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9 21:3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金融工作思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

第1篇

——银行行长在金融机构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尧都农商银行陆港支行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秉承着“做客户放心满意的银行”发展理念,以服务侯马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助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了支持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截止2019年2月末,陆港支行各项存款余额5.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2.36亿元。现就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观点:

    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延伸服务触角,弥补基层金融服务空白。

    2016年以来,我行根据上级单位会议精神及要求,着力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稳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立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点。目前,我行已在侯马市的19个行政村、社区增设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配备了标准化的助农终端机具,帮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查询余额等各种金融业务,并根据民众业务需求,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

二、探索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有效缓解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侯马市作为商贸物流名城,市场商户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是当地的一大经济特色,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不少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行立足侯马市的商城经济特色,在总行的支持下,先后推出“阳光快贷”“便易贷”“汇商通”“福农卡”等多个小微特色业务产品,产品具有“服务高效快捷、用信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实现了与小微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探索“金融仓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年初总行就供应链金融服务,计划在陆港支行做为试点,以山西黄河金三角工业品交易中心为基础,服务于方略陆港集团供应链物流合作商。目前该产品正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待实施运营后,将带动辖区内中小企业乃至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四、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

第2篇

一、试验改革进展情况

1、深入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__镇产权交易所,制订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推进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目前从农商行抵押贷款500万元,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新发展种粮大户3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规模和现代农业发展。

2、__镇被__市确定为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镇,修编了小城镇总体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新农村建设。__镇杨仓社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明年将整体搬迁上房,将小城镇打造成产业中心、区域居住中心、社会服务中心。

3、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首先在白楼、苑庄、北李庄等村开展,3个村正在进行土地承包的资料的摸底登记。

4、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已对83个村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登记,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集体资产监管,对村集体各类资产、资源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5、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试验,拟建立镇级三农服务中心1个,建立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8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__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管站,具体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积极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金融部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涉农信贷办法,简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国土部门在调整城乡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及土地出让金使用上给予政策倾斜;工商、税务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农业办要落实好各项农业保险政策,努力化解改革试验的风险。

(二)切实加大政策支持。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镇财政设立100万元的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围绕改革试验区建设及时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整合涉农资源,争取各类支农扶持项目和专项补贴补助资金,集中财力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

2、落实土地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整理、复垦和农村土地治理、合村并居等,在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范围后置换出的用地指标,除优先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外,主要用于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保证用地指标出让收益全部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先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兴办社办企业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业支撑;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手续,主要用于兴建农业用仓(机)库、生产管理和加工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保证合作社农业规模经营生产设施建设用地。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加大对合作社土地使用产权和收益权抵押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扩展涉农信贷抵押物范围,努力化解农业规模经营资金瓶颈问题;制定促进农村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办法,建立涉农信贷奖励机制,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农村。

4、优化工商税收服务。对参加改革试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凡政策规定不能收取费用的一律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社办企业、农村创业企业等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依法给予适当减免各项规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和社办企业、农村创业企业依法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并适当减免各项规费。5、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实行城市医院对镇级卫生院的新型委托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居民就地就近能享受到城市优质医疗服务,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推动城乡学校新型托管,让农村最大限度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农村文化大院、一块体育健身场所、一个小公园,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群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三)切实加强指导、督导和考核。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各试点试验单位的工作指导、督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按照试验区建设内容的要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将任务分解细化,分阶段、按步骤,扎实推进。

三、初步成效

1、积极引导全镇农村合作社建设,20__年新增土地合作社6家,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500万元,发展种粮大户3家。

2、选择3个村开展农村承包土地清查、测量,对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进行测绘。

3、建设新农村社区1处,明年达到上房条件,村庄进行整体搬迁。

4、全面完成83个村“三资”清理工作,建立了__镇农村产权交易所。

5、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行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

一是探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改革。建立符合“长久不变”要求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使用权流转、征占用补偿,调解仲裁制度调整,人地矛盾化解、承包经营权继承和退出等相关制度。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鼓励大学生村官、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兼职,并制订激励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制订科学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有头脑、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敢创业的新型农民,鼓励他们成为带动广大农民增收的领头人。

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三农”投入长效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体制框架和有效途径,为先行先试者做好保障和支持。

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制定促进农村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办法,建立涉农信贷奖励机制,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农村;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金融支农渠道。

工作计划:

1、加强氛围营造。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攻坚、敢闯敢试、保护改革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针对阶段性工作任务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力量配备,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多形式、多渠道分析研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经验。

2、突出示范带动。在杨仓新村建设的基础上,配套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集约化、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社会管理规范化,着力打造城乡改革发展示范样本。

第3篇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查,集思广益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创两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在行党组会和行办会反复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四个调研”,探寻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一是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调研。涉农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和受益者。我支行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它们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26条意见和建议;二是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研。政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者。我们对县农林局、县发改委、县经济局、县财政局等部门作了调研,共收集建议12条;三是到村委会进行调研。村委会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在试点工作启动前,我们先后到5个村委会进行调研,收集建议13条;四是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农户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主体,我们选择10户农户进行调研,倾听他们的意见,收集意见8条。

(二)确定目标,各负其责

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支行党组决定:一是把上级下达的实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50%的任务数扩大到了100%,形成全覆盖;二是借助县、乡两级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三是由涉农金融机构负责对已采集农户信用信息进行核查和初评,把好数据质量关。

(三)主动汇报,健全机制

支行党组把调研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初步实施方案向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县政府于2012年2月印发《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人民银行。在我支行的推动下,2012年4月24日,召开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细了分值量化考核标准。要求在乡镇(街道办)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在村委会组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一是制定《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工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其中对农户家庭资产信息的采集与打分是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联动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了《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解决了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农户家庭资产信息采集与评分的难题。二是强化业务培训,确定业务辅导员。我支行采取以乡镇(街道办)为片区,由支行领导带队奔赴各乡镇(街道办)做工作动员和业务指导,积极组织开展由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和涉农金融机构网点负责人等参加的数据采集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办)由涉农金融机构确定一名业务辅导员。三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采集农户信息。“走出去”的方式是利用早晚农户在家的时间,深入农户家中直接采集农户信息;“请进来”的方式是利用广播把农户请到村委会集中采集信息。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我们在各村委会确定一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并发挥其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优势,由他们负责农户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了信息录入质量。五是切实抓好“三信”评定工作。科学制定信用农户及信用村(镇)评选条件、流程,确保“三信”评定质量。针对信用村(镇)考评,除考核信用农户创建面、农户贷款面、农户贷款不良率、按期归还农户贷款占比等条件外,还将当地政府部门文明村镇创建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六是加强督促检查。我支行联合政府督办,每月定期对各片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将督查检查情况及时向分管副县长专题汇报,并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简讯》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进行通报督办,确保了各项阶段性工作指标任务及时完成。

二、初步成效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面达到86%。截至2012年12月末,县支行已为45414户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建档面为86%;已成功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1586户,为实现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信息与评价结果创造了条件。

二是完成首批“信用户”和“信用村”发证和授牌工作。2012年10月17日,举行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暨首批信用村和信用户发证仪式。在会上举行了第一批“信用户”(11959户)、“信用村”(9个)授牌仪式和“信用户”代表现场放贷工作。截至2012年12月末,工作小组评定信用户28014户、信用村29个、信用乡镇1个,分别占已采集农户数和村委会、乡镇的61.69%、31.18%和20%。初步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工作目标。

三是信用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2年末,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评出的信用农户给予4.76亿元的贷款授信,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分别授予3万至5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信用农户在授信额度内凭“证”贷款,随借随贷,周转使用,在三日内就可办理完毕。同时还可享受比非信用农户低0.36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让信用农户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诚实守信的好处。

四是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随着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户融资环境的改善,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同比增长19.8%;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11年的3.46%,下降到2012年的1.11%。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由人民银行推动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是一项工作量繁重而艰巨的创新工作。昆明中支行领导和业务部门始终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这项工作是难以推进和完成的。

(二)政府支持是保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仅仅靠人民银行的力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只有借助县、乡两级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的力量,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以考核促工作,以工作定考核,层层负责,上下配合,才能完成好试点工作各项任务。

第4篇

何谓精品银行和百年老店

所谓“精品银行”,是指商业银行以建立良好的经营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前提,以经营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为手段,以实现管理质量、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为根本目的,采用集约化的经营方式,科学有效地配置全行各种经营资源,培育管理优势、服务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的一种发展战略。百年老店则是指商家成立时间悠久,诚信经营,产品服务独有特色,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但企业的名号及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仍受到百姓的信赖和欢迎。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打造“精品银行”,“构筑百年老店”无疑是农村信用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创造比较优势、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打造精品银行,构筑百年老店的对策建议

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制衡机制。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根本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在完善法人治理实践中,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成制度,融入文化,通过经济附加值的创造力以及股东回报检验成效,即“形似为表,神似是里;架构易生,机制难成;制度创立,文化精髓;检验成效,价值第一”。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一三四五”工作思路。即:一个核心:以人为核心,领导班子要抱定对股东、客户、员工负责的信念,诚实做人、认真做事。要建立法人治理文化,将理念融入员工思想,形成工作合力。三个标准: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效监督。四大目标: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收益,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六大关系:要处理好核心与制度、架构与机制、制衡与配合、尾部监管与内部治理、股东利益与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关系。

建立企业理念,树立品牌意识。企业理念是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企业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从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企业理念是企业改革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涵盖了企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等内容,它如同号角将持有共同理想的员工凝聚在一起,使他们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拼搏奋斗。 建立了明确的、积极的、深入人心的企业理念。就能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和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工作合力,取得经营管理上的成功。农村信用社在企业理念创建中要包含有对几十年信合文化的兼容并蓄,有超越地域差异的共性荟萃,有代表现代银行发展的文化参照,更要有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农村信用社只有具有了自身鲜明的企业理念特征,聚集起品牌优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在打造精品银行,构筑百年老店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创建发展蓝海,实现永续发展。“蓝海”战略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企业管理学概念。“红海”代表充满竞争压力的已知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未知的领域和尚待开拓的市场空间。从创新的角度看,“红海”就是习惯路径依赖,遵循固有的思维定式;“蓝海”则是能积极作为、创新招数、找寻非常之策。农村信用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占得先机,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常规、进行区域化布局,创建属于自己的发展“蓝海”,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是应创新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针对目前农村贷款品种单一,贷款手续繁琐,中间业务产品缺乏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信用社要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好思路不宽、手段不活、措施不多等问题,在主动创新和重点突破方面下功夫。要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跟经济发展大潮,积极寻找发展机遇。要认真把握经济金融政策和产业导向,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信用工程和百千万富民工程为载体,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青年、妇女创业和农民外出务工。要充分考虑农信社的区域特征,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区域产品、项目的整合、优化和提升,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区域产品提升为特色产品。要加快开发推广统一、独具特色“一招鲜”的强势产品、主打产品、并形成通用产品、专有产品、关键产品等。二是要创新服务“三农”的贷款方式。积极推广中小企业联盟、信用共同体、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农民住房贷款为重点,完善抵押、期限和利率管理,加大消费贷款拓展力度,进一步叫响农信社的服务品牌,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5篇

怎样让中国的农村“草根层”获得金融血液?怎样让亿万农民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2003年本届政府就任伊始,曾宣布要解决两大金融难题,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其二即为农村金融改革。

随着当前国有银行改革初见成效,从决策层到民间,都把更多的金融关注投向农村。

在4月下旬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一位《农民日报》的记者,以“中国农民”身份向银行分论坛的嘉宾提问,十个“为什么”质疑连连,意在为农民对中国储蓄贡献之多、所获金融服务之少而鸣不平。此举得到与会者一片掌声,足见“农村金融”话题大有趋热之势。

当然,农村金融改革和体系建设本身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在既定方向明确后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今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决策层日程表上的重心任务之一;是项改革的牵头协调单位,即为中国银监会。

“五一”前夕,在中国银监会大楼十九层的办公室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接受《财经》专访,讲述了银监会作为主管机构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与相应部署。

商业金融:

“我们的思路很清晰”

采用市场化手段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可适用于80%以上的地区和领域;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要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促使政策性金融开展服务;在政策性金融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区和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发挥网络功能,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作资金监管

《财经》:人们很想了解,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牵头部门,银监会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换句话说,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农村金融要不要赚钱?为农民服务是肯定的,但到底是搞商业金融还是纯政策金融?

刘明康:推动中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业,总体而言还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发展。这里还有个生产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率的问题。市场经济已经在农村渗透很长时间了,中国最早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从农村起步的。现在无论养殖户还是种植户,都是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发展生产的。应该在商业金融的范围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这一点,我们银监会思路是很清晰的。

不过中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条件下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因此,我们把发展农村金融的目标和原则概括成三句话。

首先,要以改革为动力,促使民间资本在农村更好地流动。这一方针适用于中国农村80%以上的地区。这包括改革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等,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比如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邮政储蓄机构积极探索了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大额协议存款和债券投资等方式返回农村资金余额已超过了1000亿元。近期,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成效十分明显。

《财经》:你是说大部分地区还是按照市场原则,但对于那些非常穷困、流动性不高的地区呢?就是你说的80%以外的地区?

刘明康: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要坚持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促使政策性金融开展服务。政策性银行毕竟是银行,虽然还款期限可以长一点,利率可以优惠一点,但必须还本付息。所以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指导下,促使政策性金融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里做好服务。

比如,农发行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这包括水网、路网、电网和通信网的建设。这些网络建设收入少,现金流量小,民间资本是不太可能进入的,都需要政策性银行的帮助。

此外还有第三点,在政策性金融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区和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有效为渠道,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方式。

在这些领域就不是民间资本是否存在流动性的问题,而是需要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和提供支农资金,包括农业补贴、综合开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的补贴,还有扶贫贷款和扶贫专项基金等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拨款的。本届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做得非常出色,2006年安排的中央政府投资125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就占到48.3%,比2005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就是可以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作资金监管。

对我们自己的农村金融要有一个客观认识,它的覆盖率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但比印度、印尼等国家覆盖面都要高得多。中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行和农发行;在乡镇层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35173个乡镇里面只有2500个乡镇是空白的,即全国的金融服务空白率6.7%。

因此,财政支农的资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专项验核,按进度拨付,这样做还会节省很多成本。

《财经》:思路看来很清楚。不过你谈到的最后一点,就是成为财政支农的渠道,目前还只是个建设性想法吧?

刘明康:上面提到的三句话,可以说是我们在农村金融发展工作的一个总体思路。在前两个领域里面,主要是靠银监会推动,开展得比较有序;第三个方面,我们还在呼吁过程中。

《财经》:另外,你说的“坚持市场引导原则”,在农村金融中存在一定困难。事实上现在除了沿海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在市场原则的引导下撤了出来。

刘明康:是存在着这种现象。不过像我前面说的,80%的地域和领域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来促进民间资本的流动。比如农行此前在撤农村的网点,但现在停止了。关键是引导其理解网络的价值。银行业很多人对现代服务业其实还不熟悉,也未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价值。最迟发现网络价值的一个领域就是银行业。你看麦当劳、肯德基就拼命扩大网络。

邮政储蓄就很好,它说我一个网点都不放弃,你还要新批我;不是批一个,是批很多个。邮政系统的网络现在有7.2万个网点,其中一半也就是3.6万个网点有邮政储蓄功能。这么大的系统,如果做到7.2万个储蓄网点,就网络而言,就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了。

《财经》:是不是过去那类特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成本太高了?

刘明康:用市场原则去引导金融机构,是需要具备发展的眼光的。现在农村养殖户慢慢增加,再加上外出打工人员向家里汇的钱,已经在改变当地的金融土壤。比如,内地许多人到福建、广东、浙江这些沿海地区打工,这些地区的人又到境外打工。2005年的跨境美元汇款汇到农村的就有20亿美元,2006年的数字还没出来,可能会有三四十亿。邮储变成商业银行以后会很有潜力。

因此,尽管网点的存贷款业务可能不赚钱,但其他需求可能会带来收入,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推销保险、基金、股票产品,手续费收入就非常可观。虽然有这种需求的客户只占社区的5%、10%,但是他给你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可能是网点其它业务的几倍。

总之,农村金融是可以搞好的,也是可以赚钱的。我在新疆见到过一个做摩托车租赁公司的小老板。他把摩托车租给牧民用于放羊,对方每个月给他300块钱,连续交五年或六年;如果期间还不了贷,就用羊来抵。买羊的价格按市场价格打9折计算,结果他没有一笔坏账。这只是个例,但显示出农村金融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需要有改革思路,当然同时需要很好的监管。

《财经》:总体来说,在商业银行完成改革后,商业银行的盈利驱动更加明显了,这与支持、服务“三农”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应如何化解?

刘明康:单纯从经济角度看,支持“三农”与商业银行的盈利驱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就银监会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不能搞行政手段,只能以市场化手段加以引导。总之,还是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学习微型金融的信贷、管理方法,同时也会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背景】

农村金融问 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加剧城乡差距等问题,每每为人诟病。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划限,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

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逐利动机下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

1994年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业绩一直不佳,到1998年被确定为专事粮棉统销统购的机构后,不良资产迅速堆积;多年来,一直笼罩在信贷监管不力、案件频发、高负债率、业务单一、前景不明的阴影中。

邮政储蓄是惟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他们为农民提供了存款、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但长期以来却是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

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万余家农信社,独木支撑着县域金融。2006年底数据显示,农信社40%的贷款投向农村,占农村获得贷款的80%以上。但农信社从监管体制、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到经营机制,如百病缠身,服务质量难尽如人意。

2003年底,国有银行改革开始启动,但至今农业银行的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在农业银行高达近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里,究竟有多少属于“政策性”亏损,仍是迷雾。展望未来,农行还在寻找服务“三农”与商业银行逐利本性的平衡之道。

转机发生在2006年9月。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办人尤努斯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令中国金融官员、银行家们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孟加拉乡村银行用自己的经历和获奖证明,“穷人银行”可以自给自足地存在。由此,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范围内更多的成功经验:在厘清了财政补贴、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允许民间自下而上地创造并给予必要的环境条件后,农村金融做到商业可持续并非遥不可及。

农村金融机构:谁能及格?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信社、农发行,走到今天,离我国“三农”金融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财经》:中国搞农村金融,起起伏伏也许多年了。现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你刚才谈到总体覆盖率不算很低,但均衡性还是问题比较大吧?

刘明康:对,这是当前农村金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真正做到广覆盖还远远不够,竞争不充分,覆盖不均衡,覆盖率还是不够高。虽然目前在乡镇层面上的金融机构空白率只有6.7%,但是分布并不均匀。在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是10%。这意味着四川这样的地方,有10%的乡镇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青海就更高,达到30%左右。因此,覆盖率低和网点不平衡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银监会作为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始终在观察金融服务和金融竞争的关系。我们为什么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因为竞争充分可以促进服务质量。这里提到的竞争不充分的地区范围很广,很多县只有所谓“两个半金融机构”,一个农行、一个农信社和一个没有分支机构的农发行。在中西部地区,农行也退出了,实际上只有一个半机构。如此不充分地竞争,服务当然也就成问题。

《财经》:在农村搞金融,困难也是客观存在吧?

刘明康:当然,在农村开展金融确实成本会高一些,风险会大一些,当然这也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城市,做一个项目就有几亿元的业务量,手续费派生业务收入都很可观。可是在农村,农户信用贷款平均每户是3000元,联保贷款平均每户是10000元,金融业务的收益率自然就低。

因此,国际上所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率都比城市高。而如果用利率上浮的办法来覆盖成本的话,尽管现行的相关法规是允许贷款利率最高上浮4倍,但实际情况是,上浮超过1倍就很难被接受。这样一个利率水平,在农村的大部分情况来看,都是不足以覆盖成本的。

不过,如果没有天灾人祸,农民是真正还钱的。目前这一块的资产不良率并不高。更多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农业企业贷款上,其中既缺乏风险控制,又有复杂的裙带关系,关停和破产的成本还很高。因此,村镇办和县办企业目前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不良率的主要来源。

《财经》:那你对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如何评价呢?

刘明康:再就要谈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了。其实,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信社、农发行,走到今天,离我国“三农”金融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农信社经过1650多亿元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其历年挂亏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目前的不良率按五级分类其实还有近30%。成本高、风险大是个原因,但也有机制性因素。银监会监管系统中,针对农信社的人员也是最多的,要监管全国1.9万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监管挑战也很严峻!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农村金融机构按照科学发展观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农村金融需求有它的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因此必须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工作思路,在信贷机制上要积极探索创新。比如说,农年都有丰欠之分,我们叫大年、小年、平年;受了自然灾害,同主观违约是两回事。如果是天灾因素,金融机构应该让农户贷款攒钱,到丰年再还款,这时候可以把利率再提高一些,或者可以探索农户把土地使用权拿来做抵押。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所以目前我们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机制改革,如果做得好的话,整个中国的农村金融面貌就会有很大的起色。

【背景】

2003年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包括启动农信社改制、央行推动设立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2006年底银监会宣布开放农村金融等几大阶段,目前还在继续探索改革路径。

2003年6月,农信社改革首先启动。国家动用了央行票据、财政免税等手段,为农信社注资达近1900亿元。

2005年开始,央行开始推动五省市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意在引入竞争和推动民间金融的正规化。

2006年7月,农业银行的基本改革路径确定,主要原则是“整体改制,服务三农,择机上市”等。

2006年12月31日,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注册资本200亿元,不承担政策性业务,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目前还在进行邮储与邮政分家、准备股份制改造和探索盈利模式的过程中。自当年3月始,邮储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的零售业务。

2006年底,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启动。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业务,涵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生产基地开发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由此,农发行开启了商业性业务的新领域。

2006年12月20日,最具突破意义的改革来临。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低门槛、严监管”为特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央确定由银监会牵头16部委制订下一阶段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改革:挑战在于实施

目前遇到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必须要有信息披露的共享网络,目前还有空缺;二是在农村应当有一些法律框架的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应当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

《财经》:银监会目前正在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的读者很想知道整体的部署,是否可以谈一下?

刘明康:目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开展的主要是六大机制改革。

第一是审批贷款程序的改革。在审批贷款方面,不能学大银行。大银行都要把审贷权限上收,由专家组成审贷委员会来论证贷款风险。这在农村是走不通的,农村金融只能搞点评式的短、频、快的审贷程序,基本上是所谓“双人四眼”原则,两个人就可以审核一笔贷款。过去不是这样,你一定要往上报,至少要报到县一级的联社再来审。

第二,对于农户的小金额贷款与大中型企业贷款,要进行单独的考核和核算,否则就没有人做小额业务了。通过单独核算,可以鼓励业务员积极发放小额贷款。

第三,对于违约客户的信息披露,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逃债,金融系统间要信息共享。现在这个违约信息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全国每月大概有30多万个违约的逃债个人的资料都可以在银行之间共享。

第四,对农业贷款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农业贷款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需要应变能力,一定要分清主观的错误和客观的影响。我遇到过一个很有经验的信用社信贷员,他总结了两句话,叫做“贷多贷少,贷早贷迟”,意思是针对农户的贷款的规模和时机要把握好,如果贷早了容易被挪用,贷晚了要误农时,都会产生坏账。同时,对于贷款项目,信贷员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贷款的规模恰到好处。这两句朴素的话里包含了一种管理艺术,是需要培训和经验的。

第五,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农业贷款应建立专业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业绩紧密联系,防止激励不足或道德危害。

最后,要用利率工具给风险定价,这个一定要突破过去的传统。以上六个机制的建设,目前在全国的金融机构都在推广。我认为这六个机制建设做起来,农村金融会有很大改观。

《财经》:你一下说了六个方面。但从政策设计到实施,目前进展如何呢?

刘明康:2006年,针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已经达到1710亿元,比改革前的2002年增加了964亿元,银监会成立以来年均增长23%;农户的联保贷款已达到1001亿元余额,比2003年增加74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1%,这两个幅度都超过了全国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2006年是14%)。

再比如,我们通过发展金融创新,已经有15个省份把农村信用社联合在一起,发放了统一品牌的信用卡,这对于流动状态的农民的资金安全是很有帮助的。这15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发卡已经超过了3500万张。

从政策性金融来看,农发行过去只做粮棉油收购业务,从2004年开始,我们批准它新增了几项贷款,包括前面提到的农村基础设施贷款、能源环境和城镇化建设,还有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科技贷款,加在一起贷款将近200亿元。它都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展开业务的,审核都很严格,因此比较稳健。我跟他们讲能不能做到400亿元,农发行说必须要对从业人员培训上岗以后才能展开。

邮政储蓄银行正式转为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之后,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在城乡社区搞小额质押贷款,到目前为止已发放了接近20亿元,5万多笔,其中在农村占70%。

总体上来看,我们已经有了好的平台,好的战略思路,下一步关键是推进实施。

《财经》:我们理解,具体实施中其实还是会有许多困难的。你看目前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刘明康:目前遇到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必须要有信息披露的共享网络,目前还有空缺;二是在农村应当有一些法律框架上的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应当探索和研究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

比如农民搞养殖业,可能需要50万的贷款资金,这不是联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能解决的。

据我们了解,农村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往往都不止一套房子,为什么不能拿其中的一套来抵押呢?现在是农民要求把房子抵押给信用社,但信用社不敢要,所以客观上需要《物权法》能够往前再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金融机构在接受抵押服务的时候,可以分清这样做会不会对他的生存和居住有影响,这是可以办到的。

当然还会有许多其他问题,但现在这两个挑战比较突出。

【背景】

轰轰烈烈的进程背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近期农信社的最新情况可见一斑。

农信社是农村金融改革中最先启动的一环。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15号文)》。当年8月,试点从八省市启动,在两年间迅速扩展到除海南、的全国29个省区市。截至2006年底,央行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财政还以保值贴补和税收减免的方式,向农信社提供了187亿元的资金支持。

据2005年6月末的数据,全国农信社的股本金总额达到1610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5.9%;农信社不良贷款比率从2002年的36.9%降至17.5%,上半年实现盈利93亿元。

但是,近期农信社再次曝出五级分类后不良资产猛增的消息。截至2006年底,按商业银行从2001年起通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近30%,这比农信社按“一逾两呆”(也称四级分类)标准的数据,要高10多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农信社的改革过程中,外界一直存在对改革目标、过程、方法、成效的种种质疑。比如省、县联社模式实际上剥夺了股东对农信社的权利,农信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没有丝毫改变;为了拿到央行票据,一些地方不惜弄虚作假,由地方政府出具分红承诺函来吸引职工、农民入股;农信社更不顾实际拨备不足且无真实盈利的情况,年年大派红利;农信社至今未能建立退出机制;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残缺,监管和管理仍未分开。

人们担心的是,如果不能直面农信社改革的得与失,不但农信社的第二次注资不会成为“最后的晚餐”,而且农信社的种种弊病会在新农村金融机构中重演。

开放:谁的机会?谁的挑战?

2006年底推出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最为重大的一次政策调整。在有效促进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将面临挑战。此次政策推出的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史上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财经》:银监会去年底推出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市场开放,引起很大反响。现在实际进展怎样?

刘明康:对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现在银监会已经受理21家申请,批准的也已经有15家。今年在六个省区试点,主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健康发展、监管能不能跟上。六省区试验通过后,明年再扩大到全国。

这一次市场放开门槛降低很多,过去开一家银行需要1亿元资本金,这次村镇银行规定只要300万元。此外还有一些税收优惠,六个省区都表示,前三年的营业税可以返还。因此,我们要求必须是正规金融机构工作和具备严格资质条件的高管人员,才可以发起设立和经营上述机构。

目前看来,外资有着很强的兴趣。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还有一些外资保险公司也很愿意进来。他们有经验,能保证商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具有小额信贷经验的专家来,这对发展当地金融是很有帮助的。

这三类机构执行的利率政策可能比农信社要更灵活一点,最初发生的业务利率可能高一些,有了信用纪录后可以慢慢降下来,这是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这方面外资比较有经验。前面说的金融机构改革的第六项就是用利率给风险定价。其实我们也要求农信社灵活,但很多农信社灵活不起来。

《财经》:放开准入,对银行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政策调整,也是一道监管难题。不知银监会如何看待?

刘明康:对,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最为重大的一次政策调整,在有效促进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金融机构承受能力会受到的挑战。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历史包袱相当沉重,潜在风险比较大;长期在较为安逸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力也较为欠缺,应对冲击的能力不足。当面对大量新型、轻装上阵机构,能否应对竞争,是否会出现新的金融风险,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值得关注和考虑的因素。

再有,新机构风险控制也是个挑战。此次政策推出的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史上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如何在引导他们坚持支农服务方向、切实发挥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用的同时,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当然,这次市场放开,对我们的金融监管能力也是现实挑战。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的市场准入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都将出现跳跃式的增长。如何改进监管体系,配置监管资源,利用有限的监管力量应对更为艰巨的监管任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也将是银监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挑战。

《财经》:农村金融监管历来难度就相当大,过去业内对此的批评也比较多。目前在新形势下更是难上加难,银监会将如何应对?

刘明康:我们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都进行评估,要努力做到未雨绸缪。现在的想法,要采取“先试点,后推开”方法,稳妥推进。同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试点地区确定在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地区。另外,在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办法的制定过程中,按照“宽准入,严监管”的要求。因此,对各类机构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非但不能放宽,反而还要加强,确保这些机构从设立之日起就具备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

此外,我们在着手对监管资源的配置进行重新安排,进一步充实基层,特别是监管办事处的力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因新设机构而不断增长的监管要求。

【背景】

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批四家农村金融机构挂牌成立,他们是吉林省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3月9日,中国第一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也在吉林四平梨树县闫家村正式挂牌营业。

4月底,《财经》记者赴现场调查发现,这些形式各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贫瘠单一的中国农村金融带来一抹亮点,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分析, 在零售层面上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是一件充满了风险和成本很高的活动,因此不能奢望放开准入本身即能建立起多元化、有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这需要一系列必要的配套条件,包括平等的竞争环境、自由定价的权利、信息和法律框架的完善以降低交易成本、精简而有效的监管框架等等。

其中,自由定价,让利率能覆盖成本,这个基本经济规律首先需要得到政府农业部门的理解。记者获知,与农信社执行利率不能超过基准贷款利率2.3倍的政策不同,新型村镇银行等不受此限制。但是,如何创造机制让农村金融机构有动力去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则是监管当局需要考虑的下一个难题。

事实上,从公司治理结构到内部机制改革,从覆盖率到竞争度,从政企责任界定到建设多层次金融系统,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有着太多提升的空间。

农基会前事难忘

当初农基会经营金融业务,却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缺乏监管是农村合作基金会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不但要有准入监管,还要持续监管

《财经》:提到农村金融与监管,绕不开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一幕。农基会一度轰轰烈烈,后来几乎是全军覆没。你如何看待农基会这一段历史?经验教训何在?

刘明康:从机构性质角度看,农村合作基金会与正在试点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非常类似,都属于农民自愿联合、实施民主管理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这种类似,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担忧,即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悲剧会不会重演。

总体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初期也发挥了对正规机构金融供给能力不足的补充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最终偏离正确运行轨道,演化成金融悲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基会大都政府行为色彩浓厚,行政干预严重;二是当时缺乏必要的监管。

总之,不能因为农基会的前车之鉴,否定小型或微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因为历史曾有过悲剧或灾难,就在发展农民合作金融组织问题上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对我们而言,当前更重要的是认真回顾和总结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教训,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以此来指导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健康发展。

说来说去,还是要加强准入管理。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机构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经营风险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金融机构的组建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好准入关。

回顾农基会的发展历史,由于在市场准入方面缺乏必要的审批管理,1992年后机构数量快速扩张,到1996年,乡镇一级的机构覆盖面达到了近50%,吸收入会资金比1991年增长了11倍。而恰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其金融风险开始积聚并最终爆发,1997年不得不进行清理整顿。

其实当初的农基会经营金融业务,却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所以不但要有准入监管,还要持续监管。没有监管是农村合作基金会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财经》:从监管的角度,以前车之鉴,今后可以看到哪些具体的监管方向?

刘明康:我想有一些是看得比较清楚的,比如必须注重法人治理和内控制度的完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过程中就发现,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营、财务非常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内部制约机制。对于一个金融机构而言,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出现风险反而是不正常的。

另外,必须着力提高人员素质。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和培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来源复杂,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业务水平低下,这对其金融风险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面对,就是必须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退出处理时间较长,也产生了很多遗留问题。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以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这些教训,我们在起草相关政策和制度过程中,都进行了充分的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时刻保持警醒,加强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背景】

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9年1月被国务院严令全国统一取缔,经历了十多年的兴衰。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并迅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大多数农村基金会的运作都违背了合作基金会的互助宗旨,把农村基金会变成了办理存贷业务的第二个农村信用社。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九分之一。然而,由于普遍的高息吸存、内部管理混乱、基层政府行政干预及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农村基金会很快出现了大面积的兑付风险,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挤兑风波。

1996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基金会进入了整顿发展阶段。1997年11月,中央决定全面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身积累的矛盾也突然表面化,并在部分地区酿成了危及农村社会及政治稳定的事件。

1999年1月,国务院3号文件,正式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过清产核资、分类处理、清收欠款和存款兑付等阶段,各地农村基金会得到了彻底清理。但由此带来的资产损失相当严重。由乡镇政府向银行申请贷款兑付基金会债务,给乡镇财政造成压力较大,广大农民也被转嫁了相当部分的债务负担。

然而,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是否应从此绝迹,却一直颇有争议。相当一部分识者认为,中国农村千差万别, 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身上,期望中央自上而下出台“一揽子”方案,然后由各地去执行,事实证明未必可行,农信社目前的改革困境即是明证。政策面应为农民自下而上的创新和改革留下空间,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银行”。 银监会此次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时打开资金互助社这一道门,就是吸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作出的决定。

第6篇

日前,针对2013年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要点和具体问题,《中国农村金融》记者专访了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

《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方面?

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今年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以“预防为先,教育为主,依法维权,协调处置”为原则,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开发、审批入市、营销推介、售后服务等各个业务环节,通过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合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次,面向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以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质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与能力为目的,通过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水平,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隔阂与误会,提升银行业信誉和公信力。消费者金融教育有两大关键词:“五项宣传”、“四个普及”。

五项宣传,即开展时效性知识宣传、专业性知识宣传、集中宣传、持续宣传、专题宣传。将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银行业金融消费常识、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提示、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动态等介绍给广大消费者。组织发动为期一个月的“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通过密集宣传提升公众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

四个普及,一是在新生消费者群体中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总结上海银监局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经验,将成熟模式推向全国,带动更多省市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等新生消费群体的金融知识教育。二是在潜在消费者群体中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在全国逐步推进金融知识进课堂。三是在成熟消费者群体中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四是在银行从业人员中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普及。

再次,要面向全体消费者开展银行业消费纠纷投诉调节处置。通过疏导消费者投诉渠道,妥善调解处理消费纠纷,营造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缓解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及时检讨、纠正银行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振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信心和信任。

《中国农村金融》: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哪一方?其作为责任主体,应如何履行职责?

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是购买或接受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的自然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主体。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审批、影响及售后评估等全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义务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要求;在面向消费者的金融宣传教育活动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发生纠纷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责任受理并妥善处理消费者的投诉。而监管机构主要受理的是“二次投诉”,即消费者应首先向投诉事项所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投诉,如果认为未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妥善处理,再向监管机构进行投诉。

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银监会将集中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搞好资源配置,有效地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与此同时,加强内部协作,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共组机制,并强化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避免用负面信息误导社会舆论。此外,银监会还将推动建立银行业消费纠纷仲裁机制,低成本、高效率地处理银行业投诉,为舒缓消费者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矛盾提供有效渠道。

《中国农村金融》:在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方面,今年有怎样的工作安排?

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今年以来,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运筹百步,始于一步”的工作思路,正在稳步开展各项工作。

虽然现在我们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是消费者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甚至是相对落后的水平,因此开展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是提升银行业消费者维权意识、维权能力以及银行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还是构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始之初,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逐步推动金融知识宣传的系统化、持续化和深入化。

《中国农村金融》:除了宣传教育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外,还有哪些重要工作计划?

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制度建设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治本措施。2013年计划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制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为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并作为下一步制定出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相关法规的基础。二是落实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涉及面较广,需要建立协调各部门和派出机构的工作协调机制,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一制度的实施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实施消费者投诉处理规程。消费者投诉受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监管机构面向社会落实消费者保护的窗口,应诉的程序是否快捷、规范,直接影响行业的形象,也极易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为此,通过实施《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规程》,有利于规范应诉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和信心。

《中国农村金融》:如何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保护消费者的主体责任?

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保护消费者的主体责任,推动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项工作要求,我们探索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三评”体系。

首先是实施监管评估。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银监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考核评估办法,从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效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和评估,充分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估结果与监管部门共享,推动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监管评级中所占比重。

第7篇

1.为其作主。一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坚决纠正各种违规行为,特别是违背农民意愿进行土地流转和违规占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搞开发建设的行为。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搞好接待、政策咨询工作,纪检、教育、交通、国土、建设、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打击擅自增加农民负担、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2.助其发展。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二是提供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难题,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三是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御市场经济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发挥规模经营效应,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五是指导协调金融担保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贷款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3.解其顾虑。通过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助,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率,弥补农业经济损失,防止农民因灾返贫;通过建立完善期货市场,解除投资农业后顾之忧,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服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土地矛盾和纠纷逐年加重。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伤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承包纠纷总量一直处于高位。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承包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土地承包资料档案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变更及注销管理不严,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基本农田进证入户工作等;二是土地流转欠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不高、条款不全,土地流转程序不当,登记备案不规范以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从合作组织自身来看,存在着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服务功能较弱,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等现实问题,合作社缺乏会管理、善经营、乐奉献的带头人,缺乏开拓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等。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投入支持不够,相关扶持的配套政策急需出台。

3.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各地近郊农村集体资产被贪占、挪用、变相侵吞、挥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顺。农业部门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指导部门,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监督乏力。二是法律法规缺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部分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条例》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分配没有明确规定,造成目前相关工作指导和司法实践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政府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缺乏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制约和阻碍。

4.农业保险保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规模不大,出现的经营问题多,比如赔付不及时、拒赔等,导致农民参加保险积极性受挫,参与业务推广的基层农业部门信誉受损。究其原因:一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重利益,轻责任,难以担当服务“三农”使命;二是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保险工作无配套经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大部分区县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巨额保费补贴;四是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出台,影响了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对一些违规行为处理也无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明确主管部门和工作机制使工作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而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经营单位优惠政策不明确,比如对经营费用的补贴,对以险养险的支持等方面。

5.农村金融支持瓶颈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太少,规模小,范围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乏力,农村资金倒流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扼制,农业贷款难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大部分的业主和农户无贷款抵押物无法获得担保支持,农业担保公司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二是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贷款品种滞后。三是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四是国家配套支持政策滞后。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等政策,但至今未很好落实。

——如何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服务三农中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创新突破,勇于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三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以及财务创新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在区县一级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指导各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组织网络,配备必要的流转服务设施。支持村社集体、社团或企业组织等以合法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培育民间社团或经营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重点区域建立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求的管理服务系统,推进联网工作。三是推进农村土地、产业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奖励项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建设,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纳入农业项目审批、农业贷款专项贴息、农业信用担保等农业政策、资金扶持的必要必要条件;四是积极探索承包农户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土地流转新机制。

2.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包括资金、金融支持,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扶持体系,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完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多主体牵头兴办、各部门大力支持的工作体系。做好辅导员和合作组织带头人“两支队伍”的培养工作。三是结合实际,争取及早启动地方立法工作,出台具体实施条例或办法。

3.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一是建立完善农业担保体系,逐步增加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二是允许农民成立合作银行;开发农村小额贷款险种,允许农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等作银行抵押物;商业银行提高对农民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三是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全面开展奶牛、生猪、水稻、小麦等大宗农(畜)产品保险。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道德风险、巨灾风险和拒赔、少赔现象发生,缩短保险赔付时限,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体制,加快保险制度化建设,将政策性保险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扶持政策推广,降低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第8篇

近年来,长葛市农信联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不断扩大延伸支农服务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截至2009年年末,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215452万元,位居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第一。其中,农业贷款182184万元,居全市金融系统农业贷款第一位。农信社已成为支持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转变支农理念,力促县域经济发展

长葛市农信联社牢牢抓住国家倾斜农业、扶持农业的大好机遇,创新支农意识,转变支农方式,由过去的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转变,由单纯支持农户向重点支持涉农企业转变,支农信贷坚持“一手抓农户小额贷款,一手抓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小额贷款投放向集中连片的农业种养业、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倾斜;大额贷款重点向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和特色产业集群投放。重点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基础牢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支柱作用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政府、农民和信用社三满意。

长葛金泉禽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鸡饲养、种蛋购销孵化、鸡苗销售、饲料加工、种禽繁育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家禽养殖企业。2009年该公司生产规模亟需扩大,长葛市农信联社在调查了解后,及时为其发放贷款1500万元,不仅为其解决了紧缺的难题,而且使其迅速发展成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最大的黄羽肉鸡、种鸡饲养繁育基地,年存栏种鸡60万只、年产种蛋8000万枚、孵化商品雏鸡7000万羽,销售收入104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700多万元,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2000多户。

支持重点项目,推动支柱产业

根据全市不同区域内的产业特点,长葛农信联社在资金投放过程中积极配合地方党政部门,通过认真考察、筛选,将那些市场前景好的“支柱产业”作为扶持对象,电瓷电器业、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在农信社的支持下高速发展,不仅为长葛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据统计,全市依附于支柱产业发展的个体商户已达2.68万家,从业人数逾10万人。

支持特色经济,打造产业聚集群

长葛市民营经济区域性特征明显,基本形成了“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经济格局。在大力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长葛市农信联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口,对辖区的有色金属加工、PS板生产销售、蜂产品加工、农机配件、废旧车床、板材加工等20多项区域性特色产业的企业、商户个数、经营状况、从业人员、企业规模等详细造册,结合“阳光信贷”、“信用工程”的开展推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商户”、“小企业客户群联保”等信贷业务品种。近三年来,累计向全市各企业、商户发放贷款近2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官亭蜂产品、大周有色金属、董村衡器、坡胡农机配件、石固板业加工等九大体系、二十多个不同品种的产业集群。长葛由此获得了“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中国蜂产品产业基地”、“全国农机配件之乡”、“全国小型建筑机械之乡”等称号,特色产品已经叫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