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医学论文

大学生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13:3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医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医学论文

第1篇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调适策略

我国的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至2004年是医学类院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随后医学类毕业进入了就业的密集期,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期间,经济大环境开始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工业重心转移,产业结构重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高学历人才、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同时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卫生资源重新配置,对医院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以致直接以培养各类医护人员为目标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明显增大。其中,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凸显。因此,全方位了解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问题调适尤为重要。

一、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全方位了解当前医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在某医科院校针对目前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专门调查。以该校临床医学系全体女大学生共442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测437人,其中一年级91人、二年级93人、三年级89人、四年级88人、五年级82人,平均年龄(20±2.2)岁。本调查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每个项目均实行5级评分制(1~5分)。以班为单位测量,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系别和年级,不要求填写姓名,以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量表收回后统一编号,数据输入微机,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系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在1.34~1.92之间,得分比较高的因子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得分比较低的是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标准差在0.41~0.61之间。与常模青年组比较,调查组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4个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1.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院校的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并伴有心悸亢进、脉搏不规则、发汗等生理症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根据我们的深层次调查,我们发现引发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产生焦虑并使其深受困扰的原因主要有:(1)因找工作不畅产生直接的就业焦虑。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毋庸置疑,目前就业体制不尽合理,医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了歧视。一些女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特别是越到临近毕业时,这种焦虑心理就显得越为严重。(2)因担心无法完成学业而产生的间接就业焦虑。众所周知,医科的学习难度较大、任务也较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进入毕业期的医科院校女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医科学习和实习任务、门类众多的考试,部分医科女大学生由于害怕考试失败影响自尊、就业或前途,对成绩过分看重等原因形成考试焦虑。(3)因家庭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就业焦虑。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少患焦虑的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往往出身贫苦,她们深知自己对家庭责任重大,对家人有极深的感情,视自己为家庭的梁柱,希望自己为父母排忧解难,但由于客观原因,自己未必能在激励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暂时无力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这样日积月累形成非常严重的就业焦虑。

2.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出现的苦闷忧郁情绪不容忽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医学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抑郁”指数的得分(1.91±0.56)明显高于常模(1.57±0.61)。这表明,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的抑郁问题不容忽视。医科女大学生苦闷忧郁多,一方面与其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女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有关。在毕业分配问题上,一些医疗单位宁要成绩一般的男生也不要品学兼优的女生。在事业与爱情的关系上,很多医科女大学生崇尚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希望事业上有所作为,但男青年在择偶时普遍不喜欢事业心和个性过强的女性,而比较注重容貌、体态,倾向于选择温柔、体贴、善于操持家务的女性。这对女性追求事业产生了压力。另外,长期脱离社会实际、浪漫的校园生活与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严峻社会现实形成反差,也给医科女大学生带来了角色转换时的迷惘和忧虑。这一切不时敲击医科女大学生的心,随着年级的增高,苦闷忧郁也越来越多。

3.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能够成为医科女大学生的,往往是女学生中的佼佼者。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等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的长期心理积淀,使得医科女大学生仍然难以摆脱我国女性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一些职业思想方面的自卑心理。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的女性处于从属角色。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的意识根深蒂固,造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这导致部分医科女大学生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比较低,成功的欲望不强烈。她们一方面崇尚独立,追求自我,希望获得平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害怕竞争,依赖男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医科女大学生把家庭定位为男主外、女主内,在择偶标准中也反映出男高女低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家庭和子女,而对事业和自身的成就关注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拒绝、不满、否定,是对个体在认识能力及其他方面的一种自我贬低。情绪上往往表现为: 自信心下降、自我怀疑、过分自责、内心孤独、情绪低落、抑郁、易过敏。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往往不满意自己的能力、个性以及外貌等,并在自设的精神压力下使自己陷入困境,常拿别人来比较衡量自己,夸大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不能充分挖掘自己在就业中的性别优势。

4.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此次调查也表明,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许多医科女大学生思维敏捷,情感细腻,格外关注外界的评价,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导致她们的强烈反映,甚至出现情绪波动。令人棘手的是许多医科女大学生对待自己情绪波动的态度,不是积极地去消除化解,而是将其深埋于心。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了医科女大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同时,过于封闭自己易引起心理障碍,成为他们全身心融入社会职业角色的绊脚石,从而为就业增加了人为的障碍。

二、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医学院校女大学生是一群独特的群体,她们中的许多人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于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具备医德和医术的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具体重大意义。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调适活动,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

1.重视平等文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风气,鼓励男女公平竞争。社会各相关机构及应大力提倡性别平等文化,继续强化对男女平等的宣传,为解决医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男女性的生理区别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男性比较适宜做一些逻辑、推理、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女性比较适宜细腻、文静、灵活的工作,两性各有所长,共同发挥工作,将更有利于工作的完成。而且在目前的社会职业角色扮演中,性别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许多所谓男性的工作,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完成得很好,甚至更出色。从医学发展史上来看,许多知名的医生就是女性。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可对医科女大学生实行相应激励、援助机制,鼓励支持她们坚定信心,树立方向,立志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人才。同时,我们也应鼓励用人单位量才选人,转变用人观念,以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选择医学毕业生,而不能将性别变成了硬性的择人标准,应尽可能地给予女性平等择业、竞争的机会。另外,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辅以一定的政策保障、经济调控和行政手段,尽可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使男女医学生都享有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

2.以学科为基础,因“性”施教,帮助医科女大学生正视社会性别差异。社会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女性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地位,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平等的认可和追求。因此,医学院校应将性别研究融入现行医学职业指导的教学体制和知识结构。以医学学科为基础,建立现代社会性别意识,因“性”施教,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深度,是医学职业指导教育的必要环节。医学院校应把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医学女性贯穿于学校职业指导教育始终,在不同的职业指导教育环节中始终坚持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如从医科女大学生入学的始业教育着眼,抓住见习、实习进点前教育、毕业离校前就业指导教育等有利环节,大力宣传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女性对自身的价值期望;在医学院院校内广泛开设女性学课程,加大女性学研究力度;聘请成功的女医生开设特色讲座,调动女性成才积极性;以辩论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女生理性探讨医学女性的社会价值等,让医科女大学生正视社会性别差异,突破女不如男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和估计自己,做到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独立自主,为今后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通各种渠道,鼓励医科女大学生大胆进行就业心理咨询。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医科院校女大学生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必须为医科女大学生舒缓内心心理压力提供渠道。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已建立了职业咨询门诊,里面包含了心理咨询、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设计等,但这些门诊却由于大学生们的偏见而形同虚设,女大学生的顾虑更多。因此医学院校在设立职业咨询门诊的同时,要让大学生们懂得职业咨询的实质与重要性,排除他们的顾虑。对医科女大学生应做更为细致的解释工作。另外,要聘请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意志的人员担任职业咨询医生一职,使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专业咨询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预防为主,提高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修养。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解决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在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做得不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警机制,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为迫切。新生一入学,就应利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建立原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基本情况,对有就业心理疾患的人群,给予重点指导。坚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原始档案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5.因学科制宜,支持组建不同规模的医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互助组织。医科女大学生特有的胆怯、害羞,使她们有许多问题不愿意向老师、长辈诉说,但女生之间却很容易沟通,这种来自同辈的关爱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由于医科本身的特点,许多学生掌握不少医学知识,因此,医学院校不妨因地制宜,支持并帮助组建不同规模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互助组织。通过这种民间心理互助组织帮助女大学生舒缓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

6.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作用,为医科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医学院校应建立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专项辅导制度。专业教师在帮助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应结合其医学知识,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对女医科大学生更是要多多关爱。医学院校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性工作,与女大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在了解女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实施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就业心理疾患较多的医科女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多与她们谈心、聊天,体察她们微妙的心理变化,排除她们的就业心理积郁;多为她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把预防性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誉观与职业观。

7.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应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医学院校应鼓励医科女大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之外,开拓视野,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就业增加砝码。通过报刊、新闻、网络、政府公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传播媒体,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可充分了解社会大环境对自身专业所带来的挑战、机遇及各种就业创业扶助政策,学会既正视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又充分挖掘女性在职场上的优势所在,减轻作为女性在就业竞争中所带来的心理反差,正确认识差异的合理性,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通过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增加社会实践锻炼、保持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意识,打破自我封闭的内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在职场上取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医学人才资源,而医科女大学生更是我国当代医生新形象的重要代言人。因此,充分重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适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关系到未来女性医学人才的前途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运生,白琴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6)

[2]李晶.某医学院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

[3]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

[4]王鲁慧,翟德春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1).

[5]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德育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它是由文化与自然价值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它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广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由于一些高校将教学育人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德育教育的培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从而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淡化,没有从较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生态意识。因此,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经常发生。例如:浪费水电、浪费粮食、不爱惜公共设施、随手丢弃垃圾,随处乱写乱画等。对于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也开设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课程空洞乏味,仅仅从图片以及罗列的数据方面让大学生了解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全民族的发展与福祉,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明确如果不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制约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在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方面,高校应致力于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其囊括关于生态文明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灵活性、充分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往的课程设置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仅仅是通过一些幻灯片或者一些数据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简单的认识,而该综合性课程,从内容上更加充分饱满,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老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具备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会对德育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具有真正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将关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观念与其融合,切实开展一系列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观念意识,使得校园成为培养大学生态文明意识的摇篮。

(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采取课堂内教学的方式,那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同身受,还需要实践的引导作用。例如:以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采用展板、海报、百人签名等形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带领广大学生前往污染严重的河道、工厂附近参观、调研,设身处地的感受环保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还可以大力倡导学生发明创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设计一些关于环保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之中来,大力增强了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又将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为感性认同。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8

1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众所周知,词句等构成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向世人展示和传播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特质。即使这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也开始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目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仍存在较大的分歧,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文化知识输入少和语言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和课堂知识输入多、个人感悟输入少和理论分析输入多等现象,对实际的交际能力缺乏重视,过度看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2 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我们要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实现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互通有无。所以,亟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丰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2.1 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章前引导学生收集其背景材料,对比英美文化背景和汉语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通过英语文化相关主题的探索、研究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切身感受和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的洞察力,进一步消除民族文化差异偏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2.2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英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从总体上对英美和中国之间不同文化有大概的了解,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介绍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在提升英语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来源于课堂,只有当我们的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益,才能在有效的跨文化比较中认识他国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2.3 提高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素材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是文化的载体,应选择能够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教材中应加入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知识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具有代表性,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并能和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能激发学生去寻找两种价值观的解释。例如:增加节日专题,包括Halloween、Valentine’s Day、April Fools’Day、Christmas、Thanksgiving and so on.节日不但是日常交际的常用话题,也是对一国风俗习惯了解的最好方式。而一些特定的词汇,black、owl、thirteen、age、income、weight等敏感和忌讳的词汇,在双语文化中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2.4 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外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相比下更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和价值变迁,如果不能够深入到英美国家探索实实在在的英语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阅读时,其中的氛围、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更能够吸引学生从中极大地汲取文化营养。文学作品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老师应给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帮助学习阅读,激发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理解性和文化素养。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中所倡导的个人思想信念自由,每个人都欣赏伊利莎白・贝内特的思想意识的独立自主,但是也告诫人们道听途说的内容不能够以偏概全地阐述人生。《Jane Eyre》中那个从小受尽欺负,仍然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并最终收获爱情的女孩让人不禁升起一股钦佩之情。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反应时下不同的意识,但是最终都获得人生的成功。

2.5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中西文化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跨文化方面知识。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除此外,参加英语角进行口语交际也是十分可取的学习方式。

2.6 播放原版视听材料

影视作品中的英语文化往往更加细节化和生活化,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语言和表演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国外英语节目或者反映西方文化背景、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的背景来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影片和节目所展现的是真实的英语民族交际的场景,语言也是鲜活的,电影中的画面、道具、语言和故事情节,无一不在传达着文化的信息。所以通过观看国外节目或电影,对于学生掌握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政治面貌、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学习英语打下坚实基础。例如:《The big bang theory》,该剧中讲述了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的故事,在日常生活的交流对话中涉及到很多充满美式风情的言语,不仅能够提高英文水平,更能够了解真实的美国生活与文化。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密集,加强英语文化沟通和交流迫在眉睫。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将英语技能和文化沟通共同提到日程上,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英语文化学习,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谭正丽.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的权益意识在逐步增强。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权益的内涵和特点,阐述大学生权益与高校管理权之间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提出了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管理的法律秩序。

一、大学生的权益的内涵和特点

权益是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和相应可获性现存利益和将来利益的形而上的概括。权利和利益处于深刻的统一之中,权利是利益的有效调整机制,是权益的法律表现形式,利益是隐藏在权利背后的根本物质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权益很少关注。大学生权益,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本文要阐述的大学生权益,并不是指大学生作为公民而享有的普通权益,而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享有的特殊权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既是一名受教育者,同时又是一名消费者,一名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因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免费上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国家的权利和责任,而是一种消费,一种服务消费。由是,大学生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者,而是这种服务消费关系中的一个消费者,一个特殊的教育消费者。

其二,大学生权益的核心是围绕权益主体自我素质的提高。它明显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者的权益,商品消费者的权益指向是关于物的使用价值,而大学生的权益指向则是大学生作为人的自我质量,即将来立足于社会,能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其三,大学生权益产生于特殊的行为之中。大学生的权益是产生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特殊行为之中,而这种教与学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双向性的教育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益之间的冲突

学生权利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基于普通公民身份和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可以分为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普通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两种类型。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普通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

高校出于管理学生的需要,必然要对高校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制定有关作息时间、就寝制度、学生交往制度等有关日常生活的规范。这些规定对保证学生有规律地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是有一定保障作用的。但这类规范又直接与学生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有密切关系。学校制定的这类规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与学生基于公民身份所享有的权利相冲突。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冲突:

1.高校对学生的生活起居的管理权与学生居所(宿舍)不受侵犯权、隐私权等权利之间的冲突。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因此,居住安全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高校学生的宿舍是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与公民的居所无异,大学生对其宿舍内物品的摆设、卫生、被褥的叠放、室内的装饰等有自由安排之权利。他人包括校方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侵入。另一方面,高校为维护有序的校园秩序,对学生宿舍的卫生、安全、设施利用等方面做出规定,订立制度,为贯彻落实宿舍管理制度对学生宿舍进行的检查,应属高校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范畴。实践中,高校管理者为了保证宿舍的整洁美观,对学生宿舍的使用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以检查宿舍卫生、安全等为由,进入学生宿舍,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宿舍不受侵入权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冲突。 转贴于

2.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隐私、名誉权之间的冲突,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但从国外立法以及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保障公民的隐私权是法律界人士的共识,名誉权是受法律明确保护的。作为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其隐私、名誉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该项权利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例如湖南某高校在全校大会上公开对6名同宿的男女学生的处罚,虽然说依据有关规定高校有权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罚,但在全校大会上公布这种方式无疑侵犯了被处罚大学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3.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生活自由权之间的冲突。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完全是个人的私事。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高校不应对此做出某种禁止性规定。有些高校对学生着装、服饰、发型等涉及大学生生活自由权的方面做出了规定,违反规定者属违纪,要受到处分。如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生违纪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男生留发者,视情节给予全校通报批评,直至勒令退学”。校方的解释是男生留发有悖大众习惯,影响本校学生的文明形象。该校制定的《条例》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处罚,是严重超越高校学生管理权范畴的行为。

4.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婚恋自由权之间的冲突。高校学生有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高校不应干涉。很多高校校规甚至法规如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的恋爱视为洪水猛曾,将恋爱期间拥发生性关系的视为道德败坏者,对恋爱者处以勒令退学、开除学“重刑”。如2002年,重庆某学院两名学生外出旅游时发生性关女方怀孕。校方知情后,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两人这是高校管理者的“性恶论”心魔在作怪。上述列举,仅仅是抽取了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并没有穷尽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所有情形。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自主权。高校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必然对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使用做出一些具体规定等等。高校所享有的这些权力对保障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高等学校的这些权力又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密切关联,从而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基于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产生冲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高校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我国法律赋予高校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等自主办学权。但学生基于其发展需要或者兴趣所在,可能对高校开设的某些课程不感兴趣,而希望高校开设其他一些其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或者高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对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做出一定限制或者提出一些要求,而学生可能基于其发展意向和兴趣爱好,希望到别的院系选修一些课程,但学校或者不许可、或者不给于相应的成绩或者学分,这就导致高校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

2.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平等受益权之间的冲突高校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要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如规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借阅图书、实验室使用方面享有不同的权利;或者在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有所倾斜。但学生可能认为他们都是学校的学生,不应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一面因为学历层次不同或者所修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产生了冲突。

3.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公正评价权之间的冲突高等学校基于其自主办学权和对学生的管理便利,必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设置评价体系,由此来评定成绩好坏和表现优劣。但学校基于管理而设置的评价体系,仅为众多评价体系的一种,并不能代表社会上的各种评价体系。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平平,但在社会上却颇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差异。这一差异必然导致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公正评价权之间的冲突。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的几点思考

(一)教育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权益观

大学生权利意识的产生与升华己经是客观现实,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在公民基本法律常识、教育法规及其他相关法律方面的学习,使之明确自己具备哪些权利,并能准确判断自己的权益是否受侵犯,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公民享受的所有权利都可以享受,他人不得随意剥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念,既要防止大学生权益观的“缺位”,也要防止“越位”,对权利受损情况加以分析,防止“权利意识异化”。此外,大学生权利的实现还依赖于相应义务的康行。权利享有以履行相应义务为前提,以应得利益为中心,权利意识是相对的,有限的,否则权利只能是一纸空文。任何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故意超越权利的界限,造成他人权利的损害,以满足自身超越权利范围的目的之行为,都是滥用权利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转变观念,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维权意识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未来教育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权利、保护学生权利是每一个教育者始终应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的。学生实行缴费上学以来,学生与学校间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演变为一种教育协约关系,即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基于宪法原理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法律关系。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行使教育者的支配权,而是提高教育服务,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靠各种教育法律来维持,不是靠行政关系维持。高校应该在充分认识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行为。在管理工作中,要转变对学生的管理以控制为主、以服从为主的思想,逐步淡化管理者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意见。各高校也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学校的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以减少、杜绝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不懂法、不守法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健全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规范学生体的行为,规范学生管理工作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制定“大学生权益保障法”,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管理与奖惩等一系列问题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这样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尊和保障,更是对依法治校的促进和加强。

(四)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建章立制是规范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只有搞好规章制度建设,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应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学校规则时,既要确保不与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多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到校规的制定中,以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减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韩桥生,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7(2): 1-3

[2]张林,大学生权利保护与高校自主管理权的相关法律问题思考,龙岩学院学报,2004,(6)

第6篇

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国人的主动挖掘直接关联。目前,我国传统艺术的“疑似主流”趋势是值得人们庆贺的。但是,我们仍应看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现状是片面、不完全的,其存在时长无法预测估计。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如果想要将自身曾经失落的地位重新寻回,其所面临的阻碍重重。

二、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热爱的意义

舞蹈《婺魁》由于其自身以婺剧为根基的基本特色,在其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热爱,加强戏剧教育,并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积极树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加强其鉴赏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在丰富大学生审美体系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戏剧教育影响大学生群体,可以使他们交替地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中接受美的启迪。另外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审美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使其接受更多方向、层次的审美融合及塑造。有了一个丰富科学的审美体系作为基础前提,大学生便能运用一些自主思考及实践的方式,对自身建立起的审美观进行完善,提升自我对美的创造能力。戏剧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戏剧人物感情的发现、平衡,对所扮演人物感情的感知、控制,达成大学生对人际情感自然的沟通。正如舞蹈《婺魁》的创作一般,为了将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强最大化,需通过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凝聚多方人群的集体力量。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热爱,加强戏剧教育能够使得参与其中的创作、表演以及后台支持的大学生对于协调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度进一步技巧,并在逐步的实践中形成惯性。

三、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进行戏剧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要将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度进一步激发,对其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其首要前提是积极建设起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水平的艺术师资团队。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对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放大化,积极培养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将社会中存在的专业艺术优秀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积极建立起一个特聘使得教师制度,引入一些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在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同时也能够将全新科学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引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中国传统艺术—戏剧艺术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博,但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固定课时的限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科学的选取一些侧重点。将戏剧作为例子,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京剧、黄梅戏以及越剧等。另外,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代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开设舞蹈赏析相关课程。通过对优秀舞蹈的赏析,能够促使大学生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将原有的审美方式进一步突破,了解到现代舞蹈的程式结构及张扬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的途径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多层次与多元化。首先应做到的是进行学科式的教育,积极开设单独专属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第二,应积极进行各项渗透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在其余学科中也应不忘进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渗透。第三,尽可能举办一些与传统艺术相关联的课外活动,依照学生的自我兴趣组织创建一些课外性质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的开展举办,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弥补自身的缺点。第四,积极举办一些传统戏剧艺术文化节,给予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四、结语

第7篇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尤其对于设计类学生而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潜力与能力的体现。音乐是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自由、更感性、更灵动。音乐与设计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对与错,而在美的追求上,都是永无止境的。设计中的简约、优雅、精致,如同现代音乐、浪漫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一样,各具魅力。发现、感知并创造美,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应不断提升的能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的体验、发现、想象、创造。

(二)音乐艺术教育美育功能发现美———音乐打开了美的视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音乐是语言的升华。“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说,“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指出;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音乐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可意会性。经典艺术作品通过人声及不同乐器种类,在旋律、节奏、表情等元素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各异、风格鲜明、精美绝伦的图画,等待我们去打开、去发现。感知美———音乐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延绵起伏的旋律娓娓道来,丰富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实现了音乐与心灵的共鸣。通过情绪的感受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锻炼大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够欣赏艺术、感受它的美,是人生一大幸福。这种能力帮助大学生心灵坚强,不为外界的困境而颓废。创造美———音乐的启发和创造的作用。科学和艺术,前者是理智、冷静,后者是感情、兴奋;一个客观、准确,一个主观、朦胧。但本质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习音乐,除了感官灵敏之外,更重要的是音响作品背后的情感内容,艺术价值、流派风格等。大学生们通过系统音乐学习,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了解,愉悦身心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知识面。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塑造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

1.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的德育教育形式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注重教育成果的时效性。音乐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激发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受教育者整个身心浸泡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让道德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体。意识升华积极影响行为规范,从而拓展与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这种本质的改变将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2.音乐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认识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经典音乐艺术作品聆听与感受,世界杰出音乐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题的了解,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产生丰满地、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思想价值体系。音乐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华。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音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将爱国主义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舞台表演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淋漓精致地表达出来。当今音乐艺术表演形势发展迅速,如何引导学生聆听、赏析经典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经典作品;演奏展现民风民俗、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音乐实践可以强化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实践中,合唱与合奏是典型的集体性艺术活动,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力量的分配与协调;音准到位、音色统一;作品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集体共同努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艺术团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参与音乐作品的排练、汇报、演出和比赛中。当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学会体谅、学会分担时,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深入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姗,将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每一较高层次必须以前一较低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体现了教学规律,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衔接初等音乐教育

深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一条由小学到大学连续发展的轨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围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建立以听觉感受为主的审美判断力。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上,更应在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级人才。

(二)构建教育平台

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提升,离不开基础音乐知识的支撑。开设由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音乐表现等基本理论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必修课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应当开设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以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开设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跨学科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探索教学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学音乐艺术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动的、扩展的理解,从而增强批判力和评审力,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态度。因此,教学形式应当结合设计类专业发展需求做到生动灵活。例如结合该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问答式、案例式、协作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并在课余时间,为设计类的大学生们提供各类艺术观摩、学习和实践机会,充分鼓励设计类学生参与到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参与到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升课程设置合理性、内容安排针对性和各类观摩实践、第二课堂参与性,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四)融入日常生活

第8篇

要想做到“声”和“情”的完美结合,首先在声乐教学中要认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声”是声乐的来源,而“情”则是对声乐的延伸和发展,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展现出声乐的魅力。

(一)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老师在声乐的教学中,通过传达情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每一首作品都有着其本身存在的内涵,主要包括它所陈述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身临其境,表达出完美的声乐效果。例如老师在传授学生阎维文的作品《母亲》时,这是一首流传了很久的经典歌曲,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它的版本也很丰富,如果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想要把这首歌表达得完美,首先就要将自己的情感和这首歌做到完美的结合,“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歌词中的叙事部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联想歌词中曾和妈妈经历过的情境,内心会有很多的感慨,再将对妈妈的爱表达在这首歌曲中,赋予这首歌新的生命,才会让听众记住你的歌声,声情并茂地表达这首歌曲的意境。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对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学习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平时生活中积极参加艺术活动,例如学校的晚会,通过编排自己的音乐节目,学习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从生活中积累知识,通过实践的磨练来赋予音乐生命力,在表达歌曲时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扩大视野,奠定自己的情感表达基础。

二、教学中传达情意的途径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中传达情意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手法比较单一,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对一首作品进行赏析,例如《梁祝》,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情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能有效的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师生互换角色的手段,促进教学色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来表达一首歌曲,这便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传达情意生活化教学是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注重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对在声乐教学中传达情意有很大程度的帮助,音乐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所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时刻发现自己周围的音乐,在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通过不同种类音乐的表达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日常生活中,还要勤加练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进一步的提高音乐情感的表达水平。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一)注重情感经验的积累演唱者本身注重情感经验的积累是培养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书籍、多媒体等艺术形式来积累自己的音乐表达经验,在阅读书籍时,多搜集和音乐技巧、音乐情感相关联的著作,例如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借鉴音乐前辈的经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手段,音乐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电视、网络来培养自己的音乐基础,学习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

(二)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可以只重视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技术性的东西,也不可以只注重技术的表达而忽视了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成功的歌唱家拥有的不只是高超的唱功,主要在于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述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完美地将她演绎出来。因此,教学中传达情意的时候要做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赋予音乐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演奏家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