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3 12:32: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式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许多国外人士崇仰的。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在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的,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大纲到课程总体目标的实施及培养合格外语人才方面上,极少甚至不曾与母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学生有语文课本和中文阅读,但都与英语教学脱离,没有把母国文化教育渗入或者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去。
(一)让英语适合中国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该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其言语的方式、内容和术语都是西方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这门大量接触西方思维和文化的项目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清醒的、理智的头脑对待西方文化,对其影响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二)减轻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缺乏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的交互贯通。最为典型的影响是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阻力和学生对英语语言习惯的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认识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与改革,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趋向于时代化,对文化冲突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人和融会贯通,本着加强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四、构建适宜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思想上的准备
以前我们要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趋势的增强,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使英语学习中多掺入中国文化,形成具有英语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学模式一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1、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正面影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广为传颂。而且还应具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大中国延续至今的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国人,在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谈话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导致对方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时,都会认为是中国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这肯定是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方交流中,双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应该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问题,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准备
我们在外语教学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三)器材上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动性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素材和课堂交流环节,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将学生的意愿加入到课堂内容的改变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动性改进,促成教学双方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
2、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更加重视富含中国文化知识的书籍和资料的管理和引进,不仅要有诸如《史记》、《诗经》、《孟子》这样的古典作品,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和说明性的书籍,以及含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扩展的一些书籍作品,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使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更加顺利,使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英语教学更加有力地发展。
3、网络的开放性应用
自2005年以来,奥数就成为被媒体狂骂,被众人拍的对象,著名教育家杨东平就声称,奥数甚至可怕于黄、赌、毒。近日,成都教育局强制取消奥数。
我们口口声声称着疯狂的奥数,但是反过来,又是谁在一味疯狂地追逐着奥数?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追逐奥数成了一种社会风气,然而在扼制这种风气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手段,强行扼制。但是,我们又是否去挖掘追逐奥的根源呢?这就好比是当年鲧为治不而采取的堵塞方法,最终也不是无一收获吗?众多高校以奥数作为门槛,与其说是追逐奥数,还不如说是追逐高校。90%学奥数的孩子也不过是为了高校,为了竞赛而去奥数,他们纯粹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么?不,他们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
奥数的实际意义是在于在基础课程上深化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心底里想想,奥数有错吗?我们不该否认它实际意义的正确。但是,如今奥数已被人们所扭曲,甚至成了进入高校的手段。我们所想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取消奥数,而应在于怎么才能还原奥数的真面目?高考、中考加分很诱人,它也就是扭曲奥数的真正元凶!它就是家长们追逐奥数的最大诱因!
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
奥数的存在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在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奥数没有错,错在于家长的追求与社会教育上的奥数加分制度。怎么样杜绝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要的还是人们对奥数的正确认识。
教育公平问题,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可谓十分显眼。一直以来,教育公平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或者说,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它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级别的教育的顺利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上到教育部分有关人士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首先,教育公平隶属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上,公平正义理念被贯彻得不够,不公平现象在这个还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非人力能在一朝一夕间解决。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将公平正义付诸教育上,就能对日后全面实行公平正义理念十分有利。也就是说,教育公平其本质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公平。因此可见,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影响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原则问题。放眼现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逐渐深入,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无疑会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同时并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也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2 教育公平的价值
2.1 教育公平能直接影响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体制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权利的分享等重要问题全都包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也就是说,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教育结果。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上,全都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准则的,这就说明,教育公平问题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在教育资源、教育权利的分配上,教育公平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公平一直都是大众在教育方面所追求的最大愿望,也可以看出其价值是被认可的。
2.2 教育公平关系到教育政策规范
所谓教育政策规范,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的一种合理的、立足于大众与整个教育事业水平发展的一种规范。而教育公平,与这种教育政策规范之间的联系就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育政策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受我国综合国力所限,教育资源相较于发达国家尚属弱势。而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问题,这都再次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想要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体的教育利益需求,达到教育政策规范,不搞好教育公平,是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教育公平的现状,力求从公平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教育政策规范中的要求,才能让大多数民众有机会获得基本的教育权利。总之,教育公平与教育规范政策的关系密切,二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事业水平。
2.3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政策价值的途径
实现教育政策价值,无疑会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决定性的变化。因此,能够实现教育政策价值,也是教育公平最大的价值。在教育政策的实行过程中,教育公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谓教育政策,其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就是教育政策能够更好地提高民众的教育利益,从而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从现在来看,教育政策的内容往往成为人们评价教育政策价值的重要标准。无疑,教育政策的内容的确重要,但是,只有教育政策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教育政策想要实现价值,首先就要深入了解现状,然后再加以制定。但是,若只是这样做,在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受到类似于功利主义思想的蛊惑。特权意识、功利主义思想等等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政策的价值,除去这些,还存在着过于注重效率的价值选择,从而忽略了教育政策的本质。这样的制定过程就导致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取舍中,舍去了一些公平,壮大了更大的效率。这样的做法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害无益。在对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价值选择中,教育公平必须是以前提而存在的。舍公平而取效率,教育政策的价值又何在?只有以教育公平为前提,制定教育政策,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水平。因为,这既符合教育政策公共属性的本质要求,又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基础。在教育政策制定中,轻视教育公平,甚至忽视教育公平,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公共性,同时也在无形中严重损害了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并且,轻视公平所带来的效率,在最终也会消失殆尽。只有将教育公平始终摆在第一位,无论是教育政策制定、执行还是教育体制改革,都可以充分实现价值。
2.4 教育公平是教育共享的代名词
教育共享,对于教育体制改革意义非轻。可以说,教育共享特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务,其中最为明显的特性就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文化共享理念之上的社会活动。它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当人类还不懂如何用贝壳换取肉类,就已经知道如何教后代生活了。教育的全部内容立足于全体人类,是全体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教育共享就成为了教育最基本的属性。教育的发展,是真正靠着全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其中,有做过极大的贡献的,也有始终被历史掩埋起来,没有发出耀眼光芒的,但要清楚的是,每个人所遇到的环境状况不同,天生的境遇也不同,无论做出的贡献大小,教育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发展成果积累而成的,最终创造出来伟大的教育成果。因此,教育共享就是教育的基本,而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共享的具体表现。可见,不只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教育公平,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教育公平。没有教育公平,教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黯然失色。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无形中被拉大,世界格局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公平正义应是与生俱来、并可以引以为豪的,这胜过了一切经济问题,而作为教育,教育公平完全符合教育的本质,是需要加大力度而实施的。作为教育共享的代名词,教育公平的价值由此凸显。
3 教育公平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把握制度建设
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百年大计,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发展。而教育公平问题,无疑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其中一条就是有利于制度建设。教育公平问题的昭示,瞬间突出了我国多次宣扬解决而未见实效的社会民生问题,从而提醒了相关人士,从制度的建设入手,让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政策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虽然在教育政策与制度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教育相关法律,还是实际的执行情况,都不能满足大多数民众。因此,只有认识到严峻的现状,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从而为教育体制改革带来正确性,帮助其达到理想的水平。同时,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倡导依法治国的中国,法律目前还不够健全,这直接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在教育的问题上,教育公平问题更能提醒相关人士及政府,重视教育方面的相关事宜,并制定相关法律,从而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有利于贯彻人性理念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据人性化的准则,以人为本。毕竟教育是为了广大群众而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取向,无疑能够提升教育事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全国民的整体素质。而教育公平问题,恰恰就更好地昭示了其特性,从而让政府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这样有利于保障我国公民的教育权利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教育部颁布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虚、信仰缺失等严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O年代国学再次掀起。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O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论文摘要:今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还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国丈化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参与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活文字;文章内涵;彰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81-01
高中语文,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难度是相当大的。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当前的情况是,学生阅读课外书,譬如穿越类、盗墓类小说,学生兴趣昂扬一路不舍。而对于高中语文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却觉得难于上青天,味如嚼蜡!高中语文的阅读,通过实践探索,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譬如高中作文,需要想象力,这就需要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和提升。想象是成功的阶梯,世间的万事万物因了想象而变得美好无比,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象出了亘绝千古的万有引力,文学家因了想象,创造出了催人泪下的文学作品。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空前高涨,如果能培养出学生的一些想象力,这对于减轻学习任务是有一定意义的,想象形成的冲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覆盖面广,其他学科的学习几乎都能渗透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语文本身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意义非凡!
一、通过阅读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华的几万个词语,实际上每一个字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上的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通过阅读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活跃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
英语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很多英语文章中渗入了国外的文化,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感觉到有一定的障碍,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对外国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习外文化的时候融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找出各种文化差异,引起其好奇心,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心中的畏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促进高中英语教师转变教学模式,优化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状况下借助于学习资料,通过思维构建进行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能够为思维构建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且也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优化学习目标。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是在一定思维下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只有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促进对知识的学习。长期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和灌输,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我国形势,同时对高中学生进行国外文化和国内文化的对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理解英语教材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理解为目的、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知识为起点的渐进过程,将我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要求。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分析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因为英语文章大多是立足于外国文化而写的,其中融入了很多外国风俗习惯,这对于我国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如果能融入我国文化,就有助于学生对这些不同点进行比对,促进记忆和吸收,也助于学生区分各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Healthy eating”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进行知识传授,可以这样讲解“西方人和我国人的吃饭方式不同,西方人主张好吃,但是其吃饭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吃饭主要是两个菜,在朋友聚会请客时也不过是用三四个菜,而我国不同,我们请客和西方有很大差别”,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最终明白各国文化的差异导致生活习惯的差异。这样在阅读教材内容的时候,学生可以避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交际得体。
2.在教材内容讲解中融入中国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渠道,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文章进行文化融合,促进学生吸收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my father”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知识讲解,然后找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这样渗入文化:首先分析美国父亲和中国父亲的不同,美国父亲的地位比较轻视,其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没有母亲的地位高,而我国父亲往往是默默付出的,家庭中的重要人物,其地位与母亲相等。让学生了解西方父亲和中国父亲的区别之后再引入案例。例如学生们都学习过《背影》这一课文,这篇课文中的父亲形象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教师可以对这篇文章中父亲的角色进行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用英语语言表达我国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通过词汇融入我国文化,提高记忆能力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最能承载文化信息的物质,通过词汇融入中国文化,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融入中国文化最好的方法。在讲解某一个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词汇联想中国文化,引导学习。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注意事项
1.要遵守适度性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穿插着进行文化讲解,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讲授哪个方面的中国文化,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性原则,切不可一味地讲解,把英语课堂作为文化讲堂,这样容易失去主体,引起学生厌倦。另外,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多讲授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做好精心的安排和准备,在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的同时,牢固学习英语课堂知识。
2.在坚持文化平等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各个地区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文化。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可偏重倾向于哪一个民族文化,不可带有个人感彩。要培养学生对各区域文化的尊重、平等的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承担着传播我国文化的使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传播我国文化,尊重我国文化。
四、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小文化差距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引入我国文化,这样才能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社会外语需求与外语文化的变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