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意识形态课程总结

意识形态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1 18:15: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意识形态课程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意识形态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迫于安全教育和新时代大环境的要求,教育工作者急需要对当前我国学生的安全教育状况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寻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学校中的有序进行;对于社会来说,有利于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新时代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理念太过落后。在学校中,实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学校中开设的相对应课程,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课程。然而,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法,而学生也与此相对应的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机械学习方法。从客观方面来看,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益处的,例如它可以促进课堂效率,可以达到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它的缺点也有很多,例如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样做会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形成“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还有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批判精神,容易形成课本至上的思维定式。从主观方面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选择上有一些不恰当,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这样使得课堂出现不活跃、氛围差、效率低等问题。

(二)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我们通常说,知识是开始,行动是结束。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完成了内化的过程,这种说法同样也适用于学校中的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而现在出现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有一部分学校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重形式,轻意义”的普遍现象,学校处于应付的状态,学生也一样。学校有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从来没有将其至于重要的地位,而教师也从来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没有了解到自己所需,还没有做到自我教育,众多的方面都导致了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校园文化教育宣传力度不足。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来看,学校也由原来的矮小的小平房变成了现在的高大的楼房,教室也变得更加的敞亮,校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除此之外,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也应用在了教室中。总之,物质层面越来越丰富,而全校师生的情神层面却很匮乏。校园文化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有些学校极其不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甚至有的就直接忽视,不能运用有效的学校资源来为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服务。即使有些学校重视了,但是宣传的不到位或者是宣传的不够深入,也可能是实施的方向也不对,但最终是导致校园文化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四)教育队伍专业素质尚待提升。在学校中,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优秀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不可否认有时候这句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教师队伍却没有和预想的那样都是很优秀的,其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其中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国家对教师的进入机制没有严格把关;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也不够到位,学校并没有给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教师自己也没有进行继续教育及时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识,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最终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差强人意,令人担忧。不得不说,只要是众多教师们肯努力奋斗,教师素质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还能做的更好。

三、加强新时代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更新安全教育的理念。想要在根本上加强新时代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注重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教师要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学校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学生高速度,高质量的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除灌输和课堂讲授这两种基本教学方式外,更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灵活的根据所需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些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研究法、谈话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深入领会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并应用与教学中。

(二)完善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一是全体领导成员应当高度重视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定可实施的计划,并且积极的组织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学生教师参与其中。二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成员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只有亲身的去实践,去感受,去体会,才能收获更多的宝贵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在课本上是不能学到。而且,参与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验生活,积累宝贵的经验,这些是一辈子都受益的东西。而且社会实践也不是仅仅发宣传单做志愿活动或者去敬老院做一天的义工那么简单,它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也将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

(三)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如果校园文化教育宣传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要加大校园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并且学校的所有人员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只依靠个人或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全员的努力。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能再置身之外,应当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文化环境教育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学生通过教育工作的言传身教或者耳听目染就会将其融入于校园文化环境当中,便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将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这一价值观,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队伍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国家要严把人才选拔之关,可以严格要求教师资格证考取的资格,聘用更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思想素质都较高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队伍成员的培训力度,创造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继续保持,缺点争取马上改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教育,课下多多反思,多多去总结,而且还要不定时的进行自我充电,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第2篇

一、 教学检查基本情况

(在常规教学检查情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答辩情况、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情况、学风建设、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

二、 评教数据统计情况

(学院领导、学院督导、同行评教数据统计情况)

三、 教学活动开展情况

(教研室活动开展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实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四、 公开课、师生座谈会情况

(公开课、师生座谈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情况,师生座谈会反映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五、 总结

(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思政工作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发展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途径,而和谐社会构建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建设祖国中流砥柱。而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高职思政教育中,加深社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和提高高职学生行为素养和科学意识,从而更好促进学生择业观和创业观,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因此,探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重视价值观在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首先,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点一滴深入生命气息。例如:学校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校园绿化、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标语等都能很好体现浓浓的“生命气息”。通过一些宣传生命环境保护的校园文化节、文化周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加上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积极效果。

(二)集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集体与个体教育优势,理清二者内在影响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改善管理效率。例如:主题班会,大型活动等人员集中地就是不错的平台,采用集体训话方式激发高职学生青春活力,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敏锐观察,并周期性开展主题教育,促使学生积极意识的耳濡目染。针对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个体教育,换位思考,均化责任,“对症下药”,采用正确倾听方式和语言艺术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提出最新案例进行评估,鼓励高职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观念,借助网络等媒体资源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并在课堂中以分享交流形式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提升网络文本在意识形态培养上的价值。一是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高职学生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及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文本形式;二是营造适合高职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通过网络文本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高职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转变,淡化网站类政治色彩,以网站为主要平台,围绕热难点问题引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认同。

(四)注重语言表达艺术培养

语言表达艺术是沟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语言表达艺术最终目的不是直接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语句用词及节奏的把握使聆听者与自身观点趋同。因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需在观察学生微表情或微动作基础上,通过不同气流的语句发音向学生表达内在情感。例如,采用轻松欢快语气会使学生产生放松心理效果,相对比较容易接受讲话者观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教育家,幽默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幽默风趣语言会让学生在聆听中缓解压力,拉近距离,期间引用部分礼貌用语便会如虎添翼,学生心底会产生一种崇敬感。

(五)注重创新能力锻炼

新时期有新形势,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创新意识。高职学生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对外在新事物强烈好奇心,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有意识的创新能力锻炼可方便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只有摆脱固步自封的局面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群体,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不断总结社会教育经验,对本校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炼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有条件院校可考虑把对社会形态了解较多的专业教师聘为思政助理,不同教育方式的工作者互为补充,使学生最终养成取长补短好习惯,最终完成自我高职学习生涯的提升。

(六)创设全过程情景教学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师在创设情景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要求所有教师创设情景都是一样的,应当鼓励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发挥主观创造性。不同教师在教授同样内容时也未必创设同样情景,只要是与所教内容是相符的则允许多样情景存在。只要是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景就是适宜的。然而情景教学不应只运用于问题引导,而应运用在整堂课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开始要创设恰当的情景。这样能令学生很快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不但愿意注意听教师讲解,还会主动地进行思考。除此之外,这样还可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的讲解;第二,课堂深入中使用情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理论知识都是枯燥的,有些知识还很抽象;第三,在不同教学环节引入情景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活动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够完成的,有些知识需要好几堂课才能完成。同时,不同科目之间也需相互结合。利用情景教学,能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自然过渡到不同课程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涉及因素众多,做好这项工作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应努力丰富社会价值观教育内容,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体系,构建完整的思政工作机制,引导高职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健全人格和生命意识,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衍生物,做新时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壮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

第4篇

 

本文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追问,主要是为了在广告学科规训的“权力一知识”关系当中,去梳理和阐述广告学科发展以及知识谱系的建构,从而为中国大陆广告学科发展寻求理论空间新的可能性。

 

实际上,自从曼海姆和知识社会学出现以来,知识是建构在意识形态或利益的基础上的认识就被知识界达成共识。这就意味着,现今学术知识生产,就和各种社会权力、利益体制相互纠缠。这不单只是说知识谱系的建构与社会存在制约因素甚或个别阶层利益之间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且在学术体制的内部,关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规划也受制于各个学科门类的规训,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权力和利益关系。按照华勒斯坦等人的研究,学科理应包括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建立和学科外在制度特别是大学学科专业机构层面的设置。从这一意义上说,广告学科规训制度,就深深地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社会权力、意识形态、消费体制特别是大学专业设置相互纠缠在一起。这不单表现为广告学科规训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利益、观念文化、理论体系之间的交融和整合,也是大学广告专业学科建构当中关于知识生产和规划所突显出的知识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体现。而这一过程,是不断地把广告知识谱系合法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的各种权力、意识形态、利益、力量、制度对广告学科规训的接纳、消化和整合的过程。

 

早在1902—1905年期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和西北大学等大学开始讲授广告学方面的课程,这意味着开始促进广告学科对广告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同时,学者们也自觉地加强了对广告现象和广告理论的研究,并通过研究的学术成果进一步“规训”广告学科知识谱系的基本逻辑构架。一般认为,从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盖尔设计了一些问卷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开始了广告研究的开端。他的《广告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内容作为广告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告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而西北大学校长斯科特的《广告心理学》,全面论述了广告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他的《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重点探讨了在印刷广告中运用心理学原理等问题,进一步确立了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学科体系中的地位。[2]因此,在早期广告学科规训的过程当中,可以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方法对广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广告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每一次发展和突破都导致广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新理论的产生。心理学研究成为了一种“知识权力”在“规训”了广告学科知识谱系的基本基点,这也使得广告学科的知识谱系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并形成了劝说、劝服的知识逻辑构架。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许多的研究者致力于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强调广告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揭示了广告的商业属性的本质。1912年,哈佛大学教授赫杰特奇在研究了市场活动和广告活动之后,编写了以讲授广告方法和推销方法为主的教科书,其中就对广告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3]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出版了《科学广告》一书,对广告学成为一门科学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广告的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员协会”,对广告学展开了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写出了一批广告学的教材和书籍。随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开展了对广告学的研究,如英国等国相继出版了《广告学》、《实用广告学》等著作。[4]193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广告协会”〔IAA〕,这个旨在联合世界各地的广告研究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广告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机构,为广告研究国际化架起了桥梁,随后,相关的广告行业组织相继成立,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告的理论与实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促进了广告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广告管理成为了广告运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一般认为,《科学广告》一书的出版,以及广告协会和广告行业组织的出现,确立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5]

 

因此,广告学科规训制度,一方面是适应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知识和学科发展要求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把原属市场营销和心理活动中的概念、范畴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出来,并找出其中内在逻辑进行新的结构组合,从而构建出了独立的广告知识谱系。这种围绕着对商品及其服务的营销而建构起相应的市场营销、劝服诱导的理论模式和运行方法的知识谱系最终以在大学中通过科系和专业的设置被建制,构建成为一种大学体制的“学科规训制度”。至此,广告学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发展和大学学科规训制度当中获得了合法性的知识谱系及其生产与传播。

 

正如一个研究大学的史学者观察到的:“学科首先是一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各个体为了利于互相交流和对他们的研究工作设定一定程度的权威标准,组成了这个社群”。[6]因此,学科规训制度过程就是相应的学术社群的建立过程。而伴随着这种规训了的知识谱系和学术社群的建立,使得学科在取得存在合法性的同时,也拥有了在学科知识世界里的“认知排他性”:控制了广告学科知识谱系的生产和传播,并以“权威标准”树立起知识谱系的“边界”。因此,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以及市场营销及其管理研究,构成了广告学知识谱系的基本构架;而且在学科的规训当中,作为一种知识权力控制着了广告学科的知识谱系的基本范畴。

 

就象任何学科规训都充满着“权力一知识”复杂关系的牵制一样,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广告学科的规训制度的建立,自然也是在某些被视为“规训”的力量一一譬如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新闻教育的兴起、知识分子的志向人格以及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职业观念等等一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当然,在这种“规训”当中,各种权力、利益和话语间冲突和牵制必然表现出现代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经验限度,使得中国广告学科规训制度化具有其独特性和本土特色。

 

据考证,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上最先使用“广告”一词,是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梁启超深受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的影响,认为办报是为了“去塞就通”,国情的“通”与“塞”关乎国家的强与弱,由此,“广告”一词的导入,就是“通”的具体表现。这种“广告”理念影响到国内媒体,1901年上海《申报》首次在国内报刊使用“广告”一词,刊登《商务日报广告》,直至1907年,“广告”在清廷创办的《政治官报章程》中最终得到认同。在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广告须知》的第十四章《稿本为广告之魂魄》中认为,广告是“将有关发卖品之事实,布告于公众,并宣传其价目也。”因此,广告只是告白、布告或告知、宣传的意思。1919年12月,徐宝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其中把《新闻纸之广告》列为专章探讨,可以说是最早把广告作为新闻的部分来进行研究的。[7]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论述了关于广告学的理论和观点,他认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荣与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在他看来,广告除了推销商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宣传文化、指导人生和教育群众的功能。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广告学科规训与西方广告的学科规训传统不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匮乏的中国,广告所具有的市场营销的功能常常被依附于其身上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传播价值所取代。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中,广告的营销本质被转换为大众的宣传和文化的纪录,广告的劝服功能被转换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教化和媒介传播。可以说,对于中国的知识界而言,在越来越意识到广告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存在方式的同时,更多的人是把广告活动看作是社会文化传播和人生道理的宣传的载体和工具。这种超出现代广告营销和劝服的基本功能和意义的划定,成为了一种“权力”,进而规训了中国广告学科体制和知识谱系的基本话语,构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广告学科的特点。

 

改革开放伊始,丁允朋为广告“正名”,其“理由”就是关于广告兼具经营和艺术的双重属性:“要把广告当做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问学问对待”,“广告也是一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优秀的广告可以美化人民的城市,令人赏心悦目”,强调了广告的艺术性对人民群众的教化作用。[9]当然,这篇文章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现代广告的“学科规训”搭建了两个重要的平台:一个是广告经营运作技术实践层面,一个是依据人文社会精神来观照广告的意识形态层面。可以说,这两个平台一直成为后来中国广告学科规训制度和知识谱系建构的基本构架。而前者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渐成为了广告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训”的主导话语,而后者因为其与传统中国的知识论、价值观的融合成为知识者进行广告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平台。

 

根据姚曦等人对1979年一2002年中国广告学研究的主题分析[*],在广告理论的研究与体系建构中,虽然广告自系统理论,即广告经营运作技术实践层面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但是,大多平面而缺乏系统和深入,并较多停留在实证分析与经验总结之上。因此,二十多年的广告研究,在理论的取向上基本上是“重经验而忽略学理;重应用而忽略基础理论;重本体而忽略系统;重营销功利和经济目的,却缺乏经济、市场、社会文化与广告的互动研究”。[10]但在近年,广告的社会化系统理论的研究呈发展趋势,关于广告的社会化和文化批评的研究逐渐增多。在2000年一2002年三年论文的117篇中,这个论题占22.1%。可见,广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逐渐为整个社会和广告理论研究者所关注。[11]

 

从大学广告学科设置层面来说,中国广告学科规训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其学科的源起不是和市场营销学或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而是和新闻传播学紧密联系。从1920年开始,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国际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南方大学和广东国民大学等大学的报学系(科)、新闻系(科)相继开设了广告课程。[12]但是,当时的广告学课程只是作为新闻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1983年6月,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办,才标志着我国广告学科建制走上正规的发展轨道。目前,从全国大学设置广告专业学科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广告学专业设在新闻院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为国家教育主管权力机关所认同。原国家教委在90年代初组织对“文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时,在新闻类别下增加了“广告学专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把“新闻学”与“传播学”归入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基础上,把“广告学”列为“传播学”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并授予文学学位。

第5篇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在管理课堂纪律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教师是课堂改革中的主要力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没有形成全面的课堂管理能力。

2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的管理能力受到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内在的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外在的主要包括学生个性特征和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等。

2.1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内在制约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内在制约因素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成长经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能否胜任课堂管理的关键所在。

1)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研究表明,教师个人成长经历对教师课堂管理中所采取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加拿大学者克兰丁宁和康奈利认为:“教师是把自己的成见(在个人经历中已经形成的看法)和对课堂情景的判断互相结合来构思每一个实用策略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卡认为:“从教师原先在自己家中受到的管束方式,就可以预测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课堂管理策略。”可见,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有着实质性的联系。

2)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确立在课堂管理中领导者地位的主要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以及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权威的确立,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专业素质有利于教师权威的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对减少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是很有效的,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违纪行为是因为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而引发。

3)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课堂管理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及教师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和兴趣等。教师自身的品质修养、为人处事的方式手段以及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注重课堂管理理念的改变,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2.2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外在影响因素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个体行为,而是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学校变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有机联系的。

1)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个性特征还是个人需求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生理特征。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的不同在导致纪律问题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个人需求的不同。大量的研究表明,获得教师的关注、鼓励和赞许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

2)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基本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有很大作用。一个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具有隐性影响,使教师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与学校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并运用到课堂管理中来。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必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

3)社会意识形态。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和社会方面,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必然要受到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治观念和意识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教师个体的影响必然又制约教师和课堂管理的发展趋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形成一定的潜在制约。

3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首先要从教师个体自身出发,树立一种全面课堂管理哲学和课堂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强专业素质修养,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需要,善于“发现他人”,并积极地对自身反思,建构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风格。

3.1 培养教师全面的课堂管理意识和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是教师形成全面课堂管理风格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转变管理观念,要树立全面课堂管理的观念,崇尚人性化的管理;其次,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再次,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的技能和方法。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面对课堂问题行为时,经常采用的是简单的制止和批评的热处理和不加理睬的冷处理方式,教育和说服的方式很少,这些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3.2 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全面的反思,建构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

斯托伯对课堂管理方面的技能型教师与反思型教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用反思建构的课堂管理方式的教师与仅仅采用一些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相比,前者比后者更主动地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管理问题的解决者,能提出更多的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能对课堂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也能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给予更多的关心。因此,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构建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

3.3 教师对学生需要的满足

面对几十个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首先,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谈心,建立一种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力求为学生着想,来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再次,教师要克服对学生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尽可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4 改进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

第6篇

一、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重视,甚至许多教师都没有听说过相关的理念。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这一促进儿童智力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及部门的重视。

但是尽管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然而当今的学前教育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教育方用尽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时期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以此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方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而另一方面是家长,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因素以及严重的攀比心理,不仅无视教育方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更是在课外时间给孩子安排了大量的课程,使得其从小就负上了很重的担子。而且,教育方的的教育重心却不是放在开发孩童的天性以及求知欲、好奇心等,而是通过“背了多少唐诗,会多少以内的算术”等意义不大的事情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做法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还使得当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得教育系统陷入困境,还会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给我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而且,相当多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过分加速学前教育的学习会使得学前儿童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转化为对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本身就是通过开发孩子们的天性,以其喜爱的方式来完成脑力的开发,最终使得其不断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到高阶层的教育体系中。从这一方面来说,学前教育是不能离开孩子们的天性以及教育现实的。因此,学前教育的前提便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以及选择,尊重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活动以及引导来完成对孩子的意识形成的促进和基本形态的认知。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如下:根据儿童的天性以及好恶。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加以引导,使得其形成初步的意识形态,同时,尊重其天性的发展,使得其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应对

1.将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

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内中有许多内容。学前儿童的思想常常是天马行空的,而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中也会对其思想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许多教学活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中所蕴含的“能量”也会对孩童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整合各类教育活动,仔细分析教育活动的利与弊,通过某些联系来使得这些活动能够完成“无缝连接”,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然的玩耍以及认知中得到思维的开发。从意义上来说,这类的“整合”动作能够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的禁锢,活化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2.教学源自生活,取材于生活

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其一切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方式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从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来说,应该注意从教学中进行取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来完成或者界定,而是应该减少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的,能够触摸得到的自然感官载体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十分符合幼儿的基本认知行为与思想形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从孩童的角度出发,从生活中进行取材,加强对孩子们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智力开发,方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3.加强生活体验

以往的学前教育方式是十分死板的,往往只有课堂的知识理论,而没有切身实地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与学前教育的初衷严重脱节的。以此,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孩童的角度来说,其基本的思维能力很弱,只能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对知识的获得以及积累。因此,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应该改变孩子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从知识的接受者改编为知识的选择者。加强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其能够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完成活动的价值所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种“生活体验”方式的教学能够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环境中获得成功。

第7篇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通过纵向的历史对比、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现实的发展变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要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引导他们模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积极引导各类公众人物,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道德的责任。

二、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大中小学校开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我国教育的一大传统和优势。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各门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之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之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大众传媒是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应当自觉地把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去,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所有娱乐类、体育类、广告类节目等也都要符合和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四、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文化手段,以文化人、寓教于乐,能够使人们在娱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悠久传统。要认真研究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把握价值导向、体现社会良知,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

第8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为更好的进行西方经学课程教改研究,特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各年级本科在校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00分,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专业背景、教材需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并存

西方经济学植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国家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作为经济实践活动高度提炼后形成的完备的科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也因此被美誉为“社会学之王”。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活动,能够反过来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从意识形态上看,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从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美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及存在的剥削关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即摒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原理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理论普遍性与抽象性并存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指导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宏观调控这只“看的见的手”的理论支撑,也是市场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依据,因此,与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人息息相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性强,通过一系列假设,剔除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复杂多变的因素,设定一个“真空”的状态和分析框架,构造出一个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环境,比如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然而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类似于这些抽象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很多初学者感觉困惑,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过于“高大上”。同时,西方经济学中多用数学推导、模型构建及图形推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依赖甚至滥用数学演绎、模型推理等抽象的公式、符号去试图解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西方经济学“太难”的误导,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1.3体系完善与内容固化并存

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凯恩斯、萨谬尔森,西方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美誉为“经济学帝国”。从学派上看,从新旧古典到新旧凯恩斯,派别林立;从研究对象上看,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构成,结构完善。对西方经济学庞大的结构和众多学派的理论,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研究。但如同所有其他学科一样,西方经济学作为经典传承的同时,也因固化常常受到批判和质疑。随着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主流经济学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如我们熟知的“自闭经济学”,2008年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掀起了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浪潮,也因英国女王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质问“为什么经学家对危机毫无察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实,早在2000年,法国大学生曾掀起了反对脱离现实的“自闭经济学”的签名活动,但因为多为法语报道,所以未引起太大的冲击和关注。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立足中国经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运行规律。

2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误区

2.1否认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一些学者及教学工作者只强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作用,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忽略了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存在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误区。这样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政治经济学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扬西方经济学之长、避西方经济学之短。我们要认识并利用好西方经济学在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经济活动规律方面的理论,但也要认识并摒弃其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在对学生教育上,我们要坚持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但并不排斥西方经济学有用的部分。

2.2教学侧重于抽象分析、数学推导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中定量分析很多,条件假设、数学推导和模型构建贯穿原理始终。近年来,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上数学化的分析被众多经济学学者追捧,步入了经济学一定要数学化的误区。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数学推导、模型构建等数学工具,却忽略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思想和原理,这会对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造成严重的误解,使得学生在各种模型、数学表达式面前望而生畏,认为西方经济学太难学。对我们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现象。图1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评价图1是调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不满意的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数学推导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方式,其次是课堂上堆砌抽象理论。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推崇的抽象分析、数学推导,反而是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障碍。诚然,抽象分析、数学推导是我们直观理解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但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经济学成果和研究思想,即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它的研究思想,而不是它的表达形式。

2.3教学重经典理论轻实践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以晦涩的理论、原理为主,课堂上或书本上为数不多的案例也往往是年代久远的“舶来品”,缺乏现实的经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实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象牙塔的学子,本就对经济社会生活知之甚少,面对满是老旧国外案例的教材,面对“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对西方经济学提不起任何兴趣,这将成为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阻碍。图2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偏好图2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结果分析,不难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学生认为最适合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诚然,理论本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不是成为教学的全部,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是其应有之义。

2.4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将知识点的框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播放中,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错综复杂的各种曲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呈现,可以把晦涩的概念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出来,可以链接相关视频、图片辅助理解概念。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基于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追捧的方式,并迅速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下图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例高达91%。表1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情况选项小计比例A经常使用16091%B偶然使用127%C基本不使用4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76但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节奏太快,跟学生思维不同步。比如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多媒体难以呈现推导计算过程,呈现完毕,学生都不明白推导过程,就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类似的问题,就需要依靠传统板书,按学生的思维速度,分步计算并最终推导出结果。二是课件演示时间短,学生无法记笔记。课件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做好的,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完全依赖课件,很少甚至不板书,只念现成的课件,使得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也没板书可以去看教学脉络,日后无从复习。这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思维“掉队”,影响教学效果。

3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3.1案例教学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产生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些观点或案例用中国国情理解往往感觉困惑、“水土不服”,无法深入掌握理论,更不能达到将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高达72%的学生认为西方案例脱离中国实际,希望案例能够本土化。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通过联系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实际,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相比遥远的国外“舶来品”案例,符合我国国情的案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经济现象、耳濡目染的经济事件,比如,如何理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的定位等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从而可以更好的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3.2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建立一种教师启发与学生参与探索的关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94%的学生希望通过西方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更加注重“走近”学生。调查问卷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堂需要互动。因此,教学中,要“走近”学生,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41%的许学生指出教师讲课与学生思维步调不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试图多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畅通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沟通,按学生思维节奏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演示,可以使庞大的结构形象表达,可以使复杂的图形直观展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正如本文前部分所述,多媒体手段也存在局限性,滥用或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板书弥补多媒体的不足,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协调配合提高教学质量。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要点、公式、图形、知识点练习、重难点梳理等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对内容提纲、知识要点、公式推导、图形演绎、计算演算等就要利用板书分步骤、按条理的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结合还表现为“互联网+教学”,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网络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比如利用网络硬盘、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工具把西方经济学各类电子书、视频资源、时事资料等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或定期推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总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从突出我国经济学教学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作者:苏丹丹 李杰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2]伯娜.多维视角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