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7 01:48: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巧妙应用,动手实验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学会尺规作图,能用多角度解决问题.养成独立观察探究、动手操作、主动验证知识的好习惯.
2.请同学们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经历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规范的书写、表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证明命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推理、应用、论证,形成数学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尺规作图,角的平分线及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
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
三、课前准备
剪刀,纸片,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制作角平分仪的材料(如图钉、纸壳、小木条、橡皮筋等).
四、课上活动
探究1:动手试验,创设情景
请同学们准备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角的平分线?
沿角的平分线把纸片对折,使OA、OB重合,对折的纸片再任意剪一次(PE),然后把纸片展开, PE、PF相等吗?为什么?
反过来如果PE=PF,那么折痕(OP)一定是角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请每个小组的组长组织成员相互解疑,并汇报你们的理由.解决不了的请询问老师吧.因为这部分是我们制作角平分仪的原理哦!
探究2:制作角平分线仪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原理,制作角平分仪.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书上P19探究来制作.
请同学们同桌或小组一起制作,组内展示你的成果,并请同学们画任意角,再用角平分仪画这个角的平分线.看看谁最棒!你觉得角平分仪使用起来有哪些利弊点?
探究3:尺规作图
根据角平分仪原理,运用直尺、圆规做一个角的平分线,同桌或小组汇报绘图过程.
温馨提示:如果你感觉有困难请参考书上P19作图过程作图,并明确原理,请同学们总结作图过程中有哪些疑问,一定要大胆地向组内、组间或老师提出.我们喜欢能提出问题的你、欣赏会提问的你、更敬佩能解决同伴问题的你哦!
探究4:电脑演示,推理论证
1.电脑演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总结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请同学们分析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独立写出证明的完整过程.看谁的完整!
已知:
求证:
证明:
结合证明过程说明:文字命题证明的几个步骤: .
小试身手:巩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谁最聪明!
1.判断: 如下图,AD平分∠BAC(已知)
BD = CD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 如下图,AD平分∠BAC, DCAC,DBAB若AB=4,CD=2,求AC和BD的长.
小结:数学小日记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
所涉及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 ;
评价一下你在你们组内的表现如何 ;
一、借助生活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中,生活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资料。所以,老??应在教学中重视对一些生活素材的应用,善于对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予以发现和挖掘,并将其与数学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有效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生活素材导入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初中生,在心理、个性等多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兴趣的建立非常重要,而且当前很多初中数学知识多而杂,老师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认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有关平行线的相关性质时,老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可看到的一些事物来导入,如铁轨、双杠、斑马线等来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一个基本认识,并通过习题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动手去发现平行线的规律。如图a//b,c与a、b相交,此时请学生自主量出∠1、∠2、∠3分别是多少,由此来分析平行线的性质并思考若a不平行于b又会是什么状况。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的过程中,习题内容可以是多种生活化素材,如学生去超市购物的价格计算、教室或操场的面积计算等,这些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素材,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高,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挖掘。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新颖、独特、有创意的教案,汇集视频动画、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多种丰富形式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其专注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进而真正参与到所学的知识中来。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有“平行线”的生活素材,如黑板、电视、操场、窗户、文具盒、课桌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找出隐含在其中的“平行边”,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或规律?老师所展示的这些图片,大多来自老师亲自拍摄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物体,因而学生可迅速融入学习中来,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和总结,掌握了这一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并由此也深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三、引导学生善于把生活化元素融合于数学习题中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授的不仅仅
是问题的答案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教授给学生数学题的答案,还有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如果说一个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在背诵教案,或者在教研室里批改作业就可以胜任的话,那么就不需要所有的教师上大学进行进修了,直接买上几本教辅书就可以踏上讲台讲课了.而这样的教师在笔者看来是不合格的.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可是数学学习成绩就是不好,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或解题过程.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有些教师课堂上讲解课程的时候,通常会把课本上的解题过程讲解清楚,思路也很清晰,可学生遇到同类习题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为学生做出总结造成的.一个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学习应用,都是需要教师做一些总结,然后讲给学生听的.
例如,平行线的相关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之一是当一条线穿过两条平行线时,形成的同位角是相等的.在这一概念中个就可以出现许多习题.而求同位角的角度,如何证明平行线等问题,都可以应用到这两个知识点.如果教师只是给出了学生这两个概念,而不告诉他们要如何应用这些概念去进行解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数学非常难学.而教师会认为,自己将知识点都教授给了学生,可他们还是不会,也觉得很冤.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需让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将知识点的应用总结给学生就可以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
题
第一,遇到学生询问讲过的类型题时,要仔细讲给学生解题思路.有些教师遇到学生问问题,首先就将学生痛斥一顿,丝毫不顾忌到学生的感受,有些教师甚至觉得学生问一些讲过的习题是因为他们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所以才不会做题.其实这些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习题,在学生眼里,并不简单,因为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是第一次学习.所以,当学生鼓起勇气来找到老师询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将习题的解题思路讲解透彻.
第二,不要只是重视成绩,搞题海战术.作为数学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习题的答案,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许多教师认为数学的学习,靠的就是大量的习题,题做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解题了.不可否认的一点,数学是需要一定的习题量,但是绝非乱搞题海战术.有些时候,题海战术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还很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由于做题较多,没有时间思考解题思路,越做越错,越错越烦,最后,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放弃数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适当地做一些习题,当然习题的挑选也很重要,需要找些典型的习题进行练习.要告诉学生不要怕出错,如果这些典型习题被学生轻松解决了,就说明学生对这一类型的习题掌握的很好,就无需再浪费时间了.如果出现一些错误或偏差,那么就说明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出面为学生分析习题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这一类型的习题解题技巧,另外要让学生知道做错习题并不丢人,重点是要通过这些习题将自己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问题各个击破.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要从日常教学的点滴记起,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悟于心,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一、写“亮点”
将教学过程中达成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和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时的参考,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角的概念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个概念是对生活中无数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角的概括。关于“角的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提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请学生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的角。师再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什么是角呢?”并请学生画一个角的图形。在学生画出角的图形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上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在教学“平移与平行”这一内容时,部分学生画平行线有困难,我就让他们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方格来画图,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含义。
二、写“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教师可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教学经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笔者写的教学反思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学生知道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个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部分学生。这道题有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分数是和。有几个学生问:和怎样比较大小。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学生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呢?”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话没说完,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上课不仅要把有关的知识讲透,还要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讲明白。这样,学生才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写“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留下遗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我让学生做一道练习:一张照片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请给相片配一个镜框,看看需要多少根木条?生1:
3+3+2+2=10(分米);生2:3×2+2×2=10(分米);生3:(3+2)×2=10(分米);生4:(3+2)×2+4=14(分米)。师:为什么要加4呢?生4:因为镜框的接口处要多用一些木条。师: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材料会有损耗,所以计算木条要多算一些,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不过,在计算时,有些损耗我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老师要学会倾听,然后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式。
四、写“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时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这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后,可以这样写教学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探究、交流、质疑。当学生在探究时,我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适度启发。当学生在交流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会寻找题目的特点,如看到数字5、25、125就会想到数字2、4、8,然后将它们相乘,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会把接近整数的数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如把202×36写成200×36+2×36;还会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如:734-47-34,发现734和34都有一个34,相减正好是整数,或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计算:734-34-47,使计算更简便。
五、写“对策”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容易产生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有的学生写成:2×3.14×4×5,误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学生计算体积时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此,我建议学生:计算时要边列式边在表示底面周长和高的数字或底面积和高的数字下面分别画上横线,如2×3.14×4×5,以便检查时易于发现是否误用了公式,还可以防止出现丢掉3.14或忘记乘高的现象。再如,求圆锥体积时,学生容易忘记乘以三分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画草图时把题目中的相关条件标在图上的习惯,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根据图中的数据列算式,不容易将题目中的条件弄错;二是当学生看到圆锥的草图时,就会想到算它的体积时一定要乘以三分之一。
六、写“再教”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使学生懒于动脑。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往往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但学生发现了问题,却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的提问信心。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要勇于发问、敢于质疑,它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关键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解决并回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延长DE至F使EF=DE,连结CF”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全班学生积极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相似、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同时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收获的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使其真正参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
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充分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发挥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初中生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好奇心,并加以正确引导,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课本有这样一个例题:证明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提出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吗?课前我让学生自制教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制学具进行验证,真正体验到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已知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而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精要所在,使他们达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试验解决问题,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运用联想思维,在质疑中学会分析、对比、归纳、总结
1.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难)点,促高效课堂。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有的放矢,有选择性地把那些在教学中必须呈现或是不易演示的内容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呈现。用醒目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或符号等方式把概念的重点在课件中予以突出。用直观、形象、具体的方式把数学概念中的难点在课件中予以突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我利用powerpoint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又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将“对应边”及“对应角”分别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使学生能清晰地找到哪些是“对应边”,哪些是“对应角”,从而轻松地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还对接下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2.用好多媒体静中求动,对比出概念的异同。数学概念是静止的、抽象的,很多概念有相近之处,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掌握得不好,学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能动能静的flash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做出两端都不能延伸的演示,学生就认识到线段不但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有长度。这样,学生将易混淆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形象静中求动的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3.用好多媒体,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语,加强理解。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就会让学生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如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如何理解“线段首尾相接”,我便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一条线段的尾与第二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二条线段的尾与第三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三条线段的尾与第一条线段的首相接,由此得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这一概念。再如教学“平行线”概念,怎样理解“公共点”?学生总以为图上没有画出公共点的两条射线或线段,也互相平行。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我设计课件时,给这样的两条射线或线段长上“脚”,自己会延长,最终有了公共点,从而认识到在没有画出公共点时,要延长才能确定它们是否平行。
4.适度运用多媒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增加师生互动,给予一定的理解时间和想象空间,以提高学习效果。概念的领悟比解题技巧的掌握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概念教学中适当穿插声像视盘,给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学习活动所必需的有意后注意。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课件。课件的设计也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课件展示的画面应当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尽管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多媒体自身的弊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种种误区。主要有两方面: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传统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作为新型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也给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发展为以班级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和网络并举的局面。由于传统教学往往使学生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变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使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因此,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可接受来自教师和计算机的信息,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并利用交互操作向计算机实现反馈,由教师和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练习题目适当。教学中,使学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欢乐的各种情感体现,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运用多媒体可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有选择性比较,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能力。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或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的抛物线解析式时,可灵活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
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可以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视、听、触、动等方式全部知觉调动起来, 使人机互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互促互补,通过大小互补,动静互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到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调节、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各种信息,由于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良好学习情景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某些事物时,可以超越时空,重视事物的再生或发生过程,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共享教师、多媒体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在操作和观察中去认识事物。
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一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这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适当运用多媒体,引进“图形运动”,通过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了,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使初学的学生加深了理解,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使教师以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飞剑潭中学 郭莉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和当今社会信息激增和“减负”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作为新型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也给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多媒体 应用 传统教法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新的教育技术,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乃至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数学面临着如何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加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虽已成为共识,而现在各种初中数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多,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到最适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还是需要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迎接教育革命,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兴起,虽然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待统一,但是,我以为既不要夸大计算机的作用,以为计算机能完全代替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数学教学,更不要采取抵制态度、忽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场革命,因此应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这样做。
1、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发展为以班级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和网络并举的局面。由于传统教学往往使学生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变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使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因此,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使学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欢乐的各种情感体现,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可以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视、听、触、动等方式全部知觉调动起来, 使人机互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互促互补,通过大小互补,动静互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到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调节、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各种信息,由于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直观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的概念理解往往是较为困难的,我们在设计图形平移、旋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以便让学生直观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及概念。又比如: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现一个转动的立体图形,并且每一面的颜色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把画在黑板上的立体图形误以为是平面图形的困扰,而且更直观学会看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3、运用多媒体,可以训练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写在黑板上,而用多媒体后就可以用幻灯片直接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空出些时间让学生多做练习,熟能生巧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运用多媒体,可以表现数学的广泛应用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有关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场合的全部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引导,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网中的中央电教馆)获取大量的初中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
5、运用多媒体,可体现数学逻辑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逻辑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很好地体现,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给教师对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思想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传统的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数学教学的逻辑推理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
6、.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把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如图片、动画、声音、表格等)表现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几何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将几何体表现出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几何体的实质,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7、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某些事物时,可以超越时空,重视事物的再生或发生过程,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共享教师、多媒体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在操作和观察中去认识事物。
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一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这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适当运用多媒体,引进“图形运动”,通过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了,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使初学的学生加深了理解,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使教师以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8、多媒体可以建立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
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已经把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紧密地融为一体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可以自然地将信息技术课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数学的学习中;通过课件的画面、声音,学生还可以受到美术、音乐方面的熏陶,因此,以多媒体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动,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应是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板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而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加强大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功能、直观化。甚至动态效果,也是传统手段无法匹敌的,所以不能厚此薄彼,应二者优势互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使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提倡的,用它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问题,或难以实现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三、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
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中性”的,可以用她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也可以用它搞“题海”、“满堂灌”,增加学生的负担。现如今有一部分数学课,整堂课,教师没写一个字,全部由电脑和幻灯展示,教师只动动鼠标、播放幻灯片。练习时,学生错了,电脑发出一种怪声音;对了,声音悦耳。教师原本的讲解变成为电脑的播放,课堂上似乎也挺热闹。电脑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辅助”的地位不能变。无论电脑有多么强的交互性,“人机对话”决不能代替“人际对话”。教学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细腻的过程,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必将把“电脑辅助中学数学教学”引向反面。我在“椭圆的参数方程”一课的教学中,软件是当堂制作的,软件制作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概念构建的过程;并始终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议论;教师的板书,解题的演算过程,规范表达等。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能用黑板讲清楚的问题,不要去搬弄计算机。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方向搞对头。
计算机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寻求大量网上资料和资源提供给学生,而且需要更高的数学专业修养和系统知识水平,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研究者,不但要懂得教法及教育心理学理论,更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问题。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应用多媒体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多媒体只是一个中介,切不可喧宾夺主地以电脑为中心组织教学,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多媒体引入课堂后,能取代教师的部分功能,单毕竟取代不了教师的地位。教学中,不要热衷于搞“多媒体”的花架子,违背了课堂教学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和认知规律,形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计算机尽管是当今高科技产品,但它毕竟是机器不是人,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工作,如不能代替人类对话、思维,多媒体数学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所有的数学教学,它毕竟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结合进行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教学形成“强强联合”之势,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目前,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还不是学生学习的武器,如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中,若学生是被动的学习,那么多媒体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师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运用多媒体作为数学的辅助工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短,时间一长,学生感到疲倦,易分散记忆力,学习效率下降,这时适当运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事实看来计算机已经走入了中学数学课堂,但并没有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信息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有待提高,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少。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应增强启发性、交互性、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多样性。
总之,运用多媒体,可以让数学走进生活,发展学生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8月 第一版
2、《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