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30 08:4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寓言的成语有哪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二、目断飞鸿: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
三:泥雪鸿迹: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四、轻如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1、虎咽狼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出自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你看八戒放开食嗓,真个是虎咽狼吞,将一笑果菜之类,吃得罄尽。”
2、狼吞虎咽: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3、咽苦吞甘: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出自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以六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语王国之旅》的一节准备课为例,作为任课教师的我,应好好地进行反省: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
我当时预设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对成语有不同层面的了解。2.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成语的博大精深。回顾这堂课之始,我通过PPT.投影并强调了活动建议。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种课型,学生们还比较陌生。如果我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这堂课的活动建议印发在纸上,派到学生们的手中,让他们尽快了解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就既能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又能节约时间。
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专题有:1. 成语来源的研究:⑴寓言故事⑵历史故事;2. 组成成语的字数的研究;3. 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研究;4. 带有动物名字的成语研究;5. 与四季有关的成语研究;6. 带有表扬意思的成语研究……而实际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1. 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的成语有哪些?2. 含有数字的成语有哪些?3. 成语在文章中有哪些妙用?4. 描写人的外貌的成语有哪些?5.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有哪些?6. 关于劝学的成语有哪些?7. 含有表扬意思的成语有哪些?8. 成语的来源是怎样的?我当时只是把学生们的问题直接板书在黑板上(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就开始让学生去选择研究专题和分组。于是在学生确定研究专题的时候,便出现了一面倒的倾向。光在“选择专题、自由分组”这个环节便反复进行了三次,很浪费时间。原因是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同一专题,而另一些专题门前冷落,有的甚至无人问津。
按图索骥(拼音:àn tú suǒjì)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偏正式成语。关于成语按图索骥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按图索骥的反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按图索骥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二、按图索骥反义词无迹可寻 [ wú jì kě xún ]
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
不落窠臼 [ bù luò kē jiù ]
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窠臼(kējiù):老套子,旧格式。
三、按图索骥造句1、做好一件事必须要亲身实践,纸上谈兵和按图索骥的做法都应当反对。
2、公安人员根据已有的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那批被盗物资。
3、老梁,我们是按图索骥才找到你的住宅的。
4、如今市场千变万化,作为企业,如果只是按图索骥,创造不出新产品,咋能不亏损呢?
5、刑警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按图索骥,迅速将罪犯抓获归案。
6、虽然初到此地,但按照陈明给我得路线图,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家。
7、工具书中索引的作用,就在于能让人按图索骥,很快找到自己所要的资料。
8、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按图索骥,效率太低.
9、时间和实践是一面好的镜子,你听说过谁按图索骥得到过千里马?
10、如果那时有破阵宝图在手,大伙儿按图索骥也就不至于空手而归。
11、他有了藏宝图按图索骥,飞机一飞回去后,他就要派人过来了!大哥,我们怎么办?
12、我努力看着他,试图按图索骥每一个细枝末节,记忆里没有一点重合。
13、手里拿着名单,按图索骥,先奔着几个规模大的企业去。
14、但就是这些已经足够陈观水按图索骥,找出这棵“松树”。
15、清晨早起,按图索骥去往当地知名的鱼市场,所闻所见均让人大呼过瘾。
16、我们得此令牌,上面隐藏有上古遗迹的地图,按图索骥找到这黑水湖旁。
17、最后,终于拿着村长给的地图,按图索骥的来到了居住的客栈。
18、跖犬吠尧,吠非其主;
鸠居鹊巢,安享其成。缘木求鱼,极言难得;按图索骥,甚言失真。
19、框格内的注记能够协助我们说出重点所在,所只要瞄一眼便可按图索骥手到擒来。
20、我们按图索骥找到这黑水湖旁。
21、老梁,我们是按图索骥才找到你的住宅的。
22、最后,终于拿着村长给的地图,按图索骥的来到了居住的客栈。
23、就是让你按图索骥的去等他的到来,到时候跟上去就成了。
24、对了,先让小俊把他们的相貌给你们介绍下,到时候好按图索骥。
25、但神奇手机上把冷马的地点标示得一清二楚,直接按图索骥即可。
26、今天已经基本搞清了符号意义,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找到入口。
27、结果他们还真按图索骥,把唐墓给找到了。
一、联系生活,感知内涵
学生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手,这是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基础。可这样导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啊,各行各业都有许许多多的能手,你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能手吗?为什么称他(她)为能手呢?――引导列举,简述原因。(校内的绘画能手、唱歌能手、弹琴能手、书法能手、劳动能手等,校外的纺织能手、养鸡能手、烹调能手、种植能手等。)这样,学生就能联系生活,理解“能手”的内涵。
接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认识一位射箭能手。在你心目中,怎样的人才可称得上射箭能手呢?――自由表述,创设比照材料;课文中的射箭手是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射箭能手”?课文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一射箭能手的呢?――有效激疑,引发阅读期待。
二、品词析句,感受形象
1?郾初读课文,认同能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细读课文,边读边思:你觉得更羸能称得上射箭能手吗?你是怎样理解的?更羸是“射箭能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到“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的大雁,就作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判断;二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果然“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三是有理有据地向魏王解释原因,使人信服。
2?郾精读课文,真心佩服。为使人物形象更为清晰、鲜活,应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加深感悟。
(1)从言行中感悟。大凡能手,都有出众的技能,更羸也不例外,从更羸超常的举动、准确的判断和深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首先,由“看”与“想”感悟。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这是更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体现。可这样引导:此时此刻,他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学生思考后会明白:更羸善于从司空见惯的形象中发现异常(一只大雁慢慢地飞、边飞边鸣),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这是只孤独的、受过箭伤的大雁)。再由“虚”与“实”感悟。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叙述:“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果然那只大雁“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射箭为“虚”,落雁是“实”,这一虚一实,验证了更羸的分析与判断,凸显了“能手”。还可以由“理”与“据”感悟。面对魏王提问,更羸分析得头头是道,两个“因为”,有理有据,使人心悦诚服。“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大雁疼痛难忍,再无力飞行,自然“就掉了下来”。更羸观察仔细,分析透彻,判断准确,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弄清:哪些是讲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哪些是讲他准确的判断,在读懂更羸的话的基础上讨论他是如何作出正确判断的,让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更羸的每句话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他确实是射箭能手。
(2)在朗读中感悟。这则寓言故事以对话展开情节,要通过感情朗读,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特点。第一次对话(更羸对魏王说的话),朗读时要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而魏王听后则是“信不过自己的耳朵”,显然他是持怀疑态度。第二次对话,亲眼见到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果然如更羸所说,魏王简直信不过自己的眼睛,这样的事只有在梦里见到,所以他“大吃一惊”。要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在场,会情不自禁地说什么?从而准确地把握魏王的心理,并借助朗读表达他的惊叹、佩服。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更羸解释的话语,条分缕析,环环相扣。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要显得很自信,仿佛是一个行家里手在娓娓道来。然后启发想象:听了更羸准确的判断后,面对眼前的事实,魏王可能会说什么呢?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
3?郾拓展运用,深化理解。理解“惊弓之鸟”的蕴意,使这一成语成为学生言语活动的自由元素,这是本文阅读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惊弓之鸟”四个字的意思:惊:害怕。弓:弦响。之:的。然后连起来说说词语的意思:害怕弓响的鸟。再引导合作探究:这只鸟被“射”落,究竟是谁的责任?(是更羸的责任,要不是他拉弓,发出“嘣”的声音,吓着了鸟,鸟就不会掉下来了;是当初射伤鸟儿的人的责任,要不然弓弦再响,它也不会掉下来;也是大雁自己的责任,要是它听到弦响不惊慌,不拼命往上飞使伤口又裂开,就不会掉下来。)至此,教师进一步点拨:是啊,这只鸟没能战胜自己,一听到弦响就害怕得要命。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惊恐不安的人。接着,可出示八路伏击鬼子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成语描述情景:这一天鬼子下乡扫荡,他们刚进村口,就听到一阵枪响,原来他们遇到了八路军。这下,鬼子如同惊弓之鸟,一个个抱头鼠窜。八路军三下两下,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三、模仿练笔,学习语言
更羸推理采用的是“据果求因”的方法,先讲结果:“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然后用两个分句分别推断“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这种句式,三年级孩子是第一次碰到,可指导运用。
1?郾弄清前因后果,引导感受人物特点。自读句子、弄清关系后,引导补充句子:①更羸真不愧是射箭能手,看到大雁飞得慢,就知道____;听到大雁叫得惨,就知道____;看到它掉下来,就知道____。②之所以说更羸是射箭能手,是因为他没有射箭就使____,他能根据大雁叫声悲惨,知道____;他能根据大雁飞行很慢,知道____;他能根据大雁听到弦响后的样子,知道____。
2?郾引导借助推理,进行语言训练。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推理:从来没有缺席的小明今天没有到校,也许_______也许_______。直到他妈妈给班主任打了电话,大家才知道小明生病住院了。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没有直接回家,也许_______,也许_______。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情境,想象练笔。
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课堂上,老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的欣赏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是独到的见解,可以是精彩的表现,甚至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智慧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比如开学第一课,可以用热情洋溢的新学期寄语把他们从假日的记忆中拉回到学习的快车道;“珍惜亲情”“感恩自然”等主题阅读以后及时指导学生同步写作,让其认识提高,思想升华。教师要用宽容赢得学生们快乐的成长,善待犯错的学生,甚至给他一个美丽的借口,让他在不断地修正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用心呵护他们的天真烂漫,蹲下身子细心聆听成长拔节的声响。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们的欣赏、智慧和宽容,就像一缕阳光,为他们成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不竭的动力。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他们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 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人文内涵极为丰富,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情感……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聪明才干和人文精髓。在智慧的语文教师眼中有太多的教育契机,如学生在玩字谜游戏的过程中,不留痕迹地被教育了。比如,何为“聪”?用耳朵倾听,用双眼观察,用心思考,用口表达,这就是聪明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撇和捺互相支撑,这个“人”字似乎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这样才能站得更直,走得更远;经常清扫心灵垃圾的人就能取得双份的丰收,这就是“智慧”。成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师精心挑选适当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充实、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蕴藏着深厚的道理。“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历史故事让同生们明白勤奋的重要;“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则托起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从听成语故事到读成语故事再到讲成语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智慧的巧妙而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沐浴着书香成长。
三、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备课时,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想以下一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我能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今天要教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有哪些?多一些类似的思考,可以让课堂洒满人文的阳光。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第一步,从我们和学生见面那一刻起,就应该学会用整个心灵去爱学生,不断地暗示他们,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极高的学习天赋,哪怕是最后一名,我们也要带着放大镜寻找他的优点,想方设法让他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感觉,在老师心目中我是最棒的。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灵气被激发,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在课堂上让你的眼神充满鼓励,尤其在提出问题或讲解重点难点的时候,让学生感觉你对他的回答有所期待,或者你很在意他是否能够理解。
(1)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看图并借助拼音进行初步阅读后,再学句、学词、识字。不要把短文放在一边,只重视识字、写字,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使用新教材。
(2)教学中要重视字词教学,要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准确理解字义、词义,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口头组词、造句,加深理解。识字教学要在字形上下力量,要尽可能地利用学过的基本知识分析、记忆字形。
(3)识字后要利用田字格认真指导学生写好每个字。抄写时,既要写字,也要写词,可写完字以后写词,也可以字和词写在一起。
问: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应怎样让学生理解出其中的道理呢?
答: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因此,理解其中的道理是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这一重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词句训练,在进行词句训练的同时,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来让学生体会出寓言中的道理。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应围绕青蛙是怎样看天的这一重点进行教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怎么样?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抓装大话”、“弄错”、“无边无际”、“大得很”等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使学生体会出青蛙那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理解:①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是说“大话”?②小鸟为什么说天“大得很”?③青蛙说“我不会弄错的”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它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青蛙如果真的跳出来,它会看到什么?它的认识会有什么变化?通过理解这些问题,使学生弄懂“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问:五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学中应怎样处理?
答: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通过本单元的训练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以及用词准确的好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呢?重要的一点是凭借教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去体会。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讲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可试用“长出”一词替换“抽出”,让学生比较,用哪个词更好,好在哪里?通过讨论和比较,学生知道,“抽出”这个词,写出了嫩绿的枝条迅速长出来的样子,比用“长出”既准确又形象。讲到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在理解句子之后,可告诉学生:“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叶茂盛的特点;“封”这个词形象地写出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这两个词,作者用得都非常准确。又如:教学《大海的歌》一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了望”和“极目了望”、“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各表示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组中的两个词语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知道,两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如果相互调换,就不能确切表达文中的意思。从而知道,在说话和作文时候,有时需要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问:五册五、六单元的阅读教学以“读懂句子”为训练点,教材中都安排了哪些训练形式呢?
答:“读懂句子”是读懂自然段的前提和基矗要读懂一个自然段,首先要读懂每一句话。因此,在五、六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读懂句子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读懂每一句话,又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如下训练类型:
①回答问题,理解内容,同时理解句子。提出一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句子训练。
②直接提出重点的句子、自然段,具体提出“理解”要求。
③从课文中提出几个或一个句子,再从中提出重点词语来理解。这是在进行抓重点词语进行词句训练。
④通过在句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样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全面、具体;通过去掉一些词语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同时通过这类的句子训练学习把句子写具体。问:从五册第五单元开始,作文训练提出了“内容要具体”的要求,怎样理解这一要求呢?答:首先应该明确本册作文训练重点是片断练习。写片断,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或几段话。所以,“内容具体”在这阶段的要求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是有区别的。这里主要指围绕一个意思把它说具体些,是个单项训练。在训练中可以不考虑布局谋篇(如:详写、略写),只要把一个事物或一件事的一个方面、一个部位、一个特点写具体一些就可以了。例如:“写一个人的身材”,不仅让学生写出他的高矮胖瘦,还要写写他怎么高(矮)、怎么胖(瘦),这就是写具体。不用讲究开头、结尾,更不用讲“章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要求过高,不要过早地进行篇的训练,以使学生受到扎实的段的训练。
问:七册第三单元的训练要求是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使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与上一单元的训练要求“练习给课文分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答:在上一单元中,学过了在读懂每个自然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要巩固给课文分段的训练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练习给课文分段训练方面,本册教材遵遁从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从段落比较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段落比较复杂的过渡;从提示全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分段,到独立让学生分段。在第二单元中,学生通过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以及根据提示段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然后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指导学生分段。整个单元的分段训练,应逐步放手,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分段的能力。
问: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
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段落大意”方法的基础上,可针对每课教材内容特点,相机地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
关键词:口语表达;做法;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宽松说话情境,激发学生的述说欲望
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欲望极强,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如《品德与生活》中《春天来了》一课,结合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是什么季节?有哪些景物?为什么?看到五彩缤纷的插图,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学生说的积极性高涨,不仅说出了图中所含的时间、地点、景物,还加上了丰富的想象,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积极引导,通过创设看图说话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角色,自由发挥,成为表达的主人。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学生都熟悉,有所感受。如《品德与生活》中《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在上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是“我是家中的开心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给家人增添了哪些欢乐。这个问题学生都有经历,有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是这样表述的:我从小生活在姥爷、姥姥身边,姥爷可疼我了,我非常喜欢姥爷。有一天吃完晚饭,姥爷坐在院子里乘凉,我悄悄走过去说:“爷爷,我给您捶捶背吧!”姥爷听了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这样,通过学生经历的事来教育学生,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读书、看报等阅读活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知识是需要积累和丰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生表达时才有话可说,才能有理有据。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多看书、看电视来获取知识。小学低年级要给孩子推荐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365夜睡前故事》(带拼音的)《彩图儿歌词典》《彩图成语词典》《彩图格言词典》《彩图寓言词典》《一千零一夜》等内容。看电视是儿童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在内容上、时间上掌握好。孩子看完后要问看的什么内容,让孩子评价一下人物。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经常提问学生看的电视内容。教师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把看过的故事给大家讲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注重差异,分层要求,因材施教,鼓励为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要较流利地说一段话,而基础差的学生要较完整地说一句话。说得不好时要及时鼓励,鼓励是提高孩子表达积极性的很好办法。在训练说话时,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在巩固阶段、总结阶段让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表达。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准确把握口语交际特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小学语文课本每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内容,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抓住口语交际的特点,根据口语交际的目的,引导学生考虑好怎么说,选择哪些词语,采用什么句式,以怎样的情感态度来表达,才能使对方愿意听愿意接受,进而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行为,最终取得预定的交际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