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2 05:0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德育渗透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挖掘教材渗透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总之,德育渗透要挖掘教材,循序渐进。
二、设置情景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情景,渗入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美,为学生设置思维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地理美感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领悟祖国地理环境的美,思想方法的美,文字与图形结合的美,地理语言与地理图形简捷的美等。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衣着要整洁,语言要规范,举止要端庄,板书要工整,安排要合理等,这些都能给学生以情境美的感受。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亲身体验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实践中多彩的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自我教育。因为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如,学生通过学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后,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就会体验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上,自然就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四、通过比较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辽阔的国土、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但同时,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采用“算帐法”通过比较进行德育渗透。因为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因此,通过比较,采用“算账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效果就好得多。比如,我国“人口多资源少”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然就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会更好。
五、联系实际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教师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六、开展活动渗透
地理教师要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召开有关地理的主题班会,进行旅游观光,时事地理报告会,参观访问、观看有关的影视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活动展览、地理墙报、校刊物、地理教具、地理标本等,在这些活动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素质结构完善的“教师导游”来指导和讲解。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运用地理实证材料开展地理德育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活动3:联系教材素材 “沙特拖用南极冰山解决淡水危机设想”,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课前利用微信群小组交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学生探究该设想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引导学生分析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运送冰山路线,又可以巩固洋流分布规律知识。通过该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因地制宜,开源节流。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科学态度
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根据地理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近些年来它不仅仅是讲授地理环境问题以及全世界各地的相关地理常识,而是更多的注重了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我们课本涉及的内容已经不仅是宇宙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科学问题,更多的开始涉及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包括水利建设,南水北调,防风固沙,西电东送,同时也包括我国许多顶尖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原子能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等等,都是被我们引入课本当中的重要材料,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以外,还应该阅读这些材料,更好的树立和培养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阅读这些书本上的材料,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和地理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铺垫,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的伟大技术,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在具体的国情当中渗透一些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进而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并且属于文科的范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地理综合性的特点,清楚的看到地理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近些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素质培养,对于学生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可谓是提高到一个高度。我们在引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教材,为学生灌输唯物主义思想,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辩证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渗入一些地理国情的时候,实际上这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在讲授《我国的自然资源特点》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我国的资源种类比较多,资源数量也比较大,可以堪称是“资源大国”。但是同时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并且近些年来对于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比较欠妥,管理也不善,这就导致了资源不断的减少,甚至出现了匮乏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我国资源危机的产生。通过这一现象的阐述,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我国的国情现状,就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我国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面对资源优势我们要更加合理的去开发和利用并且加以适当的保护和正确的管理,而对于我们资源方面的劣势,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尽可能的改变和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感荣幸的事情,足以证明我们祖国是一个繁荣,和谐,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就在我们感叹祖国伟大的时候也必须辩证的看到在我国还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想平衡的状况,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们在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只有真正的意识到德育素材在我们地理课本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努力。通过这些国情的渗透和课本教材的衔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做的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通过乡土教材的引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地理课程的安排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全世界的地理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宇宙航天问题等等,而是已经走到我们的身边,着眼于我们身边的小事,从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反映出许多的地理问题。这些小的事情和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实,这对于初中的地理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乡土教材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最根本的家乡开始,做到热爱家乡、感恩家乡、感受家乡的伟大,树立为家乡建设不断努力的思想,这就是树立学生德育精神和品质的根本。例如奇瑞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全国文明的企业,它更是芜湖人民的象征,是芜湖人民的骄傲,这一事例就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形成对家乡产业的热爱和支持,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乡土之情的同时迸发爱国热情。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的重视起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更是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和教育,而地理课本教材当中就有许多的德育素材值得我们挖掘和思考。我们应该通过课本当中的这些教学事例和相关的背景资料阅读,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对于问题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四、总结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31-01
当今,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的德就涉及到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勇于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我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体规划,合理安排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思想状况,对德育有个总体构思和安排,以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初中和高中各年级都要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安排。初中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一般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概括总结的,因此教学中可重点进行科学态度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多联系到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这些内容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教材侧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和物理规律的推导,可以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涉及尖端科学技术,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有关最新成就及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以激发他们为祖国顽强学习的精神。当然,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要兼顾进行。
其次,哪些德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参观访问、课外实验、专题讲座、物理晚会中进行,也应有统筹规划。但大型讲座,参观等活动的安排,要少而精,注重实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时,既要明确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明确德育目标。在检查教学效果时,不但要检查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也要检查德育目标落实情况。
二、紧扣教材,有机渗透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关键是渗透到当中,这中间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我们不主张“穿靴戴帽”式教育,也不同意认为讲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在讲授时,可集中时间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但大部分章节,思想教育因素并不明显,而融汇在对知识的分析之中。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有时可以“引而不发”,即把思想教育融于知识传授中,不一定出现思想教育的名词术语。如在讲授全反射时,临界角是光路发生质变的关节点,渗透着量变质变观点。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为止。如在讲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时,可以说明电势差只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条件,而且自然地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科学性,渗透的内容要正确,符合的观点,采用的材料和数据要准确。同时,切忌牵强附会。
三、多种渠道,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进行德育的很好阵地。精心组织这些活动,就能做到知识教育和德育双丰收。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注意优化德育环境。在介绍某些内容时,可利用图表、挂图、教学电影,有时也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校内外结合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出物理板报,搞物理晚会,举办小型演讲会,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四、加强评价,正确导向
目前,对物理教学中认知领域的测量和评价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测量和评价研究较少。我们认为学科德育系统也有德育目标、过程和评价。学科德育的评价,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又是实现德育目标情况的反馈。
物理教学中德育的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制定德育的目标,实施的方法。一目标的检验和测试等。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德育目标可制定为: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名著《墨子》中有关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学者在二千多年前,已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了较正确的认识;结合练习题,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建桥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3、道德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伽俐略事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关键词:历史;德育;教学;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美德,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深挖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民族自信心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多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些内容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动力源泉。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感受英雄烈士的民族气概,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从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超越自我的故事,很多历史人物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历史教师要挖掘合适的材料,巧妙展开课堂教学,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图说》的教学,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总结一段话,巧妙地完成学生的情感升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完成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面对困难不放弃的执著,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总结性的陈述,恰到好处地激励了学生的意志,促使情感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人们凭借历史材料,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历史不仅是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教学,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感受历史氛围,形成历史意识,学会生存和生活。多媒体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图文并茂,形象逼真,色彩生动,全方位地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的教学,用多媒体演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领土的动态路线,展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故事,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电影片段,把战争的经过直观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了解到八国联军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从历史的悲剧中,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渗透德育
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再现性,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渗透德育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初中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注意把现实问题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学习习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探究历史,感悟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通古贯今。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搜索生活中的衣、食、住等习俗,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款式趋于新颖多样,有着强烈的个性需求,饮食越来越注重健康科学,家居追求浪漫温馨,补充优化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在亲历中可获得体验,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认识自己、自然和社会,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形成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祁成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