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6 20:4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贷款 风险分类 五级

贷款“五级分类法”自2001年12月随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颁布后,全国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定义

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至少每半年对全部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执行的分类标准及程序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2002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按季进行分类。从对四家商业银行调查的情况来看,各行掌握并执行的风险分类程序主要是分四步进行。

(一)阅读贷款档案,编制信贷状况报告表。主要内容有(1)基本情况:包括贷款的申请书、审批报告、合同;(2)财务状况: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连续的、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信用分析报告、融资项目效益分析的报告;(3)担保抵押文件: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抵押和担保文件、抵押品所有权的证明、保险单据;(4)分析报告:包括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跟踪情况和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及年审报告;(5)备忘录:包括还款记录、借款人的业务前景信息、借款人的行业总体趋势信息;(6)信函:包括与其他银行往来咨询的信函、与借款人其他债务的往来信函。

(二)审查贷款基本情况:包括详细地掌握借款人的贷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还款记录等方面。

(三)确定还款的可能性:(1)通过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评估还款能力;(2)评估担保抵押状况;(3)通过还款意愿,银行管理、法律问题等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4)实行现在、过去、现有和潜在、未来多时段综合分析。

(四)确定贷款分类结果: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特征,综合借款人相关资料分析,参考标准分类要求及标准之后,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三、贷款五级分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划分受经济因素影响

在我国中小城市,由于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较少,加之各行授权授信制度的集中,营销贷款主要集中在消费贷款。存量贷款主要是国有借款人贷款、政策性贷款、信用透支等。在执行贷款风险划分时,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仍根据贷款逾期分类,失去五级分类应有的作用。

(二)金融法律法规滞后,金融监管困难。

自《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颁布后,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在各行全面实施。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等这些金融监管必须遵循的法规尚停留在按“一逾两呆”标准考核的规定之中。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影响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各行执行五级分类的依法监管,而各行将五级分类结果仅做参考。

(三)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重视不够

贷款五级分类部门即各类商业银行,因完成“双降”任务艰巨,在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后,也难以顺利完成按照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标准划分不良贷款“双降”任务。如果按照五级分类考核,余额和占比明显增大,实现“双降”考核指标将更为困难,因此各行系统对按五级分类考核不够重视。

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贷款分类制度。

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经营效益差的个体、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对全部贷款严格按风险分类标准执行,既不切合实际,又将面临搜集材料困难,耗时,浪费物力人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应适当对分类制度做一调整,按时段、分贷款种类确定具体的划分方法,就既能遵循五级分类,确定贷款实际损失,又能节省大量劳动。

(二)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依法监督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金融管理的重要法规中,依然只强调“一逾两呆”分类方法,而忽视“五级分类”方法。这种法规滞后现象给推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对相关监督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五级分类内容。这样才能使各类金融机构有法可依,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也才能依法监管。

(三)实事调整考核指标,推进五级分类制度运行

在现有的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中,各行系统下达的考核任务均以“一逾两呆”口径,督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而无视贷款损失的实际发生,根本上不利于经营信贷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同时也不利于经营行调整信贷营销策略、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因此,应重点监督五级分类划分的不良资产作为直接的考核和监管对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执行者和监管者的初衷和体现贷款实际价值及风险程度,加强信贷管理的贷款分类总体目标,才能积极稳妥地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平.对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

第2篇

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位于北京金融街25号的总行大厦,第22层穹顶通透的大厅,历来是该行举行新闻会的地点。

“如果今天阳光灿烂的话,就可以与我们业绩相映成辉了。”

8月24日下午,在建行中期业绩会上,久未在媒体公开露面的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如此做开场白。在他看来,建行上半年的业绩“非常令人满意”。

建行上半年确实独树一帜,年初领信贷投放之先,从4月起则持相当审慎的态度,上半年新增信贷在几大国有银行中最少,拨备率却居大行之首,一步达到150%的监管要求。因此虽然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4.86%,建行认为这将为全年的业绩正增长打好基础。

市场对银行股前景的判断,并没有这位以宏观研究见长的银行家那么乐观。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天量信贷投放后,银行业绩同比下滑的趋势很难扭转,中国银行业动辄百分之几十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转眼已成往事。

三天后的傍晚,上半年放贷最为汹涌、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万亿元的中国银行(600872.SH/00872.HK)召开业绩会,宣布利润同比略降2.45%,同期拨备覆盖率提升为138.96%。而中报业绩报出利润微增、拨备也没有达到150%的工行(601398.SH/01398.HK),此番没有举办新闻会。

8月28日,沪综指收于2860.69点,跌幅为2.91%,14家银行股在全线下跌的同时,有10家下跌幅度超过大盘,其中民生银行(600016.SH)、浦发银行(600000.SH)、兴业银行(601166.SH)三家跌幅超过5%。

利润杀手

8月28日深夜,昔日最受推崇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H/00036.HK,下称招行)此次姗姗来迟,是上市银行中最后一家公布中报的,宣布净利润同比下滑达37.46%。这是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的。

同日召开会的还有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中报净利润同比下降16%。会上行长级别的高管均未到场,取而代之的是业务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两家银行将业绩下降归咎于同样的原因:招行息差下降创下业内之最,达1.42个百分点;中信净息差下降也近1个百分点,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息差下降了0.76个百分点的民生银行,中期净利润增长高达22.07%,居银行业首位,却是拜出售海通证券股权的49亿元一次性收入所赐。根据中金计算,如果剔除这一因素,民生银行上半年利润将同比下降39%。

息差收窄正在成为银行业利润的第一杀手。2008年央行五次降息,以及紧随其后的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取消等因素,导致银行贷款定价走低、息差收窄;但按照惯例,贷款的重定价实际从年初开始,因此,息差收窄对去年业绩影响有限,对今年银行业利润的杀伤力开始显现。

此时通过生息资产基数的扩张,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利润增长,此所谓“以量补价”。今年上半年银行放出7.37万亿元的信贷增量,为去年同期的2.3倍。一般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生息资产的变动在10%-15%之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601328.SH/00328.HK)五大行的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达27.7%。

然而,信贷规模增长仍无法抵消息差收窄、贷款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加之去年还有所得税从33%降到25%的因素,今年银行业利润和去年同比,总体持同比下降的状态。

上市的几大国有银行中,建行净息差向来居前。中报数据显示,建行净息差在下降了0.83个百分点后,为2.45%,仍居大行之首,工行2.13%,居其次。工行称,上半年该行贷款平均余额增加7710亿元,增幅达18.1%,规模因素使得利息收入增加了210.11亿元,但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则达到319.40亿元,进而导致客户贷款利息收入小幅下降。

中报期间,银行业试图传达的好消息是,随着存款重新定价在今年二季度陆续完成,银行息差收窄基本见底,预计下半年银行业的利差将触底反弹,业绩也有望进一步回暖。如交行二季度净利息收入已经出现了环比回升态势,单季实现净利息收入152.01亿元,比一季度增长4.23%。这是该行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净利息收入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见底不等于息差能够迅速回到原来高达3.5%左右的丰厚水平。中金公司出具的分析报告认为,假设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变,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有望在2010和2011年分别提升8个和2个基点至2.43%和2.45%。

不过,业绩回暖的另一条件是银行能够继续保证信贷投放的增长,银行利息收入才能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在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7月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缩量,从高峰的1.6万亿元的月度数据下降到3000多亿元。下半年的信贷投放究竟还有多少余地,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此,中行认为下半年的机会并不完全取决于宏观政策。中行行长李礼辉对《财经》记者表示,影响下半年银行信贷投放资金来源“更多的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他进一步解释称,如果股市火热,未来银行的存款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而曾令中行深受困扰,并使其业绩大为失色的美国次贷相关产品,也维系于资本市场的命运。

拨备“跷跷板”

与银行利润形成“跷跷板”效应的另一因素是拨备。提高拨备可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但代价是“侵占”银行部分利润,影响当期业绩。

作为抵御风险的一道屏障,拨备提取需要有前瞻性和逆周期性。今年初,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将拨备覆盖率至少提高到130%以上。银监会6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从年初的116.4%上升至134.3%。7月,监管部门进一步要求各家银行年内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

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达169.85%,其中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是招行,达到241.39%;深圳发展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3.07%,居于末位。

“一季度时,部分银行就因为提高拨备水平,影响了当期净利润的表现。如果进一步提高到150%,银行盈利仍会承受压力。”一位大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说。不过,监管部门希望商业银行当期业绩应尽可能反映未来可能的损失。

“如果不计提这么高的拨备,建行净利润的增长会很显著。”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有700多亿元,拨备覆盖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是70多亿元。郭树清并称,如果没有意外,该行全年有信心实现同比正增长。

同期,工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该行今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667.24亿元,在拨备覆盖率达到138%的同时,实现了2.8%的同比微弱增长,但较一季度6.03%的增幅,有所回落。

交行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该行实现净利润155.55亿元,同比实现0.3%的微弱增长。该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于亚利表示:“在今年这样的宏观环境下,能实现正增长很不容易。”同期,该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23%;如考虑税后计提的法定一般准备金,拨备覆盖率为193.92%。于亚利称,交行公布的数据与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实际已经达到银监会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

拨备可以影响当期利润,但如果银行经营稳健,未来拨备释放对利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以兴业银行为例,报告期内该行虽然不良贷款余额较期初微增1.64亿元,但关注类贷款大幅向上迁徙,清收不良贷款11亿元,因此当期贷款损失准备冲回2亿元。拨备覆盖率也由一季度末的229.8%,调低至218.78%,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一位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拨备覆盖率的水平适当与否,前提是银行能准确地计量风险资产,严格按照五级分类去细分贷款质量。“实际上很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精细的风险计量体系,甚至很多贷款在界定上也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逆周期提高拨备水平是有必要的。”

递延了的不良贷款

维系银行未来利润的关键,最终决定于天量信贷的质量控制水平。来自监管当局的上半年数据显示,银行业仍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双下降的态势。然而,这一令人乐观的数据值得推敲。

上半年7.3万亿元新增信贷投放巨量,客观稀释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同期,多家银行加大了清收与核销力度,使得公布的不良资产余额并未反映同期不良贷款新增的真实情况。

“能够说明当期不良贷款真实情况的应该是毛不良贷款额,即新增不良贷款额加上当期清收、核销的数字。”一位银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

建行中报称上半年不良贷款较期初减少了66.7亿元,但该行上半年清收的不良贷款达196亿元。

中行中报显示,上半年不良贷款大幅下降100亿元。中行副行长朱民表示,该行上半年加强了不良贷款的清收与核销力度,当期清收不良贷款126亿元,核销不良资产38亿元。还通过重组盘活等方式,共化解不良资产人民币226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同样受益于清收和核销的“粉饰”效果。如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期初增加7.46亿元。中信银行表示,上半年该行新发生不良贷款为16.8亿元,经回收后降为15亿元,期内该行并未核销不良。

“银行的贷款清收比去年上半年乐观,这反映的是上半年信贷的溢出效应。如果加回核销和清收的贷款额度,上半年新增贷款的平均质量弱于去年同期的银行贷款质量。”标准普尔金融机构分析师廖强认为,上半年银行的客户基础有所扩大,但质量在下降;或者在众多现有客户财务指标已经恶化的情况下继续对他们贷款。有些过去无法达到银行此前的放贷标准的客户,在此轮信贷增长中获得了贷款。

换言之,上半年的信贷天量,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的暴露。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深分析师也称,“新增贷款如果有出问题,通常要在两年后才会有所体现。由于流动性宽裕,很多企业得以起死回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释放也得以延迟。”她认为,如果没有“4万亿”刺激政策,估计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出现很大的反弹,但现在贷款的信用周期已经成功得以递延。

据此,廖强认为,信用风险还是当前国内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信贷放量增长中蕴藏的操作性风险,未来也会逐步暴露。他预计,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不会在未来12个月-18个月内出现巨幅增长。但对那些处于困难经营环境的企业来说,流动性支持只能起到暂时缓解压力的作用,随着贷款稀释作用的逐步下降,依然有可能出现不良贷款率跳升的局面。

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认为,上半年新增贷款集中于基建项目、政府融资平台,其中的风险防范也需重点关注。来自监管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已经增加了3.5万亿元,其中近85%来源于银行贷款。

第3篇

央行票据兑付工作

过去的一年,为确保我县央行票据兑付,我社按照联社的统一布署,按照兑付的条件,做好充分的准备,逐条对照,逐项核实,把存在的问题整改好,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到上报数字及时准确,指标合规。

五级分类工作

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作为经常性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坚持“按季分类、按月调整”的原则,真实、全面、动态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不良贷款迁徙变化分析报告制度,每月对五级分类迁徙变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对不良贷款迁徙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加强责任和处罚,及时采取清收转化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全员合规教育工作

今年5月,联社结合省银监局关于提出的,在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开展全员合规教育活动以及我县信用社在省联社业务真实性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县农村信用社系统中开展“教育、整顿、规范、提高”的活动。我社按照联社的活动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活动圆满完成。确保了活动开展和正常业务经营两不误,两促进。

员工作风建设工作

10月,联社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员工作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了在我县农村信用社系统开展员工作风建设活动。我社要求全体员工重点学习省联社的四个“十不准”和市委的“五禁止”,严格按照四个“十不准”和“五禁止”要求规范员工行为,从而使我社员工作风有了明显提高。

两大工程建设工作

按照市办XX年全市着重要作好两大工程建设的指示精神,我社按照市办和联社的统一要求,实行阳光信贷,装修信贷大厅,信贷人员统一在信贷大厅办公,信贷制度、规定、流程上墙。规定工作时间,权限内的贷款当时办理,超过审批权限的二日内给予答复,符合条件的五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理。信贷人员姓名、职责、联系方式公开,便于联系和监督。

在信用户评选对象上,增加了公务员和城镇居民信用户,扩大了评选范围。在信用户评选把关上,注重真实性和责任制,规范了评定环节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信贷员为调查评级主责任人,确保了评选质量,我社受理了信用户申请866份,共评出信用户701户。

总结XX年工作我社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不足。主要是收息工作缺口较大,最后22天的工作重点是组织业务收入,为确保联社下达业务收入计划任务的完成,我社准备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要全面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集中时间、人员全力打好最后22天的冲刺仗。

2、按照联社去年年底制定的3000元以上贷款三个月必须结算一次的标准,逐人、逐户、逐笔每个信贷员交叉复核。

3、加大年终考核力度。特别是对收息和盘活工作,我社对这两项任务考核力度更大,并制定了年终奖金的50%考核收息,30%考核盘活,20%考核存款的考核标准。

4、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保证上报各项经营数字真实、准确,严格按照省联社的四个“十不准”及联社的各项制度和要求办事,圆满向上级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年第一季度业务经营计划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将以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喜悦来迎接**年的到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做好**年第一季度工作,在联社**年第一季度工作计划任务未下达的情况下,我社根据XX年联社计划,现结合我社实际情况制定**年第一季度各项业务经营计划如下:

1、存款。XX年联社下达我社第一季度工作计划任务是净增930万元,我社26人,人均35.77万元,**年我社计划净增800万元,我社现20人净增40万元。

2、收息。XX年联社下达我社第一季度工作计划任务是收息112万元,我社**年计划收息1**万元。由于按联社总体工作部署XX年我社通过收回贷款和减少投放预计将压缩信贷规模300万元,年底各项贷款总额将是4500万元左右,按年息9.6%预计收息1**万元。

第4篇

当下对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口诛笔伐,或将在年尾演变为对银行业利润增长以及资产质量的担忧。

经济下滑令银行业2012年承压

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双降”的神话已被打破。

日前,多家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2011年全年,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上升,而若将考察区间缩短至201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银行数量就更多了。

全行业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出现小幅上升。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较三季度末上升201亿元;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1至1.0个百分点。

进入2012年,经济下滑引致的银行业风险有增无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而201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达到了25.4%。利润的下滑将削弱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

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在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将温和上升。

今年早些时候,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甚至曾表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

不良贷款潮袭

2011年全年,四家国有大行中,工行、农行、中行继续保持此前不良贷款“双降”的趋势,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减规模较小,而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则上升了62亿元。

单独看2011年第四季度,资产质量恶化的苗头更加清晰。

截至目前,包括四家国有大行在内,已经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中,除了交行、农行、招行、华夏银行201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中信银行不变之外,其余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均环比上升。而不良贷款余额,只有交行、农行、招行第四季度减少,其余均环比增加。

在银行业启动改革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银行业不良贷款保持了持续“双降”的态势,即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是下降。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左右的水平,即使是放在全球银行业中考量,也属一流水平。

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这一趋势被打破。一直以来,建行素以稳健著称,其更是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一个标杆。但就是这家机构,在2011年也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这足以引起警惕。

解释2011年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原因时,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建行对不良贷款的定义较同业及官方机构更为严格,是不良贷款反弹的主因。同时他还强调,即使不良贷款反弹,升幅亦不大,风险可控制。

警惕工商信贷

尽管上市银行高管对银行资产质量表达了信心,同时也解释称,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主要源于自身加强审慎管理,但依然难以打消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不良贷款微升,资产质量现拐点。”民族证券的研究报告称,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开始显现。

自2008年末以来,为了抵御金融危机,银行业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在过去的三年,即2009年~2011年,银行业总共投放了25万亿元的信贷,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贷款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2年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到55.53万亿元。

资产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之后,业内开始担心不良贷款将会反弹。从那时开始,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就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爆发地。但对于经济增速下滑的2012年而言,实际的风险或许主要来自受冲击更为严重的一般工商业贷款。

“大家都比较忽视一般工商业贷款的风险。经济下滑后,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一般工商业贷款。”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判断,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总体可控。

向松祚的上述判断从建行2011年年报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印证,2011年,建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2亿元。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17亿元,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则下降了8.4亿元。

经济下滑令银行业承压

除了银行贷款在不同行业各有差异外,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资产质量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经济下滑是2012年银行业需要面对的最大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还表示,一直以来,江浙地区信用环境较好,因此,长三角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但今年这一地区的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以经济发达的温州为例,今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经8个月呈现上升态势,而去年6月末,这一指标为0.37%。据有关媒体报道,温州当地工农中建四大行不良率均明显攀升,其中建行温州分行贷款不良率已超过4%。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地区,往往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地。例如,农行系统内第一个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的省分行,就是长三角的江苏分行。

“经济下滑,以往是广东等地的银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但这次江浙地区也受到波及。”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若长三角银行业出现资产大规模的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从事多年不良资产处置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曾指出,多数商业银行业者认为,近两年中国巨量信贷将导致不良贷款的生成概率微幅放大,不良贷款在2012年后将明显增加。

国有大行房地产贷款全面收紧

持续的宏观调控环境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情况几何?

伴随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出炉,截至2011年末,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总计为2.12万亿元;同时,五大行房地产类贷款则全面收紧,增速放缓。

“今年的房地产政策仍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风险及开发企业资金链状况。”一位国有大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鉴于房地产市场形势,国有大行纷纷压缩房地产贷款规模。

建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增长放缓,新增额为近五年最低。2011年末,建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4191.6亿元,增幅仅0.16%,远低于公司类贷款11.8%的增速;较上年增加6.5亿元,新增额为最近五年来最低。

工行和农行房地产贷款则有所下降。截至2011年年末,工行房地产贷款减少73.06亿元,下降1.4%,主要是其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主动压降房地产贷款规模;农行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3743.7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52.59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均有所下降。

同时,2011年中行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余额共计2520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3.97%。其中,开发贷款的不良率为0.78%。

对于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2011年末,工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是0.82%,比2010年有所降低,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35%,也低于2010年年末。因此,他强调房地产贷款的质量目前是稳定的。

截至2011年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最多的行业即为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61.61亿元,比2010年末下降34.3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1.77%下降到1.24%。

而房地产市场调控也使个人住房贷款受到影响。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864.69亿元,增长7.9%,占个人贷款的59.1%,比上年末下降了7.6个百分点。农行去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915.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9.10亿元,增长23%,占个人贷款比例也从上年末的63.3%下降到62.3%。

五大行平台贷余额逾2万亿元

截至2011年末,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分别为6800亿元、3997亿元、3949亿元、4298亿元及2158亿元,合计2.12万亿元。同时,国有大行高层均公开表态,平台贷风险可控。

以交行为例,目前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为0.34%,低于全行0.86%的不良贷款率水平。2012年还款部分已落实,未来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同时,在农行3997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目前有95%为现金流全覆盖,剩下5%由地方政府财政兜底,截至去年底的平台贷不良率为1.45%,低于农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55%,而去年底有1400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其中真正逾期的为10亿元。

中行方面则透露,2011年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3949亿元,占全行总贷款的6.23%,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2011年末,建行平台贷款余额为4297.64亿元,其中现金流全覆盖类占比达到85.69%,贷款余额较上年减少1121.6亿元;该行已经上收平台贷款审批权限至总行。

银行高利润藏“水分”

今年年初对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口诛笔伐,或将在年尾演变为对银行业利润增长以及资产质量的担忧。

截至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内,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年报。这12家上市银行在2011年实现了8415亿元净利润,同比2010年的6531亿元增长了约29%。与上年类似,预计上市银行又将占据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当期风险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后爆发。这也意味着,若将今后的风险考虑在内,当前银行业的高利润藏有“水分”,并且这种利润仅是阶段性的现象。

寻找真实利润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中国商业银行2011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同比增长36.3%。

而12家已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去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415亿元,同比增长28.8%。这意味着,还不算上另外4家未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仅仅这12家上市银行利润就占到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0%。

以利润增速为维度划分,上市银行可划出两大阵营:四大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利润增速均在30%以下,其中农业银行利润增速最高,达28.5%,中国银行最低,为18.8%,工商银行(601398)利润增速25.6%,建设银行为25%。中小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则普遍较高,其中,增速在40%以上的有深发展、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业绩基本符合预期。盈利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均为息差提高和规模增长、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以及成本收入比下降。”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但展望2012年,收入同比增速有可能低于预期,预计上市银行利润增速为20%。

“数据上看,银行业不但利润规模大,而且增速也很快。”一位国有大行研究人士强调,主要原因是前些年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但这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利润高速增长不可持续。

而一位会计师事务所人士则表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爆发呈非线性,可能在某个年份不良贷款突然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银行业的利润可能有“水分”。因为,当前银行超过50万亿元的贷款风险可能在若干年后暴露,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

“目前不到0.6%的信贷成本,更多是因为2009年、2010年大规模信贷投放将经济的潜在风险延后,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后,被高信贷增速掩盖的资产质量风险会逐步暴露。”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也称,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GDP增速中枢将降到7%~8%,目前过低的信贷成本会逐步回归正常化至0.75%左右。

所谓信贷成本,是衡量信贷风险的指标,是本期新增计提拨备和贷款余额的比例。

稳利差难度大

庞秀生在建设银行2011年业绩会上引述券商的分析报告称,有券商预期建行今年利润增10%~20%。他本人则强调,今年保持稳定的利差有相当困难。在庞秀生看来,2012年对利差有利的因素有二:贷款利率滞后于市场利率调整;如果准备金率下降较多,退回的准备金配置收益提高。而不利于利差的因素有三:市场投资利率陡峭下降;同业存款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存款成本提高以及保本理财产品计入存款,成本也较高。

若从息差的角度分析,自从2009年一季度净息差触底以后,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已经连续三年持续上升。12家已公布年报的银行中,有三家银行净息差达到3%以上水平,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3.14%、3.06%和3%,其他银行也大都在2.5%以上。

民族证券研究报告预计,息差在今年一季度部分贷款重定价后将达到年内高点,上升约10BP,之后由于吸存压力仍较大导致负债成本上升,息差会有所回落。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进入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在增加;另一方面,信贷需求却在减少。这种背景下,银行议价能力降低是可预期的。

其实,银行议价能力的降低,在2011年底政策预调微调提出后,已有所体现。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9月底的8.06%还有所下降。

而银行的中间业务方面,随着银监会“七不准”(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的严格执行,此前“虚胖”的中间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一方面,占总收入八成以上的利息收入维持高增长,面临重重挑战;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增长又面临监管、空间的双重约束。利润高速增长多年之后,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下降几成定局。

最后的银行业盛宴

为解决银行业高利润问题,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说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靠郭树清而不是尚福林”。

郭树清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是银监会主席。言外之意,中国经济中资本市场大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才会最终调整“银行业独大”的格局。

但很多人不知道,郭树清到证监会履职前,还做过建设银行董事长。他在当时就反思过“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他眼里,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似乎成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行业的一般标准。

这让郭树清感到“奇怪”:在现实经济中,很少有哪个行业可以达到持续三年的两位数的收益,凭什么金融业可以做得到?他由此预计,发达国家金融业未来会逐渐衰落。

其实,这间接地给中国银行家提了个醒:“好日子能持久吗?”

银行业高利润受益于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广泛的共识。正因如此,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特征,也原原本本地体现在银行“巨无霸”的身上。

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稻葵教授的话说,国内商业银行就像“只吃不拉”、需要“减肥”的恐龙一样。

银行业的规模扩张之路,在经济繁荣期还没人注意,在经济回调时,就变成了实体经济身上沉重的“乌龟壳”,进而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逐步积累。

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总量,由2008年的4.91万亿元,猛增至2009年的9.6万亿元,而后的2010年、2011年分别是7.95万亿、7.47万亿。而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由2007年的52.59万亿,增至2011年末的113.29万亿,4年翻了一番。

正是天量信贷支撑了银行的高利润。2007年银行业税后利润4467亿元,2008年5834亿元,2009年6684亿元,2010年8991亿元,2011年10412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称,这些亮丽的业绩报表只是暂时的,“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远高速扩张下去,高速利润扩张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潜在的危机感,使得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在2011年度业绩会上,顾不上庆贺该行净利润43.28%的增幅,反而宣布“银行业内已达成共识,高利润时代将结束”。

“这可能是国内银行业最后的盛宴”。李才元分析,2011年的业绩是基于2010年银行业的结算数据,那时候中国经济还处于高增长阶段。从今年往后,经济“软着陆”的回调大趋势,决定了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已成过去时。

从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两条腿”:一是货币扩张性投放;二是不断为房地产、土地等“资源金融”提供信贷。可是,中国经济未来主要任务是“瘦身”和“健身”,这“两条腿”恐怕都走不动了。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已经破题,可以预计,未来5年新型的民间金融机构将陆续崛起,这将使目前靠政府管制来掌握议价能力的传统银行业务,受到巨大挑战。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不远的未来,就像今天看到有些房地产企业申请破产一样,我们也会看到破产的银行,因为它们没有真正的竞争力。”李才元说。

没有“毛细血管”怎么成

如果说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是国家经济的“主动脉”,那么金融改革的难题,仍在于把血液输送到肢体末梢的“毛细血管”。

徐策认为,要适度放开对中小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步形成“大银行服务大企业、中银行服务中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的多层次行业格局,引导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以上的城市就业岗位、66%的发明专利、82%的新研发产品。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为中小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郭田勇建议,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应该更精细化、专业化,要推动大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实现单独考核、单独管理,提高其服务内容和质量,要进一步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如“供应链融资”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撰文称,目前的银行信贷只是按固定资产抵押来放贷,这样许多创新型科技企业,因为缺少资产、缺少现金流,而得不到银行之“水”的浇灌和滋养。

她表示,中国经济要“金融回归实体”,应当考虑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同时,必须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

“银行业如果能推动科技创新,从资助房地产,服务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变到为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提供服务,那么利润再高,也很难招来批评了。”李才元坚信,银行业的未来取决与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新的“造血”机制,要从“资源金融”,转向实业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费金融。

“走老路,就是走死路。”他说,金融业要给实业以“出路”,那么实业就能给金融业以“前途”。

五大行利润一季度增速普遍下降

截至4月27日晚,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2012年一季度经营业绩披露完毕。季报显示,五大行一季度净利润累计接近2100亿元,但利润增幅无论比去年一季度还是去年全年都有明显下降,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下滑明显。

季报显示,2012年一季度工、农、中、建、交分别实现净利润613.35、434.6、367.63、515.12和158.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27.55%、9.94%、9.17%和19.58%。2011年一季度,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29.09%、36.41%、28.03%、34.23%和27.07%。

利润增长下降首先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增幅的下降,五大行今年一季度的利息净收入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了5至11个百分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说:“银行与经济增长关系紧密,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滑,银行获利空间自然也会变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8.9%回落至8.1%,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季度增速新低。

郭田勇分析说,一方面,经济下滑导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弱,1、2月份银行新增贷款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整体资金链相对宽松,使商业银行“以价补量”的空间在变小。“例如,去年个人房贷利率较高,银行贷款时一般都是按照基准利率上浮来执行的。今年这部分贷款利率下降了。”

今年3、4月份,中国多家商业银行个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出现松动,中国农业银行等大行更是打出了8.5折的优惠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季报显示,五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下降迅速。工、农、中、建、交今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39%、19.84%、13.83%、4.96%和21.89%。而去年一季度,这个数据分别是42.02%、63.48%、18.69%、37.29%和42.87%。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一季度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速显著回落,是拉低盈利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

建行表示,其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3.02亿元,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监管政策和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贷款承诺、财务顾问等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代销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保险等产品收入亦低于上年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赵锡军表示,中间业务收入的下降根源也在于经济的下行压力。“经济活动活跃,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比较多,中间业务收入就会相对较高;经济活动不活跃,很多企业不需要基金、支付结算、财务顾问等服务,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就会下降。此外,一季度监管层不断下达各种通知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对各家银行也会有一定影响。”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在经济减速、物价回稳的情况下,市场上没有加息预期甚至出现降息预期,这使得银行的一些中间业务产品例如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

“而且,去年信贷需求旺盛但规模控制较严时,大量信贷需求转到体系外,运用银行理财等产品来运作。今年信贷需求减弱,导致银行在体系以外的运作空间变小了。”郭田勇说,多因素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展望2012年全年,赵锡军表示,银行业要维持过去30%乃至40%的高利润增长可能性不大。“过去每年银行业接近40%的利润增幅不是正常的状态。前几年很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并改制上市,一方面是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当时的利润基数也相对较低,在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信贷量冲高,几方面因素推动了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长。现在银行利润的基数越来越大,很难再保持很快的增长。”

第5篇

关键词:增量贷款;信贷风险;内控机制;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88-0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主要承担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近年来,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粮食收购个全面取消保护价,农发行粮棉信贷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式日趋复杂:信贷资产的迅速扩张,不良资产比例上升,贷款增量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深入研究控制与防范农发行信贷增量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发行存量风险是指从其创建以来已经形成的金融资产风险,增量风险则是指1998年人行取消信贷规模管理以来,农发行每年新增贷款所产生的金融资产风险。究竟该如何看待农发行的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的问题?根据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来源对象不同,其信贷风险产生不但有政府方面、企业方面的原因,还有农发行自身的原因。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偏高,其中呆滞呆账贷款已超过银行的资本金,即使动用银行全部资本金也无法核销全部呆账。从理论上讲,只要银行不良贷款超过其资本金,银行便从技术上破产。但在实际中,所有储户不可能同时来挤兑银行存款,资不抵债的银行只要能开门营业就可以通过吸收新存款维持运行,从而长期处于技术上破产而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况。中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即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以及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救助承诺与践诺,更是强化了这样的运作状态。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风险被现行制度淡化和掩盖起来。如果忽略增量风险不谈,那么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新增贷款的效益来解决,银行存量风险的化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新增贷款被继续投向无效益的部门或企业从而沉淀下来不能运转,它又会变成新的存量不良贷款。从而使不良贷款越来越多,存量风险越积越大,如果在一定的诱因下释放出来,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农发行而言,信贷风险形成的要害,重点还在于增量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上,增量风险是存量风险的源头,只有遏制增量风险,才能化解存量风险。

在分析清楚农发行信贷增量风险形成的基础上,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防范,以控制和化解其信贷风险中的增量风险。

一、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改善外部经营环境

农发行的职责决定了化解其增量经营风险的关键就在于政策的落实,而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

(一)制定明确的信贷政策,努力降低增量风险

要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引导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资本优化配置。要严格执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和“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粮食贷款政策,监督企业坚持实行“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经营原则。在减小增量风险的同时要把好“三关”,从收购环节人手,严把收购质量关和价格关,监督企业做到在市场前景良好的前提下低价位、收好粮,提高企业效益,减少风险;严格监督企业执行顺价销售,不坐支、不挪用销售货款,保证销售货款及时足额归行,把农发行的贷款存量风险降到最低。

(二)分清责任,落实弥补来源

一方面按照“谁决策,谁负责,谁消化”的原则,分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责任,确定是否制订了消化计划,资金来源是否落实,避免相互推诿扯皮,悬空农发行贷款。另一方面要算好账,算细账,做好监测,真实反映应收补贴、实收补贴和欠补金额。对欠补资金督促财政部门落实补贴资金来源,确保按时足额拨付。

(三)改善财政拨补机制,加大消亏力度

首先,为适应企业费用开支和农发行收息的需要,利费补贴实行按月补付并提前预拨,减少中间环节和滞留时间。其次,调整中央、省级储备补贴标准,使其适应当前市场物价水平保管费用的需要。同时,根据不同的地区类别,制定分类补贴标准,对超储粮食国家不再补贴费用。由企业按“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减轻国家负担。最后,完善拨补到位责任制,增强约束力。资金拨补是否到位要纳入政策目标考核,杜绝随意抵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加大执法检察力度,保证足额及时到位。

(四)严格界定农发行与各政府部门职能,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落实国家粮改政策的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政府在粮改和化解收购资金风险中的职能作用。重新认识和建立农发行与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新型关系。因为农发行本身具有部分政策性政府职能,所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农发行执行政策而产生风险将具有客观性。对此,应有正确认识,但农发行也应主动与政府部门及财政、粮食供销社等沟通协调,共同提高执行相关政策的整体性水平,最终避免和化解信贷风险。

二、努力实现增量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性

(一)规范封闭管理程序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封闭管理与风险防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要把全面的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并融入封闭管理全过程。严格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原则供应和管理非保护价粮棉收购资金,落实仓单管理办法,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落实风险防范和补偿措施,加大增量贷款风险防范力度;继续做好企业有效资产担保抵押工作,督促企业加快库存粮棉的销售和推陈储新,积极化解存量贷款风险;主动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和资产清理、处置,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落实债权,将改革带来的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

(二)严格信用等级评定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资格认定是一项动态的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和改革进程,定期对企业资信、经营、管理等情况进行评定,认定贷款资格,把好贷款准人关,逐步过渡到以此作为供应收购资金的首要条件。同时,制定统一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允许更改或变通。出台优惠和惩罚政策,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资金供应、金融服务和信贷监管上予以倾斜;反之,从严监管,在保证资金安全、落实收回来源的情况下逐步淘汰,推动和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弱化银行贷款风险。

(三)支持企业搞活经营

风险防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强化封闭管理、防范信贷风险,一方面又要搞活企业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哪一方面过紧或过松,都会影响到全局。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为企业搞活经营提

供优质金融服务,按照政策要求找准支持非保护价粮棉经营的切入点,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合同收购、粮棉调销等活动,支持大购大销、快购快销、薄利多销;加强对粮棉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帮助企业控制价格风险;加大促销力度,加快库存周转;完善结算办法,改进结算手段;积极协调和督促财政补贴、粮食风险基金等及时足额拨付到企业,消除挤占挪用隐患。

(四)建立科学监测体系

只要是涉及收购资金的地方,必然存有一定风险,但不同时期、不同业务、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首先,加强信息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风险,既要反映政策性风险,又要反映经营性风险;既要反映现实风险,又要反映潜在风险。其次,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稽核监督、检查监督的职能作用,做到立体监督,灵敏监测,动态反映,尤其要对企业改制、财务挂账、陈化粮处理等潜在风险实行全程跟踪监测,定期分析和反馈。第三,要对倾向性的苗头和现实性的风险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策,采取措施,及时控制。

(五)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风险防范非常重要,但加强风险防范考核同样重要。风险防范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全行信贷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是由分散的单笔业务组成,因此,必须将每笔贷款质量状况都纳入风险防范范畴。首先,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三个环节的职责,详细记录贷款运作情况,属于哪个环节失查或失误,就追究哪个环节人员的责任以及直接领导的责任,避免“全部负责、全不负责”现象。第二,严明奖惩,对业务操作规范、信贷监管到位、风险控制严格、资产质量较高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发现违规操作、疏于监管造成资金损失的行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三、健全和完善农发行信贷内控机制,建立分级预警体系

(一)建立贷前预测风险机制

一是严格按要求建立审贷分离的贷款决策机制。目前,有些支行因信贷人员不足等原因,并未真正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的调查、审批由同一部门(岗位)一手操办,没有建立分岗管理,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不能有效避免个别人说了算、以贷谋私及“关系、人情贷款”等弊端。因此应严格按要求认真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分段管理、集体审批决策”的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预测制度。按照行业统一标准对借款户进行信用等级和贷款风险度评估,实行风险量化管理,将信用等级评定与信贷业务分析结合起来,科学预测贷款风险。三是严格贷前调查评估工作。这是贷前风险预测机制的基础和关键。贷前评估要深入调查,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了解国家有关法规条例、产业政策以及国内外市场行情等,掌握项目申报单位的资产、效益等情况,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严密的评估报告。

(二)建立贷时增量风险管理的预警、监测机制

风险识别、监测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应根据农发行的自身实际设计好增量风险预警机制的评价指标。对增量贷款的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主要以购销率和资金利润率为主,以年度购销率和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来衡量贷款风险的大小。风险预警机制要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贷后检查和年后监测,发出贷款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增量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对企业的购销保本点进行分析。对企业保本点分析应成为农发行增量贷款风险预警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的保本点也是银行贷款风险的一个关键点。“保本点”根据企业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分析企业保本点的主要指标有保本点销售数量和保本点销售价格等。二是对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及库存真实性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应收账款、库存实物等情况进行分析。三是对企业库存质量和价值进行分析。如果企业商品库存的陈化、陈次粮比率较年初提高,库存价值低于市场价格,信贷人员应对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四是其他因素分析。如企业出现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内部案件较多、财务制度不健全、逃废银行债务、拖欠银行本息等情况时,信贷人员要向企业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对企业的监控。

(三)建立贷后规避风险机制

对重点状态的分析报告制度,由客户经理负责对贷户的生产经营,产品市场、资金使用和财务效益等情况进行连续、动态、全面的跟踪监测,如发现法人变更、产权转移、抵押物变卖或客户陷入财务困境等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对因客户经理监管不力造成损失的,直接追究客户经理的责任。当前特别是要密切关注贷款企业的改制动态,积极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加强对风险资产的保全,尽量将原有的信用贷款转化为抵押贷款,对原有抵押贷款重新确认抵押品的有效性、合法性、评估现值的足值性,对无效和价值不足的要及时更换和追加,加紧催收,确保各类贷款的法律时效。

(四)建立新放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信贷内控机制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农发行不良贷款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新放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建立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性强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可大力推行并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新放贷款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如企业和贷款大户推行客户经理制),规定新增贷款到期收回比例(可确定为达到99%以上),新形成的“两呆”贷款比例(如不能超过1%)。各支行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新增贷款质量负总责并纳入业绩考核。个人新形成的“两呆”贷款超过规定比例的,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贷款风险的,对责任人实行在岗限期清收,限期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限期清收,限期内仍不能收回的,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五)建立新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完善风险补偿金制度。要督促企业按照“多方筹集、权属不变、银企共管、专款专用”的原则提取和使用风险补偿金。实行以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的库存实物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二是落实政策性风险的承担主体。坚持“谁出政策谁负责”的风险补偿原则,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对属于由财政弥补的亏损占用贷款要落实好弥补来源,确保执行政策性业务的粮棉企业得到合理的补贴。

第6篇

为配合全行实现抑制经营亏损目标,该同志充分发挥其信贷工作经验,广泛吸取新知识,探索工作新途径,立足岗位,为行内当好参谋,收到较好效果。

1、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形成以制度规范操作、监督的制约机制。今年年初以来,××*同志先后组织起草下发了《法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信贷员工贷后管理不良积分制度》、《××××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审查委[网文章-员会工作规则》、《××*分行消费信贷审查中心管理办法》、《××*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提取信贷档案管理的补充规定》、《公司客户信贷资产质量和潜在风险贷款压缩退出考评办法》、《××*分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及核保操作中心工作规则》等有关制度、规定共16项,有效加强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为我行信贷业务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抓好信贷基础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注重对基层行的工作指导以及问题的解答,在推广新知识、新业务上,能够首先做到本人熟知,以带动全行推广;同时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调查与分析,全年共组织参与撰写钢铁行业、汽车配件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开发区贷款等有价值的调查分析报告60余份,有力地指导了我行公司业务开展,为本级行经营决策当好了参谋,也为上级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创造了条件。

3、定期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对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的形式,及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规划,并以《信贷管理工作会议纪要》、《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等方式通知问题相关行,限期落实整改。一年来共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会议8次,下发《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62份,均收到较好效果。在业务指导方面,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有请必复”工作制度,全年共答复各支行报请的信贷管理难点问题46启,答复率100%,有力地推动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

二、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勇挑重担

1、严格信贷管理,遏制滋生不良。年初以来,××*同志通过从信贷基础工作抓起,在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础上,实行了含法人、消费业务全口径统一规范管理,组建了“信贷业务核保及操作中心,全面推行信贷“一对一“监督,实行了大客户分析制度、风险预警、提示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信贷资金正常运行症结。全年共组织下发《加强管理工作意见》25份,实现整改不规范操作问题24项,构建了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为防范信贷风险,在2004年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资产质量认证,先后三次开展质量分类,对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下达清收处置计划,查清、查实责任人,赋予必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全力压缩潜在风险贷款,进一步夯实信贷资产质量。××*同志针对贷款剥离后潜在风险贷款日益显露的现象,及时组织全行进行潜在风险贷款阶段式排查,加大压降工作力度。期间共锁定潜在风险贷款××户,金额××亿元,截止2009年年底已实现压缩××亿元,处置率列全省第*位。对暂时无法收回和消费信贷存在批量还款问题的××亿元贷款,开展了管理责任认定,逐笔制定了处置预案,将其列入不良贷款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信贷资产质量。

3、实行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为推进信贷资产精细化管理,下半年着手组织对剥离后的××户企业,金额为××*万元的贷款全面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根据总行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规定,结合客户实际情况,从规避信贷风险入手细分客户,适时划定支持、维持、压缩、退出四个类别,按不同贷款方式和形态,逐户、逐笔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规范消费信贷管理,夯实资产质量。消费信贷实行统一后台管理后,××*同志立即着手组织资产质量清查。按总省行要求,及时将具有违约和批量还款特征的贷款××*万元转入不良贷款管理,并采取了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规范催收、风险、依法诉讼等13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措施,仅下半年即实现清收任务××*万元,清收处置率列全省同系统之首。

5、组织好信贷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提高信贷员工素质,××*同志认真组织制定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协调相关专业,确定主讲人、审定教案、制作幻灯片,全年共组织两期由支行信贷主管行长和市行相关部室人员参加的信贷管理脱产培训班,向参加培训的信贷人员讲解了《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与管理》、《信贷审查要点》、《客户财务报表解读与分析》、《客户评价规则》、《统一综合授信申请与审查》等信贷业务涉及的内容,及时下发新业务幻灯片和讲义四套,开阔了信贷员工业务视野,推动了信贷人员学知识、比干劲氛围的形成。

三、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

第7篇

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一是赚钱最多的公司,筛选的核心指标是净利润和毛利率,这是两个相对静态的指标,但还是能够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二是销售净利率排名,这个指标可以直观地让你知道,谁的赚钱能力比较强,谁最会赚钱。

我们在筛选的过程中,排除了这样一些增长模式的公司:非经常性收益带来的虚浮增长,比如一年只获得一次财政补贴的公司虽然看起来盈利能力很强,但实在是不让人放心。还有那些基本面孱弱或者弱势扭亏、偶然性极强增长的公司。

在《中国经济周刊》统计的2013年A股净利润排名前100家公司,即“2013年A股最赚钱公司100强”中,有我们熟悉的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如银行和石油企业,也有一些不具备垄断资源的“小个头”公司,他们凭借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一举挤进最赚钱公司排行榜。

和去年一样:最赚钱的还是那10家公司

工行继续第一,中国银行退居第四,中国人寿跻身前20名

2013年A股最赚钱的十大公司和2012年一模一样,依然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交通银行、中国神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只不过,中国银行由之前的第三位退居到第四位,而农业银行则成为第三。

2013年,农业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4.63%,虽然这一增速较2012年19%的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两位数的增幅。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不及农业银行,仅有12.36%。

工商银行2013年实现净利润高达2629.65亿元。按一年365天算,其每天创造的净利润就有7.2亿。而且通过与2012年净利润数据对比发现,工商银行这台赚钱机器在2013年的赚钱劲头更猛了,2012年工行的净利润才2386.91亿元,2013年同比增长10.17%。

如果我们把范围再“向下移10位”,统计前20家公司中,有12家是银行;保险有2家,此外,白酒、地产和煤炭各一家。而且,这些公司全都是超级蓝筹股。

此外,中国人寿 2013年的表现可圈可点,2012年公司仅实现净利润112.72亿元,无法进入前20的榜单,但2013年其业绩大增124%,成功跻身前20名。

我们注意到,榜单中净利润超过1000亿的有5家公司。除工商银行外,还有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而2012年净利润过1000亿的公司也是这几家。

这是否意味着,银行业的前景一片大好?

中国经济研究院统计显示,13家上市银行全部上榜“2013年A股最赚钱公司100强”,但整体增速下滑。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上市银行2013年度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内地19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净利息收入比重下降,说明上市银行正降低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报告显示,2013年度,上市银行的盈利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进一步放缓。19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人民币11815.61亿元,比2012年度增长12.83%,但增幅较2012年的17.37%下降了4.54个百分点。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蔡鉴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上市银行净息差收入的影响在加大,中国上市银行2013年度的平均净息差下降17个基点,下降幅度比上年加大。净息差收窄、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贷款拨备计提力度增加导致中国上市银行2013年度的净利润增速由上年度的17%下降至13%。

“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组并购活动增加、金融脱媒过程中债券发行承销需求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带来机会;同时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理财需求的增加将继续支撑商业银行理财、私人银行及托管等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蔡鉴昌坦言。

在净利润增幅下降的同时,2013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840.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1.01亿元,加权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末的0.92%上升到0.97%。

安永分析称,经济下行风险、区域性风险和行业性风险是导致中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主要因素。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下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以及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2013年度中国上市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形成了诸如理财业务、私人银行、托管业务以及投行业务等一批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

蔡鉴昌坦言,展望未来,银行业将面临五大不确定性,分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持续、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经济转型期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加大以及监管更加严格。

汽车、家电公司增长强劲

交运设备板块营收增速猛增1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研究院发现,2013年,包括汽车、家电、乳业、服装行业在内的大消费领域的增长仍然相对强劲。

港澳资讯统计显示,大消费板块在2013年净利润总额为1852亿元。中信证券分析师陆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受益消费升级及行业本身的周期更替,汽车行业的公司去年业绩靓丽。整个交运设备板块营收增速从2012年的3%猛增到2013年的15%。

根据上汽集团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658亿元,同比增长 17.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19.53%。据悉,上海汽车整车销量在国内大集团中率先跨越500万辆台阶,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全年公司国产整车销售510.6万辆,同比增长13.7%。分析机构预测,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格局,全年国内汽车销量将达到2385万辆,同比增长7%以上。

在机构眼中,与汽车类似,家电板块这两年受益智能家电出货量的增长,业绩也保持一定增长。家电板块的美的集团、青岛海尔、格力电器业绩增速都比较高。青岛海尔201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64.88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净利润41.44亿元,同比增长26.75%。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家电公司自身通过产品创新也的确带来了一些刺激业绩增长的动力。”陆虹称。在当前互联网定制电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岛海尔联合视频内容商优酷、视频拍照拥有者华数集团三方合作推出首款互联网专属定制产品模卡(MOOKA)电视。与TCL集团、乐视、小米等不同的是,模卡电视除了拥有互联网属性外,卖点集中在4K和8核处理器上。此前,四川长虹等家电公司,也推出了一些拥抱互联网的举措。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各大家电公司都将业绩增长归功于公司自身经营得当,但是,行业本身景气度的功劳无疑才是主要功臣。

最会赚钱的公司:深国商

地产业依然保持会赚钱的“品质”

再看看“2013年A股最会赚钱公司50强”。

我们选择的指标是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又称销售净利润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该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按照销售净利率排名,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位列最赚钱公司榜首的工商银行的销售净利率只排在第34位。第一名被经营商业物业的深国商获得,而2012年榜单榜首的四川金顶则跌出了100名。

第8篇

《财经》记者 温秀 方会磊

贷款量激增 9000亿、1万亿、1.2万亿,1.6万亿……

春节以来,关于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的预测数据节节攀升,引来阵阵惊叹。2月12日,被央行正式揭开的谜底是──1.62万亿元,超过了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

“没有想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竟会如此听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区行人士感慨而言。

其言之所指,是去年下半年经济数据下滑以来,从决策层到监管当局,推动银行逆周期放贷、保增长的各种政策,产生了几乎不可思议的作用。

喷涌而出的贷款,暂时缓解了经济下行期资金面的紧张。与此同时,A股市场在春节后成交量连续多日创出七个月来的新高,并走出一波颇为引人注目的反弹行情。一时间,关于信贷投放已经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的乐观看法颇为流行。

“现在商业银行赌的是巨量信贷投放下去后,经济能够如愿复苏。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也就是2003年SARS爆发前后,就是这样的格局――商业银行或许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一位评级机构银行业分析师如此解释。

在1月这样的贷款“井喷”之下,监管层很难无动于衷。“要看4月的经济数据。”一位监管当局的官员表示,如果届时经济数据仍不乐观,就将采取措施限制商业银行贷款。然而,问题是,在此之前,信贷投放还将疯狂到什么程度?

贷款“海啸”

新春伊始,国务院总理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透露,1月前20天,国内新增贷款达到了9000亿元。

随后,各大投行均了关于中国1月贷款新增额度的预测报告,从摩根士丹利相对保守的过万亿元的预测,到瑞信预计的1.2万亿到1.3万亿元,再到中金公司高达1.6万亿元的估算,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数据,都已超过去年12月单月新增贷款近8000亿元的增幅,再创四年多来单月最高增速。

2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月统计数据,称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贷款余额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

2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披露,该行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252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占到50%以上。据《财经》记者采访获知,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新增贷款规模逾2500亿元。来自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的消息称,该行1月新增贷款不超过1000亿元。另据业内估计,农业银行比中行数据稍高一些。总体而言,四大行占到新增贷款量的一半左右,同往年的比例相符。

据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开行)有关人士透露,由于仍受困于央行的规模调控和资金来源限制,开行当月贷款投放远未达到1000亿元。

信贷投放更为热情的,是以农信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央行一位分行行长表示,多数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远未达标,大肆投放会进一步拖累其资本充足率;但由于投放的主要是涉农贷款,为响应国家号召,监管层更多的是引导其趋利避害,不要“垒大户”,但“它们的确放得比较猛”。

另据地方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个别城商行受困于资本充足率,贷款增长有限,各类银行机构贷款投放增速都比较高。

贷款洪流发轫于去年11月。

自2008年9月起,央行开始逐步放松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但各家银行在经济下行的风险面前,一度主动收缩贷款。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新增贷款3500亿元,10月新增贷款陡然降至1800亿元,新增环比下降了近700亿元。

“当时银行普遍的一种看法是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信贷投放相当谨慎。”标准普尔金融机构信用分析师廖强说。

此后,刺激政策纷至沓来,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公布,央行正式取消贷款额度管理,监管当局连续鼓励贷款的诸多政策,国内银行业随即启动了这轮令人瞠目的信贷扩张。去年11月新增贷款4679亿元,12月新增贷款增至7718亿元;到2009年1月,终于攀上最高峰。

瑞银证券执行董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陈李预测,今年一季度全国的信贷增量有望达到3万亿元。

一位资深银行人士则认为,今年1月的贷款投放,有可能已接近全年投放额的三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1月这场近乎海啸般的贷款投放增长难以持续。

求解大逆转

对于新年以来贷款戏剧化巨增的缘由,业内和监管当局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种解释是银行盈利压力和控制不良率的意图使然。在盈利压力之下,银行倾向于围绕效益加大投放。一家大行公司部负责人士坦承,目前银行面临局部流动性过剩,手头资金十分宽裕。加之准备金率下调,存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银行只有加大投放,大幅扩张,才能保证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依中国银行业授信惯例,开年第一个月乃至一季度都是贷款投放集中期。前述大行公司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从往年数据来看,一季度都能完成银行全年信贷总投放量的50%-60%。2008年年初施行从紧货币政策,但1月新增贷款仍高达8040亿元,约占全年计划3.6万亿元新增贷款的22.3%。依据“早投放早收益”的思路,这样做可以保证银行将一笔贷款的利息收入完整地计入财报。

“考虑到当前经济仍未摆脱下行风险,银行也希望通过扩张信贷,‘以量补价’来确保今年利润不会下滑过猛。”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如是说。

对息差缩小趋势的忧虑,也成为银行抢先放贷的一个推动力。去年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基准一年期贷款与存款利率已分别降至5.31%和2.25%,银行业平均净息差更被挤压至2.7%。

而从维持现有不良资产率不变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希望财务表现不至于太过剧烈波动,就会有动力进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以对不良率起到显著的稀释作用。

第二种解释则更多着眼于技术性原因。山东省银监局局长周忠明认为,2009年1月的数据属于“一次性翘尾因素”。他对《财经》记者表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银行储备战略客户的集中释放。“(山东)当地银行项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的70%―80%。其中不少是已经拿在手中,但去年受限于规模限制,未能发放兑现的,此次一次性到位。”

据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分析,过去央行对贷款额度管理时期,银行信贷投放都是“量入为出”。例如,如果一个长期跟踪的项目,贷款需求为20亿元,银行考虑到自身贷款总额受限,以及后续投放能力,往往最初只给这个项目5亿元的资金。“但现在没有规模限制,银行就可以一次性满足其投资需求,20亿元一步到位。”该人士说。

另外,自2008年底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监管当局亦要求银行将原来为逃避规模限制,将以信托贷款产品形式移出表内的资产重新移回表内,这也被认为是造成近几个月来贷款激增的一个因素。

这种“一次性释放”的解释显然认为,信贷的疯狂增长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第三种解释是银行在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快会带来经济复苏。“不少银行把现在的情况和2003年SARS期间的情形相提并论。当时银行的逆周期投放很快起到了效果,随之而来的经济大涨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次大家也期望发生同样的奇迹。”一位银行分析师说。

一位资深监管人士亦表示,由于银行普遍预期下半年经济复苏到来,因此,现在取消贷款规模的政策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许多银行发放了大量收益率很低的票据来做大规模,这使得银行在国家调控时进退自如。“如果下半年压缩规模,就可以先把利润低的票据卖掉,腾出规模发贷款,这样损失就不会太大。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利用政策导向,抢规模。”1月1.62万亿元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为6239亿元,占比达38.5%。

倘若多数银行均作如是观,其间的风险自不待言,毕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前景并不乐观。

一位资深的中资银行外籍高管认为,无论是中国当代银行家还是银行体系,从未真正经受过经济危机的考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对中国产生重大冲击,主要原因是亚洲之外的消费仍然存在;“而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所有国家都勒紧了钱袋。”

他认为,中资银行过去所犯的错误,往往都被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采取的政策掩盖了。“我们的银行家因此常常抱有不现实的期望,即政府总是会出手‘救市’,并相信‘救市’能改变趋势。但事实上,经济规律决定经济周期不可能因宏观调控而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大多数银行家并没有为眼下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做好准备。”

最后一种解释最为悲观,即认为银行决策层已经放弃了对经济形势的客观判断,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大放贷款。这意味着银行商业化改革未取得起码的效果,“政治化”倾向仍相当严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只是程度差异问题。

逆周期风险

财政刺激政策真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吗?银行信贷的投放真的预示着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复苏吗?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信用分析师廖强认为,面对经济下行风险,质量较高的借款人对借贷的意愿日益降低;即使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涉及的项目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放贷机会,如果全球经济不能同步复苏,也将难以完全抵消低风险私人信贷减少带来的冲击。

陈李也表示,数据表明,当前企业自主投资并未大幅启动,现在很多企业仍在犹豫观望。当前的整体投资仍不理想,银行信贷的投放能否激发有效需求,仍然是未知数。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1月贷款如此膨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会不会形成巨大的信贷浪费,重新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值得忧虑的。

事实上,风险在去年四季度已有所显现。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撇除农行不良贷款剥离和深发展坏账核销因素,2008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上升明显。 一位监管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去年银行业新增关注类贷款大幅上升,“大部分都是四季度产生的”。

针对储备项目的集中投放,更不无隐忧。一位大行的高层表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保证投向的准确,不搞重复建设,注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真能做得到吗?”

尽管央行数据并未详细披露1.62万亿元新增贷款的具体流向,但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均表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贷款投放的主体。在银行业界看来,此番逆周期信贷扩张,惟有选择政府背景的项目,方能避免未来资产质量的下滑。其中,以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尤能获得银行的青睐。工行的数据显示,1月新增的2521亿元贷款中,1171亿元非贴现贷款主要流向各种类型的基建项目。其中项目贷款增加693亿元,主要支持了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占比高达59.18%。

即使有各级财政支持,政府主导项目的贷款也并不能说高枕无忧。比如,主要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按照有关规定应达到35%,但事实上,地方上类似项目的资本金已然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该市轨道项目现在和未来的总投资约4400亿元,但上海市政府的资本金缺口高达1000亿元。地方财政十分雄厚的上海,由于企业盈利下降、房地产低迷导致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财政已步入负增长通道。目前,由于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比例已普遍高达80%以上。

据《财经》记者了解,部分地方基建项目资本金只能到位20%,为了保证35%的比例,一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会与一家银行以搭桥贷款的形式,充实资本金比例,再向其余的银行申请贷款。囿于资本金缺口,各省市主导公路投资的交通部门也倾向与银行签订“统借统还”的授信协议;部分省份的交通部门甚至允诺,若未来出现坏账,将帮助银行进行不良资产的清收。

而所谓“统借统还”,其实和监管部门一直禁止的“打捆贷款”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贷款集中度导致的风险集聚亦在逼近。近期来自监管部门高层的意见认为,现在银行“垒大户”的倾向再度抬头。自去年5月开始,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至10月开始呈现加速上升态势。

银监会高层认为,随着过去盈利时积累的现金储备逐渐耗尽,企业盈利持续走低,今年一二季度,企业集团客户的风险将更加突出。同时,关联企业群之间的风险传递也在加速。据银监会统计,很多地区都存在企业群体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的“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难以识别风险。其中部分存在虚假资本、虚假资产、多头融资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时期,隐藏的财务风险极易暴露,往往一家企业出现问题,随即引发整个关联企业群资金链断裂,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