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5 16:0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激发童趣,创设诗化意境。
“创设情境,就在于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以促进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作家金波写的儿童诗《春的消息》(四年级下册),我是这样激趣的:“春雷滚滚,带来了春的消息。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讯息给你呢?”学生纷纷发言:“小草绿了!”“树枝萌芽了!”“草长莺飞!”……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春的消息》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这首诗寓情于景,写出了童心童趣,与孩子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接近,半节课的工夫多数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了。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所以,作为语文课,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二、发现童心,体验诗意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沃土,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张中国地图张贴在黑板中央,我带领学生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四年级下册)这首现代诗歌。“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边适时点拨。一个学生赞叹:“祖国真大啊!”“说得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祖国大呢?”“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孩子们在诗歌中深切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的第四小节只有短短的两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省略号留白的内容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发现童心之旅。
三、捕获童言,发掘创作灵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五年级上册)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用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怎样看懂自然现象,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抑或黄叶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拓展题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学着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小节。
教师示范《秋》:
落叶在空中飘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秋天已来到人间。
学生创作《春》:
小草伸了伸懒腰,
使劲地顶开了泥土。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春天已经来到大地。
这样的诗歌课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级上册)这首诗歌采用拟人写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全诗押ao韵,读来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即兴创作。学生作品摘录如下:
树种子的梦
我是一颗树种子,
闪着乌黑发亮的光泽;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发芽是我的梦想。
……
聆听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凉;
我舒展开手臂,
撑起一柄绿色的大伞。
一、唤醒童心,让学生做生活的欣赏者
童心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世界的天真与激情,是对人生生命的想象与梦想。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些孩子的好奇心、惊诧感,而不是对什么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于麻木不仁。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
在我教学前班的时候,我问我面前的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我一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这一次对话多有诗意呀!倘若我们只按成人的眼光解释花开的原因,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少艺术空间。
二、张扬爱心,爱这个充满诗意的温馨世界
教育是爱的教育。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教科书设计的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都充满了爱。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孩子们围绕着风娃娃做的好事与帮的倒忙热烈讨论之后,我就对孩子们说:娃娃有好多种呢!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可爱,还有的乖巧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你想选一种娃娃对她说两句话吗?动笔写一写吧!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纷纷动笔写起来。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以《云娃娃》为题,写了一首短诗:天上的云娃娃是胆小鬼/雷公公一声吼/就哗啦哗啦掉眼泪;天上的云娃娃是个淘气鬼/它一怒/就把太阳公公遮住了;天上的云娃娃是橡皮泥/太阳公公一捏/一会儿成了活蹦乱跳的小花狗/一会儿成了自由的小天鹅。天上的云娃娃,真可爱!
三、升腾诗心,用充满诗意的双眼观察生活、描述生活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障碍”,教育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解决的难题。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
关键词:语感;优读;情感体验;语境;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其重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读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言,好的语感对于诵读、写作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性,通过优读训练,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同时触摸语感。
一、“津”读培养美感,品味内涵
“津”读是一种揣摩和体验的读书方式,通过“津”读能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语言的韵味,感悟其中的感彩。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的课文古诗,都可以进行“津”读训练,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1.叙事写景重语境
对于叙事写景类的文章,应当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应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应做到根据语境,读出语意。因此我在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再采用单个读、同桌读、小组内合作读、男女生齐读、推荐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培养最基本的语感。最后我指导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例如,《拉萨的天空》中写道:“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这里用整齐对仗的方式呈现了拉萨天空的质朴之美。“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又勾勒出了拉萨天空的简洁之美。学生在反复吟读句子的过程中,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2.现代诗歌重节奏
如朗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长江之歌》,就要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文中前后两次出现,重复吟唱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两句表达了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反复吟唱的艺术渲染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这两遍重复是感情的升华,语气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强烈、更激情,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对现代诗的节奏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古典诗词重韵味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风流韵藉,情趣盎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中含蓄的凝练之美。“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外,还要注意“平仄”,这样学生诵读起来会更有意味、意境。
二、“经”读丰富积累,拓宽视野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在丰富课内阅读积累的同时,拓宽课外阅读视野。
1.课内阅读中丰富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精心编选而且文质兼美,其中的语言文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可谓字字珠玑。《小草和大树》一课为我们展现了夏洛蒂姐妹不屈不挠的形象,让学生从中受到励志教育。但我觉得课文几百字的叙述远远不能够体现她们的不懈努力和文学成就,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色彩作品《简・爱》更全面地展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内心和经历,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由衷地体会主人公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的精神。
2.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
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也被我时不时地引入课堂。《青铜葵花》里哥哥青铜和妹妹葵花的兄妹情深、纯真美好,深深打动着我和学生的心;《我要做好孩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主人公金铃的口吻真切地道出了当代孩子的心声,学生内心产生了共鸣,阅读欲望也被极大地唤醒了,语感和语文素养都在逐渐提升。此外,每周我都要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由师生轮流出题考查阅读情况,或小组轮流推荐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段落,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赏析能力。
三、“竞”读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写“心情日记”,每人每天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细节,可以是一个梦,一场雨,一阵风,一次谈话,一个发现……也可以是学校里、家里发生的事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孩子们很热衷这样开放的日记形式,都自觉地记录着每天的真实与精彩,有心的孩子还用画笔、剪纸装扮心情日记,让它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艺术品。我每天都会利用语文课的五分钟让每天写得精彩的同学来诵读自己的日记。一位同学曾写下一则题为《一双双小手》的日记,记叙了自己因腿部骨折,不能独立行走,班级同学在这段时间内,不厌其烦地无私给予她帮助,用一双双温暖的小手搀扶她上学、放学、去厕所,虽然已经不记得那些小手是谁的,但那一双双小手的温度让她感动至今。因写得有真情实感,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班级朗读。
为了能让学生们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我把下节课要读日记的学生带到校园梧桐树下单独辅导,在一个清新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打开了那扇羞涩的门。翘舌音读不好,没关系,慢慢来,读不出抑扬顿挫,没关系,细心教。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四、结语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专题阅读;开放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热爱阅读的犹太民族在诺贝尔奖上的突出成绩和他们在其他领域获得的成功便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意义。事实上,阅读十分重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提倡阅读的行列。《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每年4月23日的读书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阅读是如此的重要,阅读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那么,现实的情况究竟怎样呢?我对我校初二年级八个班的32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却发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与八年前相比,进步甚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下降的趋势。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学生课外阅读的比例
问卷显示,只有7.1%的学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偶尔阅读的占31.1%,两者合计不到40%,而很少阅读和从不阅读的学生比例超过60%,占了接受调查学生的大多数。我又从有阅读行为的学生中调查了阅读时间,每次在1-2小时的也只有7%,大多数学生(超过50%)的阅读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接近40%的学生的阅读时间少于15分钟。
2.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
调查数据显示,90%的学生承认语文老师推荐了一些书籍,如课标必读书目,《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但由于这些书无趣、老师不检查、不知道怎样读、没有书等原因,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读下去,反而喜欢读诸如言情小说、奇幻小说和漫画书等之类的书籍。
3.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问卷显示,15%的家长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36%的家长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39%的家长无所谓,10%的家长没有发表意见。另外,在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家长中,只有10%的家长知道应该让孩子读哪些书。
(二)成因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不够重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学生不会读书等等,但我认为教师缺乏有效地指导与督促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想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因而在实际中,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也就是口头上谈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另外再推荐几部书籍或是办一场读书经验交流会,如此而已。这样的重视显然不是真正的重视。
其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虽然我们常常说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可若深究起来,却很少有老师知道究竟该给学生推荐哪些书目,该怎样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抒情诗等等。如果老师都不知道,那么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教师的指导不得法,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训练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语文老师常常说要学会勾画批注,但勾画什么,怎样批注,教师却指导不到位,训练也不到位,因而使得许多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再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评价督促不到位。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若没有其他必要的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维系,此时教师的评价督促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的开放性,使得教师往往感觉无从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和督促,老师们一贯的做法往往是查一查读书笔记,而学生们也往往是要检查了,便抄一些好词好句来应付老师,这样的评价和督促方式无疑是低效、无效的。
二、应对的策略
阅读如此重要,现状如此不堪,困难如此之大。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依靠家长的督促还是学生的自觉?我认为这些都不现实,也难以真正有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加以重视,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并缩小范围,开展以专题阅读为主、开放式阅读为辅的阅读活动。
所谓以专题阅读为主即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并主要围绕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指导、展开阅读评价的阅读形式,而以开放式阅读为辅,即在这一段时间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可以说专题阅读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而开放式阅读是对专题阅读的必要补充。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寒假和暑假时,任课教师就要制定好每学期学生的阅读计划,并在学期初让每个学生知晓。阅读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一份阅读计划应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成果展示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唯有如此,学生的阅读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当然,由于阅读计划是一份纲领性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阅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确定阅读专题,推荐阅读书目
人生时间有限,读书必有选择,何况我们的初中生学业负担本就很重。要让学生读出兴趣,读有所获,就必须谨慎确定阅读主题,精选阅读书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更要遵循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阅读技能,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丰富,它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实践应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天地的广阔与丰富。那么,究竟怎样具体操作呢?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本学期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而在课本中又有《理想》、《秋天》、《化石吟》、《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这些现代诗的教学和《人生寓言》、《寓言四则》这些寓言的教学,因此本学期我们的阅读主题便可确定为现代诗歌和寓言的阅读,并将《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列为本学期必读书目,然后推荐学生阅读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庄子》、《中国古今寓言》等寓言集和席慕蓉的《七里香》、《泰戈尔诗选》、《狄金森诗选》和《课外诵读基础文库——诗歌》(初中卷)等书籍,并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成果展示等相关活动。
(三)准备阅读书籍,保证阅读时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若无书可读,特别是无好书可读,那么课外阅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城乡结合部初中,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种种原因,确实存在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然而,只要我们多动脑筋,这一问题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教材上的必读书目,三年也就十多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册,至于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可以要求学生分别购买,轮流阅读。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学校、市区等各个层次的图书馆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办理借书证,借书观阅。为使学生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亦可利用班费订阅《少年文史报》、《读者》和《中学生博览》等报刊杂志,或由学生捐赠旧书报给班级进行传递阅读。
当然,阅读还必须以必要的时间为基础,只有保证了时间,阅读才能够落实。而要依靠学生或家长来保证阅读时间,就目前而言,不太现实。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必须将课外阅读的主阵地转入校园。例如,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早自习、午自习和自习课,与其让学生用这些课来完成作业,回家看电视、玩电脑,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读些课外书籍。每周可以利用半个小时的午自习时间作为课外自主阅读时间,这一时间可让一部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一部分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这样阅读书籍才有保证)。此外还可将一节自习课设定为“阅读课”,严禁任何老师挪作他用。而这一节“阅读课”既可用作阅读方法指导,又可进行文学欣赏或阅读成果展示等。只有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轻松愉快地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四)做好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的阅读有效、高效,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迫切要求。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指导学生的往往是一些很空泛而不具体的所谓方法,这些方法的指导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对学生的实际阅读并无意义。而现在,当我们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指导的方向似乎也就明晰了。例如,在七年级上学期,阅读主题设定为现代诗歌和寓言的阅读,便可着重进行阅读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指导。而当阅读主题设定为人物传记时,我们便要告诉学生怎样阅读人物传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如要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学会圈点勾画,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写阅读心得等。当然,这些并不是老师说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出示范例,教给方法并辅以训练,让学生实实在在知道怎么去做。此外,教师要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五)展示阅读成果,重视阅读评价
阅读充满趣味,但同时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光靠一时的兴趣难以维系学生阅读的状态,而靠老师的强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成果展示方案,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阅读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当然,阅读成果展示的方案也要依据阅读主题、阅读书目而制定。如以现代诗歌为主题阅读阶段,我们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的欣赏与创作交流会等活动;以寓言为主题的阅读阶段,我们可以开展寓言故事课本剧演出和寓言创编等活动。总而言之,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上述提到的,还可以办手抄报、开辩论会、开书评会、进行知识擂台赛等。当然,不管是何种形式,一定要切合本阶段阅读主题,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重视阅读评价,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阅读评价可根据阅读专题的不同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此外还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如在诗歌朗诵会中,让学生担任评委给同学打分;学生创作的作品,可张贴出来,让全校学生投票选出最佳。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投稿、参加征文比赛,而这些都可以获得加分。有人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评价措施是切合学生需要的,就一定会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有所促进。
教育是最容不得功利的一项事业,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拓宽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69-01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寓教于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亦即在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冲突表现在:其一,疑有力度。思维从问题开始,有疑才有冲突。古人言读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力度的冲突标志着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索,标志着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深入。
如在教授《〈呐喊〉自序》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林贤治说‘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王朔说鲁迅成为文豪不单单靠几篇杂文和几部小说”、“鲁迅的消沉是否意味着他‘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问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显示出对课文的深入把握,如投石激浪,引起学生思维在冲突中高速运转。
其二,冲突过程的流畅。教学冲突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是散漫无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冲突引向深入,走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
三、在教与悟之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
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
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
引导学生深悟文章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创新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如教授《中国现代诗三首》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为什么编著者要将这三首不同作者的诗歌放在同一课?”“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①这三首诗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都讲究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②《再别康桥》中流露的多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死水》中流露的多是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诅咒,而《赞美》中流露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前两首诗感情的抒发相对委婉,而第三首诗的感情抒发则喷薄直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力求避免以下几点:
l、教师不要“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者应起“导演”的作用,只为学生开拓思路、指导方法,任凭学生去质疑、去讨论、去争辩,愈激烈愈好。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只有把语文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联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物、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有关济南冬天的画面,明媚的大明湖、滚涌的趵突泉、暖暖的阳光、可爱的小山如此情境,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激起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创造如此意境,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能自主去体会课文中作者创设的几幅画面所体现出的美妙意境。情境激发了兴趣,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自己潜在能力被挖掘展示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2.1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2 教给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才能更好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才会大提高。
3.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必定会随着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育的本身,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形式和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局面,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因此,做一名备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几点感悟比较深刻:
一、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善于学习
创新的行为来自于创新的观念,而创新观念的形成来自于不断地学习新知和摒弃旧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如此。让学习成为自己每日必修的科目,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在交流中学;爱好古今中外名著,具备渊博扎实学识,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创新的土壤。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文化积累,教学中才可能由“面”及“点”,对教学文本做出深入透彻的感悟和解读。在教学中,如果既不能深入浅出,又不能举一反三,当然就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即变成死水一潭,枯燥无味,令人生厌。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只有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应当从爱读书开始。
二、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上,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创新的眼光,要善于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解读作品,释放师生激情。如教现代诗《黄河颂》,就可以用音乐教学法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先给课堂营造一种雄伟壮阔的氛围。由此,学生就极易进入状态,教师的教学激情当然便能飞扬起来。教安徒生的《丑小鸭》,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视听结合,既让学生看到丑小鸭的图片,又让学生欣赏到动画的丑小鸭,从而了解丑小鸭的生活变化,理解丑小鸭的命运发展历程。师生的激情,也便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得以唤醒。
对于自读课文,我一般是让学生根据预习任务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表达形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运用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而后小组交流收获,组织评价。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采用一个句式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心内容。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我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一个 的贝多芬”的句式,抓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爱因斯坦说:“一切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比知识有更广阔的空间。”想象可以冲破时空界限,任意驰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有了瑰丽灿烂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聪慧的头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创新的勇气是指敢想、敢说、敢疑,不人云亦云,有着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追根求源,不断探索。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护这些创新的火花。或用赞美的语言,或用鼓励的眼神,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成为真正自由宽松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创新实践活动
教学要由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引伸,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促成知识的内化,实现由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要培养学生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别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