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4 10:3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稳定评价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

第1篇

1.项目执行效率(占比50%)

一是立项审批。包括项目审批效率和立项目标合理性两个指标。项目审批效率=项目审批时间周期/平均审批周期(或项目政策要求的周期)。项目审批效率设定4个计分档次:在规定时间或平均审批周期内、超过规定时间或1个平均周期6个月以上1年以内、超过规定时间或1个平均周期1年以上2年以内、超过规定时间或1个平均审批周期2年以上。立项目标合理性,一般评价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价项目设立和申报过程是否合规、有效,评价项目目标是否科学、明确。立项目标合理性的分值可根据专家组评定意见,分别设定评分标准。

二是施工管理。包括公开招投标率、项目建设期、工程建设进度、项目竣工验收效率四个指标。公开招投标率=实施公开招投标单项工程/规定应公开招投标单项工程金额×100%,项目提前(延期)完成时间=(项目计划竣工日期-计划开工日期)-(项目实际竣工日期实际开工日期),项目提前或延期完成时间按大于或等于0、小于0两个档次分别评分;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际建设周期/项目计划建设周期,实际建设周期指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时间,对于环境规划、能力建设等不涉及建设的项目,可将实际实施周期视为实际建设周期;项目竣工验收效率=项目完工运行到实际竣工验收的时间/国家规定的竣工验收时限。

三是投资保障。包括配套资金到位率、项目概算调整效率两个指标。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实际到位总额/计划配套资金总额(不涉及配套资金项目不适用该指标)。根据配套资金是否按要求及时足额到位,按已到位配套资金90%以上、90%~70%、70%~50%、50%以下分别评分。项目概算调整效率=追加或减少项目概算金额/原项目概算总额×100%。一般按调增或调减5%以内、5%~10%、10%~15%、15%以上分别评分计算效率。四是物资设备采购。包括物资设备采购性价比、采购物资设备到位率、采购物资设备验收合格率等指标。物资设备采购性价比=设备采购价格/同期同型号同等质量的设备价格,采购物资设备到位率=按时到位物资设备金额/采购设备总金额×100%,采购设备验收合格率=质量验收合格设备/采购设备验收总金额×100%。

2.项目运营效率(占比50%)

一是债务偿还。包括贷款本息拖欠率、项目到期债务垫付率、贷款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等指标。贷款本息拖欠率=到期拖欠贷款本息金额/到期应还贷款本息金额×100%,一般按按时或提前足额偿还、拖欠率15%以内、拖欠率15%~30%、拖欠率30%以上分别评分计算效率;项目到期债务垫付率=到期债务由货款担保方(如财政部门等)垫付总额/到期已偿还债务总额×100%,一般按无到期债务垫付金额发生、债务垫付5%以内、5%~10%、10%以上分别评分计算效率;贷款偿债准备金制度可按已建立并已实施、已建立未完全实施、未建立等情形评分。

二是资金运用。包括项目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比率、项目资产负债率等指标。项目营运资金周转率=项目年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流动负债)×100%,流动比率=项目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项目资产负债率=项目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上述三个指标均按比率高低评分。三是设备利用。包括项目设备使用率、项目设备闲置率等指标。项目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的平均每年良好运行时间/设备设计的平均每年良好运行的时间×100%,一般按使用效率85%以上、85%~60%、60%~40%、40%以下评分计算效率;项目设备闲置率=闲置设备总金额/项目全部设备总金额×100%,一般按设备闲置率5%以内、5%~10%、10%~15%、15%以上评分计算效率,设备闲置主要指闲置6个月以上的设备。

效果性(35分)

1.目标预期效果(占比60%)

一是建设目标实现程度。包括经济建设指标、技术建设指标、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项目实际投资成本率等指标。经济建设指标以批复的行业项目可研和评估报告中确定的预期经济建设目标为准,按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这里可再细化为核心目标实现率(实际核心目标完成程度/核心目标计划数×100%)、预期经济目标实现率(实际经济目标完成程度/经济目标计划数×100%),均可按两项比率大于等于95%、95%~90%、90%~85%、85%以下分别评分。技术建设指标以批复的行业项目可研和评估报告中确定的预期技术建设目标为准,考虑国家有关农业行业相关标准,按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这里可再细化为土建工程完工率(已完工土建工程金额/概算土建工程总额×100%)、设备验收合格率(验收合格设备投资金额/概算的项目投资总额×100%)、项目投产率(投产子项目投资金额/概算的项目投资总额×100%)、农业行业标准达标率,前3项比率均可按大于等于95%、95%~90%、90%~85%、85%以下分别评分,农业行业标准达标率按国家标准分析确定评分方法。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质量验收合格子项目/质量验收全部子项目总额×100%,按大于等于95%、95%~90%、90%~85%、85%以下分别评分。项目实际投资成本率=项目实际投资总额/预算投资总额×100%,按该比率等于100%、100%~105%、105%~115%、115%以上分别评分。

二是运营目标实现程度。包括经济运营指标、技术运营指标、项目运行时间、项目实际运行成本率等指标。经济运营指标以批复的行业项目可研和评估报告中确定的预期经济运营目标为准,按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这里可再细化为经济报酬率(按评估报告中经济报酬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复算)、项目区人均收入提高率(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实际人均收入/项目施行前项目区人均收入×100%),均根据专家组评定意见评分。技术运营指标以批复的行业项目可研和评估报告中确定的预期技术运营目标为准,按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这里可再细化为项目达标(产)率(实际达标(产)能力/计划达标(产)能力×100%)、产出提高率(总产或单产)(实际产出数/计划产出数×100%),两项比率均按100%以上、100%~90%、90%~80%、80%以下分别评分。项目提前(延期)运行情况=实际开始运行日期-原定开始运行日期,按小于等于0、比计划推迟1年内、推迟1年以上、项目建成后没有投入运行等情形分别评分。项目实际运行成本率=项目实际日常运行成本/可研报告中预计的运行成本×100%,按小于等于100%、100%~105%、105%~115%、115%以上分别评分。

2.经济效果(占比10%)

经济效果主要评价项目的收益,评价指标有:按评估报告中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复算的财务内部报酬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达标率(项目实际财务内部收益率/预算财务内部收益率×100%)、税后利润达标率(实际税后利润/预算税后利润×100%)。财务内部报酬率按专家组评定意见评分,财务内部收益率达标率和税后利润达标率均可按大于等于80%、50%~80%、0%~50%、小于0分别评分。

3.社会效果(占比20%)

一是公益效应。包括贫困率变化情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指标。贫困率变化情况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判断后评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水平以及其他公共领域方面,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分析评分。

二是扶助效应。包括项目实施后是否促进了当地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项目新增直接就业人数。人均收入增加率=(项目区人均收入-非项目区人均收入)/非项目区人均收入×100%,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分析评分;项目新增的直接就业人数根据统计分析数据评分。三是扩散效应。包括项目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示范作用得以宣传推广、项目成功经验被采用和扩散、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了积极作用。前3项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分析评分,后1项根据地区统计分析数据和专家意见评分。4.环境效果(占比10%)环境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实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评价指标有:项目在污水处理、废弃物减排处理、噪音降低等方面的效果,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分析评分;项目在有害气体减排处理,项目在节能减排指标落实方面的效果,根据有关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判断评分。

可持续性(15分)

1.技术与管理可持续性(占比40%)。主要评价项目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包括项目制度建设、设备稳定运行状况、项目单位生产技术适应能力、项目单位管理水平适应能力等指标。项目制度建设根据项目是否推动了国家、部门或地方等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的改进,项目是否促进了本单位相关管理制度的形成和改善,按是否促进推动,效果如何等情形评分;设备稳定运行状况按稳定运行好坏、故障率高低、设备停止运行等情形评分;项目单位生产技术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适应能力均按完全能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项目运行的需要评分。2.财务可持续性(占比60%)。主要评价项目的财务能力,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评价指标分为实际财务内部收益率和税后利润达标率,参照“运营目标实现程度”评价内容;公益性项目通过公益性项目抵补率(包括政府补贴在内的公益性项目收入/项目日常运行成本×100%)指标来评价,一般按能够完全抵补、抵补75%以上、50%~70%、50%以下分别评分计算可持续性。

合规性(20分)

1.审计查处问题(占比70%)一是违法违规问题,包括违法违规问题和资金额、违法违规资金率、移交大要案个数和涉及人数等指标。违法违规问题和资金额按审计当年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移交大要案列示(含财政、纪检等部门查出的),按无、有1项、有2项、3项以上分别评分;违法违规资金率=当年查处违法违规问题资金总额/当年审计抽查项目资金总额×100%,按该比率的0、5%以内、5%~10%、10%以上分别评分计算合规度,如有移交大要案的问题资金,该比率还可以调小;移交大要案个数和涉及人数,只按有或无来评分。二是管理不规范问题,包括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额、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率等指标。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额按审计当年查处问题列示(含财政、纪检等部门查出的),按无、有1项、有2项、3项以上分别评分;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率=当年查处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总额/当年审计抽查项目资金总额×100%,按该比率的0、10%以内、10%~20%、20%以上分别评分。2.整改落实(占比30%)主要通过整改落实率(已整改查处问题资金总额/审计查处问题资金总额×100%)评价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按已整改落实95%以上、95%~80%、80%~60%、60%以下,结合涉及违法违规和大要案人员是否依法处理、审计罚款是否已收缴入库等综合评分。

安全性(5分)

此项为定性指标,所有指标均由专家按有无正面或负面影响及影响程度评分。1.国家经济安全性(占比50%)。一是财政安全,主要评价项目债务和项目实施对财政风险的影响程度;二是金融安全,主要评价项目债务和项目实施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2.当地社会安全性(占比50%)。一是民生安全,主要评价项目实施对就业、分配、社保、社会稳定等的影响程度;二是环境安全,主要评价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三是信息安全,主要评价项目对国家信息与商业信息安全的影响程度。

评价方法

第2篇

关键词:成功教育 赏识 因材施教 引导 多元评价

“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对中职学校教育而言,“成功教育”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长期效应。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心理特征上除与同龄学生有相同特征(如心理发展呈非线性过程:感知精细程度不够但较为敏感;有一定自我控制力却不能坚持始终;情感丰富而情绪却不稳定;成人感开始产生但不能完全摆脱依赖,敏感、自尊心强、易冲动、有要求独立等)外,更具有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其中不乏因教育不当导致的自身的特点,如因学习困难而导致的厌学心理,由长期压抑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等。具体到学生个体,其心理与行为更存在着种种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不适合课堂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因而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这些学生家长仅盼望子女在中职学校学有一技之长,凭技能立足社会。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会理论知识,而且熟悉生产流程,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达到学用一致、学有兴趣、学有成效,从而树立信心,找回自我呢?我们在技工教育中在要看到学生自我学习意志力、行为习惯方面客观存在缺陷的同时,更应看到他们的可塑性,看到他们具有无限潜能可以开发也有待开发。而“成功教育”应是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并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与素质不断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

在此理念推动下,我们在技工专业课中选择成功教育并积极实践,努力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在成功中前进,在成功中崛起。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觉得在成功教育的实施中要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

一、赏识原则:激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赏识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成长的真诚期待。教师由衷的赏识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个性和智力的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容置疑都有闪光的东西;每一个学生也都会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并为之感到自豪。当自己的闪光点被老师欣赏时,这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任何适度的表扬和鼓励,都能让学生品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高峰体验中奋发、崛起。就教师而言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可以照亮学习者,也能照亮为师者,使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寻找机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赏识。例如,对学习存在困难而又有上进心的学生,当他在考试过后,看到自己成绩糟糕,灰心丧气时,我们总是引导学生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只是小小的几分,也是自己经过努力后取得的成绩,然后帮助总结,再提出下一步要求。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更加努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赏比批评、惩罚的效果要好,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当正面引导成为学生主要的自我评价依据时,这种引导便是帮助学生成功的动力机制。

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可谓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让他们通过技工教育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不仅是技工教育担负的重任,也是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特点,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把认识与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提。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作为专业课,应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并以此为其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只要能通过教育教学,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那么学生就是成功的学生,教师就是成功的教师。因此应当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法,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推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帮助学生成功,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特点和实际,立足于从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起点,小步子”就是说适当地降低教学起点,把教育的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教学步子要小,设计一系列短程目标,把整个训练过程,分成许多小的步骤来逐步完成。如教材中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可以作适当删减或调整;教师的语言尽量通俗化,能让大多数学生听懂;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注意启发;布置的作业、设计的试卷考虑难易分配,刚开始基本保证全班及格,教师不要吝啬给学生的分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是,降低起点并不等于降低要求。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要求。

三、引导原则:尝试项目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无定法,关键是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地调整、更新、整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主体,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建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隐含在项目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分析、同伴的讨论互助、老师的指导点拨,继而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运用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的方法。学生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必定有显著的效果。

针对课程的章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巧妙地安排相关的项目式教学。

1.所选章节内容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2.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毅力、自信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愿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彻底地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四、多元评价原则:建立多元的成绩评定评价体系,让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成功

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的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专业课教学中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感受成功,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只有运用了成功教学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学生才会产生对专业的热爱,才能使我们的技工教育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12.

[2]钟启泉.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第3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运营风险、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概述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然后主要分析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国有;资产管理;作用

0 前言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审计,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也要对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从而改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 内部审计的基本概述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是以增加组织价值和资质运行效率为最终目的。通常利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式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做出评价,不断提高这些流程的效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国家审计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对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及经济效益等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强化经济监管水平。在国家审计署该定义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其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对经营活动进行审查、控制和评价,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国务院国资委也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下面几点:内部审计机构是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是目的;国家相关法律、财务制度和内部规定是依据;财务预算、决算、收支,经营绩效、资产质量,经营活动的效益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是主要内容。

2 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方法

2.1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通过内部审计推动我国国有资产相关法律的建设和施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二,监督作用,在国有资产改制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产权关系、进行资产评估等;第三,防范违法违纪行为,国有资产管理中未免有人在思想上有所波动,借机谋取私利的现象会发生,内部审计能够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四,有效减少改制造成的潜亏,内部审计利用清产核资方式对资产质量评价并对相关人追究责任,能最大限度降低潜亏可能性,降低国家损失;第五,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内部审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控制制度、岗位职责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2.2 内部审计的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三种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内部审计方法:

抽查法:抽查法是审计人员目前对企业进行审计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企业财务资料抽查再进行审计,一半包括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和PPS抽样三种抽查方式。

顺查法:按照企业经营活动发生顺序完成审计,通常是按照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顺序进行审计,如果任何流程出现错误,都要及时找到错误原因并修正。

逆查法: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反顺序完成审计,通常是审计人员已经发现报表中的错误,然后根据报表的错误审查账簿和凭证。

3 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1 保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审计来维护。内部审计定期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审查,有效避免出现财务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尽快发现并解决。而且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还能保证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避免财务信息失真,为国有企业发展和做出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分析结果对国有企业利益实现、价值寒凉等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能够实现企业利益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例如山东某国企定期派审计人员对财务部门进行审计,对财务政策运作和成本等进行审查和监督,有效的避免财务发生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各部分的管理职责。

3.2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很大帮助。首先,在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环境中,审计人员要想对财务部门进行审计,就需要掌握各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业务活动的关键节点,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更强;其次,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能够客观独立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能够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确定日后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具备良好审计技能和较高素养的审计人员,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一定会以资产保值增值、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等方面为主要控制内容。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就会立即向上级提出建议。

3.3 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都较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执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执业道德。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隐形监督方式,可以对会计工作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审计工作是通过对会计管理和核算工作纠正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会计管理和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财务问题的出现大多数都是会计人员出错而引发的,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

4 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管作用

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管作用主要包括对存量资产监管和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内部审计监管。对存量资产监管的目的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包括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完善性和有效性;认定国有资产存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验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完成情况;分析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内部审计监管主要包括:减少国有资产必须由相关部门明文批件;出租出借国有资产要确保手续完整且有偿使用;国有资产对外合资、投资或合作,要提前做出技术报告、可行性报告和资金来源及用途报告等,同时附有责任承担条款。

4.1 对存量资产的监管

第一,测算国有资产增值率:定期测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以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x 100%,结果大于100%为增值,等于100%为保值。这一过程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排除下列因素的干扰:国家或部门投资、拨款使资本或资本公积金增加;国家或部门增加或减少所有者权益;按国家规定对所有者权益减少或增加清产核资;按照国家规定评估或重估资产而造成的资本公积金的增减。

第二,评价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企业法人签订经营责任书,明确法人对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国有企业要建立对应的管理体系,因此内部审计在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监督上可以从下面三点着手:第一,企业是否建立资产管理岗位或机构,是否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经济责任制中;第二,对业务部门和负责资产保值增值的部门进行审计,包括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第三,监督企业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

4.2 对国有资产变动的监管

第一,做好资产价值评估和产权界定: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中都会引起资产变动,这就需要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价值评估。内部审计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审计工作:核对并抽查中介机构评估结果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项目;帮助企业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审计师和评估师。

第二,为资产经营选择最佳形式:国有企业在市场、行业特征、资产结构和产品等方面都会不同,那么资产管理中选择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科学扩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内部审计需要为资产经营选择最佳方式。

第三,为企业选择合理经济规模:企业进行的兼并或收购都是为了更合理的配置资源,从而发挥其作用。如果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扩张,很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企业要从产品、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多方面考虑,从而选择最佳经济规模。内部审计要对企业决策提供帮助,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要以能换取跟高收益为基础,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选择理想的目标企业,资产兼并和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企业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不仅无法实现经营规模和资本的扩大,还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内部审计要做好协助工作:理清目标企业问题和优势;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将企业管理技术及一定资金引入目标企业并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国有企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在日后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梅,内部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管作用,中国煤田地质, 2002, (03)

第4篇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履职中的难点与问题

金融监管职责弱化。2003年银监会分设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职方面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银行监管职责划转到银监部门后,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责,特别是一段时期以来,人民银行自上而下对金融管理职责没有进行安排部署,导致基层人民银行不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履职实践中都存在强调金融服务、弱化金融管理的倾向。金融管理职责“空心化”导致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心目中的地位降低,金融机构不重视、不配合人民银行工作的问题时有发生,降低了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效能。

金融管理职责的弱化本质上反映了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职不到位。《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9项直接监督检查权、1项建议监督检查权和1项全面监督检查权。国务院制定的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进一步扩展和明确了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督检查权。同时,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相比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专项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天然负有对整体金融业的行政管理职责。因此,强化金融管理职责是当前形势下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当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使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随着传导路径的加长而层层削弱,时滞较长,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人民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一是货币政策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弱化了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货币信贷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统一不能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特点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调整,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和运用权限在基层人民银行层层削减,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弱。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权限来看,人民银行总行具有再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率制定和窗口指导等所有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中心支行虽然名义上也具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的权限,但是再贷款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窗口指导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真正可以运用的再贴现工具却受规模约束;而县支行则基本限于“软约束”的窗口指导形式,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商业银行层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至商业银行后,在商业银行内部还要经历一个再次传输的过程。在从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营销策略、发展目标更加侧重于自身,基层商业银行受各种考核指标的利益驱使,也往往更专注于其上级行对货币政策的解读与反应,而“忽视”当地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扭曲和削弱。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不紧密,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也是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迅速窜升的高房价和相对缩水的购买力,“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两重约束,一是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二是2009年“4万亿元投资+近10万亿元信贷”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从2009年上半年的流动性释放信号已转变为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职能定位缺失。《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从法律上明确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也仅在第二条、第三十四条进行了简单的表述,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如何定位,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依据,基本是上级安排什么干什么,主要存在着“四难”现象。

信息难共享。开展金融稳定工作,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如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统计局、发改局、环保局、商务局等经济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不同行业的相关信息。然而需要人民银行采集哪些信息、如何采集等没有具体规定,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缺乏相应的机制,加大了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难度。

资料难采集。风险监测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在金融稳定工作方面的重点工作,监管职能分离后,各金融机构向人行报送报表和资料相对很少,尽管可以发文或以“指导意见”等方式要求报送,但对于迟报、漏报或不报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对辖区金融运行情况缺乏全局性、完整性的判断,更无法有效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

技术难监控。基层人民银行处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前沿,是辖区金融风险的直接监测者,但目前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基层人民银行只能凭借以往的监管经验对风险状况、程度进行粗略的判断、识别。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形势要求。

检查难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回复。”实际操作中,这条规定很难落实,在县级人民银行更不可行,大大降低了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效率。

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履职能力的建议

以“两管理两综合”为抓手,大力强化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责

开展新设银行机构管理工作。为及时掌握新设银行业机构开业情况,指导其完善制度建设,顺利接入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系统,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开展新设银行机构管理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拟新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向当地央行进行筹建与开业申报。明确规定经检查验收、技能考核合格的,方可接入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系统办理业务。

建议由人民银行法律事务部门,负责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筹建与开业的申报受理和综合协调等工作;人民银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对金融机构筹建与开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组织检查验收、业务技能考核,办理接入人民银行业务系统和有关业务等工作。

健全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工作。为保障金融稳定运行,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对于不同的重大事项应该按照不同的时间要求和标准向当地人民银行及时报送。通过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开业后的持续管理,在人民银行法定职责范围内,对报告事项进行审查或分析研究,及时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重大风险,有效监测和预防了辖内金融风险。

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工作。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应该把有效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作为新的课题,整合监管力量,成立综合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组织所有具有执法职能的部门对金融机构统一进行综合执法检查。为最大限度减少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综合检查应该做到方案、队伍、内容、时间、文书、流程、标准和处罚八项统一,有效保证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工作合法、规范、高效进行。通过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可以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基层人民银行有效履行央行职能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工作。作为对整个金融业都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人民银行可以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含国家外汇管理局)政策措施、管理规定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评价等级,并分级采取相应管理和服务措施。综合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民银行履职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评价结果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抄送给当地政府和其上级行。开展综合评价工作是人民银行强化履职效能、扩大履职影响,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促进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重要举措。

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在基层人民银行增设管理检查部门,专门行使对金融机构管理检查职能,承担“两管理两综合”的工作。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赋予基层人民银行的业务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纳入管理检查部门,既可以提高监督管理效果,又可以减少监管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人民银行监督管理职责由多个职能部门行使、各自为战的局面,避免了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总之,“两管理两综合”不仅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银行履职的权威性和效能。但从依法履职要求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完善“两管理两综合”的有关法律依据。目前,除综合执法检查外,其他三项工作的执行依据多是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总行以规章的形式对“两综合两管理”工作进行定位,对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相关罚则等做出统一规定。二是建议加强法规清理。2003年以前制定的部分法规、规章的一些条文明显过时,执法检查中对问题如何定性以及如何进行处罚时,基层人民银行只能有选择地使用相关法律依据,很不方便,建议总行能够对法规、规章进行修订规范。三是建议多开展综合执法检查。相对于专项检查而言,综合执法检查在行政处罚方面的罚款金额更大,更能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同时综合执法检查能够整合检查资源,在部分检查专业间实现检查信息共享。

以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契机,切实提高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其权利的最重要制度保障。要尽快修改或制订新的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改变立法对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一是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入金融消费者概念,设立专门章节规定其权利义务,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适用性。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规范,强化监督和保护。三是制订《个人信息保密法》和《征信法》,明确个人信息特别是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加大对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禁止个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目的。四是颁布《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对金融消费者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范围,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又可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五是要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进一步增加和完善对金融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内容。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建议仿效美国做法,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并且建立相应的制度,进一步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能、受案范围和工作流程。

理清思路,找准定位,认真履行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人民银行肩负着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互动,推动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找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结合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促进金融稳定。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实际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在风险防化过程中保障金融稳定。

首先,要建立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协作机制。在金融统计资料交流、文件抄送、信息通报方面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利各方充分掌握货币信贷和金融监管信息,相互协调监管手段,提高工作效能。

第5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医疗卫生;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包含了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质量奖励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运行环节、程序、方式及方法,它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在运行的60多年里,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并运行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球各国医疗改革屡遭失败的背景下,它的良好运行显得尤为难得。英国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及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学习和借鉴。本文探讨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及其经验,并指出其对加强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的启示。

一、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及其经验

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生命线。英国《泰晤士报》在世纪之交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回答“你认为政府在20世纪影响英国人生活的最大业绩是什么”时,46%的人认为是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ystem,英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18%的人认为是福利制度的建立,第三位才是赢得二战的胜利,占15%。可见NHS对英国人的影响之深。NHS建立于1948年,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一部分。NHS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民免费医疗,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收入不高的普通民众,公立医院占医院的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免费或近乎免费地向全体国民提供包括住院、门诊、保健、预防等一揽子的医疗服务,以解除国民在健康方面的困扰。它有四个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全民健康状态,减少医疗卫生服务中不平等和不包容;二是确保医疗服务能够按需提供;三是持续改进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效用和效率;四是提高公众选择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能性与互动性。

在英国,有许多政府、非政府的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改进。虽然这些机构的职责各有不同,但是其宗旨都是促进英国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意识到NHS缺乏一套全国性的标准,这不利于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其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部分权利被剥夺。因此,在2000年,NHS提出了“2000年行动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新的机构理念,加大投入;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全国性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同时明确在改革中必须有一线人员的参与,即医生和患者必须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标准的制定中去,并建立工作责任制,持续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图1所示)。

图1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框架(作者自制)

1、制定质量标准

英国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管理主要是从专业评价与公众评价两方面着手,即客观衡量和患者反馈。客观衡量包括安全和有效两个方面:安全――就是患者在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时是否能够免于受到医疗事故的威胁,有效――主要是临床规范和标准的实施与效果;患者反馈则是患者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后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如患者在接受服务时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在干净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服务等等。目前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卫生服务质量与结果指标体系(QOF)这个平台来进行评价和反馈。

QOF是一项自愿实施的激励计划。它作为普通医疗合同(GMS)的一部分面向所有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QOF包括了不同临床领域标准和指标的设定和患者反馈指标。QOF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1)让公众患者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利益相关者明确的权利参与到QOF指标体系的构建中;(2)确保指标能够代表患者、临床医生和公共健康中重要的部分;(3)帮助临床医生表达在医疗卫生中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4)确保所有指标能够基于有效的证据;(4)确保客观、透明、开放、全面的指标设定系统;(5)确保指标能够定期被审查和更新;(6)确保指标在使用之前经过试行以保证指标的可执行性和易实行性。

卫生服务质量与结果指标体系(QOF)由英国国家临床评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在卫生部的委托下与英国国家患者安全局(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NPSA)、皇家医生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RCP)、皇家全科医生学院(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RCGP)等机构的合作下制定。NICE直属于英国卫生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公共医疗卫生、医疗技术和临床运用的指导标准。每年与全英范围内大约3000名专家和民众代表合作制定临床流行病、临床、卫生经济、护理、统计学等方面的各种指南。该机构实行董事会制,董事由卫生部任命。目前NICE有直属员工500名左右,主要办公地点在曼彻斯特和伦敦;2011年的预算经费在6750万英镑。NICE目前已经制定出了700多种操作指南和规范,仍有200多项正在制定中。NICE计划对所有疾病都制定相应的指南和规范,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新,指标制定程序如下(如图2所示)。

(1)指标信息甄校。首先,对已经在QOF中使用的指标进行重新审查以决定是否仍然适合在指标体系中继续使用。国家初级医疗发展研究中心和约克健康经济协会(NPCRDC/YHEC)制定了一个从2009年6月到2012年6月的日程表,该日程表标明什么指标需要被重审以及何时被重审。委员会每年重审大约20-30个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重审根据以下信息:最近的数据使用效果、预期的病人与人口数情况、人口统计和例外报告、停止使用当前某个指标的潜在影响、基础证据资料库的变化等。NICE每年会审查所有指标的基础证据资料库。任何基础数据资料库的变化将被授权先于日程表上的计划审查项目被审查。审查委员会考虑指标的校甄信息建议而废除某些指标。其次,收集潜在新指标的相关信息。所有信息被QOF指标项目团队评估后报送至审查委员会,即先由临床医生顾问和技术分析员对信息进行评估,然后报送至审查委员会。

(2)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和优先排序。首先,委员会审查当前使用的指标是否已经不符合需要而可以被废除或是否需要调整阈值。新指标的构建主要由国家初级医疗发展研究中心和约克健康经济协会(NPCRDC/YHEC)来执行,NPCRDC/YHEC根据当前指标使用的效果和预期的阈值使用效果以及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阈值提高或降低标准。其次,委员会根据公众的新的需求重审NICE临床和公共健康指南。委员会每年给出至少25个新的修改建议,而这些

新的建议又反馈给NPCRDC/YHEC,以帮助其今后研究新指标。

(3)指标构建(试行和调整阶段)。首先,所有新指标在全英国指定的初级医疗机构中试行。试行主要考察该指标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接受度、可靠性、有效性和意外情况。其次,指标的调整。在试行阶段后,该指标的试行效果由包括病人和专家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作为委员会批准一项新指标的重要参考意见。

(4)决议与。委员在审查并综合了NPCRDC/YHEC的推荐意见和利益相关者的修改建议后决定什么指标将被推行和将被修改。这些决议通过的指标被在NICE的官方网站、指南上,并且这些指标制定的过程和调整的相关依据也会同时公布。

NICE通过网络向与医疗卫生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患者、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等征求关于临床和公共健康的指标或指南制定的意见。同时,这些患者、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被邀请每年定期对新指标的制定提供相关意见。NICE网站上包括了关于QOF指标制定的信息:制定过程的描述、临床与公共健康指标制定的提建议途径、常见问题、委员会会议日期、审查委员会成员、决策的时间等相关信息。

2、质量考核

QOF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核医疗卫生服务组织:(1)组织机构方面;(2)患者反馈;(3)临床方面。每个方面都包括不同的细分类别和详细指标。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分值,QOF的总分值约为1000分,其中组织机构方面的有162.5分,患者反馈方面有146.5分,临床方面的有655分。

在临床方面,目前有10种疾病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指标,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炎、癫痫、甲状腺机能减退、癌症、精神病、哮喘。每个病种的子指标都分为记录、诊断和治疗前、治疗中三大类指标。以高血压为例,子指标有5项,记录类一项:在记录系统中是否建立一份高血压病人信息,分值为9分;诊断类有两项:一是记录吸烟高血压病人的记录中包含其吸烟状况至少一次的比率,二是吸烟高血压病人的记录中包含建议其停止吸烟至少一次的比率,两项分别是10分;治疗类有两项,一是高血压病人在过去9个月中有血压记录的比率,分值是20分,二是高血压病人最近一次血压测试(9个月内)是低于150/90的比率,即考察高血压病人的治愈率,分值最高是56分。

在组织机构方面,主要包括患者的病例记录和信息、与患者的交流情况、执业管理、教育和培训和药物管理等指标,每项下面都子指标十余项,分值也从1分到10分不等。

在患者反馈方面,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是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作为QOF的一部分,CQC每年都委托皮克研究所(PiCker Institute)通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调查来建立全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后的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有1600万英国患者接受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调查并报告了他们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经历。调查者运用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对患者进行调查,以更好地反映他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的具体情况。调查报告重点突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调查报告被送至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据此整改并提升所辖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些报告包括了众多服务质量提升指南,目前可从CQC网站获得的最新的服务提升实用指南有《让患者在医院感觉更好》、《善用患者的反馈:一个实用工具包》、《尊重、隐私和尊严》、《聆听患者的心声》和《提升急诊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等。而其他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儿童健康监测、产科服务等项目。

每年皮克研究所结合该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工作量和居民的患病情况,结合适当的系数调整,向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拨款。QOF的指标大多是以最佳指标作为标杆来计算得分的,因此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尽管做足了“分内事”,但是都不能够得到所有的分数,比如在临床服务方面,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得分只能是总分的40%-90%。因为QOF的考核与NHS对医疗机构的经费挂钩,所以尽管是否执行QOF是自愿的,全英绝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在使用QOF。

3、考核结果的公布

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向公众定期公布英国卫生服务机构的质量账户(quality aCCount)。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是依照2008年的健康与社会保健法成立的。成立CQC的目的是运用专业知识促进和提升社会健康和社会保健,保障公民的权利。2009年4月1日,CQC以英格兰健康和成人社会保健的独立监管机构的身份开始运营,它是英国唯一的包括健康和成人社会保健领域两个领域的监管机构。从2009年4月开始,所有的健康服务和社会保健提供者都必须去到CQC注册并证明所提供的服务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

除了CQC会定期提供质量账户让公众参考,方便患者在就医时的选择外,NHS每年也都会以年报的形式公布每年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质量报告。质量报告主要分为医疗安全、效果、患者反馈三方面,从最新的年报(如图3所示)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各个主要指标中,2009-2010年度与2008-2009年度相比,大都有所改善,只有在梭菌感染和平均住院时间上略差于上一年度。这说明,在英国当前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英国的医疗卫生质量是呈现一种良性提升的趋势。

除了QOF的考核与NHS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挂钩外,还有其他各种医疗卫生方面的质量奖励,如质量与创新委员会(Commission for Quality and Innova-tion)支付奖励、临床优化奖(CliniCal exCellenCe awards)、NHS灯塔计划等。NHS灯塔计划为树立“最佳实践”典范的意愿和一般工作者(GPs)颁奖,支持获奖者利用该计划发展并传播其先进经验,主要是一种标杆管理的思想;灯塔身份一年有效,并对好的做法进行协调和展示提供财政奖励。另外,NHS开发了健康与社会保健年度奖,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和传播措施,基于英国保健改进学院的“协作”创意,将专家和工作人员整合在一起,追求其最大程度的组织绩效改进。这些竞争性质量奖励机制能带来许多好处,如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医疗卫生部门的改革、公众信任度增加、机构效用提高、促进创新、优秀经验共享等等。

二、对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的启示

1、建立一个全面通用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我国应该建立一套类似于英国QOF,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公共服务的全国通用的评价标准,所以各地方政府或研究机构在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的时候,仅是根据各自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理解设定评价指标,这样一方面得出来的结论没有横向的可比性,比如某个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公共服务进行了评价,但是因为其他地方在评价时所用的指标体系不同,所以无从对比参照;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优劣,如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就无法对本地方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更不

用说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了。另一方面,混乱的指标体系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同的地方政府或研究机构运用财政资金进行公共服务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但这些评价结果和建议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而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被运用或借鉴。

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框架,各地方政府与研究机构在对各自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参考这套指标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补充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指标设置,并在这套指标体系框架使用中,定期对指标进行审查检验,及时废除不合适的指标或添加必要的新指标。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积累,可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且实用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指标体系的定期审查检验机制必须永久沿用,确保指标体系能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2、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类似于英国CQC的公共服务质量最高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我国的公共服务质量改善。这个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机构可以采用委员会制,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由政府官员、公众学者、公民等公共服务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并建立常设机构,实行全职代表制。该机构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同时定期向公众权威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报告以及公共服务改进建议。另外,该机构应该与民间组织合作,充分调动第三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

这个机构建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了最权威的官方机构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和改进,可以解决当前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群龙无首,不同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既节约了社会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评价的可信度和服务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对提高公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有裨益。

3、公共服务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公众满意度调查

第6篇

[关键词]审计市场;审计需求;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胡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南昌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4]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直融资渠道风险和收益

1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据悉,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提供的出口占60%,上缴的税收占43%,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市场竞争、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2.1大客户贡献度下降速度加快,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

(1)大客户资金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大客户基本都建立了资金网络,资金实行集约化的管理,导致银行大企业存款、贷款业务份额逐步下降。

(2)大客户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传统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例如,短期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

(3)银行同业目标市场趋同,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与大客户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贷款议价能力不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较低。迫于竞争压力,目前银行许多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及以下,特别是垄断性大集团客户大部分是基准利率下浮10%,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也往往因追求可观的贷款利差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2.2中小企业贡献度逐步上升,并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1)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某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调查数据显示,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7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20%,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的85%来自中小企业,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创收主力军。

(2)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散集中度风险,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对于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重要意义。

(3)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较多,而各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在总客户数中占比例极低,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和拓展。

3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贷款难原因分析

3.1信用体系不完善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根据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有70%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5年内被淘汰,而运行期超过10年的中小企业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3.2有效担保抵押不足成为融资的首要障碍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地。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至少3个)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加之常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经营权,带来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导致的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

《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3.3信用管理和经营环境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和财务数据失真,造成银行贷前调查的困难和不实。我国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尚未形成。

3.4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了银行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虽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却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但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4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4.1银行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需要调整

在大企业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谋求新的业务增长基础。我们应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坚持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来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在运用适合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技术、违约率统计、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技术等来规避小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通过提升价格来覆盖风险和成本,最终体现效益目标。

4.2采用与大客户相同的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

以现有大企业金融业务的“一刀切”的经营管理机制来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很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反映,也难以有效防范小企业金融业务风险。首先,表现在小企业风险定价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个性化差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业务特点;其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符合小企业风险较大,损失率较高的客观现实和市场规律,缺乏“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第三,资源配置大部分向大客户和大项目倾斜,银行网点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财务成本核算上看,如果仅做大项目,缺少中小企业客户,就不能完全摊销由此产生的成本。

4.3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首先,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其次,与大企业采用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不适合小企业特点。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中心必须下移,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用同大企业一样的产品很难满足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5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建议

5.1信贷资源应选择重点进行倾斜,“择优支持”是银行应坚持的政策取向

(1)重点支持中型企业。我们习惯于将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合称为“中小企业”,将两者同等看待。而实际上,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银行的贡献、贷款质量等方面都有天壤之别。中型企业贷款明显优于小型企业贷款。

(2)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以中小企业为主,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对象,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都鼎力支持。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具有区域的“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离不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一般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而不愿从事其他的行业。

(3)重点支持股份制、民营、外资等中小企业。据对几家商业银行贷款情况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风险也很不相同。贷款质量最好的是股份制企业,其次为民营企业,再次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贷款质量较差。

5.2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贷款、品牌质押贷款服务。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包买票据、福费廷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建设银行就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来“速贷通”、“成长之路”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

5.3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要加强对有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品质审查,特别注重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者的对外兼职情况,与家庭其他成员开办企业的合作关系,私人财产分布状况,历史上有无违法乱纪行为、银行个人信用记录等各种情况,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2)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贷前调查的深度,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尤其是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严格地审查。可从两个方面把关,一方面借助专门的中介机构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其实性,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3)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增强贷款担保能力。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固有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探索采取其他替代性的担保方式:一是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二是群体担保;有效减少银行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增强;三是与客户签订储蓄存款协议;四是争取利用政策性担保。

第8篇

1大型群众性活动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有关资料指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①体育比赛活动;②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③展览、展销等活动;④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⑤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为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想举办大型活动,需满足以下条件:是要有明确的举办主题,通常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是要有开放的参与主体,通常是指“社会公众”;三是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参与人员,通常是指一千人以上;四是要有一个永久性的或临时的特定的场所或场地;五是时间范围应明确;六是内容和主题必须明确;七是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综上所述,“大型群众性活动”可界定为:“由法人或者某一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依法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有较多参与人员和明确活动主题的群体性活动。”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具有场所开放、人员众多、规模宏大、时间长、情况复杂、安全隐患多等特点,所以若在大型活动中未加强管理的话,很容易出现各种治安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这些安全风险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可能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常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人群高度聚集引发的风险大型群众性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参与人数众多,且规模比较大,正是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的这种特点,很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风险,这是因为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群到特定的场所,使活动场地迅速的达到一种饱和状态,不仅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拥挤,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不确定风险。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形形的人都有,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原因导致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若具象到具体的事件中,就可能会导致矛盾的升起,此时若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未及时处理得当,很可能会更加激化矛盾,造成该大型群众性活动失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1.2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风险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到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经历或者体验,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范围较广,这意味着参与者经历的这件事情是超出自身的日常选择范围的,不是日常进行的活动。而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非常规性,决定了大型群众性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因此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地都是临时性的,活动中所用的设备等也都是临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主办方为了标新立异,过度地装饰场地,对施工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场地和设备设施的风险系数大大增加,这些复杂的场地和设施设置蕴含着很多的潜在风险,比如近年来,关于大型活动中舞台塌陷的新闻屡屡传来等,这就是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安全事故;二是部分主办方为了节省活动成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活动形式过程当中,不重视场所安全方面的风险,导致大型群众性活动失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1.3不确定意外事件引发的风险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到很多个方面,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又是没有规律性的,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并且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因此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的东西,是很难做到周全的预防和应急措施的。由于群体聚集中会有“羊群效应”,连锁性反应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个非常规的动作或者一句谣言。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惊慌或者拥挤的情况,惊慌和拥挤就会蔓延到整个人群,进而破坏掉整个群体活动的秩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通常这类安全事故都是很严重的。

1.4暴力恐怖活动引发的风险随着我国改革改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和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十分猖獗,爆炸、纵火、砍人时有发生,是国家重点打击和防范的对象。大型群众性活动就是他们进行各种破坏重点,以此制造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在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之前,在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掌握敌社情的预警性、内部性的情况信息,给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和组织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2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

大型群众性风险评估是指对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共安全风险的性质、概率、后果等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评估是消除风险的前提条件。风险,通俗地讲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的性质。风险的性质告诉我们,风险是可以识别和控制的。风险评估就是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之前,通过现场勘查、风险预测,把握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危害,提前摆放在活动监管和组织者的面前,以法律的、制度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来消除和规避风险,提高预防和化解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减少各种事件出现的频率和损失,为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创造安全环境。二是风险评估是实现社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大型群众性活动在具体的落实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相关规范,致使活动监管者、组织者、场地提供者和安保工作提供者的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有的甚至将安全工作全部推给公安机关,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推诿扯皮。其实本质上大型群众性活动属于社会化的活动,其安全保卫责任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责任,同时也是主办方和场所管理者等共同的责任,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能否安全成功举办,不仅关系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关系这数千甚至上万人的生命安全,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自身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确保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顺利安全举办。三是风险评估是纠治不良倾向的有效手段。部分主办方利欲熏心,为了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将活动内容和场地布置安排的天花乱坠,但是忽视了场所的安全因素,单纯地认为只要公安机关部门审批通过所有的安全工作就已经做完了,未对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的预防和修正,导致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四是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的重要依据。与大型群众性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规定,要想举办活动参与人数超过一千人以上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必须获得公安机关部门的批准。目前公安机关部门的批准过程包括很多的要求和程序,但是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五是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简政放权的具体体现。通过社会上的专业安全风险评估公司,承接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对风险评估承担相应的评估责任,可减轻公安机关的风险压力和舆论压力。目前,随着我国保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型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都有专业的、经过培训和实战历练丰富的安保人员,可承担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同时,安防技术设备已广泛运用于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极大地提高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保障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大型群众性风险评估还可以结合活动的规格、规模、人数、场地等情况,提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保方案、安检方案和疏散方案等。并按照评估结果制定的方案、预案,合理安排安保力量,实现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共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举办活动能力的提升。

3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3.1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①资质评估。评估的对象主要是主办方和场所管理者,要求其必须具有合法性,且应具备一定的相关经验;②组织管理评估。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的岗位分配、应急预案和活动方案等;③安保评估。比如负责活动安保工作的团队是否专业可靠、人数是否足够等;④场所评估。主要包括场所可以容纳的人数、场所的周边环境、场所设施的安全性等;⑤设备评估。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比如交通、照明等;⑥性质评估。主要包括活动的参与人员、组织方式、时间、地点和内容等;⑦气候、日期等风险评估。比如节假日、大雨等非常规状况是否有预案;⑧其他可能的风险因素评估,如现场周边的治安、交通秩序等。

3.2风险评估的步骤一般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度包括建立评估组织、确定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分析、作出评估结论、提交评估报告,其具体步骤是:①将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出来;②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③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④确定承受风险的能力;⑤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3.3风险评估的方法一是矩阵风险分析法。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方法是一个简单灵活的分析工具,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它以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为依据将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处理风险的先后顺序,与其他风险评估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应用面是最广的。二是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理论上讲,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使分析结果易于理解和比较,直观可信。但实际上,由于涉及公共安全威胁的复杂性,很多信息都是不精确、不完整和不明确的,再加上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历史数据库还未建成,因此定量分析有很大的困难。三是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通过列出各种威胁的清单,并对威胁的严重程度及治安秩序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级,计算简单,评估成本低,包括德尔菲法、基线比较方法等。定性分析技术包括判断、直觉和经验。不足之处是可能由于直觉、经验的偏差而造成分析结果过于主观,不准确。四是定量和定性综合方法。定量和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是建立在定性方法上的定量评估方法,客观准确。“2011浦江音乐盛典”就是陕西中城卫集团公司运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成功为音乐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典型案例。此次演出场地“世博会展中心”是上海世博会后经重装改造后的首场演出,无论是主办方、场地方还是市区两级公安、消防机关,对这场演出格外重视。该集团公司作为此场音乐会的安保服务提供商,针对演出的性质、规模、场地、设施、临建、演员、观众和安检、交通、气候、治安等因素,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对音乐会全面进行了风险评估。针对存在的风险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出据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规避风险的措施。协助主办方依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关于加强涉外营业性演出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详细周密的现场安保方案及各项应急预案,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全面的安保服务,也积累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安全风险评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