中,题型多样,知识点覆盖全面。

(3)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或时事焦点问题进行创新命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严小梅,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基石:有效学习情景特质之辨析,化学教与学,2012(01):7-8.

[3]杨明,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05.

第4篇

1概念分类

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涉及到化学概念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化学概念分为三种。其一,宏观概念:比如,物质变化、质量守衡定律、气体制取等等。其二,微观概念:比如,微观粒子、原子量、化合价等等。其三,符号概念:图像、化学式和各种术语符号。每年在教学前两单元内容时学生都表现出浓厚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微观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概念实施相应的手段教学。

2巧妙设计问题形成概念的初步认识

适当的问题设置成为教学突破口,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对概念的建立铺好一步关键的台阶,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问题,为化学概念的出现作铺垫,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溶解度定义的出现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1、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相互转化方法。

3利用化学实验,验证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依托,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直观形象的形成概念。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中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比如:很好的利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对于第二单元开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前面的实验观察学生已经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讨论交流。先有师生共同确定实验目的,提出猜想。接着演示红磷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内的变化(包括水的变化),给出实验结论。在一个实验完成后,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空气成分含量,同时为混合物的概念出现作出铺垫。再如“催化剂”、“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初中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化合价、原子内部结构等,它们是无法用实验或其它方法验证的化学概念。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很兴奋,通过很多亲手实验后,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突然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他们就很迷惑,产生失落感,最终造成成绩的下滑。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看得真切,印象就会深刻,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学得扎实,理解深刻,易于记忆的。比如:化学反应实质概念的分析,我采用了分子结构模型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真正理解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同时拓展分子原子体积大小不能比较的知识,改变学生错误认为分子体积大于原子的想法。

4协作学习、深入剖析

在教学中,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去剖析这些关键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逐步渗透,应用。例如“溶液”概念,作为重点知识,学生往往不能领悟精髓。关键点:溶质的种类、溶质溶剂的确定、均一性和稳定性成立的条件、混合物定义理解。(2)避免概念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时,注意区分分子构成、原子构成和离子构成。先将物质进行宏观分类,再进一步理解元素,最终做到微观的理解。特别是关于离子,应该理解除了带电的原子外,带电的原子团也属于离子,并且铵根离子能形成盐类物质。(3)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认知的过程,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剖析、研讨。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补充知识遗漏的或不够全面的地方,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化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正确。

5精选习题,巩固理解

化学上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尽管很多概念,是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获得的,但离熟练掌握的程度还有距离,所以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多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习题的选择,不能盲目,搞题海战术。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习题量和习题难度。第一步,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将偏题难题怪题挑选出来,做到事半功倍。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习题练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他取得更理想的成绩。点滴的改变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第二步,教师应弱化课堂教学管理者、传授者的心态将机会留给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可适当进行小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反思

如何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是每位化学教师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根据十几年的化学教学,以下是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常规教学模式要到位

(一)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标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当然知道本节课的实验目的,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制取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这些实验。

(二)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另外,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

2、把握实验成败的关键点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中八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试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二、改进传统实验模式,让实验过程更有探索性、启发性。

(一)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中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原实验是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学生并没有学习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很难理解是碳酸使石蕊变红,他们会问:“是不是水使石蕊变红?”“是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于是我先准备了四张干燥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滤纸,当试管中的试液变红后,我们将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通到一张紫色滤纸上,没有变色;将水滴到第二张紫色滤纸上,没有变色;再将稀盐酸滴在第三张紫色滤纸上,变红色;最后将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滴在紫色滤纸上。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是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红了。冲破传统的实验模式,寓能力培养于实验课堂教学中。

(二)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中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要引出中和反应和盐的定义,但在探究时学生的基础太薄弱,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他们不能理解酸和碱发生反应了吗?因此,我们在做该实验前,先做了氢氧化镁不溶于水和氢氧化镁与盐酸能反应的实验,先理解了中和反应、盐的定义,然后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学生更是容易接受。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的得失过程、中和实验中离子的交换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突破实验课中的难点

在化学实验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适当结合,恰当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学生在不了解实验程序前不知道如何去操作,也不知道尾气应处理。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师边讲解边实验的录像片,将学生容易忽视的环节、容易出错的环节一一分解、剖析。学生就很清楚实验成败的关键。

以上只是近年来我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从中体会到实验教学应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以实验探究为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动手与体验,充分抓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方法介绍及主要成效

此种教学方法针对选择题讲解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机邀请学生上讲台当老师来讲解试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旁给予帮助,如知识提醒、错误纠正、拓展提问、板书演示等。让学生完成全部或部分选择的讲解任务,采取竞争机制如比比谁能一直讲下去不出错,比比谁的讲解更清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被动点名变为主动举手,提升学习积极性。

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授课时,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从课堂的“主讲人”变为课堂的“总指挥”。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的正确性。要保证学生的讲解中不出现科学性错误,一旦发现立刻纠正,帮助学生扭转错误观念及知识。②内容的广泛性。学生讲解只会就题论题,但是在习题课特别是复习阶段的习题课上,我们要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一道练习掌握类似的题目解法。因此,在学生讲授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试题或是学生的问题在旁进行追问,对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再讲一次,以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比如,讲解某离子共存的试题,原题是: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Cl-、CO32-,B.K+、Ca2+、CO32-,C.Ba2+、Cl-、SO42-,D.Na+、K+、OH- .在学生讲解完成后,笔者当堂进行改编,在题目中加入条件“在pH=1的溶液中”,再询问讲解的学生,答案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加入附加条件后此题就无解了,因为原来正确的A中碳酸根无法在酸性溶液中存在。

在采用此种方法进行选择题讲解后,笔者发现学生发生了如下的改变:①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答案是什么,订正时不再只把答案一改就完事,对于每一个选项都会开始进行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思考怎么改正。由于要上讲台讲解,因此,在课前会主动拿出试题研究,对不清楚的题目、猜对以及抄袭的题目开始思考解题方法,对于遗忘的习题再次温习。这样无论是否上讲台讲解,都会对题目进行二次阅读,二次思考,听课效果明显提升。②习题讲评课氛围改善。以往的习题讲评课常常死气沉沉,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讲得吃力。采用此方法后,上台讲解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寻找知识组织语言来讲清楚,台下的学生集中精神努力“找茬”。在这样“对峙”的氛围下,学生不易走神,并且能够始终围绕课堂展开积极思考。在这种氛围下讲解的试题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有效减少了重复出错。③学习习惯较差、平时懒散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提升。大多数学生是爱面子的,由于挑选学生是随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因此“碍于面子”平时爱偷懒,不肯多动脑的学生“被迫”要开动脑筋,开始思考分析试题。在其他同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的主动性慢慢提升,基础题的正确率提升,同时解题的习惯、方法也逐渐改善。

二、问题及反思

采用该方法后选择题的讲评效果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改进。

(1)采用此方法授课能够改善习题讲评课的气氛,但是要注意控制学生情绪。有些学生易冲动,可能会与讲台下的同学发生争执,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允许合理适当的争论,但要避免无谓无价值的争吵。

(2)注意学生讲评时间。学生并不是专业教师,讲解时常常会出现重复、停顿,甚至语无伦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帮助,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表达,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扶一把、拉一把,带领他们去发现试题关键点及知识点,引导他们发现解题技巧及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第7篇

误区之一:主观客观倒置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三元一次方程组”时,我看到一位数学教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5月1日至5月3日是五一假期,家住上海的张先生夫妇带着女儿到世博会去参观。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不知不觉来到指定日票进园参观的门口。已知这三天共有游客56万人,其中前两天游客总数恰好是第三天人数的3倍,如果第一天的人数比第二天多1万人,求5月1日至5月3日这三天各有多少游客?这本是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而教者为了生活化的特点,花了很多精力把它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还带上了丰富的文学修辞,使得本来是一道简洁精练的数学教学例题,被套上了一层又一层所谓的“生活”外套。

反思及对策: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回归生活,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的爱好、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生动活泼地、更高效地学好数学。但上述教学方式就实际效果来看,却是事与愿违,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分析理解题目,费力在不必要的描述中寻找有效的数学解题信息,弄得他们主次不明,一副晕乎乎的神态,更谈不上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我认为,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把数学学科的知识巧妙地、合适地、自然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从而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因而上题我认为应修改为:5月1日至5月3日的五一假期,游客凭指定日票进入世博园参观。已知这三天共有56万游客,其中前两天游客数是第三天人数的3倍,如第一天比第二天多1万人,求三天中各有多少游客?

误区二:脱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生活化”的内容,情境都存在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的年龄、认识和能力实际。比如,很流行的“农作物、工业产品产量问题”,电费、电话费计费问题,福彩中奖机率计算“方案的设置和获利最大的方案”等问题。

反思及对策:

我个人认为,对上述所谓“与时俱进”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题材出现在初中教材中是否完全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状,还值得研究。这些内容距离现实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还脱离了新课程标准表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都有同感:比以前难教难学了。我认为,随着世界观的逐渐形成、知识的逐渐积累、能力的逐渐生成,只要做好基础工作,到了一定年龄,上述问题自然会解决好的。

误区三:过犹不及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特别是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财力,把数学课堂安排得和实际生活类似。我在任片区数学联合教研组长时,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公开课。这位教师上的是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题是关于“商品打折”的题目。该教师在教室的四周钉了很多挂钩做售货架,且“货架”上挂满了各种不同款式的衣服,让学生模仿老板和顾客进行衣服买卖的情境表演。学生沉浸于这样的氛围中,真是快乐之极,下课钟响了,问题尚未得到合理的解决(即教学目标未完成)。回过头一想,这节课的内容需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吗?

反思对策:

我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必须要让学生真实地置身于现实生活感情中,真真切切的实际生活无论如何不能看做数学学科本身,正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策略,应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形象,而不能让其成为数学教学的负担和累赘。要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且生活的多数问题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对话式教学 实践与反思

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学领域融入了更多新技术与新理念,为新型现代化教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初中英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科,教学质量并不乐观,教师仍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主导模式,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很少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所以对话式教学的提出,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不良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益处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导,留给学生自由学习讨论的时间非常少。一方面,源自日益增长的教学任务压力,使得教师忙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教学手段的改善及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思想观念过于保守,责任意识较低,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固定单一的现状。而无论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还是基于当下新技术、新改革不断涌现的环境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对话式教学立足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改变,尤其针对初中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通过对话式教学模式,建设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有利于师生平等地位的建立,而且能利用恰当的对话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思维能力训练与学习方法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创新。所以,对话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合理应用有很大益处。例如: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Friends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家人亲戚的照片,仿照课本内容,自行编写英语对话,并进行表演交流,诸如:

A:Hi,Xiao Ming,I have a friend.

B:A Boy or a girl?

A:A boy.

B:Who’s he?

A:His name is Li Jun.

B:Oh,I know him.He is my neighbour.

这样的对话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当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式的提问并纠正错误时,又实现了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将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2.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1)创设英语情境,完成师生对话。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情境的创设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而且利用真实生活化的情境,实现师生间的良好对话交流,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了情感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与改进。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Colours这节课时,提前准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物品,先做出“What color is this(that)? It’s blue...”的句型示范,然后让学生用看到的物品做练习,创设真实的shopping情境,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合作表演:A:“What color is that watch?”B:“Oh,it’s black.”A:“How much is the black watch?”B:“Three hundred yuan.”A:“OK,here is the money.”由此可见,师生间的对话情境交流,既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又为学生的练习与学习做出了最好的范例。

(2)设置合理问题,完成导入式对话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设置难易适中的英语问题,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将旧知识导入到新的课程学习当中,做到温故知新。在加深理解与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和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完成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最终获得更多学习收获。例如:在讲牛津版初中英语This s Me这节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个单元的旧知识,提出“What’s your name?”的问题,让学生用“I’m.../My name is...”的句式回答,并接着继续问 “What’t his/her name?”引入本次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句型,并让学生以该句型为核心,进行如下对话交流:A:Hello,Jack,who’s that?B:Hi,Peter,that’s my student.A:What’s his name? B:His name is Tom.通过这样导入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知识,而且做到了自然过渡,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经过恰当的对话交流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语言交流与知识理论的融合。

(3)利用任务型对话教学,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任务的不断增加,都促使教师尽快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因而,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重点,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注重任务型问题的设置等形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纠正,并在对话编制表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经过反复练习与合作讨论,真正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以任务型对话的教学形式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给了学生更多研究与探讨机会,最终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点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总结。例如:教师在牛津版初中英语Wild Animals这节课的讲解中,先让学生通过学习新词汇,找出文中重点句型,然后总结出重点句式,并以任务形式让学生编制对话,自行交流与探讨,可以采取如下对话形式:A: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B:I like rabbits best.A:Why do you like them? B:Because they are lovely.这样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老师点拨与指导,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让任务型对话式教学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的良好途径。针对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要不断地认真总结与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很多教师对自己职位的界定不准确,或保守或随意。前者以讲课为主,对话只起到辅助作用,缺乏新意与效果;后者则过分放任课堂约束,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迷失学习重点,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当然,对话式教学还存在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实效的不足。尽管采取对话式教学,却仅仅止于表面形式,没有深刻挖掘出知识内容实质与内涵,鲜有延伸与隐性知识的出现,让教学效率面临较低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在反思与自我反省中找出问题的关键,进而改进方法妥善解决。

4.结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行对话式教学模式,对不断优化教学水平和质量方面带来很大帮助,让学生愉快学习的同时,拥有不同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交流互动、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因此,加强对话式英语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会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齐菲.初中英语对话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