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系实训报告

机电系实训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2 14:56: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系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系实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77-1

一、目前机电专业在实训教学中的现状

1.学习氛围不浓厚。当前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学生的理科成绩很差,对学习没兴趣,还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甚至轻视实训教学,好高骛远。

2.实训目标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没有给出具体实训的目标,仅仅是笼统的三年总目标。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动力,教师教学进度和深度难把握。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每一学期实训要求制订出具体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出相应的实训课题和内容,在完成课题后再考核达既定的目标,使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都很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训效果。

3.理实与实际脱节。理论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课题有机结合。实训课题也没有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学校实行与企业合作后,学生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了解专业上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也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实训缺乏科学性。由于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很多实训课不能在实习车间上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的很明显,严重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实训效果。有人曾经在实训过程中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对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的构想

1.转变实训模式。首先把企业产品引入实训过程中。例如我系的钳工班与县开发区金鹏轴承厂挂钩,在实训教学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实训指导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让学生在进人企业前就能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使实训教学有内容、有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更大的兴趣。其次,实训场所应由学校向企业扩展。学校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学到在学校所学不到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丰富学生的从业经验,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也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在课堂中训练。课堂训练包括现场教学、场景分析、交流讨论、模拟实训表演、写总结报告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适应快,缩短“实习期”。

3.走出校外实习。认知实习是对新生来说的,对新生进行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认知实习教育。选择与机电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冶金机械公司,通用机械等典型装备制造企业参观。通过参观、见习,使新生对本专业及相关行业有了概括的了解。顶岗实习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1年理论知识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例如我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分别到开发区的大型机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便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4.训练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金属元件的选择、机械设备说明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实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以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技能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电子设计大赛、钳工大赛、计算机操作竞赛、实训技能表演赛、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创新实训模式。多数中职学校仍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没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5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教学。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受书本和课堂的制约,按照项目的要求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之间分工协作,各自制定工作计划,最后由教师指导,再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这种方法能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多角度地对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进行校验。

6.建设实训基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多数学校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了校内基地的建设,如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实训室,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与特变电工、盱眙鼓风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工厂化办学新模式,试图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仲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职教论坛,2009.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21-02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与其他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厚技能而非轻理论,培养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机电实验室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场所。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管理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水平,创新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模式,对推动高职院校机电人才的教育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现状,提出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特点与运行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经历了从了解、模仿、探索到特色发展的曲折过程。与体系日趋完善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1]。我国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目前有如下特点。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几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下发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2]。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尽管诸多机电实验室配备了安全设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以下方面值得深入关注:一是设备运行与维护台账的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设备状况;二是设备的增加应考虑线路的承载能力;三是设备的布局对设备之间、对学生操作有无干扰;四是学生实训前有无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五是极端条件下安全措施的预备方案;等等。总体来讲,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机电实验室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第3篇

轨道交通行业是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建成1866公里,广东省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9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93公里。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各种技术装备的发展,所有这些新型技术装备的维护自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另外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装备的装配、调试也需要大量熟悉机电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各种机电设备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技术原理具有相同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检测传感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创新应用潜力。而如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轨道交通行业,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车站相关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及车辆检修基地等技术岗位,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工科类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调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培养以机械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的,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局部设计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以及产品管理、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但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程,其中带有航空或飞行器字样的课程就有9门,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依靠啤酒、食品包装等轻工行业,培养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自动化机械工作岗位从事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改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较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向兄弟院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及创一流高职院校中针对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2]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20.

第4篇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基础。”若想充分实现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需优先转变教学思想,强化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从教师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迎合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均要认识到机电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实践均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准确对接,建立学以致用的而教学思想。此外,教师须认识到唯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效益才能发挥教学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细化改革,并大胆的付出实施[1]。

2构建精准严密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将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分类并付诸实践行动。笔者主要讲其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要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让教学工作与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将机电技术一体化改革得以全面推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和系统的技术。2.1完善机电技术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程主要包含着案例分析、辩论赛和情境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其有效贯彻与落实能够极大的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值得强调的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在任何教育阶段都要将实践作为教学的关键进行把控,严格规范学生的实操课训练,让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得到保重,使得学生在新增的综合性实训中得到锻炼,并在毕业后的企业实践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2]。2.2校、内外的实训标准结合。2.2.1校内实训标准。校内的实训锻炼主要指学生在校内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课训练,这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室,并规范实操课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在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锻炼。校内实训课的标准制定要符合机电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与之相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均能都在个人需求上对某一技术活操作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扎实的掌握相关技能,并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2.2校外实训标准。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接触校外实训,唯有让学生接触企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对实际技术运用的了解。此外,在校外实训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运用的实际标准,以及让学生更加明确现代企业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面的现状,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最高效率提升自己,并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2.3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是深入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中时要充分利用本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训练进行良好的融合,在各个工厂和企业是单位等包含机电技术类工作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借此来提升个人的才干,以及培养个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本地区或家乡的机电产品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请款、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从而在实践学习中打开眼界,了解机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与机电技术的学习中去[3]。

3强化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3.1完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与内容。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将开放式的运用贯穿于实践规划教学任务中去,让学生能够严格遵循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并全面吸收开放式的规划和设计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让学校与校外企业进行系统交流,并模拟企业的正常运转模式构建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内亦能够轻松实现社会企业对其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实现虚拟的“校企联合”,使得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在开放性实践环境的确立基础上,还应对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践内容进行细化填充,使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吻合。首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重组和重构,实质形成六个阶段的技能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构建出不同专业的方向选修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内容,实现全方位的教学内容开放。3.2革新实践管理主体,提高管理质量。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优先革新实践管理主体,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可以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料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项目能够让学生在网上实现约课和选课等选择,并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构建出周密的电子档案[4]。学校亦需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求开设实践项目,并在网络管理平台中进行,给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性,在此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突显,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健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

4.1优化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环境。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早已提出过相关教学标准,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让师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钻研,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便难以有效的推进,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经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革新与转变。为此,这不仅需要教师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完善自己,更要学生们认识到优化一体化教学环境对他们的益处所在,从而让师生之间携手共同努力,为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作出努力。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影响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无法得到保证便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自身必须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积极创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协调同步,并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可通过教师资源的“周期交换”实现不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均衡发展,另一方便,亦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去,保证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机电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的稳步实施。4.3规划教学器材与教材,推进教学的顺利实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教材设备和器材运用上还未完全跟紧教育的发展步伐,使得众多学校的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顺利的实施[5]。为了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必须周期性的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切实完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使其他院校进行统一,保证机电技术人才实现均衡发展[6]。此外,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中穿插上一定的实操课训练图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机电技术工程的良好发展,在机电技术工程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社会机电技术工程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标准。笔者认为,高校要切实推进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出系统的结合,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张帆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超.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1,34(5):158-160.

[2]张启福,赵红.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实训室设计与实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0):113-114.

[3]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4,23(24):170+146.

[4]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第5篇

关键词:电工实训 优化 改进 严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09-01

电工实训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对电工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求知思想、提高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模具制造、数控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在第一学年均安排了四周的电工技能实训。由于涉及专业广、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学生入校时间短,对专业的认识还了解不深,因此,笔者在原有电工实验和实训的基础上,对电工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

1.明确实训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电工专业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工作,生产管理工作等。因此,我校将电工的实训目标定位为:培养电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1 安全用电知识及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要求学生了解电的性能,熟悉电工操作规程和电工操作工艺的基本规范,学会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为安全、有序、规范的电工技能实训打下基础。主要通过观看电教片、现场参观、教师示范、卷面考试等完成。

1.2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判断,要求学生了解常用元器件的结构与作用,熟悉它们的技术性能与主要参数。掌握常用元器件好坏的判断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等完成。

2.优化实训内容

电工实训的目的是训练中级维修电工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奠定基础。因此,内容上不仅要考虑基础性、应用性和知识性。而且还要考虑趣味性。为了适应这种教学要求.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用电与电工基本操作规程、常用电工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焊接训练及简单电子线路的制作。笔者选用防盗报警电路做实训内容,它不仅含有常用电子元件、典型电子线路环节,而且可以做到声光兼备。对提高学生电子元件的识别、判断、电子线路的制作、调试与故障处理能力均有好处。另外,防盗报警电路种类繁多,性能优劣明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分析能力大有益处。

为体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教学,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实训方式。即总体抓面。对于统一安排的实训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面"达到实训要求;局部抓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实训内容,使"块"有所深化;个别抓点,对特别拔尖的学生实施专项培养,使"点"进一步提高。在实训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尽力让学生先分析、判断,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导或与学生一起处理,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典型的故障,可当众处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坚持规范管理

电工实训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安全性强。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后第一次专业技能训练,因此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针对电工实训教学操作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等情况,可采用标号管理,即对每位实训学生的元件、仪器仪表等进行编号,明确使用职责。这样可防止人为损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社会安全文明生产的需要。为提高学生对电子或电气线路故障的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有序查找和处理。首先,通过理论讲解,熟悉线路工作原理,了解某一元件、某一段线路易出现的故障及什么样的故障可能在哪一元件、哪一段线路中出现,这是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故障处理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排除;有时教师也可有意设置故障,让学生分析处理,以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线路板安装元器件多、工艺要求高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化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严格考评措施

实训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专项动手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依据。正确评定实训成绩是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定总成绩:一是出勤率,占10%,二是实训表现,占30%,三是实训测试,占50%,四是实训报告,占10%。出满勤是完成实训任务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实训报告是整个实训过程的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实训表现主要反映学生平时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同组人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实训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的能力。实训测试一般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考题,主要包括实训方案的确定、元件的选取、仪器与仪表的选用、线路的安装与测试、操作规程与工艺、故障的分析与处理等。例如:在电气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电路设计和调试中,要求学生在一小时内根据原理图画出安装接线图,完成器件固定与线路安装、通电试车与故障处理等任务,并有一定的工艺要求。通过严格的考评,不仅能比较公平、公正地评定实训成绩,而且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彦鹂:电工电子实训课的教学与实践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B12期.

[2] 张迎辉:现代电工技术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6期.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电类 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企业一线员工的摇篮,需要从加强专业建设入手,促进专业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操作水平,以此提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好专业建设工作,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更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注入活力。现结合我校机电类专业建设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职学校就应该根据其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据当地行业和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由相关的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进行机电类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近一年来,我校的机电类专业通过当地企业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在本地区走访了企业三十多家,发放调查问卷近三千份,结合企业的实际撰写了调研报告,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多次修改及论证,逐步形成了我校机电专业“双任双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统领本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实施性计划,同时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训练要求写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改革。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进行认真分析。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逐步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双任双进、校企共建”模式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分析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以产品、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单”,全面开展项目“任务单”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任务单”运用于教学实践,再把这些“任务单”汇编成校本教材或精品课程。目前,我校机电专业已经编写校本教材4本,校级以上精品课程2门,同时还开发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由我校承担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落产教结合教育网”建设项目已成功上线,网站收集了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名师课堂实录等教学视频、课件、技能等级工考核题库及教学案例等,为中职学校的机电类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供参考,也为本专业教师之间建立教学经验、课程改革、专业技能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专业的课程改革。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双任双进”制度。所谓“双任”就是企业派管理人员兼任学校行政职务,参与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校派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兼任企业管理职务,参与经营谋划、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企业技师或专业技术人员进学校担任老师,把专业知识带进课堂,用技能实践经验指导实训,学校老师进企业担任技师,把先进理念带进车间,用专业知识指导生产。企业给学校输送血液,使学校从企业吸取营养,既弥补了专业教师的不足,又促成了学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更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其次,中职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我校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紧紧依托四大工程――“双任双进工程”、“青蓝工程”、“培训工程”、“名师工程”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围绕加快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从实际出发,在建设期间内把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学校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到国内外的相关行业、企业或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或专职培训,规定每人每学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目前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同时还在企业聘请了相关专家及技术能手担任学生赴企业实习的指导教师,逐步构建一支稳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团队。

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逐步构建“双任双进、校企共建”模式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依据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重点建设好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对本专业实习设备的投入。自从机电技术应用品牌专业建设以来先后投入了三千多万元,扩建了八个主体功能的机电专业实习室,重建了两个机电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努力做好“引企入校”的工作,先后建起了“前厂后校”的企业化生产车间两个,使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总面积达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并实行多元办学,在“示范、辐射、合作”的办学方针指引下,与本地区思源电气、九鼎新材、万达轴承、昌集团等8家地方知名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培养、企业培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大力实施产教研结合,逐步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提升我校机电类专业师生的综合技能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技能培训,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教育部文件,2010(11)

第7篇

关键词: 联合办学 岗位素质标准 机电工程技能 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第8篇

一、机电企业用工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本人因教学工作需要先后到过安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叉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LG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了解毕业生情况。其间对以上各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平台、用工需求信息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现将企业劳动力状况的共性分析如下:

(一)企业用工需求状况

机电企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实行二班倒工作制,流水线工作,劳动特点为强度小、密度大。毕业生在企业实习三至六个月后,以正式项岗操作视为“转正”。由于员工流动和企业生产扩大等原因,企业对机电类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技能操作型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

(二)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通过调查访问,我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关于人文素质:企业认为:员工的人文素质远比其他素质更为重要,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具有善于与他人相处的团队协作能力;2.关于专业技能素质:企业认为:中职机电类毕业生基本能胜任机电生产岗位的工作,要求员工具备灵活的思脑和手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关于实践经验:对新员工的原有经验要求不高,新工人在师傅的帮带下2—3个月能独立工作即可。

(三)毕业生就业的待遇

新员工在实习期月薪大约600—800元,转正后为月计件薪资,约为1200—1800元不等,员工工龄按照工作服务年限。每半年30元递增。逢技术等级提升、职业岗位晋升,其待遇随之提高。企业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伤残、生育、商业意外等保险,有的企业员工连续工龄达到一定年限还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等待遇。除此之外,员工还享受福利性食堂伙食补贴(工作每日补贴5元/天);夜班津贴(晚班员工伙食补贴6元/天);加班工资各企业均有具体规定。

(四)企业岗前培训

企业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以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理念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员工在新岗位上,师傅一对一传帮带,车间技术部门逐项考核。各项考核合格者即能独立上岗,实习期满未通过考核者,企业不再录用。

(五)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比较难适应企业各规章制度;2.工作前几个月磨合期内思想波动较大,情绪很不稳定;3.眼高手低,自己做不好,又看不上本岗位的工作。

二、由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企业生产部门需要的,靠的住的栋梁之才,我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职业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发挥一个人的智慧、夺取成功的动力,是成力的阶梯。因此我们为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1.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教室、实训室等室内外场所,统筹布置图文并茂的职业名人名言,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成为“职业人”的观念;2.请老毕业生回母校做报告,讲述自己在职场打拼的成功经历;3.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兴趣,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职校学生的转变;4.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巩固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5.举办技能比赛和资格证考试培训,强化学生技能水准,激励学生争当技术能手,增强职业信心。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其专业产生兴趣时,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当他们深知技能的积累能提升人生的价值时,便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使单一的生产劳动成为生活的重要经历。

(二)改进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办学机制,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为就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营造“校园与工厂零距离”的教学环境,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室。合理分配办学经费,加大机电实训设施的建设投资。从专业角度出发,改变现有教室和实训室单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学资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实训教学的功能,把单一的理论教学环境改造成具有多媒体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完善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功能。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育,可以按照专业实践过程设计教学手段,在教室展开工作场景,把模拟的工作岗位搬进专业教育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生产实作的氛围,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2.建设教师与工程师为一体的“双师”培训体系。具备设计和指导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手段能力的教师,其自身应有向学生“授之与渔”的技能。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制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在假期或教学任务空隙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劳动。通过实践活动,吸收新技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研活动,打造出“含金量”较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级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训,参加专业教研活动,通过学术交流,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为使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校内实训场所应模拟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建立,设立插件、焊接、调试、检验等诸多实训岗位,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学生在学校参加实训,模拟生产管理机制,要求身着工装,在生产工艺文件指导下进行操作。这些手段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活动体验到现场工人的工作,学会如何做好一名工人,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其实的岗位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强化职业指导,为学生融入职业生涯搭建“匹配性接口”和发展平台。

4.建立产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中职学校要延伸职业教育的内涵,就应面向企业抓好三件事:第一,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实训场所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第二,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第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建设校办工厂,为职业教育注入强劲的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是影响人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品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热忱服务,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劳动、生活,一步一步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要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寓教于乐。

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