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4 23:09: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舆情分析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舆情分析报告

第1篇

该分析报告坚持贴近师生的原则,密切关注学校学生活跃的论坛、贴吧、留言板等网络传播媒介,广泛收集有关学校建设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报道等信息,及时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论导向,为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参考。

分析报告以某某大学2011-2012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统计为参考,从有关该校的网络论坛发帖及留言中摘录并汇总相关网络信息129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治安、设施建设、后勤服务、校园治安、时事热点评论等多个方面(见表1):

上述分类根据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校园网络信息细化为十类,以此统计为基础,按照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利益不同的标准,校园网络舆情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时政热点类、学校建设类、突发事件类。

1时政热点类

时政热点类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与国家发展、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发的重大网络舆情。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在网络中的持续发酵,充分体现青年学生关心政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该类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与时政发展联系紧密,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在校园网络舆情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召唤力与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不当,极易演变为校园乃至社会的焦点事件,影响范围扩大。

由表1可见,2011-2012年某校校园网络舆情中时事热点类舆情信息占9.3%,占整体比重不大,内容主要涉及有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国家发展大事。

2学校建设类

学校建设类校园网络舆情,其参与主体主要为学生和教师,反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设和学生生活,表现出很强的主体特定性、内容局限性和利益相关性。师生往往通过网络就学校建设的得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这些言论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校园师生这一特定群体内产生共鸣或分歧,进而引发网络讨论和思考,给校方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压力。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如果得当,随着师生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舆情影响往往不会突破校园范围;反之,如果学校不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拖沓、推诿的应对态度,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负面影响突破校园范围。

此次统计结果显示,师生反映的问题涉及学校建设的多个方面,其中尤以后勤服务、教学建设、学生工作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呈现出越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数量越多的规律。

2.1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事关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相对集中,又可以细化为食堂问题、校医院、浴池及校内交通四个方面,其中以食堂问题最为突出,占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总数的80%(见表2):

为了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将涉及学校食堂问题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作进一步统计,共统计信息40条,经分类和细化,大致归纳为餐饮价格、食用油问题、餐饮卫生、餐饮质量、食堂设施五个方面,其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餐饮价格问题,舆情信息总计16条,占食堂问题的40%;其次是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相关舆情信息12条,占食堂问题的30%(见表3):

除了食堂问题,排在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第二位的是校内就医问题,此类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从学生的网上言论看,主要表现为对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质疑和不满,以及对校内低廉就医价格的好评(见表4):

2.2教学建设:教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学建设工作不断进取的,然而从统计数据看,网络舆情信息也反映出一些教学建设中存在的有关教学质量、考场纪律等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教风和学风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散布负面言论扰乱了校园学习风气(见表5):

2.3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对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统计显示,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宿舍管理问题超过三分之一,占学生工作之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注意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持,对学校宿舍卫生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见表6):

3突发事件类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程;特殊学生群体;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30-01

为了使得弱、病、残等特殊学生群体也能够接收到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升其自身身体健康水平,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一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的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普通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体育课被列入必修课行列,并且要求了修完规定学分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该文件,给体育保健科提供政策保障,并且体现了对病、残、弱等弱势学生群体的关爱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下面本文就吉林省高校当前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吉林省的5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并通过多方与这方面专家、学者的交流,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这5所学校中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访谈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筛选,提取有效问卷,整理统计相应数据。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1、学校组织部门对于课程设置重视不够

思想认识认为开设,部分学校在进行体育课安排时候,设置了看富保健课程,但在选课时,选课的人数较少,人数达不到开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认为没必要单独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开设课程,这样既浪费了教师资源有可能引起同学心理上的误会。

2、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较少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3、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客观的综合评价标准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只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次体育课程,而且在最后的考试过当中,也有随随便便达到及格的成绩,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没有很好的达到改善自身身体状况的现状,养成了一种不活动了不运动的现状,对当前大学生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学生在心理上抗拒 和学生选课范围狭窄

学生在认识上不足,区别于普通学生进行选课和教学,在心理给予特殊群体的学生以压力,所以对于课程的选择持观望态度,并且抗拒心理极强。并且由于该门课程在高校中一直都是真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使得此门课程始终得不到学生和学校体育院系的重视,这就智育了该课程在高校中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抗拒,加上面向前提学生选课,才能满足那些真正需要这门课程的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和管理。

三、措施与建议

1、加强领导和政策支持,树立新的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观念

学的发展当中,高校领导对于课程设置的重视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点,只有将体育课程的发展放到与其他课程相同的高度,将教学经费以及师资力量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所除此之外,相关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的规定以及刚要进行有效的执行,加强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监督以及鼓励的力度,只有相关的领导重视这项课程的发展,教师的核心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和保护。

2、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

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3、转变思想,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保健课的价值

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人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对体育保健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内心之中转变自身的学习目的。

4、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推动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

内蒙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应摒弃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标准,其成绩的评定应扩展到“学习态度、体育保健知识、健康状况、体育意识、实践考核。”具体的每个方面的分值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权重,从而使上体育保健课程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对自己成绩的客观、合理的评价。此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商业网点 经营业态 流通行业

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摸清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状况,科学研究流通行业发展规律,才能使邯郸市流通业整体、均衡、健康、有序地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1 邯郸市商业网点现状

1.1 商业网点总量。邯郸市全部已有各类商业网点11256个,总面积2067947平方米;拟改扩建网点48个,拟新增面积1136584平方米。

1.2 网点数量分布。邯郸市已有零售商业网点3397个,包括百货商场(店)、超市、专卖店、食杂店和农贸市场(不包括批发交易市场、专业店)。

表1 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分布(数量)

表2 邯郸市主城区人均零售面积

1.3 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邯郸市主城区(包括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现有人口880365人,已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690851平方米,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0.78平方米。

1.4 业态结构。邯郸市现有零售商业网点业态与商务部颁发的17种零售业态标准相比,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传统型百货商场与大型超市并集中于城市中心,而社区购物中心、标准超市、品牌专卖店、便利店相对较少,网上交易、电话销售等形式更是少之又少。

2 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不均衡。由表1和表2数据显示,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极不均衡。五个行政区中,邯山、丛台两个区共占有商业网点的数量与面积分别是全市总量的95%、87%,而其他三个行政区合计占有的商业网点数量和面积仅为总量的5%、13%。

2.2 组织化程度低、规模经营能力不足。邯郸市全市106家百货商场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仅仅4家(新世纪购物中心、康德商场、日月城、新赵都商场),占全市百货商场数量的3.8%;全市934家专卖店中绝大多数是非品牌专卖店,其中营业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沿街小店多达236家,占全市专卖店数量的25.3%。企业组织机构散、小致使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缺乏竞争和扩张的实力。

2.3 经营业态雷同、经营方式单一。邯郸市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区、仓储超市、折扣商店;电话销售、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方式处于雏形。另外,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大都为单店经营,连锁、特许加盟、分销等经营方式很少为企业所采用。

雷同的经营业态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也是邯郸市流通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价格水平、商品质量水平和商品品种、品类的丰富度难以令人满意。

2.4 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邯郸市零售商业网点普遍设施陈旧,批发交易市场中不乏商品聚集度和规模,但经营环境和硬件设施均需改善。

2.5 商品交易市场结构不合理、产业驱动能力不足。在所有批发市场中,除能够体现邯郸钢铁市场的一些特色外,很少有地方产业优势产品出现。

3 进一步推进邯郸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增强商业网点建设行政管理,加大商业网点建设监督力度

3.1.1 确定邯郸市商务局为商业网点规划、审批和管理的政府主体,强化商业网点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力度,多方联动,建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制度。

3.1.2 完善预审和听证会制度,制定《邯郸市设立大中型商业网点听证会管理办法》。

3.1.3 改进商业网点建设信息的监测与统计工作,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管,引导商业网点科学有序发展。

3.2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建立内外贸一体的流通新格局,建立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邯郸市大型零售业积极发展新业态,转变经营观念,改变流通模式,积极应用连锁技术、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主动占领市场。

3.3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流通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商业经济,培育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流通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城市商业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商贸综合竞争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大商贸引进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3.4 加强诚信和人才体系建设,弘扬邯郸文化。邯郸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包括包容和诚信为基础,诚信经营是现代商业流通企业发展的基石。发扬邯郸文化精髓,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诚信体系。人才是优秀的文化载体,是商贸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筑巢引凤,才能构筑邯郸流通业长久辉煌。

参考文献:

[1]邯郸市商务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106-2004)零售业态分类.

[3]典型城市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标准(试行).

[4]邯郸市2010年统计年鉴.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情报分析服务 框架体系 实践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上升,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必须要进行模式的创新。高校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创新,以便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笔者认为,不仅要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一的详述。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服务工具。如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文献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工具以及其他的分析工具等。2.服务方法和规范。服务方法有文献计算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知识图谱方法以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而服务规范有《机构人员学术影响力分析流程与规范》和《学科发展评估流程与规范》等。3.情报分析的服务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包含丰富,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主要是面向课题组的课题人员,有定题服务同行对于与跟踪、分析研究领域专利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中观层面是面向院系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科发展的评估和学科发展的态势分析。宏观层面则面向学校,服务内容有机构人员学术成果与影响力的分析、总体专利的分析以及总体即领域发展态势的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整体框架体系,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个层面的工作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尤为重要,这是图书馆情报分析服务开展的基础。服务的内容也很重要,是服务工具和服务方法的决定因素之一,服务的工具和服务方法只有根据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策略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逐渐商品化、大众化、网络化和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其中的领域之一。高校的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除了纸质的文献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子文献信息,期刊的种类也是数不胜数。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和发展更多带有本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采购和加工,以便为教学和科研等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一些有研究生点和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可以将本校从建立博士生研究院和硕士生研究院以来各个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起来,然后将其论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为数字版本,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且独一无二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数据库》;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的本科生在USTP、SCI等较出名的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著名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数据库》,为本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或者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以上所述情况,都带有强烈特色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高校图书馆若想开展更好的情报分析服务,不能仅仅利用已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对图书馆馆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对一些文献信息例如具有专业特色以及本校特色等这些信心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研究报告”“评述”以及“综述”等信息产品,通过对特色信息资源的组合优化,创建出内容更详细、更深刻也更全面的信息a品,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数字化,变成多媒体信息产品,这样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献和提供文献服务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的服务中心。

(三)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网络也逐渐变成信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开展情报分析服务,就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网络,从网络中发掘资源并加以利用。如今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向网络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尽最大能力满足读者的这方面需求。如今的网络上,信息多而复杂,为学生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关人员应当对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种对网络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专业信息,形成特色数据库或者全文数据库,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人性化且全面的信息分析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报分析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型服务,应当在高校图书馆中积极开展起来,笔者预测,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服务体系的内容、方式以及工具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达到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玲,王春.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3).

[2]吴跃伟,张吉,李印结,邱天.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01).

第5篇

现在开会。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我县“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群众监督评议团全体成员。

今天会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进一步听取各位群众监督评议团成员对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建议,二是请大家对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

今天会议的议程有四项:

一是通报县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

二是对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三是集中学习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

四是对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集中征求意见并进行评议。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县委副书记__x同志通报县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

……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我就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x书记宣读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

……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大家对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提意见并进行评议。

请工作人员发放《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评议表》。

……

大家都拿到评议表了没有?

好。我就评议方法向大家说明一下。请大家在认真审阅县委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本着对县委负责、对__今后发展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和改进措施行不行五个方面,对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认真评议,填写好《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评议表》,如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填写在评议表上。

大家清楚了没有?好,现在开始评议。

……

下面,请工作人员回收《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评议表》。

……

第6篇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第7篇

舆论也要“本地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本地化”就是“入乡随俗”,在坚持普适性原则的前提下,网络舆情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要充分考量当地民风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时汇聚与分析网络民意,再理性发挥网络民意,以转化为当地决策部门的实用参考,指导当地政府及时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与回应网民关切,化解网络舆论风波等,使研究成果顺利“落地”。

以湖南省“三问于民活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的“本地化”视角。“三问于民活动”即20 11年10月-11月,湖南省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于民”活动,活动主办方在红网开通“三问平台”,集论坛专版、在线提交、活动专题、电子邮件、短信互动、网络访谈等多种网络参与方式为一体,以此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听取民众呼声。活动开展以来,网络民意倾泻,各类网民诉求或建议数以万计。从网络舆情研究角度来看,“三问于民活动”本身就包含着重大的舆情研究价值。这一活动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中,诸多“本地化”因素也得已体现。

从网络舆情信息分类上看,这一“三问于民”活动舆情研究选题,自然属于“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信息”,做好这类舆情信息的研究工作,将直接体现舆情研究“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根本目的。就“三问于民”活动而言,这些“大局”、“决策”所立足的湖南省情,是舆情研究分析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内参文件、舆情分析报告等诸多研究成果观点新颖、对策得当、生动可读的前提。另外,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要围绕已有的“大局”、“决策”,熟知湖南省当前的一些重大政策方针,然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打通官方与民问两个舆论场,使政府决策与民众诉求基本对接。

从网络舆情研究步骤或方法上看,研究的“本地化”存在着一些客观条件。湖南“三问于民”活动,首先将网络互动平台设在红网,通过红网平台汇聚网络民意或网民建议,这是其他网络平台甚至全国性网站无法替代的,红网作为湖南省重点新闻网站已成为了湖南省重要的舆论阵地与舆情窗口。同时,收集与整理舆情的“三问于民”活动小组人员,是从主管部门、省内主流媒体、科研机构中抽调组成。这批工作人员对湖南省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基本熟悉。除了这些舆情研究“本地化”的客观因素,网络舆情信息或研究成果的上报应该目标明确,舆情上报后的反馈应落实到位,而不是不知“花落谁家”。

“本地化”的现状

虽然“本地化”是网络舆情研究“落地性”等特征决定的,并且目前的舆情研究实践中一些研究者的脑中也萌发了一定“本地化”意识。政府主管部门为更好地回应网络民意诉求,去实地调研舆情生发的根源,其实客观上仍是一种“本地化”思维。然而“本地化”仍只是众多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或政府舆情研判部门研究中的点缀,“本地化”视角并没有真正成为舆情研判或研究的切入点或基本原则之一。

从网络舆情研究或研判的主体来看,政府部门、舆情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新闻媒体及民问研究机构等,对研究的“本地化”未能界定清晰,主要体现在主观认识不到位与客观条件缺乏等两个方面。首先,各地政府部门的网络应对,大多仍处于被动地应付突发事件或敏感性事件的状态,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较为原始。当然,一些理论成果立足全局,有一定的思想性或可以为舆情研判实践提供一些指导,理论价值自然值得肯定。然而受制于客观条件,研究成果过于注重网络舆情的“共性”,针对性不强,要真正体现出实用指导性,研究模式亟待优化。再者,以新闻媒体为平台的舆情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部门与纯学术机构的不足,但研究或研判水平参差不齐,研发框架难以建构,并且因其新闻媒体属性,对于树立“本地化”视角并常规化运行,显然是个问题。

“本地化”的必要性

应该说,网络舆情研究“本地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舆情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从上述的内涵、现状等方面的分析中亦可窥见一斑:

首先,网络舆情研究的方式方法需要树立一种“本地化”视角。例如,网络舆情调查包括网上问卷调查、网上议题设置、电子邮件调查、网络会议调查等,不论是哪一种舆情调查形式,如要获得有价值的统计数据或民意观点,都得科学地进行前期准备:选取调查议题、设计提问或选项、确保调查导向、确定调查对象等。

其次,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或领域需要进行“本地化”透视。网络的发生,热点话题的形成,主要由反映社会思潮的事件、社会民生或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件、灾难突发事件等“导火索”引发。这些“导火索”事件自然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但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该如何选取有舆情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进行“本地化”透视。事实上, 一些舆情机构定期“地方舆情应对指数”等舆情报告,这与“本地化”仍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综合性地选取一些“整体性网络舆情”,后者不仅包括了前者研究的“共性”,更具针对性地落在舆情研究的切入口,找到了全面而客观地反映网络社情民意的钥匙。如果缺失了体现舆情研究“个性”的这一“本地化”视角,舆情信息工作只会流于形式、机械化且按个人意愿来操作了。

第8篇

>> IT产业三重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三重解读 媒介融合营销与网民参与行为的三重劳动化 破解信仰危机的三重路径 三重分歧制约西方应对乌克兰危机 美元走强对中国有三重危机 拍马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三重境界 武力的三重身份 官员饮酒的三重忧思 理性直销的三重内功 卖保险的三重境界 “赞利金”的三重陷阱 业务代表的三重“境界” 看图作文的三重境界 写景的三重境界 “梁祝”的三重“味” 管理的三重境界 财政官员的三重进化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M].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12-13.

[3]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4]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5]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数据来源:微信自媒体平台《传媒圈》,2016-04-09.

[7]数据来源:濮思.“2015年以来超40位媒体人离职,这些领域是转行热点”,微信公众平台“传媒+”(ID:Chuanmeijia007)。

[8]数据来源:“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人越来越少”[EB/OL].http:///?p=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