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6 10:25: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价值评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账面价值;

市场价值;现金流量;EVA

业价值评估是指为分析和衡量企业的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的一种经济评估方法。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至少在对外投资、企业并购、管理决策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在财务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以下几类。

(一)账面价值调整法。根据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进行估算。但是,账面价值并不能反映企业的价值。第一,物价的变动,使得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不等同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必须对账面价值利用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第二,技术的进步可能使某项资产提前报废或贬值,使得账面价值偏离其市场价值,这方面也必须根据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因为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整体的价值,而非单项资产的简单相加。所以,在考虑系统原来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其协同价值,即1+1>2。因为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人力、物力、财力组成了一个组织系统,该组织的运转会产生比其自身资产账面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比较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类似于会计计量中的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更好的反映了现时市场的价值。这一方法消除了历史成本法带来的因为时间差异面产生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严重偏离。

(三)清算价值法。清算价值法认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进行清算并偿还债务后的价值。很明显,这一方法忽略了持续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清算价值同样也忽略了公司的人为组织因素,也不一定存在完善的清算市场。

(四)Tobin-Q法。Q=公司市场价值/公司重置成本,而重置成本比较难计算,所以一般用近似值,即Q=股票市值/净资产。而公司价值=资产重置更新成本+增长的期权价值。

(五)市盈率模型。市盈率模型是利用公司的市盈率与可比公司的市盈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企业价值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能否存一个可比的公司,公司价值是否可比。因而,一般可比公司实际是选择所在行业的平均数量为基准,主要为平均的市盈率。所以,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的每股净利。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市盈率。因而,此模型一般比较适合于β值接近于1的企业。

(六)市净率模型。和上述市盈率模型相似,此模型主要利用市净率与可比企业进行比较,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这种方法适合于拥有大量资产、且净资产为正的企业。

(七)市销率模型。市销率模型主要利用销售收和可比企业进行对比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因此,此方法适合于销售成本趋向于行业平均的企业。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市销率×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其中市销售率=股价/每股销售收入。

(八)现金流量贴现法。

利用模型:

价值=

现金流量是指t是指各期的预期现金流量。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现金流量:股利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和实体现金流量。这一模型的重点在于预计各期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和期限。一般采取持续经营假设,即n为无穷大。现金流量的预测一般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如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稳定期等,因而可以结合增长率进行预测。资本成本一般采用市场上无风险利率,如国债利率进行预测。

(九)EVA/REVA模型。EVA指经济价值增加模型,REVA是指修正后的经济价值增加模型。EVA/REVA主要用经济利润的观点。其基本思想是,不管是权益资本还是债务资本,所有资本都有成本。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超过所有资本的成本,才是真正创造的价值,即EVA。EVA基本计算公式: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资本成本率

而企业价值的计算为:企业实体价值=期初投资资本+EVA现值。EVA现值的计算同样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模型进行折现,计算可持续经营下EVA的现值。REVA是在EVA基础上进行修正,REVA认为创造价值的资本不是资本的账面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

(十)MM杠杆公司价值模型。F.Modigliani和M.H.Miller教授在建立资本结构的MM理论过程中,利用了公司价值的概念。其公式是

其中:V为企业价值;Vu为非杠杆公司现值;Tc为公司税;Tps为持有股份所得而征收的个税税率;TpB 为持有债券所得而征收的个税税率;B为公司负债。

上式说明,在无个税时,企业价值即为V=Vu+Tc•B;即企业负债越大公司价值越大。在无公司税时,企业价值即为V=Vu.即企业资本结构不影响企业价值。

(十一)Black-Scholes期权模型。借自此模型,我们可以认为,公司是否继续经营,其实是一项期权,因而可以用此模型进行预测公司的价值。可以把公司的经营看成是一项看涨期权。

二、对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据巴菲特的观点,只有贴现金流量模型才是唯一正确的估值模型。原因是只有贴现现金模型才能比较准确的评估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内在价值。笔者持相同的观点,因为价值评估更多的时候所评价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而非历史价值。另外,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是企业现金流量,不受会计量方法的影响,防止了会计操纵对估值的影响。另外,体现了对宏观经济的反映。能更好的体现企业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相龙慧.我国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2007年硕士论文

[2]陈作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

第2篇

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 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 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 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 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

3.2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编写依据;设计思路

一、《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背景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环境变化更加显著,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企业经营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这必然导致企业管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正确分析企业的价值,合理预测发展前景,从而作出收购、兼并、出售等有关资本运营的重要决策;企业管理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以价值提升为行动的标杆,增强企业价值管理意识,从而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但是在中国,企业价值评估还是一个新的评估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如果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合理确定企业的价值则将成为价值评估师和投资分析师的重要责任和评估发展方向。

根植于现代经济的企业价值评估与传统的单项资产评估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价值分析和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把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整体并主要依据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活动。企业价值评估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复杂,不但涉及到企业的“外环境”,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还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硬资源”,如厂房设备、土地、原材料等,以及企业内部的“软资源”,如核心技术、战略思想、组织文化、品牌和商标、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等。因此,在资产管理(专门化)专业教材体系中单独编写一本《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就显得完全有必要。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资产评估(专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明确。这是由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我们国家企业价值评估事业才刚刚起步,将企业价值评估作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加以研究,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企业价值评估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价值评估实践面临许多问题与新的课题,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上也仍然处于模仿阶段,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总结和方法上的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

基于这一现实,《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资产评估重要分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培养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未来高端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也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全面学习与应用企业价值评估知识和技能的通用教材。

二、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种类繁多,层次不一,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美国布瑞德福特康纳尔的《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2001)、美国阿斯沃思・迭蒙德理的《价值评估:证券分析、投资评估与公司理财》(2003)、美国汤姆・科普兰等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3版)》(2005年)、瑞典戴维・弗里克曼等人的《公司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国外的这些教材系统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如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对价值评估法、期权定价评估法,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强调企业价值评估的动机,并指出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突出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穿插了大量的实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然,国外教材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未结合中国国情。国外教材所介绍的方法和所举的实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比如有人就曾质疑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应用的可行性。其二,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国外教材的编写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往往着眼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原理与流程,这未必符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关企业价值评估的教材也比较少。主要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俞明轩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4)、汪海粟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5)、王少豪著的《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2005)、成京联、阮梓坪:《企业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这些教材各有千秋,有的强调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整性,有的注重实务的操作和案例的点评,有的紧密结合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内容。

但总体来看,国内现行教材的编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位问题。在编写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教材的阅读对象,现行的教材在这一问题上不够明确,导致内容要么太多、要么太深,其实有些研究性的内容可放在研究生层次再探讨。第二,体系问题。一本适合于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容体系,是按照评估流程还是突出方法介绍?现行教材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第三,应用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现有的教材大部分注重的是理论的介绍,而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第四,创新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国内外本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现有的教材有的注意了,有的没有注意。第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形式不够灵活,缺乏生动性,难以吸引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的眼球。

三、《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设计思路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是:为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编一本系统、实用、创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力求达到如下要求:

1、搏采众长。既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又要总结和考虑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成功经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参考和吸取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点,尽量做到既反映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发展潮流,又切实体现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际状况。

2、强调应用。鉴于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既有贯彻整章的大案例,又有解释某一知识点的小案例,同时专门设计一板块,以体现我国企

业价值评估相关最新制度规范的内容,反映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的难点问题。

3、突出创新。我们力争在参考和借鉴已有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基础上,在教材体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体系上,追求完整系统;在内容上,既反映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又反映中国实践现状;在形式上,改变过去教材编写注重模型推导的传统,强调模型蕴涵的原理和应用的过程,并通过一些小栏目(如名人名言、背景知识)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以我国现阶段企业为对象,在反思我国过去企业价值评估以成本法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既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和原理的介绍,又进一步拓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将教材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企业价值评估理论。首先回顾了企业价值评估产生和发展历史,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国内外最新动态;从企业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和企业价值类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企业本质,界定了企业价值评估定义,明确了企业价值评估目标;在此基础上,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评估种类与内容。

第二板块:企业价值评估技术。本板块一方面注重介绍企业价值评估操作程序及其细节问题,同时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暴露出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着重阐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价格比率的企业价值评估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同时引入相应的案例,以进一步掌握这三种方法的应用。

第三板块:企业价值评估应用。本板块是对以上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技术的拓展应用,主要围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热点问题,探索了特殊情形的企业价值评估、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管理与企业价值评估等三个专题。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体系构建、内容阐述和形式设计方面将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系统性。本教材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基础、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体现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第二,基础性。本教材不搞“大而全”,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的介绍。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初步探讨并购含义及价值评估意义的毕牛,介绍了四种并购中评括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也括成本法、市场法、协同效益价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

公司并购是公司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既是一种重要的投资行为,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企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并购被市场低估的企业,通过整合包装,变现其应有价值;二是发现企业的潜在价值,通过并购,寻求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达到“1 +1 >2”的价值增值目的;三是通过并购实现市场和规模效应,增强并购方企业的市场主导力,提高其盈利能力,实现价值创造。可以看出,价值概念贯穿于企业并购始终,价值评估则是首要环节,是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基础,也是并购成败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评估企业价值成为企业并购理论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并购中价值评估的四种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成本法

    成本法适用于拥有较多有无形资产,且资产价值比较容易确定的目标公司,通过确定目标公司净资产来评估目标公司价值的方法。成本的选择有三类:账面价值、重置成本和清算价值。

    账面价值是会计上的概念,它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净额,在会计中,许多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人账。因此,此时的账面价值实质上是净资产的历史成本。采用账面价值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常采用如下公式:

    企业价值=净资产账面价值x(1十调整系数)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是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获利能力,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可操作空间,会对资产的帐面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结果。

    重置成本是以目标企业的各项实体资产为价值评估单位,以单项资产的全新重置成本为评估基础,以资产存在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为理论基础,采用如下公式确定各单项资产的价值:

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重置成本一实体性贬值一功能性贬值一经济性贬值

    企业的评估价值=e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

    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评估企业价值,方法简单易懂,但是三项贬值的确定则需要很多专业判断,需要利用大量专家的工作。因此,这种方法评估评估成本可能较高,更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资产的评估。

    二、市场法

    市场法又称为市场比较法,是指通过与市场上相同或相似的企业进行比较、修正来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采用市场法进行目标公司价值评估,评估结果准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选择于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可比公司的可比性强弱,可比性强,准确性就高;二是选择的比较指标反映目标企业价值的程度,指标越能体现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价值的准确性越高;三是调整系数越科学,就越能够缩小评估误差。采用比较法确定企业价值的基本模型如下:

    v:目标企业价值;

    x;目标企业可观测变量;

    v,:可比企业价值;

    x,:可比企业可观测变量。

    v:可以是市场价值,或者是公允的交易价格,x,可以是每股收益、资源储量、客户量、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同类机器台数等可比指标,x是口标企业的相应指标。

    这种方法所依据的一个特有假设前提是,评估对象v:与x,的比例与可比企业的v与x的比例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挑选与企业价值v具有高相关性的评价指标x成为价值评估的一个关键步骤。一般而言,x的选取应与资产的价值存在着因果关系。调整系数可以根据根据影响企业价值的非重要因素存在的差别确定。

    市场法中所采用的指标和参数都比较容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现实,市场价值的引人,涵盖了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股值信息,调整系数的引人则能否反映企业管理效率、资源察赋等差异。市场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全面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市场的有效性要求较高,选择可比公司、设置代表性指标也有一定难度。

   三、协同效益价值法

    权重法的理论前提是,企业并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权重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并购和被并购企业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测算整体企业价值,再根据两个企业净资产各自占整体企业净资产的比重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估值模型如下:

净资产的确定可以由合并双方的财务报表计算获取,合并后企业整体价值则需要假设企业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然后估算得出企业整体价值。

    权重法适用于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益为目的企业并购定价。这种定价的基本思想是,目标企业单独的价值不代表并购价值,其真正价倩在于并购后所产生协同效益时的价值。因此,目标企业价值取决于并购后企业整体的价值。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产生协同效应只是并购的目的,并购后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的效果都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并购后企业整体的价值也难以确定,因为涉及太多的主观估计和不确定因素,这会使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是,权重法的引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重新审视目标企业价值,挖掘目标企业潜在价值的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会。

    在现实的并购实践中,并购双方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从并购方来说,如果能够认识到目标企业能够带来协同效应的潜在价值,则有利于减少误据并购方案的风险。从目标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从产生协同效益的角度去认识自身价值,或许可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避免贱卖白己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应该大于其消极因素。

    四、现金流折现法

    现金流折现法是从企业价值的实质出发,从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两个纬度综合考虑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并购是并购方并购目标企业的净资产而不是总资产。因此,在并购中,用现金流折现法评估的是目标企业的权益价值或者说公司价值,而不是实体价值。基于此,现金流折现法模型如下:

    并购企业价值二并购公司预测期归属于股东的现金流量现值+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在应用这种方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时,需要关注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行业不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企业所产生现金流的特点也就各异。折现率的选择则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其他投资机会等因素。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价值评估 DCF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企业价值评估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极其重要,能够帮助管理当局有效改善经营决策。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可以帮助经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合适与否对企业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类别、原理及使用范围

1.成本法

(1)原理

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2)适用范围

原则上说,对于一切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适用。具体而言,除单项资产和特殊用途资产外,对于那些不易计算未来收益的特殊资产及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的资产评估业务都可用此法进行评估。

2.市场法

(1)原理

市场法是按所选参照物的现行市场价格,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参照资产之间的差异并加以量化,以调整后的价格作为资产评估价值。

(2)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评估业务。只要满足市场法的3个前提条件就可以运用市场法。但下列情况不宜采用市场法:(1)因资产具有特定用途或性质特殊,很少在公开市场出售,以致没有公开市场价格的资产,如专用机器设备,或无法重置的特殊设备都不宜采用市场法;(2)对于大多数无形资产而言,因其具有保密性、不确定性及不可重复性等特点,所以其交易价格资料往往不对外公开,评估人员无法收集其价格资料,因此不宜采用市场法。

3.收益法

(1)原理

收益法是通过预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收益并将其折现,以各年收益折现值之和作为资产的评估价值,是以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计价尺度。

(2)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或者能够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者无法重置的特殊资产的评估活动,如企业整体参与的股份经营、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兼并、重组、分立、合并均可以采用收益法。此外,可以单独计算收益的房地产、无形资产也可以应用此法。

(二)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

1.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成本法:

a.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

b.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成本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的,如复原重置成本的计算、成新率的计算等,要求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收集;

c.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损耗是必要的;

d.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是可以复制的。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并且在持续使用中为潜在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

2.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市场法:

a.有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

b.公开市场上存在在功能、面临的市场条件上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资产及交易活动(参照物),且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间隔不长。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c.参照物的基本数量至少为3个,参照物成产成交价格必须真实,参照物成交价应是正常交易的结果,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之间大体可替代。

3.符合以下条件的评估项目一般选择收益法:

a.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计量。要求被评估资产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

b.资产的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计量。

c.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

(三)高科技企业特点及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1.高科技企业的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大于有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对有形资产较为困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技术、专利、商誉、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为价值核心,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与实物资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

(2)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中很难找到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由于高科技千差万别,一般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相当且可比的企业,这会给评估师利用可比企业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带来更大的难度。

(3)高科技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符,从而在评估时对企业历史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

(4)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太大,对风险缺乏有效测量,难以估计企业的未来收益,即使进行估计,主观因素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是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

2.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

(1)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初创企业资产基本不能够产生现金流量,完全由专利或专有技术期权组成是期权定价法应用的特例。初创期企业往往是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比例很小的企业,净现金流量为负,以单一的技术及产品为主,可采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评估。

(2)取得一定销售收入、但净现金流不一定为正的企业,可将研发费用资本化,采用净利润法评估

在一般的会计处理中,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一般作为管理费用列支,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不作资本化处理。高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科研机构、持续投入等)是企业获利能力延续保证。研发费用应视为为取得未来收益所进行的投资,将其作为长期投资,直接进行资本化,在适当的年限内摊销,计算出当期净利润,这样有利于估测企业利润增长趋势。

(3)对实现净现金流为正、较为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净现金流贴现法仍是较为适用的

净现金流贴现法符合资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比较真实的模拟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现途径和过程。该方法对于净现金流为负的企业评估误差较大。

3.降低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主要途径

(1)根据高科技企业所处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对高科技企业估值模型进行修正如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调整、利用收入指标如价格销售比模型、修正的市盈率模型等。

二、DCF估值方法讲解

(一)DCF估值方法简介

DCF估值方法又叫做现金流贴现模型,是由美国西北大学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现金流贴现法原理是通过评估未来的现金流和其风险,并把风险评估纳入分析,然后找到现金流的现存价值,来完成现金流贴现法。

(二)DCF估值模型的建立

该模型是依据未来收益折现法建立的。模型公式为:

V=Ci/(1+r)i + Cj×(1+g)/(r-g)/ (1+r)j (i=1,2,3……n,j=n)

其中,V 是企业的评估价值,Ci为公司第i年自由现金流量,r为预定折现率,g为公司的永续增长率。r是由加权平均资本即WACC确定,g是根据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Ci根据公司的财务预测数据确定。

1.r的确定

r=WACC=KiWi+KeWe

其中Ki 、Ke分别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Wi 、We分别为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在公司长期资本结构中的比率。

(1)Wi、We的确定

Wi=有息债务/(有息债务+公司所有者权益)

We=公司所有者权益/(有息债务+公司所有者权益)

(2)Ki的确定

Ki= Kd×(1-T),其中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Kd为债务的税前成本。

Kd=KdlWdl+KdsWds,其中Kdl、Kds分别为长、短期债务的资本成本,Wdl、Wds分别为长、短期债务占的比重。

(3)Ke的确定

Ke=Rf +β×(Rm-Rf),其中Rf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预期收益率,β为某一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β系数值为所考察股票的收益与整个市场股票组合M收益的协方差和M收益的方差之比,整个股票市场收益的β值等于1。

如果某一股票的β系数大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动幅度大于整个市场收益的波动幅度,因而其风险也大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如果它的β值小于1,表示其收益的波动幅度小于市场收益的波动幅度,风险水平也低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

2.g的确定

g为公司的永续增长率,在稳定状态下,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永续增长率是相同的。根据竞争均衡理论,后续期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体等于宏观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大多在2%-6%之间。

3.自由现金流量Ci的确定

Ci=净利润Ci1+折旧Ci2+摊销Ci3+利息Ci4-资本支出Ci5-净营运资本增加额Ci6

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编制的,因此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加上计算净利润时已扣除但实际上并没有资金流出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一般为债务利息,属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减少了净利润,而不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应当从净利润中加回;资本支出是投资厂房、机器设备等耐用品所需的支出,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净营运资本增加额是公司增加的投资,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

(三)DCF估值模型构架图

(四)附录 相关参数确定依据

1.Rf一般采用相对应期限国债的收益来估计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2.Rm一般采用证券市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3.β=COV(Ri,Rm)/σ2(Rm),其中COV(Ri,Rm)为股票i的收益率Ri与市场组合收益率Rm的协方差,σ2(Rm)为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COV(Ri,Rm)=E{[Ri- E(Ri)]*[Rm- E(Rm)]}, σ2(Rm)= E{[Rm- E(Rm)]2}。

参考文献:

[1] 单炳亮.公司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4

[2] 科勒(Koller,T.),(荷)戈德哈特(Goedhart,M),(美)威塞尔斯(Wessels,D)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评估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M].高建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第6篇

内容摘要:价值评估是一种“分析”方法,要通过符合逻辑的分析来完成。科学的分析来源于充分的理解,而充分的理解建立在正确的概念框架基础上。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司估值的概念,其次对一般的价值评估原理进行简要介绍,特别对相对估值方法的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实证来进一步检验股票相对估值法理论。

关键词:股票估值 相对估值法 市盈率模型

在引入估值方法的概念之前,本文先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加以阐释。企业价值评估简称价值评估或企业估值,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经营单位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的管理当局改善决策。

价值评估是一种“分析”方法,要通过符合逻辑的分析来完成。科学的分析来源于充分的理解,充分的理解建立在正确的概念框架基础之上。企业价值评估涉及大量的信息,有了合理的概念框架,可以指导评估人正确选择模型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因此,必须正确理解企业价值的有关概念。如果不能全面地理解价值评估原理,随意套用模型是不严谨的。

价值评估模型分类

应用较广泛的估值方法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流派:内在价值法和相对价值法。另外一些学者根据因素分析和计量统计衍生出的估值方法,主要包括信息观估值理论、计量观估值理论和期权估值理论等。下面主要介绍内在价值法与相对价值法。

(一)内在价值法

内在价值法亦称贴现法,主要包括公司贴现现金流量法(DCF)、现金分红折现法(DDM),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费雪在其1906年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中,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及价值的关系。他认为资本能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贴现值。从估值原理的角度来看,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决定的股票价格,而内在价值法体现的是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即先通过对企业估值,然后根据股份的大小估算出股票的价值。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亦称可比公司法,是指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对可比较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分析,特别要关注有着相近业务公司的新近发行以及相似规模的其他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以获得估值基础。主承销商审查可比较的发行公司的初次定价和它们的二级市场表现,然后根据发行公司的特质进行价格调整,为新股发行进行估价。在运用可比公司法时,可以采用比率指标进行比较,比率指标包括P/E(市盈率)、P/ B (市净率)、P/S(市销率)、EV/ EBITDA (企业价值与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收益的比率)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比率指标是市盈率和市销率。下文着重就相对估值法模型进行介绍。

相对估值法模型

(一)市盈率估价法(P/E)

市盈率P/E一般表示为:

(1)

在诸多相对估值法中,市盈率估值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优点如下:它是一个将股票价格与当前公司盈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直观的统计比率;对大多数股票来说,市盈率易于计算并容易得到,这使得股票之间的比较变得较为简单;它能作为公司其他一些重要特征(包括风险性与成长性)的代表。

但是在使用P/E进行估价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当每股收益为负值时,市盈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其次,公司收益的波动常会引起市盈率在不同时期出现戏剧性的变动。对周期性公司而言,盈利水平随着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但价格反映的却是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因此,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在经济衰退期会处于顶峰,而在经济繁荣期会处于谷底,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最后,在缺乏未来成长性、收益不确定性的正确预测条件下,市盈率只是从相对盈利性角度对可比公司进行比较的一个指标或参数,最多是相对价值所依赖的价值尺度之一,市盈率法必须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二)市净率估值法(P/B)

市净率P/B一般表示为:

(2)

市净率估值法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P/B比例在使用中具有如下优点:帐面价值提供了一个对价值的相对稳定和直观的量度,投资者可以将其作为与市场价格比较的依据; P/B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跨公司的比较标准;即使是盈利为负,从而无法使用P/E进行估价的公司也可以使用P/B比率进行估价;对于非持续经营的公司,也较适用于用帐面价值进行估价;因为每股帐面价值比EPS更稳定,当EPS过高、过低或变动性较大时,P/B比P/E更有现实意义。

但市净率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一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言比较重要的资产没有确认入帐,比如说商誉、人力资源等;当公司在资产负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时,作为一个相对值,P/B可能会对信息使用者有误导作用;多数国家的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帐面价值等于最初的购买价格减去折旧。由于通货膨胀及技术进步,可能使得帐面价值对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背离,这将使得各公司之间的P/B缺乏可比性。

(三)市销率估值法(P/S)

市销率P/S一般表示为:

(3)

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是估价中最常用的两个比率。然而,近年来,分析家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市销率(P/S)进行估价。和其他估值比率一样,市销率在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P/E和P/B为负值时会变得毫无意义,而P/S估价法不存在上述问题;与利润和帐面价值不同,销售收入不受折旧、存货和非经常性支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影响;它比较稳定,不像P/E那样易变动;在检验公司定价政策和其他一些战略决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它是一个比较便利的工具;收入确认会计政策也可能受到人为的操纵。

局限性:价格/销售收入乘数的分母是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位于利润表的顶端,换言之,该乘数可能会因为无法识别各个公司在成本控制、利润等方面的差别,而导致错误的评价。尤其是当使用该乘数对有着负利润和负帐面值的处境艰难的公司进行估价时。所以分析师不能仅仅依靠价格/销售收入乘数对公司进行评价和比较,而是需要结合价格/收益乘数、价格/股权自由现金流乘数等指标综合判断。

应用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本文以上市公司长信科技(300088)为例,采用较常用的市盈率估值模型对其进行估价。

长信科技系2000年4月10日成立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1月整体变更为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400万元。长信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电子显示材料—ITO导电膜玻璃的研发生产经营。

主营业务:生产、销售各种规格的超薄玻璃、ITO导电膜玻璃和其他高科技薄膜产品;真空应用技术咨询、服务;相关配套设备、零配件及原辅材料(国家限制、禁止类产品及有专项规定的产品除外)生产销售。所属行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长信科技于2010年5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企业首发股数为3150万股,首发价格为24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36.12元。

下文根据市盈率模型进行估价:

首先,要选择电子元器件行业内与长信科技相近的股票,选择的依据为股票的驱动因素。在市盈率模型中,驱动因素有增长潜力、股利支付率和风险(股权资本成本的高低与其风险有关),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为增长潜力。为了反映增长潜力这一主要驱动因素,本文选择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及贝塔值作为筛选股票的标准。贝塔值为衡量个股与市场相对风险的指标,若贝塔值大于1,则个股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其收益也相对较高,一般被称为进攻型证券;同理,贝塔值小于1的证券被称为防守型证券,贝塔值等于1的证券被称为中立型证券。本文根据长信科技的每股净资产增长率与贝塔值来选择行业内相似的股票:长信科技的每股净资产增长率约为4.87%;由长信科技的招股说明书,“随着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的高度重视,平板显示行业的关键基础材料得以快速发展,公司亦随之持续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长信科技属于进攻型证券,贝塔值估计为大于1。根据以上两个指标,从电子元器件行业选出莱宝高科等13只股票作为参考股票,具体情况见表1。

其次,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得到行业内市盈率平均值为59.94,由长信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数据,长信科技的每股收益EPS为0.64元。根据式(1),长信科技的估价为59.94*0.64=38.36(元)。

结论及思考

IPO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后(一般指第一天)的市场交易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出现了巨额的价差,导致首次公开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收益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长信科技的合理估值应该在38.36元左右。而长信科技首发价格为24元,当日最高成交价格为38元,最低价位35.13元,收盘价格为36.12元,存在IPO抑价现象 。首发当天的走势比较平稳,股价在36.5元上下波动,故认为市场对长信科技的估价与本文估价38.36元相差不大。长信科技首发当日的分时走势图,见图1。

至此,本文完成了对股票相对估值法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相对估值法作为一种实务界普遍使用的方法,存在简单方便、容易使用等优点。如对同期发行的中国农业银行使用市盈率模型进行估计:以银行行业平均市盈率10作为农行的市盈率,将其乘以农行的每股收益0.25元,可以简单地估计出农行的发行价格。然而相对估值法存在诸多缺陷,如行业市盈率未必能代表公司特定的市盈率、每股盈利的计算存在被人为操纵的因素以及缺乏基础分析的支持,容易导致对公司估值的偏离。正如本文在介绍市盈率模型缺点时所说,可以采用其他的估值方法如内在价值法对相对估值法进行补充,以得到股票的最优估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戴书松.公司价值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摘 要 商业银行的价值衡量和一般的企业不同,本文首先通过比较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些评估方法,然后提出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模式,最后给出商业银行的新的衡量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价值创造 估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商业银行纷纷登陆资本市场。银行间合并、收购、资产出售重组等资本运作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商业银行的价值进行评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鉴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特殊性,值得我们寻求一个特殊的估值方法对它进行评估。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商业银行估值方法

1.股权现金流法

现金流贴现法根据对现金流量衡量的口径和折现率的选取又可分为股利折现模型、股权现金流折现模型、企业现金流折现模型三种估价模型。就商业银行价值评估而言,普遍认为应该采用股权现金流折现模型。主要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类复杂的存款,从而使其资本成本的估算异常复杂。而对银行负债的资本成本进行调整,同样被认为是很复杂的。使用股权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银行价值就可以避免对债务成本的讨论,可以使其更容易地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估;其次,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是存贷利差,因此资本成本的确定还直接影响到对商业银行现金流的判断。

2.净资产加商誉法

用商誉加上净资产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是价值评估中的一种方法,商誉的正式定义是: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朱锡庆、黄权国(2004)认为商业银行的商誉有三个组成部分:银行信誉、银行客户资源和银行制度资源。他们认为信誉是在长期经营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悠久的银行一般信誉更好。因此,银行的经营时间的长短是衡量银行信誉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客户资源的数量与银行贷款余额成正比。因此,可以用“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来衡量银行拥有的信息存量。制度资源是一种知识资本,用其他业务收入的比重可以用来衡量银行的制度资源。另外,还用不良贷款率衡量来银行制度资源的另一个指标。

3.剩余收益法

剩余收益法是“剩余收益”概念引出,他们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应等于股东权益账面净值与未来预期净资产收益率扣除股东权益资金成本后的折现值之和,即:

上式中;BV0是估价日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BVt-1 表示第t-1期净资产账面价值;r表示股东权益资金成本。ROEt表示第t期的净资产收益率。

上述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股权现金流法是财务理论引用中比较普遍的方法,但是涉及到预测,主观性较强,增加了很大的误差。净资产加商誉法认为无形资产比重比较高,而且不用考虑未来价值预测,但在实证过程中,结果并不是很精确。剩余收益法应用是基于各项财务数据的稳定,但在我国这个高度发展的经济体,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的空间上是无限的。最后,以上三种方法没有体现银行经营的是高风险,风险对银行的价值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必须考虑风险调整后的价值。

二、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模式

银行经营的是货币,生存的关键是风险。这决定了银行价值创造模式必须对风险给以足够的重视,对风险产生的损失要进行调整。因此,当我们把EVA用于评估银行价值创造能力时,必须对风险产生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进行调整。银行EVA的基本计算思路:银行EVA=收入-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成本。式中,收入即银行取得的利息与非利息收入;资金成本主要指银行存款负债的成本;营运成本包括业务及管理费和营业税金及附加。预期损失(EL)即银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基准中的风险成本调整项,可通过预期违约频率(EDF)、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敞口(AE)三者的乘积来计算,公式为:EL=EDF×LGD×AE ,其中EDF可通过外部评级、内部评级或违约率模型求得;LGD 的大小与担保或抵押的方式有关;AE与授信额度(COM)、已使用授信额度(OS)及违约提用比率(UGD)有关,计算公式为:AE=OS+(COM-OS)×UGD 。式中的经济资本成本即银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基准中的资本成本调整项,可通过经济资本(EC)与经济资本成本系数(WACEC)之积计算。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量出来的;经济资本成本系数与银行融资成本有关, 不考虑税收情况下的计算公式为:WACC=We×Re + Wd×Rd。式中We为权益资本占经济资本来源的比例,Re为权益资本要求的回报率;Rd为较低级别债务资本(债券)占经济资本来源的比例,Rd为较低级别债务资本要求的回报率。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银行的价值创造计算有以下特点:

1.预期损失是银行资产组合损失的统计平均值,从长期来看,是一种会真正产生的风险成本。

2.银行资本的主要作用是抵御风险。

3.银行经济资本的最终来源为股本和较低级别债务资本(债券),其他级别负债(存款)本质上讲是银行的产品。

三、银行的价值评估

通过上述的银行价值创造模式的分析,不难发现银行的价值评估更多考虑的是银行的特殊业务,经过风险调整后才能把银行的价值给出合理的计量,即股权价值:V=净资产+ ,该式好处在于能够根据影响银行价值的驱动因素,比较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影响变量的预测值,从而比较合理估计银行的价值;同时,通过比较EVA的影响因素大小,为银行的价值最大化提供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蒂姆科勒.价值评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资产评估准则; 准则定位;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91-03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业务最普遍、专业技术较复杂的《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四项准则。在各地资产评估协会的协助下,本次调查在当地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广泛展开,涉及不同规模的评估机构,不同职务的评估人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问卷调查共发放110份电子版问卷,回收102份,回收率为92.73%,问卷回答有效率为100%。

一、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为了真实反映评估从业人员对现有准则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意愿,在问卷设计时并没有直接询问其在评估实践中执行准则的情况,而是从准则定位、准则宣传、准则学习、评估人员对准则的态度、认识和满意度,以及准则具体操作要求的执行情况等角度反映准则的执行情况。

(一)准则定位合理,适度超前

对准则定位及其体系的理解是评估人员执行准则的基本方面。调查显示,82.35%的评估人员能基本理解准则的定位及准则间的相互关系。不同职务评估人员的理解程度,如图1所示。有72.55%、84.31%、86.27%和70.59%的评估人员分别认为企业价值、机器设备、不动产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准则原则性适中,准则的定位科学合理,符合国际上的惯例。

另外,准则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能够适度超前,能够较好地把握评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比如,准则提出的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控股权溢价和少数股权折价、流动性和溢余资产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评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准则的宣传及推行力度尚可

调查显示,认为准则的宣传及推行力度尚可的评估人员占65.69%,22.55%的评估人员认为宣传、推行力度不够,只有7.84%认为足够,另有1.96%的人员表示不清楚。据调查,评估人员一般是通过协会转发的文件、后续教育培训和中评协网站这三个渠道了解评估准则的。准则的和宣传主要依靠的是评估协会的力量,借助其他新闻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非常小,只有2.17%。

(三)评估人员学习准则的积极性很高

准则后,各地评估机构都积极组织学习和讨论,力求把握准则的精髓,以有效指导评估实践。调查显示,有70.59%的人对评估准则体系和各项准则进行过系统的学习,20.59%的人对其大部分学习过。可见,评估人员对准则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四)评估人员对准则的满意度较高

对四项准则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有89.29%、94.10%、93.25%和92.98%的评估人员分别对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评估准则、不动产评估准则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准则表示满意。可见,四项准则的满意程度还是很高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些,这与企业价值评估业务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其中,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92.6%)、部门经理(92.08%)和业务经理(91.26%)对该准则的满意度比其他评估人员相对较高,管理层对准则的接受和支持更能推动准则的规范作用。

(五)准则的执行遵守情况较好

调查显示,在执行机器设备评估业务时,44.70%的评估人员完全遵照准则执行,51.29%的评估人员按照强制性的条款执行,4.01%的评估人员按照利于自己的条款执行,没有人不执行准则。在执行不动产评估业务时,46.72%的评估人员对于强制性的条款才予以执行,43.25%的评估人员会完全遵照执行,8.24%的评估人员有时执行有时不执行,0.69%的评估人员对利于自己的准则执行,1.10%的人员不清楚。

二、准则实施的主要效果

(一)准则的规范作用显著

从总体上看,四项准则都起到了明显的规范作用。对于企业价值评估准则,50.78%的评估人员认为其规范作用很明显,44.57%的人员认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总体上为评估人员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不动产评估准则,43.33%的评估人员认为其规范作用很明显,52.59%的评估人员认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较系统的评估准则可以使评估人员执业有章可循,客户也更愿意提供资料。

具体分析,不同职务的评估人员的看法不同。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不同看法,如图2所示。可见,越是评估一线人员越能感受到准则的规范作用。

(二)执业风险明显降低

资产评估从受托到收集市场信息、对被估资产状况的勘察、对参照物的选取、评估方法择定,直到评估报告的出具,是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交合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评估人员对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把握以及执业水平存在差异,在执业过程中达不到专业标准就容易导致执业风险的产生。准则的颁布使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在准则框架内合理合法地执业,减少了主观性对评估过程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调查显示,对于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和不动产评估准则,分别有73.29%和91.91%的评估人员认为严格执行准则可以降低执业风险。

(三)评估质量与执业水平明显提高

准则的颁布为评估人员执行业务提供了统一的执业依据,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全方位的指导,也成为有关监管方进行有效监管的统一尺度,推动了评估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在评估过程、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报告方面,评估人员基本都能严格遵照准则执行,提高了行业的规范化水平和执业质量。调查显示,对于企业价值和不动产评估准则,分别有69.72%和74.57%的评估人员认为可以提高评估质量和执业水平。

(四)社会各界给予较高评价

准则颁布以来,中评协、地方协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相继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班、培训班,以加强评估界对各准则的理解、贯彻和执行,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得到了广大评估人员的认可和接受。与此同时,与评估行业相关的行业外人士对准则的呼声和期望也越来越大,其颁布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有助于评估报告使用方正确理解评估行为、过程和结论,因此,社会各界对准则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三、准则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准则执行有一定难度

评估人员执行不动产准则遇到的最大难度是对准则尚未完全掌握,占39.97%;其次是时间精力花费大,占29.77%;最后是委托方缺乏配合,占28.76%。其中4.52%的评估人员认为准则的“操作性差,不好执行”,比如,准则条款原则性较强;具体参数调整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准则的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不好操作等。1.51%的评估人员认为准则中有些条文不明确,如准则的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一条。另有3.68%的评估人员选择其他难度。比如,行业壁垒、操作机构过多、标准不统一、地价指数没公布等。

(二)准则执行力度不足

根据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调查,除了3.57%评估人员表示不清楚外,没有一人完全不执行该准则。但是,只有39.91%的评估人员完全遵照执行,46.58%的评估人员只是对强制性的条款予以执行,4.35%的评估人员对有利于自己的条款执行,另有5.59%的人员有时执行有时不执行。不同职务评估人员执行准则情况,如图3所示。

(三)多种参考标准并存

当选择不动产评估方法时,关于各种涉及不动产评估的相关标准,执行或参考最多的是《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占92.67%;其次是《房地产估价规范》,占83.15%;再次是《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占74.26%;2.18%的评估人员还参考过其他的标准,如财政部91号文《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等。

四、提高准则实施效果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评估准则的社会宣传力度

对于准则原则性的定位,需要中评协继续引导评估人员正确认识。至于操作性问题,可以在准则体系的其他层次予以解决。另外,准则没有很有力度的推进,与监管方的理念也有关,尤其是证监会,有时他们的理解与准则不一致,如果评估人员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则会面临很大风险。所以,对基层国资委部门、证监会等监管方也要加强评估准则条文的宣传和培训。

(二)加大基础性工作的投入

据调查显示,评估人员普遍反映参数的选取、方法的使用等技术性工作比较困难,需要有可靠的数据平台、操作性的指导、案例的参考。对于折现率、期限等参数,美国提供参数指导值,而我国的修正标准尚未建立,由定性转为定量,是今后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于数据库的建立,由于成本高、耗时长,且需要持续更新维护,则需要各地方协会组织各地的评估机构共同完成数据的采集汇总工作,并与资讯公司、数据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评估协会负责信息费用,当地评估机构免费享用。

对于案例的提供,目前主要是以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但是从论文中提取的信息量小、局限性大。建议由评估协会牵头组织,规定评估机构定期提供一至两份具有代表性的匿名案例,再由中评协组织编写成案例集,免费提供给积极有效配合协会工作的评估机构,其他机构则要付钱购买。

(三)强化系统性、实践性强的后续教育

评估人员工作非常繁忙,系统学习的时间较少,通常是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所以统一性、系统性、连贯性较差。建议中评协联合其他相关机构,出版更多的著作、教材,或者在培训中去强化这方面的学习,并结合大量案例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做到各有侧重。另外,对于培训工作,由于时间和空间有限,有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评估人员,所以,远程培训一定要在各地落实到位。各地评估协会要严格培训后的考核标准,切实提升评估人员执业水平。

(四)确立评估准则的基准地位

随着资产评估在市场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评估的执业风险也在逐步加大,但是我国目前仍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行业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是所有执业评估人员必须遵守的从业基准,应该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是由于准则是由协会名义颁发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因此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中评协可以推动评估准则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基准地位。在将来评估法中强调准则的规范作用;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准则的确认;在有关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中体现遵从评估准则出具的评估报告;在司法处理中把评估准则作为判定的重要依据,对于完全遵照准则执行,其评估结论符合合理判断的评估事项,允许评估人员得到一定的免责。

一旦评估准则在社会各界确立了基准地位,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和参照,执业人员的准则执行力度自然会加大,可以有效促进评估行业的进一步规范,提升评估服务的公信力,进而可以引发市场对评估的自愿需求,收费标准也可相应提高。

(五)做好与其他相关规范的衔接

评估受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很大,对于评估和会计的关系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评估既不是会计的附属,也不是会计的补充,评估的功能和任务不是会计能完全提供的,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评估与会计又相辅相成,首先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是评估的良好基础;其次财务报告中有关资产价值和损失的确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评估人员的意见;最后在评估结果和财务成果之间的关系由于重估而发生变化。因此,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一定要做好衔接,统一理念。

另外,由于我国某些评估业的各部门交叉管理,比如土地、房地产、林权、矿业权评估等,出现了对同一评估对象有不同执业标准的情况。甚至有些地方不承认资产评估的标准,如土地、房地产评估,评估人员不得不遵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房地产估价规范》来执行,但是这两个规范指定的时间很早,许多方法都已过时;对于森林资源评估,资产评估行业介入到这方面业务也存在很大限制,中评协也正在与国家林业局进行协调。所以,中评协应尽量与各部门协调,在各行业准则进一步的修订中,要尽量统一评估理念,相互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 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EB/OL].http://.cn/,2007-11-28.

[2] 贺邦靖.推动评估准则建设 引领评估行业发展[J].中国资产评估,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