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6 08:3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积极性;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28-02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小学升初中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受当前市场经济影响,许多中下层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懒得参与阅读实践,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上进心,丧失了学习积极性。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一、发动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热身
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家庭文化底蕴浅,学校图书匮乏等因素的制约,见识相对短浅,许多知识必须靠预习来补充。预习环节,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料,从收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了课文,已经自学了生字新词,初步理解了词句意思,课堂上教师只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使学生乐于预习,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明确指出要收集哪方面资料,读几遍课文,字词要预习到什么程度等,这样让学生明确预习要做哪些事。切不可“今晚回去预习第几课”一句话了事。
二、激发兴趣,搭设参与阅读训练平台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自觉的积极性。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学习《草原》一课,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收集的内蒙古草原的风景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子就被图片中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和这些图片一样美,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内蒙古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学生自然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陶醉地读……
三、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发现疑点
教师要利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佯装不知地与学生交流:“你发现没有,‘鸟的天堂’这四个字不仅作为题目出现,而且还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呀?”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了探究的欲望,然后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带有“鸟的天堂”这四个字的句子。即:①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他们。②“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到。③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接着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引导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通过朗读,学生纷纷质疑:①“这里”指的是哪儿?鸟的天堂什么样?②前四个“鸟的天堂”都带引号,最后一个为什么不加引号?③前边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后边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后矛盾?
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材中的疑点,学生很有成就感,那么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与文本进行深刻地对话,就更有积极性了。
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实践。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自觉性的养成,忽略了这一前提,自主学习必然流于形式。因而,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创设全体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执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我尝试采取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①“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②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③文章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④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各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中、差程度学生的学习有人帮助,因此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地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会”上,采用了“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科的特点,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分别介绍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巨大牺牲,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教学这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大娘”这一部分,学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法,半扶半放,让学生根据这部分的学习步骤,进一步学习“小金花”这一部分,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大嫂”这一部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而是自己主动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培养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帮助一个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扩大他的智力背景,那就是多阅读。因此教师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特点,重视课外延伸,如:教学了《草船借箭》,学生就会非常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积极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品读《三国演义》。并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一次谈论会,让学生就自己的读书心得来谈一谈对《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坚持这样的课外延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教师大有文章可做。最为重要的几个要求是:
1.教师自己要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热爱阅读的学生。教师有了阅读的习惯,常常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可以成为学生热爱阅读的理由。
2.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精读、选读、略读等阅读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督促学生经常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所做出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一项超时空的预测活动,是教师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之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高效、富有活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特点,让教学设计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而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又能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状况,让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一、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进行弹性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创造。正确把握这一关系的核心,就是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这种教学目标必然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完成知能目标为基础,充分挖掘暗含在文本中的情感目标,注重学情把握与学法指导,使教学目标既有群体层面的预设,又有个体差异的落实,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审视教学资源,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弹性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阅读对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4、品赏语句,认识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对课堂进行了如下预设。先从"天堂"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谈话,说说自己心目中"天堂"的样子;并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鸟的天堂"的迷人之处;再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等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最后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特长,请他们以小百灵的身份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歌词,或创作一幅图画,或设计一段广告,来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弹性设计,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揣摩品赏语言表达,调动想象,激感,鼓励创新,使课堂教学既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又提供了生成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以教学机智发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驾驭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等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制,根据具体的学情来灵活处置,即兴挥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例如在设计《落花生》一课时,我觉得正确理解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而我在课前预设了"辩论"的环节--在当今社会中,是做花生这样的人呢,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可在课堂上,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位学生在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时,无意中丢掉了"只讲体面"中的"只",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父亲所说的话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良好契机。于是,我摒弃了原有的预设环节,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细节,作了一番"文章"--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读的时候丢掉了一个字?
生:他把"只讲体面"的"只"丢掉了。
师:你们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丢掉"只"以后,意思表达有变化吗?
生读、想、议论。
生1:和原来差不多。
生2:不一样了。"不能只讲体面"意思是说不能光想着讲体面,而忘了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丢掉"只"意思就成了不能讲体面了。(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到底能不能讲体面呢?
生3: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干什么都讲究包装,注意形象,讲讲体面没有什么不好。
生4:对!我们注意自己的形象,穿得好看一些,讲一讲体面,自己有了自信,别人看着也舒服呀!难道非得让我们穿得跟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来讲不讲体面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
生(抢答):能不能对人们做出有益的事情。
师(引读):所以"我"说:"人要做--"
生(齐读):"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从学生兴奋的表情中,从他们激情的朗读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父亲的话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阅读,探究、体验出来的。这种理解才是深层次的,这种探究才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我在突破预设教案,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意外,引导学生探究之后,也对阅读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预设的目的只是为课堂生成创造有利条件,切不可让课堂教学被"预设"牵住了鼻子而裹足不前。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特感受,灵活驾驭课堂,让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三、以发展的眼光拓展教学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的动态生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课内,深化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整合,还要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历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资料,当今动荡的中东局势以及频繁的恐怖活动的报道,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简介等;课堂上,我抓住"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让学生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体会的基础之上,交流资料,展示图片,观看录像,深切地体会到"要和平不要战争"不仅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在这种愤悱的状态之下,我让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对和平的热切呼唤,并让他们思考"我们可以为和平做些什么",为课下的综合性学习埋下了伏笔;课后,我鼓励他们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进行综合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期"呼唤和平"的手抄报,拟一封"企盼和平"的书信等。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实现个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阅读积累的妙用,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优势,又要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中所体现出的兴趣性、实践性、情感性特征这个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首先面临的是主题选择的问题。主题选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是信手即可拈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和提炼。寻找和提炼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拓展教学问题
课堂具有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地捕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母鸡》一文中,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母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为了一只伟大的母亲。学生们被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震撼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辞劳苦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王国的母爱”这一活动主题。
二、延伸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成功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学习了《奇怪的大石头》一文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了解地质的形成;学习了《草船借箭》,提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对比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列举古代将领使用的兵器,或分析交战胜败的原因,此类综合性学习主题,以课文为生长点延伸和拓展到课外,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广东的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征集广告词、导游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先出示了小鸟天堂景区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启示: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真诚希望您能踊跃参与,为小鸟天堂的发出一份力。――江门市新会小鸟 天堂有限公司。然后老师带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进入“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网站,点击“景区概况”“百年古榕”“百鸟归巢”“鸟声欣赏”“鸟博物馆”等栏目。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欣赏图片、音乐并收集文字资料。学生被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所吸引,不住的发出赞叹声:“哇,真不愧是鸟的天堂。”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编写导游词或广告词,并力求新颖。展示成果后把优秀的导游词和广告词用E-mail发往“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
三、紧扣单元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训练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每个单元的文章在体裁和写作特点方面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因此,教师要准确、熟练地把握单元内容,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成为单元知识序列的再造、拓展和升华。例如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一组内容后,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这位老师顺势布置了“搜集秋的足迹”的活动。孩子们搜集了各种秋的足迹:叶子、枯花、树根、小种子等,在搜集中孩子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番仔细观察,再加上学生们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诞生了。随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品秋”――品析描写秋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秋”――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收获”:图片、文章、花卉、树叶、果子、自办的小报等琳琅满目。在展示时,学生们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座花园房子,并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园房子的故事;有的用一棵棵果子在大纸上粘成一个“秋”字;有的朗诵一首秋天的长诗;有的讲述一片叶子的神奇经历等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秋。
四、整合相关课文
【关键词】“金字塔”;支架策略;理清;阅读思路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型,它既是识字教学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因此,阅读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了“金字塔”支架策略,希望能借此策略帮助学生在理清阅读思路中学会阅读,并能凭借板书复述课文,进而达到知道如何思路清晰地把文章写具体、饱满的最终目标。
一、对“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界定
“金字塔”支架策略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它是指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特征,在阅读指导中按一定思维梯度、思维顺序和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并能迁移运用到写作上,由于其形状就像一个金字塔,故命名为“金字塔”。学生则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发散性思维理清阅读思路,学会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
二、提出“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理论基础
1.视觉教育理论。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也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证实人们的学习,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视觉效应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2.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法。
三、利用“金字塔”支架策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的操作
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金字塔”支架策略,从宏观概念入手,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慢慢地向下散发、延伸、拓展、深入到第二层的若干语句。学生则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地了解探究课文内容,理清阅读思路。下面以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为例进行论述,我采用“金字塔”支架策略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2.在教学动态生成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灵活运用则可以使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展示。如在执教第四单元的《母鸡》一课时,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根据第一部分的课文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金字塔”支架。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的第二、三部分的内容,自己搭建“金字塔”支架。以下是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搭建的“金字塔”支架。
3.在教学反思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根据文意来搭建“金字塔”支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搭建了一个“金字塔”支架,但是感觉重点不够突出,因此在进行课后反思时,我再次研读了文本,重新修改了板书,力求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板书如下: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实践过程证明: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金字塔”支架的搭建,同学们逐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慢慢地将此支架迁移到习作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中。而作为老师,也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一、课堂要多些民主与和谐
教学民主是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前提。没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就不可能尽情绽放,创新意识就不可能真正产生。课堂中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情感融洽、心理协调,能使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创造活动进入理想境界。反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太“冷”,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动不起来,哪来自主实践、自主创新?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公正评价。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能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落实应有的学习权利。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教师与教材。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而不是揣度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及时进行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即使成绩不理想,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呵护童心。特别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与想象,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它们是珍贵而不稳定的。课堂要留住那些珍贵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需要懂得孩子的好教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片好奇爱问、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天地,顺应自然地陶冶其天性,激发其创造意识,点燃其思维火花。
第三,教师要善于留白、学会等待。留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课堂上,在对话中,在困难面前,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课堂上,面对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静心思索,去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很多时候学生都能自己顺利解决。课堂期望的就是学生豁然开朗的那一刻,灵光乍现的那一瞬。
二、课堂要多些自主选择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够选择是体现学习自主和创新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更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的体现,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真实萌发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应在更多环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创设一些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
1.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更多的课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叙。这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体会最深的部分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如《将相和》中的三个小故事,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爱读的一个故事进行研读,说说廉颇、蔺相如、赵王、秦王这四个人物中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2.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而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法,并通过总结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3.练习内容和要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应当承认学生的资质有差异,基础有好坏,因而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一些弹性练习,多一些弹性要求,不能一刀切。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有很多,如学习伙伴的选择、情感体验的选择、想象空间的选择、甚至对教材学习先后顺序的选择,等等。一句话,教学中选择机制的运用,是教师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真实保证。
三、课堂要多些质疑与批判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质疑和批判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差异的学习资源,产生多维对话的学习形式,在全程的思维碰撞和对话反馈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思维碰撞是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是探究学习的内涵。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留意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和批判性学习,这样的创新意识培养随时随处俯首可拾,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缺少这样的课堂时空。
我在教学六年级《穷人》时,有学生当堂质疑:“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庭是不合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赞同该观点,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大文豪托尔斯泰不会用错词语,可一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改变原来的预设,让学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展开对话。
先讨论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不适合的原因: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生活苦、工作艰险等,特别是邻居西蒙一家的凄惨遭遇更说明了不能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穷人家庭,感受到“穷人的穷”。再讨论作者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的理由:桑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睡得香甜、夫妇二人互相关心体贴、家庭感觉温暖,与西蒙家比较更显“温暖而舒适”,尤其是桑娜夫妇不约而同做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高尚行为倍显“温暖而舒适”,深切感悟“穷人不穷”。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学得主动,觉得有效,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四、课堂要多些尝试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比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先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尝试探究,自求得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尝试可以是无时不在的。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适应群体教学的特殊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基点,考虑设置比较集中的“尝试中心”,实行以点带面、以中心带整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尝试中心”,就是组织学生能开展自主尝试活动的一两处基本点,它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有比较宽的跨度,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充分合作,同时又能照顾差异,调动不同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一只小鸟》时,我紧扣“清——轻——和——美”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和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对话文本,品析语言,感悟创造语境,体验其中的语言美和人文美。
师:“清——轻——和——美”这样的描写方式很特别,我们很少见到,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请大家先读读这一句话: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清——轻——和——美”的什么?
生:我读懂了“清——轻——和——美”在形容小鸟的叫声悦耳动听,连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
师: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我是从“倾听”中读懂的,倾听是在说大自然听得很专心、很投入,全神贯注,像陶醉了似的。
生:我还从“含笑”中读懂了小鸟的歌声很动听,因为含笑也说明大自然很喜欢听,被小鸟的歌声陶醉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老师想听听你们读的小鸟的歌声有多美。(生有感情地练读)
师:小鸟这么美的歌声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是清脆的、美妙的。
生:是轻柔的、是美好的、是和谐的。
生:还是轻快的、柔和的。
师:是啊,歌声中有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体会,如果把“清——轻——和——美”中的“——”改为“、”感觉会怎样,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里的“清、轻、和、美”用得不好,让人感觉小鸟的歌声是一会儿清脆、一会儿轻快、一会儿柔和,断断续续的。而课文中“清——轻——和——美”是连贯的,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时在一起。
师:你太有水平了。是的,这里的“——”也叫破折号,表示连接不中断的意思。你还从哪儿读懂了这“——”表示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在一起的?
生:是“满含”。说明小鸟的歌声清中有轻、轻中有和、和中有美,互相包含。
师:这么美的歌声,你能把它读好吗?这么可爱的小鸟,你能读给我们听吗?(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要多一些学习方式
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面对千万种挑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探究,也可以讲授;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集体交流;可以以读助学、以练助学、以议助学,也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生动了学习,精彩了课堂,激发了主动,生成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坊”、自主活动的“操作间”、创新学习的“学习场”。
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通过画板画学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板画: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先画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榕树,以表现“鸟的天堂”的高大美丽、枝叶繁茂;再画一次多得不能再多的鸟儿,以体验鸟的天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树鸟对话,感悟“鸟的天堂”中人、树、鸟相生相息的愉悦与和谐。
如在学生画了一黑板的大树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大作,你觉得这幅巨大的板画,最能表现的是什么?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生:我们画出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1:作者说“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就是说大榕树把能长的枝和叶都长出来了,生机勃勃。
生2:课文中说:“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我觉得真有点密不透风的感觉。
生3:我从“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4:老师,我们还画出了榕树的高和大。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榕树的高和大?
生5:“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只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棵大树,那如果是整棵大树,真不知有多大了。
生2:作者说:“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我想作者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说明这棵榕树是出奇的高大。
生3:我从“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中读懂了榕树的高大和枝叶繁茂。第一“河面变窄了”,那是因为榕树实在太大了,把河道都挤窄了。第二,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的枝叶实在是太繁茂了,挡住了视线。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的能力远远高于作画的本领。细看这幅巨大的板画,老师总觉得有点遗憾,你们讨论一下,是什么?
生1:画得不够美丽。
生2:画不出树叶上颤动的生命。
师:树叶上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1:那是因为大榕树的养分充足,生命力旺盛,树叶实在是太绿了、太鲜嫩了。
生2:这么多嫩绿的,不,翠绿的树叶,因为树叶水分充足,在晚霞的映照下,就更显得明亮了,刺着人的眼睛。
生3:我有补充。这时如果有微风的话,风吹树叶晃动,就让人觉得一个个新的生命在树叶上颤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在更大程度上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1.把握全新教学设计理念,让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学生心扉、震撼学生心灵的活动,没有创新的教学设计,课堂就不可能活起来。
1.1 "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纵横捭阖、应对自如、激思激趣,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这些背景资料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社会文化内涵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1.2 语文课要有精彩的生成,首先要有精心的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金钱多多,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2.开展朗读,课堂求"活"
小学课文是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美,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他们阅读的感悟在各自品评中得到了升华。
3.尊重学生,感受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表扬他的进步。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4.组织小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导学 教师导向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改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考式教学模式融为一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模式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及因材施教等方面。笔者就“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谈谈体会。
一、“导”有目标
为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讨论、发问等乱撞乱闯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参与,但没有实效。
概括地讲,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单元、各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常会出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具体教学目标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导”有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文内容出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切不可不考虑学生实际,而一下拔得太高,造成学生理解有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更说不上自主探究。“导”的层次性至关重要,如在以说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3.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4.领悟思想意义。5.回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高。通过有层次地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方法
“学案导学”中“导”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案”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环境,采用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学生就课文中所述的故事提出质疑:既然烈火烧身,那为什么身上的弹药不爆炸?此时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可贵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营造质疑探究的氛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接着,笔者随机引导学生读文、解疑,再质疑、读文、解疑。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质疑活动,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愉快,笔者教得轻松,这得益于笔者引导方法合理有效。否则,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或搪塞置之,就会挫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新课堂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何尝不需要创新精神呢?
四、“导”有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对“学案”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中第二段讲榕树的大和美,第三段讲鸟的多和欢,在结构和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第二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找出榕树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该段的主要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了解顺序;2.抓住特点,品析词句;3.图文结合,展开想象;4.体会感情,明晰写法。在学习第三段时,笔者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进行,而是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读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导”有评价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对语文教学传统模式的改革,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转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4.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力、条件因素等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