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5 09:05: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育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育学

第1篇

关键词:语文学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9-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现代学习方式迅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其充分阐释、深刻解读,也在实践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和建构,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学案导学正是现代教育在不断探索前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剂良方,用以医治现今那些“满堂灌”“一言堂”的病态课堂。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是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行为,与“灌输式”教学相对。它试图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自学,扩大自主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形式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平时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针对新授课,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常用的的教学模式。

1.第一种:

教研组明确各专题学案主备人,各位教师参照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解读,实施二次备课;在课前教师分发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加以批改后,教师依据反馈情况再次备课;课上学生自主质疑,提出在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学生之间交流展示,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遴选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出知识要点;学生通过知识再现、能力综合、实践运用等练习,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适应的教学内容也很广泛,一般的新授课都可以采用。

2.第二种:

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学案,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针对学案中呈现的主问题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交流展示,对比归纳,并适时适度精讲点拨,获取结论;通过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合关于解题技巧、能力方面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例如诗歌鉴赏中某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3.第三种:

课前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讨学案;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师生共同探讨出的重难点、关键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点;以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制定方面与前三种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使得学生能更宏观、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太繁难,以学生易理解、好把握为宜。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调控全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在高年级使用。

三、学案导学课堂实践对比研究

为深入研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笔者着手开展了对比班级教学实验工作。在编制了《鸿门宴》的教学案之后,笔者在两个班采取了对比教学:一班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二班以学案引领课堂,教师只作精讲点拨。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一周后,我对这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测试,内容均为《鸿门宴》中的相关知识点,满分100分。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平均分来看,以教师教授式教学为主的一班为77.6分,以学案导学为主的二班为81.58分;从优分率来看,一班最高分91分,且只有1位同学九十分以上,二班最高分95分,九十分以上有5位同学;从低分情况来看,一班有3位同学不及格,二班有1位。测试结果表明,总体来讲,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效果。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深度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与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我们的新授课上,师生一人一份学案,从学习目标到学习重点难点,从问题探究到典型案例,从课堂检测到课后延伸,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提前展示给学生,这多少让学生失去一点探求新知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知识储备丰厚,能及时捕捉课堂上随时生成的亮点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地加以引导启发,深入探究,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和深度。

2.练习与教学的错位。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注重练习,课前预习设计大量基础性习题,课堂则以讲授习题为主,再辅以迁移延伸性练习。这种课堂教学将每节新授课都演变成了习题讲授课,应试的功利性强,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多少好处。而且经常性的习题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倦无聊,享受不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2篇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个人情操陶冶的基础教学项目,在学生价值引导及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更加密切,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与实施,而陶行知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先导,其生活教育理念与思想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拔高。新时期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分析与贯彻显得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与阐述

陶行知作为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而陶行知先生本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贯彻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坚持三大原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质上是三大教育原理的体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上。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教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难度大,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教学影响深远持久。生活教育理念就是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现实语文材料的接触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并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语文教学不断凸显其社会性功效,总结说来,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以生活为教育目的,以生活为教育过程。教育的对象、环境、最终目的都要围绕生活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模拟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觉感受,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敏感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品位生活。

二、生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一)教学目标生活指向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生活教育理论规定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因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可以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氛围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弱化语文系统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可以以新颖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形式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语文知识,侧重于课堂纪律,侧重于应试考试成绩,抹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小学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引导有误,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阴影。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相悖,长期开展下去造成小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教学尴尬。因此生活教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生活化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目标与生活的紧密融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体验中积淀起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自我道德水准的提升与改进。

(二)教学情境生活模拟化,增强语文学习生动与趣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语文教育。这也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语文来源于生活要求我们在开展语文教育时,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育时必须做好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为小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再现教学场景,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此外,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的回忆”与“生活的模拟”自然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知识背后是生活现象与生活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察,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生活现象、生活场景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传统课堂氛围的积极改造,用更加生动与趣味的语文教育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中情境模拟的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体音视频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例如在学习《月光曲》时,可以搜集《月光曲》的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美妙旋律的基础上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与把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营造月光下的静谧唯美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课堂学习与生活中月光之美相结合,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对文学的把握。强趣味性与生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三)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化,加深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直接关系着语文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必须主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布置与设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指导意义则是使得教学内容富于生活气息,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语文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以情感的体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低年级学生价值引导的关键作用,加上低年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与性格气质的可塑性等特点,语文情感教学任重而道远。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做好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主要依靠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突破既有局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背景,从自然人文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内容的素材。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报刊、影视、电视、网络广播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与辩论会等都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渠道。这些贴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对现有的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知识产生既有的熟悉感,更容易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到位,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既定的语文教学知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教育,其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双重提高的背后是语文情感体验的升华。例如陶行知先生给母亲买的手表需要修理,他为了增强学生对求知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情感体验与把握,带领学生观察修表的全过程,生活案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素材。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可以选择有火烧云的天气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观看火烧云,边观看边记录,对比萧红的描写,从而获取对火烧云变化多姿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教学开展生活实践化,增强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性。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课上内容,语文教育更应该延伸至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基础教学阶段,那么实践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有效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堂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他所遵循的理念是打开学校这个“鸟笼”,让学生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让学生自由地感受实际生活和实践,可以说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另一意义体现。要想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必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积极性。通过课堂的字音、字形、词语、写作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善于发掘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为指导组织小学生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活动的参与丰富语文学习,并养成自觉综合性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文章后,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各种事迹与事件,在完成课堂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小学生对钱学森事迹的了解与把握开展“学习名人,走近伟人”的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与伟人,讲讲喜欢名人或伟人的理由等,可以是班级演讲会,也可以是班级辩论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把握更多的名人事迹,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视野并增强对伟人的品行认可。小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比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有效果的多,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再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养爬山虎或者其他植物,小学生在呵护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地发现植物的点滴变化,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植物的变化用文字及图片记录下来,利用集体作文课的时候进行点评分析,小学生在亲自参与植物种植及呵护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纯追求语文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对实践教学过分忽略将导致语文教学的不平衡性,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用生活实践贯穿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其部分教学理论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当属其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的精髓,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在阐述生活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及教学开展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活化的尝试,明确了该理论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岳婷婷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德育,2010,12:32-33.

[3]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8:51.

第4篇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情感的审美欲望

文章不是无情物。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生动形象,文情并茂,选材范围涉及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人物、当代英雄、童年趣事等等。它们无不包含着作家们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正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启示我们,教材的情感因素并不都是外现在文字表面,而是玉陷石间、珠匿鱼腹,只有经过用心深思,才能心领神达。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愿学、爱学。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那么,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哪些情感因素呢?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感悟

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教学情境的设立,一个逼真的、合乎文本描述环境的教学环境的设立,将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作者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唤醒学生心中真实的情感共鸣,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达到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融合,能激发学生饱满的情感和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有效地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文讲授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文章的主题,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期让学生能够触景生情,融入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增加多媒体教学元素,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在语文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多媒体元素,给学生创设情境,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图片、声音、视频,通过这些多媒体设备,使静止的书页转化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情境。语文教育就是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因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创设情景,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例如:教师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采用多媒体,将开过大典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盛况亲身体会,在看过这样的盛况之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身临其境,爱国情感被完全激发。又如在教学《草原》课文时,我们可以预先收集大草原的美景素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这些素材最好是选取一些获奖作品,本身也充满着自身的情感。通过向学生播放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对草原有直观的体验,对草原乃至大自然产生情感,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作者的感情很容易产生共鸣。

四、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为学生的情感教育埋下伏笔

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关系 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05-01

1 小学语文教育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学科对小学语文授课老师文学素养方面的要求更上了一个层面,譬如:教材的编撰、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等方面。人们也渐渐开始更加关注小学语文授课老师是否具备文学素养相关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学语文教材将大量的儿童文学类作品编撰其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大量的篇幅,致使文学类元素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不如忽视的地位。通过对不同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统计,可以说明文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以下仅列举对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系列教材的统计结果。将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材编撰的统计结果如下:一年级上册共12篇,占本册教材的69%;一年级下册总计27篇,占本册教材的78%;二年级上册总计22篇,占全部课程的56%;二年级下共15篇,占全部课程的49%;三年级上册共24篇,占整体教材的73%;三年级下册总计20篇,占整体教材的68%。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所占比例增大必然导致人们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化素养要求也随之提高。其次,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也同样制约着语文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更是体现其内在的人文内涵,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渗透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肤浅练习。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一种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其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力。致力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精神、情感。使其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素养世界。这就更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适合青少年儿童心智发展的儿童文学素养更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再次,小学老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学生,抱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世界,也同样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2 国内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弊端

第一,我国现有国情制约。受我国人口多,地域宽广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有国情制约。我国仍然持续着硬试选拨人才这样不够完善全面的录取人才的教育体制。由于短时间内教育体制不会出现明显改革,导致绝大多数家长开始长远打算,“学习从娃娃抓起”的思想一时风起云涌。这就诱发了一些偏执的学习方式,家长盲目的对孩子进行着各种科学早教智力开发,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大多仅限于孩子的智商方面的开发,往往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加忽略了文学素养对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只是成为了孩子课余消磨时间的读物,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和品德教育的工具已经名存实亡。一些自以为是的儿童文学作者更是认为抓住了文学作品消费者的教育心理,将科学早教等一系列内容穿插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希望借此可以获利,这种毫无审美价值可言的文学作品不但愚弄了读者,而且也使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更会使其自食恶果。

第二,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普及。现今高科技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逐渐取代纸质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高科技传媒的便捷性和生动性更易于青少年儿童接受使用,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导致纸质文学类作品被逐渐舍弃,随之同样舍弃了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网络和电视毅然成为了学生课外活动中首选项目,经统计课外活动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观看电视节目和上网来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然而许多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的作品却成为了学生们望而却步的怪物。

第三,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由于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出现偏差,心理上愈发成熟和挑剔。儿童性早熟事件仍未平息,儿童人数只增不减,诱发年龄段也在提前。现今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取向较以往时代同龄人更加广泛,喜好及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也有不同,他们更喜爱网络小说、世界名著、时尚杂志、空间微博上的分享,其内容涉及到叛逆、粗俗、暴力、黄色、消极的生活态度等。互相攀比、非主流、狂热追星、追逐潮流已成为他们时代的标志,儿童文学的影响力对此却只能望尘莫及。

3 儿童文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出现,现今儿童已将高科技传媒作为接受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与纸制式传媒相比优势在于将故事场景和发展过程通过多种媒介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孩子面前。对于孩子来说电视中的动漫节目永远是他们的最爱,有的甚至为之痴狂。有眼光的投资者将目光投放到儿童动漫动画市场。将已经塑造好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网络、电视等高科技传媒手段使其广泛传播,紧紧抓住儿童的眼球,再对卡通动漫书籍进行出版,同时生产与卡通动漫相配套的游戏、玩具、学习文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成功的在儿童文学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必须以正确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种现象会导致文学的量变与质变,使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看法,但在本质上来说是单一的、不确切的。我们应尊重并有效利用高科技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革,纸质文字的传播无论是速度还是范围上都无法和高科技的传媒相比拟。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触度远低于卡通动漫、游戏玩具的原因。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之后,更能深入人心。譬如1972年出版的优秀儿童作品《闪闪红星》,曾一度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版本,进而家喻户晓。文学作品没有经过这么多种的改编,又怎么能让人如此记忆深刻,念念不忘呢?因此,我认为将儿童文学与高科技传媒体手段有效整合是儿童文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备受关注,如何使两者有效的融合也是当今众多教育学者一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儿童文学进行改编整合是使文学元素继续进入我国百万青少年儿童视野的重要途径,卡通漫画自然而然成了最佳选择。将这种整合形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文学元素以最快捷、最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合到青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陶冶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我们探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语文;高职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杨 柳(1981—),女,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99)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代高职学生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国历来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大凡有识之士都表示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作为高职学校,关心青年,教育学生,仅仅依靠政治课、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教育,班主任教师的苦口婆心是完全不够的,培养一代青年,关心学生成长,期待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恰恰应当从宏观着眼,不仅要重视建设校园文化,而且要办出高职学校特色。笔者以为其基本内容的构筑应当包括:文化思想的正确导向、文化观念的建立和明确,文化环境的构造和净化、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二、高职语文人文性教学与校园文化

(一)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长期以来, 受语文学科性质单一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成为升学的工具, 学生忽视了母语的文化特性, 对母语缺乏感情。作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更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逐渐走向边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高职教育的功利性。首先是职业教育的泛技能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其次是高职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语文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学科一样受到技能培训导向压力的困扰, 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少, 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很少, 浅尝辄止, 无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无法接触到文化的精髓, 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高职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现代学校的发展活力不仅依赖于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好的校园文化能产生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 让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 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如果校园文化中充满着刻苦奋斗、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 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表现为爱学、好学、乐学, 教师也表现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些也会给语文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二)高职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要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教育观。以人为本, 要牢固确立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地位, 主张教师以学生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 在教育目标和目的上力求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精神生活。语文课程的人文营养应该能够使青年学生茁壮成长, 不应将其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知识、技术或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上, 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批判力。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尽最大努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自己的素养, 展示自己的人格, 展示个性语言的魅力,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热爱本民族文化。

二要建立人文陶冶的高职语文教学观。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不能只看考试成绩, 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综合素质的高低, 是由教学过程决定的,因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从教育内容看,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完全服从于考试, 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的内容一般是不教的,只教那些可能要考的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往往“教不得法”,缺乏学生的主动、直接参与,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老师给的结论,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 学生也要转变观念,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要转变观念。教师转变观念, 就是要从考虑如何教好, 转变到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学生转变观念, 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问题, 要主动地学习, 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的结论。领导转变观念, 就是要改变旧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 制订符合素质教育特点的新考评方法和评价标准, 用新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拓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新课程

语文具有社会性, 语文教师要学会打破课堂的局限, 根据自己的特长,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积极开拓出一些新的课程,如书法、作文、诵读与演讲、人物评传或影视评论等, 或侧重于情感熏陶, 或侧重于健康, 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丰富内涵是由千万个读者赋予的。既然作品的生命在于其内涵的丰富多样,文学教育如果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会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文学教育必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个性化解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作品的无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方面的探索, 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人文气息, 并以此为基础, 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使我们的人文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科技文明越发展,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也会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履行这个使命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时代在发展,“语文学科”也应该应和着时代的节奏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格和精神也同步发展。不要让经济吃掉我们的人格和精神,而是要让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去指引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对学生开展基础性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展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学科研究与技能操作并举的人才。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的上述使命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语文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传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科目,是集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师范性教育科目。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开展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是理论界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本文由收集整理术学院教育的特点

1、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特色是显著的。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重心。

2、坚持“职业性”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中心”,即注重职业性,应用型,适应度。这一培养模式关注学科的市场需求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开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3、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市场需求而定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与内容选择是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的。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较大差别。科目的开设唯有遵循市场需求和配置,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保障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教师即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向。

5、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 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6、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学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等,企业则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等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一线工人的经验介绍和实地培训加深学生的课堂所学,并做好接受毕业学生来企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特点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1、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设本专业课程,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是师范类教育学科,针对各级学校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社会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学科教学时,要针对当地或者一定区域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度及侧重面,结合地区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生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一并重视。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中小

转贴于

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针对语文学科急需的教师素养,教师技能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综合出一套适合市场及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的教育计划,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开展更能够针对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2、在注重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语文教育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树立文学创作意识的学科,语文教育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习得并掌握语文学科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无生上课等,做到让学生理论实践“双达标”。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项目。这些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成为合格劳动者,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项目,学校需要通过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让学生走向社会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尽早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文学教育 中专学生教育 文学教育策略

我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语文教育是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求,语文文学教育更是日趋得到发展到需要更多的文学教育知识。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需求迅速增加,语文文学教育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文学教育对策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是改善学生写作质量、文学教育发展不可代替的[1]。现代化的语文文学教育非常适用于当代中专学生教育的要求,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语文文学教育的理念中处在最先考虑文学教育对语文使用的影响。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的现状

在国家现实教学中中专文学教育主要是在语文教育中,与此同时评估中专文学教育的现状里教师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规律的教学方法。在中专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教授最基本的语言语语法规则、语言技巧、运用方法,而且语言教师在汉语文化熏陶、语言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教学生中专文学教育内容,来自多个地区的大部分学生所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定地道存在着一定的文学受教育差异。因此看文学教育在中专语文教育中比例明显不足,中专学生教育的比例中含量是比较少。事实上在教学中真正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来教是很少见到的,有点的还把语文科课换成专业的技术学习课。教学材料中文学作品不是比较课程,只是为了方便当作记叙文来教的形式是常可见到的。还有文学作品作品的讲解与训练几乎没有了文学性[2]。中专学生的文学教育中写作教学=训练几乎不存在了, 被应用文写作训练所取代或者直接取消。中专文学教育学生的文学写作缺少系统的指导和组织教学,更有少量的文学欣赏语文课有点改成其他课程或者是实用的文学教育来代替,中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教育的中专教育含量逐渐减少。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应加强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比例,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最终提升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发展策略与作用

2.1、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师应重视文学教育式的构建要具有针对性借鉴一般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要结合具体的文学教学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来具体的思考教学模式,其目标不仅是给中专学生教育文学语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系统的语文文学教育教学模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构建教学模式理论的更高程度,并且语言文学教学实施者和文学教学管理者有先进的教学观念[3]。语文教师在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计算机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文学知识传播给学生,为学生创建更多有利语言学习环境。

中专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技术知识和文学教育的公平对待,知道获取文学教育的知识影响职业教育本身技术的教育。相反文学教育培养还会让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提高,对中专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作用是独特的铺垫。中专文学教育开设文学选修课通过开设选修课能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合理,中专文学选修课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不需要局限在文学原理还可加入当代诗歌鉴赏和影视艺术欣赏等等其他延伸的文学表达形式。让中专生多读文学名著从根本上提高素质,电视是大量普及的综合艺术、知识形式直观生动形象、生动地给人知识,文学学习需要智慧和经验, 陶冶人的情感加以深动的形象表现文学艺术的魅力。

2.2、加强文学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文学教育的方法有文教育专家的研究。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是必须的教育方式,因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文学内涵掌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文学教育在中专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内容,为其目标培养应用型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法。例如学校使用的中文学教育多年对学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中文学教育基本内容及其他功能受其性质的影响对学生有其独到的引导作用[4]。

2.3、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方法的文学教育,积极配合开拓第二课堂的组建人学生有机会多一种方式学习。中专学生主要是技术性的综合姓学生,把语文课上文学教育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欣赏目标,文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注重文学 情感。偏重文学教育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让学生有深厚的文学内涵, 现在的中专语文重视文学的形象感染将教材选入了文学作品的欣赏, 作为训练写作文学文章参考。所以专业课程增多把文化基础的语文看的不是那么重要,时间分配上来说文学教育课更是排不上课程表[5]。学生接触文学的内容就少了,所以发展课外课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的形式来重视文学教育。课外教学内容页我们关心的,它是文学知识的另一重要来源,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总结

中专生不仅是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国家未来的技术人才,他们还要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就需要人文素养的基本知识,而语文教学是他们获取这些的最佳途径。文学教育是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所必有的内容,根据当文学授课的形式采取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交给学生文学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文学。教师最大的功劳不是交给学生当堂课的内容而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悟性,文学诗歌、散文、名著等多形式书本知识的引导学生学生文学积累知识。语文中文学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关键,我们始终相信良好的文学教育方法会让我国的文学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期待着我们的文学文化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义英.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李明瑶.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