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8 16:0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洋资源开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TE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88-020 引言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希望所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海洋油气储量丰富,增长潜力巨大,大力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短缺状况,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任重道远
1.1 海洋油气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的石油净进口量为988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只有6.7%,截止到2011年底石油净进口量为2.52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上升至56.3%,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已接近60%,并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55亿吨,较2009年增长4700万吨,2011年的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72亿吨,同比增长4.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3%。以我国油气产量增长幅度来看,到2020年我国对外依存度将可能超过60%,2050年达到75%,严重影响国家能源安全。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算,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就会直接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必须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而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开始凸显,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引发区域冲突和政局的不稳定。目前,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拥有量低与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求量大存在矛盾;二是石油资源供给过分依赖中东地区,政治不稳定与美国谋求控制和支配该地区对长期稳定供给石油资源形成挑战。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购了不少油气权益,但其中一部分处于伊拉克、中亚等地缘政治较为敏感的区域,投资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加快开发和利用我国近海石油资源应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行为。
1.2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最近5年时间里,我国陆上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基本在1%左右,大大低于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6%,2009年产量甚至出现负增长。国内一批陆上主力油田相继进入了油田开发衰退期和高含水期,东部油区每年的石油产量递减,西部油区虽然石油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但产量增长基本被东部老油田的减产而填平。
依据我国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海洋石油资源量占总量的22.9%,天然气资源量占29.0%。但是,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和美国75%的探明率;我国海洋天然气为探明率10.9%,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60.5%左右,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整体上尚处于早中期阶段。在过去10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有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85%,海上油气产量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陆上油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海洋油气开发越发受到重视。“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石油资源开采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设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将会有2-3个深水油气田建成投产,总投资将超过2500-3000亿元人民币。
1.3 深海油气开发决定海洋原油产量增长速度 根据勘探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接近3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油气资源发现率仅为10%左右。各海域中,渤海海域原油储量稠油占比62%,开采运输难度大,但整体仍处于青壮年期。东海海域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属于浅海作业,与渤海一样开采难度相对较小,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油气田的开发程度。南海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3/4,被国内外地质学者公认为石油宝库,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余个,已经探明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12 万亿立方米。近年来,围绕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成为周边各国争夺的焦点,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对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成为实现我国海洋石油再建设5000万吨目标的重点工作,并制约着整个海洋产量的增长。
2 加快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一、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浦东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2℃,气候宜人。其拥有上海最长的滨江-滨海-滨水岸线,达100多公里,其中包括黄浦江滨江岸线-长江滨江岸线-东海滨海岸线-杭州湾滨水岸线。国内最大人工湖―滴水湖也坐落于此,其面积为5.56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赋予了浦东新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在上海海洋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靠近江苏和浙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隔黄浦江,是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和长江与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其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一块“风水宝地”。浦东国际机场每年的国内外航空乘客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次,洋山深水港集装箱运输量已名列世界第一,这些都为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随着世博会的举行和迪士尼乐园的开放,浦东新区的交通设施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跨海交通设施方面,包括通往崇明的长江大桥(隧道)和通往洋山港区的东海大桥;在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枢纽方面,有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上海汽车长途客运总(东站)、川沙汽车长途客运站、南汇汽车长途客运站。总之,浦东新区形成了海空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国内外游客的进入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促进了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
3.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浦东新区是新崛起的滨海旅游城市,也是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为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4.政府大力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与《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浦东新区也必然会重视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建设。浦东新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以迪士尼乐园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休闲、文化创新、商务会展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
二、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1.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浦东新区虽然是一片年轻的土地,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30余座博物^、纪念馆、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除此之外,比较有名气的还有故居、黄炎培故居、烈士墓和老宝山城遗址等。
浦东新区有综合性历史性的南汇博物馆,有反映有关行业领域的中医药博物馆、张江动漫博物馆等,有科普类的上海科技馆、极地科普馆、气象科普馆、东方地质博物馆。此外,在高桥、新场等地,还有一些街镇建有特色陈列馆,如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高桥绒绣馆、新场历史陈列馆、锣鼓书陈列馆、浦东派琵琶馆等。川沙、高桥和新场古镇是浦东新区的三大历史文化古镇,其中,川沙古镇存有唯一一片尚存岳飞手迹碑刻的明代古城墙,新场古镇有3公里长的明清时期的古镇老街,有20余幢三进以上的明清大宅院,有20万平方米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群,被誉为上海江南水乡风貌的“处女地”、“浦东原著民生态博物区”。高桥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团北大街、新场、航头下沙、康桥横沔、南汇六灶港是浦东新区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见证了上海的沧海桑田巨变。
2.海塘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海塘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惠南镇,即以前被称呼为南汇。南汇是由长江下泄的丰富泥沙与杭州湾海流汇合,受海潮顶托淤积而成陆。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向东,南汇境内曾先后修筑10余条海塘,有以初创时的方位命名的古捍海塘、里护塘;有以人名命名的钦公塘、彭公塘、李公塘、袁公塘;有以时代精神命名的人民塘、胜利塘、团结塘;还有以时间命名的七公塘、八五塘、九四塘、世纪塘;还有以用途命名的预备塘和以港新城命名的临港新城海塘等。这些海塘不仅记载着浦东新区人民抗御海潮的斗争历史,凝聚着浦东新区人民与海争地的智慧结晶,还传承着浦东新区人民抵御倭寇的无畏精神。
海塘是海洋和内陆的分界线,海塘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塘是有形的,而浦东新区人民与海潮和倭寇的斗争精神是无形的,这种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在浦东新区,至今还存在古海塘、古海堤、古盐场遗址和1949年以来修建的海塘与建筑,我们可以海堤修建、围海造田、滩涂生态作为科展内容。
3.现代海洋文化资源。现代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节庆、海洋文化景观、海洋博物馆、滨海休闲娱乐等。现在海洋节庆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有上海国际音乐桃花节、上海桃花节、品桃节、德国啤酒节、临港海洋节、中华美食节、滴水湖音乐节等。现代海洋文化景观有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滴水湖、南汇嘴公园等。海洋博物馆有上海海洋水族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及正在筹建中的海洋极地馆。滨海休闲娱乐资源有鲜花港、滨海森林公园、书院人家、东滩湿地、大团桃园、多利农庄、芦潮港风光、上海野生动物园等。
4.港口经济与航运文化资源。港口经济的发展,推进了航运业的进步,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港口经济,建立了洋山深水港,这也标志着上海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时代。洋山深水港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其中大、小洋山形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东海大桥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其气势恢宏,宛如东海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5.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泥城、书院、祝桥等地方的渔民在船上吃饭的规矩,具有典型的渔民饮食风俗特点。比如上船第一次吃鱼,必须把生鱼先拿到船头祭祀海龙王,斋“死去的渔民”,向碗里盛饭要说“兜饭”或“装饭”等。浦东新区沿海渔民出海捕鱼,渔船修理过或者新渔船第一次捕鱼,都必须祭海(俗称“斋老大”)。浦东新区渔民主要信仰的是天妃,这与当地民众的远洋航运活动时祈求平安的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在禁忌方面,也有很多,比如过去沿海的渔民在船上时, 禁忌说“翻”、“扣”, 要说“调枪”;禁忌说“缆绳”,要说“沙袋带” 、“缆头”等,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海洋的敬畏以及祈求海事安全的心理。
三、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1.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上海海洋局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为基地,编写海洋文化系列丛书――《上海海洋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上海海洋文化的文献空白。但是,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较少,特别是南汇并入浦东之后,没有系统的研究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浦东市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海洋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市政府可以设立机构,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浦东海洋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与资料的整理与搜集,从而为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契机。
2.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目前,浦东新区的旅游项目还是以滨海一带的观光、娱乐旅游为主,而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对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力度,根据文化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能够代表浦东新区形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特色旅游战略能让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物态化,创造出独特的服务,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我们可以将浦东新区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民间技艺、古街古巷、历史人物等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浦东新区海洋旅游的文化符号,积淀为地方特色文化。
3.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浦|新区要完成从观光商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转型升级为融观光、商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形象的转变,必须要依赖于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我们可以将邮轮旅游作为一个突破口,积极建设和完善邮轮港,打造邮轮旅游精品。浦东新区可以依托外高桥和洋山深水港两大港口,根据游客需求,配备不同大小,不同服务档次,不同目的地的游轮,开辟日韩游、东南亚游甚至欧洲游、美洲游的线路,实现东北亚 “邮轮母港”的目标。游客吃住玩在船上,除了体验异国餐饮、演出外,还可以参观浦东民俗展和传统技艺表演,购买海洋旅游纪念品。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 241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海洋 生 产 总 值 占 全 省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约 为7.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关键词 广西 海洋化工 专利信息分析
1.引言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据科学家测试,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80多种元素中,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2.我国海洋化工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产业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分析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退,总是伴随着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专利申请的数据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化工专利申请,对把握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
图1 2002-2011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见
从图1显示,10年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数量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朝阳行业曲线特征,合我国海洋化工作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从2006年开始的大幅增长,与我国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各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科技兴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于海洋产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业用酶专利分析
图2.1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与公开趋势图
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请量,说明该时期以前对海洋工业用酶的研发投入不够重视,2007年开始增长,说明申请人的相关研究已开始有所突破并企图抢占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5项外国发明专利均在2008-2011年申请,说明该领域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说明海洋工业用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国在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排名前五名的分别为山东 26项发明专利,江苏 6项发明专利,浙江5项发明专利,辽宁4项发明专利,安徽 3项发明专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利申请占了总量的近10%,说明国外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自身技术,做好国外申请专利的相关准备与应对措施。
图2.2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各省分析
综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各种理论技术发明多由相关研究所完成,在技术生长曲线中处于萌芽期阶段,相关参与研究和开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获利能力方面短期内难以见成果,需要在技术科研相关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在产品方面得到突破与创新。
2.3海洋精细化工专利分析
专利公开相对于专利申请具有滞后性,故专利公开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最多,2011年仅次于2008年,专利申请量6件,而2004年未有专利申请;其余年限专利申请量比较稳定,保持在3件或4件。总体来看,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方面的专利申请比较稳定,但每年的申请量较少,与我国拥有大面积海域的地理优势存在不和谐之处。
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专利申请数据最多的省份为天津市,且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东和辽宁,分别申请专利有3件、北京和广州、四川专利申请各有2件,江苏、台湾和河南省也均申请有专利。如图:
图2.6 海洋精细化工领域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图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且针对支持提溴、提钾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溴系列制品、苦卤综合利用制品、精细化工等产品的专利更少,专利技术尚不成熟,从侧面也表明我国在海洋经济化工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
3 促进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为加强广西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尚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广西现有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
3.1增强海洋资源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
3.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借鉴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广西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付之产业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广西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广西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十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数据的时序曲线充分显示着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趋势,广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兴产业建设列入“十二五”科技规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广西需要加强海洋化工产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海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海洋化工技术科研水平,力争建设成全国优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参考文献:
1.海洋生态失衡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近海环境日趋恶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风暴潮等环境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以及海岸侵蚀范围扩大,速度加快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由于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近海区域无休止的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具体来看表现为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退化,传统优势渔业资源相继衰竭、总渔获量下降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的破坏和损害;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浪费、破坏甚至丧失;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滨海砂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海洋综合管理滞后
我国对海洋的管理实行的是分散管理体制,涉及海洋、农业、交通、环保、能源、土地、外交等部门。国家海洋局作为“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不清晰,行政级别较低,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够充分发挥。而中央和地方之间、涉海有关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不清,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这种分散式的海洋管理体制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难以满足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
4.海洋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海洋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科技的成果仍然主要用于传统海洋产业;二是,海洋科技投资渠道单一,仍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一旦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就会造成海洋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导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难。
5.产业结构层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海洋产业仍以传统海洋产业发展为主,海洋生产总值相对高的省份,除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业以外,其他产业比如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而产值较小的其他省份则主要依靠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很低。2011年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其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0%。
6.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缺乏系统管理和总体规划,造成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同一区域不同海洋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用海矛盾;一方面是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此同时又存在着海洋资源闲置浪费、开发不足;各地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趋同,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为此,本文从产业、科技、生态、循环等方面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新兴产业之路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海洋新兴产业。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要想获得迅速发展,一是务必坚持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大力发展一批新兴海洋项目和海洋产业区,逐渐打造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带,增强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二是国家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扶持,促进海洋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高新技术的支撑。
2.科技之路
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一是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产业,这是中心环节。二是加快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步伐。三是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轻松适当的制度环境。
3.生态之路
首先,使用高新技术,促进环保产业迅速发展,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能力和达标排放水平;其次,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建立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4.循环之路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andMa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2.2.4环境状况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Indexof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
4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4.2指标权重确定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科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路径和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
一、以全球视野认识海洋经济和蓝区树立的展开态势与树立优势随着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尖利,全球沿海国度纷繁把开发应用海洋资源提升到展开战略的高度,海洋成为世界各国进步综合国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新范畴。海洋经济成为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步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展开的重生力气,沿海地域成为经济展开最有活力的地域。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范围、平面化、综合性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兴起。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度把海洋开发作为重要国策,世界海洋经济已构成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四大支柱产业,许多沿海兴隆国度将开发应用海洋资源、展开海洋经济作为增加国民消费总值的有力的战略支撑点,其海洋经济消费总值占整个消费总值的比重在逐步增加。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停顿,海洋经济在阅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展开阶段以后,跨入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展开、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不时改善为基本内容的系统整体和谐展开阶段。海洋经济兴隆国度纷繁制定海洋科技和产业展开规划,不时拓展海洋研讨范畴,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底勘测和深潜等高精深技术成为战略研讨重点。沿海国度还不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鼎力展开循环经济,促进海洋资源永续应用和可持续展开。海洋经济展开呈现出新的趋向,主要表往常: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展开转变。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展开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和谐展开,特别是注重海洋效劳业展开转变。由国内展开向国内外的开放展开转变。由海洋经济单项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经济步入全面展开期。2003年国度海洋部门提出“树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展开海洋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消费总值2.97万亿元,占国内消费总值的9.87%,占沿海地域消费总值的.8%,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在海洋产业的带动下,依托沿海优势构成的经济区呈全线展开格局。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地域、上海浦东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成的沿海经济规划基本构成。其中,长三角经济区完成海洋消费总值亿元,占全国的32.3%;珠三角经济区5825亿元,占19.6%;环渤海经济区10706亿元,占.1%,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展开的龙头。
总之,海洋经济面临着国内J\\\'b力u速度展开的理想应战,处于一个必需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应当认清时期特性和趋向,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制定正确、科学的海洋经济创新展开战略和规划,努力完成山东海洋经济的创新展开和逾越性提升。
山东是沿海大省、陆海复合区域和重要对外开放区,必需把山东放在经济全球化和海洋经济展开的大趋向下,放在全国开放展开的大格局中,放在党和国度对山东展开的总体部署和恳求中来思索和谋划。山东具有的展开海洋经济的共同区位、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势,“海上山东”跨世纪工程和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已具有理论基础。要发挥沿海众多港口的作用构成三千里黄金海岸经济带,构筑新的经济板块,促进生态区、科教区、经济区、城市区、旅游休闲区展开,把山东沿海经济培育成新一轮展开的亮点。
山东半岛树立蓝色经济区有特别的优势:
具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群是最大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西部省市政府、开发区、大企业的协作,构建“大通关”分离格局“效劳于中部崛起”、“效劳于西部大开发”、“做中西部最便利出海口”,经过港企协作、港港协作、港城协作、港区协作、区区协作等多种协作方式,在中西部地域建造大量的“无水港”、“旱码头”,完好可以以此增强蓝色经济区的腹地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2)具有黄河流域独一一个保税港区是最大的政策优势。青岛保税港区可为中西部企业俭省大量的资金本钱。下一步,要借青岛保税港区刚刚封关运营的有利机遇,吸收中西部大企业到青岛保税港区设立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企业。日j瑕保税物流园区的情形与此类似。(3)具有中国海洋科学城是最大的科技优势。有条件加快展开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软件业、海洋科学仪器等海洋科技产业,打造海洋科技高地。(4)地处中日韩协作前沿是最大的对外开放优势。率先展开山东与日韩中央政府的次区域协作,以构成更大的对外开放平台。
明晰这些优势并发挥优势,就能走出一条依托展开海洋经济来打造蓝色经济区作为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重塑区域展开新格局的新路子。
二、深化开掘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丰厚内涵和展开格局为落实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山东省提出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经济优势,深化研讨相关产业规划、区域规划、政策措施等,鼎力实施陆海统筹,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制定规划触及到蓝色经济等重要概念,因此,科学界定概念的内涵非常必要。
首先是蓝色经济。蓝色,本意是海洋。笔者在年出版的《蓝色战略》一书,就是指海洋。后来笔者把海洋经济的内涵解释为,既是海洋资源经济,又是产业经济,还是区域经济。这种大海洋经济的理念就包含了临海区域经济。因此,蓝色经济就是大海洋经济,即海洋综合经济。所以,笔者把蓝色经济界定为:海洋资源开发、产业集聚与临海区位一体化展开的经济方式或产业展开方式。蓝色经济是以海洋资源经济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消费、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是包含海洋资源开发与产品消费、流通、消费在内的经济方式的统称。
再就是蓝色经济区。在笔者参与的讨论中,已构成几种有代表性的界定:(1)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经济为显着特征,以科学应用海洋资源为根本途径,以现代海洋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和谐展开,经过海陆统筹、资源整合、协作竞争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特征海洋经济区。(2)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及沿海陆域为依托,以海岸带、海湾、海岛及深海资源维护、开发、应用为重点,与陆域腹地相关联、海陆统筹的崭新经济区。(3)蓝色经济区是以兴隆的海洋、涉海、临港产业为基础,以科学应用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展开为前提,以先进科技和优势产业为特征,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展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功用区。
笔者以为,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区概念,从国内外展开阅历看,蓝色经济区是对海洋经济区和临海经济区的提升,代表着未来展开趋向,是注重海洋资源与空间开发,具有鲜明海洋特征的沿海经济功用区。蓝色经济区范畴涵盖临海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区。其中,临海经济区是陆地功用区概念,陆地经济属性较强;海洋经济区属于海洋功用区概念,海洋经济属性较多;蓝色经济区则兼具海、陆经济特征,属于海陆统筹的集成型经济区概念。蓝色经济区集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于一身,应是综合经济功用区。是包含海洋资源、产业、区位在内的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展开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功用区。主要功用恳求是:蓝色经济展开的先行区、示范区,打构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增长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是多年来山东区域经济展开战略的整合与升华。从资源禀赋看,山东以海洋经济为特征的“蓝色资源”特征明显;从港口情况看,高密度大港口群是山东经济“涉海”的仰仗;从产业状况看,山东以海洋产业为特征的“蓝色产业”优势突出;从对外经济看,山东与隔海相望的日韩协作潜力庞大;从区位条件看,山东以中西部最便利的出海口为依托,在全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山东经济的基础和进一步展开的抓手都与“蓝色经济”有关,抓住了蓝色经济就抓住了山东经济的根本。蓝色经济战略是在整合海洋经济战略、一体两翼战略、东中西、南北中等区域战略基础上的升华,标明对山东区域经济展开战略的认识又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占位更高,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也恳求我们在做规划时搞好与“省市都会圈”、“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等区域经济战略的衔接。
山东省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树立“海上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