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00:45: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活动的背景要从一次非遗宣传开始,2015年,乳山市文化局在我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30多块看板详细向学生展示牛郎棍、糖画、镂绣、木板年画等4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的展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大家对就在身边却毫不熟悉的新奇“玩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深度思考: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乳山人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结晶,可是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孩子们却不认识了,许多传统工艺更是濒临消亡,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些老手艺在校园“活起来”,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校是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多年实施的经典诵读工程和传统文化课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相对浓厚,对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为非遗文化在我校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最佳契机。

二、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过程:

(一)建立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

非遗进校园,师资是关键,如何能有使非遗才艺得到老师的“真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积极协调乳山市文化馆,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由文化馆为学校提供师资。2018年4月份,双方在二实小举行了“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启动仪式,正式签订了《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合作协议》,会上,学校领导郑重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承诺共同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基因的重任,协作扛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旗,将其发扬光大。

(图片全找原板)

(二)非遗项目正式纳入拓展课程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校原有的拓展课程学科特点,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的调整:

1、人员调整:首先,对部分社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有内容可相融的社团合二为一,并从中吸取了部分学生组合到非遗社团中来,我们号召有兴趣爱好的老师、家长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指导中来,为今后的社团活动储备力量。

2、设备器材购买:进驻我校的葫芦烙画、砂陶器制作、糖画等,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材,为此,学校根据需要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设备和器材。

3、调整上课地点:因为砂陶器及糖画制作都需要宽敞的、楼层较低的活动教室,为此我们重新进行了社团活动地点的调整,为非遗社团学生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

4.课程的设置

经过调整,非遗传统项目:葫芦烙画、木板年画、糖画、砂陶器制作、平绣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纳入课程。

我们感谢潘周、姜傲波、于淑兰等八位民间大师,感动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执著与坚守,更感动于大家无私地传授技艺,传递正能量。我们借校园文化节这一契机,将我们乳山的非遗文化在师生、家长中间传承开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动手操作非遗技艺,会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和热爱我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快乐星期五”社团活动的内容,拓展了少年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同是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三)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学活动

多处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相继组织学生开展了“作家冯德英”、“书法国画传统艺术品鉴”“红色教育研学之旅”、“小手拉大手 共筑碧水蓝天”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情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三、取得成果——组织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观摩现场会

第2篇

关键词:诵读 经典 责任 学校教育

中学诵读经典活动是“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中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有效途径。基于目前中学诵读经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活动应该从理性出发,明确诵读的内容和设计,注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加大实践性与研究力度,并适当使用考核机制,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基于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大家商榷共勉。

一、诵读经典,落实责任,培育一代新人

我校从2005年起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单纯却又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却又兴趣广泛,心理脆弱却又欲望颇强,现代知识丰富却又传统文化缺乏,接受新事物快却又抵御外来诱惑能力差,有远大理想却又普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等特点,我们把经典诵读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尝试。

(一)从入学教育抓起,认真诵读经典,体味经典韵味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狠抓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针对学生年龄较小,心灵纯洁,记忆力强,对新学校有新鲜感等特点,在入学前,我们组织教师编印《弟子规》、《千字文》(有拼音、有解释)等,并作为新生入学前的假期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背诵相关篇目段落,入学后检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要求。为了巩固背诵的成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备铃响后)背诵,每周再加读一个早自习,采取齐背、对背、领背、接力背、分组背诵等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当然会背经典未必理解经典的真谛,学校在开学初就专门安排时间,由班主任老师宣讲《弟子规》,召开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举办读经明责学习园地,校团委举行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等。入学教育以通过背诵营造氛围为主,有了背诵的基础,就保证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校读经诵典的文化氛围。

(二)从课堂解读抓起,仔细品味经典,感悟经典真谛

我们在前期背诵的基础上,让经典诵读进课堂,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由专人负责编写教材并授课。教学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育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提高丰润的人文素养为目的,对背诵篇目逐句讲解,我们在教学中遵循“四忌四要”原则,即忌空洞的说教,要通俗易懂,忌枯燥乏味,要形象有趣,忌照搬教条,要批判吸取,忌满堂灌输,要教学相长。力求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生动有趣。同时课堂讲析中做到了六个结合:即经典讲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学习“八荣八耻”相结合,与社会各种良莠现象相结合,与《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起,列举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典型事例印证经典之理,使学生觉得先哲的经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写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后交给老师批阅并写出评语。为了使学生充分重视经典诵读,我们将其作为政治课考试的一项内容,占政治课总分值的百分之十。我们从学生的周记本和作文中欣喜地看到,经典语录已进入他们的记忆库,经典之理在滋润他们稚嫩的心灵,有的同学不但在作文中灵活引用经典,而且能借题发挥。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我们真切地感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我们高兴地看到校园环境卫生、课堂纪律、日常用语、行为礼貌等各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

(三)从开展活动抓起,真情演义经典,感受经典魅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内涵、智慧的光芒、精深的哲理和语言艺术的韵味。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单一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多彩,新颖生动、形式活泼才是他们所爱。我们为了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经典的魅力,深刻理解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背诵经典,解读经典的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大力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折射经典光芒,追慕先哲风范,熏陶一代学子。几年来,我校党政工团、教研室通力合作,教师积极参与,先后组织举办了“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学生辩论会,“孝心、爱心”感动校园演讲比赛,“忠心、孝心、爱心、关心、信心”五心英语手抄报比赛,“牢记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少年”法制报告会,“养良好遵纪习惯,做明理向善公民”短剧小品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选材组材,自己设计。我们以前期背诵为手段,以各种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解读为主渠道,以营造氛围为背景,以养成教育为目的的经典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春风化雨、滋蘭树惠一般,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格品性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对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经典诵读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奠基工程。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启示二:经典诵读是完善学校教育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是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而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和教育方式的单一,导致了教育的不完善,也阻滞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现代教育之中,才能有效发挥教育职能,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59-01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经过数千年的时间洗礼后形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俗的民族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体现,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优秀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

1.直接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们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发展的,大众也能够接受这些文化,喜欢这些文化。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会使设计更受大众的青睐,会更能打动大众,更能使大众产生认同感。例如,中国银行的logo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该标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钱币,又融入了汉字“中”的结构,共同构成了简约又现代的银行标志。

2.间接原因。国之所以为国,是因为它存在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民族之所以为民族,是因为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而对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多民族的国家来说,上下5000年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我们的独特之处,是不能缺失的东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而最好的继承与发扬的方式,就是将其运用到实际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符号象征。

三、设计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危害性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的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都充斥的各式各样的设计,然而有些作品呈现出来的只是视觉的刺激,缺少了内在的文化内涵。诚然,世界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设计的发展,也使得中国走向了国际轨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一味地追求数量,追求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而忽视了一个设计作品所真正应该呈现给大众的文化内涵。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内在影响

1.对设计者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同样也影响着设计者们,影响着设计者的设计思维理念、行为等。艺术的行为者是人,传统文化通过对设计者的熏陶影响反过来影响着艺术设计。能够在设计作品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决于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横向比较,不止我国,很多国家的设计,虽然风格迥异,设计手法不同,但大体上都无一例外着在作品中展现着民族的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对设计视觉形态的影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展现出来的东西是通过视觉形态传达给大众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视觉形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代的设计视觉传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陶瓷、刺绣、建筑、诗词歌赋等等。设计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视觉的提炼和发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传统视觉形态的融入既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又体现了这种视觉形态和心灵的美感。在当代的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视觉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层面,更不能仅仅追求美的形式,而应更加注重在这种视觉形态的传达下的深层的文化内涵。仅仅只研究美的形式是不够的,文化的内在内涵很重要。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外在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当代,包装在商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件商品包装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其销量等。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书法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中国书法中的黑白的鲜明对比也使展现内容更加简单明了,因此,如果能在商品中引用这种书法的表现形式无疑是很不错的。与此同时,大众的视觉体现中对色彩的敏感度是最高的,一件物品最先给人以冲击,留下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色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也就有不同的色彩,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心理。中国的这种色彩心理在很多设计方面,尤其是包装设计方面留下的印象更加地深刻。民族风格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商品耳朵竞争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眼各个设计,如果缺乏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危害是很大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对设计的影响也是多个方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要想提高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需要在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还存在着相当的问题,需要新一代的设计者们不断进取。

第4篇

一、雕塑发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雕塑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物化形式,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原始文化艺术来源于自然,随着宇宙思维、巫术礼仪的图腾和抽象艺术思维的出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道家和禅宗三股江水汇集而成的华夏文化长河,天地人浑然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者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认识和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广泛流行的永恒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和浪漫精神气质。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它的创造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其发展需要依靠社会经济及文化的支助与参与,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优秀的雕塑艺术不单是单纯的欣赏品,而是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中国现代雕塑的西方渊源及民族文化缺失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用宽容的气魄接纳并消融了周边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营造出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所以中国的帝王与士大夫养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的优越感,他们满足于本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生存现状,以泱泱大国自居。中国传统雕塑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代代相传,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及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雕塑传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无不体现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历来重礼轻器,雕塑一直不能登上正统文化的大雅之堂,中国古代雕塑服务于,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雕塑家的自由创作空间。雕塑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规律,但传统的雕塑理论几乎等于空白,传统雕塑的发展与延续几乎依靠师傅带徒弟的面传心授方式,再加上雕塑家基本上是匠人,文化层次不高,使得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缺乏详实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记载,为中国雕塑发展的连续性埋下了隐患,也对中国雕塑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传统雕塑虽然在发展,但它并不能主宰中国雕塑的主流发展方向,再加上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涌入和渗透,使中国雕塑的发展不得不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追随西方,滴水不漏地将西方古典雕塑技法和创作程式引入中国。中国雕塑界以西方古典再现为主体,没有从中国传统雕塑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深挖其精髓之所在。中国的雕塑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也忽略本民族雕塑的优秀传统和方式,不能深层挖掘当代的文化精神,使雕塑作品在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游走在东方与西方的边缘,一度造成了中国雕塑与油画一样都是西方泊来品的假象。中国现代雕塑全盘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民族的、传统的艺术特色几乎荡然无存,造成了它的西方性起步,使它与西方雕塑艺术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渊源关系。

雕塑本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雕塑家创作的作品,似乎都应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中国现代雕塑是在全盘吸收西方雕塑艺术体系基础上起步的,以西方的标准衡量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中国制造的西方艺术形式,深受这种影响产生的部分作品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艺术欣赏趣味,很难找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中国现代雕塑自我身份的确立与转型

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和经典文化,促进了艺术的繁荣,中国现代雕塑的新风格从此也层出不穷。雕塑家们从内容、形式、材料、技法等诸多角度去寻求途径表明自身价值和确立艺术位置。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依然曲折艰辛,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位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十分坎坷不平,由于它的西方性起步,没能与自己的传统相传承,一直按西方的标准衡量自己,使其发展陷入了重复西方的误区。

幸运的是在跟西风盛行之时,中国部分雕塑家意识到了西化的问题,开始关注本民族的、传统的因素对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重要性。他们面对西方汹涌的艺术文化进行思考、消化与再创作,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形成了开放多元,更具有本土特征的创作趋向。

在近些年,中国现代雕塑已经着意发展出“中国特色”,并努力以其“中国特色”积极参与到国际现代艺术对话中,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雕塑在经历模仿到继承再到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把握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不再盲目跟随西方,潜意识里已经开始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在世界艺术之林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身份。

今天世界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的频繁与密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现代雕塑要想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新认识和开发民族文化价值,把握好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根。

雕塑艺术的根,应扎根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民族文化当中。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坚定的信仰,强调本民族的个性,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把握住民族传统精神内涵,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雕塑巨作。

参考文献:

[1]黄宗贤著.中西雕塑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第5篇

时间:是2013年7月2日~2013年7月12日,共11天。

地点: 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

人物: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

起因: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 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下。

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身边照顾我;当我考试不理想,妈妈会为我分析原因;当我与他人发生摩擦,还是妈妈在一旁给我一个温暖的茶杯。可以说,有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妈妈的爱让我茁壮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孝啊。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经常性的跟妈妈顶嘴,伤妈妈的心,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让车撞着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咒骂,怎么倒霉的事情怎么总让我碰着呢。现在想想,这是因果报应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的恶的心念的感召害了我。

再说说学过传统文化我的感受。学过传统文化,首先我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乐观豁达,慢慢学会了把眉头收起来,以一个微笑 面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人要活得有价值 ,这样也不枉此生。 其次,我懂得了孝顺父母,父母只要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就要感恩他们。百善孝为先,可是反思一下自己,你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做到孝顺父母了吗 ?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会谈回来的当天,我就跟母亲跪下了。这一下虽然什么也解决不了,因为对父母的伤害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像木桩里的钉子,你扎进去想,上面会有深洞的。光说知道错了不行,还要 行动,帮助家人干干家务活,给母亲做按摩,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一句贴心的问候。我的改变就从这些细微之处显露出来。第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身心健康和谐。以前的我,不自信,走路弯腰驼背,还皱着个眉头。论坛里老师教我们站姿坐姿,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很多人不会站,不会坐。这里我就告诉大家怎么站的,怎么坐的。我教的是传统文化的礼仪站坐姿。首先,坐姿:上身与地面垂直,双手右手握住左手,把手顺势放在腿上双臂自然下垂,大腿与上身、小腿与大腿成90度的弯,双腿并拢面向正前方。如果双腿向右侧歪,那双手放在左腿上,反之亦然。其次,站姿:两脚分开呈60度,双腿直立,上身挺胸收腹,双手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肚脐上方,眼睛直视前方,面带微笑。个人卫生要打扫好,这样心情愉快,办事效率也高。

第6篇

自古皆贵中华,中国文化历史悠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我们身边,并且被我们完好的传承下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1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2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3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4“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5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勤学励志,历史学家司马光少时好学,他做了一个“警枕”,只要晚上读书枕在“警枕”上一睡着,他就会马上惊醒。还有西汉时的匡衡,凿壁借光只为了读书,那么微弱的灯光却使匡衡读得津津有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第7篇

仔细品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深入研究其精神内涵,从特定的角度分析和总结能够作为命题方向的角度,提炼符合学生写作的观点,做好2012年高考的作文备考工作。笔者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总结,借以抛砖引玉,探寻2012年的命题方向。

一、创新与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如果离开了创新和发展,是没有办法切实做好的。科技进步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了不同的载体。以前是书本记载、图书馆珍藏,现在是电子书芯片;以前手工制作亲历亲为,现在是电子仪器科技设备……迥然不同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文化的改革,必须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二、交流与汲取。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注入,第一次是唐朝的西天取经,吸收了西方的佛学经典;第二次是,各种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与传播。文化要大发展,离不开汲取其他民族的精华,要在交流中汲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借以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

三、个性与特色。只有民族的东西,才能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其地域特色,保护和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地方戏剧、地方建筑、地方饮食、地方服饰等等,都有着鲜明可感的特点,地域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化。为此,在发展文化时,必须注重地域性,提升民族文化内涵。

四、团结和归属。相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个体,在精神和心灵上是相通的,在看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上,能够因为交流而一致。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举国欢庆,上下欢腾。国内喜气洋洋的庆贺,国外华人欢天喜地的聚会,有意无意间,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的心在一起跳跃一起沸腾,在异乡漂泊的游子,能够利用节庆团结在一起,提升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五、实力与影响。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在本土得以实现,要敢于走出去。作为逐渐强大的国家,应当很好利用文化这个软实力,在国外推广本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的开办,不仅仅是传播孔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此,利用文化传播的机会,向海外传递中国强大的信息,提高中国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六、情操与修养。文化对每个人而言,都能起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古人语: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提高自己的涵养,坚定人生的信念。在读书过程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吸收传统文化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受,有助于提升荣辱观和爱国情怀,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七、传承与育人。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需要借助学校这一载体起到很好的传递文化的作用。古人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今人说,多建一所学校,也就少修一座监狱。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对教书育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八、发现与享受。文化的深化与发展,必将从身边的生活做起,书法、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在我们身边蓬勃发展,熏陶着普通人的生活。生活中不缺少艺术,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享受的快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时候,精神生活成了人们的追求。为此,人们在忙碌之余,也就能够感受文化带来的益处,而在举手投足间多了一份自信。

九、公益与社会。随着文化改革的深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主题文化公园等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农家书屋也在每个村庄设置和开放。人们在工作之余,享受馆藏物品等国家、社会带来的汲取知识、拓展视野的种种便利,精神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更可以感受着社会进步国富民安的变化。

十、机遇与体制。在国家开始关注文化的时候,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健全体制,上下重视,把文化摆到政治高度,注重文化与经济、道德、科技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各文化部门,利用国家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做好本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每个人都当精心准备,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可以迎面而上、从容应对,从而成就自己。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作用。礼仪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势在必行。

1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很好的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古代,礼仪就备受重视,《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充分说明各种行为都受到了礼仪的约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的竞争也被更加重视。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礼仪教育则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1.2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不断进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离不开礼仪教育的。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使人们相处和睦,使国家安宁健康的发展。2005年主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1.3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美国著名哲人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能15%是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由此可见,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1]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应加强礼仪教育,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交往原则,提高个人人际交往能力。

2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2.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让大学生增长才能的任务,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迈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礼仪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应以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礼仪教育内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介绍国外礼仪惯例和中国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应包含礼仪的历史起源等介绍。礼仪教育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把礼仪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更广泛的礼仪教育,使学生能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2.2 提高教师礼仪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自身素质和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仪容仪表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起到陶冶熏陶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礼仪品质,“见贤思齐”,自觉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素质,注重礼仪。同时,教师可以将礼仪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通过师资培训和自我学习,成为一名学术渊博、职业操守高尚,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高校教师。

2.3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氛围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了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耳濡目染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格。一方面,学校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如通过广播宣传文明礼貌行为、组织礼仪知识竞赛、辩论等。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地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能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广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2]

2.4 加强礼仪实践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的训练平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可以通过个人礼仪、面试礼仪和职业礼仪来进行教育。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面试礼仪是成功求职的临门一脚。求职者能否实现求职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与用人单位见面,与人事主管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使人事主管确信求职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职业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这些礼仪,将使个人的形象大为提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文明有礼、道德高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文化,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言行文明,知书达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