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6 00:15: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言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导趣
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 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琵琶行》的“行”,《阿房宫赋》的“赋”,《师说》的“说”等,都 应作些明确的解释。②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③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 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
设计导言要注意三点:①导言必须简明、扼要。②必须紧扣所讲课文。③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读,可以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 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
三、练的主体
练,即训练。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①要有准备。学生在阅读 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有困难,教师都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②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 的知识结构,而不能用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四、品析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记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散文,汉代的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先贤留下的智慧。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远离时代的语言形式,很多字词在音、形、意方面都和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一定要用对方法。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文言文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思想性强等特点都是我们在写作中所必需的营养。高考试卷中难度的加大和分值的增加,也是我们学习中值得重视的一方面。
做教师的不仅要把知识灌输到孩子的脑海里,更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实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讲诗歌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些名家朗诵的MP3资料在课前放给学生听;在讲到宋词的时候还可以找到一些歌曲如《明月几时有》《雨霖铃》《虞美人》等让学生学唱;讲散文的时候呢,可以加上作者介绍,告诉学生一些关于作者的轶事,知人论世,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以便更好地学习;高中课本中的戏剧《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这些也是帮助学生学会文言文可以用到的方法。
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了解,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了。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便学习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大量地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课程学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有些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假字中“有”通“又”、虚词“而”所表示的五种关系,在讲解比较容易记住的“有”时,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提醒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但是在讲解“而”字的时候就应该多花些时间,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考试的一般特点,教学应以诗词散文为主,戏曲小说为辅,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详略得当地展开课堂教学。同时,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注重点面结合,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它毕竟是远离时代的东西了,其中会有很多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字,甚至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词。而这些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要以这些内容为教学重点,然后由点到面,以此提高高中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师应虚心接受意见,做到相互促进
文言文本来以远离时代,我们现在教学所用教材的也是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在依靠抄书传递知识的时代,很多作品可能会出现个别字的差异,在个别字的解释上也可能有一些区别。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有人会写作“凝咽”。因此,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如果学生查到有与教材不同的,教师应努力求证,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学生,打击学生的积
极性。
综合以上观点,文言文作为高中学习的重点,更是祖国先贤的智慧结晶,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要学生和教师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从字、词、句、篇进行全方位学习。还要求师生多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文言文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以保证文言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情绪问题。由于文言文的结构形式与白话文有太大差异,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整体学习兴趣低下,形成了低沉的学习氛围,为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无形的压力。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作为唯一未曾断绝的文明,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语文,作为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传承文化的媒介,每一个学生都有将语文学好的责任和义务。文言文,是学生直接与古代先贤对话的媒介,对学生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文言文也有助于学生汲取传统经典中的精粹部分,用以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形式,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教师在班级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对于文学便有了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解读,这样才是成功的文学教学,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二、怎样改进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语文是高考的重点考察科目,然而其文言文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有许多差异,加之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兴趣是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来看,教师的方法过于简单且缺乏变化,这是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从文言文的多元教学着手,以此作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因素。除此之外,高中生普遍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过度依赖教师也是影响文言文教学的因素之一。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语文教学的要求,独立学习也是学生今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和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虽然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数量,但仅能满足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传承我国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有必要的。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应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也就是教师要以教材中的文章作为课外拓展的出发点。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会对这些课外的书籍产生一些熟悉的感觉,课外阅读的效率有所保证。除此之外,这部分的课外阅读对教材的学习也有反馈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阅读的方向。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司马迁的《史记》,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文章特点。这种类比的方式也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
(三)教师注意引导的方法
前文提到,教师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然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由于学习能力有限,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充分。若是解决不了问题,便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情形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一些转变,引导学生的任务会加重。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
首先,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信心。面对问题的时候,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要让学生得到锻炼,也要避免学生受到负面影响。当学生遇到困惑,教师不必急于提供帮助,一定要注意提供帮助的时机。除此之外,教师不能直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比于直接告知答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
(四)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些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做了大量的文言试题,期望在考试文言部分多得分,可文言文稍微偏深,学生还是读不懂。有人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总结得好:
无序: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内容无序列;
无效:手段单一,“诵读”和“串讲”;
无味:死读;词汇积累没有辨析味;
其实,文言文有其独特的价值,只有了解并理解它的人才能投入其中,才能领悟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等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找出学生远离文言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文言素养,以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传统的回归。
一、文言文价值之所在
王力先生在《绪论》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更是我们职责之所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优秀篇章,不仅可以积累文言文学文化常识,提高其文言素养,还能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1988年,一位诺贝尔获得者表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外国文化名人尚且如此,那么国人该作如何感想呢?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而文言文则具备这方面的教育功能。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确实,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多是浸润着古人深刻思想的作品。
二、文言文教学的惨淡现状
(一)教师的教
1.重知识的记忆,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有意识地将文言文的教学作为重难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记忆上,而对大纲所要求的目标任务则一笔带过,这样就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文言的基础知识的培养,没有挖掘出文言语句之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2.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常常觉得莫名其妙;教师的引经据典,自我陶醉,更是让学生苦不堪言。这完全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3.重课本,轻课外拓展
许多教师对文言文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对课外的文言文经典篇目,则忽视迁移,使文言文教学的视野狭窄,枯燥无味,毫无生机。
(二)学生的学
总的说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究其原因:
1.学生与文言文之间时代相隔较远,难以将情感融入到历史的风物中去
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与现代有很大的区别,这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体现。现代人很不理解,比如古人的“忠君”、“家天下”、庄子的妻子去世,他显得很从容等,如果不引导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更是无法理解。
2.文言文本身难学,掌握文言文是要下苦功夫的,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太多
文言有许多实词和虚词,还许多有文言特殊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为动、省略句等是一定要掌握的。许多优秀的篇章,如:《劝学》、《师说》等是必须要背诵的。
3.学生思想上轻视文言文
归根结底,因为学生认为当今社会不必使用文言文,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压根不愿下半点功夫。
三、对文言文教学的最后救赎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上好,开头至关重要。如何在课堂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喜欢听一些历史故事,在讲述《鸿门宴》时,笔者先讲了与项羽有关的故事,“彼可取而代之”“力能扛鼎”等,还讲了他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加强诵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要传承古人的做法----诵读法。诵读法,是流传千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调动了学生一系列的抽象思维,在回忆、判断、推理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会空前集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促进其自主地解决一系列问题,对提高其文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意文言知识的扩展与延伸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以戏剧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文言文的艺术氛围中,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文言知识竞赛、文言文诵读大赛等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扩展其知识面。
另外,现在许多大型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就有一定的文言含量,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播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提高其文言素养。
总之,教师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日益走进课堂,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讲述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琢磨,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一、预习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朗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同时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图,掌握文章理路,做到灵活记诵。
二、文言翻译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句。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如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补出省略的句子成份,调好句子的语序,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等;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分析感悟
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有所悟。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艺术性、思想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其中的思想情操,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耿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
五、实践巩固
素质教育反对搞题海战术,因此设计练习要精简、要抓重点、抓考纲,既做到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的反馈,又能举一反三,巩固双基。
六、理解背诵
一、教学内容系统化,在多样化中建构平衡点
对于文言文这种特殊的文体来说,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在多样化中建构平衡点,是实现其生态教学的重要方面。在语用范畴中,文言文较为灵活的语用特征,使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知识时,难免失之零散,无法系统化;在语法范畴中,文言文的较为复杂的语法特征,如文言词“为”“穷”的语法特征,“之”的语法意义等。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难以有效梳理,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却难以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将资源有效整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针对“是”“恒”“施施”“未始”等文言实词可采用归类法,“日”“梦”“高”等词类活用可采取语境把握法,“穷”等古今异义词可采用比较法,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降低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为加深学生对于“记”这一古代文体的把握,使其理解“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设计教学时,不妨将已学过的《小石潭记》或《桃花源记》作为参照,使其对文体的把握更为清晰。
二、教学过程情境化,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文言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活动而对意义的主动建构。生态化的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语文“情境”的建构,学生通过特定的语文“情境”,获得内在的文言语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柳宗元写了两次满酌而醉的出游,一次是往日游览,一次是西山之游,两次的游览情境不同,其“情境”背后的人物心情也不同,与之相应的表达作用亦不同。在教学中,不妨针对两次满酌而醉的出游,找出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并进而建构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对比与映衬中,感知作者出游的情怀,感知文言的简净传神。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情境”建构生态化的课堂,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语境中,使其感知文言的魅力,体悟景中之情,从而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当然,对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又不单单是通过“情境”的建构,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知人论世”,需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环境有所把握。
三、教学对象个性化,在尊重个性中落实目标
学生的基础水平、阅读兴趣、个体体验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文言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朗读为例,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是三个层次的要求,可以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分层落实目标。为了文言文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可在朗读环节采用“分组分层朗读”,首先,在一个学习小组内,让差生初读,读对字音,其次,让中等生纠正,共读,读对字音,读对节奏;再次,让优等生品析,齐读,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然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学习过程,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分层朗读是针对学习的难度与学生的差异性而设计的,我们还可以根据学到的阅读兴趣的差异性来改变朗读的方法,不妨让喜爱景物描写的来读景物描写文段,喜爱记叙的部分来读记叙文段。
四、教学效果拓展化,在课堂内外中扩大视野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失分率较高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文言文的学与用、课内与课外的相互脱离。如何将学与用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中心是西山之游,但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写往日之游,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的不同。作者被那登高所见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在有效梳理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阅读感受以再度把握文本,或者将自己的某次游记“转换”成文言文,突出景语或情语。
学生面临的诵读对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现代文,一类是文言文。对这两类文章的学习,不论是反映的生活,运用语言的习惯等方面,现代文都距我们较近。学生在口头上就已经熟悉并理解了的。现代文的语言学习不是问题,难度较大的是文言文,文言是汉语在历史上的一种书面语体,学生没有学习文言的语境,平时无从听说,它的一些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语、句式、学生往往不熟悉,不理解,而这恰恰是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重视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主要手段是诵读。
这里仅就初中文言文的诵读谈几点浅见。
首先,诵读与“量”。文题“读书百遍”是强调诵读遍数要多。但这里的量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诵读的篇数要多。要不断积累诵读量,凡是教材编排的文言课文都要熟读或背诵。基本课文尤其要背熟。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熟读、背诵一批文质谦美、深浅适度的文言名篇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熟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常用文言词语、句式的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就会装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难掌握其意义或用法。
其次:诵读与“理解”。学习语文一定要诵读以增加感性认识,但诵读这外还要加之以理性认识,否则即使诵读百遍乃至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的。如《三峡》的诵读。如果只是强调反复的诵读,那么学生读熟了,甚至可以背诵了,但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景方法等文意没有清楚的认识,而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再者诵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理解词义、句意、文意,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手段。诵读只有以理解为基础和归宿,对培养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才会有意义。上例中如在初略诵读扫除字词障碍后,再拟就如下的诵读提纲:
文章顺序 景物的特征 主要内容
总写山势 峡长、山高 突出山势的雄伟险峻
写夏季水势 暴涨、湍急 生动描述了江水奔腾直下。汹涌湍急的气势
写春冬季景色 水退潭清、山水秀丽 描绘出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留连的风光
“素”“绿”“清”“影”
写秋天景色 山野静寂肃穆、猿声哀婉写秋景的凄凉
“寒”“ 肃”“凄”“哀”
然后安排大量时间叫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在这个诵读提纲指导下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不会只是“机械”地读,而会在头脑中产生想像。学生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作者当时描绘出的景色,但也会浮现出一幅幅三峡的壮丽图景,且抓住了关键的课文原词,对记忆的速度、准确性都很有帮助,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反复诵读也会感悟出作者的旷达的心境。
除此之外,诵读不与理解语言相结合则无法进行。
第三:诵读与辨音,断句。“断句”就是要掌握句的停顿,即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为了突出某个词语或成分所作的逻辑停顿,涉及词语、句子的意义和句子成分的辨析。
如教《周处》一文中的“或说处杀虎斩蛟”中“说”应读“shush”而不读“shō”是“游说”的意思。读音的不同,意义差别也很大,学生在读的时候,读准了字音、意义也掌握准确了,就不会把上句中的“说”“理解”为“说话”的意思了。
又如《晏子故事两篇》中的“其贤者〡使使贤主”意思是有贤才的使者派遣出使贤能的君主,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如读成“其贤者使〡使贤主”就没有准确理解句意,也不符合文言文组词造句的规律,更不能掌握两个“使”的含义。
第四、诵读与语调。把握语速与文体有关,也与课文的内容感情有关。句中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感情。
如初中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的四个段落,在诵读的时候,每个段落的语调、语气是不同的,如果把握不好或忽略了这点,将很难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乐与忧的感情”。如果这样指导: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惊喜 以与游者相乐 寂寥、凄神寒骨
语调、舒缓 语调轻快 语调缓慢
语气:欣喜 语气:欢乐 语气:低沉、压抑
那么学生在诵读时就能把握作者的先“乐”后“忧”的感情变化。乐是抑郁忧伤的暂时排遣,忧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原因。
第五、诵读与记忆。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好记忆的“支撑点”即记准段落的起结、衔接和提挈篇章,段落的关键语句等。
如《小石潭记》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右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个段中的“望”既为这段记忆的支撑点。后边的内容是望到的景物。
再如《观潮》一文的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是这篇文章总括全文,点示题旨之句,是这篇课文记忆的“支撑点”。
会找,找准支撑点,是记忆的捷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8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教学方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读、品读的三读法来学习文言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熟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字音上出现了一字多音,字意上出现一字多意,以及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多音多意字。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认清课文中的繁体字和生僻字,读准字音,弄懂字意,扫除文言文的文字障碍,并认真仔细反复地读熟课文。为进一步精读和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
精读。即“熟读精思”。朱熹主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由于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那么,如何精读文言文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汉语基础知识做一个简单地梳理,要分清虚词和实词,对“而”、“何”、“乎”、“乃”……十八个主要虚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要掌握;并掌握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通假字。还有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借代手法等等。带着这些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对难懂的词、句对号入座,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通过对语句的进一步剖析来理解字意。如,《左传・段于鄢》的开头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在这段文字里,笔者让学生着重注意“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寤生”、“惊姜氏”、“恶之”等短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翻阅资料及网络查询,明白了“武姜”不是姓武名姜,而是古代对女子称呼的一种用法,为了“别婚姻”,女子出嫁后可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女家的姓,所以称“武姜”。如不需要区别,则在姓下加氏,所以下文又称武姜为“姜氏”。
再次,精读文言文时还可以采用联想方法。比如,学习“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墨绿”、“犬牙交错”、“雪白”等:讲到宾语前置句式及其标志,可联想成语“何罪之有”、“惟命是从”等;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可联想现代汉语里“轻装”、“寒心”、“干杯”的构词特点。至于古今词义的继承、衔接,简直无处不在,展开联想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并进一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三、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