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产业论文

体育产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1 02:1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产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产业论文

第1篇

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项活动,最初是为了锻炼身体,随着商业活动的出现,进而形成了体育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体育产业是指经营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部门,这一概念逐渐发展,目前,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主体并进行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产业的内容包括结构内容与环境内容,其中结构内容还分为外部与内部,如: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体育需求、体育贸易结构等产业;环境内容有社会体育、体育科技与体育市场等要素。

二、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与时代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方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体育产业缺少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自主品牌,制约着其发展,影响着其创新。现阶段,体育产业自主品牌较为欠缺,开发程度不足,仅有的CBA体育产业,作为核心的竞争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际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国内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职业赛事的水平偏低,体育产业未能营造发展的氛围,缺乏必要的规范与有效的管理,从而其综合竞争力较弱,最终体育产业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不具备规模性。

2、传播平台欠缺。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的平台欠缺,平台资源有限制约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效融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依靠必要的媒体才能促进其发展,提高其影响力,体育产业要通过媒体传播,才能让人了解其内容,一旦其传播存在限制,将影响其实效性。目前,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等相关资源的不足,未能对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影响了体育产业的传播,其传播的平台资源有限。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质的平台少,制约着其影响力的发挥,让社会公众不能对体育产业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从而体育产业的品牌未能得到推广,严重制约着二者融合的步伐。

3、人才匮乏。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不懂文化知识或不懂体育内容,专业的体育与文化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等严重匮乏,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才作为融合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有效利用,才能为发展提高保证,为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指导其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同时,随着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其研究人员较为欠缺,缺乏理论依据。

(二)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实现产业创新。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产业创新,通过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创新能够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二者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体育产业的创新,使其具有多样性、娱乐性与创新性。体育产业可以创新其产品,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文化的需求,并通过丰富的、多样的内容使其更具娱乐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项目逐渐增多,不断创新的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如:滑雪、瑜伽等,诸多的体育项目内容,不仅缓解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同时带动了体育用品的发展与创新,随之体育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保证二者的高效融合,为二者融合奠定坚持的基础。

2、构建合作平台。

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二者融合发展需要广阔的平台。文化产业的平台相对强大,要通过合作为体育产业提供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让体育产业逐渐步入主流的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体育自主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并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运动项目,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利用其发展的平台,进行宣传,逐渐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可以在诸多项目开展合作,打造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丰富。

3、健全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政策,实现其协调发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高效性,进而达到协调发展、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与良性竞争。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建设,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调动二者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与发展。

4、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时期,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二者融合发展的需求。随着产业的逐渐完善,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效率、高标准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对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逐渐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培养出相应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与创新人才等[3]。

三、总结

第2篇

1.1体育产业人才知识面狭窄,体育产业市场封闭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体育圈内外的资源,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范围内的细分行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都是综合性的,既懂体育、又有其他领域专业背景的跨界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但现在,这类人才也是国内市场最缺乏的,懂体育的人不具备其他领域的专业素养,其他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又不懂体育的情况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长期封闭,人才总是会自动流向最有活力、最开放的产业领域,但长期以来体育产业在中国却是最不市场化的一大产业。尽管国家层面已经给予体育产业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但长期封闭的中国体育产业距离市场需要的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在身处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领先国内其他地区一步。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作为国内第一家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间足球协会,其所创建的“粤超”联赛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均证明了以市场经济主导的体育产业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但是,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会长刘孝五也指出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的成立对于广东省足球协会来说却是一大威胁,体育主管部门把控着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比如裁判,因为任何一项赛事的举办都不能没有裁判,只需省足协的一个号令,可能就不会有裁判来‘粤超’联赛执法,当然省足协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但他们要想让我们‘死掉’,确实有很多办法。除了裁判之外,绝大多数的大型体育场馆以及中国最顶尖的高水平运动员等资源也基本掌握在体育部门手中,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虽然被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但举办体育赛事若没有体育部门的参与和配合,仅靠企业依然是寸步难行。“圈内的人走不出去,圈外的人进不来。”体育圈子如此封闭,可想而知跨界人才的流动几乎是一潭死水。此外,圈子里的人手头上牢牢把握着资源,却没有跳出体育圈子去做事的思维,体育主管部门这种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思维,目前还没有迅速改变的迹象,这也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身处互联网时代却一直没有真正获得过互联网经济的红利,而很多其他产业都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自动流向中国体育产业的前提是体育产业的真正市场化,因此,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市场的社会化发展,使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一致,从而更多的吸收可以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1.2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脱节

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拥有体育类高校最多的国家,但尴尬的是,这么多体育类高校却还没有向社会输送足够的体育人才。国内大学毕业生,学的与用的脱节,国外大学毕业生,虽然体育产业的专业素养过硬,却又存在国外体育产业与国内体育产业差异巨大的问题,依然很难学以致用。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来看,体育类高校或专业在体育产业人材培养上尚未应时代而变,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依然是国内体育类高校或体育产业培养人才的主体,但在体育人才培养上,我国的体育教育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及体育实践教育。

2.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2.1注重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开放体育产业市场

体育产业管理领域和服务范围的宽泛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人才市场定位的全面性,也就是说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体育人才知识面的拓宽,并要求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改变体育产业市场长期封闭的状态,注重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人才向体育产业的流动,强调相关学科的交叉,使形成的专业口径拓宽。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在专业体系的构造上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二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注重体育人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体育能力与素质的双重培养。

2.2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奥运经济体育产业中国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1.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很乐观。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推出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组建了大量的职业俱乐部。然而,球市不旺,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差,与发达国家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还相差很远。据统计,美国每天有5家健身中心开业,全国参加健身活动的体育人口高达60%以上。而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收入微乎其微,许多俱乐部入不敷出,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2.外资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全球体育用品企业产值前10名全部进入中国,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都已进入我国市场。迄今为止,这些公司几乎占领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回报丰厚。面对奥运这块大蛋糕,如果国内企业再不迅速抢占市场,外资很快就会全面占有,无疑会给初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3.中国体育产业的机遇。除了奥运会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体育企业还面临着以下机遇: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体育运动意识越来越强,健康投资、体育消费将越来越多;二是出于崇尚体育明星的心理,人们愿意花钱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三是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缓解体育需求增长与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体育纳入第三产业,并已用产业政策的杠杆,吸收社会资金,引导个人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互动

1.加速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盛会,承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即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管理为手段,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操作要求举办国政府、组织和企业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从而为我国体育真正走市场化道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市场运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无疑为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运作得当,2008年奥运会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更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火车头。3.“奥运泡沫”问题需要体育产业化来解决。奥运会4年才一次,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很少几次的利用,大量场馆的闲置,占用了大批资金,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经营不好,将给举办国、举办城市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要处理好应对大型活动与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以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奥运经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体育产业化,通过战略规划周密实施,既要避免奥运经济过热,防止出现“奥运泡沫”,也应通过先期预防和后期预防,把“低谷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实现体育产业与奥运经济双赢的对策

1.制定体育产业化和奥运经济发展战略。奥运周期一般为12年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奥运前期、当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战略包括场馆建设、服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赞助商的选择等前期筹备工作。另外,还包括制定适宜的奥运市场开发战略。奥运市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这个市场如何开发、包装、销售应尽早做准备,多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模式和运营机制,并与我国的体育产业化战略相结合;当期战略在奥运会召开的前后几年,主要涉及与比赛有关的事宜,包括体育器械、体育设备的选购、比赛的组织、门票彩票的销售、电视转播权及广告的销售、奥运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等,应尽可能按照市场化模式来运作;后期战略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内,应充分发挥奥运会这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价值,在奥运会结束后的1年~2年里可充分借助奥运余温来吸引国内外旅客旅游、观光和度假。

2.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经费的来源是“行政拨款型”,这无疑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将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让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

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国际影响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很快,但真正属于国际品牌的却寥寥无几。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

加强人才培养。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法律,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很不成熟,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要想使我们的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市场意识。搞好奥运营销中国体育产业一定要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我们已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应通过奥运会的举办,系统总结我国体育营销方面的经验,继往开来。

总之,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相得益彰,互为推动,互为促进,那么,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就应把两种战略放在一起考虑,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玉超李红卫: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学刊,2002.9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产业化 发展现状

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为国家扩大就业人口、获取巨额收入(年产值已达上千亿美元)发挥了作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理论研究、产业立法、产业开发及市场运作等诸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此,有必要对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和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再作探讨,抓住我国体育产业处于起飞阶段的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1 体育产业化的涵义

1.1 体育产业的概念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体育产业的概念理解基本有三种观点,即鲍明晓、张岩等提出的体育事业说;韩丹、鲍明晓等认为的体育企业集合说;杨年松、丛湖平、陈少宇等提出的体育服务业说。另外,韩国、日本、美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产业经营者则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使各种形态的体育产品(包括实物形态与非实物形态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的部门。目前对各种观点的争论比较激烈,有相互质疑甚至否定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任何一种观点的评说,不应简单地判断它的正确与否,而需结合提出这种观点的作者界定时所处的时代(或视角)来分析,并且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同时结合体育产业的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进行,才有利于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1.2 体育产业化的再认识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一定条件下或历史时期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或成果的非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转变,对自身规模组织目标调整改造,实现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部门或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改革体育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由事业型、公益性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体育产业的分类

体育产业的分类是根据体育产业的性质和范围来定论的。范围不同,对产业的概念理解相应存在很大差距,划分体育产业的标准就不同。国外体育产业主要从营销学的角度进行划分,体育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外围产业。而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将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赵芳认为体育产业分为体育核心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两类。她认为体办产业(即体育部门为创收和补助体育事业发展而开展的生产主体产业以外)的某些内容与体育相关产业类有所重复,所以将体育相关产业类和与体育有关的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两类归为一类。卢元镇根据体育产品类型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设施业、体育运动饮料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包括竞赛表演业、健身活动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空间服务业、体育会展业和体育养殖业);按照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分为体育健身业和体育娱乐业;按照经营、集资方式分为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节目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育产业的这种划分,都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任步攀等学者认为,从体育运动市场开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个视角,对体育产业可以进行动态量性划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辅助产业。这种划分是根据体育相关资源和体育产业结构内部规律进行的,为体育产业有重点、分先后、有步骤和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等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值得学者们探讨和借鉴。

从2003年国家统计局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2005年文化管理部门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更快更宽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分类可能还有更多的观点,值得今后不断探讨。

3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3.1 规模大、产值高

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门类非常广,像美国体育产业的门类达到19个之多。所以该国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 786亿美元,这一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37%,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成为四大产业之一(石油、汽车、钢铁和体育产业)。这些国家体育产业国民产值一般占到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行业站位挤入前20名。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地位越来越高。

3.2 产业遵循“消费决定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是一个复合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他们强调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从政府到体育企业都非常重视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消费领域。

3.3 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意大利以“足球产业”为主,法国和韩国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日本和德国以体育用品业为主,瑞士则结合自身的情况重点发展登山、滑雪等体育旅游业。

3.4 解决就业,带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 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亿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按照 2003年的统计,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为87.6万个,相当于整个英国化工和人造纤维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煤矿、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

由以上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是自由经济,产品和劳务的产值是按用途种类直接在其账户上反映,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部门经济,由此产生了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究竟是指体育部门,还是指体育行业,还是指体育需求,还有待研究。

4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对策

4.1 需要研究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和发展包括体育在内的其它事业。如果影响了经济、产业和事业的发展,这种划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国体育产业属于劳务的第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时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协调的思维方法,从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出发。

第5篇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和商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大众普遍认为文化应该是超越功利、远离商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20世纪40年代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中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为以后“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和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文化层层裹挟,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文化、科技的互动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商业化日益加剧,同时商业对于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兴起的第一股势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2.9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约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63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1.29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17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面临着经济萎靡等不利大环境,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产业衍生出的一支具有多元性、复合型和互动性的特殊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活力的基础上把建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欧洲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过戏法、舞蹈等形式吸引顾客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商品销售方式。里程碑式的事件有以下两点:1952年荷兰的马都拉夫妇为纪念儿子在海牙建立的“马德罗丹小人国”,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建立的迪斯尼游乐园被视为现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先驱。中国最早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宋城”(1979),80年代中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文化的独特性、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服务的完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90年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出现了建设热潮,无锡三国城、北京世纪公园、苏州乐园等相继建立。21世纪初始芜湖方特乐园、常州恐龙园等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技术先进、集教育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以上成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背后是众多文化主题公园的黯然神伤。近年来各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多是劳民伤财,既没有烘托出主题,也没有拉动经济,更没有振兴文化。中国现存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处于盈利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放眼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研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缘起和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盲目趋同。

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的精神坐标,如何树立鲜明、独特的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约瑟夫•派恩等在定义优秀的主题创意时,认为有五大标准即:诱惑力、魄力、体验互动、景点布局深化、空间时间感受。相比而言,我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上机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鬼斧神宫”主题;②中西景观主题;③民俗风情主题;④野生动物主题;⑤机械旅游主题;⑥海洋世界主题。很多文化主题公园的兴建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调研,在主题选择上盲目与重复,很多都是对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模仿、复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了本地游客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外地游客无法感受到文化异质。在主题选择上的盲目趋同,严重违背了约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题创意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2.品牌建设观念滞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号、名称、术语、标志和图案,或者他们之间的组合所形成的,用来识别企业或者产品供给消费群体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发生大火,烧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还有品牌,它还会兴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的潜在核心资源。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其品牌建设与传播更为重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赖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关系和沟通。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理应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纵观国内的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建设,观念较为落后,无视营销学专家对品牌的定义及构建路径,即使在品牌宣传的资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效果,游客对于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衍生的相关品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3.营销方式单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预测到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纵观当前各行业的发展,不论是星巴克咖啡的口味体验还是移动互联的游戏体验都验证了上述预测。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时代》中指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记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休闲产品,更应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而与游客的互动更是文化主题公园内在生命力的体现。迈克•格劳迪对互动性的认知做如下解释:“如果能够让受众或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关注互动就是关注营销,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是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的文化主题公园管理者,忽视了产品和顾客的互动,忽视了顾客对产品的体验,本质上是放弃了在深度营销中推介系列衍生产品,拓展知名度,赢得美誉度。

三、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设的途径

1.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认同的产物。”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源于文化异质性所产生的文化竞争。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固然依赖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文化主题公园是由“文化、创意、科技”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主题公园应该突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中国深圳市三大文化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其从不同角度体现文化特色:锦绣中华尽显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雅致;民俗文化村生动表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之窗则勾画出西方文明的特色。中国地域广袤,民族特色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只有深度挖掘这些特色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备受大家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2.打造品牌形象。

纵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打造品牌形象势在必行。企业的品牌形象———这种存在于消费者心理感知中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迪斯尼乐园品牌建设的成功在于,每一个分园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品牌形象,每一个游乐项目又都与特定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从而在游客游玩过程中潜在影响其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当前,文化主题公园要凸显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应该及时创造适合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动态评估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价值,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对评估结果加以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完善品牌形象。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实过程管理:在文化、主题、科技互动的过程中,包装产品,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创新营销组合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服务与营销专家阿拉斯塔•莫里森在《旅游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要在4P理论基础上,把有关顾客参与的口碑营销和在促销中采用更多的感性驱动做为新的营销手段。创新性的营销组合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游客的体验贯穿在与文化主题公园接触的所有环节,体验式营销的突出特点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游客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丹麦的乐高公园,一个用320万块积木建成的小人王国,内部设有专门的游客体验工房,在工房中游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设计的改造,仅体验工房的设计就使得乐高公园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理论和实践都在提醒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营销组合的选择上,要综合运用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景观游览型文化主题公园,要充分发挥事件营销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量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效果这一优势。游乐型文化主题公园则要与活动营销进行有机结合,强调游客的参与互动。口碑营销则由于其针对性强、发掘潜在游客的成功率高等优势适宜作为各类文化主题公园的营销手段。现阶段,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只有在构筑合理营销组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新营销手段,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发展 区域差异

一、引言

从整体上来说,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还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工业化进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不一,且这种发展差距逐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出拉大的趋势,最终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就成为当前我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人力资源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且逐渐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增加,而劳动力质量和劳动力数量是劳动力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增长对于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三大地域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其中,西部省市区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长了0.26倍,其增长幅度最大;东部省份的劳动力增长了0.11倍,中部增长了0.07倍,而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直辖市的劳动力增长幅度最小,为0.01倍。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虽然大大增长,但是其质量并不高,且生产力较低,再加上第二产业不发达,农业份额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第三产业就成为劳动力集中的目标。但是,东西之间第三产业的差距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数量的差距,而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二)资本因素分析

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初期,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处于初期阶段,而其受物质资本的制约影响较大。因此,区域资本投入量与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具有密切联系,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本投入量造成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2001~200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的人均总投入额是中西部人均额的两倍,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也明显的偏向于东部,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出现区域差异。

(三)技术因素分析

在经济增长中,技术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提升上。据相关数据推算,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上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占50%~70%,中国目前仅占30%。由此可见,不同的区域,其技术进步情况不同,因而产生了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问题。

(四)其他因素分析

除了人力资源、资本以及技术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造成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例如,经济结构因素、区域政策制度因素、自然资源因素以及城市化因素等。不同的区域,其政策制度、经济结构、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化程度是不同的,因为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

三、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区域差异问题的建议

(一)针对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要不断提高其劳动力的质量

由于人力资源在第三产业以及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所以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对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人力资源中,劳动力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劳动力数量相比,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能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针对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本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首先,从教育入手,大力支持本区域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基础;其次,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优秀人才,并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从而留住人才,并将其工作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本区域劳动力的质量,进而促进本区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引导外资,促进区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资的进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结构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具有投资少且见效快的优势,因此外资流向大多都会偏向第二产业,而在第三产业中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小。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泡沫成分的膨胀,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所以,针对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其在今后的外资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科研服务、教育事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的投资,减少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另外,还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流入,促进这些地区资本的积累,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针对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区,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优惠政策

由于第三产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国家要给予其相应的政策优惠,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得以平衡,并实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帮助。另外,基于地方的财力,要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地方性的财税政策,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的地区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例如,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该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有关旅游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该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有关交通运输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促进该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对第三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调整与优化,有效解决其区域差异问题。

四、结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给予了第三产业较大的关注,并提出了有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经济的迅猛提升。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明显,对区域产业结构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探究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并寻找其解决对策就成为当前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萍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孙希瑞,汪京强,郑向敏.入境旅游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02-2011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第7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29-02

前言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够长,体育产业起步较低,规模较小,体育产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产业”一词在我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85年国务院对《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发批准,进而划归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在1992年的时候,国务院的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颁布,也清晰地规定了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而1995年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提出,更是以文件的形式阐述了体育产业的概念,且明确了国内体育产业不仅要跟当前体育运动特点相适应,牵涉到的体育项目应当具备合理的结构、齐全的类别,以及规范地进行发展,使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跟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进而为群众更好地进行服务,以及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在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逐步地形成了体育产业,其包括体育娱乐服务和体育健身以及规模较大的体育竞技商业化系统等,涵盖体育中介服务和职业联赛等齐全类别的第三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数量比较小、起步晚、起点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依旧比较小,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依旧面临不少需要处理的问题。下面笔者在分析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形成了较多类别的体育产业群。归根结底,体育产业属于一种经济活动,要么说是一种体育经济活动,其要跟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符合,也就是体育产品应当跟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符合,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营销等,都类似于其他的经济活动,需要具备层次性、齐全类比、合理结构的系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基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引导作用之下,由结构上而言,国内体育产业比较合理的布局业已形成,也具备比较全的类别,逐渐地完善了重复发展低端、产品单一、作坊式生产的不足之处,大致包括体育咨询和中介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产品和加工、体育运动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商业化市场、体育品牌营销等。

2.实现了较为理想的体育产业效益。尽管国内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比较小的比重,可是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效益。国内业已变成当前世界最大的制造体育用品的基地,只是福建省就具备4 000多家制造体育用品的企业,实现了300亿元的年产值。在持续增加数量和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国内的自主品牌逐步地走向全世界,像是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些自主的品牌,像是红双喜、安踏、李宁等。作为一种新健身休闲方式的体育旅游日益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已经具备体育旅游60 000万余家的关于体育旅游企业。四川省立足于水资源,对登山和漂流项目进行了开发;华北和东北立足于冰雪产业,逐步地发展体育休闲经济活动;青海省通过青海湖举办自行车比赛,有效地统一了体育休闲和旅游;宁夏对国内有关的沙漠体育项目进行了开发;内蒙古以大草原作为出发点,对传统的蒙古比赛项目进行了开发,像是那达慕节、体育表演、赛马等。总之,全国各地在持续发展体育产业类别的过程中,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及推动体育产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3.体育产业发展中渗透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因为社会越来越需要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体育产业吸引了很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所以这持续地扩大了民营体育产品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尤其是沿海区域,以福建和浙江作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职业乒乓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企业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从2004年起,恒大集团涉足了很多的体育项目,投资的额度也越来越大。高尔夫和保龄球等高端体育休闲产业的投资逐年增多;各个地区有效地体现广告效应的作用,诚邀企业对大型的体育表演与竞技活动赞助;以社会资金作为主导的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旅游、体育有关广告等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二、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存在低端发展与重复建设的现象。近些年来,各个区域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导致一味地发展高端体育产业,例如被叫作贵族运动的高尔夫运动,地方政府为了发展高尔夫体育产业,不兼顾实际的经济现状、地理条件等,一味地建设大面积的高尔夫场地。并且,一些高尔夫场地由于商业操作模式不完善,常常被用作其他用途,这使很多的土地资源和资金浪费。保龄球运动也面临如此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的保龄球道有2 000多条,一些球馆由于缺少充足的客源而关门。尽管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客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是近些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未曾结合自身的实际资源实施规划,一味地发展有悖于区域实际情况的体育休闲产业,如一个区域滑雪热兴起,其他的地方就盲目地模仿,这就导致比较多的低端体育项目的出现,并且服务水平也比较低,因而难以确保客源与实现经济效益。

2.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够均衡。因为国内沿海区域较早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比较繁荣,所以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而类似于其他的经济活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沿海区域发展迅速和发展良好的态势,例如针对国内体育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来讲,福建省就具备至少4 000家的企业,这显著地优于其他的省市。并且,针对其他的体育服务项目来讲,不管是服务的质量还是数量,沿海区域体育产业呈现出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一系列的差距不会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尤其是针对体育产品制造业来讲,沿海区域的发展质量与速度跟内地正在逐步地拉开距离。近些年以恚国内以奥运经济项目作为核心,开展市场化操作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因为项目间存在不同之处,尤其是存在观赏性与参与性的不同之处,导致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冷门项目。开发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较稚嫩,无论是经济的规模和数量,还是经济效益,都难以媲美上述的项目。

3.体育产业的制度和规划不够健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体育产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比较高的软件以及硬件条件。然而,国内发展体育产业一味地注重资金的价值和意义,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针对一部分较大风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也缺少有关的准入制度,未曾结合不同的项目分级管理企业的资质与开发能力。这样一来,导致企业的混乱局面出现,这不利于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其中,国内体育产业低端发展和重复建设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一致性的规划缺少,地方未曾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条件科学地规划和发展优势体育项目。

三、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制定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产业的体育产业具备通常的经济活动的共同特点,然而也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对参与的企业具备相应的要求,因此针对大型体育竞技商业化运行、高危体育产业来讲,需要执行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先是划分体育产业为一些类别,根据各种产业项目,制定一致性的企业准入指标,具体地要求企I的管理,推动体育产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2.企业的参与应当与经济活动的规律相适应。体育产业产品在流通、销售、生产等方面应当跟其他的经济产品相同,即坚持市场的规律以及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体育产业应当立足于体育市场的发展,持续地健全体育产业市场机制,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跟西方发展国家相比,国内体育产业滞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体育产业专业管理人才缺少、素质水平低、缺少有关的管理经验等。为此,国内需要培养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不可以仅仅将体育产业专业设置在体育院校,应当将体育产业专业设置在一部分综合性的大学经济专业当中去,以及提高招生的质量,进而确保相关人才的质量。

4.注重扶持和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尽管国内也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可是其在社会经济当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小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常忽视,要么只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为此,地方与国家应当颁布和实施大量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像是实施税收优惠、通过社会资金开发体育产业。

5.科学地布局体育产业。国内体育产业主要是在沿海发展,内地的发展速度比较慢。近些年以来,在沿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下,地方与国家应当以此为契机,向内地发达区域引导企业进行发展,从而使布局的体育产业优化。地方政府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条件,注重优势体育项目的发展。

结语

相比较于其他的经济活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制定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企业的参与应当跟经济活动的规律相适应、注重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注重扶持和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科学地布局体育产业等。

参考文献:

[1] 马春林.我国中部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1,(2).

[2] 李跃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

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产业化”由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重从59.85%下降到54.37%,其中农村学校下降到52.63%。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小学从59.85%下降到51.92%;初中从56.44%下降到49.44%;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不尽合理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县、乡政府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的投入,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而且一些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现实的社会运行之中了。

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从居民的消费比例看,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0%。中国青年报社几年前做过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不足10%,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另外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1.2万美元的低限计算,至少每年在教育上以3亿美元的增率在流出。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为0.4%,本科生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段教育为34%,初中段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2020年要达到本科生10%,专科生20%,高中段65—70%,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没有通过教育产业化增加教育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在这些公办教育机构中沉淀着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增加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其次,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教育异军突起,至1999年底,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民办小学1806所,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民办职业中学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和技术学校1036所,民办高等学校20所,分别占相应学校比例的13.2%、0.28%、2.1%、6.9%、12.6%和1.9%,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另外各类培训机构21309所,年培训量达600万人次。大大地满足了社会的受教育需求。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教育产业化有充分的依据,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解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现实中某些条件离教育产业化相距甚远,如果操之过急,可能欲速不达。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1、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既然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那么教育产业化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自身目的的全面实现。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机制,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只有当政府具备很大的监控能力以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里的公平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即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只要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教育条件改善,我们都可以视为公平程度的提高。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公平,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视为不公平增加,那么,在微观层次上教育产业化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但是,追根究底,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所致。要做到完全的、高水平的公平,那只能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政府有能力为任何一个人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完全平等的优良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实的选择。

2、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自身属性与特点,对各类教育进行组织与管理。

首先,就初等普通教育而言,虽然初等教育的投资可以由社会、私人承担,并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但考虑到初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国民教育,其发展往往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并制约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比较平等的接受初等教育,以保证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原则上讲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初等教育这一国民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而不能由私人和市场来自发地决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发挥社会和个人对初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以便扩大社会对整个教育投资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