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铅球教案

铅球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09:56: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铅球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铅球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前抛实心球;控制策略;防止措施;伤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69-02

一、强化一个安全责任

强化一个安全责任是对老师和学生同时提出的。

作为教师在强化安全责任时,要知道这是一节器材体育课,这个器材——实心球使用不当会有一定伤害性。所以教师在课的设计、课前准备、课中使用实心球以及课后归还实心球时都要考虑周全,面面俱到,将危险排除在预料之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任何一个小小疏忽都有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安全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作为学生也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课中一定要服从老师安排。哪些事可以做,知道哪些事不可以做,知道什么时候捡球、什么时候投掷球,这样使学生在主观、行为上对这节课引起重视。

当老师与学生两种安全责任同时到位时这节实心球课的安全系数就有了较大提高。

二、细化两种讲解

第一种讲解就是讲实心球有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实心球在投掷过程中有可能停球砸到脚、准备时用力过猛向后脱手实心球砸到后面同学、不听信号乱抛砸到人等。以这种方式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又会出现怎样的伤害事故。

第二种讲解就是讲解练习方法。对于持球练习,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持球练习之前对学生讲清、讲细。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用什么方法停球,什么信号是停球、什么信号是捡球、什么信号是投球等都要讲到。这样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样的信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什么事。这样,这节课就不会乱,就会大大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

三、做好三件事

做好三件事分别是看(kàn)、数、看(kān)。

“看”(kàn),是指教师看投掷实心球教学整个过程。在投掷过程中教师要看一看是否所有球已经到准备投掷实心球同学手中,看一看准备投掷实心球同学前后、左右的距离是否已经达到安全标准,看一看投掷信号下达后学生是否将手中实心球已经全部投出,看一看停球同学停球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看,教师可以确认在相关信号下该做的事情是否已经做完、做好,为下一个信号的发出提供了安全保障。

“数”就是数实心球个数。在分发实心球时教师要数一数已经有多少个实心球被用于课中,在练习前教师要数一数准备投掷同学手中实心球个数与所分发个数是否一致,不一致一定要找到,放在投掷区的中央(在分组时,有可能个别组少1人),实心球内容结束时教师要再数一数实心球个数是否与分发个数一致。通过教师数实心球个数主要是防止课中多出的实心球在无人看管情况下有可能带来伤害事故以及防止课后球落操场上,下课后其他班级同学捡来乱投而带来伤害事故发生。

“看”(kān), 就是看管好球。课前老师准备好的实心球放置在操场上,一定要安排将要上课的班级体育委员看管好实心球,不许其他同学拿球来投,同时他自己也不能拿球来投。看管实心球同样出现在课后,从下课到下一课上之前同样也安排体育委员看管(我们体育教师一般是担任同一个年级好几个班的体育课,很有可能一个下午有三个班是同一个内容)。通过看管好实心球,可以有效杜绝课间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伤害事故的发生。

做好看(kàn)、数、看(kān)从上消除了伤害事故产生的可能性,为进一步落实实心球课中安全提供了保障。

四、做好四个步骤

步骤一:停球

同伴投掷来的实心球到脚前面是滚过来的,如果用不正确的停球方法,即使是滚过来的实心球也有可能对脚造成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停球方法,即用脚底停球。同时要告诉学生判断来球只能是左右移动,不能前后移动。通过停球的学习可以有效杜绝由于使用不正确的停球方法而带来伤害事故的发生。

步骤二:捡球

学生将对面滚过来的球停好后,教师不要立刻下达捡球口令,而是看一看投球同学是否将球已经全部投出,确认后再下达捡球口令,同时要求学生捡球时不要抢,捡到球后不要抛着玩,要双手持球于胸前,等待老师下一个口令。这样整个捡球过程就不会乱,就不会出现乱中出错的现象。

步骤三:预备

在预备过程中要求学生双手将球从胸前平稳移动到头顶后方做准备,整个过程速度不能快,防止由于向后用力过猛将球从脑后脱手,伤害到后面同学。

步骤四:投球

学生准备好后,当听到老师哨声(设定哨声为投掷信号),学生必须将手中球全部投出,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无法将球投出应将球还原成捡球状态。这样就会有效防止少部分同学拿到球后,感觉到新鲜先玩一会儿,等其他同学投完了,他才匆忙投出,以这种态度投出去的球难免会出错。

通过对投掷过程中的停球、捡球、预备、投球四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为整节课的投掷安全提供了保障。

五、确定五个距离

距离一:面对面站立的两大组同学之间的距离

在确定这一距离时,教师首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判断这个年龄段学生最多能投多远,然后再根据本班有没有力气特别大的同学,最终确定这一距离。一般小学生15~18米(实心球1kg)、初中生15~18米(实心球2kg)、高中生20~22米(实心球2kg),这样可以保证投出去的球落地是安全的,避免直接砸到某个同学身体或球落地后滚动速度较快而无法停球砸到脚的伤害事故发生。

距离二:在练习中,同一大组两排同学之间的距离

对于这两排之间距离要控制在3~4米,主要是防止准备投掷的同学由于兴奋或紧张,在向后做准备时,用力过猛直接将球向后抛出从而造成伤害事故发生。

距离三:站在同一排同学相互间的左右距离

一排同学站好后,左右之间距离一般控制在2米左右,这样既便于学生左右停对面来球,又便于老师观察学生在投掷过程中的整体情况。

距离四:教师与投掷区的距离

在投掷过程中教师一般是站在队伍的一端,离最近同学要有5~6米,这样可以有效观察课中整体情况,同时有效防止近距离的几位同学投掷时用力不均衡将实心球砸到老师事件的发生。

距离五:与其他班级的距离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实践课教案 中观技术要求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对教案设计的研究,历来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说关注的重点领域。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科教案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设计的一些中观技术要求,做以下探讨:

1 体现教学活动本身所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

体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要求和标准的活动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变化会有必然的期望外,对课的活动本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也应有应然的期望。

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活动本身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教学的实际情景中应产生的结果也应提出要求。如:“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小团体中愉快,融洽地参加活动,课堂充满了笑声,掌声和欢呼声,下课时,学生脸上有出汗,表情愉悦。”等。

教案中书写这样的“标准与结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即时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结果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并及时进行调整或维持,从而有效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 课的目标应具备连续性的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的连续性是指先后出现的课、教学单元、学期、学年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层次的功能与特性的作用下,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时、单元、学期、学年各层次目标的逐级实现而最终加以实现的,“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无论是年级、单元、还是课之间都应注意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前面设计的目标为后面设计的目标奠定基础,后面设计的目标是在前面目标的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①在课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符合课的层次功能与特性,既要注意课与课目标之间的连续关系,又要从属于单元目标,体现上位目标与下位各级子目标之间的逻辑顺序。

3 行为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在制定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时,一般有以下四种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贯穿和体现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课程标准》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模式。根据体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体育知识的操作性特征,它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采取了以行为目标为主,并根据领域差异同时采用其他三种目标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尽可能外显化,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③

因此,体育实践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采用行为目标模式为主的目标表述新方式。一般地,对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特别是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④(1)以学生为行为主体;(2)准确使用行为;(3)规定行为条件;(4)说明预期结果。

4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确定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操作思维,当然包括了分解和整合两个方面。当我们要介绍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时,我们把它分解成为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单单水平目标就有数百个之多,这是认识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途径。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方法,也不宜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经验,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整合。⑤

因此,课在单元目标的实现中起着具体贯彻者的作用,单元目标对每一堂课的实施又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教师对课时计划的设计,就应以单元教学计划为基础,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5 体现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因此,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内容、什么教学手段、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步骤,都应该能够有针对性地为这个目标转化过程服务,体现出内容、方法、手段、步骤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即: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步骤的设计等的目的性都要能体现出首尾呼应的特征,都要为学生能有效地达成本次课的目标服务。

6 按照课的类型设计课的结构和运动负荷

对体育课的类型的划分,在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故而有着不同的类别。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又分别按不同的标准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但无论如何划分,体育课的类型都是对体育课进行的分类,都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课的种类。而且,划分体育课的类型的重要目的都是在于揭示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课主要应实现的目标、应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结构上、内容上、方法上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⑥因此,课的类型对课的结构、内容、方法等都具有导向作用。

由于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主要实现不同性质的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目标又需要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设计,就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由于不同的体育课的结构为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目标所服务,体育课的结构也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设计。

7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设计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外,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⑦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⑧

体育与健康课程特别关注教材的游戏化,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愉快的运动体验中发生身心素质的变化。

因此,教案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8 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要具有灵活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交往、朝气蓬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是一个个充满差异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机会随时有可能发生,各种练习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只会白白丧失良好的教育机会,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与体育课程的教育属性以及课程标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

体育教学活动不适合也不应该进行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而应该在体育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清晰设计的前提下,灵活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

因此,教案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注释

①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②③④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⑤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⑥ 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

1.研究目的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纵观当今的体育课堂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学生并不能真正成为体育学习中的主体。

2.分析讨论

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主体”,但一到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不论什么教材都领着练个不停。“学生活动,主体地位”都成了纸上谈兵。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革教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1 备课时心中有学生。

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案都设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栏目。教师活动主要指教师设计的起步性引导、过程性指导和点拨、帮扶、补救措施及评价的具体方案和行为。学生活动主要指学生学习知识、技术练习的具体方案和操作方法。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育者对学生参与行为的先行设计。主要包括:(1)确定目标。既有教学目标,又有学习目标;(2)做好活动的准备。主要指提供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器材及创设所需的情境及环境。例如课前划好场地,整理器材等;(3)选择符合教材内容要求及年龄特征的活动形式;(4)设计好活动过程。

2.2 课堂上眼中有学生。

备课只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课堂教学才是中心环节。只有在课堂上切实地反映出备课的设计理念,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到实处。(1)让学生唱主角。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独唱、独奏的主角,学生是听众、观众。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教师为主角转变为学生唱主角,教师成为导演、伴奏;(2)充分相信学生。我国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潜力估计过低,信任不足,给学生自我尝试、实践的机会很少。美国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感受不同位置的责任和乐趣,并从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3)指导学生参与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做的动作不如别人,教师课上说某某学生练得好,就认为好,没有自己的观点;(4)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成为主体,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自动与互动,小群体和小骨干是其重要形式和元素;(5)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一员。

2.3 丰富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在体育教学中,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综合性目标,也很难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耐久跑教材,在体育课堂中是否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才符合主体性培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作示范,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我尝试用“观察法”进行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即让学生先观察后正确示范,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用语言把动作要领表达出来;(2)正误对比法。正误对比法是指将错误的动作与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解决难点的一种方法。如,在原地侧向推铅球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能区分“推”与“扔”,我就请出“推”铅球的学生与“扔”铅球的学生进行动作对比,让其他学生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动作,在头脑里强化“推”铅球的动作,渐渐的,学生就能做出正确的动作;(3)情景设置法。是指在学习动作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中,让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创新法。在体育教学中,同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实现,而同一方法、手段又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创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体育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主体学习。

第4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第5篇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是幸福的保证。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此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安全措施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安全措施、教学基础、健康第一

前言:

安全措施是让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小的问题却往往有着安全隐患。课堂的纪律、场地情况、器材的摆放都有可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势必会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而且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受到负面影响。以下就一些方面与大家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 树立安全观

1、 课前备好教案,同时在教案中体现安全措施;准备充分,对体质差、技能差、不听话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2、 课前仔细检查器材,清除已经坏了的跳箱、检查单双杠的螺丝是否松动、排除器械安装不牢固等隐患。定期检查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和增添器材设备。

二、 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

1、 课堂常规的建立

教师多次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带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等。

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

2、 课堂纪律

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

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3、 场地的设置

场地是一堂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又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4、 器材的摆放

器材的放置有必要考究。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作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甚者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此外,体育课后不宜将危险器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随意摆放在操场上以方便下节课使用, 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好玩致使人身伤害。

5、心理障碍的排除

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如看到跳箱、双杠等器械就害怕,对长跑有恐惧心理。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与安全事故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急躁、犹豫、胆怯、急于求成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宣传工作,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健康的锻炼身体。

三、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落,因此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35-03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的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在体育教学中较多地注重体育专项的专业性,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如何培养担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师资,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 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1.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

田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田径教学的规律,运用田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获得田径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田径教学规律;田径教学的实践活动;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2.田径教学能力的外延

第一,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订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第二,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第三,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二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和时间偏少,没有科学系统地安排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6~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2.对学生教学能力缺乏系统、综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成效,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却缺少一个系统、综合的考核办法,致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不尽了解,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致使许多实习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和掌握所学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技战术分析与运动队训练的能力。其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运动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体育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田径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和裁判知识;组织运动队的训练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法;准确掌握体育专项技术要领,动作的难点、重点、易犯错误以及教学步骤。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落到实处。

第一,通过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教态、口令、领操及组织调队能力

从第一学期第一堂课开始就由学生轮流整队集合,主要通过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来进行。要求实习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言谈举止,均以一个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实习生口令的培养,主要针对个别学生采用专门训练的方式,如针对口令不够洪亮的学生,在实习后加喊一节操的口令,队列指挥口令不合格的学生,实习后进行2分钟的队列指挥,组织并调队,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专门性练习,这对训练他们的标准口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编操能力

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实习过程中,安排布置学生编写的教案里要求包括徒手操、游戏、专项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练习。要求书写工整、文字清晰、图文并茂、有动作要点、运动量等。游戏不能重复,要求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进行编排。

第二,通过教学课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学生撰写教案的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多进行试教。在教案撰写上,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了解教案撰写的基本格式,主要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分配、掌握等。教案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在教师确认符合要求后方能上课,教案的撰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堂课的整体把握与设计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上,教师可不断增加对学生撰写教案的要求。主要方法有:一是介绍撰写教案应考虑的因素。如课的时间、学生状况、教学条件、课的主要形式、所教授的内容(复习内容)、各部分的要求、衔接方式等。二是保证课时分配合理,要求学生自己先提前试讲以确保上课时间分配的准确性。三是保证课程内容搭配适当,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的任务要求,符合教学原理与学生练习原理。

(2)培养讲解示范能力

讲解是指对技术动作加以语言的概括,示范是指对动作技术的表演。讲解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试讲,讲解动作要领、要点要求、练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讲解能力。而示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技术技能,促使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运用示范,教会学生示范的技巧、正确的示范位置、合理的示范面和示范时机。善于运用正、误对比示范,善于运用完整与分解示范。

(3)培养学生分析与纠正错误的能力

学生在试教过程中对教学时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能及时发现,但纠正起来就显得束手无策,“某某同学什么技术不对”是试教学生常用的语言,但对产生的原因与纠错的方法,试教学生却极少谈起。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采用典型错误剖析的方法,介绍发现错误后如何分析原因,如何选择纠正手段,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动作,并在每节课中对做得好的试教学生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4)培养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

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是田径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训练的补充。根据教学进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规则。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到什么项目,就讲什么规则。如在学习标枪技术时,按规则要求整理好场地,说明助跑道的宽度,助跑必须在助跑道内,对身体及标枪落地后的要求,成绩如何丈量等。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教师可示范犯规或违例动作,现身说法。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改进技术外,还要对其犯规动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犯规,在进行考核时让学生担任助理裁判员,以提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中试教学生每进行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可有效地将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学生在以后教学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6)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处于主动地位,除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要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最深刻的感染是人品、学识和能力,可见,教师的形象和内在素质是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体育教师应把思想教育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常规的执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产等品质,同时还要讲究方法,以理服人,体现在自己言行的表率作用中。

第三,创建突出学生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在掌握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田径课程评价的新体系。(1)增加评价内容。在学生技术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动作的教学讲解、教学组织方法的实施等能力考核;单项技术科学健身方法与手段创新能力考核;组织竞赛的裁判知识与能力等考核。(2)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的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进行田径技术考核时,技评达标与讲解示范同时进行,其中技评达标要以一定的强度按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规格完成。(3)改革评价形式,实施教师集体评价与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技术考试采用抽签制,把A(短跑、跳高、铅球)、B(跨栏、跳远、标枪)以跑、跳、投的形式分为两组以及定向越野比赛(必考项目),学生采取抽签方式,选择一组内容中两个项目进行技术评定。理论考核以基本理论、技术理论、裁判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试卷形式进行评价。(4)突出能力评价。为了实现田径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在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能力考核,将能力评价贯穿于每个评价环节中,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技术动作的教学能力、运动训练的实施能力、田径比赛的组织能力和健身方法手段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抓实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创建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组织和带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基本功、基本技能比赛。开设和安排形式多样的小讲台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轮流的形式来上课,要求他们编写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要求,结束后老师进行讲评;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检查,如教案评比、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体育专业说课比赛等,以赛促练。

第二,丰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非体育专业班级的课外体育辅导员,协助做好课外活动的组织辅导、运动竞赛的训练与指导,以及健身知识的传授与推广等。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在实战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技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一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选择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优秀中学体育教师的课进行观摩,在课后为学生讲评课中的要素,组织学生对课的设计、教法的组织和运用进行讨论,分析出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二是让学生亲身走进中小学校园,担任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工作或参与运动队训练;三是通过高校在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接轨。

第四,严格把关,抓紧抓好教育实习。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严格把好教育实习的质量关,杜绝将教育实习变成一门普通的高校课程,甚至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教师应切实负起监督、指导的职责。在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教师应抓住几个重点:一是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与实习基地共同切实把好实习质量关;二是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指导工作,尤其是课前准备的指导和课后评议,包括课程的准备、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教法的准备,以及在课后的评议与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4)

[2]王美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2005

[3]张来霆.田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差异性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63-01

体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对学生体魄的强健和体质的增强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有很多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没有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是在班级和课程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是在同一个班集体内,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差异性教学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体现了教育的平等观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对比,差异性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性化。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体育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体质,也可以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学习技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差异性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竞争意识方面也有所帮助。

二、体育差异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中,集体运动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初中学生正处于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阶段,十分注重团体合作。所以,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集体作为出发点。但是,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差异性教学的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的特点、个性和体育特长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会使差异性教学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例如,一个学生天生的力量比较大,但是但方向感不好,比较适合拔河或举重的项目,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非要安排这个学生去扔铅球,这个学生的天赋遭到了埋没,差异性教学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有很多初中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缺乏认识,认为上体育就是玩游戏,还有很多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把全部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

面对这些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要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适度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以篮球训练作为例子,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对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扩展。在对位置进行分配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潜在能力和篮球天赋,确定学生所在的位置能够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某个学生的投球技术比较好,就可以让他当球队的大前锋。

三、差异性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差异性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动力,只有有了教学目标,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动力,也可以使教学的思路和步骤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并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目标。通过根据差异性教学制定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所以,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得不到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也没有针对性,这样反而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差异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实施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与提高。

教师应当对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在实施球类运动教学时,有的学生对足球感兴趣,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乒乓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运用差异性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结语:

本文分析了差异性教学的含义和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差异性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究。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差异性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也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缴润凯.关于差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7期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体育教学要求。经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并具有普遍性。只有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很少。有的学校30多个教学班一共三名体育教师,一名体育教师负责多个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需要备写多个年级的教案,有时一节体育外堂课2―3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多至100名左右。可想而知,要想上好一堂体育课,确实很难。

2我国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不好上与学校的场地器材配置不完善密切相关。试想一下,如果一所学校里连一块广阔的田径场都没有,有的也是杂草丛生、面目全非。没有正规球场、篮球架也是以前的“退役者”,能用的球类也很少,如何去上好我们的体育课。这才叫“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有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记得又一次,我去市里听优质课,有一位老师为了上一堂篮球课,用车从学校运来众多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包括40多个篮球(全是新的),呼啦圈、标准障碍物以及多媒体设备一套等等,其场面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在课上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和感触自然多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一些,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好一点。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有几个能有如此优越的体育课教学条件。哪怕是有几个能用的篮球和一台录音机也是挺好的。当然,没有这些优越的教学条件,我们也应该努力挖掘资源争取上好每堂体育课。

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必将有利体育课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体育课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制度有待改善

当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但在体育课上学生出现的大小伤害事故,受害人经常控告学校和体育老师监管不善,让学校和体育老师受到控诉、赔偿、处分甚至丢掉工作,这给体育课的教学带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由于这一原因,在体育课上老师首先要嘱咐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危险性的项目干脆不上,甚至连场地和器材都去除了。(比如:有高度的单、双杠,有硬度的铅球、标枪、铁饼等项目几乎都退出了体育课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简单的游戏等等。这样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精神,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会养成,不是光靠口头鼓励“你要勇敢,你要坚强”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只有出台一部较好的学校意外伤害事故责任的法规,保证学校和老师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标准》,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体育课,才能达成我们预期的课程目标。

4转变观念,提高全民体育思想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