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4 04: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专业导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导向,多元化的趋势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据2002年的统计,高职学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从最初的中专类或大专类院校的转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几年的重整,到100所国家示范院校的确立,高职院校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轰轰烈烈,以适应高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续不断,如任务型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但其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沿袭了学科体系的旧模式,以知识传授、人文素养提升为重点,虽然近几年的教材改革已经一改以往的文学味重的倾向,增加了一些实用文的写作,但仍然与学生的专业、职业没有什么紧密联系,与高职高专教育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
2.当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现状
2.1、课程设置滞后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存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郭强,2008)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行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是高职院校英语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王伟,2006)
2.2、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单一,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成英语一门课程,包含精读部分、泛读部分和听力或视听说部分的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英语知识方面,学生所上的英语课大部分都侧重于阅读,而听说技能在英语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难以体现。教学内容由各个领域汇聚起来的听说读写译等语料组成,以阅读文章为主。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王伟,2006)
2.3、教学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明确与职业需求挂钩,高职高专大多数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小论文,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王伟,2006)忽视学生的社会方面的这块需求,忽视学生毕业后在岗所需的英语方面的语言机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相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职业发展可能所具备的英语相关基础的培养。(郭强,2008)
2.4、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结合期中考试为主,再参考作业,出勤和纪律等平时分来对学生做出评价,没有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出现只注意针对考试的复习,而忽略学习过程,而我们知道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要日积月累的,旧的考核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本校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基本要求》要求英语以应用为目的,高职的英语教育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的,以提升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遵循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在2009年开始尝试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实施个性教学,打破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结合不同专业就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 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英语课,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在大量的学习与讨论后,我们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务(或情境)为导向”的这个原则,来进行课程实践改革。
首先,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开发。相应设立《机电职场英语》、《物流职场英语》、《生化职场英语》、《旅游职场英语》和《文秘职场英语》五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课程组负责,相应进行开发。
第一步进行企业调研,调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组相继与专业所在系老师、学生,及进入企业与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和历届毕业生进行访谈、调研,来确定与行业相关的应用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调研中我们得出企业希望英语能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在学生上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础行业相关的词汇等英语相关的表达。而且由于学生相关行业及毕业后的从事的岗位特征,工种的不同,所学内容中各种技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养目标的制定。根据前期的调研,我们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除了基础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外,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专业岗位上或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包括听、读、说、写、译各种技能)相关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职业英语用语,具备常规的基础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学摘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接着各个课程组教师在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语言知识能力的语料,尽量以简单的语料为主,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英语语料的选用,(但专业词汇不可替换。
第四步:实践尝试。在教学内容开发完成后,我们在3个相关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为主。实践教学完成后,我们进行调研,反馈表明,学生对于这类的课程内容并不排斥,相反认为这会有助于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对专业相关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结合感到很好奇,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大部分同学持满意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考核评分机制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现象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4.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解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将呈多元化的趋势。
4.1、课程设置定位要准确
刘黛琳教授指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尤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 此,我们应突出英语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抓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取得实际成效,在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郭强,2008)
4.2、融合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
杨黎明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可以原先的语言学习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小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将基础部分与职业相关应用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为以后职业中英语应用做准备。
当然,在强调行业职业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对学生人文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础英语知识的习得还是必须的,基础英语课程是职业英语的前提,行业英语是职业英语的延伸。我们要保留原有的英语课程,但要加强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后,再进行职业英语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需注意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
4.3、创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程设置中,在必修课之外,还可设立各种选修课,这样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甚至还可以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新需求,增加实践类新课型。
4.4、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活动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卢文丰,2010)
5、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以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适应这一趋势,“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英语体系”。(刘黛琳,2008:264)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技能而展开。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 高等职业教育,2008,(1):4-7.
[3]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 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中(11).
[4]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郭强.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 《光明日报》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2004年.
【关键词】《语言学导论》在线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77-02
《语言学导论》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明确指出,《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应该“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自从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译介到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取得了值得称赞的成果。通过建设《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对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能提高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研究能力。
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代表性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个S―AT―R过程,即一定的刺激(stimulus)被个体同化(assiminate)于认知结构(texture)之中,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response),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强化”的简单过程。这一思想奠定了当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缩写为CLT)的基础。CLT
认为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的学习过程与其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CLT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CLT强调“情景”、“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它认为,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建构和创造的知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CLT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设计原则
1.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原则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由现代社会理论家杜威在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和伦理论时提出。在半个世纪前,前苏联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并实践过这一学习理论。它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取新知识、能力和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手段,以两种模式较为普遍,它们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性学习理论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因此,在建设《语言学导论》在线教学资源库时,可以分别根据以项目为中心的原则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选择和编排资料,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和首创精神。
3.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
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发性设计原则
在《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中,要根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各有差异、对资源需求各不相同的现实情况,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种资料,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学习相同知识,促进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综合掌握。
5.交互性设计原则
《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非顺序、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现教学资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料的选择,以最佳的顺序根据导航系统学习同一知识的各方面的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在师生都在线的情况下,《语言学导论》在线教学资源库中的课程论坛应能做到实时交互。
三、资源库基本框架及内容
《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及内容如下图所示:
《语言学导论》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包含“教学课件”、“练习讲解”、“理论与实践”、“补充阅读”、“在线测试”、“课程论坛”和“相关链接”等单元。教师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上传至“教学课件”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线查阅或下载电子课件。“练习讲解”单元向学生提供各章节课内外习题的解题思路、参考答案,方便学生检查自身对各章节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理论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包含根据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所设计的小课题,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提示,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自己初步的独立研究能力。“补充阅读”向学生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语言学论著节选、语言学研究论文以及往届毕业生语言学方向优秀论文,内容包括语言学术语阐释、主要语言学理论及流派的介绍、最新学术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等。《语言学导论》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绝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学知识解答各种类型的考试题目。“在线测试”就是用于向学生展示各种考试(如: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中与语言学相关的试题,并提供相应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自我测试。在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线教学资源库中的“课程论坛”是学生针对课程发表个人看法、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的场所。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的场所。在线教学资源库中设有“相关链接”,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网络上公用的语言学相关数据库的链接,可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浏览,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弥补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而无法辨别网络资源优劣的局限性。
四、结 语
《语言学导论》在线教学资源库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补充,应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开发与建设《语言学导论》在线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和要求,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情况和目标,允许他们通过各种选择来完成各种学习活动和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 莉.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0(7):67~69
2 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2(2):35~38
3 邵 斌.校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方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53~157
4 宋守信、陈斌龙、张家俊、赵 玲.创建与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库的新突破[J].中国远程教育,2003(7):69~71
5 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2):12~18
[关键词]Discuz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36-02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决定学生毕业时是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讲,毕业论文质量优劣是考量本科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查找、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实的情景是,目前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没有新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辩证思维能力较差,论证缺乏逻辑等。导致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制约论文质量的因素
(一) 学生自身的因素
第一,就业体制和压力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学校安排的所有学分后,便迫不及待地走出校门寻找工作,没有花太多心思放在做毕业论文上,主观上不予以重视。
第二,选题仓促。学生在选题时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文献梳理与分类的过程, 仅凭一时兴趣定题, 其结果要么是题目过大而难以驾驭, 要么是题目过窄而无话可说,结果则是不断更新选题,浪费自己和指导教师的宝贵时间。其二是学习被动, 不积极,不注意知识的积累, 对自己所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知之甚少, 撰写之际才苦思冥想,查找文献书籍,因而造成文章起点低,缺乏深度和创意。
第三,缺乏分析材料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只会就事论事地本真描述, 缺乏理论上的辩证分析;也不太擅长利用和消化前人的资料,有的甚至不经消化吸收就摘抄别人的观点、结论。这也反映了学生平时科研训练不足, 没有系统地学习科学分析方法,科研能力体系没有得到培养等问题。
(二) 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以往论文写作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不能对教学过程起到跟踪、监控、检测和指导的作用;没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从而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
(三)缺乏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监控
管理监控应贯穿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从学生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到指导教师的评阅、互阅、学院抽查、答辩、成绩管理以及各项工作总结等。从指导教师的情况看,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指导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其次,答辩小组的教师由于时间所限无法认真评阅学生的毕业论文终稿,因此答辩小组给出的成绩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维持导师“原判”了。
二、论文质量管理的意义
制订好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较高质量是本科教学的核心所在。努力培养教学质量过硬,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也同样重要。
从学生方面讲,在整个大学期间都应该注重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校应在学生大一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毕业时的一切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从教师方面讲,教师应该多和学生“对话”。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该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督促学生完成论文撰写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 并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放在论文指导的首要位置。
三、 基于Discuz系统的论文管理方案
由于毕业论文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当多的教师对毕业论文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最近两年为例, 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对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过程管理、答辩等进行的描述性研究;第二类是以调查问卷、个案研究、专业软件统计等形式对毕业论文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等。
Discuz论坛软件亦称网络社区系统,它伴随社区BBS的流行而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第一,社区网络系统中的个人空间,可以通过网络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不但为进一步提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了条件,也为研究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条件,还为找到具有相同专业爱好的学习者提供了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学习兴趣团队,为研究性的专业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二,在社区网络系统中的论坛系统中,可按照院系、专业方向等灵活定义多层次的分组目录结构,为论文写作管理中各专业方向上的资料聚集和正式成果的收集管理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大大提高论文写作管理的效率。
第三,社区网络系统的首页可以自动集成来自论坛、群组和个人空间中的重要、关键信息,从而高效的向用户提供整个论文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有利于快速关注重点和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在论文写作中的交流效率。
基于社区网络系统的以上功能而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管理工作将有助于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首先,在论文正式选题之前的交流学习阶段,指导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群空间中提供教师简介、研究方向、在研课题、拟定的论文题目、建议的参考书目文献等资料,学生可以据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按照教师的建议查阅资料,查阅的文章可以在网上;还可以在阅读文章之后网上提交读书笔记。通过前期的交流和记录可以提高论文选题的质量。
其次,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论文写作计划,在指导教师创建的讨论空间中提交各阶段的成果,系统自动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发帖的方式提供自己写作过程中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尽量将写作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对论文写作信息的交流也可以提高论文写作质量,激发学生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下,这种提交方式为评价指导质量提供了监督、评价的依据,促进指导过程的规范性和指导质量的提高。
再次,在论文互阅阶段,在社区网络系统中,能够在学生提供论文时以匿名的方式提供给评阅教师,互阅教师也可以匿名发表审阅意见,从而更好地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公平性。
最后, 在形成性评价上,首先,通过应用网络系统能够准确记录学生各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其次,在论文评价上,基于网络系统可以更好的实施匿名论文评审,从而提高论文互阅的评价质量。第三,论文写作管理者,则可以因为具备较高的用户等级而可以看到真实姓名,由此既保证了论文评阅的匿名性,又便于对这一环节的工作质量加以考查评价。
四、Discuz系统的应用意义
总结起来,网络社区系统有五个特性: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界限交流的高效性,阶段任务完成时间的自动记录带来的评价依据的可靠性,对用户讨论交流事件记录的真实性和对学习、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的便捷性,以及网络环境下匿名互阅的可控性。而利用这些特性的管理既有理念上的创新又有手段上的创新。首先,在管理理念上,第一,将毕业论文的管理在目前注重结果管理的基础上,补充了事前管理,并加强过程管理,从而通过实现对论文写作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二,充分发挥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经验的积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通过分享他人经验和前人经验,促进学生能够以更高的经验起点和更多更快的经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其次,在管理手段上,应用社区网络系统来加强毕业论文管理,使论文写作管理中的理念创新能够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持,从而切实落实创新理念,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在毕业论文管理手段上也是一个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云飞.对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9).
[2] 周小燕.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模式探索[J].软件导刊, 2010,(10).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语言学 研究型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是英语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性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这一要求清楚表明,语言学课程担负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等多重职责。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语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语言理论的知识传授,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丧失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动接受理论概念,而非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来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因此,语言学课程教学亟待改革,而在语言学授课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便是尝试改善当前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的一大举措。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后续更好地提高本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在开课初期任课教师就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和2013级6个班级共169名学生,其中有效问卷161份。问卷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评估四方面入手,了解W生对语言学这一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与需求,以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仅有25%明确表示喜欢或较喜欢语言学课程,而18%学生甚至对其不很喜欢或不喜欢。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6%认为语言学课程可作为英语专业本科选修课程,8%甚至提议取消该本科课程。究其原因,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枯燥(57%),抽象难懂(62%),缺乏实用性(45%),并与将来工作相关性不大(30%)。正是由于语言学知识的抽象性、理论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语言学课程望而生畏,进而学习索然无味,甚至觉得该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就授课内容而言,超过42%学生觉得授课教材较为晦涩难懂。因而,80%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有必要补充相关知识,希望教师能够整合课堂内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践并寓教于乐。68%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课程讲解中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83%也乐意接受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材料查阅并进行相应的课程研究任务。尽管如此,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37%能够做到预复习相应知识,仅有8%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信息,但对知识点也多停留于粗浅的了解。在课程评估方面,77%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希望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但仅有13%愿意把课程论文撰写纳入其中,这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要求较强的深层次任务有所畏惧。
由此可见,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课程学习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加强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语言学授课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极其必要,也至关重要。
三、研究型教学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型教学以研究性思维为指导,以研究性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侧重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而这恰恰符合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为了实现该课程要求,我们需要把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有效实施研究型教学,以加强和改善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语言学教材知识多为专业性较强的理论和抽象概念,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畏学情绪。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力图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这些问题情境,自主地讨论并探索相关语言现象,最终汇总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学理论知识。比如,在讲授语义学“成分分析法”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猜词游戏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该游戏设计的理论依据,讨论游戏者获胜的关键,即描述词语的“语义成分”。又如,在引入语用学“礼貌原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即学生们要求室友在寝室中保持安静时应该如何表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礼貌策略在生活中的使用。
此外,在系统教授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该课程和其他专业技能课和其他专业知识课结合起来,寻找其内在联系,真正做到该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目的。语音章节就与语音课程息息相关,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英语发音规律。例如,语音“同化规则”使学生认识到动词describe的相应名词description存在的合理性以及possible的否定前缀之所以为im而非in的相应依据等。同样,句法章节内容也能够与语法课程密切结合,句法相关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对语法的认识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此外,语篇分析中“衔接与连贯”与英语写作课程紧密相连,而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指导英语写作的学习。这些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学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它贴近生活,并时常指导英语学习和日常实践。
2.改进教学方式。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方式密切相关,而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教师应根据内容变化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实施语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主地探索并分析问题,督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切实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型。
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分发相关文献材料,要求学生概括文献内容,表达阅读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以便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并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例如,在讲授“语言起源”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有关语言起源不同学说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前思考这些理论的合理性或局限性,并引导学生探讨他们对语言起源的认识。在讲授语言“识别特征”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交际方式和人类语言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例子来论证或反驳阅读材料上列举的区别性特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并建构知识体系,也能够拓宽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引入语言学事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语言学知识,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n堂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实例语料(如本国语汉语,专业外语英语,二外日语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这些语料以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语言变体”时,教师便可用一个有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幽默故事导入,让学生切实了解到这一概念,并让学生讨论不同语言变体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此外,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汉语不同变体在生活中的使用或二外日语相关实例以加深理解。又如,在讲授“语言与思维关系”时,教师可以从某些典型的英语表达的汉译入手,让学生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探讨中西思维和英汉语言间的联系。
最后,教师在课后可以就某一语言专题知识布置任务,学生则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语言学”,运用课中所学分析这些生活事例,并在课上做简单小组汇报,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科研意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学生经过不断研读相关文献,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语料,进行分析并试图撰写研究小论文,而这也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研究能力。
3.变换评估手段。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因而,研究型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即课内评估(小组讨论和课堂小组汇报),课外评估(文献阅读及查阅和课程小论文撰写)和期末评估(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表现。此外,在完成每章节内容后,教师也针对该章节内容设置一定相关知识理解或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地积累知识,也让学生在不断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研究型教学理念符合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实现该课程目标,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使之更符合新时期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语言学教学的研究型模式实施过程中,如何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如何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内传授与课外实践分析语言现象,撰写研究报告等都是该课程任课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3]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学术论文中的动词的用法单一,说明学习者对动词知识掌握不足,例如,学习者过度使用toconclude这个不定式结构,而在本族语语料库中,conclude的不定式结构使用很少,而更多的情况下使用thechapterconcludes,Heconcludes等结构。对学术语篇中的动词知识缺乏了解,会给学习者准确表达自己的论点造成困难,因此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动词的教学。学习者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Swales(1990)的研究发现学习者高频率使用一些强调副词,例如really,very,而较少使用模糊语,例如many,possible。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就创建了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语料库包括文、理、工、医院等4大类。JDEST为词表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和学术英语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杨惠中(2002)通过对从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和普通英语语料库LOB中随机选取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比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发现了两库中动词和名词的差异。一般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say,名词year;学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use,名词是system。这些词汇频率特征是仅凭直觉很难注意到的。
教学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的语言教师已经开始把语料库应用语言教学。我国在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却不多。目前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教材关注学生的语言方面的内容偏少,往往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一些语言特点;大多数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指导论文的时候最多帮学生修改一些比较明显的语法错误,而对一些用词不当,过度使用的语言失误无暇顾及。由于教学和教师指导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用词,语用,篇章方面错误较多。鉴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方面的错误较多,同时缺乏语体意识,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那到底应该教学什么呢?语料库和语料库研究成果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语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哪些用法是过度使用,哪些是使用过少,哪些是口语化的语言,等等。过去的外语教学常常把词汇和语法分离开来,因为传统语法把词汇和语法分成两个范畴,但辛格莱提出的词汇语法理论认为词汇和语法同等重要,而且要优先以词汇为出发点构建语言模式及其意义。词汇和语法是不可分离的,词语通过语法形式表现,语法结构则通过词语来实现,教学中我们应从学术文章中的高频词汇的意义和学术文章有的搭配入手,不是单独的教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用法。
例如,杨惠中(2002)发现学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组合是专业性搭配,是科研人员表达专业概念、思想和活动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搭配表达不同的意义,教学中应把词语搭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术文章的常用搭配。除了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还应该从学习者语料库入手,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语言搭配错误和其它不当用法,了解学习者的困难,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困难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论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基于语料库的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通过语料检索方法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特征和语篇特征,唤起学生的语言意识,也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术文体的语言和语篇特征上,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规则。国外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意识唤起有助于二语习得。R.Ellis(1990)认为习得词汇和语法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注意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的意思和用法以及出现的语境。他们建议阅读学术文章时要注意词汇、语法结构,首先,学生要知道哪些词汇和语法要注意,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指出哪些词汇和语法需要学生注意,并让学术懂得这些词的用法。
另外如果学生注意到了错误的语法结构和词的用法,就会把错误和自己的文章做比较,并进行自我纠错。下面就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利用语料库举几个例子。1.搭配练习目前,我国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教材中的搭配练习不多,学生对词的搭配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加强学生的搭配意识,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搭配练习,让学生熟悉学术词汇的搭配知识,这样在论文写作中才能尽量避免搭配错误。例如,study,research,survey,analysis是学术文章的常用的名词,conduct,carryout,make是常用的动词,而且意思相近。要求学生利用语料库检索这些动词可以和前面的哪些名词搭配,搭配出现的频率是高还是低。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了解词的搭配,还可以掌握一些近义词,在写作中不会重复使用一个词,增加了词的多样性。2.改错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错误找出来,罗列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让学生修改错误。下面的例句都是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使用的句子。(1)ithasreceivedahighattentionfrommanyscholarsandexpertsathomeandabroad:(2)That’stosay,bothofChinesenamesandEnglishnamescanbedividedintotwomainparts:学生的语言错误包括搭配错误,语言使用不得体的问题及短语错误等。在(1)中,学生把attention当成可数名词,前面加了冠词a;(2)的问题是That’stosay一般用在口语,少用在学术文体。改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先识别错误,让学生把材料输入语料库验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则利用语料库的证据,修改错误。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有一个功能,可以比较某个词或某个表达方法在各种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这些语体包括口语、小说、报纸、杂志和学术文章等。用法很简单、便捷。以上面的That’stosay为例,只要将That’stosay输入语料库的检索框,马上就可以得出它在各个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语料库数据显示That’stosay在口语中出现了46次,学术文章中仅4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hat’stosay主要用在口语中,书面语很少使用。
作者:莫秀兰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系统规则的基本理解,而语言应用是指在具体的场景中语言的真实使用(Chomsky,1965:3)。具体而言,语言能力是指人脑中所储存的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识别、理解和组织话语的能力。在语言交际中语言能力具体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读是理解别人说的话,说、写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法能力是语言能力能力的基础,但语法掌握得好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完成语言交际活动。所以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只是强调语法知识。1997年教育部成教司颁布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专科)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专科)的合格水平,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性英语人才”。该文件明确提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中应该突出“成人、业余、实用”的特点,加强“听说”训练。这说明满足处于不同需求层次、来自不同行业学生的提升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应该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即使继续教育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相对稍弱,但如已经达到了其入学时的既定目标或工作所需的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在对成人的继续再教育是成功的。
二、继续教育英语专业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展,我国的继续教育曾一度蓬勃发展,为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后起”人才。继续教育英语专业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及单位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批人才。然而,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继续教育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作为继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英语专业也面临严峻考验,即生源质量下降、生源逐年缩减。要应对这一挑战,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学以致用”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尤为深刻,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再次进校接受再教育。学生及所在单位都希望继续教育这一过程一结束(甚至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就可以应用于工作中。这就需要继续教育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书面和口头交流活动,能够完成不同场合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但在现实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陷入困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两年半的专科或专升本的学习,在英语语言应用上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发音不准、听说能力较差、写作水平较低、无法完成正常的日常英语或中英交流活动。也有大部分同学在学士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标点乱用、常用词的错用或乱用、词性不分、语法混乱、逻辑不通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连论文的英文题目也常出现词性错用和语法混乱的现象。每年指导论文的老师都会为此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以至于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都成了领导和老师要面对的难题。改变这种现状、有效地完成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任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具体分析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三、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社会、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而成人教育既是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的前身。虽然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了明确的法律认可地位,但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仍备受争议,仍不被很多人所接收和认可。即使是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对成教和继续教育的政策也不稳定,甚至一度“淡化”继续教育。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使得继续教育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并不断被“边缘化”。这与发达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受此影响,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将继续教育的毕业生排除在录用范围之外。即使一些学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专业四级、甚至专业八级的考试,依然会在就业和报考研究生考试时时受到种种限制。这种现实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为学生培养而尽心尽力的老师备感挫败与不公。制度与政策的逆向倾斜必然会造成教育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师资分配失衡、教育资源配备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普教和继续教育分而治之或将继续教育学院分离出大校本部单独划院治理。还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学院从财政和教学剥离出大校,学院自主教学、自付盈亏。继续教育的国家财政支持几乎没有,学生的学费又远远低于普教,这使继续教育学院财政陷入危机甚至入不敷出,只好搭载其他的培训项目来勉强支付教师工资。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得到大校其他学院老师同等的培训机会,尤其是海外学习机会,而这对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没有素质过硬的老师怎能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呢?教师的积极性是其责任心的前提与保障。高校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也使得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没法平等享用大校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这些在校外难以找到的资源。
2.学生自身因素
继续教育是面向全社会招生的,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大多是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参加继续教育入学考试的大多是普通高考落榜学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职高或技校毕业生、或者是一些参加过工作后有打算提高自己文凭的公司职员等等。近几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继续教育一部分相对基础好的生源流失。社会的不认可也影响了继续教育生源的数量。这使得继续教育陷入了入学考试的考试难度偏低、录取分数偏低的境地,导致很大一部分英语基础极其薄弱、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涌入继续教育课堂。这一现状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都带来了难度。在课堂上,尤其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的课堂上,一大部分人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而老师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填补大部分学生十几年的英语方面的空缺。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没兴趣。少部分优秀学生因为老师放慢讲课速度,降低课程难度而难以在专业上取得更大进步。继续教育生源广而杂,这也导致继续教育学生年龄结构的多元化。
继续教育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40岁之间。而其中年龄偏大的学生很多已结婚生子,或者是已经有了使自己忙碌奔波的工作。这一现状为继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人学习语言能力的最强时期是在少儿时期,而这些年龄偏大的学生虽有比适龄普通本科学生更强的自控能力,可是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偏差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和语法成了这些超龄学生的老大难。不自信和惶恐的心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的提高。此外,虽然继续教育的主体课程分布在周末及工作日的晚上,可还是有很多学生还是会因为家庭或者工作方面的原因难以全勤,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从不出勤。而外语的学习需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保证达到一个量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复杂的学生群体构成,多元化的年龄分布使得继续教育的学生群体不再像是单纯的学生群体。而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群体。一些在学业或工作中遭遇挫折,或者是在社会上有过工作经历及创业经历的学生会给刚刚走出高中或者中等教育校门的学生带来一些悲观情绪或者是一些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在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院系内形成消极的学习风气。很多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就把注意力从课堂转向赚钱。加之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些类似于家教、培训机构代课老师、导游等等的兼职工作,使得学生们透支自己的学习时间去赚钱。最后导致学业不精、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课上和课下的互动、互助式学习。但继续教育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少而集中、均不住校,这给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很多学生想找个能练习英语或互助学习的伙伴都很困难。这种学习上的“无助”和“孤独感”大大消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成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
四、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以上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因素不难看出,教育是一种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庭等各方面凝聚之力的实施过程。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引发连动反应,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如果没有持续、稳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教育业会陷入教与学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大到社会小到班级,每个群体都应从大局出发,才能完成育人不误人的神圣使命。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继续教育应该重视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这一特点,即能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为目标。这需要改变照搬普教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做法。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改革,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力度远远不够。符合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现成教材很少,而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教材都会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合力来完成继续教育英语专业配套教材的编写这一多年难以突破的艰巨任务。同时,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上课时间短、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特点,教学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针对性调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上的听力练习、人机对话、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英文原版电影欣赏等活动中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语言能力。教育也是服务,为学生提供服务。继续教育英语专业要本着“实用”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生和社会所需求的“服务”。面对英语基础薄弱、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耐心、诚心、责任心去感化学生,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给他们张口说、动手练的机会,在课下鼓励他们给自己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努力去体会到听懂与表达的快乐。
五、结语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学科定位 教学目标和原则 课程设置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仍出现用人单位招聘难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谈些思考和看法。
一、学科定位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或English for Business)在我国高校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历程,但Business English的对应术语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商务英语是一门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涉及门类繁多、跨学科的综合体,是文学和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的应用型边缘学科(黄振华,1998;孙湘生、龚艳霞,2001)。也有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既可归于经济学中应用经济学下属的国际商务之下,也可归于语言学中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专门用途英语之下(林添湖,2001)。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划分,商务英语应该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如图1)(Hutchinson & Waters,1987:17)。
本文认为上述各种观点并不互相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商务英语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和分化的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它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以英语语言为依托,以掌握系统言语知识和基本商务知识为目标的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二、教学目标和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商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Hughes(1995:9)认为,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普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也重视如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功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上。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求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体学习者来培养,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即在商务交际场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应遵守以下原则。
1.适应需求原则
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分为两类: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高等教育需培养能参与全球商贸竞争的国际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商务英语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研究学生个体的学习特性,知晓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语言基础,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2.有机结合原则
商务英语教学必须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了解各国文化和交际习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须贯穿整个教学阶段。语言是基础,商务知识也不可或缺,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厚此薄彼。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三个要素,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课程设置分析
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训课。此课程体系群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成梯形的进阶式特征。本文选择其中的几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1.公共基础课程
我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第二外语、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数学等,其中第二外语为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语言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需求。当下计算机运用非常广泛,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必不可少。另外,现代商科的各个分支包含了大量数学公式,推理过程也部分建筑在数学逻辑之上,因此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可或缺。其他选修课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涉外工作起着必要的导向作用。
2.学科基础课程
我校围绕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开设精读、高级英语、语音实践、口译等语言课程使学生对英语各个细部环节进行提高训练,对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律产生理性、科学的认识。除必修课外,选修课包括英语国家概况、报刊阅读、西方文化入门等,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国家结构和社会风俗的了解。我校还有计划开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讲座、外语节等活动,创办了英文广播、英语社团、英语角等,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开辟多层次、全方位接触英语的途径。
学科基础课程
在低年级阶段,我校尤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听、说方面强化训练。通过语音、精读和口语课的学习,学生纠正了受方言影响的严重语音、语调问题,能熟练运用拼读规则和音标读生词,较好地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掌握了语音变化规律、连读、语音同化等技巧。
3.商务专业课程
商务英语学科专业课分为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平台课中的商务英语写作、商务导论等都为之后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打下了基础。专业方向课程与特定的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专业性很强,旨在使学生对国际商务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作比较深入的了解。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专业课程教材以英文为主,均全英语授课,最低限度是双语教学。
主要的商务专业课程
以上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低年级强化训练的语言基础能力与商务专业紧密结合,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等。除了与英语语言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外,最重要的是商务专业方向课程。我校这方面课程设置涉及谈判、管理、礼仪等多方位的商务要素,旨在提供全方位商务运作平台,从理论、文化、实际操作各个方面给学生灌输商务理念。
4.实训课程
我校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将实训课程被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入校初始军训到离校前毕业论文,定期举行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实践活动,如口语实践、虚拟商务英语运作等,纳入正常学分,保证实训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实训课程采用校内外相结合模式,低年级阶段以校内实训为主,包括口语、翻译等多项语言基础的训练,高年级进行与商务相关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企业岗位实践。
四、几点建议
1.公共基础课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而商务专业课程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建议将数学课开设学期提前,开设在第1、2学期。使学生尽早掌握所需的数学原理,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因此需增加计算机高级课程,满足学生今后在商务操作等方面对计算机运用的需求。
2.商务专业课开设的时间较晚,一般在5、6学期,应提前至3、4学期;增加英语在一般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如在普通英语课程中逐渐融入商务专业英语的内容,以商务类文章为教学材料,扩大学生的商务背景知识面。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积极获得各类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如涉外导游证、外销员、单证员等,也可视作学生必须通过的任务。
3.由上文可见,我校基础英语语言实训相对较多,能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打下扎实基础,但商务方面的实训略显单薄。可开展多样化商务模拟仿真和商务实践教学,笔者认为,校内实践可采取以下形式:(1)课堂案例分析,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企业运作个案,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建立商务实训室,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专业软件,供学习会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等课程的学生提供模拟操作。
五、结语
全球经济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和商务英语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踏入商务英语的领域,也使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法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研究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借鉴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以上课程设置模式,其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本身,还是教学的实施、教材的选用等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ughes,J.Business English:Why and when to do a course in General Business English[J].BBC English,1995,(96):9-10.
[2]Hutchinson,T.& Waters,A.ESP: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Strevens,P.New Onent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贺川生.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郝钦海.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
[6]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43-150.
[7]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6.2.
[8]阮绩智.论商务英语课程特征及教学一般因素.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
[9]孙湘生,龚艳霞.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J].湖南师范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一、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均衡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特色外语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就必须组建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河南省高校逐渐扩招,外语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许多高校新招聘了研究生或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这就使得高校新老教师的交替出现断层,外语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均衡,一些高校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了解较少,因此,很难胜任相关专业的外语教学,这对于特色外语人才的培养显然极为不利。
(二)外语专业布局不合理
调查显示,河南省外语专业布局缺乏合理性。首先表现在语种少、无特色、规模过大、层次低等方面。参与调查的河南省高校中有95%的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但专业类型多局限于德语、英语、俄语、日语、韩语等语种。例如,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其中师范类英语和商务英语占大多数,英语翻译和旅游英语占一部分,开设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的较少。而在培养层次方面,河南省外语硕士点较少,且集中在日语、俄语和英语。博士点更为少见,主要是英语。
(三)外语考核方式陈旧
考核评价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可行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外语人才的培养。当前,大部分河南省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中仍旧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试卷内容也多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查,一些学生为了应对这种卷面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导致一些大学生“高分低能”,书本知识记忆较好,但外语运用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卷面考试中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交流障碍,根本无法进行外语交际。
二、河南省高校特色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构建特色外语课程体系
首先,应当构建“树型”课程体系。其中,“树干”代表主干课程,“枝叶”则代表拓展型课程。只有将“枝叶”和“树干”合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所谓的主干学科是指主要专业学科,即与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着重强调这些知识的连贯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相较于“树干”课程,“枝叶”课程与专业的联系则不是很紧密。根据“树型”课程体系理论,河南省高校应以外语为“树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外语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外语专业相关的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关注“枝叶”课程,即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学科,或与外语职业方向相关的学科。“树干”课程与“枝叶”课程组成课程群。例如,英语专业的“树干”课程主要包括听力、综合英语、写作、口语、翻译等基础课程,以及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语言学导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枝叶”课程则主要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关系概况、国际法入门等课程。这些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课程群。
其次,可以构建板块型课程体系。即按照素养、知识和能力目标,划分成若干个课程组,例如,执行选修组、任意选修组、必修课程组等;或划分为任意选修块、必修知识块、指定选修块等;还可以划分为定向课程模块、主干课程模块、辅修课程模块等;有时也可以划分为包括技术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块和专业方向知识块。此外,在同一专业中为了凸显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还可以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块、辅助技术知识块、经济管理科学知识块等。传统课程体系多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忽视了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时常出现“吃不饱”或“吃太饱”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外语潜力的挖掘。所以,河南省高校在外语课程设置中,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与方向,设置几个课程档次与品种,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此外,外语课程组合也应当强调个性特征,即在相应的课程版块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自主选取增加课程。这种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够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