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3 20:2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73-02

现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上,都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生的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大学理论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就业形势严峻;现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棘手等等一系列冲突的存在,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焦虑,无所适从,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长期的积累产生了“郁闷”的不健康心理。

在此情形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学生远离家庭后造成的家庭教育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谈心、心理问题的问答等方式,使教育者很容易从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其思想发展的状况也很容易从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偏重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应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1、学业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属于应试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大学中的教学属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躁动、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于人际交流不适造成的。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使很多人都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成员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把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老乡和宿舍成员中,形成“小团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与人沟通不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调节和处理,而产生烦恼、压抑、孤独、寂寞等症状。

3、情感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恋爱感情理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异往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不能自拔而烦恼,因失恋而痛苦。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

4、网络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如学业与就业的矛盾、“自我实现“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所学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等等。

此外,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少,还有些是因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辅导。

(四)、积极对特殊心理学生进行跟踪回访。

四、几点思考

当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8(3).

2、 徐飞、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9(1).

第2篇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04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5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代高校辅导员就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大学是一个大课堂,是同学们走上社会的奠基石。由于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逐步提高,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下面就简单谈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上,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具有正对性。

二、了解学生,发展师生友谊,换位思考,做好学生的表率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高校辅导员虽然为全体学生服务,但是辅导员接触最多的还是班级干部,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这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会让其他同学有种被忽略的感觉。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会逐步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所处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环境来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份宽容和了解。辅导员还要善于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的同时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该及时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深入学生宿舍谈心、班级干部汇报等方式,发现问题,追其原由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建立,记录要尽可能地详尽,档案的记录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积累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计划。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和同学交流问题、感情问题、就业问题等,辅导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跨过心理障碍,以便更好地学习、生活。

四、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问题学生展开心灵对话

高校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负责,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体制在学校心理咨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新生入学时,铺导员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及时地送交到学校心理资讯室备份。在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辅导员要介绍学生到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健康状况,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学生对心理咨询室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担忧,这时,铺导员就应该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向学生讲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经常和他沟通,关心了解他的处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好地帮助同学。

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有关,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因此,有些心理问题学生一般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也不是很了解,从小到大就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生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这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辅导员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通过孩子和家长的自我反省,加深感情,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做学生心灵的指引者;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心理教育计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秦 或.大学生心理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微微.独立学院政治辅导员心里健康与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初探.

第5篇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

第6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第7篇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8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解决对策一、前言

在我国《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应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要想实现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中,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真正帮助农村小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很多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根据一项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有:自卑感、恐惧感、嫉妒心、自控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这些都让他们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好,将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导致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小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

这是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身体发育有关,还有些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挫折、不良个性等心理因素相关。

2.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了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家长的榜样、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家庭结构稳定与否会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家庭氛围的好坏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作为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实施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中的校风与班风、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是良好的校风班风将给小学生带来无形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学校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也会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引导。

4.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社会环境是诱发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这些社会因素包含了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众传媒、社区环境等都会从综合的情况下引发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力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学识、教育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此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2.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们农村小学虽然开设心理辅导课,但还在摸索和探讨过程中,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中,设计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加以调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应试给予指导。

(2)活动是心理的源泉

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融洽大家的情感,教师通过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对学校的适应。

(3)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

在集体辅导的同时,我校又根据农村孩子怕羞、有些话不好当面向老师谈的特点,开设了“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利用不同的方式(书面或谈话)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排除心理障碍。

(4)做好个别辅导、解决心理教育中的个别性问题

受现代婚姻观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因父母离异,造成学生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失去了以前的家庭乐趣,久而久之,这类学生感到自不如人,产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惑;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好变差,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进行解决。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补救性措施,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开展课外活动,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课外活动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根据各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增加心理教育的趣昧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多项心理素质的发展。如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让学生在服务中不仅学会体谅和帮助,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组织高年级学生学农,让他们懂得如何过集体生活,懂得关心别人,从学会生活到热爱生活,从热乃生活到珍惜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又如,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任性、厌学、依赖等心理轻微失调及其他心理问题设专题讲座,使心理教育更具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