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14:58: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知识竞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性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的必修内容之一。然而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记诵为主,忽略了让学生感受诗词深处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这种单纯为了考试而记诵诗歌的教学方法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加以突破,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诗词的意象美,增强情感体验。

一、品诗作画,感受意境

古诗词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一些具有画面感的诗歌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借助具体物象,通过不同形式来感悟诗词意境。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诗词,教师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即兴作画,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不必在意画技的高低,只要能画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就可以了。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向学生提出:“这首词上半阕主要是写景物,下半阕主要是抒情,整首词情景交融。作者用绚丽的笔墨写了碧云、黄叶、芳草、翠烟等场景。大家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来尝试画出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所看到的场景。”有的学生画出了“碧云天,黄叶地”的唯美场景,展现了清秋的原野那宁静而辽远的一面;有的学生不仅画出了自然景观,而且还画出了诗人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作画,在绘画的同时对诗词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尝试画出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联想,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辨析和理解来剖析诗歌作品中的特殊意蕴,从而更好地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来感受其深层意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诗词。

二、知识竞赛,巧学典故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记诵诗词外,诗词中渗透的浓浓人文情韵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诗词中有很多历史典故、背景知识,阅读时要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等来理解,这才能更好地感受诗词。与其通过直接灌输的方法来教授,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在学习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诗词的意蕴及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全方位地自主学习,从不同方面了解诗词。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创作背景、他人的赏析等方面来全面了解诗歌。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可以围绕诗歌中的词句展开提问,如:“‘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指的是什么人?作者借用他的什么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封狼居胥’又有着怎样的典故?作者用这个典故起到了怎样的隐射作用?”教师也可以围绕诗词的创作背景来提问:“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当时宋朝处于怎样的境地?”教师也可以围绕后人对辛弃疾这首词的评价来提问:“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是否同意杨慎的看法?为什么?”在那些丰富多彩的题目中,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巧妙地学习并记忆各种典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会因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而产生腻烦心理,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穿越扮演,领悟情怀

如果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法来学习诗词,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穿越故事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进行“穿越成为古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来演绎诗词故事,在扮演诗人或者诗词中主人公的过程中领悟诗词情怀。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代著名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角色和诗人自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处所蕴藏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演“穿越剧”,围绕《琵琶行》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大家除了可以展现琵琶女悲凉的身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诗歌的情怀,那就是白居易本人,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的人生处于怎样的境遇之中?为什么他觉得琵琶女的曲子和她的故事能让自己感同身受?大家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小品剧中将这些内容展现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对“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问题的思索,除了音乐感动人外,与白居易的境遇也有关。在进行小品剧表演时,学生能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很好地演绎了《琵琶行》。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或清淡高远,或胸怀大志的不同意趣,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各种艺术形象。

四、实践创作,写出新意

尝试进行实践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实践创作并非是指单纯尝试创作古典诗词,它不是一种简单仿写,而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创意的创作。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诗词改编成散文、小说等形式,从而写出新意。

《声声慢》是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名篇,是她晚年时期的作品。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极其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凄凉,体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写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有人赞叹她的这句词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声声慢》进行创意写作,李清照的作品描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用散文形式写出深秋的景色,但要注意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围绕《声声慢》的叠字名句入手,让学生尝试模仿用叠句写出各种不同心情的句子,如欢乐之情、愤怒之情、悲哀之情等。在这样的创意写作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索,写出内心感想,提高写作水平。

尝试实践创作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人文情怀,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将简单的阅读行为变成了形式多样的创造行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要在考虑到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的情况下,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记诵式诗词教学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知识竞赛、品诗作画、穿越扮演、实践创作等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词情韵,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爱国.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J].中学语文,2012(4).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 初中 高中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讨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有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考查能力,学生如果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与考察的方式。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存在不良的语文教学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开阔,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4.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初高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3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信心;自学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应能读书,应能作文,最终目的是:自己读书,不用老师讲,自己写作文,不用老师改,如能达到以上两点,才是成功教学。”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现代教育的要求不是学会知识,而是怎样学习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在教学中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可见,兴趣是人们乐于认识事物,并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倾向。在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没有兴趣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累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紧紧抓住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1.课前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就应该紧紧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上课伊始就诱发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插图导入、音乐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2.课后增趣。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学兴趣,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写字大赛、知识竞赛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也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活力。

二、树立学生自学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索洛维契克说:“一个人只有有信心,才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学生是需要表扬、肯定、鼓励的群体,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想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用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带动学生快乐学习,总是用激励的语言鼓舞他们。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荷塘月色》《阿房宫赋》等课时,我叫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我不是用笼统的语言评价他们(“好”或者“不好”),而是这样鼓励学生:“你读出了作者的感情。”“你的声音真洪亮。”“你抑扬顿挫的语言值得大家学习。”“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等等,这样的语言使学生奋发向上,他们会在老师的鼓励下让这份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三、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第4篇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老师既要教授新课,又要应付考试,还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那么就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己按照想写的内容格式去演讲,这样对锻炼学生的口才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展课堂演讲,既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二、让学生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如果学校里的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那么,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喜欢这个环境。具体的形式可以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然后与学校的各个场馆沟通,筛选出一部分名言警句张贴出来,写上上榜理由,那么我想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很高。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伟人,然后筛选出人气最旺的几位贴到教室里,每当学生看到自己崇拜的偶像时,学习也一定会更加有动力。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外读物,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与其他同学分享阅读,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强了同学情谊,最主要的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增加了不少。

三、借助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开展活动

学校是拥有最多知识资源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例如,借助学校的图书馆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通过比赛的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无形中激励了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途径,开展看新闻、讲时事的活动,让学生去讲述自己的见闻以及自己对这些新闻的看法等,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能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为写作提供很多可靠的材料和理论依据。另外还可以举办书法大赛,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给优秀的作品一定的奖励,积极倡导学生去练习书法,人们都说看一个人的字迹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比赛来激励学生去练字。对于学生而言,字迹就是自己的门面,一个人的字迹好看了,给老师的第一印象总是好的,所以,举办书法比赛还是很有意义的。

四、开展第二类课堂活动,利用好社会资源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一课堂,那么社会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好学生的第一课堂,抓住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搜集一些民间的传统文化故事,或者街头巷尾一些优美的广告语,然后教师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小册子供学生分享,这样既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那些优美的词汇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是一项两全其美的事情。例如,可以找一些社会上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社会上的东西;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打扫卫生,增加学生的关爱之心。

五、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户外教学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学习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5-01

1 引言

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掌握语文这一门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填鸭式”教育,把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古以来就扮演这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头到尾就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不高,学习方法如果纯靠死记硬背,学习的效果也不会高,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学习语文不再是只为考试,而是为了真正学习语文,把它当作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工具。

3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

在过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只是一个舒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老师的思路去进行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所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也相差甚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不清楚的情况下又进行之后教学。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提高,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灵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去学习,这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效,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4 怎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大胆的放手去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去学习,充分学生主体性作用。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努力去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活跃起来,敢于发言,师生之间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课堂活动高效化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2 运用多样式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我国的国语,其主要作用是交流。但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去学习,导致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运用语文于生活。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改变方式,让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运用于生活交流中。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课堂活动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要以实际训练、积累运用为主,锻炼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真正学习好语文,只有注重语文知识训练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你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分小组扮演各个角色,使之更加行动有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例如:分小组诵读、语文知识竞赛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在选择的过程中也需要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去配合、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参与课堂活动空间

要让学生的主体运用充分的发挥,就要创造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身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这是学生个体对于课堂活动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有表现形式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前者为学生自由的状态,而后者则相反。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其中,其表现的是一种自由状态,教育效率也会达到最大化,反之则不然。

第6篇

本次活动是在认真总结上届学科月活动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的创新理念,积极响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开展的。以“弘扬传统文化经典、引领学生广泛阅读、激发学习语文兴趣、提升语文课堂内涵”为主题,我们语文教研组精心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

活动一:名著引领,多样展示,开启阅读之旅

打造书香校园,阅读浸润人生,是我校的发展思路。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暑假,安排高一高二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利用学科月的契机,我们在高二年级开展了《三国演义》的系列活动:读书笔记展评、故事会以及知识竞赛等,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并进一步将阅读推向深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名著的魅力。

活动内容二:名师导航,阅读分享,感知语文的魅力

对于刚跨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学习是全新的、也是迷茫的。为此,我们邀请省特级语文教师程根强老师,进行高中语文学法指导,并在高一学生中,组织开展文学名著的推介活动。通过阅读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第7篇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明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瑰宝,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

笔者曾让高一年级学生试做了2013年江苏省的高考文言文考题,发现在三道选择题中,第七题错误率高达67%,超乎想象。学生对《三国演义》不熟悉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四大名著中名著阅读部分规定的有《水浒传》《西游记》,而不包含《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高一年级结束后面临文理分班,课业压力加大,阅读名著的时间甚少,文科生迫于附加题名著部分不得不读,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相当吃力,而理科生没有语文附加题,势必又造成《三国演义》阅读的空白。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在高一年级切实落实《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具体的阅读办法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达六十五万字左右。虽然明代蒋大器评价为“文不甚深”,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笔者在所教班级做了如下安排:在阅读时间上,主要利用周末时间,在校期间可以安排1~2节课。在阅读之前,补充一些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每周要求阅读八回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做内容概括和内容点评。安排学生精读重点情节,指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全书阅读结束后,对一学期的阅读做一个总结,对阅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示鼓励。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面对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学生要想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很困难的,看一遍两遍是不能达到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读书之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同时,精读和略读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三国演义》中重点情节有四十个左右,要求学生对这些回目要精读,其他一些回目可以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有所侧重。

2.评论与原著相结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留下很多研究文献。有些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后,对其中人物的把握并不是很到位,从而对关于这些人物的情节也印象不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三国演义》人物点评类的著作或文章,像易中天的《品三国》、沈伯俊的《说三国》等,学生看了这些文章后,会对原著的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涉及此人物的情节也就掌握得比较牢固,阅读效率也就提高了。

3.影视与书本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也进入了课堂,我们了解名著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要有两个版本,即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版本和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版本。此外还有很多与《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有关的电影电视。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电视上开了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这些对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是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制定计划,明确阅读任务,也应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活动:

1.读书汇报课

教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针对本周指定的阅读内容进行一次交流。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抢答题:“紫髯碧眼好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指的是何人?被封为蜀国五虎上将的分别是哪五位?提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抢答,既检查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也可以讨论交流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排演三国课本剧

《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很多,诸葛亮、曹操、刘备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演完之后,所有演员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3.三国知识竞赛

第8篇

一、人文精神的渗透方法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人文精神

高中时期,作为学生确立和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教材中的人文性挖掘出来。从古至今,仁爱之心、爱国精神、气节操守、宽容之心都是华夏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赏析和品读作品,可以和大师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文化的熏陶之下,心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讲解《离骚》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在文章中,屈原用“香草”来比喻人格和品德高尚的人,用“美人”来比喻君王,整篇诗歌都是围绕着这个意象开展的,不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楚国腐败的愤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进来,其内涵远在文字自身之上。

2.把课文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方法过于生硬,就很难引发学生共鸣。因此,要找到合理的诱导因素,做好铺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现实社会的例子,比如现实生活中各种古建筑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襄阳的古城被推倒了,盗墓者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合谋盗窃文物等。通过这样一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载体和经济利益相比,前者更重要,作为炎黄子孙,是有义务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的。在心中种下这样一粒种子,在特定的环境下便会生根发芽,学生就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也正是教育的基本意义。

3.对人文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同时,对人文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可以让教师对教学成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及时改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关心学生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其情感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评价方法。

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要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行保护。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学生创新性的观点给予高度重视,进行表扬和肯定。经过研究证明,在激励的状态下,学生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其成绩提高也非常快。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为了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前提,将人文精神充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才。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

1.把人文、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教育学生去学习标准答案,对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其实没有真正了解课本中的内容,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多元化解读文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考核、语文教学的评价等方面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榜样,才可以吸取到他人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东西,才可以对生活和思想进行提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味。

课堂外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扩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和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依据,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竞赛。调查显示,通过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

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环境对教育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课堂是语文人文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了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提升,可以有机地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平等民主,通过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

4.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反省和思考。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入到社会中,关注人类的基本发展历程。

比如在讲解《阿房宫赋》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据文章的内容,将秦始皇的罪证全部列举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让学生明白,贪图享乐只会使国家走向灭亡。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才可能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

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才进行写作,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中,对作文内容和生活的联系不够重视,忽视了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的重要性,不注重对学生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缺乏表达能力,内容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