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1 03:09: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集合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案设计;培训内容;现场教学;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81-02
目前培训已成为建设工程领域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准,采集最新的信息,掌握高新技术工艺,以及企业开发与发展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因此,工程领域的职工培训市场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成功培训的方式、方法能激发参训人员内在的学习动力、欲望和潜能,既能满足参训人员“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学习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研究问题、增长才干和见识”的培训需要。因此为增强参训人员对培训组织的兴趣和信赖,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是提升培训组织竞争力的源泉。
由于工程领域的参训对象一般都有一定学历基础、工程实践经验或专业技能,他们不同于在校大学生的普通教学。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已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其二,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其三,对所从事的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自我整合能力强,具有自我指导的深刻需求,渴望解决长时间困扰在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从而使专业能力得到升华。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培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在渐进式地改进,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模式为: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手段,附加案例研讨的方法,这种方式运用起来简捷方便,完全由培训师控制整个过程,优点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感知方式,对工程技术中的规范、标准、工艺等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了综合处理,能够调动参训人员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他们增强注意力提高兴趣,有效地帮助参训人员在听课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培训过程中附加一些针对性强的案例,由于它来源于工程实践,甚至是部分参训人员的亲身经历,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很快进入“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也就构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之中。然而,上述这种培训模式,由于时间紧、信息量大,在灌输新知识、新标准时速度快,限制了参训人员联想思维的自由发挥,对新接触的新技术领域没有回嚼的过程。同时,在教案的准备过程中,其内容完全由培训师的思路掌控,学员完全在机械被动状态下接受讲解,虽然准备了大量的图形、影像,表面上看是图文并茂,但是这些图像受到了空间限制和制作者对突出表现焦点问题的局限,其表现出来的重点和难点对参训人员来讲可能有所偏颇。在案例选择上也存在在概括性、难易程度上、重点突出上产生些偏差的可能,使我们的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做好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案,应遵循“六点一线”的思路,即做到贯穿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激情,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这一主线,重点加强“需”、“精”、“析”、“明”、“议”、“嚼”六个关键环节的实施。“需”即预测参训对象的需求,“精”即对培训的内容要精雕细琢,“析”即分析对象、剖析课题,“明”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议”即实地观摩、开展讨论、交流经验,“嚼”即自我整合、破解疑难。此六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提高,下面分述如下:
一、预测参训对象的需求
由于参训人员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的层级不同,我们对每期培训中所涉入内容的广度、深度、重点、难点、进度、所掌握的尺度也不尽相同,必须在训前根据学员的层级分析进行系统准备,必要时还要进行问卷调查,按照需求精心设计内容,体现政策法规、工作实践、技术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并加强对工作经验、学习内容的理论说明与提炼,增强培训内容的说服力。预测参训对象的需求是训前准备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来讲,参训对象参加培训都有进行自我指导的需求、期待学习能解决长时间困扰在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因此他们往往是带着一定的问题,抱着极大的期待和希望去参与学习,因此,我们在前期准备工作阶段,必须运用系统方法按照参训对象的层级结构科学地解决不同的需求,对培训内容按层次分清哪些是需要、哪些是必须、哪些是能够、哪些是底线、哪些是最高标准,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参训对象的需求准确地确定培训目标,确定合适的培训起点与终点,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培训方案。
二、对培训的内容精雕细琢
如何在培训过程中让参训对象抓住本质,掌握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环节,如前所述,我们的参训对象已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对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精雕细琢,使他们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学习新知识会更快、更高效。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做到:基础知识透彻理解,基本概念清晰明确,将学习的新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到知识体系中,这才是扩展新知识的基础。同时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尽量利用多媒体巧妙地使用图形、图表、图像、影像、示意图等会以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和表达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趣味化,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学员差异化需求。总之,我们设计的讲授方案应该让学员不但可以丰富现有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新知识,就像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怀抱好奇的同时,也照亮了前程,去探究技术领域中更深远的世界。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3、教学媒体、课件;
4、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二)进行“活动与探究”
(1)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2)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三)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第三课时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1、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具有:认识、调节、评价、服务的功能
3、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4、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6、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7、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8、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9、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客观条件:社会关系
10、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内心信念
11、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反
映,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且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2、道德因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13、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都应表里如一、恪守诺言、讲求信誉、遵守职业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要求
14、在公共场合中不是还看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1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优于私有制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16、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以集体为重,保障他人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17、国家干部遵纪守法,照章办事,不论远近亲疏;教师平等待每位学生;售货员公平对待每位顾客。这是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要求
18、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慎带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劳动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19、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是社会提倡的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
20、“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体现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简明性
21、“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自主性
2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励志图强,崇尚道德境界的精神
23、认为应该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去说明道德的起源的理
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论
24、“孝敬父母”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任然是一种美德,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
25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26、有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称为公共道德
27、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无爱教育
28、集体主义在道德实践中,认为: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使义利兼顾;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应有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先公后私;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应有的道德要求是无私奉献
29、社会道德要求的基础层次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30、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的标志是:助人为乐;有时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关系到人格、国格大事的是:文明礼貌
31、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的是:社会公德
32、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他是从侧面反映人的道德素质
3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古以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34、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要求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还要具有良好的敬
业精神。(给论述题以提示,一名合格的教师: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
35、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以恭敬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工作专心,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以上描述的是爱岗敬业
36、诚信是一个集体和从业人员个体道德底线
37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对于政府来说,诚实守信代表政府的威望。因此,诚实守信是做人是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
38、在无人的情况下,人能坚持道德观念去做事的行为称之为:慎独
39、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属是:服务群众
40、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办事公道;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诚实守信
41、职业道德的核心与基础:爱岗敬业;本质特征:奉献社会
42、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勤俭持家;社会主义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男女平等。
43、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组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44、《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家庭的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其中“钟礼郝法:——妯娌和睦;“六尺巷:——邻里和睦。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核心是:孝
45、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我国现
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46、个人道德发展的子能够使归根到底取决于:道德实践
47、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道德风尚。
二、多选
1、公民道德其主要内容: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规范
2、道德的本质特征:社会性、阶级性、共同性、继承性、实践性
3、道德主要职能:认识职能、调节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
4、道德的社会作用:巩固经济基础;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影响阶级社会的政治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5、社会经济市场的有序性,依靠:完善的市场法制、市场主体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实现
6、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感召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7、集体利益的主要内容:集体利益处于首要地位;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8、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10、集体主义在道德实践中的不同层次:义利兼顾、先公后私、无私奉献
1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2、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改革开放,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13、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4、爱祖国的实际行为,体现在:学习了解祖国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15、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相对稳定性
16、职业道德的特点:适用范围有限性、发展历史继承性、表达形式多样性、兼有强烈纪律性
17、爱岗敬业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职业偏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扎实工作;终于职守,尽职尽责
18、诚信:“诚”是真实不欺,不自欺不欺人;“信”是遵守约定,践行承诺
19、服务群众要求做到:热爱人民群众,尊重群众,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要文明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精益求精
20、奉献社会要求:立足本职,尽职尽责;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奉献与获得的关系;人心社会公益事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特别是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交通路况复杂,很多道路普遍存在人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再加上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礼让行人的习惯;而行人往往会寻找空隙,随意穿行,导致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被撞的交通事故经常发生[1]。专家指出,通过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技能训练,可以大大降低过马路时发生意外的概率[2]。所以对行人尤其是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有效地道路安全穿行训练,培养起良好的道路穿行习惯,加强其对交通环境潜在危险的认识,对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交通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能体验的交通安全教育三维仿真环境[3],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所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系统,让训练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道路交通事故所引发的安全后果,而且通过多次训练后可以根据道路上过往车辆的速度、距离,熟练掌握能够安全的穿行的时机和方式,提高自身对安全车速和车间距的判断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交通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主要采用MAYA三维制作软件来创建虚拟动态交通场景和各种虚拟物体,使用Unity3D三维游戏开发引擎来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交通体验场景生成、声音设置、交通规则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技能训练等功能模块组成。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管理模块:主要用于保存和设置训练者的个人信息和系统的数据信息。训练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料、历史记录、行走的初始状态和速度等数据;系统的数据信息包括场景数据信息、汽车信息、交通规则数据库等。2)交通体验场景生成模块:主要是利用MAYA三维制作软件创建的场景物体如道路、建筑物、交通标志、车辆、虚拟儿童、教师、警察以及天空背景等三维物体,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交通场景。3)声音仿真模块:为增强虚拟场景的真实感,添加一些烘托气氛的声音,如汽车的喇叭声,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声以及人在发生交通危险时发出的尖叫声等,让用户能融入虚拟交通环境气氛中去,与虚拟环境中的人物产生强大的共鸣。4)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设置多个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和调用相应的场景,实现对少年儿童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5)交通安全技能训练模块:该模块为本系统的最重要模块,主要用来训练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安全横穿道路的技能,提高他们综合处理交通流信息的能力。具体是在系统中采用游戏模式,设置从初级到高级五个关卡,通过创建五个没有红绿灯的车流道路交通场景,每个场景按照游戏关卡的级别设置不同的车流密度和汽车行驶速度。级别越高,车流密度越大,汽车行驶速度越高。然后根据训练者通过鼠标和键盘控制虚拟行人的行走速度和穿越的时机,从低级到高级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车间距的车流中横穿道路来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横穿道路时都不会与汽车发生碰撞,获得20分的积分后,才允许往前进入下一关场景进行训练,最后完成全部关卡并获得100分后才表示取得一次训练成功,以此通过多次训练后,可以提高少年儿童对机动车行驶状况的综合判断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与实现
3.1动态交通场景设计与实现
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是指在静态虚拟城市道路的交通场景中融入交通系统中所有动态的交通活动,在本系统中主要指在虚拟城市道路场景中加入用于训练的汽车和行人、随机行驶的车辆等虚拟物体交通行为,以及对它们的运动进行控制,让它们能够在虚拟交通环境中实现匀速、加速、减速行驶和超越、等待等功能。由于构建上述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比较复杂,本系统先采用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Maya来创建静态三维虚拟城市道路场景和动态虚拟物体,并为行人等动态物体创建骨骼和蒙皮后,通过移动骨骼就可以进行动态物体的动作设计,从而为各种运动的虚拟人和物体设计出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动作,比如虚拟行人的站立、行走和奔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还有路人的自由动作等。然后将以上的交通道路的静态场景和设计好行为的动态虚拟物体在Maya中经过贴图、设置灯光、渲染等工作后,导出保存为FBX文件格式,即可将场景模型导入到Unity3D项目文件的“Assets”文件夹中[4]。场景模型导入Unity3D后就可以用C#或JavaScript脚本语言对场景中的各种虚拟物体的动作进行设计,完成它们在场景中的各种运动,实现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比如将导入的汽车模型放置于道路上,并在汽车上添加如下的脚本,就可使其以一定的速度向前行驶:}系统中为了让训练者体验到更加真实的交通情景和游戏的难度,整个系统设计成五个不同的交通场景,分别对应着由低到高的五个游戏关卡需要穿越的道路,随着训练游戏关卡的升级,场景中汽车的速度和密度会不断地增大,让训练者能在不同速度的车流中得到训练,增强训练的效果。三维动态虚拟交通场景如下图1所示:
3.2三维虚拟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碰撞检测是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有了它可以使用户以更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否认虚拟行人走在路上就可能会“穿墙而过”,汽车在路上行驶就会“钻进地下”等不真实的现象发生。另外,本系统在交通安全技能训练过程中需要检测虚拟儿童与汽车是否发生碰撞,碰撞后不能出现汽车“穿人而过”的现象发生,而且要做出响应,比如发生惨叫和人被撞倒在地等,所以碰撞检测在系统设计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里我们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先给场景中可能会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虚拟物体如路边建筑、道路设施、树木和地面以及汽车和行人等都设置成刚体,然后为它们添加盒状碰撞器,这样它们之间就可以产生碰撞的效果。具体在Unity3d中的设置虚拟物体为刚体和添加碰撞器的参数如图2所示。至于行人与汽车发生的碰撞后的响应,考虑到本系统的主要训练者为少年儿童,为了不让交通事故场面过于惨烈,所以在设计虚拟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没有设计成行人被撞时的惨烈效果,而只是提示“GAMEOVER”表示行人已与汽车发生碰撞,本次游戏结束,同时界面上出现三个按钮,分别为“退出”、“重新开始”和“返回首页”三个按钮,“退出”按钮实现退出系统功能,“重新开始”按钮实现重新载入游戏功能,“返回首页”按钮实现返回主界面功能,具体响应结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主要脚本如下:在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模块中为了禁止虚拟行人行走到机动车道上而不走人行道,必须对道路添加碰撞器及相应的脚本,实现每次用户行走到道路上时,屏幕中会出现“请走人行道”的提示,并且主角会退回到人行道上,提示字会在三秒后自动消失,提示信息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参与训练者的兴趣,本系统采用游戏模式来完成技能训练模块中的五个关卡不同难度的训练过程,每当训练者完成一个路口的穿越,系统视窗右上角的分数会增加20分,并且视窗中会出现“成功穿越”的文字,系统提示信息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训练者完成从低到高难度全部五个路口的穿越后,屏幕会显示“游戏胜利”。
3.3人机之间的交互控制技术研究与实现
人机交互控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特征。通过人机交互手段可以让训练者能够像在现实中一样对在虚拟环境中任意行走和对其中的物体进行实时地操作,并能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信息等。本系统中需要实现利用键盘或鼠标对交通体验场景中的摄像机视角进行旋转变换,对虚拟行人的行走和站立以及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等进行交互控制。
4结论
1利用备课组活动进行修正
在准备一堂新课前,全组教师应首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讨论,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能目标、该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以及该课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分几个步骤等等,以达成共识。在得出初步的意见后,由一位教师执笔,初步设计教案,然后再进行修正。大家共同讨论教案需要增加哪些内容或改变哪些内容,在意见统一之后,再实施。如果采用,网上下载的教案应注意增加哪些内容或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哪些内容应有所变动。对别人的教案只能借鉴、参考,而不能全盘搬用。要针对课本中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研究不同板块的具体要求,从而设计具体的教案。如:在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UFO landed?板块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根据课本中图画内容插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何就图后的问题进行回答,应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等。在Reading板块教学中,教师要考虑采取何种阅读策略来进行,是略读、寻读、不是细读,读后就课文内容如何进行细节处理等。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纵观整个内容去设计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由感悟、理解、分析、归总结到期运用。哪些内容作为提问的形式实施,哪些内容以讨论的形式解决,哪些环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哪些要点以板书的形式列于黑板上等等,这些部署都是教师在课前的教案上应体现出来的。只有加强备课组的活动,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大家群策群力,就能设计出适合于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案。因此,一份好的教案也是许多教师集思广益的产物和共同劳动的结晶。
2利用听课活动进行修正
教案设计完毕后,可由某个教师在某个班级试用,同组教师在听完课后各抒己见,对该课的整个教学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然后根据该课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首先应注意该课的各项教学进程、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善导”、“激趣”、“引思”、“精讲”四项基本教学要素。教学中教师是否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在听完课后,应针对该课中的实际进程,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用颂扬话语进行评论,应客观地从各个环节去评价。如:讲解的内容是否抓住了本节课的关键,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课堂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景,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了哪些问题让学生探究;整个课堂教学是否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等。通过听课活动对原先的教案加以补充和修正,从而使教案更实际化,也更具有操作性。
3利用课后反思进行修正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应根据自己教案的程序和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该教案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导入部分内容与主题是否相关,是否有喧宾夺主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是否与原先教案设定的步骤一致,教学目标的实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些细节问题还需要在教案上进行补充或删减,学生的活动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回顾,才能明白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案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形式的新颖性,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环节的或操作性,不能只凭教师在一课教案使用完毕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很少在课后再对其进行对照、反思、修正,长期如此,很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上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应在平时潜心钻研教学理念、教材和教学方法,取他个之长,补自己之短,在每一节课后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每节课的教案作为自己教学中的新起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在以后的教学中积累经验,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4利用和学生交心进行修正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2岁,因牙齿拥挤不齐于2010年12月在我科就诊,要求矫治。专科检查: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唇发育不足,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错牙合关系,磨牙尖对尖,上颌牙齿拥挤度4 mm,下颌牙齿拥挤度1 mm,前牙Ⅲ度深覆盖,深覆合下前牙咬在腭粘膜上。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计算:SNA角为76.8°,SNB角为69.8°,ANB角为7°,NP-FH为84°,NA-PA角为14.3°,U1-NA为19.2°,UI-SN为91.5°,L1-NB为28.4°,ANS-Ptm为50.5 mm,Co-Po为108.7 mm。
治疗方法:首先取上下颌模型作为资料分析,根据模型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确定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制作平面导板,嘱患者每天坚持24 h戴用,并且每月复诊1次,检查导板有没有阻碍牙齿移动,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观察牙齿的实际变化和矫正效果。坚持3个月后,患者的咬合打开,下前牙压低,磨牙达到咬合接触。然后粘接正畸直丝弓托槽,行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先使用12#镍钛丝1个月,患者不适感减轻后来辅助增加5/16橡皮圈行6拉3来提高排齐上下牙列的速度,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让牵引的力量太大而致使后牙的支抗丧失后移位,待上下牙列排整齐后(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6个月完成)更换16#摇椅弓丝,上颌更换成3/16橡皮圈继续牵引尖牙向远中移动,并行上颌2~20.25 mm的结扎丝结扎,避免2向后移位,等到尖牙快要关闭拔牙间隙后,再次更换成18#摇椅弓丝,继续配合牵引滑动法完全关闭间隙,这时并把同侧的3和6结扎丝再次结扎固定。再次更换5/16橡皮圈行同侧6拉2,并增加同侧下6拉上2的Ⅱ类牵引调整颌间关系,致使拔牙间隙全部关闭。最后更换方丝作精细调整,结束后佩戴保持器,1年后复查矫正效果,重新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并与矫正之前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周期26个月,矫治结束后,患者上颌拔牙间隙关闭,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2 mm,覆合2 mm,尖牙橹行怨叵担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唇前突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对矫正效果非常满意。矫治后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变化:SNA角增加1.2°,SNB角增加2.5°,ANB角减少1.3°,ANS-Ptm增加2.4 mm,Co-Po增加6.9 mm。上前牙内收,U1-NA减小7.2°,下前牙唇向倾斜,L1-NB增加3.4°。上唇突度减少2.6 mm,下唇突度减小1.2 mm。矫治前后比较见图1,图2。患者18岁后因为右上1外伤致冠折根管治疗后行瓷冠修复时的口内模型,见图3。
2讨论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牙齿矫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恒牙期青少年中尤其多见,多数表现为上颌前牙唇向倾斜,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深覆合,上唇短而松弛,下唇紧张;正面观表现为开唇露齿,侧面观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者两者兼有。这类畸形不仅会对患者的面貌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会造成患者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若能把握好时机,及早进行矫治,不仅可使患者的面容得到改善,更有利于患者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常采用拔牙的方法进行矫正,在选择拔牙方案时,有双颌拔牙和单颌拔牙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单颌拔牙拥有更明显的优势:拔牙数少、创伤减少、疗程缩短[2]。首先,采用单颌拔牙矫治方法矫治时,患者只需要拔除上颌两颗前磨牙,保留了完整的下颌牙列,不仅减少了拔牙的痛苦,治疗结束后,又能达到上下牙齿排列整齐美观,改善面容外观的目的。而且完整的下牙弓对上牙弓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支持作用,有利于达到牙尖交错牙合,保持下颌自然牙弓形态,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其次,采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时,尖牙调整为正中关系,而磨牙关系应调整为远中关系。在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中,只需要将上颌前后牙做相向移动,并进行必要的辅助牵引,上颌不需要太强的支抗,下颌磨牙一般不需要移动,就可以达到改变前牙覆盖、调整磨牙关系的目的。如果采用双颌拔牙的方法,则要求磨牙调整为中性关系,那么上颌就需要强力的支抗技术,明显增加了矫正的难度。所以单颌拔牙矫治不仅减少了磨牙移动的距离,有效地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还减少了下颌因拔牙而导致的面型更加后缩的可能性。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常伴有前牙深覆合,然而深覆合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到牙、牙槽骨、颌骨等诸多因素。牙、颌、面是一个整体,其在垂直向、矢状向和水平向三维空间的生长发育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制约的,所以,如何快速而且有效地打开咬合是决定治疗能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单纯地使用直丝弓矫治器来打开咬合,不仅矫治时间长,而且效果欠佳。而直丝弓结合平面导板的方法,其打开咬合所需时间较单纯直丝弓矫治可明显缩短3~6个月,原因是平面导板可有效而快速使咬合打开,有利于后期治疗[3]。当患者在戴用平面导板的时候,上下颌后牙颌向打开,牙槽骨会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长,牙合力消除后会刺激牙槽骨颌向生长,使上下颌后牙及牙槽骨高度增加[4],以达到升高上下磨牙,压低下前牙的效果。通过平面导板打开咬合,然后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摇椅弓进行维持,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和互补作用,缩短了治疗时间,也取得了更好地矫治效果[5]。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平面导板通过消除牙合力的限制,使后牙及牙槽骨高度增加,进而调整面部的垂直向关系,对于下切牙唇倾度较少,下面高短,下颌平面角小,前牙深覆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能够使面型大为改观,获得更好的疗效[5]。但是,对于高角型深覆合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平面导板,因为平面导板会导致患者下面高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使此类患者的面容缺陷更加严重。
综上所述,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的矫治模式具有拔牙少,减轻痛苦,治疗周期短的优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果能准确的选择适应症,通过合理的矫治设计,这种矫治方法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韩爽,刘昕.二类牵引在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的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1699-1701.
[2]孙琴洲,陈风华,常少海.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单颌拔牙的临床探讨[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07):386-390.
[3]金花.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青壮年前牙深覆合[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54-155.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公路交通安全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一、公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公路几何线形设计要考虑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还要注意视距的畅通等等。确定公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公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公路设计中, 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公路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而公路几何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则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
总之,在公路几何设计等各种方案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二、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是勘测、设计简单,方向明确,距离短捷,但直线单调,对驾驶人员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直线,特别在平原地区,不能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但也要注意适当引入曲线,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 Δ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ΔV=15~20km/h。
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些,一般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对于设计车速较高的公路,在计算缓和曲线时,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宜采用0.45m/S3,并相应增加缓和曲线的长度。
在较小半径弯道上,应该设置超高,超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根据弯道半径以及道路等级、所在地区的寒冷积雪程度地形状况等综合考虑。对超高、加宽值的计算,必须有足够的满足,超高、加宽不足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曲线转角对公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大量资料统计,小偏角曲线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急弯错觉,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合理确定路线转角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