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学习计划

工商管理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6 05:50: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商管理学习计划

第1篇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第2篇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8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高专业、综合性的人才投入祖国建设的大军中,然而许多毕业生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应用型学科,以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它与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有本质区别。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正是我国现今社会所需要的。我国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如下。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单一的依赖课本的教育模式发展为创新性、综合性教育模式。新型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创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有本质区别,需要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这一时代潮流。

满足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文化事业都得到蓬勃发展,生活中充满创新性、挑战性,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变教学模式,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

弘扬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从人出发,通过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每年有数百万学生踏出校门参与到竞争行列中。要想让学生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就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知识的传授,为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1] 社会科学以研究人的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自然科学以研究人的生物属性为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逐渐突破,两大科学融会贯通交织在一起,从而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育模式不具有时代性,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单一片面性,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高校急需培养一批专业性应用人才。

2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特性

丰富的理论基础[1] 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作为当今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光有实际行动,还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渊博,才能不断引导进一步创新。所以要想实践得到升华,就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动手能力强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能动性。对于所学的知识、技能不仅要有效掌握,还要善于钻研,将其举一反三运用到生活中。对于应用中出现的变化,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并进行完善。

具有创新能力 指一个人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运用创新思想提出合理建议,提高工作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中的一个大类,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很多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够独立从事各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学生毕业从事工作以后,可以更好地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中针对上级布置任务,可以有效协调团队合作,员工之间合理分工,结合每个人的优点发挥所长,提高工作效率。

3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工商管理专业塑造的人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但存在缺点和矛盾。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改革教学模式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教学环节中应占主体地位。学校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互联网资源紧跟时代步伐,包含的内容都是最新最全面的。教学中除了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

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必修课占很大比例,留给选修课的位置很少。这些条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依赖课本知识,缺少创新力、实践能力。新教育背景下,要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全方面了解工商管理内涵,培养其成综合性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学生英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提倡双语教学,可以高薪聘请外国专业人才为学生授课。授课时也应植入案例,切忌纸上谈兵。工商管理教材内容偏理论化,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面等问题。授课时应引入经典案例,并带领或引导学生探讨。在教学环节应提高监督力度,可以实行听课制度,组织学校教师和校领导听课,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

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学校和教师都应积极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实践途径。在自有条件下,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来进行实践。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造一个某企业历年来经营管理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学校也应与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假期组织学生去实习[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许多教师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轨问题,应积极组织教师去各大企业实践,为高素质教学提供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教师教几个班级,每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除了课堂上有很少的提问机会,学生和教师平时沟通很少,不利于专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实行班导师制,将学生分为若干人一组,为学生配备一位导师。导师应为每个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培养方案,积极和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专业性应用人才打好基础。学校也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业培训基地,引进先进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满足了社会需求,满足了学科交叉发展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全面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掌握。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应用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友俊,邵强,关欣.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8(2):26-29.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复合型人才;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58-02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更多取决于多个学科之间的协同攻关;同时,现代科技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之上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原有学科间界限逐渐在淡化。而复合型人才则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拥有更宽厚理论基础和更广博知识面,掌握两门及以上学科的多种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其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以及在多个领域较强的适应性,已逐渐成为新时期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电子科技大学复合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不断推动面向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迎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于2008年创办“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目的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前瞻、创新、广博以及领导的意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更加协调地发展,并具备到国内外一流大学不断深造的实力,为兼具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奠定基础。实验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年报考工商管理类以及电子通信专业的考生,在其大一大二学年更多的是学习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大三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选择在电子工程类专业或者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实验班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目前主要采取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设置导师,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导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习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每8~10名学生配备一名,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生涯的规划。第二类为职业导师,由知名企业老总和高管担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交流机会;第三类是心理导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愉悦的心态度过大学四年。

2.举办各类讲座,启迪学生智慧。不定期邀请技术专家、知名企业家开展信息技术前沿系列讲座以及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学生通过近距离与这些杰出人士接触,开拓了眼界并提高了自身素质。

3.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磨炼学生意志。安排学生在刚入学时就统一到校外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各种特殊活动,活动中结合一定的管理理念,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和互动,进行特别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领导能力、沟通协调以及意志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4.举办英语夏令营,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在大一结束后的暑期举办英语夏令营,聘请外籍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另外,在第二、三个暑假,筹办暑期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研讨班,使学生多多触摸学科前沿及工程前沿。

5.设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该计划从大三开始,学生根据其兴趣选择不同的教授及骨干教师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研究或者企业调研,接受研究训练,培养其科研兴趣。

6.鼓励社会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每个寒暑假都会开展各种企业实践,让学生在多个企业实习基地开展一定量的企业课题研究。另外,也通过电子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联合组成一些课题组,从创意、技术可行性、项目申报、研发到最后推向市场,让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参与实践,不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更好地实现两个专业的深度融合。

三、复合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成效

1.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性意识较强。实验班学生入学不久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根据对自身的SWOT分析拟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进行每月总结以及年度总结,辅导员、导师、学生三者在整个大学生涯规划中积极互动,不断修正和完善学生的生涯规划,使得学生一步步向规划目标靠近。学习目标的明确,也推动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尤其在课堂上时常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意识。

2.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实验班学生尽管入校时成绩并不高,但是第一学期半期和期终考试成绩就在全校名列前茅。并且,实验班学生在学生会、辩论队都非常活跃,获得了新生辩论赛的亚军,学生们还积极参加企业精英决策模拟、计算机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活动,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寒假开展的企业调研活动中,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材料,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总之,由于将综合素质培养理念贯穿于实验班整个培养过程,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通过各种方式改进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加深。通过采取教师讲授以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条件参与教学。另外更是通过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邀请各届专业人士来校讲座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四、总结与思考

复合型人才培养迎合着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不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没有固定模式,它应该因校制宜,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其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依据培养人才这个总体目标,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条件,明确办学类型,努力培养出有自身特色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例如,对于国家985以及211等重点高校,应侧重培养宽基础的人才,而对于各类专科院校则应更多地强调专业基础和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真正实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明新.浅谈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0-92.

[2]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44-145.

第4篇

2009年全国将有30所高校同时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外汉语”、“动画”、“软件工程”等热门专业。今天热门的专业,虽然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但受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明天未必就能顺利就业。作为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应对高校新增专业尤其是新增的热门专业多加了解――

2008年底,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审批结果,全国735所高校共计新增普通本科专业1662个。在这1662个专业中,除少部分专业为高校申请调整之外,绝大部分为高校申请新增的专业。通过审批的本科专业,高校自2009年起可以安排招生。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新增加的1662个专业,对于某一所高校而言,其中一到几个属于新专业,但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有很多专业在此之前已有高校开设,并不属于新专业。由于院校性质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培养定位、招生批次也会略有差异,这也为不同层次的考生将来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现在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将来的就业是否顺畅既取决于未来4年后市场的需求,也会受到高校自身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个体对该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的影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08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申请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成为年度高校新增最为热门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毕业生不仅可到电力工业和电气产业等行业就业,还可选择到信息、电子、机械、运输、商检、外贸等行业及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较高。在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本科专业初次就业率前60强名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榜上有名。在海南省2008年高校就业率统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位列本科专业就业率前十位。

对外汉语

位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之后的是对外汉语和动画专业,全国共有32所高校同时增加这两个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中文热”在世界各地升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世界各地不断增多的孔子学院,许多机构也纷纷来华招募赴国外教授中文的志愿者。兼有汉语和外语两个专业水平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就成了最适宜的人选。2007年,教育部批准全国52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这个专业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很多不同:从教学内容来看,该专业既开设语言方面课程,也开设文学、文化方面课程;既教授语言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也教授语言教学技能;既开设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课程,也开设外国文学文化课程。

动画

动画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受到影视动画设计、影视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我国动画教育发展迅猛,截止到2008年2月,开设动画专业的相关院校达到1200多所,动画人才约有60万人,这一数字比日本、美国、欧洲相加的总数还要多。但国内动画专业毕业生每年仅有18%真正成为动画人才,有20%选择自主创业,50%的毕业生转行,2%则选择考研或出国。实际上,我国动画产业目前处于低端加工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

软件工程

2008年全国共有30所高校申请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在全国高校新增“热门”专业中软件工程排在第三位。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对“软件”这个词越来越熟悉。只要使用电脑,就得同各种各样的软件打交道。软件工程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开发升级新软件、维护原有软件为主要任务。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必修的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几十门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软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在我国IT职场十大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在2008年高校申请新增加的专业中“热闹非凡”,排在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的第四位,全国共有29所高校的申请通过教育部审批。

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生产和管理单位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从河南省2007届毕业生就职情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较大,位居建筑类行业中需求量前五位。但也有统计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情况不佳。黑龙江省一份关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通报中显示,艺术设计专业位列就业率最低的后二十个本科专业。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并列为全国高校新增热门专业第四位。全国新增财务管理专业有29所高校。

财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在2008年高校申请新开设的专业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全国共有28所高校申请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此外,另有3所高校申请的物流工程专业也通过审批。

现代服务行业是发展得最好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服务管理中的佼佼者,目前发展得欣欣向荣。在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压缩空间微小的现代社会,高效的物流管理成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从许多超市打出“直接从厂家进货,保证低价”的广告宣传中,可以看出物流,真的很重要。

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我国的物流行业中,短短发展几年的物流行业也出现了普通操作工人供过于求,而专业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物流专业培养的优秀管理人员,能够系统地优化设计与物流管理相关的运输、仓储、货运。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物流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因此考生应该对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知识比较感兴趣,同时也应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功底。

网络工程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捎上了“潘多拉盒子”――信息安全问题,“灰鸽子”、“蠕虫”、“木马”等名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由信息安全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促使我们需要大量的网络应用型人才,这也使信息安全类专业逐渐火热。2008年全国共有27所高校申请的网络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排在全国高校新增热门专业的第六位。

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特点是通信与网络结合以及网络软件与网络硬件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信息控制及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有关,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安全、网络工程、互联网及其应用等课程都被列入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之中。

网络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学习该专业需要掌握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如果对这两门课程不感兴趣,在报考时就应慎重考虑,因为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最适合”自己。

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人员是网络工程专业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另外,还可从事网站开发、网络维护等工作。在四川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前25位的专业中,纯文科的专业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榜上有名,网络工程专业以95%以上的就业率排在第12位。据统计,2007年网络工程专业平均就业率在85%以上。

日语

日语一直是高校近年来新增专业的热门。据统计,全国已有264所高校开设有日语专业。2008年全国仍有26所高校申请开设日语专业通过教育部批准,日语排在全国高校新增热门专业的第七位。

日语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方兴未艾的专业,具有良好的招生、就业前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日语专业培养定位上具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日语专业定位于培养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具有相关日本社会文化、经济、外贸等知识,可在企事业单位或外资单位从事口笔译工作、商务活动和导游等工作,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养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

据统计,日语人才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为:日资企业占50%至60%,国家机关占20%左右,大学教师和日语导游各占10%左右。在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日语专业还位列月薪最高的10个专业。

近几年高等院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就业前景目前也被普遍看好。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专业并不是一个新专业,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但2008年仍有多所高校申请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位列高校新增热门专业的第八位。

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能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率分别为:2002年97%、2003年96.5%、2004年97.8%。目前我国现阶段市场上市场营销人才的总体状况为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缺口较为明显,就业前景较好。2008年以来,在山东省潍坊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共有413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47768个岗位,市场营销排在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十大专业岗位之首,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占招聘岗位的35%。2008年沈阳市毕业生就业报告也显示,市场营销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

学前教育

2002年,全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为28所,2008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数已达到58所。2008年另有23所高校申请此专业通过审批,获准自2009年招生。学前教育专业位列全国新增热门专业的第九位。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尽管当前经济有些不景气,各地大学生就业都有些难度,但对学前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不大。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2008年底,在山东省潍坊市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应届毕业生推介会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并不愁“嫁”,甚至北京的幼教机构都到潍坊抢人才。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在高校内并不是新专业,全国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2008年另有21所高校申请开设此专业并通过审批。

第5篇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第6篇

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适时调整行为。与其抱怨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公平,不如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现实的情况。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等待依赖、希望得到家长帮助找到工作;盲目攀比、虚荣心强,要比别人的工作好;自卑自傲心理、或期望值过高瞧不上、或缺乏自信不敢择业。这些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女大学生就业,使得她们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心和勇气,脱离实际的空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追求安逸舒适的环境,把工作稳定、经济收入等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即使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争取。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只要自己本身过硬,具有市场所需要的素质,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要做好竞争的准备,善于“推销”自己,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被淘汰要查找原因,想办法弥补。即使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可退而求其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就更要正视挫折,调整自己,做到内心强大,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还要有独立性思维,把握住自己的航向,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职场实现价值。

二、提高学习能力,储备专业资本

天极网总裁李志高说过:“需要的学生是‘肯学习’的学生”。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与时俱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高效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不仅要讲究方法、策略,还需要学会坚持。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平等的和老师交流、敢于质疑,与同学沟通和辩论,培养自己敏捷的思维,融会贯通所学内容;通过图书馆、讲座、网络等渠道,拓宽自己学习的源头和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女大学生可以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不仅要设定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还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能力,还锻炼了计划、执行能力。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好基础知识,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一方面,要学好基础课程,如外语,不仅是应试技巧,还要注重口语训练;计算机应用,掌握文档处理、办公应用和信息收集技能等;数学、心理学等理论性太强,很多女大学生不感兴趣,有些文科学生觉得无用、干脆就不学,这会让以后择业时选择机会更少。另一方面,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各个专业都有专业课程,只有将专业知识掌握牢固扎实了,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有竞争的资本。可通过考取证书、获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提高自己学习情况的标识度,在求职中增加就业砝码。

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能力资本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就业技能最好的途径。女大学生要学会适应,并且努力迈出第一步,竞争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接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与老师、外班级事务等,能够得到沟通、协调、坚持、配合等锻炼,开阔视野、扩大交往。

选择兼职工作从长远考虑,避免“一心向钱看”,做个“有心人”,注意总结观察、积累经验。如,发传单就要学会社交技巧,怎样发传单,哪些人会接传单、哪些人会扔掉;兼职社会调查的可以接触许多不同职业的人,和不同年龄、层级的人沟通并获取信息等。高年级的学生在兼职时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翻译、培训、涉外导游、英语家教等,这样提高了实际能力,为自己求职打下基础。就业实习可以为就业积累实践经历,其形式和兼职工作类似,但更具有专业性、是有目的的提高工作技能。超过85%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重大学生是否有同行业的实习经历,特别是拥有与应聘岗位相关实习经历的求职者。因此,在选择就业实习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把寻找实习岗位当做是找工作的练兵。

在当今职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们得到各个方面的提高和锻炼,尽快适应外部环境。有超过53%的已工作大学生认为“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经历”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首先,社会实践中的评价会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其次,可以不局限于校园班级,认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扩大自己的交友圈,积累社会资本;再其次,有机会理论联系实践,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最后,能从“质”和“量”上提高和锻炼就业的能力资本。

四、明确职业定位,学会扬长避短

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缺乏相应的职业定位,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计划,就业选择时存在盲目随意性。有些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连自己的优缺点都难以清晰的表达,只片面强调自己的爱好和要求,而对应聘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却不甚了解,导致求职行为的劳而无功。

女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通过SWOT分析,明确“我是谁”(自己的优缺点)、“外部环境怎么样”(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想做什么”(兴趣)、“具有什么资本”(能力)等进行职业定位。认识自己是择业的第一步,只有深刻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冷静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性别优势。女大学生在语言、记忆、感知等方面的能力较强,性格温顺、能为他人着想、具有团队精神,且忍耐力较强、工作耐心持久,她们往往可在文秘、财务、导游、翻译、教育等领域如鱼得水。也可以寻找商机,选择创业。女性创办微小企业的成功率会更高,女大学生可发挥女性细心、认真的特点,大胆尝试、借助互联网、进入门槛低的餐饮、零售、个体服务业等行业。

职业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兴趣、能力的转移而不断的调整。当前劳动力市场双选,许多毕业生不会“从一而终”,在工作和岗位变动的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五、关注市场需求.早做就业准备

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但女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准备”显然是非常草率,虽然精心制作简历来介绍自己,却难以让人有关注的“亮点”;面试仓促上阵,缺乏相应的技巧,露出“清涩”的原形;获得和筛选就业信息更多靠网站、校园招聘会,很少能主动出击;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不太高,很少女生会深入了解。“无头苍蝇”式的择业法,无法给女大学生提供满意的工作。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业要“笨鸟先飞”。低年级了解自我,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高年级要有意识的提升职业修养,积累职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为了弥补高校教育“一刀切”,女大学生要有意识的选修或自学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如女性学方面的课程,可以让女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女性;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可以修补女大学生思维方面的短板;而美术、礼仪等课程有利于女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毕业前,一方面,要关注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市场需求的专业、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关注就业市场,利用课余时间去劳动力就业市场考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及关注点、提前体验求职过程;和已毕业学长沟通,获取经验、建议;准备优秀的“推销材料”,根据应聘单位的关注点,修改简历,如,学校招聘关注的是知识结构和教育经历,企业找人看重的是实践经历和从业能力。若在相关行业有过实践经验,一定要体现在材料中,至少会为自己赢得宝贵的面试机会。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通过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依靠自己编织关系网,利用社团、社会实践、学习等结识朋友,成为就业的信息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形象礼仪、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在就业心理方面做好调整,做好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也要选择符合的衣着打扮,塑造美丽高雅的职业形象,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方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第7篇

【关键字】大学生,学业不良,预防与矫治,精细化,管理制度

一、概念及类型

教育者们对学业不良学生提出过不同的称谓和解释。比如:留级生、差生、超学制学生等称谓。也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学业不良分为绝对学业不良和相对学业不良,前者也就是指学业成绩未达到规定的及格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级生、降级试读生、超学制学生”等,后者是指智力潜力与其学习成就存在差距。

本文把大学生学业不良按照不良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显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分(必修与选修)而受到学校相应的学业警告或者学籍处分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业不佳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开除学籍、降级试读或者留级等。隐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课程学分,但是通过多次重修、作弊或者其他非正常途径而获得学分,虽取得学分但未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分数合格而非实质性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能力。

大学生学业不良根据其学业未修够学分多少分为轻度不良、中度和深度不良;根据其表现形式的可见性分为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根据其所获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和绝对学业不良,见下表1-1。

二、学业不良现状

大学生学业不良涉及的学生层次多、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原因多样。笔者对所在高校管理学院2009级至2012级部分专业的学业不良进行了调查分,来说明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详情见表1-1。

首先分析2009级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09级学生第七学期已经修完全部必修课程。抽样的专业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共计有372名同学,其中有225人在全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不及格科目,占样本总人数的60.4%;其中5科以上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5.93%;10科以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5.31%。通过对09级毕业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分析可以看出,百分六十以上的同学在上学期间有过补考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同学达到20科以上。

其次分析2010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四个专业共有444名同学,其中205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的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46.17%;5科以上的有66人,占抽样总人数的14.68%;10科以上的17人,占样本总人数的3.8%。2010级的学生仍有近百分之五十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百分比也高达百分之十五左右。

第三,分析2011级二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四个专业共有455名同学,其中214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47.03%;5科以上的有42人,占样本总人数的9.2%;10科以上的9人,占样本总人数的1.97%。2011级的学生仍有近百分之四十七以上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百分比也高达百分之九左右。具体详情见下表1-3。

第四,分析一下2012级一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三个专业共有306名同学,其中94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的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30.71%;5科以上的有2人,占抽样总人数的0.65%。2012级的学生有近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仍有2人。

最后,来分析一下2008-2012期间因学业不良被学籍处理的数据。四年期间,有390名同学被学籍处理,其中有246名同学留级,有144名同学被退学。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递增,被留级或者退学的人数也一直递增。详情图表1-2。

通过对上述四个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和08-12年四个学年度留级、退学数据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特点为: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较为普遍;学业不良程度严重;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类型复杂多样。

三、原因简析

引起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原因。对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长文化素质过低、过严或者过宽的要求和放任的教育认识态度等。学校原因包括疏于管理、学习风气不良、考风考纪松散等都会助长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蔓延。随着高考的扩招,大学生作为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成为了“平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读书无用论”思想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而置学业于不顾。社会腐败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靠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关系而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好的工作,前途无忧,他们不用努力学习,甚至不学无术也能获得甚至超过那些学习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

四、大学生学业不良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法律和法规制度层面至今还没有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管理制度的涉及,仅在《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中论述了留级、退学、重修、补考等相关规定。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学业不良的制度措施就是学生到留级条件就留级,到退学条件就让退学,其他安排交费重修和补考,没有相关的预防与矫治的教育措施和管理制度。根据调查显示,具体到教育管理部门和责任人的措施也仅起到了“传话筒”的作用,即当学生出现留级、退学情况,通知学生并通知家长,告之家长学生的情况。对于补考、重修的同学,一般是只通知学生补考、重修,没有任何教育措施。目前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教育管理制度措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防与矫治管理制度存在真空现象;现有的制度只规定了学生出现了学业问题的相关处理规定,没有教育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业不良工作没有在制度上予以认可和确认,成为一项良心工作。无论从法律和法规制度层面,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矫治制度措施都存在着真空现象,而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日趋突显且危害性极大,现实情况迫切要求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具体措施。

五、精细化管理理论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近年来被广泛引入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细化管理是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使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精细化是在现有规范化的程序、环节、部位上的行为或状态等向更精准和细致方向发展,精细化后形成标准化或规定又成为更高层次的规范。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制定精细、有效、可行的大学生学业不良预防与矫治教育管理制度措施,把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矫治工作做精、做细,把此项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并把此项制度补充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使此项工作合法化,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职责。

六、预防与矫治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措施

(一)学业不良知识教育的制度措施。为了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学业不良,对大学生要进行学业不良的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认知层面让学生了解学业不良的相关知识,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学业不良的危害性,时时警示自己。学业不良知识的教育制度化要从学业不良知识内容、实施方法、途径及教育主体、教育对象进行规定。1.教育内容:概念、危害性、特征、表现形式、类型、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特征、行为特征和价值观等。2.教育方法:讲授法、多种形式宣传法、谈话法、案例法等。3.教育途径:专职教师的课前讲解、辅导员、班主任的主题班会、班委会组织主题讨论与交流等。4.教育主体: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教师及相关教育管理员工。5.教育对象:分为预防对象和矫治对象,预防对象包括学业不良初显者并有发展趋势;矫治对象包括留级生、试读生、多门补考或重修的学生。

(二)学业不良的鉴定制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前提是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鉴定,鉴定出学业不良程度,根据学业不良程度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与管理。学业不良的鉴定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根据其标准来进行判断。学业不良的鉴定是一项动态性工作,根据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给出相应的鉴定结果。学业不良鉴定制度内容包括鉴定标准、鉴定机构、鉴定级别及鉴定的时间规定等。1.鉴定标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考试成绩、考勤情况等,根据情况的不同给以鉴定。2.鉴定机构: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班委组成的鉴定机构,定期对班级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鉴定。3.鉴定级别:依据鉴定标准给出相应的级别。4.鉴定时间:每学期组织一次鉴定,鉴定新入学业不良和重新鉴定在教育的学业不良学生的级别。

(三)学业不良的预警制度。对大学生学业实行预警制度,对大学生学业实行动态管理,为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准备。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警制度包括大学生学业现状分析、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等分析,对一些学业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提出书面的警示,并将书面警示报告寄送家长。

(四)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要实行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建立学业不良大学生教育过程的记录档案。制度内容包括建立大学生入学前的学业情况、家庭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入学后的学习现状、学业不良程度、学业不良原因、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信息档案。通过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可以全面分析学生教育情况及教育效果,为今后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提供素材,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

(五)自主学习教育管理制度措施。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业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问题引起的,帮助其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律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因此建立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自主学习管理制度内容为:自主学习计划、时间、内容汇报制度;自主学习方法的讲授制度;自主学习地点安排制度;自主学习的指导制度;自主学习的检查与督促制度。

(六)监督与督学制度。学业不良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又集中表现在课堂学习上。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加强管理,督促其学习。建立科学、严密的课堂管理制度是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有效措施,并将其制度化。

1.学生主体的考勤制度。建立学生主体的考勤专员制度。对学业不良学生中的留级生、试读生及学业不良发展趋势较为严重的学生要进行每节课的精准考勤。从班级中选出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的学生对其考勤,并每天汇报给相关负责人。对学业不良大学生要进行严格的精准考勤,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提醒与反馈。考勤专员汇总考勤记录,及时报给辅导员、教师及家长。

2.教师主体的考勤制度。建立教师考勤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制度。明确教师考勤的职责,并设计课堂考勤的相关考勤内容,对其进行记录,及时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教师的职责不仅对其出勤进行监督,而且对其课堂学习进行全面督促与提醒。

(七)学业的微观管理制度。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业微观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建立学业微观管理制度。1、学前准备的考查制度。学生的学前预备情况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前预备知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要因材适教。2、课堂精细管理制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格外关注,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地给予提醒。3、课后辅导制度。课后要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学业辅导,重点对课堂知识接受、理解情况进行了解,检查作业情况,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4、学业的反馈制度。规定学业不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定期的反馈,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重点、难点及学习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