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2 16:5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舞蹈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舞蹈文化

第1篇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广西省遍布多种瑶族支系且拥有丰富的瑶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广西省来宾市金秀瑶族舞蹈文化调查与研究,从而发掘一个历史悠久群居山区的特有民族的舞蹈历史与文化。金秀瑶族共五个支系,该瑶族支系中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茶山瑶,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生活条件发展、风俗文化沉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

金秀;瑶族;舞蹈文化;祭祀方式

一、广西金秀瑶族舞蹈历史背景

大概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广西岛上便有了瑶族先民的足迹,明朝时期,瑶族人民仍然分布在广西境内各地,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人民纷纷迁移到广西,使得广西地带的人口众多,出现了民族之间的同化。如今的瑶族主要驻扎在广西境内的中南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与历史改革,瑶族的历史慢慢沉淀在广西这片宽广的热土上,使得瑶族的文化更加的璀璨独特。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有“桌台”“芦笙”“羊角短鼓舞”“”。“武打”和“文打”是他们的打法之分,“高桩”和“矮桩”是他们的区别。具体到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金秀瑶族自治县诞生于广西来宾市,坐落于广西桂林的中南部,它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成立的县城。金秀瑶族的舞蹈一共有五个支流,每一个支流代表着一个瑶族支系(盘、山子、花篮、茶山、坳)这五个支系五个瑶族舞蹈是金秀瑶族舞蹈中的精髓所在。

二、金秀瑶族舞蹈支系分类

支系一:茶山瑶是金秀自治县的中北部以及金秀河岸上的一个瑶族部落,整个部落主要的村落有七个村(四、梦、美、刘、田、金、社)两个六(六段还有六定)一长一军一寨一柳三片一道一桐一水一梦(长二、将军、寨保、杨柳、三片、干道、长桐、滴水、罗梦),一共有9100多个人口。茶山瑶的“做功德”特别的隆重,凸显这个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支系二:山子瑶自称自己的瑶族是“甘迪门”主要分布在金秀永福的鹿寨,以及越南河江的边上。山子瑶能歌会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瑶族支系。它拥有自己的语言,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山子瑶的方言是金门。支系三:坳瑶自称勉或者是坳标,由于坳族的人把“瑶”还有“坳”的读音念的差不多相似。所以把自己的族叫做“坳瑶”。坳瑶主要的部落有苓香山、冬叶坪、斧柄岗、单格场、李子青等地。他们迁移多处,曾经在百色、南宁这两个地带驻扎过,随后又开始迁移到桂平还有平南这两个地方。曾经也在大梦、古雍停留过。现在主要的驻扎是在广西金秀自治县。支系四:盘瑶人口是最多的一个瑶族,也是最重要的支流。主要讲的是苗瑶两种语言的语支。它主要的方言是“标敏”还有“勉语”。盘瑶自称“勉”或者是“棉”。它主要分布在四乡(三角、忠良、长桐、大樟、三江)一镇(金秀)。支系五:花蓝瑶主要在广西省来宾市金秀县的西南和中部(门头、古卜、王桑、大凳以及罗香乡,大约有1881人)。花蓝瑶因为服装的图案是以蓝花为标本的,所以他们服装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三、金秀瑶族舞蹈语汇

金秀瑶族民间舞蹈十分的精彩,内容十分的丰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支系之间都有不同的舞蹈表演。盘瑶——《还盘王愿》,盘瑶较为隆重的节日是一年中的“盘王节”,“盘王节”亦可称为“跳盘王”、“祭”、“打盘王斋”,在瑶族人民心中更多把该仪式舞蹈称为“还盘王愿”,“还盘王愿”一般是盘瑶祭拜其祖先时跳的舞蹈,祭祀性十分强。因为当地的瑶族人民十分信奉盘王,将盘王当作盘瑶这一个民族的开山始祖。

盘王舞具有独自的特色,一般都是用长鼓作伴,在跳盘王舞的时候,跳跃、旋转都是互相在转换的,舞蹈的动作方面其实多数都是在模仿农耕时播种、伐山造林、开拓荒野、还有狩猎等劳动动作,所以“跳盘王”这个类型的舞蹈动作比较的粗犷比较大方大气,最主要的是给人一种很豪放,很奔放的感觉。节奏变化多端,快慢兼并,时而快时而慢。跳盘王舞主要的两个流程一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二是邀请瑶族上下的人民以及他们的祖先流乐。女子的舞蹈动作比较轻柔缓慢,脚下的动律主要以蹲颤为主,左脚的脚尖向外迈一小步,右脚也跟着迈向左脚一小步,两脚相靠近。在运行这组动作的时候,身体的中断保持前倾的状态,膝盖微蹲,每走一小步,膝盖就颤动两次,迈一步退一步。进退两次之后,左脚脚掌勾起向后踢步再向外踏步走一个圈,此时左右脚相贴,以左脚为主力脚,右脚为动力脚相互颤动。右脚的脚尖轻轻点地进行颤动。茶山瑶——《功德节》,茶山瑶的族人十分的信俸鬼神之说,所以他们十分崇拜自己的祖先,在功德节里面,他们经常举行祭拜鬼神这一类的仪式,他们称之为“做功德”,“做功德”是一种祭拜仪式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娱乐。“功德节”举行的时候一般分为四个仪式:1、架桥请神——功德桥,架桥一般是由师公择日之后才开始,桥架好之后便要邀请茶山瑶族最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祭拜功德桥、剪彩、诵经,仪式举行期间,任何人不可以通过功德桥,接着把最善良的天神写在红色的帆上,把最凶恶的鬼神的名字写在黑色的帆上,白色的帆上写茶山瑶族的祖先的名字。在进行时,师公不断的呼唤圣灵的名字,放鞭炮齐鸣,意味着神灵的大驾光临。2、滑稽小戏——师公舞“跳神”。3、艳服祭奠——这种礼服十分的讲究:主要是悦神、走亲会有、恋情以及手艺。4、走亲会友——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到家中痛快畅饮,称为茶山瑶的功德村,节日一般举行三天的时间。茶山瑶的舞蹈动作比较的欢乐,男女的动作主要以小踏步为主,在踏步的同时,上身的动作一般都是蹲立的状态,最经典的动作:女子半蹲状态身体左右的摆动,头跟着肩膀的方向摆动,每摆动两次就停一拍。男子的动作也比较的好玩。以左脚为主向前迈步,右脚紧跟着向前,同时身体以半蹲的状态,身体前倾,塌腰。迈左脚的时候,左手背手于臀部,右手向上甩动于头部为止,像是挡住太阳光线然后观看女子表演的形式。

“跳神”,是功德节里面最重要的仪式,此舞蹈有着十分规范的形式,舞步自在自由,脚步轻松,动作柔和,十分秀气。脚下一般分为蹲颤步还有分离的了字步。手上的动作相较脚下的动作那就难度加深了,动作错综复杂,十分丰富,单单双簧手有单双之分,加上单山膀弹袖以及单拍腿、挑担这几种。动作模拟神灵驾到时模样,较为轻盈,其模仿的是神灵的凌云驾雾之说。花蓝瑶——《游神节》,游神节这个节日里面主要的祭祀舞蹈就是“游甘王”其实也就是他们所说的“跳甘王”,跳甘王的意义在于花蓝瑶的人民信俸甘王,在游神节里面他们会邀请甘王现身帮瑶族的人民消灾解难,保佑瑶族人民的健康成长。跳甘王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必须由师公开坛跳甘王舞,师公带着面具,手里面拿着木棍,前后左右的走来走去,意味着祖公开始从天而降,前来受供,开始模仿各种劳动的情景,这种舞蹈主要是祖公为了建立种族时的辛勤劳动,因此动作都是以农耕为主,比较抽象,生活化。师公拿起香火祭拜祖公的前来,再把弓箭拿起来,要求参与跳甘王舞蹈的人拿起盾牌与之相互扮演甘王在防御外来侵扰时候的画面。动作狂野,有劲,脚下动作平稳扎实,速度也很快,节奏时而强烈,时而轻缓,给人一种震撼的场景,接着就是一边跳一边把甘王像送回甘王庙,才意味着这个舞蹈的结束。

坳瑶——《浪坪节》,《浪坪节》是坳瑶人民最喜欢,最经典的节日,在浪坪节的时候,坳瑶的人民就会集体出来跳黄泥鼓舞。黄泥鼓一种群舞,是利用公鼓还有母鼓相互配合完成的,母鼓与公鼓表演形式不一样,母鼓跨在腰间进行拍击,公鼓却是拿起来敲打的。随着音乐的伴奏的起伏,动作的变化复杂交错。公鼓的动作是经过不断的翻转跳跃进行敲打的,时而穿梭,时而旋转,脚下的跨步不断不的变化跳跃,身体成弓子型不断地涮腰,动作的幅度很大,跳跃性十分的强,并且十分的讲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默契,身体之间的协调性,队形转换的链接。山子瑶——《度戒节》,《度戒节》是金秀瑶山最有特色的节日,它是一种礼节,是青少年过度成为成年人的活动,要是成人想要结婚生子,必须接受这种度戒礼节的洗礼,博得全瑶族人民的赞同、认同以及欣赏信任才可以成家。每当这种活动举行的时候,全瑶族方圆上下几百户人家便聚集在同一个地点进行礼节的举办仪式。这种活动的仪式主要的形式是这样的主要内容是“跳云台”,也就是说类似上刀山、下火海等危险的关卡。男性的青年准备成年的时候必须要接受这种艰苦的考验方可过关。在戒度的时候与茶山瑶类似,也是需要建造祭祀台,但茶山瑶是建造功德桥。祭祀台在山子瑶族里面叫做云台,使用四根四米的竹子建造而成的,云台的形状一般都是正方形的形状,有一条用横木搭建的梯子。戒度的青年必须按照师公的命令登上云台,发誓不作奸犯科,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有乡亲父老,不偷不抢,不杀人放火。

第2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 城市广场舞 现状调查

伴随着晨曦和暮霭,在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的空地甚至马路的边缘,都有伴随音乐起舞的人群,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上千人不等,个个激情四射,踏足而舞,这就是在新世纪以来方兴未艾、遍地开花的广场舞蹈。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大型群体舞蹈,它不受限于场地、舞种,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融合舞蹈美感和体育锻炼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城市广场舞蹈溯源与流变探究

(一)广场舞蹈溯源

闻鸡起舞,日落踏歌,在铿锵的音乐节奏中踏足而舞,置身其中会感受到其间澎湃着生命的原动力。如果把这比作一条生命之河,上溯人类的史前时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种广场式自发聚集的宏大舞蹈场面,早在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舞蹈就和我们的先祖原始人一起共生了。“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生动的描述了原始广场舞蹈的宏大场面。

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的形象,透露出原始舞蹈的真实信息。这件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人,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以弧线纹相隔。各组舞人牵手共舞,服饰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可以想象,这种相同的服饰、整齐的队形,统一的舞蹈动作、节奏与韵律,不可能是“巫”的表演,而应当是氏族部落中全体参加的舞蹈聚会。

舞蹈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舞蹈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存紧密联系。原始舞蹈可以归类为劳动、狩猎,祭祀、战争、等类型,而这些内容几乎涉及了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体察到原始舞蹈是全民性的,是紧系着全民生命存在的,而原始社会的舞蹈活动,具有普及性与全民性,那时几乎所有的先民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又极其贫乏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舞蹈实际上起着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舞蹈在乡村原野与繁华都市间的流转

中国的古典宫廷舞蹈,在宋代以后逐渐衰微,成为古代戏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村舍乡野之间,民间舞蹈开始萌生繁衍,并且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走向繁荣。民间舞蹈与劳动人民风雨相随,千百年来,就像田野中无处不在的小草,自生自灭,又自灭自生,广大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口传心授,将其一代代沿传到今天。凡是下乡采风,真正向民间艺人学习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家都会被那些普通老百姓对民间舞蹈的热爱而感动,都会被那些老艺人如醉如痴的舞蹈所折服。在每年的正月里,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这时都要放下身边的一切事情,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在忘情的歌舞中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正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舞蹈的深深热爱,才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舞蹈在乡村的走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民间舞蹈从乡间开始走向小市镇,渐渐地走进大城市。如今,这种由民族民间舞蹈演变流转而形成的城市广场舞,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每到清晨和黄昏,广场、社区、街道乃至很小的空地都会有人随着音乐蹁跹起舞,场面蔚为壮观。城市广场舞已经成为新时期热络的文化乃至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城市广场舞蹈现状调查分析

(一)广场舞蹈兴起的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场舞兴起的根本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其中四季度增长7.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随着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外,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人们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成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和观看,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既有艺术美感又有体育健身功能的城市广场舞蹈老少皆宜、简单易学,因而使这一舞蹈形式得以普及。

第三,广场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参与者切实感受到广场舞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具有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

笔者以北京城市的广场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年龄层:35岁―55岁占60%,其中女性占90%。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0%。3.组织形式:社区组织占30%,民间自发的形式占70%。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就是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词汇的“中国大妈”。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广大群体,广场舞无疑是这个庞大群体的最爱,她们风雨无阻,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踏足而舞,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城市广场舞蹈表演形式

城市广场舞蹈虽然风格多样,有秧歌舞、红绸舞、扇舞,甚至有迪斯科和交谊舞,但是它植根于千百年流传于乡野农村的民族民间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数的舞蹈形态里,都可以看到有秧歌的动态元素,如十字步、扇花和舞绸等,民间舞蹈风格始终是它的主流。城市的广场舞和农村的大场(图2)表演,民间舞的走街和广场舞的暴走(图3)也都是同出一辙。

三、城市广场舞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城市广场舞出现的问题

城市广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具有健身、健心和健脑的作用,它无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但是城市广场舞蹈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难解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就抱怨楼下的广场舞占据了空地甚至马路,音响开到120分贝,吵得耳朵嗡嗡响。这反映出城市广场舞蹈存在着场地缺乏、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同时笔者在问卷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了广场舞蹈主要参与群体,存在着只顾及自己的享乐权利而不顾及他人感受,舞蹈动作随意性较强,以及音乐选择不够优美等艺术问题。

(二)城市广场舞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应引起政府重视。城市广场舞蹈是一场自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已蔚然成风的、民众广泛参与的文体运动,面对人数众多的广场舞蹈参与者,政府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支持引导。比如场地的问题。北京地区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以及遍布市区的大中小院校和机关单位的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开放,政府各部门间应该互相协调,将属于公共设施的体育设施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一些人力物力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对广场舞蹈的参与者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在城市舞蹈参与者和一般市民之间形成互相包容、互相照顾的良好风气,逐渐解决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的问题。在保持自发性和原生性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要互相协调,组织专家对各地区的广场舞蹈进行收集和整理,引导性的强化广场舞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功能性和多样性。

第三,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我国的艺术、体育专家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系统的采集、整理、归纳和提高。对于城市广场舞蹈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经验,对已有的广场舞的元素进行收集整理、提取、创编,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

总之,城市广场舞蹈在新时期的蓬勃兴盛,是社会生活安定繁荣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第3篇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4大古老文明之1,中华民族5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文化传承与舞蹈教育是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舞蹈文化传承离不开舞蹈教育,舞蹈文化传承又可促进舞蹈教育的普及,而舞蹈教育的普及又可使舞蹈传承最大化。

关键词:舞蹈;舞蹈教育;文化传承;意义;关系

ABSTRACT

第4篇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导致民族舞蹈文化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甚至濒临消亡,促使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舞蹈教学,实现民族舞蹈教学与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族舞蹈概述及其特点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就通过相应的动作来传递消息,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充分反映本民族风格的舞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的语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都不同,各自成为一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内容、风格等。因此,要想通过舞蹈教学全面掌握这些舞蹈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必须全面分析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掌握风格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

我国的民族舞蹈常常是将歌、舞、乐三者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舞蹈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炼、完善,使民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舞蹈兼收并蓄,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虽然通过鼓励民间舞蹈教学来传承民族舞蹈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民间舞蹈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练习,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舞蹈动作,就能掌握民族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分解、练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忽视对背后知识的讲解,如文化等。即便在课下或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对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评价一个学生舞蹈掌握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舞蹈动作是否到位、是否流畅、是否与教材一致,使原本十分有趣的舞蹈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民间舞蹈学习变得与普通课堂学习毫无二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未能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调整。民间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对其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再加之教材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在现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了相应投入,培养了一批民间舞蹈教师,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与快速发展的舞蹈教学相比依然不足,同时,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老教师的知识往往比较陈旧,过分依靠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新进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对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且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民间舞蹈的正常教学。

(四)忽视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创新。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示范,然后将它们进行分解,逐一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动作,即便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未能理解背后蕴涵的文化,忽视了自身的主动性。

三、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认真练习,更要注重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精髓,即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舞蹈意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要让他们掌握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保持基本队形等基础知识;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初级舞蹈动作的练习,增加其柔韧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整体协作能力,初步掌握文化知识;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舞蹈教学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媒体加强练习,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对教学进行指导,引进新型教师,为民间舞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创新方法;民族艺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在物质经济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发强烈。在此期间,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颖的群众文化就成为了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群众文化作为人们对于自身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的特性不断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活动中舞蹈也被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目前群众文化的情况来看,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在整体建设方面严重缺乏,很明显在文化建设力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虽然目前的文化活动范围比较广阔,但是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绝大部分的文化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使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难以开展。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他们的娱乐当时主要还是饮酒与打牌,使群众文化产生了负能量的传播,而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文化建设。不仅如此,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建设团队的人员能力存在差异,导致文化建设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相关人员缺乏且不能及时补充,也给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阻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是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只是流于形式,停滞不前。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文化建设已有所提升,但是还有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履行其义务,忽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这一载体,反而对群众生活方面的事务较为关注,从而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进程,使其难以提高。

二、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我国现状来看,我国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新正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通过舞蹈这一方式使其文化体系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舞蹈作为集艺术与娱乐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对其产生认同感。不仅如此,在工作中,这些群众也能在其创作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形式。舞蹈创作是要结合当地风情以及民族特色的,通过不断的演变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文化体系。因此,加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并推动其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目前,我国整体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区有部分群众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时,极易形成各类纠纷,导致文化素养无法在群众的身上体现出来。而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则可以有效地帮助群众,使群众的智慧集中到一起,促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多加思考,使思维也变得灵活起来,长期下来,当地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便会有所提高。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得到发展与弘扬,每一位人民群众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群众会加以思考,在更好地呈现舞蹈作品的同时,做到弘扬当地文化。因此,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针对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研究分析

(一)提高舞蹈创作意识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时,具备创作意识是实现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拥有创作意识是成为群众舞蹈创作团队一员的重要条件。因为,创作意识是群众文化创作的核心,也是促使其完成舞蹈创作的重要条件。要想更好地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呈现到人们面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作意识,并将创作意识作为提升群众舞蹈的根基。群众舞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而这一特征同时还可以为群众带来娱乐感。不仅如此,群众文化舞蹈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包含着地域性,在整个发展的道路中被逐渐赋予更多的含义。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群众也会有较强的时代感,通过融入当下市场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将群众文化舞蹈与当下市场环境相结合,对有益的经验进行吸取,再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群众文化舞蹈,使舞蹈不仅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彰显时代魅力。群众舞蹈创作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在生活中提炼文化精华,提炼舞蹈律动;结合当地的音乐特点,形成独具风格的音乐舞蹈。

(二)培养舞蹈创作团队

引进专业的舞蹈创作团队是大大提高群众舞蹈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使舞蹈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同时大大提高了舞蹈创作水平。很多时候,群众在进行舞蹈表达的时候会由于能力的不足使舞蹈创作受到限制,很多内容无法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这样便造成艺术与专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要输入专业的创作团队,不断地培养壮大创作队伍,使其在舞蹈创作方面可以具备一定的专业度,具备一定的创作基础。在进行舞蹈创作的环节当中,不仅仅要融入创作专业人才,还要要求其创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进行舞蹈设计。除此之外,还要要求群众文化中舞蹈的组织者具备独特的眼光,并在舞蹈创作的环节当中呈现出当地特色。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现,可以使群众对当地特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团队在进行创作时,还要更深层次地结合当地文化元素,使当地特色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从而在舞蹈策划以及编制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形成更好的契合。群众舞蹈团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各地区之间的组织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切磋,共同丰富当地的群众文化。

(三)加强舞蹈表现力

要想使舞蹈表现力得到大幅度增强,就需要群众将舞蹈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做到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群众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时,所呈现出来的热情可以有效帮助群众进行更好的创作,使舞蹈可以做到更深层的呈现,让群众在进行舞蹈观赏的过程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将舞蹈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呈现出来。舞蹈创作的同时要合理地使用音乐,通过对韵律的利用,使群众文化舞蹈的动态韵律完美地呈现出来,映入大家的眼帘。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实际创作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音乐的选择以及动作的设计,然后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民族特色进行舞蹈创作,最终呈现出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舞蹈。通常情况,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会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进行舞蹈设计,其设计出来的舞蹈也会深入人心,满足大家的精神生活。通过这一方式也使当地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在群众文化舞蹈创新时,要做到不断融合新的元素,与时展相结合。除此以外,要想做到更好的舞蹈表现,还可以通过创作使群众的精神面貌完美地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播群众文化。“广场舞”就是这一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产物,通过对当下的流行音乐进行舞蹈创作,设计出浅显易懂易学习的舞蹈动作,使群众愿意参与其中,既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四)合理使用舞蹈组合

通过将舞蹈组合融入到群众舞蹈活动中,从而凸显出群众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可以使舞蹈在创作时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我国文化多元化,民族多元化,使各地的舞蹈都存在地方特色,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舞蹈内容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特别明显的地区,其舞蹈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都有较大差异。虽然在创作群众舞蹈的过程当中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所遵循的舞蹈理念以及风格都是迥异的。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重新构思,使舞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想要更好地将舞蹈组合,也可以融入不同的舞蹈表达效果,从而使不同的舞蹈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不仅如此,进行舞蹈设计的同时,还可以融入当下最流行的舞步,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热门推荐,再结合流行音乐,使其舞蹈更加吸引人们,让其愿意参与其中。通过舞蹈组合,融入不同区域的舞种表现形式,使群众文化中舞蹈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满足我国当下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群众活动中,舞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通过舞蹈创作创新,使其能够结合我国人民实际的生活状态和状况进行融合,使舞蹈创作者通过舞蹈表达出自己对于当下社会认知的独到见解,从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最终将群众对社会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第6篇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简说

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1〕社会转型期不是一切都变,也不可能一切都不变,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都有一个向度的问题。本篇论文无意去探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学术语,而是想通过吸收社会学家的科研成果,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文学科透视、分析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变异原由,使我们能较为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

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

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

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奇山异水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多有保存,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地区发展的首选项目,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走出封闭的山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民族风光。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生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民族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此间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增加活力和参与性,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

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贵州雷山郎德村为例:这一带风俗约定,农历六七月间吃新节后才开始吹芦笙,到正月十五以后禁止吹奏,据说是春天后吹芦笙惊

动谷神会造成粮食歉收。过去对违者处罚很重,要本人宰牛扫寨发誓不再违犯。作为旅游点开发后,现在只要游客一到,不论春夏秋冬哪一天,村民们照常吹芦笙跳《芦笙舞》迎接。过去只有在十二年一次的“鼓社节”(吃牯脏)才敲击的铜鼓,也照例每日向游客敲响。〔2〕滇东南彝族地区也有此风俗,每年四月初八“跳宫节”后不能再敲击铜鼓,理由也是铜鼓声会惊动谷神而使庄稼歉收,如今也已改变。

云南石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林周围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和阿细人,边弹大三弦边跳《阿细跳乐》,是他们的代表性舞种。改革开放前,彝族人民基本按照传统习俗过火把节,没有表演成分,没有商业性质。节日期间或花好月圆之际,撒尼、阿细青年男女总要会聚一起,围着篝火跳乐(月),他们以舞蹈的方式自娱自乐,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近十多年来,节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节日期间国内外、省内外游客和商人大量涌来,其人数无数倍于当地彝族人。昔日彝家老少高举火把游弋田间驱瘟逐疫的火崇拜仪式,变成了广场的象征性篝火;昔日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跳乐》,变成商业性的歌舞表演;昔日以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为节日的主体,变成数倍于本族人的外来者。

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

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区成为国内外旅游和经贸的热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80年代中,州歌舞团和群艺馆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既保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全国民舞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是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无论从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陕西的《安塞腰鼓》、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鼓子秧歌》、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四、多元、多样、复杂性:90年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90年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民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俗称“吃鼓脏”)是其最为隆重的神圣节日,它是一个由血缘家族、宗教为核心的“江略”(类似军事联盟的氏族组织)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每隔12年举行一次,届时众人要跳《踩鼓舞》,踩鼓时要身背祖先“央公央婆”跳舞。央公央婆的象征物是用杉木雕刻成的男女半身像。在踩鼓时象征交媾的表演中,要绕寨一周,表示祖先看望子孙繁衍,人人都是央公的孙子。〔3〕80年代以后,苗区的生产单位“家庭化”,加速了家庭经济的私有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再一次呼唤人们的劳动互助,这种互助自然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由此给人们提出了恢复“江略”团结的需求,通过鼓社祭,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同跳《踩鼓舞》,共饮“江略”酒,似乎又回到了同一血缘的圈子里,使人们获得“江略”认同感的满足。从苗族鼓社祭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这里既有祖先崇拜的信仰痕迹,又有加强群体之间的心灵交流增强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还有击鼓而舞的愉悦。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2.民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衍,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需要或结束而延续或消失。旅游文化、商贸集会或各种文化节,扩大了民间舞蹈传播的空间,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舞蹈,增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当其反馈回群众后起到升华提高的作用。当然,这种改编应该十分慎重,不负责任瞎改乱编只能糟蹋民间舞蹈的精华,尤其给青年人造成误导,成为披着民间舞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

3.舞群观念的复杂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一切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原生形态的祭祀舞蹈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制或早期封建社会,祖先崇拜是压倒一切崇拜的宗教活动”〔4〕人们以为只有隆重的祭祀,才能获得祖灵的庇护,避免灾难,因为祖灵是直接掌握人们命运的。祖先崇拜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通过传统的祭祀年节和民间舞蹈,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土家族《跳摆手》祭“八部大王”,瑶族、畲族《跳盘王》祭始祖盘王,苗族“吃牯脏”跳《木鼓舞》、《芦笙舞》祭祖神等,均系祭祖仪式和舞蹈。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把民间舞蹈视作民族历史的教科书,通过民间舞向族民传授民族历史知识,使子孙后代永不忘本。如今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但是,人们仍然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使自己的生活幸福、事业发达,家族兴旺,寻根念祖、祈求祖神保佑的思想并未消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同胞共跳摆手舞、芦笙舞,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的观念依然在一部分人心中延续。当然,中国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收稿日期〕1999—06—10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A].人类学与西南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正文.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A].人类学与西南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第7篇

一、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具体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复合性的要求。舞蹈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同样遵循着这个原则,在新阶段内舞蹈文化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舞蹈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深厚的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舞蹈表演技术,也要求舞蹈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舞曲创编能力,以便将舞蹈作品以更加优秀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说,舞蹈人才的复合性以及综合能力水平,已经成为了舞蹈文化市场招收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一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确保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文化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然而,教学改革工作并非是在一朝一夕之间便可以轻易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并非一蹴而就。从当前的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仍旧存在诸多弊端,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文艺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存在缺陷性,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到文艺单位进行学习之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且其舞蹈专业水平与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去甚远。其次,高校舞蹈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刻板,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和动作练习,缺乏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其舞蹈创编能力过于薄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次,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参加舞蹈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学生除了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之外,在工作能力、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均相对薄弱,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文艺工作单位的同事进行工作的磨合与交接,这直接影响了文艺产品的生产和演出的速度,可能会对文艺工作单位的文化经济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才能够培养出与舞蹈文化市场要求相符合的舞蹈艺术人才,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顺利接轨。

二、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顺利接轨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舞蹈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加以调整,确保舞蹈人才的能力水平与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相符合。高校舞蹈教育者一定要充分明确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意义和目标,即高校舞蹈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机械的去复制舞蹈动作,而是要求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充分掌握舞蹈技艺的精髓,掌握舞蹈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理论能力、舞蹈艺术创作能力、舞蹈艺术内在修养。总之,高校阶段内的舞蹈教育,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舞蹈能力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平衡掌握舞蹈艺术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随着舞蹈艺术理念的不断发展,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民族舞、现代舞等层出不穷,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所喜爱和擅长的舞蹈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大学课堂中的舞蹈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不同舞蹈之间的区别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舞蹈特点之后,掌握舞蹈创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其舞蹈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高校舞蹈教学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对艺术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舞蹈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了使我国的舞蹈艺术走出国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舞蹈者就必须对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至关重要。现阶段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新,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和发挥,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热情,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升华其舞蹈创作的价值,使其舞蹈表演动作与内心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但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掌握,帮助学生实现舞蹈动作的优美性以及舞蹈内涵的丰富性的统一,使舞蹈艺术产品能够与广大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相一致,为舞蹈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简单来说,只有让观赏者了解舞者的情感,他们才能够从内心认可舞蹈艺术,更多的进行舞蹈文艺产品的消费。

其次,高校舞蹈教育想要实现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顺利接轨,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并掌握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舞蹈教育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点,因此它与其他常规的高校教育专业相比,存在着鲜明的教育热点,这也就导致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均与其他的科目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能力,高校舞蹈教育人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艺术环境,使学生能随时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舞蹈训练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下更多的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学生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和艺术训练才能养成独特的舞蹈艺术气质,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耐心的教导学生,要告诉学生舞蹈艺术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提高在舞蹈艺术方面有所造诣。另外,近些年来,我国的舞蹈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信息传播异常快速的网络时代,想要在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保证舞蹈艺术作品的鲜活性和生命力,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想要实现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扬弃,以此保持舞蹈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以便在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艺,因此舞蹈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对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师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和表演能力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高校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舞蹈教育人员需要高度注意个人形象,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舞蹈艺术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提升艺术水平。

高校舞蹈教学需要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以及综合艺术素质,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能力水平与文艺工作单位的用人要求一致。为此,高校舞蹈教育者在进行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艺术具有显著的复合性特点,它能够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示出编舞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具有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定期以某一事物为主题,让学生在经过观察后,结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联想,将所学舞蹈动作与理论知识与观察主体相互联系,尝试进行舞蹈创作。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校舞蹈教学应该积极拓展与文艺工作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进入专业文艺工作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舞蹈文化市场的具体要求,以及舞蹈文化产品的整体生产、营销的流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舞蹈比赛或者组织舞蹈表演晚会,消除表演的紧张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帮助学生养成独特的舞台风格,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富渲染性和吸引力。

第8篇

1.1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与舞蹈艺术创作相结合,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古代,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壮族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在壁画上刻有丰富的图案,热烈的舞蹈场面等,这些都反映出这个时期壮族人们比较热爱劳动,对美有一定的追求,生活有滋有味的。通过这些舞蹈作品展现出壮族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该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将本土文化元素与舞蹈艺术创作融入一起,让舞蹈作品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提高了舞蹈的质量。

1.2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日常活动等传统文化就是该民族本土文化的体现。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时,要将本土文化元素充分地展现出来,突出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中,让舞蹈艺术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例如,在广东广场舞中的舞龙,就是将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与广场舞结合到一起,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也对继承传统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人们娱乐休闲的同时,对当地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扬了民族精神。

2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整理集合到一起,形成多种文化形式,通过将这些文化形式与肢体语言形态进行融合,并采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进行保存。在民族的发展壮大中,使当地的本土文化通过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充分的展示各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特点,为舞蹈作品添加了一层风土人情,给舞蹈作品本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构想。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准确的舞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精髓。例如,在蒙古舞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当地浓厚的民族气息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示了草原民族的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土文化在任何一个舞蹈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只有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艺术本质、精神以及品格等元素,才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空间,在多元化的艺术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创新浓厚的本土文化上,发扬民族的本土精神,这样才能在舞蹈艺术创作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而带动舞蹈艺术走向世界。

3培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本土文化元素培养的有效措施

3.1在继承传统的文化上,进行创新面对舞蹈艺术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现阶段舞蹈艺术创作比较关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不仅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本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分地发挥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让现阶段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的富有内涵,拥有一定的风土民情,达到一定的艺术创作境界。

3.2对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各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同,所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就不同。在舞蹈艺术创作中,通过对这些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加以发展和继承,从而为之后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更加新颖的想法,提高舞蹈创作作品的质量。

3.3提高学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在学校舞蹈教学中,要加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促进舞蹈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在舞蹈艺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拥有了很多优秀的舞蹈演员,给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地方院校舞蹈教学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去田野进行采风调查,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以去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来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学习到老艺术加创作的方法和观念。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