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13 11:02: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体育研修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质量

中学体育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集体教学)虽然有许多的可取之处,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男生和女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大的差异,青春期比较叛逆,致使中学体育集体教学模式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就中学体育体育课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中学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进行了分析。

1 凉山州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1体育课不被重视仍有被其他科目占用的现象

在中考、高考制度的影响下,虽然大多地区早已实施中考体育测试,但由于部分学校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认识,一般中学每周体育课在两节左右,甚至有学校只有一节,可是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中学体育课被其他科目所占用的现象。

1.2.体育课缺乏详细的课时计划

对于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而言,缺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身体心理素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安排的经验,全都一概而论。存在着体育教学随意化现象,而且大部分的体育课大多是体育教师个人意志的安排。

2 中学体育男女分班教学必要性

2.1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分析

中学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自尊心较强,大部分的学生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尤其强烈,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又怕做不好没面子,体育课也是这种意识体现的重要场所,而体育教学的男女分班条件下,这种自尊心得到一定的保护。中学阶段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因而带来了男女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活动自觉主动方面,男女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生相对喜欢运动,而女生较被动,对于体育课较难提起兴趣。所以同性之间在一起学习,不用过分担心被异性嘲笑。

2.2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

中学生时期是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骨骼、体型、肌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女生发育较早在中学阶段就逐渐趋于稳定接近于成人,而我们的男同学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并且男生天生身体素质、形态都优于女生,运动能力自然比女生强。所以男女锻炼的侧重点自然应该不同。

2.3有利于呼应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

在中学教学大纲中,男生女生许多项目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难度、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女生的动作相对男生的简单,难度小、要求低,危险系数也相对较低。实行选项教学,教学对象具体,教师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动作难度和要求,区别对待,更具有针对性地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使中学体育课更具有价值。

2.4有利于组织教学

现行中学体育要求,男生女生的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传统的集体教学使教师在教学组织、练习设计等方面耗费了不少的精力,但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如果男女分组轮换教学,又会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影响教学进度;如果采用分组不轮换则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难以详尽指导,既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又不利于技能的提高。实行选项教学以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2.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选项分班以后避免了集体教学上课时的纪律问题及男女生使用场地器材等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效率,避免了安排不当造成的体育课时间浪费。还可以根据男女生的特点,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体育课更具有针对性还调整了练习的时间,从而就可以不断地提升体育老师们的教学质量。

3 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的实践先例

3.1实行选项分班教学,学校体育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我一些中学已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学校还在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基础上增加1课时,满足了学生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使学生在发育阶段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

3.2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可以有效减少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发生。选项分班教学可以选出两名体育委员,这样一来在体育课上为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为分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也能够集中力量,关照到所有的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就会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难度,有时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效果。

3.3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有效的提高了体育的技能学习

实行选项分班教学从时间上保证了体育教学的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落到实处。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粗略掌握动作,改进和提高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实行选项分班教学,体育老师按照设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技能教学的完成过程。每个单元只设定一个项目的技术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教会学生。

4 结论

通过研究,总结出实行中学选项分班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更有针对性,更能有效地实现中学体育课存在的意义。选项分班教学更容易挖掘学生潜力,提起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使我们的中学体育课得到价值体现,使每个学子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及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想往中的宁波之行

在此之前就去过宁波,知道宁波意味着新鲜的时令海鲜,因为那里有舟山群岛围绕的长长的海岸线;也知道宁波也意味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因为那里有奉化溪口的故居,还有到处弥漫着爱情味道的梁祝文化公园等;更清楚的知道宁波更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那里的镇海中学等学校都是众多莘莘学子向往的学校.虽然对宁波的教育是久仰大名,但却从未有机会亲身体会,现在终于能够亲身走进宁波的教育,并在那里有半年的学习机会,心里自是有很多打算,打算好好体会宁波的教育实践和那些老师的教育经验,但也有很多忐忑和担心.忐忑和担心是因为害怕宁波的高质量教育会不会让我无所适从,学不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只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尽管有诸多的想法,但我对宁波的教育有更多的是期待.

带着众多的期待和担心,在山花烂漫的三月,我们一行18人浩浩荡荡的从景宁出发了.经过5个多小时的漫长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宁波.来到宁波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呼啦啦的海风,让我们刚到就先品尝了这个海边城市的味道.然后各个学校派了相关人员把我们分批的“领”到我们这半年所要学习和生活的学校.

二、心念中的宁波学校

我所在的学校是宁波鄞洲区的姜山实验中学.这是个去年9月刚刚建成搬入的新学校,所有一切都是新的.该学校位于姜山镇繁华路段,总投资6000多万人民币,占地95亩,总建筑面积30677平方米,其中教学楼8133平方米。设计总规模42个班级,2100名学生,工程从2006年10月16日开工,于2007年8月20日土建全部竣工,是全区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乡镇初级中学之一。该学校的师生主要是由原来的茅山中学和姜山镇中学部分师生合并而成,教师102人,学生1300多人。因为是一所新学校,所以学校呈现一种很新鲜上进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校也举行和参加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强师工程下的三个一活动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一片春意盎然的校园美景中,以区“强师工程”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姜山实验中学蓬勃开展“三个一”活动。

1、每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单周进行校内、组内的同伴互动,共同探讨教学

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双周进行校际教学经验交流,或聘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以此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并把所得的最新教育理论回归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逐步打造具有姜山镇实验中学特色的“精品课堂”。

2、每月阅读一本刊物。由学校出资为每位教师订阅一本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月刊,要求及时把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记入到校本研修手册。并把阅读收获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定期反思总结,及时更新陈旧教育思维方式,时刻把握教育教学脉搏,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3、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论坛。要求教师就教学热点问题、班级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再结合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每月的理论阅读,经过归纳、提炼,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此促使教师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成教师整体素质的升华。

(二)宁波市运动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

4月10日上午,姜山镇实验中学参加了宁波市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该校的团体操《祖国颂》是最后一个表演节目,彩旗队和扇子队的气势力压群雄,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掌声和好评。

本学期开学以来,在全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成为鄞州区唯一一所参加市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的初中这一契机,全面开展综合艺术实践活动。

团体操由“海上日出”、“和谐”、“丰收”、“科技之星”、“奥运会会徽、奥运五环”和“宁波市中学生运动会会徽”六个造型组成,团队在流动和造型中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美感。在6分30秒的时间里松紧有度,同学们动作整齐划一、精神振奋、朝气蓬勃。

本次排练在不影响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团体操将音乐、美术、劳技、体育、信息等综合的性质。在将近一个月的排练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和自主管理意识。

(三)有声有色的首届才艺嘉年华活动

姜山镇实验中学自组建以来一直注重创体艺特色,先后成立了“紫云英合唱团”、“阳光少年——轮滑队”、“青春飞扬——篮球队”、“旋风小子——足球队”、“金剪子——纸艺活动组”以及鼓号队、健美操队等学生群体组织,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参加区中小学田径比赛中,我校获中学乙组团体冠军;校篮球队获区中学生篮球比赛第四名;校轮滑队在参加区运动开幕式中获入场式优胜奖;校合唱队获区中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校初一同学在参加宁波市运动会入场式表演中赢得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

自五月十二日以来,学校全面开展首届才艺嘉年华活动,活动包括:“唱响奥运”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放飞梦想”风筝比赛、“迎奥运”书画比赛、“迎奥运”百科知识竞赛、“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阳光杯”篮球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象棋、围棋、跳棋三类棋比赛。

三、期待中的宁波教育

刚到学校,还没来的及到寝室,就听说学校有自然公开课,所以我们就马上跟着其他老师一起去听课了,也就这样拉开了我们在新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的序幕.校长也跟我们一起听课.这个校长是学术型的,他本身就是自然学科的名师,所以他下课堂很积极.也因此其他老师对教学也不敢怠慢.很幸运的是接下来的日子有很多的优质课和教坛新秀评比,而且有些就是在这个学校举行的,所以我们可是品用了一次真正的美味的高质量的“教育大餐”.

在第二个星期,我所在学校的英语组和宁波十五中是接对学校,所以有交流活动。在听完新生代老师的课之后,英语的教坛新秀第8组也是最后一组的评比于3月12日在姜山镇中学举行.这里的教坛新秀是真正过五关斩六将的.首先是经过笔试,然后有说课,上课,面试,出试卷,还有写论文.所以到最后评出来的新秀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听完所有课,还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紧接着在3月25日又分别在该学校举行了2008年鄞州区初中劳技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和心理学优质课的评比。对心理学的课程虽然早有耳闻,不过这次真正走入课堂,实在受益非浅。因为他们的心理课有些是由班主任兼的,所以这对我以后班主任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马不停蹄的听那么多的优质课的同时,我的主要任务还是听自己指导师的课。因为特殊,学校先后给我安排了两个指导师。第一个指导师是跨段的,很辛苦,还是初三的班主任,所以在老师多余的情况下,她在开学第二个月就脱离了初二的教学,也因此我跟了第二个指导师。为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教学和学生,我又去听了其他老师的课。真正走入他们的课堂之后,我对他们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三个实字:真实,朴实,扎实。

1、真实的课堂

在常态课的课堂里,你不会看到很多为了给观众看的表演和做秀,更多的是学生和老师的真实交流。即使下面有十几二十个教育同行在听课,有老师依然让学生做背书和记单词;即使我们坐在学生中间,依然有按捺不住的学生在下面捣乱,而老师此时也不会忍耐,但会文明的用本地话给他们“提醒”,这让我们觉得就好像看见自己的课堂。

2、朴实的学生

这里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尊师习惯。每天都有背书的任务,他们会很自觉的做好。而英语还有背、记单词的任务,他们不但认真去记去背,而且没写对的单词他们会认真复习之后,下课后自觉到老师办公室去纠正。同样试卷和作业中的错误他们也是从小就有自觉订正的习惯,订正完之后也要给老师检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天都有繁重的作业,一天三次作业也已成习惯,如果老师忘记布置作业的话,他们还会到老师办公室自动申请,不像有些孩子巴不得没作业呢。真是一群朴实的孩子。

3、扎实的基础

在繁重的作业后面一定有扎实的基础做后盾。这里的老师非常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所以每堂课他们都有随堂练习,或是在课堂,或是在课间十分钟就能完成,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所以他们才有过硬的教育质量。

四、反思中的我的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2-0056-04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从学校的实践视野去考察,校长课程领导力可以诠释为:校长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类课程资源与灵活实施各种教学计划而形成的校本推进力。通俗地说,就是以下几种能力:开齐课程的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能够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开足课程的能力,就是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的能力,即不超课时开设课程,也不减少课时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就是学校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成功开发并实施一些富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与科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课程基础,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颁布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涵盖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三方面内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明确提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与要求,引导学校把提升内涵的重点锁定在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指导上,不仅拓展了教学管理的外延,还丰富了教学常规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贯彻《指南》,就要增强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为什么要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者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实,对中小学来讲,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并落实好国家课程,灵活地开发并实施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

一是对国家课程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校对于学校课程计划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学校课程表的制订,学校课程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被简化、弱化甚至虚化的现象。这具体表现在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一张教师工作安排表而已,不是从课程设置出发,更多的是根据教师个人安排出发编排课程,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日课表上的课程名称五花八门,甚至出现“机动课”“特色课”等新名字。有的学校还编着顺口溜“语数英要抓牢,音体美可以缓,思品科学打游击,校本课程赶时髦”,这就弱化了课程设置的意义。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教务处应付检查的一种资料而已,总日课表是给视察学校工作的领导看的,班级日课表是给检查人员看的,有“名”有“师”,责任落实,而真正具有执行力的课表是学生文具盒内的那张“手抄表”。这里的“名”和“师”已改成语文、数学了,学生们早已懂得,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按照文具盒内的手抄日课表进行,这就简化了课程计划的内涵。还有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告知学生上什么课的通知单而已,少上、多上或不上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被称为“副科”的课程时间,一到期中或期末阶段,就成了“主科”教师抢占课外辅导时间的主战场,有的学校为了避免“冲突”,干脆由年级组统一“瓜分”,课程计划变得可有可无,这就异化了课程计划的作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呆板等现象,向校长们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二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计划必要性理解不深。为了显示地方和学校特色,许多中小学都开发并实施了法制教育、国防教育、饮食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经典古文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等课程,数不胜数。不可否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很大的益处,单独来看,每一门课似乎都有非开设不可的理由。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或重要就要为学生们开设某些课程或者增加某种教育活动的话,那学校和学生都将面对冗长的课程表而无所适从。其实,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们一贯主张学习思考、自主探索。一是在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二是对于中小学来说,重要的是执行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各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此基础上的校本课程才会有持久和深入;三是开展校本课程要因校制宜,要在充分调研学校教学设施、师资条件、学生兴趣、家长意见等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能一哄而上;四是开展校本课程,要科学地开发教材,整体编排课时,合理安排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进行简单灌输式或快餐化学习,也不要误入“简单处理”的思路。课程门类过杂、教学内容单一、管理部门多头的现象,向校长们提出了课程领导力的问题。

三、怎样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

在学校中,我们仅懂得“知识是有用的”并不够,还必须花费相应的代价去获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体现一种基本的词汇或者逻辑,这种词汇或逻辑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的。二是“知识”通过学生所付出的“合理成本”是可以被掌握的。如果仅仅因为某种知识的有益性或重要性就要求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观点虽然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是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一受教育者的有限性。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应以贯彻《指南》为载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切实履行“两个一”的工作职责

《指南》第一条规定:校长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师科学实施课程。第一个“一”字,把课程领导的权力赋予校长,第二个“一”字,把课程的实施权也赋予校长,其核心是校长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是否要兼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从小学到大学的校长无论行政工作多忙,都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那时候的舆论导向是:校长上课利大于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流生控制”到“普九”达标,从现代化乡镇的创建到教育均衡示范区的提出,校长是当之无愧的功臣。这个阶段的舆论导向是:校长上课牵扯精力。进入“十一五”以来,教育已从量的扩张阶段迈向质的提升阶段,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学生公用经费落实和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为校长们“潜下心来教学,静下心来育人”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

了新机遇,舆论又一次提出了“校长上课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名校长基地负责人陈玉琨曾指出,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校长的能力发生着变化:三种能力变强了,即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沟通对话能力;两种能力变弱了,即指导课程建设能力和指导课堂教学能力。因此,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首要的问题是校长切实履行“两个一”的工作职责。

2009年,绍兴市越城区教研室开展了基于《指南》的“教学视导”实践行动,其中有一项工作是就“《指南》第一条: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的最有效策略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设置四个选项:校长亲自上本专业的一门课;校长可以不上课,但每周至少听一堂课;校长可以不上课或不听课,但每周至少能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这项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校长应当研究学校管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选择“校长亲自上本专业的一门课”的占65%,而选择其他三项的只占35%,教师们对校长上课充满期待。在笔者看来,校长兼课,好处多多。一是能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感受新课程带来的课堂变化,通过拓展和放大,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办学的方向;二是能从与同行的交流中体验教师工作的艰辛,从而深层次地把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专业需求;三是能从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课业负担、洞悉学生内心世界,切实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科学安排教师任职任课

《指南》第二条规定:学校应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指南》第三条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

在中小学开设一些什么课程,世界各国并无大的差异。核心的课程无非是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当然还有分量并不大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差异主要在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深浅、课时安排的多少等方面,它包含了课程价值观的差异。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就是新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浙江省中小学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设置确定以后就是教学的事了。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这必定不能缺少任何一门课程所起的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和系统地编制总课程表是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前提。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非常艰难。2007年10月11日,我们在一所农村完全小学调研。四(3)班下午第二节是音乐课,我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已在黑板上布置了有关“一亿有多大”习题。由于是推门听课,调研者的到来,着实让教师吃了一惊,他急忙搬出录音机,随着铃声响起,一堂“月光月光光”的音乐课就在教师心慌意乱的情境中开始了,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在上语文课。课后我们了解到,这位教师的基本情况是:14年的教龄,12年的语文教学,两年前改教数学,每周2l节课,四(1)班和四(3)班数学10节,音乐4节,美术4节,地方课程2节,四(3)班信息技术1节。许多学校对这种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认为,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改课现象在所难免。在笔者看来,过繁、过杂的教学负担,表面上看好象只是教师多教几门课,从本质上看,是反复地告诉家长:教书是没有专业化可言的,只要是学校里的人,都可以去上课。如果从法律的层面来认识,擅自减少课程门类相当于在剥夺学生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利,是一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实施教师任职任课“1+3”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即一位教师教一门主课、三门特长课。切实减轻教师过于繁多的任教门类,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指南》第十条规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安排。学校要加强与校外公益性教育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校外人士帮助学校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和地方无权开发课程,这种思想一方面抑制了各地、各学校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地方早已习惯于国家的统一指令,不愿意自主参与到地方课程的建设中去,而且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观念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认为地方课程就是“乡土教材”,不是什么“国家课程”,反正不考试,教不教无所谓。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绍兴市越城区来说,就是要以省通用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市级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初中)和《越文化教育读本・魅力绍兴》(小学)为载体,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提升办学品质服务;在主题选取上,坚持时代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服务;在课时的安排上,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每周3-4课时,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学校可以灵活开设,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在教师的配置和培训上,坚持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走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路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认识不到位、师资不稳定、课时不保证等问题。

(四)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南》第十七条规定:要认真落实各科教学规范,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指南》第三十二条规定:教师研修的重点是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研修活动要重视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两条规定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是“轻负高质”的,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是比较高的;而当我们的教师真正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那么他们的教学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自有教学活动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但问题是,不同的时代对有效教学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有效教学又有着不同的理解。考察文献可以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针对过去大量的“无效教学”提出来的。当前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有效教学就成了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持这种观点者比较多,这种观点是对现实问题的实践反思。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克服“无效教学”的事实,而是为了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最高层次的追求就是洗涤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立有理想的志,干有品位的事,做有尊严的人”。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更应该是有文化的,这种观点是对有效教学的价值追问。但如果从增强课程领导力的角度来审视有效教学,我们还是希望校长们能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层面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