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8 12:2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应用;策略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1.内容丰富,便于学生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复杂繁琐的地理专业名词,如气象图标、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对于这些大量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记忆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和分辨类似的地理知识更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单纯字词的展现,各种地理知识都有自己专属的立体空间画面形式的地图。地图的出现可以将平面化的地理知识空间化,更丰富形象地展现各种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地图教学方式来认知地理知识,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永久性的记忆模块,帮助他们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2.空间立体,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当代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教学要点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地图展示,如多媒体、沙盘立体模型等。以多媒体展示地图为例,这种富有空间变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进入大脑皮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了解。各种空间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借助于空间思维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地图视觉上的观察分析将地理知识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地理规律。深入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更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地理知识难点。
二、 地图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图激趣,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一种富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演变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正处于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教学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的优势,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这一学习特性,教师可以在课时教学中采用地图的形象性特点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学习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资源分布的地图、水资源需求地图以及与水有关的中国地区彩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将中国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北方干旱广袤的沙漠景象等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导入以及鲜明对比,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分布特点、需求特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简约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学生总结出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图,作为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的存在不仅可以简化书本的文字描述,还能起到“索象于图、以图析文”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的学习中,关于世界人口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对比性地图。让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状态,如面积广袤的美洲人口数量不是最多,但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小面积区域中人口密度反而过大。再通过观察“世界人口稠密^与世界人口稀疏区”地图,总结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带,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这些地带的地形、气候、温度、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总结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图。从这些总结性的地区分布上,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出地区所属的国家范围,如中国、印度等,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困扰就显得轻松许多,更容易明确人口过多导致的贫穷、住房紧张、资源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以图析文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人口问题的治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诸如“人口多的国家如印度可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少的国家如欧美等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等解决办法。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属于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相对于丰富翔尽的地图而言,板图更直观、形象、重点化地展示地理要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借助板图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教学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山脉走向的知识,通过常规地图也可以观察到山脉的走向特点,但是总体感觉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山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的轮廓图,利用中国山脉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依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种每勾画一组搭配一组山脉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国每一条山脉的走向、特点,加深山脉差异性的记忆。同时,在结合对应山脉图片欣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图作为当代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图,最大化地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可以变得津津有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发现地图教学的好处,懂得活用地图的技巧,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看图、用图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地图教学三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 厉斯亮.最近发展区与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10(08).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目标,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时,就改变了以往“注入式”一味教师讲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自主导学”,学生课本自己容易获取的知识教师不重复说,课堂侧重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课本图文材料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基本能分析到位,既掌握了方法又提升了能力。课中教学各环节紧扣,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反馈→教师点拨、归纳,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再加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逼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习《地球运动》一课,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地球运行的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并了解地球运行的模式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感受地理博物馆,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观察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去城市的街头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学习《城市化》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去县城街道实地考察感受“什么是城市化?”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得就特牢。最后,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切忌问题频繁或者数量过多,对于能力不一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次和针对性提问,要及时鼓励或者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行巧妙合理的教学导入
一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情绪,在整节课中起着调节带动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不仅仅只是将旧课引入转到新课,还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趣味故事或者新闻事件等形式导入,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导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学习必修1中“热力环流”知识点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导入:课前准备好略大一点的废纸盒、点燃的蚊香、冰块等材料,在废纸盒内两端分别放上点燃的蚊香和冰块,让学生直观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学生兴趣特高,也有助于他们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理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过多重复或者连续使用某一种方法,要及时创新和改进导入方法。其次,教学导入要有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导入时,首先要具有目的性,要快速确立课堂目标,目标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外,就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外县兄弟校教学交流,教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先向当地学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学生踊跃发言,一下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接着多媒体播放授课老师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图片以及堪称“中国最美滩涂”的景观图片,学生兴致很高。通过两地对照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这两地间的不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这节课学习。最后,教学导入要简洁明了且抓住重点。教师要把控好教学导入的节奏,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简洁适当的导入,还要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导入内容的冗长复杂。
4.营造良性互助的课堂氛围
一、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前阶段,让学生根据我预先设计的“导学案”先自学教材。在“导学案”里,我主要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讨论、反馈落实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课前一至两天提前发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该环节我会明确时间要求和任务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降水的变化》这一节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5个探究题(探究一:什么是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探究二:看书P59图3.22回答:A、B两幅图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差异?探究三:如何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探究四:完成P60活动内容第二题。探究五:我们家乡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共100分,预习时间20分钟,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预习完毕后,我已经能够估算学生的预习效果了。
之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在学案上标出已会知识、存在的问题,并做上标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导。
二、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关键。在这阶段,我做的最多的是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抓好小组长的培养,明确每位学生在本组中角色的定位。小组中会者给不会者讲解,体现生教生。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小组成员讨论,发挥集体的优势,合作解决疑难问题,或向老师提出。我也参与小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组长结合导学案的分值能够给组员打分,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后期,我会让各组的组长自由抽签,抽到哪一个探究题,本组成员就对哪一个探究题进行细致研究,学生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组内谁的答案明确谁就代表本组进行下一步的成果汇报。这种方法既避免学生只探究一个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不仅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积极性很高。
该环节我做到了及时鼓励和评价。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例如,在进行地球公转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分析:(1)地球公转方向;(2)二分二至的日期;(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昼夜长短的变化;(5)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些问题,经小组讨论学生会达成共识,有些问题,比如说(1)(5)小题学生学得轻松愉快,(2)(3)(4)学生争论得很激烈。这样难易交替,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我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学生能做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学习效果还不错。
三、汇报成果
这主要是各小组展示组内合作探究成果的阶段。例如5个小组,共5个探究题,每组汇报一个探究内容。其他小组进行纠正、补充、质疑、点评,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延伸。
汇报成果很重要,它使学生享受到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的喜悦,获得自尊和自信;它是暴露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不一定准确;它是确认学会的过程,别人会不断地质疑,使得自己不断地思考,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真会。
在这期间,我没有一味地鼓励,我会适当指明学生存在的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我会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2.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例如:在学习《季风气候显著》时,有一位同学这样汇报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夏季降水多。我及时指导,“冬季降水如何?”该同学答:“冬季降水少。”于是归纳出了答案: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4.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5.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这样下来,学生们既解决了问题,又弥补了不足,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归纳总结
我深深地知道,虽然高效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也并不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所以最后我在归纳时,要求自己一定要充满情趣,力求言简意赅。由于课文内容不同,我采用的归纳方法也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1)列表归纳:这主要是用精练、醒目的表格,把很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例如刚才提到的地球公转的知识,我在归纳时用了如下表格:
(2)按照地理知识体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促使学生把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连成串。(3)典型例题的讲解: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分析其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例如热点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资源、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的影响:就业困难、 饥饿贫困、 居住条件差、 交通压力增大等。②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影响: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等。③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影响:垃圾成堆、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等。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4)把知识变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如识记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可记住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可记住顺口溜“太大印北”。(5)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讲解强调一下。我会让学生强调,也会自己强调,这会因课的难易而定。
五、反馈落实
这是最后一个步骤,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我主要采用“互讲互考”和“达标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好。学完一节课,我会先让学生通过小组互讲、互述、比赛等灵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生互动。这时,学生压力小,放得开,理解得深,知识掌握扎实。然后我再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来练习和做答,以检测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时,让学生进行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5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然后再出示对应的练习题。
如果当堂训练的时间短,一定要在下一节课及时巩固。保证知识点一一过关(都会背),能力一一过关(都会做,做得对,做错了要更正),学生人人过关。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部分学生,重点是后进生,通过人人过关让优秀生越学越好,让后进生能逐步赶上来。利用每天的零散时间帮助后进生,教师也可以督促组长、优秀生帮助后进生,便于“兵教兵”。 要抓落实,如果不落实,空对空,学生不紧张,不重视,就谈不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