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02:2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测绘技术为国家提供具体和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测绘技术也不断完善和进步,被广泛的应用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比如土地以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土地开发利用、城乡规划以及灾害预测等,为了国家的土地管理的宏观决策等提供必要的地理信息和资料。因此,本文就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测绘技术分析
测绘技术主要包括测量和地图制图,测量就是获取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人工形态、社会要素分布情况以及变化规律、空间位置等地理信息等;地图制图就是将这个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处理,进行另一种利用和表达的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测绘技术也得到发展,主要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地位系统(GPS),根据地面的特点和界限,采用一定的测量技术,获得反映地面基本情况的位置信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同时,测绘技术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整个地球的外层空间,研究对象也从静态对象向动态对象发展,信息获得的量既包括宏量,也包括微量,逐渐向自动化、遥控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一)遥感技术
遥感简称RS,对目标物不是进行直接的接触,只是在距离比较远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物体发射或者反射的电波信号,同时进行及时记录,并传送到地面,经过详细的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进行实地试验,从而有效的服务用户,在通常情况下,把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分析以及应用的过程被称为遥感技术,具有信息丰富、持续性以及获取周期短等优势,尤其是空间分辨率比较和图像清晰,比较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灾害的防治、环境问题动态监测以及气象气候观测预报等。
就目前而言,我国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如何有效的保护土地资源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真实准确的掌握。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及时的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对土地资源进行准确的监测和管理,为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以及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由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采用空间支持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分析和建模,从而有效解决非常复杂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决策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对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地位、图形、遥感图像以及属性的数据等,对一定地理区域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
由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以及资源调查和公共设施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快速的建立各种土地资源的数据库,将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数据和图形的一体化,保证土地资源数据的建库、分析、管理等。
(三)全球地位系统
全球地位系统(GPS)具有全天候和实时性的三维导航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面控制部分有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以及通讯设备等,空间部分包括使用卫星和备用卫星,装置部分包括接收机和卫星天线促成。整个全球地位系统具有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应用广、功能多以及快速高效的特点,GPS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地形测绘、国界测定、山体测高以及测量板块和工程建设等,对促进社会管理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GPS RTK技术的发展,可以对相位观测值进行实时动态的定位。这种系统通常主要包括以下部分:GPS信号接收部分,实时数据传输部分以及实时数据处理部分等,具有作业时间相对较短和效率高的特点,能够精度定位到厘米,被广泛的应用在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探等。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根据现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卫星和航空摄影的影响,在满足国家相关土地资源的相关技术的规定,采用新的分类系统,对整个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查,保证土地利用的图像、数据保持一致,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划化以及社会化。
(一)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利用
在进行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调查过程中,首先要采用遥感技术获得必要的影像资料,有效完整影像和图件制作的基础工作;然后进行实地的外业调查,同时进行相关信息的汇总和统计;最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和更新,建立土地管理的动态监测体系,其中遥感技术及时高效的获取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自动的管理和编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面临的工作量大、工序多以及数据分析难度大等问题,全球地位系统能够对及时有效采集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合理规划进行土地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内容涉及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以及价值等。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审计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为可使用土地和不可用土地的分类提供借鉴,确定各类用地的范围和界限。
测绘技术保证了土地规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以及实时性,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直接获得土地信息,对数据、图像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能够准确反映相应的土地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的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必要的资料,从而帮助土地管理部分进行长远规划和预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整个布局制图,同时还会对规划设计的结构进行模拟分析,不断完善和优化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勘测定界就是指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征用、划拨、转让和开发、整理等,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定范围和位置进行界定、测绘,从而准确的为土地管理部分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具体包括对土地进行权属调查、测绘和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分为外业的调查和测量、内业整理和归档等步骤。
在进行土地测定的外业调查过程中,可以采用GPS RTK技术首先进行合理的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和观测的数据发送到流动站,同时还要对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可以形成差分观测值,根据地位原理计算出相关的三维坐标,采用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和观测时间短以及精度高的优点。在进行土地勘测内业过程中,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向结合的方式进行定界的测量和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统计的精确性,便于以后查询。
(四)测绘技术在进行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进行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的发现土地的利用状况以及变化等信息。建立新的测绘技术体系中,通过遥感技术解译的矢量数据的地理坐标,利用全球地位系统进行精确定位,就能对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的核实和查询,从而有效提高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程度。首先利用遥感技术发现和搜集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同时利用GPS技术确定信息变化的数量和特征,并且进行分型,然后利用GIS技术对土地的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管理,不断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把土地的动态变化结果制成图。
另外,在进行土地资源执法监察过程中,采用测绘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执法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发现违法用地的情况,便于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巡查和出发,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数字执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实用和准确。因此,在实际的土地管理过程中,要不断采用先进的快捷的测绘新技术,从而更好的做好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兴叶.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0)
[2] 王珊珊.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1)
[3] 蒋林洋.测绘技术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 2012(03)
[4] 付海民.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传播. 2013(11)
关键词:湿地;管理;利用;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 A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平衡,主要以农业生产、水产业、地下水补给,资源持续利用,人类与湿地紧密联系。湿地生态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常指年积水和过湿地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按照广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生态功能。无数的动植种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地鸟粪,哺乳类,爬行类,西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
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概况
2.1湿地是蓄水调洪保护堤岸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削锋,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对于调节金沙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2.2湿地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湿地是有江、河、沟、箐 、湖泊、水库、池塘等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2.3湿地调节生态环境气候、净化水源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 提高周围地区室气湿度,调节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以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利用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化土壤,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2.4湿地类型及湿地面积
根据湿地重要性,我县调查分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湿地类型分四种:(1)河流湿地。(2)湖泊湿地。(3)沼泽湿地。(4)人工湿地:全县共有906座水库,设计水容量1.6657亿m3,花桥水库和大银甸水库属于大中型水。(5)宾川属零星地区,全县境内湿地面积2860.62hm2,其中河流湿地1172.16hm2,湖泊湿地342.76hm2,人工湿地1345.7hm2,。河流湿地占40.98%,湖泊湿地占11.98%,人工湿地占47.04%。
3 湿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评价
(1)河流湿地。
宾川河流众多,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渔泡江、桑园河、朵背箐河,流域面积2435.51km2, 总径流量4.207亿m2,桑园河、平川河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宾川县山地地貌的控制,境内许多支流如叶脉般铺展,形势密如蜘蛛网般的格局。宾川县山型河流的径流量,泥沙含量在雨季和旱季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但河域内森林植被的多寡对径流量及泥沙含量有着相当的调节作用。一些河流由于流域内森林植被减少,常常主观出水量半年,半年枯,水质半年清,半年浊的景象。
(2)湖泊湿地。
宾川境内湖泊甚少,主要是上沧海水库湿地类型属季节性淡水湖,是宾川的高山湖泊,断裂褶皱发育而成,位于宾川西部38km左右,平均海拔1830m,与白族上沧村相毗邻,是一个多年天然调节形成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262.78km2,历史控水面积达4000多km2,周围山青水绿,自然景色十分秀丽。上沧海的水量主要由降下,周围河流和地下水补给。湖水用于灌溉,向北逆灌下沧江股村农田。由于过度抽水,导致生态失衡,淤积严重,水下地质发生变化,大部分水域变成粮田,曾经无水输出,目前上沧海已基本丧失湿地功能,动植物种类锐减。
(3)上沧海。
在辞海中,上沧海可以理解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天宫。周边居民以白族为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淳相的白族居民以上沧江为核心,周边山体依托,过着最淳相的农业耕种生活,在农业经济方面植水稻为主,附带其它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依然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天宫庄园油然而生,兼具“都市里的村庄”之美称。是集湿地恢复与保护利用,体验绿色生态农村生活,购买绿色食品,参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类旅游区。
4 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4.1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因地制宜实行退田还湿,坚决杜绝随意侵占湿地和扭转湿地属性的行为发生,严格禁止围垦、采挖、提岸工程、景点建设,餐饮宾馆建设侵占旅游。
4.2重点进行湿地恢复,构建湿地基础骨架前期以湿地恢复为主。构建湿地基础骨架,上沧海湖岸线种植水生植物和湿地景观配套设施,湿地功能见效快,景观效果,使用功能凸显。
4.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加强对城镇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和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区。通过采取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镇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污染前的机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4.4建立湿地保持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湿地保护立法,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法律形式确主下来,当湿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湿地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4.5明确保护部门职责,确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调动部门积极性,协调权益关系,认真执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例》及国家,省有关湿地法规,保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4.6是加强宣传,提高对公众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日”等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大力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增强公民和法人保护湿地的意识,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7科学规划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编制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8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上沧海湿地恢复、保护和发展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全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4.9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科研和监测,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对湿地科研的扶持力度,对有关湿地保护的科研课题要优先主项,重点支持,应定有效的对策并对鱼类资源地区实施重点保护。
4.10合理利用湿地景点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功能性的前提下,同时积极申报,加快上沧海,恢复、保护及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好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污染加剧、环境恶化,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湿地管理体制的混乱,加之由于国家对湿地研究和总体规划起步晚,湿地保护投入不足,资金严重不足等严重的制约了保护湿地工作的开展。当前,湿地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跨国流域的水温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对湿地关注,我们在履行《湿地公约》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宣传介绍中国湿地的保护工作以及湿地优先项目,通过双边 、多边 、政府、民间等合作形式,全方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展湿地优先保护项目合作。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湿地与人类生存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云南林业厅2001云南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键词:滨海地区;景观变化;遥感;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P748;P343.5;P237(533NT)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371-05
景观变化是产生累积环境效应的主要根源,长时间、大比例的景观变化必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滨海地区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和潜在经济价值大的特点;但是其生态环境条件变化较为剧烈,生态系统也很脆弱,容易受到破坏且被破坏后很难修复。因此进行滨海地区长时间有序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利用多方法、多途径来获取滨海地区景观变化信息、找到控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为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滨海区域环境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面,地处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东临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市和江苏省苏州市隔江相望,西面和泰州市毗邻,北部同盐城市接壤,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
南通市有近海海岸湿地36.6万hm2,海岸线北起海安县新港闸,南至启东市连新港,途经如东县、通州区和海门市滨海地区,全长216 km(图1),其中如东、启东两县(市)海岸线较长,而海安、通州、海门等县(市、区)海岸线较短。
南通市海岸带的生物资源多样,沿海湿地有浮游动物近100种、底栖动物300余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鱼类有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22种、哺乳类6种;鸟类有228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20种,省级保护的鸟类115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9种。植物有20个科52个属66个种。
南通市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滨海地区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正确处理好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当前开发和长远发展等的关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软件
本研究选用Landsat卫星的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具体为1991年7月23日的TM影像(轨道号为path118row038,path119row037和path119row038,分辨率70 m);2000年4月27日的ETM影像(轨道号同上,分辨率30 m);2010年9月21日的ETM影像(轨道号同上,分辨率30 m,经过ETM条带修复);所有的遥感影像都进行几何校正。其他资料包括南通市行政区划图、南通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0年南通市湿地资源现状普查数据与普查报告等。处理数据的软件采用ENVI 4.8和Arc Map 10.0和GIS。
2.2 数据处理
2.2.1 遥感图像处理 借助于2010年遥感影像,应用ENVI 4.8软件对南通市行政区划图进行几何校正配准后,提取行政区边界作为感兴趣区(ROI),用ROI对拼接(应用ENVI 4.8软件的Mosaic工具)后的遥感影像进行裁剪,得到南通市区域在1991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对应的遥感影像。在此基础上,进行2010年南通市区域遥感图裁剪,得到2010年南通市滨海地区遥感影像,并将此裁剪的感兴趣区转换为Shp文件,以此文件对1991年与2000年的南通市区域遥感图进行裁剪,得到相应时期的滨海地区遥感影像,以保证三个时期的滨海地区边界完全一致。在影像裁剪中,考虑到滨海地区在20年的时间跨度里景观格局变化可能比较大,因此图像右侧即海域部边界线划分适当放宽范围,包含了一部分浅海区域,从而保证三个时相中潮间盐水沼泽的完整性。左侧滨海地区陆地部分主要是根据南通市滨海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选取2010年影像中呈现的主要滨海水产养殖区及围拦海区域综合考虑地块的完整性进行划分的。根据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组合效果的比较,参考有关文献[1-3],应用4、5、3波段(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组合进行遥感影像RGB合成,合成后的图像色彩反差大,层次丰富,具有较好的目视解译效果。
2.2.2 景观类型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结合南通市2010年湿地普查的成果[4],本研究将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分为2大类,即陆域景观与海域景观,具体包含7种类型,分别是浅海海域,潮间盐水沼泽、淤泥质海滩、三角洲(沙洲、沙岛)、水产养殖场、滨海建设用地、陆域其他类型用地(包括植被、农用地、居民点等)。其中前4种属于海域景观,后3种是陆域景观。
2.2.3 遥感影像景观分类及人工解译 在ENVI 4.8软件支持下,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三个时期南通市滨海地区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经过Sieve、Clump等分类处理后,得到滨海地区景观分类的初步图像。在ENVI 4.8软件中将分类图转换为矢量图后导入Arc Map 10.0软件的面积计算工具,参考南通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湿地资源普查数据及对滨海地区现场考察的分析,建立南通市滨海地区各景观类型遥感解译标志。根据解译标志,人工修正滨海地区景观分类的初步图像,完善各景观类型信息,形成三个时期的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分布图,分别是1991年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分布图(图2)、2000年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分布图(图3)、2010年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分布图(图4)。
7种滨海地区景观类型中,浅海海域的划分仅仅是为了海域一侧边界确立的需要,而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中并不需要考虑浅海海域,所以在进行人工解译过程中删除了浅海海域部分。因此三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分布图中海域一侧的边界是不一致的,它代表了各时期的潮间盐水沼泽边界,但不含浅海海域。
3 结果与分析
应用软件Arc Map 10.0的面积计算工具,将提取的景观信息按照景观类型进行分类汇总。得到三个时期各类景观的面积信息,详情见表1。
3.1 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1~2010年20年时间,滨海地区的陆域面积总体呈现为增加趋势;其中2000年比1991年增长了62.7%,约8 102 hm2;2010年比2000年增长了84.7%,约17 820 hm2。在1991~2000年间,滨海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相对较低,增长44.1%;水产养殖场用地增长幅度最大,2000年比1991年增长了350.6%;而陆域其他类型用地总面积变化不大,还稍稍减少了5.1%。但在2000~2010年间,水产养殖场用地面积有所减少,降低了21.0%;而滨海建设用地与陆域其他类型用地的面积增幅都较大,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66.3%和174.0%。
从景观分布图上来看,从1991到2000年再到2010年,总体来说陆海分界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渗透,扩张,具体表现为滨海地区陆域景观的总面积在增加。其中前10年变化较慢,滨海地区陆域面积增长不太明显,如从图3上看,仅仅是水产养殖场用地(深色部分)增多,在现在的洋口港附近,多了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围挡区域(与图2比较)。而在2000~2010年,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部分景观变化则非常显著(图5),整体看陆域面积增幅较大(目测就能发现),陆域变宽。景观变化最明显的是在图5中圈出的10片区域,而且这10片区域基本都是由对潮间盐水沼泽地区的围挡形成的(对比图3和图5)。10片区域中,位置1位于海安县,位置2、位置3、位置4位于如东县,位置5位于通州滨海新区,位置6、位置7、位置8、位置9、位置10位于启东市。10片区域中,位置10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河口区域,位置4和位置7分别是在建的洋口港与吕四港。从图5我们还能看到,已经围挡的部分区域(位置3、位置4、位置7)因为还正在建设,所以2010年的遥感影像仍然呈现出潮间盐水沼泽的景观特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遥感影像的解译夸大了2010年滨海建设用地的面积。
3.2 南通市滨海地区海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与陆域景观变化相反,滨海地区海域景观面积在逐渐减少,其中1991~2000年减少较慢,2000年比1991年减少了23.6%;而2000~2010年减少较快,2010年仅为2000年面积的50.6%。
从1991~2000年,潮间盐水沼泽、三角洲(沙洲、沙岛)、淤泥质海滩分别减少了15.8%,53.3%,78.4%;而在2000~2010年,潮间盐水沼泽减少了57.2%,三角洲(沙洲、沙岛)和淤泥质海滩反而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的部分围挡区域(图5中的位置3和位置4)周围的部分出现淤泥造成的。
3.3 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景观面积在不断增加,海域景观面积尤其是潮间盐水沼泽区域面积在不断减少,且减少的幅度相当大,海陆分界线位移明显;个中原因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自然原因造成海岸带淤积,南通市海岸线均属粉沙淤泥质海岸类型,其中有70%以上的岸线为淤涨岸段(从海岸线北端至启东市北面部分)[5-7],1954~1984年间淤涨岸段淤涨率为每年60 m左右[5],由此可以粗略估算自然原因带来的海岸带淤积贡献率。根据1991~2010年的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景观面积变化情况,对该时期陆域景观面积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进行了估算,结果见表2。表2显示,南通市滨海地区陆域景观面积增加的部分是由于南通市滨海地区自然特性所决定的,尤其在1991~2000年间,陆域景观面积的增加基本上都是由海岸带淤积造成的(表2中出现的自然原因带来的面积变化数值大于陆域景观实际增加总面积数值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遥感影像解译误差造成的,也不排除海岸带自然淤积面积估算存在误差的可能),而在2000~2010年间,自然原因对陆域景观面积增加的贡献率也在50%以上。所以在分析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时,对自然因素不容忽视。
二是沿海开发进程加快了陆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加剧了潮间盐水沼泽的减退,尤其在图5中所示的围挡规整的10个区域,与南通市从1991年以后所经历的三次沿海大开发建设浪潮密不可分。1996年,江苏省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江)(部)”的跨世纪发展战略。通过对潮间带滩地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贝类养护基地、紫菜养殖加工基地,这与2000年遥感影像所呈现的水产养殖场面积大幅增加是相吻合的(图3)。2001年,江苏省又提出了新一轮“滩涂开发工程”,项目的目标是增加粮食年生产能力,把昔日的荒滩变成巨大的“粮仓”和“鱼塘”,这也与2010年遥感影像所呈现的包括农用地在内的陆域其他类型用地大面积增加是相一致的(图4)。按照2009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将重点对海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 m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规划到2020年,围填18万hm2海域滩涂。作为江苏省沿海三城市之一,规划方案明确了南通市将重点实施洋口港和吕四-东灶港周边等多个滩涂围垦综合开发区建设,所以在2010年的遥感影像中显示出有部分在建工程出现(图4)。
从景观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力分析可以看出,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变化的趋势和幅度是与沿海开发的导向、力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随着沿海开发大战略的全面展开,作为众多野生动物与植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滨海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必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4 小结与讨论
1)总体来说,南通市滨海地区在1991~2010年期间陆域景观面积不断增加,海域景观面积持续减少,海陆分界线不断向海洋方向移动。其中1991~2000年间变化幅度小,2000~2010年间变化幅度大。
2)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且自然淤积带来的陆域景观面积变化非常可观,可见南通市滨海地区是可以进行适度开发的。
3)南通市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化的总体趋势与沿海开发的政策导向和建设开发力度是相一致的。
4)滨海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且生态效应大、潜在经济值大的特点,不科学的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但却对海洋资源造了严重破坏。所以在进行沿海开发时,包括开发方式、开发范围、开发速度及力度等在内的开发方案制定与实施需慎之又慎,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白林波,白明生,石 云.基于RS 与GIS 的银川市湿地景观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79-87.
[2] 李芳芳,贾永红.一种基于TM影像的湿地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变化检测[J].测绘科学,2008,33(2):147-149.
[3] 吴 涛,赵冬至,张丰收,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33-1840.
[4] 南通市林业局.南通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R].江苏南通:南通市人民政府,2010.
[5] 冯小铭,韩子章,黄家柱.南通地区江海岸线近40年之变迁――江海岸的侵蚀和淤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6):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