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19:4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共享经济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

第1篇

备受推崇的激发学生创造力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这种方法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规划,允许学生以团体或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匹配不同的学习方式。Dewey认为,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应专注于:学习者及其经验,教学实践的反馈,向学生的权力转移,民主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核心原则是:(1)为激励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协调人而不是专家,使学习者感觉到被承认和安全;(2)在寻求新的知识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就应了解其中的风险和收益;(3)学习环境是真实的社会,应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和互动;(4)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定期给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挑战新知识。(5)学生通过自我发现,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

为了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Weimer提出了五方面的变革:(1)权力的平衡;(2)教学内容的功能;(3)教师的角色;(4)学习的责任;(5)目的和评价。1987年,ChickeringandGamson发表了“本科教育良好实践的七原则”来提高教学。针对学生创造力教育,我们提出原则如下:(1)鼓励师生之间交流;(2)发展师生之间互惠与合作;(3)鼓励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4)及时反馈和与教师讨论;(5)强调效益和效率;(6)强调发散思维;(7)撰写工作计划。

二、教学模式:阅读、思考、讨论、共享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课时为48小时。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发现有价值的调研问题,撰写调研计划,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基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我们提出新的教学模式———阅读、思考、讨论、共享(见图1),目的是提高学生创造力。

1.阅读我们都知道,学生不仅要通过阅读学习课本知识,还要阅读有关文献,经过调研撰写论文。我们从市场调研主题的选择和讨论入手。关注的重点是动机———为什么此主题是重要的,与哪些领域相关?我们从中会获得什么?根据主题,学生调研,阅读有关文献,撰写调研报告。但需阅读的文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论文应包括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论文是在过去五年知名期刊发表的;论文很重要并被多次引用。

2.思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是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技巧。批判性思维是具有思维清晰性和合理性。创造力制造创意。一个好的思想家需要掌握两种思维技能。创造力可以分为认知的创造力与审美创造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认知创造力。认知创造力可使用如下方法:一是演进法。该方法就是对旧事物的逐渐改进。新的想法来自其他的想法,新的解决方案源自以前的旧方案,一切新事物源自旧事物。二是合成法。用此方法,现有的两个或更多的想法被合并成新想法。三是革新法。有时,最好的新想法是完全不同的想法,与以往显著不同。四是重复利用法。用新方式重新审视旧事物。撕掉标签,消除偏见、期望和假设,发现事物可以重复利用的过程。五是方向转变法。当注意力从一个角度转移到另一个角度时,我们可获得创造性的突破。这种能力有时被称为创造性的洞察力。在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同时,必须理解并思考,并着手以下工作: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逻辑路线和方法、如何组织内容和阐述主要观点、结论、建议、个人收获与启示。

3.讨论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有关某一主题汇报调研报告的机会。建议有效使用如下程序:(1)学生介绍主题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2)学生间交互讨论,并带有提问和反馈;(3)其他学生表达意见和看法;(4)讨论结束并总结。我们鼓励讨论,按有意义方式重组新知识。在课上,每位学生必须一边翻转幻灯片,一边向教师和同学解释自己的工作。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便于其开展下一步工作。讨论中,所有的人都思考别人的工作对自己是否有益,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当然,一定要记录对未来工作有启示的言论。

4.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以信息和技能的方式在专家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共享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并创造知识。共享不仅可以降低学习成本,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调研报告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许多因素影响了知识共享,如组织文化、信任和激励。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因为有些学生往往抵制别人,拒绝别人共享他们的知识。知识共享最大的障碍是知识产权和所有权的强烈观念。为了克服此障碍,我们必须保证汇报调研报告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激励。Dalkir认为知识共享的风险是,有些人经常因为知道的多而受奖,而不是因为共享。如果知识不共享,就会产生孤立和抵制的现象。为促进知识共享,我们应该建立并强化鼓励探索和创新的文化。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积极构建课程文化和激励机制。知识共享过程中,老师必须设置市场调查和预测有关任务的检查清单。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给分。这可以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知识共享。

三、现代学习工具

现今,有三种现代学习工具,即:在线网上学习、个人反应系统和多媒体。在线网上学习。在线网上学习是自动的,基于网络的作业系统。它具有内容易传送性、互动操作性和定制功能。它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外部课程发展基金的资助,领域涉及工程、经济和管理等。教师如果能有效使用在线学习网络,并将之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极大提升学生创造力。

个人反应系统。个人反应系统是课堂通讯系统,运用该系统,学生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系统已广泛用于高校。该系统可用于调研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考试或测验。此外,它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大规模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使用无线传呼器回答问题。回答的结果汇总以条形图显示出来,大家都可以看到。所有学生均可回答问题,但彼此之间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每一次个人反应活动后,我们可以发现班级的答案及其分布。个人反应系统也可用于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考勤,增加学生出勤率。多媒体。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授课。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有助于开发新工作领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一个虚拟环境中交流。创造性可以在多样环境中得到激发,如远程教育和通讯(电子邮件,QQ)。

四、结语

第2篇

2016产品调研报告怎么写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研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研的地区、调研的项目和市场调研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研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研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研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研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研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1商品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2商品市场供给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3商品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4商品价格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5市场竞争情况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2016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开展一个商业项目之前都应该做好调研报告,能够让自己避免工作中的失误规避经济损失,全文如下

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产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产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省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全省产品交易市场2597个,总摊位数55.48万个,营业面积1834.2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54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320个,总摊位数19.84万个,营业面积1036.78万平方米、成交额2969.6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2.32%、35.76%、56.52%、73.81%。

(一)大型市场规模扩展,发展迅速。据统计,我省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96家,占全部市场个数的3%,实现成交额2465.71亿元,占全部市场总成交额的81.4%。其中,5-10亿元产品交易市场有46家;10-100亿元的产品交易市场有44家;10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有6家,分别是: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大中南汽车贸易公司、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全省产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30.15亿元,增长25.6%。100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219.59亿元,增长25.9%。显示出湖南大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二)市场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体系。全省2597个产品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586个,产品成交额为1359.18亿元,占比38.36%。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71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88个,其它综合市场777个。专业市场1011个,产品成交额为2184.25亿元,占比61.64%。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21个,产品成交额为1011.11亿元,占比37.8%。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4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 26个。专业市场达199个,产品成交额为1958.54亿元,占比62.2%;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比重均较高,分别为56.5%、70.2%和66%。

(三)批零市场竞相发展,批发市场为主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交易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提高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由于内部资源的整合,批发经营比重提升。2012年,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172个,较2009年增加25个;以零售市场为主的市场有148个,较2009年增加32个;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2248.46亿元,零售市场实现成交额721.20亿元,分别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5.7 %和24.3%,批发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长株潭地区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从市场分布看,2012年,长株潭三市拥有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129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1968.34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市场总数的40.3%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6.3%,市场的集中度及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处于西部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和永州等五个市州共有亿元市场72个,占市场总数的22.5%;实现成交额451.88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5.2%。

二、我省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加速改善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产品交易都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网点规划滞后,且实施难度大。多年来,由于商业网点规划缺乏上位法支持,且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导致规划得不到落实。产品市场项目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商业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的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郊近来兴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二)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竞争压力加大。全省产品市场发展结构不够平衡,产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各专业市场的扩张受到制约,产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与市场之间经营的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发展空间难以做大。2012年,从全省亿元市场经营的产品分类看,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鞋帽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亿元市场达140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带动周边小企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并且同一个市场内的产品相似性较大,产品结构单一,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协调,因此同一市场内的商户的竞争压力较大。再者,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市场,还存在着与竞争范围内其他市场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三)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对薄弱。目前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 个别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 致使许多摊位摆设杂乱, 经营环境差, 违法违章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扰乱了市场秩序, 也严重危害和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许多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随意性很大, 许多违规经营的情况以罚代管。消费者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交易市场的信心, 影响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产品市场大多建于80-90年代,基本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是利用街道或其它空地搭起简易货棚建起来的,水、电、通风及排水设施都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规划,大部分产品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大部分专业市场缺乏专业物流、仓储、配送体系这个魂,有的虽在周边自发形成了仓储和物流区,但大多是极其低端的临时建筑,缺乏规划,管理粗放,安全隐患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如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产品市场的仓储都集中在黎托和东山这两个街道,因为两个街道均为武广开发片区,仓储基本上都是临时建筑,仓储交通出入、货物存储安全、信息化管理、交易方式转变等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要求

(五)新型业态对产品市场冲击大。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产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大流通意识。流通活,百业兴。产品交易市场是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广大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群众消费、促进产品生产、活跃商贸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省产品交易市场面临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又受到连锁卖场、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省外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发展蓝图。好的规划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法定性、稳定性,使空间与产业得以有效拓展和发展。我省要改变产品市场散、小、品质不高的格局,必须要强化规划意识。三是强化开拓意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湖北、浙江等地产品市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思想解解放,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利、放权、给政策,既要大胆又要大度。

(二)突出三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引导。要放眼长远,着眼全省、全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总体目标,将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要依托现有主题市场、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市场布局和调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集群化,形成大市场、大商圈的格局。二是抓战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市场的建设培育,把重点市场建成上规模、高品位、配套全、设施优,集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三是抓提质改造。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支持现在有条件的产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档次;支持将现有分散的小规模同类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集群化发展,增强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市场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仓储式平价批发、、经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信息咨询、共同、展销展示、配送服务等现代市场功能,把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产品集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业引导中心。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强化市场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市场产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探索市场与产业集群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产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产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产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产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产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第3篇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本地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由于自然资源的国有性和开采难度,使得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驻榆林。这些企业同占用着榆林的各种经济资源,在榆林市场上对于本地企业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家已明确的榆林市煤炭资源准许开采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神华集团占有资源106.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21.58%,陕煤集团占有资源60.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2.38%,其他国有企业占有资源311.15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48.81%,榆林地方企业占有资源84.73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7.23%。

生态破坏严重随着榆林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愈益艰巨。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仅神木全县因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塌陷面积达87.67平方公里,集中表现为部分地区地表下沉0.8-2米,房屋损坏,道路变形,岩层错落。造成2782户,10213人,4842间房屋,3762亩水地,24778亩旱地,90425亩林草地受灾。从理论上讲,依现在的开采模式,全市矿区范围终将成为采空区,若干年后这些地区很可能成为塌陷区。

榆林经济发展的出路———循环经济

榆林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抓好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积极落实重点项目需要的相关资源、建设资金和各项建设条件。实施方案规划到2012年初步使榆林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构建资源再生、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使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将榆林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榆林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1、确立循环经济意识榆林要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以引起各级党政部门、企业管理人士及广大群众的重视;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需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外地及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就榆林来说,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循环经济搞得比较好,市、县应重视加以总结,归纳出几种属于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榆林应建立重大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榆林要出台严格的新建项目准入评价制度,采取筑高准入门槛的手段,划定节能、环保、土地、税收、安全、投资强度、生态治理、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硬杠杠”,以节能降耗、环境治理、集约用地、安全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作为遴选项目的标准。同时,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地方企业,对地方企业应当实行适当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减弱国企对于地方企业的排挤效应。

第4篇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第5篇

围绕党的十精神和目标任务,结合《若干意见》及我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通过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准确把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本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统一思想,凝聚能量。通过宣传,引导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实现我县工业振兴不懈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活动对象

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

三、活动内容

(一)做好政策宣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切实把党的十精神融入到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实践中来,具体落实到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上来,积极为企业、为项目、为产业服务。大力宣传党的十的主题主线和目标任务,深入解读党的十提出的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引导干部职工全面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统一到实现工业振兴发展上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开展道德楷模宣传。结合县总工会的统一工作安排,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传承职工职业道德典型事迹,树立工人阶级“奋力追梦,勇当先锋”的光辉形象,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力宣传“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朴素道理,用中国梦引领干部职工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汇聚个人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自觉做中国道路的实践者、中国精神的承载者、中国力量的主力军。

(三)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工业强县”是我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强民富。为深入了解我县工业企业当前实际,准确掌握企业的现状(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等),我局拟于近期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研。由班子成员带队,分成若干个调研小组,深入工业园区和工厂矿山,全面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踏看、查看资料、与企业主及一线工人座谈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企业真实情况,认真写好调研报告,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为企业搞好服务,努力为实现我县工业的振兴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坚持每周学习例会。结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开好每周学习例会,定学习时间、定学习内容、定学习方式,确保“中国梦·劳动美”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通过每周学习例会制度,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共同托起中国梦。

四、活动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主题宣传活动指导小组,具体牵头指导我局本次活动。各股室要把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细心谋划,精心组织,真正把宣传和活动作为提升工会影响力、推进我局工会整体建设的具体举措抓好抓实。

第6篇

1.成绩

2014年统计站圆满完成了上级部门布置的所有调查任务。除了完成一系列的常规调查工作:农业农调调查、劳动工资调查、固定资产上报等,2013年开始的全国经济普查的所有核查工作都集中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还是全市八个一体化住户调查点之一,工作量较大。在年底的考核中,按要求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数。2014年的统计工作总体来看,呈现出有压力、有成效的局面,有压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任务比较重,统计业务量大但工作人员有限等方面;有成效主要得益于全乡各项基础工作扎实、主要领导调度有力等。

2.不足

因为统计站两名工作人员都兼职其他工作,对农调户及一体化住户的入户指导远远未达到上级部门要求的次数。2014年未对记账户进行任何的培训,造成了收起来的账本质量不高。对记账户关心不够,年初有两户提出不想记账请求。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彭山区,地处眉山市北大门,辖区分布有岷江、锦江、毛河、通济堰、王店河、湄州河等,水域治理工作案例相对丰富。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长效推进基层河长制工作,特总结辖区河长制工作经验做法,深挖特色案例,形成此调研报告以供上级部门参考。

二、基层河长工作中主要问题

1.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未全部建成,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不高。同时,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加剧水体污染恶化。

2、生活垃圾乱扔现象频发。尽管街道方面不断强化水面垃圾清理,但是此项工作却难起到明显的效果,难以摆脱“重复做功”的困境。卖柚子的将坏了的柚子直接丢进河沟、行人商贩将包装扔入河中,水体污染严重。

3、跨行政区域河道水污染治理联防共治机制不够,上下游、左右岸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三、河长制工作的举措

(一)全民共治。

积极落实上级对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河长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一要加强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治河治水责任意识。通过宣传,让群众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并积极监督举报污染环境行为。二是招募民间河(库)长,聘请社会监督员,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因河制宜、因河施策,向河道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三是成立专职巡河队,将巡河日常化、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二)水岸共治。

河长办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共治的总体原则,将水体修复与沿岸整治两手抓,彻底拔除水体污染源“病灶”。1.加快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生活污水、居民聚集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2.做好河道清淤、清障、堤岸修复、生态湿地打造、岸线垃圾清理和河道漂浮垃圾打捞工作。3.针对“散乱污”、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防严查,杜绝反弹。

(三)联防共治。

落实成都市新津县人民政府和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区域环境质量保护联防联治做法,明确合作目标、合作领域和内容、合作机制、推广毛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乡镇(街道)、村(社区)河道治理行动配合、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同防共治经验,推进各流域(河段)、湖(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联防共治。

(四)坚持水质标准一票否决。

河长制工作的实效,综合体现在水质标准提高上。各流域各河段国控断面,不同行政区域交接口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变化,就是检验河长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应在各交接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定期检测水质,分析原因,在年终考核水质不达标则一票否决。

四、河长制工作的思考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艰巨工程,需要认真谋划、综合施策、兼顾长远,才能真正实现还水以清,还景于民,还绿水青山于子孙后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责任落实是前提

上级部门应明确“河长”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全区上下一盘棋,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各河长认真履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生态执法局综合执法,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整河治理推进到位。

(二)及时处置是关键

“河长制”的实施要充分发动辖区的前沿力量,充分利用乡镇、村级河长、经常下基层、贴近一线、能在第一时间制止污染行为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巡查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并且积极借鉴他地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黑臭水体特点,破解其治理难点,引入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阻断“外源”流入,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做好“内源”控制,采取清淤疏浚等技术,逐步改善水质。

(三)严格执法是重点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发现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属辖区内的在做好证据收集工作的同时可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属辖区外或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区级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打击;如涉及多个部门、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由区河长办牵头,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可以成立一支由区河长制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巡河督查队协助基层河长处理巡河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四)社会参与是主体

“河长制”的实施激发了民间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形成了“人人关心河道、珍惜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强大合力,提高了河道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借力全国大力整治黑臭水体东风,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积极探索黑臭水体整治方法和途径,确保整到位,不反复。

第8篇

通过对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可见,目前必须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教师教育的课程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课程 顶层设计 课程品质

【正文】

一、在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前期调研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是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得到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总体特征。在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是缺乏调研,或是调研失实,或是搁置调研。

缺乏调研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调研(至少调研报告还是有的),走过场的调研工作,往往在调研伊始就不自觉地主观设定了调研结果,甚至是调研后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已经安排就绪。这种结果其实就是专家的臆断。

调研失实是由于调研内容的片面性、调研对象的不完整、调研评价的不客观等因素,造成调研结果的严重失实。也有的调研工作是由于对结果的统计、评定缺乏科学性,造成调研报告无法直接指导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结果只能搁置起来。

(二)中期管理

比较规范的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教育过程的管理制度还是非常完整的,很难说是“管理缺位”,但从实际的管理效果看,依然流于形式。

教师教育的管理者,依然延续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模式,如参培教师出勤登记、作业登记评分等等。所有的这些培训管理都只是形式。点卯式的管理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通病。

(三)后期评价

教师教育的评价,应该包括教育环境评价、师资状况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几个方面。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一般比较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协调性、促进性等评价,而这又往往是目前教师教育评价所缺乏的。

(四)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中,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最直接。而在目前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由于对教师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师会认为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无足轻重。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师教育中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并非新词,在工程学里它是一个常用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要素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强调一项工程“整体理念”,力求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顶层设计的概念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追根溯源,二是统揽全局。也就是在思考个体性基础上的整体性,在整体性指导下的个体性。前者和调研密切相关,后者才是设计的问题。

(二)如何实施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工作应该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

目前的教师教育调研,主要是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研(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对于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的调研,特别是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还是非常欠缺的。

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由五部分组成,即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总结调整和针对性调研等。

摸底调查要在总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下一步调查的各种计划、提纲、问卷以及统计方案等。普遍调研是按既定的计划,全面地实施调研工作,形成总结报告。通过对总结报告的评估,有计划地对各个专项内容进行深入的专项调研。以前三步为前提,最终总结调整撰写完成调研报告。针对性调研是就调研中不能详尽的的突出问题加以补漏、深入、探究性的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调研的内容一般分为5类、17项,并分别在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中实施,此外针对性调研是按需要有针对地实施,最终总结调整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

一般讲,从课程的组织形式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综合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从课程行政管理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校本课程与区域课程。从课程的框架结构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化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应按照课程教学的对象划分为系统性的普适课程和针对性的发展课程。

系统性的普适课程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针对性的发展课程是面向某一特定群体的教师。

普适性课程包括育德能力提升课程(涵括师德修养、德育教育、德育研修和人文修养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涵盖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研修等)、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涵盖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发展趋势等)。这三块课程原则上是平行的,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的具体是与时俱进的。

发展性课程包括在育德能力提升课程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教育学术课程、在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学科前沿课程。教育学术课程面前各个发展阶段的优秀教师,是以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思想总结(实践)研究为主的课程。学科前沿课程是面前学科(专业)优秀教师,重在将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研究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型课程。

(四)如何实施顶层设计

由于教师教育工作的调研内容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从这些调研成果中,要理顺各个环节的关系,明确教师教育的重点,确定教师教育的内容,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框架,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普适性和发展性。

顶层设计要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

1、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所谓的真实是与主观臆断相对立的,也是与教条不相融合的。比如德育修养课程,不能主管地臆断教师在德育工作的的各种失误,或将个别教师的工作失误作为普遍现象,并将这些所谓的案例串联成一门课程。德育修养课程应该与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重点不在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树立教师的时代形象,引导学生的科学地发展。德育修养课程不能简单地指导教师学习几个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将这些法律法规教条地、僵死地运用到教师教育中去,而要将法律法规和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结合,赋法律法规予时代性、现实性。

2、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中已经就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加以说明,问题是要稳定课程框架、发展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这就如同一幢高楼,建筑的框架百年不变,室内的装修十年一换,家具的摆设因人而异。教师教育课程框架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三、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品质的方法

(一)课程品质的内涵

课程品质是指稳定的课程信息状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以及相对稳定的课程评价等。

课程品质应该体现文化性和学术性。课程文化性表现在课程的区域性与校本性、时代性与历史性,课程的学术性表现在课程的理论性与务实性、社会性与人本性。

(二)课程品质的提升

1、课程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中每门课程的定位一般是稳定的。这种定位和调研获取的教师需求是一致的,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标准是一致的。每门课程之间彼此“接壤”而又互补“重叠”。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定位准确的是有效课程,但低效课程一般是无法避免的,而无效课程是必须杜绝的。无效课程的存在或低效课程的云集,课程框架就肯定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调研结论的错误,就是课程制定的盲目。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制定过程中既定的为参培者达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整体目标地一部分,每门课程目标之间通过教学活动连接成一个整体。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3、课程内容

课程定位是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宽泛的,课程内容是发展的。教师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

比如实践性知识具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与经验同步的,对教学中的细微差异的感知与判定)、背景性(教学中对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具有的无用语言表述的沟通与理解)、情境性(寻根溯源,建立教学环境,设计具有细微差异的行动方案)、范式性(针对新问题,改造原有范例实施新的工作方案)、可交流性(教师之间的具有主观意志的有效交流)和前瞻性(依据“元”知识形成的不可预见的知识更新)。这些知识的教学,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在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接受、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最终的评估、反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其中的课程内容就变得灵活。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课程的内容又是依据现有的区域、校本教学特点有所差异的。

4、课程评价

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教学的评价以及课程学习的评价。一般课程评价是由四个一级指标(即培训方案,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及其所含二级指标组成;每个二级评价指标由评分重点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权重、得分构成。课程评价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在评价“培训方案”时,要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在评价“培训条件”方面,要突出学科(专业)的“真情境、全真化、仿真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能力培训;在评价“培训管理”方面,要突出组织领导和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性化;在评价“培训效果”方面,要通过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看最后的结果,提倡采用多重巡回反馈等先进的动态评价方法,更多地了解参培教师的满意度及参培教师能力的提高。

总之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