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课程论文

高中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1 06:34: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课程论文

第1篇

1.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将传统中学化学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彻底摒弃,而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就化学实验而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优化所要演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边演示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基本目标。

1.2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着重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己动手分析进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自己发现情景问题、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整个过程。情景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或者辅助手段,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开阔思路,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化学的基本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化学基本实验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的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养为主要导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够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生活,以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各种有借鉴意义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新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转变后的新教学方式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才能为他们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培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结语

第2篇

1.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主体定位不够准确。

很多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身份地位没有真正的保持一致。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主导作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配合非常的默契,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老师却完全和教学的时候不一样,仍然主宰着课堂,定位存在明显的问题。

2.高中英语课堂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不够明确。

首先很多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并没有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很难将学生内在精神动力激发出来,这样的目标管理虽然不会对英语课堂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长远引导,师生之间没有宏观的共同愿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内在驱动力也比较的缺乏;其次,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对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非常的重视,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根据英语本身的特征来进行教学环节以及情境的创设。

3.纪律管理存在严重的固化情况。

现在很多高中在进行课堂规范制定的时候比较的严密和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差,基本上是重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针对英语课的特点来进行,纪律管理非常的固化。

4.心理环境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很少有班级会针对英语进行文化方面的布置,英语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没有做好心理环境管理。

5.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时候比较的单一。在英语课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简单的将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暴,会打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般都是针对环境、主体进行划分,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一些措施

1.重视高中英语课堂管理问题意识的强化。

若是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课堂管理意识比较的缺乏,便会认为自己的课堂是非常出色的,不能真正的找到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更无法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管理意识的强化,做好调研和思考工作,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氛围,用新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课堂,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

2.从课堂出发进行管理绩效的提升。

(1)对自己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英语课堂中,老师的角色是促进者、激励者、协调者和辅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想,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教学的时候不愿意处于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做好角色定位,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2)对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进行创新。

老师在管理高中英语课堂的时候,首先应该根据英语本身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策略,保证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做好课堂引领和课堂监控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管理机制的连贯性;其次,老师应该根据高中英语的特征进行反应性策略的提出,若是预防性策略的作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老师便有必要将反应性策略应用进去,进行课堂管理;再次,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管理学的应用,这样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英语课堂管理的驾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学生不同管理策略也应该有一定的不同,重视学生兴趣激发以及纪律管理,重视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环境;最后,老师还应该做好反思工作,只有反思工作到位,老师才能够更好的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

(3)进行课堂管理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不应该仅仅通过学习成绩来进行学生英语水平的判断;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长效评价机制的建立,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信心的树立,进行学习态度的调整,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三、结语

第3篇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第4篇

一、建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要实现有效的人文教育,首先要根据教育的形式和特点确立课程教育的目标,将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完善课程教育的内容,并向着既定目标的方向进行课程的深化和扩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高中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安排和讲解,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情感体验课程,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在构建整体教学指引目标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为目标,完善日常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环节。历史是具有人文特色的课程,在历史事件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加入提问等形式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完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当代人行事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引导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讲述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的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

二、提升教学素养,建立完善教学体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完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高效沟通的主要承担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历史教学,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仅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文教育深化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教学的素质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工作内外积累历史知识,并丰富历史文化体系,构建历史事件的时间体系,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路,减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负担。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在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持久的爱国情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历史事件可以提供许多真理性的结论和实践依据,历史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的新闻,为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深化学生的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情感体验。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出现的新型教学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意识。为提高学生对课程改善和创新的兴趣,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渡,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高中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各种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的建设人才。完善人文教育,就要适应这一目标,从具体的体验环节中使学生感受到素养的提升和意识大改善,实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人文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因此,人文教育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的具体实践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交流或情景模拟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行感受课程中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并将道德素质的提升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交流媒介与学生展开广泛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生成;问题调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52

数学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开展的重点学科,但同时也是让许多学生难以承载的一座“大山”。经过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发展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探究教学往往能够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师也更加需要重视如何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以使学生能从该教学模式中最大受益。

一、当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课堂中能发现,由于高中阶段的课程压力大,许多教师都错误地认为过多的课堂问题会打乱预定的教学安排,拖后教学步骤。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忽略了问题引导的重要性。相反,因为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态度,导致课堂时间被毫无意义的问题所覆盖,而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只占据了极少的部分,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被浪费,如何合理有效地促进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生成与调控是许多教师都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改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经常能看见教师站在讲台上边讲课讲到自我陶醉,而学生要么在下边手忙脚乱地做笔记,要么干脆什么都不做,开开心心的睡大觉、玩手机,或者是畏于教师的严威,只能双眼呆滞迷茫地盯着教师和黑板一动也不动。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一直都提倡素质教育,每个人也都把素质教育的口号挂在嘴边,但很少有人能够付出实际行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实际课堂教学之中。更有某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育模式,自己根本无法在普通的教学实践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只能继续传统应试教育的思路,不仅压迫了学生也压迫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当前被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强调了课堂的过程性和学生的成长性,集开放、动态、多元、互动为一体,而学生依然保持了教学的主体地位,该教学形式鼓励教学者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择相搭配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帮助教师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获取更多的学习效果,还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生成与调控也更加值得广大教育者们重视。

三、如何促进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生成与调控

(一)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较之传统单调死板的课堂环境更容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促进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生成、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不仅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自由和享受,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主动探索,坚持给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自由,能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挖掘出个人更多出彩的潜力。为创建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往往才是促进问题生成的重要前提。

(二)合理选择问题

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合理、科学的问题引导,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重视对好问题的发现和收集,为课堂问题教学积累足够的素材,而且教师也能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结合所学课程内容积极进行探索,不仅能拓展数学知识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学习“数列”时,许多教师的提问往往局限于习题之内,只注重教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如提问1、1、1、3、5、9这列数字有什么规律,但这些问题只会让学生愈加认为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毫无关联的,学习数列知识也只能用来做练习题罢了。而在学习“正弦、余弦”等知识内容时,有些教师则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亲自测量某幢高楼或是某棵大树的高度,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是当前被教育界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生成与调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高中阶段的有效发展,然而在现实的高中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正确地引导问题的生成与调控。促进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生成与调控的有效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实际教学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作文;教学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知道,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够扎实,关键是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积累。语言材料需要积累,语言的运用技巧也需要积累,有了这两方面的积累,表达起来才不至于囊中空空,“无米下炊”。如名言名句的积累,因此说,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二、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写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天南海北地去搜索材料了,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三、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学生这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

四、教学生学会观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写作的素材,不少来自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要靠学生去观察。在作文课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双眼随时把那些感人的镜头记录下来,记在自己的读书卡上。这样就可以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学会观察,“钓”出材料。有些学生生活圈子很窄,作文材料一般是从别人的文章中获取的,他们只会“买鱼吃”,不会“钓鱼吃”,即不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新颖的材料来充实文章的内容。针对这些情况,我便利用写作课带学生到野外观察,教给他们“钓鱼”的方法。事先提出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到野外再指定观察对象(景物),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取素材。通过观察练习,学生感觉到自己所看到、听到、想到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材料,他们对作文就不再认为是太神秘了。用野外观察的方法既能解决作文材料的问题,又能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所以这种做法学生是学生很欢迎的。

五、训练学生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