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11:2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气氛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展现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54-01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现代学校的多数活动发生在课堂,课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现代教学的组织单元的组织单元。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生是构成课堂的基础,目标是课堂存在的价值基础,课堂规范是课堂的组织基础,知识信息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时间是课堂延续的基础,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是课堂的特点,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课堂气氛目前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参照《辞海》对气氛这一词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所谓课堂气氛是指洋溢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调和气息。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绪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个别同学的态度和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但多数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就会组合成占优势的综合状态从而形成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课堂气氛,即使同一堂课,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当然,这不否认课堂气氛的稳定性。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即: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点枯燥而乏味,怎样让学习的环境活跃起来,怎样让学生们能更自主地去学习,并且展现自己个性,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活跃课堂。教师要把握感情基调,找好切入点,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引入竞争,让学生活跃起来,展现自我。
那么活跃课堂气氛有以下几个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的总体兴趣。学生对该课程有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很难想象学生对一门毫无兴趣的课程会学得好,而实践证明,活跃课堂气氛最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连求知欲最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活跃的气氛中得到转变,“环境往往能改变一个人”。
(2)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由众多活跃思维所引起的,学生若长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思维能力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锻炼。
(3)易于达到教学目的。一般的教学目的,不外乎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兴趣高,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心情愉快,故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佳时候,加上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跟着教师走,这样教师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以技能性知识、表达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把“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无疑也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摆脱应试教育,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必须得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就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积极性、饱满的热情,调动起自己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体验学习的快乐。个人认为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②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③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成绩相对弱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综上所述,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周作人 小学语文教育[A].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叶圣陶等.活跃小学课堂气氛[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9.
[3]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泉根.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气氛;外在环境;学生积极性;教师引导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每个学科教师都应该注意的事情,在众多学科中,语文作为文学性较强的学科,更加讲究情境气氛,只有为学生营造好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可以这三个方面入手:①充分利用外在环境的影响作用;②适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充分利用外在环境的影响作用
课堂气氛的形成受到两大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客观的,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主观的,受人的因素影响。首先,客观的外在环境包括教室环境、自然环境、校园整体的人文环境。教室环境是距离同学最近也是最容易影响学生情绪和感受的一个环境因素,它包括教室的卫生条件、课桌的摆放是否整齐、教室墙面的布置、窗帘的收放等等。试想,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明朗、卫生、美观的教室学习和在阴暗、脏乱、单调的教室学习,哪一个更有利于教学气氛的营造呢?毫无疑问,是第一个教室。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室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并加以充分利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实践证明外在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建有利条件,例如,有时天气阴沉昏暗,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导致学生心情低落或者学习情绪不高,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恶劣的环境中发现美。如果下着滂沱大雨,有的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在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雨的诗词,既温习了课程知识,又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便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开展。校园整体的人文环境也可以用来营造课堂气氛,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环境,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师生之间平等尊重、人人爱护学校公物、有的学校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的学校注重学生自由独立意识的培养等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大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课堂,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气氛。
二、适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营造中的主观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气氛的营造中,教师虽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但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营造出激发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教学气氛。初中生的性格还在塑造之中,没有形成属于自己完整、独立的性格,因此极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那么老师就可以让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做好带头作用,发挥影响力,来带动内向甚至孤僻学生的学习激情,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掌握适度的原则,兼顾班级内所有的学生,以积极带动消极,与此同时兼顾那些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态度,随时加以引导和规正。
另外,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受,因为学生从小接触语文学习,可能觉得不需要很努力,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课堂上出现走神或者不用心听讲的现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一天比一天差。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办法来转变这种消极的现状呢?有几点意见可以采纳,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着眼。一是,可以在课堂伊始,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因为学生在比较轻松自如的教学环境中更加利于其精力的投入和集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要经过细心的筛选,不能不加选择地利用,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故事和这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如果故事内容只具有娱乐性质,那还是不讲为好,如果故事与课堂内容毫无关系,反而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堂开场的故事要经过语文教师的细心甄选之后才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再就是要善于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如果一堂课没有互动,只是老师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语文教学难道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吗?答案是明显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提出具有讨论性又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的问题,例如《海燕》一课,可以建议同学分组找出海燕的动作,并且从这些动作中你觉得体现了海燕的什么特点,并且比赛哪个小组找得最快又找到的最多。在既需要阅读能力又需要学生想象能力参与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营造好的教学气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气氛营造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将众多因素聚集在一起并且加以适度、合理利用的角色。但是,语文教师不要只看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因素,也不要只想到学生对于课堂气氛营造的重要性,还要明确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担负重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初中生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觉得老师好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觉得老师不好,就会厌倦其教授的学科,初中生处于一个性情不定的阶段,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及时调整,因此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把学生往正确的方面引导。其次,老师上课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再者语文教师要善于控制自身的个人情绪,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到教学中来,要保持一种亲近的态度,和蔼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自然也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近感,愿意按照老师的引导一步步投入到学习中来。
还应该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要注意讲课时自己的语音语调,讲课时通过声音把学习信息或者指导信息传达给学生,发音要准确明朗、抑扬顿挫、有感情,并且音色要洪亮有度,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当学生觉得听老师说话是一种享受时,自然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形成好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激情是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造激情课堂的基础。教学中,教师的形象、气质、衣着、表情,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和愉悦。精神饱满、笑容满面的教师,能让学生情绪也振作起来,为激情课堂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奠定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就应该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学期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时,笔者以时尚的打扮来配合教学情境,迎合中学生心理。一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很自然地围绕着how much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每一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好的导入是打造激情课堂的重要条件。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一上场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整节课都兴致高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电影的种类时,精心下载了几个不同种类电影的视频片断,如纪录片、动作片、动画片和恐怖片,一上课学生就乐翻了天。笔者顺势提问: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学生激动得不得了,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英语运用自然流畅。当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要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用李阳英语的励志口号课前热身,或开展听英文歌曲填写单词的活动等。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投其所好”。
课堂活动设计是打造激情课堂的关键。活动设计要坚持学生自主的理念,敢于放手,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合作学习,其乐无穷。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互助精神,有效控制两极分化的现象;恰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他们学会团队合作,碰撞激情火花。活动的设计可以灵活多样,如小组比赛表演英语歌曲,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朗读比赛,文章的阅读处理技巧竞赛等。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正确的看待学生,学生不再是被老师和家长任意摆布加工的材料,不再是接受器。他们是什么呢?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感情的,有着丰富思想的,有着不同需求又有个性的这样完整的生命体。实际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保健者,是处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专家,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对自己和对学生地位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正确看待课堂教学,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应有知识、方法、情感、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目标。具体地说,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五个要求。许多教师只把知识的目标作为硬任务,而把方法、情感、发展等目标都当作软任务,认为抓“双基”是实的,抓其它一切是虚的,片面追求知识、追求分数,那么,这样的课堂氛围能有好的课堂效果吗?
因此,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及生命价值的体现。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备课,巧妙地把握课堂
教师要精心地备教材、教参、教法和作业,领会其教学内容和素质教育目的。课堂教学不是培养规格化、标准化的人才。而是培养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人”。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一定要精选,最好是自己动手出题,以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做题,这样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巧妙地把握课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多与少、动与静、快与慢、紧与松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当“导演”,优生当“主角” ,大多数学生则只当“观众” ,这样的课堂气氛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学力状态,应对全班学生分类推进,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一课时,先同桌对读课文,而后在小组里讨论:课文中说到小马过河时都遇到了谁?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当时小马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力,学生主动性强,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有了安静的环境,教师才能好好地讲、学生才能好好地听,但是,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的活动,只有教师动而学生没有动,或只有少数学生动而没有全体学生动是不行的,或只有学生外表动而没有脑子动是更不行的。动是正常的,但要有序,这需要安静的课堂纪律来保证。在语文课堂上,我班学生有很好的倾听习惯,但又不失活跃,学生动而有序。课堂上我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法,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演一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收到了实效; 有的老师为了很快地完成课堂教学有具体任务,为了求进度,唱“独角戏” ,学生没有多的时间去自学、去讨论。对知识学生没作智力加工,没有融会贯通,这样反而慢了。如:学生学习生字时能读准生字、记住字形、认真书写、组词解意,自主掌握后能在小组里巩固。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必然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从而才能演奏一曲优美和谐的学习发展交响曲。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努力创造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教师要善于创造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多方面的,如教室的布置应美观、整洁、优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桌椅的摆设可随教学方式而改变,也能使气氛活跃许多。
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更为重要,教师要用爱调动学生,要用语言鼓舞学生,要用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要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民主的地位,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后进生要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给他一个赞美的眼神,这些表达出教师的情感,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同样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地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心境下,心领神会地摄取教学信息;教师在上课时,要用巧妙的导入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中,努力做到语调轻重结合,音调高低适当,抑扬顿挫恰如其分。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缩小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在教学过程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体验生命快乐的过程。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是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知识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作为一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去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得到快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幽默艺术
前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途径。语文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疲劳,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1. 幽默开启心灵之窗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此情况,教师可用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调节紧张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开启师生心灵之窗,使学生的畏惧感消失。
例: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积极思考着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心一下子便和钱老师贴近了。
2. 幽默点燃思维之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了想象的创造性。
3. 幽默打开生活之门
3.1化用歌名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使用时下流行的歌词对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次语文课,上课十分钟后,一学生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教师以严肃的神情对那位迟到的学生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全班学生的大笑,那位迟到的学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门口抓耳挠腮,等待教师的“命令”。这时教师又一改严肃,面带微笑又有点无奈地对全班学生说:“唉,我总是‘心太软’,这次原谅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让他变成‘小白杨’,给我们站岗放哨。”这位教师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学中来,寓庄于谐,起到了善意批评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讲述故事
逸闻趣事情节生动,结构简单,文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在讲双关辞格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道:“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这时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3.3引用实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生活实例,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我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此例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4 幽默体现教者之“智”
4.1“随机应变”之智
课堂突发事件常有发生,运用幽默之“智”,可以轻松化解。如,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
4.2委婉批评之智
幽默艺术运用于委婉批评之中,有时胜过强制的说教。如一次我在上课时,正当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发现两名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下面说话玩闹。我适时提问:“打扰一下二位,看你们高兴的样子,想必讨论出结果来了,请回答一下。”此时,两位学生面带窘态,低头不语。我又继续说:“如果还没有讨论出结果,请坐下听别人回答。”这样既使两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其很快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中。
所谓“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学法研究,也不是针对诸如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教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这种研究在中国很有必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都走进课堂,他们的进步无疑在很大……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 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 & 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 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 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 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 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 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 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 et al 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 & Coulthard 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 & Wagner 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 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 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 & Doughty 1985;Pica & Long 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 et al 1976;Foster 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 & Porter 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 & Pica 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 & Gass 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 & Varonis 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 & Pica 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 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 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 1986)。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 & 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 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 Lier 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 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 & Richards 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 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 & Nunan 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
图1.1978-1999年国内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论文数量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loc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domestic local colleges,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how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s degree thesis, positive idea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aster's degree thesis.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master degree thesis;master graduate student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73-03
0 引言
随着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倾向。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最综合的体现,也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重形式轻内涵、重表面轻实质等问题,这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大打折扣,国内不少文献研究纷纷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如方仪、钱志中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选题陈旧、创新能力不够[1]。李安萍认为学位论文创新能力有待改进[2]。常宝英指出研究生学位论文理论深度不够、创新性不足[3]。赵宏伟指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新颖、内容没有创新,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不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结论与科研成果不能突破前人。有些论文虽然提出了新的方法,但是缺乏与其他方法的全面比较,很难看出其创新的程度[4]。应建华指出:学位论文选题不当。有的选题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发现亟待研究的问题,大多选一些资料多、前人成果多的问题;有的选题过大,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没有能力完成[5]。李占华等(2006)指出:部分论文选题较小,分析深度不足[6]。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生入学缺乏学术道德素质教育,不能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研究生尽早明确学业目标,制订合理学术规划的重要时机。部分研究生对研究行为守则、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缺乏了解,类似于“学位论文不过关,能否拿到毕业证”这样的问题,甚至在高年级研究生中仍模糊不清。不少研究生抱有“临时抱佛脚”的急就思想,选题方向不明,未将学位论文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持续性工作。同时,高校也缺少以专题讲座、专家讲解会等方式,对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教育,这使研究生无法树立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围绕学位论文的撰写认真进行文献查阅、数据收集、读书报告、问卷发放等相关工作。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工作拈轻怕重,不愿投入精力进行艰苦的学术研究,对学位论文的完成总想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1.2 研究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启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校现阶段硕士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同时由于教师与教学资源条件所限,大班授课的情况占据多数。这种课堂讲授一对多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了一定制约。研究生阶段,导师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激发受过系统大学教育却无学术研究经历的研究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开展科研创造活动的能力。
1.3 学位论文开题管理较松散 部分高校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并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召开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国内不少高校对研究生开题工作的时间进度掌握十分明确,但对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实质性内容的判定仍有待细化。部分学生开题报告撰写不够严谨,甚至直接沿用往届学生版本,导致出现题目与内容大相径庭的谬误;开题论证工作形式化严重,缺乏实质内涵。开题撰写、导师签字、开题论证等环节衔接松散,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
鉴于上述原因,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