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1 17:56: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流行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流行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绘画风格;绘画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84-01

艺术并不是一台计算机,它是在心灵和想象中展开,体现在一种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的表现中。它本身也位于是物质现实与精神体验中很微妙介质。流行文化作为艺术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现代流行文化

文化模铸人的生活,而人的生活也在书写文化的故事。

作为一种从属于非主流文化类别的流行文化,它是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流行文化是时髦、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文化是一种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一种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它基本已经成为整体文化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

流行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通过一系列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在不同层次的人口中广泛传播开来,流行文化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使我们可以通过对流行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民众的生活方式、心态及其动向。

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文化是经由许多代人才逐渐形成的,而流行文化可能只是各领三五年,它的快速变化必须有一种动力推动,那么这一动力就是市场利益驱动。资本投资人看上了某种消费潜力、消费趋势,于是就作出投资,该投资需要进行一种造势,使人们形成对于它的注意力,以此形成一种大众消费趋向。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属于商业文化范畴。流行文化随着时间的快速流逝发生着变化,从日常生活领域,如衣着、装饰、家具到行为方式,如游戏、娱乐、体育等,透过流行,我们能够对当代社会消费有着深刻认识。流行文化既是心理状态和文化现象,又是消费趋向它的本质是精神的,表现载体确是物质的。

二、流行文化中的美学及其对艺术思维的影响

流行文化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独创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体现;流行文化具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种与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不同的另一类文化和艺术。以往的艺术和美学理论应将流行文化囊括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对流行文化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实现流行文化、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融合。

现代艺术思维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周边事物层出不穷,而绘画艺术中具有创新思维似乎也早已成为了一种潮流,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创意的灵感来源于有思维的头脑,思考中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也就越多,创意点也就更多。

三、多元化绘画风格中的流行文化

一个成熟的画家,作品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简单的说,绘画风格就是其绘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感,它是建立在作者个人本性基础上的一种智慧,其本质是画家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独立人格。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它是艺术,它是心灵,是艺术家们的真挚与情感的表述。

中国当代的绘画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表征暗合了混乱与过渡的中国当代艺术和社会的潜流,从80年代的伤痕绘画、乡土绘画、理性绘画、90年代的泼皮和玩世现实主义、政治POP、艳俗绘画等。中国当代艺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由80年代的现代化理想到90年代市场和消费的全球化商业时代和信息化、网络资讯时代的来临,资本和市场成了新的神话。经济制度的深刻改变也同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政治、文化、生活、艺术。要解读在这个动荡而热烈的混乱现场里的中国当代艺术变得复杂和困难起来。集体主义的物质化欲望诉求,传统文脉的崩溃,当代人精神的普遍失落,以及全球化市场和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转型期的混合,给每个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震荡和变化,呈现了荒芜的废墟和繁荣的工地交织的壮丽景象。这无非也是时代的烙印,那个时代的流行。

第2篇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culture, pop culture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character forming,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xternal self image with its unique form and smart appearance. Starting with the university pop cultur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calls universities attention for the influence of pop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 流行文化;内涵;大学生;影响

Key words: pop culture;connotation;university students;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88-02

0 引言

当今时代,高等学校勿庸置疑是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流行文化本来就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又加上当代大学生年纪轻、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象牙塔的比喻似乎不再适合当今的校园,蕴含较大商业性、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的流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强势侵入现代校园,为大学生和外界社会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扩展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流行自有流行的道理,他们能够走多远,就取决于他们的深度与厚度了。

1 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它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娱乐是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吉登斯有言:“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海蒂兹基于吉登斯的文化理念提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一言以概之,流行文化就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2 当今大学流行文化现象

流行文化时尚是一种偶尔发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它是多元化的文化类型,也有一定的前卫性,在社会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以先锋姿态通过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开来。商品经济时代兴起,流行文化总是与泛滥的商品化信息融为一体。大学生在流行文化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思想,从中汲取养分和精髓,而一些文化鉴别能力欠缺的学生由于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逐渐陷入多元化的流行文化涡流之中,伦理道德情操方面开始异化,这种衰变的腐化现象,一旦蔓延,将会一泻千里,势强难抵。如何以比较客观而严肃的教育手段,纠正这种现象,肃清流毒,可以说任重道远。

3 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3.1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社会互动与交往来实现。而流行文化通过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由于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也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因素,他们不断寻求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且热心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因此,流行文化的传播,克服了大学生以往仅仅在校园内“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了与社会“点对面”的接触,促使大学生交往方式发生改变,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3.2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观念的转变 流行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当今社会多元思想激烈碰撞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其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在强化“我”的内涵,并且习惯以批判和质疑的姿态处理周围事物,迫切希望挣脱各种束缚,以自我的姿态自由地审视和处理各种问题,以表达自我的观点。

3.3 流行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流行文化有着本能的敏感,因此,流行文化的出现,使得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模仿心理和个性特征。在流行文化的导引下,大学生竭力寻求适应当今社会甚至能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去交往,去处事。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各种行为中如消费方式、闲暇生活、交际方式、婚恋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都超越了以往传统社会的价值羁绊,不断改变着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思维结构。

4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4.1 流行文化促成传统消费意识的消解 时尚的新潮气息与浪漫的休闲娱乐文化,是流行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它又表现为社会信息流通的传染性与庸俗的情趣文化的腐蚀性,他通过直观的时尚画面或动感的艺术题材,如狂放或自然平放音乐歌曲,超奢华的高消费的广告宣传,以及富含激情的抽象情感催化方式,与大学生的个性展放与时尚追求的娱乐意识精于乐道,往往会吸引一大部分,蒙昧和追求时尚美观性的消费者的眼球。客观上讲,他也催促大学生生活消费向着个性化与时尚领域发展。因此,时尚大学消费,在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实际上,这种趋势流行的后果就是,在某种意义上不自觉的消解了传统消费文化的倡导意识。使得大学生的奢侈,浪费的消费层次上升,对大学里淳朴而实在主流文化构成了极大威胁。

4.2 流行文化促成与科学审美观的悖离 当前,流行文化正处于多元化的繁荣期,各种审美观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进入校园,传统的审美观和文化理念逐渐失去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流行歌曲、“武狭热”、“网吧热”、“练歌热”、“美女热”、“挂科热”、“失恋热”等庸俗的非主流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热点。这种偏执的审美观和肆意放纵的心态,对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大学原有朴素、健康的学习氛围被打破。大学生在尚未角逐社会利益之前,也应该有着各种各样生活与友情的释然心态,并且它由于缺少个人利益的调剂,便最容易保存学生时代纯粹的个人信仰抑或是原始的青春美丽性。但是流行文化的盛行打破了校园青春朴素的生活规律,商品信息泛滥以及不受各种阻力的庸俗审美观的形成,却完全使人始料不及,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4.3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影响 正确而高尚的美德观念与价值观的择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据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尤为明显,其中主要表现为严重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和商品信息,由于未提前进行心理建设而无从处理。其次,大学生处于校园人与职业人的过渡阶段,文化类型多元化虽然有助于拓宽其知识面,但其中的“糟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加之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感情冲动。其次,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泛滥,学生面对各种文化元素毫无心理准备,以致仓促的应战和接受新的信息,加之文化鉴别能力欠缺,一旦受到虚假信息的中伤,其本就脆弱的感情底线就会一日崩解,随之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寄望于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寻求解脱。

如果大学生能够经常经历因流行文化虚假带来的多种挫折,成熟自己的心理,便可以抵制不良流行文化的冲击。然而,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职能依靠大学里所谓的心理诊疗来解决这一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5 思考和对策

流行文化背后的思考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的同时,也有很多消极的内容。而我们受年龄、阅历和经验的欠缺,相对缺乏判断力与自控力,往往会耽于娱乐而忘却了法纪、道德的约束。于是,网络中一些比较低俗的谩骂侮辱之词不经意间就会蔓延到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称呼的“哥、姐”带有戏谑口味,进行人身攻击同时还津津乐道。

5.1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流行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第一,正确处理大学生主观需求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文化教育的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逐步深入,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需求;第二,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基于平等交流的形式适时加强引导和沟通,而非单向的说教;第三,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文化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

5.2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形式与地域的差异只是某一文化类型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个性”。大学校园本就是各种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应该秉承开放的态度尊重并承认流行文化的存在,同时加强主流文化的宣教,以高尚的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从而消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5.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必然有其可贵之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对流行文化予以尊重,客观的看待它代表的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只有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特点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6 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糟粕和精华的并存体,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受这些流行文化浸染的同时,加强甄别、判断流行文化优劣的能力,努力利用流行文化的优势因素提升自己,成为流行文化的“弄潮儿”,还要掌控着自己要走的方向。总之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客观的看待流行文化的优点,集二者之大成,成就中华文化之精髓。

参考文献:

[1]陈果.大学生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7(4).

[2]戴勇行,李榕.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教育,2008(7).

[3]赵修义.关注流行文化的伦理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3).

[4]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赖光明.青少年流行文化与学校德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6]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概念、历史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7]彭洋,沈禾.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第3篇

当代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当代的流行文化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的大杂烩,有学者在归纳大众流行文化时,分析了其中的四种类型:“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二是电子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三是电脑与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四是日常生活习俗与器物中的大众文化。这最后一种尤为复杂,包括了趣味、心态、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多个方面。”①这是概括得相当到位的。笔者认为,就大的方面来说,流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下列数端:

其一,它表现出高度的现代性。流行文化是工业文明的伴生物,就世界范围而言,流行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显然它与城市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时代高度发展的民间文化,例如明清城市的文化,但它绝非流行文化,因此明显地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其二,它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流行的商业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商业性。流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同普通商品的生产一样,包括了策划、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流行文化的生产者特别工于成本的核算和收益获取,用各种可能使用的手段来尽可能地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并以此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现代化传播媒介和科技手段是大众流行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而能使这种流行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扩张。

其三,流行文化凸显高度的产业性。它是一种按照产业方式运作的经营性文化。包含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序化等―般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它面向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大众。而我们知道,所谓“社会大众”,从本质上看,其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它只能制定普通的、适合多数人的产业标准。

其四,流行文化强烈的娱乐性。当代美国学者与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流行文化是―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只关心享乐和消费。他借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②追求愉悦和消遣的欲望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全面的扩张。所谓“跟着感觉走”、“玩的就是心跳”,追求和制造快乐,已成为当今社会一道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其背后潜藏着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祈盼。

其五,流行文化的复制性。以技术为先导的工业时代打破了文化霸权,流行文化借助于迅猛发展的现代高新科技传播手段,复制性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特征。显然,流行文化的复制性,既普及文化,同时也制造平庸,加深了文化流行与鉴赏的同质化倾向,复制性也是其产业化、标准化操作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一般受众的需求,它不得不采取“一般”的标准,“一般”即是“标准”,标准化就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个特征,否则也无从复制。

通过对流行文化上述若干特点的描述,我们也许能够对流行文化的内涵有些基本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不仅不是精致的文化,而且根本就不屑于作出这一区分。由于没有高低的层阶,因而也就缺乏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统治者机构和知识分子平时秉持的话语权,在表达的民主性上它可以具有一种变革意义,但是也具有无政府状态的可能性。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

人类的传播行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充分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传播与流行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大家都知道,文化是联结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社会纽带,社会的基本性质、走向、形态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粘合方式与力度。那么,怎样来表现这种粘合呢?传播就是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全过程。事实上,社会自有大众传播出现以来,大众传播就充当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领头羊”,当代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大众传媒研究的。另一方面,大众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它又是各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过程中,大众传播又是流行文化的积极传递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普及者,流行文化的扩布与流行,倘若没有大众传播的推波助澜,各种文化样式就行之不远,成不了气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众传播与流行文化共生共荣,它们是不分彼此的“共谋者”。

从传播学角度看,各种流行文化样式并不追求它经典的示范性和传之后世的楷模范式,它看重的只是“现在”,特别是在它被商家染指,商业运作得相当成功,由此形成一套文化上的生产―消费关系。

就历史传统说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缺乏发展出市民社会的文化资源。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空前发达与长期存在,国家通过中央至地方的权力机关对社会进行严密而全面的统治,使社会呈现出高度一元化的倾向,任何独立的民间社会组织都难以生存。在这样一种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运行机制背景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育的真正空间,而市民社会的无法形成必然导致流行文化难以萌生。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90年代初期国家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而市场经济正是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在客观上为市民社会和与之相应的市民文化――流行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走向市场化的趋势,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流通于社会各个领域,并以相当的规模、范围和容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诸如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电影市场、文物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装潢广告市场、体育市场、旅游市场等等,形成了以国家为主,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等为辅的,开发文化市场的经营格局。

流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大众传播形影相随、共生互动。从发生学上讲,流行文化在西方虽然可以溯源到18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出现以后。可以说流行文化是依赖于大众传播的发展才逐步形成的,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样式与内容,两者共生共荣,密不可分,或者说两者本来就是一枚铜币的两面。有人曾用这样的话语来考问历史:“在无线电和电视、电影、留声机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多样化的定期报刊出现之前,生活本来究竟是什么样子?”③

现在学术界一般把1833年9月3日美国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作为人类传播史上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这张每份只售1美分的“便士报”,开启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由此,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相伴而生的流行文化也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革命,传播媒介的花样翻新,使流行文化逐渐步入市民生活的殿堂。由于大众传播与流行文化相伴相生、共生互动,也使文化研究的学者始终绕不开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流行文化这两个主题。斯诺曾指出:“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④西方学术界自20世纪20年代逐渐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理论关注,从时间上看,此时也正是大众传播飞速发展的时期。1920年商业广播电台在美国开播,1936年电视在英国问世,到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与此同时,迅速崛起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也把其理论视角放在了大众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了大众传媒研究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内在一致性。“由于它们强调工商业服务和产品,它们是经济体制的中心部分之一。由于它们增加了在选举过程中的作用,用于报道各种听证会和注重政府新闻,它们成为我们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大特征,由于它们提供家庭消费的娱乐和通俗文化,它们成为我们家庭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许多人来说,电子媒介布道已经成为宗教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也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⑤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顽强地表现出来,它与流行文化的共同体关系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为当代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的电视传媒

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多数时候,它都体现为某一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它可能是一首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也可能是满街行走的红头发、黄头发,还有可能是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更有可能是一部票房走俏的电影、一档电视节目……总之,当潮流来袭,不管人们身处何处、接受与否,总能感受到其旺盛的扩张之势。

有人把“流行文化”比作是“任性的小姑娘”,荒唐而美丽。流行文化好像没有方向的飘风,忽左忽右,毫无路径。流行文化的精灵在于跟风――没有思考,没有判断,没有抉择,仅仅是失去抵抗的接受,以一种物质性标志昭示意识形态方向,从而升入一个精神范畴,抽离原来从属的文化领地,这就是人们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如前些年流行的一首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也是一曲流行,到处传唱,获得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褒贬不一。这就提出了流行文化中一个关于共识的问题,通过对流行共识的成因追根溯源,不难看出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所代表的网络文化背后,正是中国社会产业、教育、资讯结构变化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电影人轻蔑地称作“小耗子”的电视扶摇直上,目前占据大众媒介第一媒体的位置,它是流行文化的同谋、最积极的制造者、最热烈的推动者,当然,也是流行文化利益的瓜分者。从媒介进化来看,电视是口语文化的再度复兴。文字诞生以前的人类沉浸在口语文化时代,文字符号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口语传播的能力,却消解了人际传播过程中分泌的形象与。电视的勃兴纠集沉默已久的口语文化人口,迅速收复文字霸占的传媒领土,口语运动消灭了文字的内涵,文本化为散落在时间之河中语音的流动,成为没有所指的言语运动――重复、琐碎、虚词、语文教师痛心疾首的病句、语气词和闪烁不定的神情。口语文化召唤被文字冷落的人群:文盲、不爱上学的坏小子、家庭妇女、流落在城市边缘的民工和普通工人。知识分子在电视媒介的口语文化挤压下成为孤独的小岛――拒绝电视也被电视拒绝。

共时性传播和参与式收看是电视传播的重要特征。卫星覆盖与有线传输的结合将大众编织在一种共同的经验中,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节目,这种经历前所未有。共时性传播为流行文化支起空间平台:从荧屏出发,可以到达广阔的人群。参与式收看让受众成为电视的俘虏,奖品、嘉宾、现场观众等种种诱惑布下天罗地网,受众在接受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关闭了理性思考,任凭感性听随主持人摆布――回忆一下收看娱乐节目或现场演唱会的经验,自我迷失,流行乘虚而入,电视与流行文化合谋,大众在毫无防范的心理状态下被罗织进流行文化的情境。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我们仅从当代新闻类传媒的传播内容、方式与风格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英国文化社会学家约翰・哈利特曾经说过:“通俗新闻看来是一种蒸蒸日上的新闻形式,它正在取代传统的‘严肃’新闻,即使在‘严肃’新闻的最后堡垒即所谓‘高品位’大报也是如此。”他所说的通俗新闻(Popular Journalism),是指“那些大量销售的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节目,它们专门从事名人轶事、生活方式以及‘非消息性’报道,并不注意日常政治新闻报道”。⑥今日的大众传媒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早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文化消费主义倾向,流行文化固有的娱乐消费性,已全面渗透到对新闻的传播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出现了大量“生活方式报道”,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二是以大量的娱乐新闻和娱乐节目,服务于受众的感官享受;三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形象身份产生了变化,各种影视、歌舞、体育明星等逐渐取代“生产英雄”,占据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四是新闻传媒开始注重媒介自我形象的重塑与包装。⑦

在当今的情势下,电视在诸多媒体中“一支独秀”的时光已经成为过去,它的日子并不好过,电视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电视业界开启了专业化频道营销可以说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电视受众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4.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91.

③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

④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

⑤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136.

第4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 青少年 多元价值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界定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流行文化由青少年、流行和文化三个概念构成。首先,青少年指年龄为16~24岁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接纳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其次,对于流行,社会学理论认为其是起到意指作用的一般行为的典型形式;再次,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包括了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从青少年流行文化构成来看,分为两大类:物质性和思想精神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以特定物质资料为基础而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流行服饰和奢侈品。思想精神性因素,指创造青少年流行文化产品的精神思想因素。它以各种各样的符号、象征等精神性的无形原料构成和传播,例如DIY精神。上述两种因素在生活中存在交叉,例如奢侈型物质也代表着奢侈型精神文化。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征

变化性和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经历一段传播后,就会作为“旧”东西而逐渐消失;“新”青少年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但也很快被更新的所取代,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形成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化性和周期性。

独创性和控制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本身具有独创性和主动性的一面,但是其在传播过程中又需要靠广告和各种大众传媒的不断作用,具有被控制、被推广和被复制性的另一面。

手段性和象征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在作为进行物质和精神消费手段的同时,又作为表现主体自身以及社会身份的象征形式,最终形成对自我群体的归属感,形成了70后、80后、90后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模糊性和渗透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精致文化同大众文化的区别和差异①。同时,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使文化和生活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使“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能够同时进行。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特点

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起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流行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港台文化勃兴。港台文化开始在内地兴起:在文学领域,以梁羽生和金庸的《龙虎斗京华》、《射雕英雄传》等武学小说和琼瑶的《窗外》等言情小说为典型代表;在歌曲领域,邓丽君的歌曲广为流传;在影视方面,《霍元甲》、《上海滩》、《几度夕阳红》等掀起了观影热潮。

这一阶段,体现了青少年渴望解放思想观念,解放世俗生活欲望的心态,客观上流行文化以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身份出现,逐渐形成70后这一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末,内地流行文化开始壮大并与港台文化合流共生。在影视领域,春晚开始出现,周星驰、王家卫、冯小刚的作品引领影视潮流;在歌曲领域,四大天王和罗大佑走红,崔健《一无所有》等新摇滚走热。

这一阶段,流行文化和工业化紧密结合,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青少年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流行文化不仅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出现,而且逐步开始占据青少年视线主流,形成80后这一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三阶段:21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流行开始和国际流行共生,这一阶段伴随着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孕育,人们的主体意识被激活,更加关注小人物,出现了草根文化、山寨文化。流行文化开始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形成了90后这一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点有:

第一,突破了原有的港台领域,开始向国际化迈进。第二,青少年流行文化开始和信息化发展结合随着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手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手段和沟通的平台,催生了短信文化和网络文化,手机网络和电脑网络开始成为传播的主要载体,青少年本身作为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互动者地位更加的突出,文化流行周期加快。第三,青少年流行文化背后经济推手更加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完善,对利益的追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原动力,青少年流行文化越来越被媒体和商家对利益的追求所左右。尤其是网游、博客、造星活动,其背后往往伴随着经济主体通过文化的盈利结果。第四,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加本土化,原创化。本土化包括原创性和模仿性。原创性体现在民族特色越来越凸显,歌曲领域,周杰伦的《发如雪》、《东风破》、《青花瓷》,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但是还有模仿痕迹,可喜的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蕴含着本土化的二次创作,被称为山寨化时代。第五,青少年流行文化反应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随着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青少年之间开始存在多元化社会价值。青少年对朦胧诗,网络文学等文化的追求,反应了他们对价值探索;对于选秀活动和偶像明星的崇拜,反映了对成功的向往;开设博客,以及晒客族体现出来自信,同时也体现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心理。

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青少年流行文化途径

面对着各类各样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应当用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去兼容并包,发挥流行文化对将学习生活环境的选择逐渐向社会转移,实现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成功实现角色扮演的作用②,应当着重做到引导青少年关注流行文化的转变。

关注角度的转变。目前青少年的关注角度过于狭隘,以“快男”“超女”为例,首先,要做到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不仅仅要让青少年们了解到他们舞台上的成功,更应当理解他们对自己梦想的执着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其次,从关注点转变到关注面、体,不仅让青少年了解到他们在音乐上的成功,同时引导关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再次,从关注一时转变到关注长期,不仅关注一场比赛的胜利,同时更关注历届超女快男发展的轨迹,提取他们人生成功的积极因素教育青少年;通过上述三个转变,最终实现引导青少年从关注表象转变到关注内涵的转变。

关注内容的转变。首先,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内容关注要从生活时尚转向思想时尚和生活时尚并重,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先进思想,进取精神,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奉献,自信,创新的80、90后良好精神品质;其次,要引导从从关注草根文化转向精英文化草根文化并重,恶搞文化成为当代青少年颠覆传统的一个标签,在关注草根文化的同时,更加关注精英文化,将两者结合,打造当代青少年“文化集群”;再次,引导从宏观模糊关注向微观精确关注,尤其是对社会民生热点的关注过于概括、模糊,仅停留在大概阶段,以北大实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是否应当实行该制度,引导价值评价;其次,如果实行,如何实行,程序如何,标准如何,引导程序关注;再次,该制度会对完善现有人才评价模式影响,引导影响关注,通过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关注方式的转变。由于科技的发展,使青少年群体对于流行文化的互动更频繁,此时,关注的方式犹为重要,目前对于流行文化的关注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而对传统报纸,书刊途径使用较少,而网络虽然存在着互动性更强和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着匿名性,消息来源的权威性以及信息的易逝性等主要缺陷,因此,要引导青少年将关注的途径的拓宽,形成多元的关注渠道。

关注价值基点的转变。对于流行文化关注都预设了主体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基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结论,笔者认为作为引导当代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价值评断尺度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先,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评价;其次,利用和谐文化评价;再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评价;最后,利用现代的各学科前沿知识评价流行文化,包括用法律知识,经济学的博弈论知识来认识包括周正龙事件、三鹿事件、价格联盟在内的各类流行热点,以李宇春获得超女冠军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正民主的评选机制如何实现,思考现实很多人不支持她,却成为了冠军,引如制度经济学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来进行解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关注目的的转变。引领青少年关注流行文化要以成人,成才,成功作为最终目的,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其中,成人是从道德维度对“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界定,成才主要是从知识维度对青少年作为学生群体本职任务界定,成功主要是从青少年和社会发展的互动角度进行的界定,引导青少年走向成功,其中,成人是基础,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三位一体,最终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校级课题 “当代大学生‘成人’教育体系研究”部分成果)

注释

第5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社会知觉;自我防御

现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敏锐、活跃,对于在社会上新发生的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非常强,并且也很容易接受社会流行时尚,这是人在社会知觉的支配下做出的反应。在邹海燕等人编著的《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得到关于社会知觉的解说:“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对人的心理、行为及特性进行推断和判断的过程。作为社会知觉对象的人可以十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社会,还可以使人际关系;个人可以使他人,也可以使自己。所涉及的除了服装、表情、外貌、体态、风度和人际关系的外部特征只外,还包括人格品质、群体心理氛围等。”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并不是物,主要还是为了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了解他人和自己,并根据这一了解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相对于主流文化,流行的时尚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反叛色彩,它所彰显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都切合了现今大学生的需要并且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大学生的时尚文化主要表现在娱乐、消费、传媒这几个方面。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群体,娱乐始终是大学生生活状态的重要内容,但又不同于成年人娱乐活动的要求;大学生注重参与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包括体育、文艺、网络等诸多方面。在这些群体性娱乐活动中,流行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大学生追求这种流行文化的心理特点也各有不同。

1 目前大学生流行文化表现方式

1.1 流行语

流行的时尚文化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新词语不断的涌现出来形成了一种流行语。流行语就成了现今大学生当中相互交流时必不可少的方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流行的的流行语大体上可分为网络流行语和影视流行语。比如在大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有:“有木有”、“神马”、“给力”、“御姐”、“萝莉”、“正太”、“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高富帅、矮穷矬”、“白富美”等等。电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每当春节的时候春晚节目中的形形的台词也将成为人们当中新一代的流行语。例如:“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智商余额不足”等等。这些影视语言刚出现不久就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语言当中。

1.2 消费的流行时尚

社会不断地在发展,社会的目光也突然地转向关注个性、时尚的时候,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当然不会落后紧跟时尚的潮流,成为流行时尚的风向标。大学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意外,注重别致的发型、换新款手机、泡吧、进健身房、旅游热、网购等等,总之一切显得自己“更时尚”的事情,都会冲击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新型手机的追求,各种智能手机、音乐手机等等都是大学生追逐的对象。Iphone、三星、HTC、SONY等等都是大学生当中最流行的品牌。大学生们为了这些流行的东西不惜花重金买这些电子产品,更有甚者不惜省吃俭用不吃不喝来攒钱来买这些所谓的“时尚品”。

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的淡薄,突出的表现在社会交际方面。社会交际包括大学生谈恋爱,已被大学生看做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现在大学校园中比较流行“人际投资”,无论是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入选学生干部、比赛得奖都要请客。

1.3 文化的流行时尚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产生也无疑是另一种流行的时尚。流行音乐的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或欣赏。对新事物很敏锐的大学生也已然成为流行音乐的最佳追随者。从最初的“港台风”直至后来流行的“欧美风”、“拉丁风”、“日风”、“韩流风”,流行音乐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流动。

游戏文化已成为时尚大学生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那些时尚、前卫大学生当然也绝不会放过这个时尚的机会。更有些游戏出品公司也专门找一些各大著名高等学府来选拔时尚、前卫、了解游戏的学生来为他们的游戏产品做代言,这样更使得大学门涌入这个风潮。游戏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玩它的队伍越来越壮观不仅是男生现下女生当中玩游戏的也非常多。

大学生们还喜欢从影视剧当中可以提取信息,从而让他们“走在时尚的尖端”。大学生们对于时尚元素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很很容易的从影视文化当中现下流行的服饰饰品,也有些大学生可以随口就能说出影视剧当中的经典台词,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1.4 服饰的流行时尚

服饰流行时尚对于现代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及行为举止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流行时尚信息铺天盖地,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可以从网络、杂志报纸、电影电视中,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时尚信息。电视模仿秀、明星访谈、欧美大片以及韩剧等都对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及举止行为都构成了巨大影响。不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带来的新的时尚观念,都可能得到大学生随时随地的模仿和表达。这种模仿与表达的状态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时尚的文化受众,同时又是对时尚文化起到推动的作用。

2 大学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特点

2.1 求新的欲望

作为时代的骄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对大学校园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崭新的期待的。可是正当他们踏入校园时,那些暂时的新鲜感和憧憬会逐渐退去,迎面而来的是繁重的学业与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这时,外面的花花世界与校园三点一线的乏味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落差心理必定使大学生产生挫败感。原本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必须低头,现实的压力是他们心生失落、厌烦的情绪。这时流行时尚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通过对服饰、话语的了解、模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求新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多姿多彩的校园流行文化就应运而生了。

2.2 自我防御和自我显示意识

普遍的大学生可以透过这种补偿方式得到一些自信和暂时的精神满足感。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既希望追随大潮,求同,和周围的人群环境相融合,不想被人看成很“另类”,通过对共性的顺从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异”显示与众不同,而后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

第6篇

关键词:江南Style;流行文化;国际传播;文化涵义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璐,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河北唐山063000

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的MV《江南Style》(Gangnam Style)迅速走红网络世界,凭借YouTube、Twitter等视频分享与社交网络助推到国际舆论议程层面,这一具有“全球化思考(文化内质)、本土化行动(表现形式)”特点的国际媒体事件,为理解网络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传播机制提供了鲜活的分析案例。

一、《江南Style》的产生及在的中国传播

《江南Style》这一流行文化符号的产生及国际传播,是韩国社会发展走亲美路线的一个文化与商业发展缩影。《江南Style》表现出美国青年反叛文化风格,嘻哈、反讽、怪诞、夸张、挑衅、放纵等文化反叛元素与内容,是嘻哈文化全球一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成功典范。朴载相是韩国本土的Hip Hop艺人,曾留学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一脉相承嘻哈文化风格,主打风格是嘻哈与说唱音乐(Hip-Hop&Rap Music)。《江南Style》在网络起势的关键时刻,美国流行音乐明星群体的助推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凭借Twitter的全球网络影响散播到世界各地。

欧美流行乐坛助推《江南Style》的幕后动机,无疑出于嘻哈文化同源上的战略同盟因素考虑。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最大障碍是在跨文化交流上的“水土不服”,而被改写过的欧美流行文化产品可以打破文化交流屏障,为美国文化精神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个话语共鸣的支点,一个文化杂交且标榜普适价值的形式化产品。《江南Style》经过东方化和地方化内容形式的改造,一方面使嘻哈文化“形神合一”,内质为嘻哈精神,表现为反讽、怪诞、夸张等特征;外化为韩国风格,表现为明快的节奏、本土的怪诞、首尔江南区的叙事等特征,提升了美国文化精神的国际影响与认同过程。另一方面为韩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与实践平台,全球化一旦落实到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就成了一种“本土化了的”(10calized)全球,近10年韩国流行文化崛起的国际影响得益于东方化、地方化、本土化的内容发展战略。

《江南style》在国际传播第一时间内,台湾校园版、新加坡小印度版、泰国学生版等不同形式的创意内容层出不穷,当然少不了中国特色。《江南style》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中国网络舆论议程,说明中国在行动意识上已经较好的融入到国际传播体系,其中90后学生军这一网络传播的先锋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经过思想教育规训的集体舞形式冲破阴霾,如《江南style》重庆南开中学课间操版、扬州大学校运会版等,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青年思想意识的冲动与热度。

90后青年引领娱乐的先锋性作用,无形中汇聚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诱发主流娱乐明星的跟风行为,周立波、撒贝宁、陈一冰、赵忠祥、谢娜、潘玮柏、曾志伟等各界名人纷纷加入到哄抬“鸟叔”的行列,迫于身处流行文化圈的名人们不够与时俱进(敏锐和先进)的压力,掀起了新一轮中国传播,进一步与一些严肃形象的行业话题联系起来,形成舆论影响和观念冲击,航母style、消防Style等中国版本疯传网络,一波接一波的内容形式创意引发的舆论围观,层层推进《江南style》的中国传播进程。相对于“贾君鹏事件”这一本土化的网络传播案例,《江南style》这一植根全球流行文化范畴的中国传播,表现出的某些国际传播特点和文化涵义,值得深入反省与思考。

二、《江南Style》网络走红的文化涵义

网络海量信息将一切创意吞噬,一闪光便跌入黑暗中。能够持久闪光的“转帖”,必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与价值共鸣。《江南style》的亚文化风格和身份认同切合欧美青年一代的审美趣味,在价值普遍主义的名义上得以辩护与传播,同时韩国本土元素发挥到极致,共同衍生出一种变异的全球一本地化交往行动模式。青年风格从亚文化到时尚市场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还是一个由新型的商业与经济机构组成的事实网络或基础设施[2]。经过市场过滤的青年风格,已经蜕变成主流文化和商业体系的辅助部分。《江南style》以反讽首尔江南区富人们的奢靡生活为噱头,“高富帅”的表现主题与“屌丝”(穷矮丑)的实际形象形成显著反差,抱以“草根”仰望星空的姿态,将中产阶层对富人们羡慕嫉妒恨的纠结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讽的文化批评形态对既有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更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商业发展可资利用的文化素材形式存在,淹没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

与消费主义驱动的嘻哈文化国际传播不同,《江南style》的中国版本表现出强烈的本土价值观,侧重于青年思想教育的创新形式和规训作用。如《江南style》重庆南开中学课间操版和扬州大学校运会版,嘻哈风格已被改编到面目全非,前者貌似广场舞,后者貌似健美操,一个经过思想教育工作者审核通过的文化教育杂交版本,惟有在学生们的阵阵笑声中,才能明辨原来是校方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成果。

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受到制度框架的约束和社会规训的改造,文化群体能够予以妥协接受,并自觉进行内容创新与社会传播,必然是流行文化中的某些价值主张和文化元素得到传播者的认同与共鸣。

其一,《江南style》的内容叙事富有想象力和文化激进色彩,这在文化政策相对保守且缺乏心理宣泄途径的社会中,形成流行文化权力掌控者主导的代议制文化叙事和大众狂欢景象,受者将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和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拱手相让。只要中国电影业同中国其他媒介一样受到政治的束缚,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对外形象就将会继续由他人来描绘。近年来主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和抑制,难以形成更具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流行文化思潮。《江南style》的传播案例对中国流行文化安全发出了预警,中国主导的流行文化模式与内容生产亟待创新突破。

其二,《江南Style》的文化表现框架极富张力,这为文化内容创新和二次传播提供了更大空间。在CCTV《梦想合唱团》节目中,由吴克群领衔的宁波队,将《江南Style》的骑马舞改编为江南水乡意蕴的划船舞,从音乐、歌词、舞蹈内容与编排、文化精神等方面彻底颠覆了原版模式,“鸟叔”风格蜕变为CCTV风格,依稀可见的仅有原版模式提供的一些创意思路。

其三,网络媒体具有的碎片化、快餐化、互动性等特点,使《江南Style》中的某个文化元素或者具体到某个传神动作,获得文化特征的提炼和文化内涵的浓缩,表现出强有力的文化共鸣。航母style、消防style仅仅表现了一个舰载机和消防车的发令动作,这一简单的肢体动作与《江南Style》的基本动作特点相契合。后现代主张在一个整体中把握某些令人记忆深刻的亮点,或许就那么两个简单的惟妙惟肖动作,足以建构丰富的内容联想和文化意义。

其四,嘻哈风格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在期待文化革新的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价值认同。《江南Style》极力讽刺富人生活,意图颠覆公共领域,文化反叛色彩溢于言表。这种大胆的文化改编活动所蕴涵的解放思想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某些具有创新行动诉求的教育工作者的承认。

三、从《江南Style》看流行文化国际传播三要素

以上三个章节内容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提炼为流行文化国际传播的三要素,即话语立场、形式创新和文化主张。从《江南Style》的国际传播来看(话语立场方面),“韩流”、“汉风”、“美雨”等流行文化传播模式,均映射一种文化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在具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演化为不同的话语立场,进而形成不同的媒体政治阵营。一个文化模式或风格的国际传播,必须得到某个媒体政治阵营的话语支持,才能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形成国际舆论影响。嘻哈文化30年发展变迁,从黑人艺术到青年亚文化,再到大众文化流行风,乃至演化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影射出美国青年风格、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文化商业和传播霸权的成长轨迹。反观之,比如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非武术运动本身不具有文化性和丰富的内涵,而是以中国为话语主体的辐射能力不够强大,难以在欧美政治阵营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中突围,去彰显与助推武术运动倡导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及国际发展道路。

第7篇

[关键词]韩剧 文化共享性 电子媒介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82-03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剧《嫉妒》开始,韩剧在中国的热度就一浪高过一浪,其后引进的《爱情是什么》、《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上女主播》、《看了又看》、《大长今》、《浪漫满屋》、《传闻中的七公主》等更是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可以说每引进一部韩剧都会在中国掀起不小的波澜。

韩剧为什么能够在中国久盛不衰?

首先是由韩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韩剧类型丰富,侧重展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及普通人的情感追求。生活化的剧情、强烈的时代感、完美的画面、音乐的和谐、市场化的运作,这些都是其在中国风行的基础。

从过程上看,流行是传播的结果,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流行的传播方式不尽相同,在现代社会大多是从大众传播媒介传向社会大众的。但无论如何,传播得以实现的条件是清晰的,这些条件运用的充分性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从而也决定了是否流行和流行的程度。韩剧得以风行也是受这些条件影响和决定的,我们从以下四个条件进行分析。

一、文化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首先,韩剧的风行是由中韩文化的共享性决定的。韩国的流行文化不是简单的韩国传统文化,而是一种中介文化,即亚洲文化和欧美文化融合改造过后递交的作业,是传统与现代的糅合。最热门的风潮由欧美最先走进日本和韩国,再从那里分流,亚洲的时尚潮流多是从那里兴起并熏染了独特的理解后蔓延开来。所以中国观众在接受韩剧时要有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一)中韩文化

从地缘的角度上看,中韩两国同处于东亚地区,相似的地理因素孕育了许多共同的文化,因此存在文化的趋同性,文化起初、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相同之处。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两国同属于以重人伦为内在本质的文化圈,在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相近之处。而交流和往来更加深了两国在文化范围内的相互了解和学习,长此以往,中韩文化的共享性使中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心理认同。这是两国跨文化传播和文化共享的基础,对双方来说有十分广大的共同的意义空间。

(二)中西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日益发展,西方文化以其绝对强势充斥着全球。文化没有优劣,西方文化中适合我们的部分会通过文化的内旋机制被吸收。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

韩剧正是韩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统一,由于中国文化与其皆有契合之处,对双方都有一定的认同和理解,韩剧被中国观众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了。韩剧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适合了中国不同观众的要求,无论从韩剧所展现的传统内容、伦理道德,还是现代的繁华闹市、新奇的服饰透过剧情所发出的信号,都被中国观众统统接受。

二、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是在文化中发生的联系。韩剧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基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交往关系,在转型中的中国风行起来的。

(一)全球化语境推动下的文化输入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了全球化浪潮,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渗入到不同的文化形式之中。全球化趋势携带流行文化席卷着世界,转型中的中国迅速融入国际化轨道,与世界流行文化的脉搏一同跳动。韩国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代表流行文化的韩剧传入中国并迅速风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势不可挡,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结果。

(二)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革命性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行为方式乃至观念变化,新阶层的出现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这都为韩国流行文化的输入提供了条件。

(三)历史上,中韩两国的交流

在长期的历史岁月里,两国在文化交流中,韩国在大量消化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东方文化。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后,随着两国政治、经贸、教育、科技交流的飞跃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也顺畅发展。根据两国政府部门商定的年度文化交流计划,两国民间、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正在正常进行。而且在两国政府部门推动下,中韩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这种背景下,韩剧更成为韩国文化产业输出和中韩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三、传播媒介

前面提到,流行是传播的结果,在现代社会流行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的生长条件是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社会的流行趣味共同构建的。这种全新的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成为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大众媒介便是一架便捷的造神和造梦机器,是现代神话孕育的温床。

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陷入到物的包围圈中不能自拔,被物的结构所控制,但是失去信仰的人必然要寻找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而现代神话的叙事对象是普通的人和物,因此其题材范围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可以在每一个细小的题材上做文章甚至做大文章,还往往与广大的观众在共谋的情况下达成一致。现代灰姑娘的神话、百万富翁的神话、丑小鸭的神话、阿甘的神话便在影院和电视机屏幕前完成。其实神话的种子是早就埋在人们的心底的,人们只是借别人的台词表白自己的爱情,借别人的手帕擦自己的眼泪,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补偿,满足年轻人寻找代言人的心理需求。

韩剧本质上就是媒介文化的产品,它自然也是由大众媒介构筑的神话。韩剧中不乏这样的剧情,一般是一个或长相普通或家境贫穷,平凡但却坚强甚至个性野蛮的女孩,同时被两个以上高大帅气、有钱有势、温柔专一的男子追求,中间不乏一个高挑美丽、气质出众却用心险恶的女人挑拨离间,从《星梦情缘》、《冬季恋歌》、《玻璃鞋》、《明朗少女成功记》到《那小子真帅》、《我的女孩》、《浪漫满屋》,女主角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而男主角则是白马王子式的人物。

媒介文化的造神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填补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空虚和迷茫,为其提供了一个宣泄渠道和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世界的联系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在疏远,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将感情寄托在电视等媒介编辑的一系列符号的意义中回味一样的经历、体味不一样的人生。虚假的个人想象空间带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电视及其通过这种渠道传播的电视剧成了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传播方式

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观众简直用不着思考、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就可以直接感受,直接看、直接听。

电视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实与影像就处于一种新的关系之中。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现代神话依靠电视这一媒介手段,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便可成为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且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色彩、光线、煽情的语言、真实的镜头、拼接的画面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等构成了一个时空包围圈并一步一步逼近观众,满足了他们的感官需要,使其沉浸在其间,不能自拔。艺术再也不像古典时代艺术创作那样神圣、神秘、永恒。机械制作、大量复制、流水线上的文化制品充斥文化市场,把创作和欣赏带入新的境界,观众有时也变成了作者。

韩剧在制作方式上有别于中国电视剧的产生。中国电视剧需要编剧先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要把这个故事编写成剧本,最后导演与编剧对剧本进行完善之后,才进入拍摄阶段。而韩国电视剧是在拍摄过程中,在观众反馈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观众的反应是电视剧是否继续拍摄的唯一根据,受观众欢迎故事就一直发展下去,一旦观众对故事失去兴趣,电视剧就会应声而止。

韩剧就是利用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收买了广大的中国观众。韩剧《蓝色生死恋》和《冬季恋歌》的导演尹锡湖在介绍韩剧的制作时曾说:“韩国电视剧是在流水线上完成的艺术作品,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的。”他认为现在韩剧在后期制作上追求尽善尽美,完全按照电影镜头的标准精雕细琢,使每个镜头都充满美感,正是整个行业人员在每个环节上都精益求精,才使得韩剧在亚洲久盛不衰。

综上所述,韩剧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国的转型时期得以发生,以文化的共享性为基础,依靠大众媒介产生的媒介文化,采用电子媒介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手段使观众深陷其中,并感到其乐无穷。因此,韩剧在中国的风行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本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数学 初中古诗文教学 流行文化

优秀的古诗文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对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熏陶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堂堂五千年文明世代延续传承,传统文化之功诚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代青少年沉迷于日韩影视、各种各样网络游戏,还有娱乐八卦、追星等流行风,从而漠视传统文化,讨厌学习古诗文,确有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危险。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扭转这一切。

一、流行文化对古诗文教学冲击的表现分析

流行文化对古诗文教学冲击的一大背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日趋多元,相比于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很容易获得公众的喜爱,在社会中快速流传发展。初中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兴趣,但同时又迷惘、困惑,流行文化契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观察世界、体验内心的一个媒介和窗口,他们开始狂热崇拜和刻意模仿影视明星,而不是学术明星;追捧那些远远的层层包装的“超女”、“快男”,而不是身边的榜样;青睐博客、流行语和时尚阅读,而不是经典名著。

部分孩子对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文化敬而远之。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逐渐淡化,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开始不被他们认同,甚至被他们恶搞。部分少年儿童,甚至一些成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理想淡化、追求享乐、功利化意识等都是传统文化淡薄的表现。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没有被他们接受,而时尚文化中极端的和消极的东西却使他们趋之若鹜。

流行文化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从正面来看,正向的流行文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他们思维,对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是助力;从负面来看,低俗的流行文化动摇甚至颠覆了社会固有价值标准,混淆了学生的思想,轻则影响学业和成长,重则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表面看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两条线似乎是相背而行、相互排斥的,但实践中,两者却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近几年,在流行文化的包装与推动下,“读经热”、“汉语热”、“历史热”在各地掀起飓风,成为新的流行热点。这些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就可以和谐统一。

二、如何看待流行文化的冲击

1.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无需排斥和拒绝流行文化介入

主流文化并没有完全排斥明星和他们创造出来的流行文化,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读本,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甚至被选入新版《大学语文》。初中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抱持客观谨慎、兼容并蓄的态度审视流行文化,取其精华、用其精华。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勇敢面对流行文化,善于选择、精于利用其积极有用的部分,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感、文化知识等各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2.初中经典古诗文的教学要善于借助流行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准确生动且通俗易懂地阐释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传统文化,这需要借助流行文化这一工具。要向“90后”、“00后”阐释经典,教学语言需深入浅出,以使经典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将传统经典文化与现实的生活连接沟通,流行正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看到现实的每一个侧面,流行也是现实的风向标,可以预测现实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流行文化看身边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周遭的人、事、物理解古诗文,才能发掘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传统文化经典才能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当代初中生对传统经典阅读不够,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所谓“后现代文化”占据了他们本应有的阅读时间。究此缘由,应试教育是其中主要的一个,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进入经典。具有国学素养的学生更有内涵,更受欢迎。初中古诗文教学借助流行文化这一“外壳”,这可以作为改变语文教育一直重“语”轻“文”这一痼疾,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层次。

3.初中经典古诗文的教学要善于借助市场

经典曾经因为大家接受而流行才变成今天的经典,换而言之,经典也可以流行,就今天的社会来说,市场力量之大已经充分展现,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市场将赋予它新的时代的生命。市场完全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更多更好的作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将经典古诗文呈现给学生,其方式、力度都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他们在对古诗文的了解、感知中潜移默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成为这一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这一群体需成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宣传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培育出传统文化新的消费群体,并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初中生面前,求新求变求发展,使古诗文能够赢得初中生的喜爱。

“90后”、“00后”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进入通俗文化领域并不排斥,这一代人有文化上的认同感,从传统文化所衍生出的影视剧、网络小说或流行音乐等流行文化形式,面向新新一代的接受度上本身就没有障碍,这一代人对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故事原型的在线游戏就很受他们喜爱,以青花瓷为题材的流行歌曲,都普遍引起青少年的关注与喜爱,很多流行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源于传统文化经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最初也是因为流行于市井人才最后才被公众接受。古典风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充满了古典趣味和悠远醇厚的意境,可以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创作上,借以提升其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流行文化的品质,改变市场对于流行文化的“低俗”成见。

三、将流行文化引入古诗文教学

科技与文化快速发展,新新一代接受多样文化的熏陶。流行文化首先带给孩子们五彩缤纷的生活,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被改变,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个人品格在形成过程中在重塑。但不等同于低俗,更不等于“下三烂”,但世俗与低俗两者之间的距离太近,世俗近乎低俗,因此,令人担忧的正是这一点,而且已经发生:初中孩子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感极容易解构崇高,迈向世俗,甚至从世俗走向低俗。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经典中感受文明的灿烂与深邃,感悟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寻求生命的精神支柱。

古诗文离我们的生活毕竟比较遥远,所以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否则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难钻研。神奇的是,一旦古诗文与电视、电影、歌曲等流行文化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往往就会散发出巨大且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地将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注入现代流行文化外壳,就会使流行文化拥有真正内涵,从而改变流行文化内涵固有的淡薄,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从而减轻其副作用。

在初中教育教学目标下,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应根据现有教学材料,充分体认和挖掘其现代意义,沟通古诗文教学与现代生活,正确、科学并且“艺术性”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接受、亲近以古诗文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教学中要注入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精神,使古诗文有更积极的内涵;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有害的部分,教学中就要理性分辨、扬弃。

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从古诗文流淌的旋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豪放婉约,走进历史上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在和屈原、辛弃疾的对话中,理解爱国主义的高亢和痛楚;在和陶渊明、王维交流中,感受生活情趣的高洁脱俗;在和李白、苏轼同醉中,体验生活情态的豁达。我们要带领学生从纷繁不定的流行中沉淀下来,去除身心的轻浮,品出其中的韵味,升华其道德情感,提升其人生品味,超越其精神气度,向新一代传递祖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四、结语

如果在流行文化中加入一些传统元素,便增加了流行文化的蕴意深度;如果在传统文化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就可以淡化传统文化的老旧古板。我们要认识到,当下浮躁的心理使得流行文化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则易于形成流行文化过于商业化的倾向,这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提高学生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辨识和鉴赏能力,绝不能背离这一初衷,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流行文化在校园泛滥,最终导致教育庸俗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