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6 03:05: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等学校学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第1篇

1.1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地位

从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类别不难分析,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由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专业教育两部分构成,在不同的专业限制下,计算机教育教学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设立也对应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教育侧重于对计算机知识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至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软件基础理论的双向讲授,在学科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养、项目管理能力和软件研发能力。可见,无论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侧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时展背景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1.2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1.2.1师资现状

一些高等院校将师资建设局限于教师学历比较方面,认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就是学科师资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点显然过于片面。与此同时,教师流失问题也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由于教师收入的问题,在通信设计与应用4外界待遇诱惑影响下,不少优秀教师选择辞职或是调岗,甚至是在校外提供讲课等技术服务来促进收入的增加,这就导致高校本身的计算机教学难以遵照原有的计划落实,这显然有碍于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显得参差不齐,自身的知识系统停滞不前,与时展相脱节,这些因素也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在师资建设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1.2.2课程现状

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并没有针对教材建设和大纲编写作出明确规划,教师的授课过程仅仅是依靠现成教材照本宣科,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缺少灵活性,甚至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并无实质联系。尽管高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构建了教材编写小组,然而长期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并无有效突破。除此之外,当前计算机教育在考核方面基本采用上级包揽的方式,因此教材和课程的选择也是以统考内容作为根本依据,计算机教育的专业特色不复存在。

1.2.3教法现状

传统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选择沿用的是板书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然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不断更新,一些鼠标操作环节及图标演示过程很难通过黑板得以呈现,因此必要的演示设备就成为了当前计算机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演示、操作和讲解的结合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与改革的路径探讨

2.1突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与改革的必要基础,课程设置与调整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作为根本前提,扩大新软件的应用范围。合理的高效计算机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应当具备稳定性和时代性特征之外,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动态性是计算机课程区别于其余课程的显著特征,需要借助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生活化也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视的内容,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对知识结构进行若干模块划分,这对于计算机教育改革而言至关重要。

2.2加强计算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从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分析,师资建设的强化是改善计算机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需要熟悉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当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补充。比如在VPN技术教学过程中,其最终教学目的是在于指导学生明确虚拟终端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学过程可将VPN技术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相联系,借助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原理来向学生介绍VPN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在VPN服务器的作用下,图书馆数字资源通过隧道信息传递系统,以动态传播的方式服务于校园内的各个客户端。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也有较高要求,这是计算机教育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

2.3借助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产业性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在多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除了立足于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效果,借助必要的技能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方式,学生在具备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习和训练的过程同样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对于现代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2.4呈现多样化的计算机教学手段

从计算机教育自身的实践性角度分析,学生上机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计算机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学手段在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教师可借助网络或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积极改变以往单一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与此同时,实训题目和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计算机理论教学在知识呈现方面不免显得较为难懂和枯燥,这时教师可灵活转变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声音、图片、文字和影像的共同配合下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除此之外,课程网站的建立也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改革方面的实施重点,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搭设平台,课程网站的建立不仅涉及到相关的实验指导和教学讲义等内容,还包括了试题库、自学素材以及网络课程等内容,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心理,同时也使得各项教学资源优势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网络教学、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配合下,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势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3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煤炭行业;安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龙勇(197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第3篇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现状

目前国内没有直接论述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的相关法律规定。经过检索,仅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3条中对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了界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而对于不同培养和创作模式下产生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相关规定的不明确性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难以理清。

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分析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模式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位论文不同的创作情况来具体地分析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研究生独立拥有著作权

如果该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定题、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指导和相关专家、教授的参考性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和指导并没有参与实质性的创作,学位论文在完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都是亲力亲为,有用的数据、大量的实验都是作者经过独立的计算和实践得出的。所以,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独立所有,学生只需要在文章中对导师表示感谢即可。

2学校拥有著作权

某些研究生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为论文的选题,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论文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学生根据此类课题或者任务完成的课题所创作的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当由学校拥有。

3学位教育研究生所撰写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

(1)研究生承担了所在单位的课题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某些学位教育研究生结合本职工作,选题直接来自于自己工作单位的课题而完成的学位论文,根据X《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对于已经存在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学位论文作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其著作权属于协议约定方。而对于没有对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所形成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2)研究生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有的学位教育研究生的选题往往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工作背景和应用价值,但是没有承担学校或单位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学位论文。本人认为这类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所有。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主体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情况和创作时依靠的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界定。

三开发利用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解决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电子版学位论文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的复杂性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利用范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解决著作权归属带来的问题。

1用法律明确规定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我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虽然有规定,但是依然不明确,建议在《著作权法》中增加关于学位论文归属问题。

第4篇

【关键词】 硕士;创新能力;现状

一、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1)政策法规方面的不断改善。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实践是随着创新教育思潮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步通过各项法律、政策、文件深入开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一育法》、《关于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基本要求》等等。这些、法律、政策、文件集中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实施思路与逐步规范的具体措施,属宏观的指导性文件。使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高等学校在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一,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培养形式多样化。近年来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较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较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总数为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我国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高等学校日益重视,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日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研究与实施硕士研究生穿心能力提高的各种途径:

二、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参会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

已有的许多调查数据也显示出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国务院学位办专项课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选择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发放了3500份问卷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上一般,其中9%和38%的导师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优”和“良”, 53%的导师和47%的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也较低:硕士生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一般”和“差”的分别为51%和34%;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的比例达68%。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数目少。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因其较强的客观性而成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近几年我国高校发表国际学术榜论文的数量有较大增长,但总体而言,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不只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偏少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的质量差距较大方面。即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我国2005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2006年我国的Nature论文被引次数超过期刊IF值的,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Science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IF值的,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三。”

此外,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硕士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但在我国当下的硕士生培养中,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第一,相当一部分硕士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缺乏第一手资料,多是“闭门造车”,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所限,搜集的资料不全面,很难做出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第二,部分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题目由导师指定,忽视选题过程学生发现研究创新点、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第三,硕士研究生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第四,部分硕士研究生研究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不足,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盲目信任、赞同,而较少的思考、质疑,较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或实践表达出来,难以得出严密的结论。第五,论文答辩形同虚设,答辩组的成员多为校内相近专业的老师,彼此间互相照顾,论文通过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导师以及学生放松了对学位论文重视程度,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了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参与科学研究少。硕士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既要学习又要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所创造。硕士研究生要在科学研究中培养自身独立科研的能力,科研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参与课题研究其实就是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实践过程,它与硕士研究生学习是相互补充的,硕士研究生能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推动自己进一步扩充知识。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硕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太少。

第三,参与社会实践少。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可得到巩固和发展,使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硕士研究生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就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极为重要。“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也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参与实践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动手能力水平低历来是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2006.1:1一9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江西省,重点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

 

1前言

从科学发展观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着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实利益和未来希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希望。21世纪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体育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大学体育要与终身体育对接。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高校俱乐部的开展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部分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重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再从每所学校抽取相应男女比例的学生共600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的相关书籍20余部,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检索相关论文120余篇进行比较研究。从理论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本课题的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专家,获取符合课题研究的有关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发放问卷,根据问卷的情况统计整理出调查结果。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调查获取的各项资料归类整理进行常规统计。

2.2.4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访问了省内的有关专家,广泛听取专家们对我省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意见、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原因排在前三项的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有场地器材”、“经济原因”。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江西省重点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课程多、学习紧,他们不得不放弃运动休闲的时间,这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现今江西省重点高等学校发展较快,各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同样的,体育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学生对参加体育俱乐部没有时间保证。此外,体育俱乐部的开支较大,学校全额负担不大现实,因此大部分采取收费的形式,这就使得一些贫困学生无法参与其中。

表1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因素统计表(547)

没场地器材 学习负担重 经济原因 对体育不感兴趣 其他

数量(人)178140168 3526

百分比(%) 32.525.6  30.76.4 4.8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样化;思考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外皆然,毋庸置疑。因此,各高等学校对毕业设计都非常重视,在设备条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在过程上严格检查,在质量上严格把关。

一、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可行途径

(1)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工程训练项目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当前,国家级和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工程训练项目正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其影响力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体现。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参加的学生更是与日俱增,需择优选拔。全国性大学生创新论坛和工程训练比赛定期举行。在这种形势下,可以将国家级或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工程训练项目作为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来执行。用学生的实践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用项目总结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中论文内容和格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毕业设计,以作品公开展示和现场汇报的形式完成答辩。

(2)结合各种设计大赛项目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全省或全国性的挑战杯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正有规律有秩序地开展。由于就业、求学和兴趣的驱动,参赛人员日益增多。将这些大赛内容作为毕业设计任务来完成,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参赛项目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进而撰写毕业论文。把论文与参赛作品共同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样,由于研究时间加长、投入增多,加之参加竞赛的多数学生是出于兴趣驱动,因此学生乐于投入精力,易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3)通过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完成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较强。经引导和正确选题,他们完全具备发表较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学生撰写论文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自身素质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来自继续求学,尤其是国外求学的需要。为了被所申请的学校录用并获得高额奖学金,对计划出国求学的学生来说,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用他们的论文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样,一举两得,学生易于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灵活的毕业设计周期。改变毕业设计仅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的固定周期。即使是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也可以提前到最后一个学年或更早些。事实上,除考研学生外,其他学生在第7学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时便可以开始毕业设计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而第8学期也不必是单纯的毕业设计,可以开设一些诸如学科前沿课程或讲座课程(选修性质),从而减少由于单纯的毕业设计任务所造成的纪律松散和时间浪费的现象。对以创新性实验项目、工程训练项目、竞赛项目等作为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其开始时间更是灵活机动。

二、多样化毕业设计的可操作性

(1)先从外界条件来分析。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各高等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格外重视。通过利用教师的科研条件,并借助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较早地开展实践性锻炼。教务部门使这些实践环节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在了本科培养方案中。并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例如在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评比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这就从硬件设施、制度建设和政策激励等外部环境上为学生营造从事实践活动的和谐氛围。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学院还建有本院的创新实验基地。每年都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并为全国交流提供平台。2009年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2010年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学校明确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付出时间并提供条件,亲自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性实践活动。

(2)再从内部条件分析。学生也非常渴望得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便为就业、升学(尤其是异国求学和保研)奠定重要基础。学生在自己的推荐信中都希望有对实践能力的描述,因此学生对这些实践性活动格外积极。

在具备了足够的实践机会,并且得到越来越多学生响应的情况下,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也就具备了改革的外在和内在条件,亦即可以开展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使得在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环节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以便对传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机补充。教学管理部门向学生公布可能的毕业设计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也可选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这样,学生处于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规定的形式和题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多样化毕业设计的特色

(1)利于个性化毕业设计教学,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毕业设计形式,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孕育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

(2)抑制论文抄袭或网络拷贝等学术不端现象。因为学生所从事的毕业设计内容符合其兴趣,学生处于主动选择。不像传统的毕业设计那样,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规定的任务和程式化的过程,无奈之中便选择了抄袭。

(3)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其他实践性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同学可以一举多得。

(4)毕业设计成果可以和未来创业项目相结合,迅速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就业。

第7篇

关键词 培养成本;成本核算方法、对象; 特殊项目;核算项目

研究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模式,以科学的方法核算高等学校的培养成本,对准确核算单位高等教育产出所耗费的资源、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正确确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是极为必要的。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模式应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相适应。

一、高等学校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成本核算方法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类。核算高等学校培养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还是完全成本法,是确定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模式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家知道,企业通常采用变动成本法,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是以销定产,在产品生产时只有投入而没有任何产出,其所生产的产品能否销售出去。是决定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将销售价格与变动成本加以比较,如果销售价格高于变动成本。所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除弥补变动成本外,还可以为弥补企业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变动成本在企业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学校则不同,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高等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产品有本质的区别。1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生产完成后实现销售,得到补偿,高等学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按学年收费使它所发生的成本陆续得到补偿,政府拨款也与学生是否分配出去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没有被立即分配出去,也不会影响高等学校的预算收入。2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通过销售通常可实现完全成本补偿。收入与成本具有量的对称性;高等学校所收取的学费仅是培养成本的一部分,理论上仅占培养成本的25%,成本与收入在量的关系上并不具有对称性。3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属于商业秘密,通常仅供内部决策使用;高等学校培养成本因高等教育具有公益属性而应当向社会公开,社会所关心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完全成本。因此。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宜采用完全成本法。

二、高等学校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

高等学校按年级、专业招生,招生行为实质上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一种契约,是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及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定期、定专业培养学生。这种模式相当于企业的订单式生产,在订单式产品成本核算模式下,成本核算对象应为产品批次即订单号。高等学校招生中的订单号即学生年级和专业编码。

因此,高等学校应选择年级和专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年级和专业归集所发生的成本,按年级专业提供成本指标,满足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及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培养成本信息的需要。为自主差别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对于一些实行招生改革的高等学校,先按学科大类按年级进行招生,不分专业,待学完本学科共同基础课后再按一定方式确定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可先按学科大类和年级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待专业确定后再将成本核算对象按专业进行细分。

三、高等学校培养成本项目与结构的确定

在现有的核算模式下,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经费支出明细项目分为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奖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及其他费用等项目。这是按照费用性质而不是按费用用途所作的分类。是从高等教育经费统计角度,以主要满足政府预算管理需要所作的分类,这种分类与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要求相去甚远,显然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需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Ite)指出。“教育经费与教育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经费是一个统计概念,包含,一些不属于教育成本的东西,而同时又缺少一些重要的教育成本项目”。因此,要进行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的核算,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成本项目的划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成本项目的划分原则,进而确定成本项目。

(一)关于确定成本项目的原则

确定高等学校培养成本项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相关性原则,“教育成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房屋、土地等折旧及利息成本。但不包括与教育服务活动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舒尔茨)。从中不难看出,与高等学校教育服务活动是否相关是划分成本与非成本的重要界限,即凡属与高等教育服务活动有关的资源耗费均应列入培养成本,这里的有关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只要高等学校某种活动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而发生,就应将这种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计入教育成本。相反,如果这种活动与学生培养无关,那么这种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就不应计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是说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培养学生的全部费用。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不是用于培养学生而是用于其它目的。则不能构成教育成本”(王善迈)。“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动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从理论上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无形成本。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阎达五、王耕)

2 简化原则,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不宜过于复杂,要从便于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降低核算成本等方面着眼,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简化。

3 符合实际原则,即符合高等学校的特点。高等学校成本项目的划分与企业不同,其成本内容有其自身的特征。在确定高等学校的成本项目时,要切实考虑到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

4 责任归属原则,成本水平的背后反映着成本控制的责任。成本项目的划分要尽量分清责任,一个独立的成本项目反映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责任主体,成本水平是学校管理水平在资金耗费方面的综合体现。划分成本项目要从分清责任归属、有利于加强高等学校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加以考虑。

(二)关于成本项目的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设置如下成本项目:薪酬费用、业务费用、学生管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修缮费用、折旧费用、培养费用、管理费用、辅助费用、财务费用及其他费用。

第8篇

    独立学院最主要的性质是依赖于母体办学。其母体是公办的高等学校。随着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独立学院逐渐形成了规模,现如今,全国的独立学院己经有300多家,独立学院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

    就当今的发展形势来看,独立学院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是扩大高等教育生源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恒久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其健康的发展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独立学院对党的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加强和改善。由于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短,其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问题,面临着挑战。在经济化的新时期,要把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放在最主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构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层楼,这止是我撰写此次论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