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1 02:34: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据分析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6-0117-06
一、引言
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和弊端屡屡被曝光,饱受诟病。学界就此也有许多研究。少数观点主张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集中在如何改进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总结回顾近年来相关的研究,笔者发现,就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工作本身思考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观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本科阶段教育全程来考虑问题。如朱劲松和陈欣提出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考核,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1]。蒋亦华认为,毕业论文是对我国本科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表现维度[2]。乔瑜和李康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尽量运用启发式、探讨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较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尽可能地在中期测评或者课程考核中较多使用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及早开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研究或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来[3],等等。
笔者一贯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就意味着本科教育质量不高;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当是全面改进本科教学工作[4]。从这个角度讲,多数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相对而言,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是此方面已有研究的一个缺憾。由于缺少数据支持,有关的研究结论还不足以令人十分信服。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研究假设,并设计问卷收集第一手数据,用数据分析来验证相关的假设,支撑研究结论。
二、问卷设计和样本
1.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基于下列研究假设设计:
第一,本科生研究能力低下,难以按规定的标准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工作。
第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或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学生研究能力低下。
第三,包括教学、考试等环节在内的本科教育模式存在问题,不重视研究性、探索式教学与学习,影响到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四,本科阶段缺少学术研究氛围,对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利。
第五,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受学生心态不稳、写作时间不足、学校资源不足和导师指导不利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学校类型等4个问题,作为分类变量使用;第二部分拟了解评价被调查者的研究能力,分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个问题;第三部分旨在调查分析影响研究能力的因素,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也各含4个问题;第四部分设4个问题,由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应届毕业生回答,了解对论文写作条件的评价信息。
第二、三、四部分共40个问题均采用李克特七级累加量表方式提问,被调查者根据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打分。最不符合自己情况的记1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记7分。其中有些问题的提问不完全属于询问主观态度,还包含了行为结果,如“我曾经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或曾尝试投稿”,对此本文也采用了由被调查者评分的方式,原因在于笔者想了解被调查者“做这件事(如)的意向强度”信息。相应地,对这类问题做数据分析时,笔者也不使用绝对的表述方法,而采用“认可”、“倾向于”和“不认可”这样的表述。其中,本文将得6分或7分的结果判定为“认可”或“倾向于”某种说法或结论,而将得1分或2分判定为“不认可”某种说法或结论。即:“认可”、“倾向于”等同于得高分,“不认可”等同于得低分。
40个问题中有24个为正向问题,16个为反向问题,在数据录入时做了分数转换调整。
分数汇总后,研究能力各维度和合计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研究能力越高、信心越足;影响因素各维度和合计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或全部维度对研究能力的正向影响越强。由于量表的7级计分方法在分析表述时不够方便,为此,本文分析时将量表的7级制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
问卷初稿曾做过小规模试验性调查,经过分析和修订后用于正式调查。
2.样本
本次调查采取派调查员到有关高校校园或自习室,随机发放并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涉及辽宁省的8所高校,其中包括1所985院校,1所211院校,6所普通高校,共发放并收回问卷1 465份。对收回的问卷做了可靠性分析和筛选,凡校验问题得分结果明显矛盾的问卷均予以剔除,最终保留并用于分析的问卷为1 251份。
该1 251份问卷构成一个样本。基本结构是:
第一,性别结构:女生占53.6%,略多于男生。
第二,专业类别结构:共涵盖了11个专业门类。占被调查者总数比重较大的为经济学(16.1%)、法学(5.4%)、文学(4.1%)、理学(12.5%)、工学(40.3%)和管理学(16.8%)等6个门类,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和医学等5个门类被调查者数量较少。为防止造成分析偏差,在进行专业门类分析时未包括后者。
第三,年级结构:调查表共设了5个年级选项,除正常的1至4年级外,针对个别专业或试验班有5年学制的情况,另设了一个“其他年级”选项。各年级被调查者人数结构为:1年级21.6%、2年级34.6%、3年级32.3%、4年级和其他年级11.5%。
第四,学校类型结构:普通高校、“211”院校、“985”院校(虽亦属“211”院校,但分列)被调查者占总体比重分别为70.3%、14.1%和15.6%。
受条件限制,本次调查所形成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但从高校类型、专业门类等方面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个样本的分析可以大致折射出辽宁高校本科生总体的一般情况。
通过信度分析,笔者认为本次调查的信度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研究能力合计(含20个问题)的α信度系数为0.859,其下各维度(各含4个问题)最高为0.734,最低为0.350;影响因素合计(含16个问题)的α信度系数为0.667,其下各维度(各含4个问题)最高为0.673,最低为0.398。
三、样本数据汇总及描述
1.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2.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3.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
4.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5.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6.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7.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
8.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问题的治理及效果比较
9.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管理探析
10.中日两国大学毕业论文的政策研究——兼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11.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12.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
13.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
14.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15.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16.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17.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
18.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
19.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20.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
21.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22.MTI学位毕业论文调查:现状与对策
23.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24.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
25.“开放式”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体制改革探析
27.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撰写为个案
28.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
29.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30.现代远程教育中毕业论文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31.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2.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
33.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4.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现状与思考
35.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36.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37.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38.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毕业论文的整理与研究
39.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毕业论文新模式探讨
4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价方法
41.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42.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
4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44.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45.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46.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
47.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共享型毕业论文指导学习管理系统的实践与应用
48.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2、开题报告,在前期完成阅读文献之后,就要开始撰写开题报告了开题报告的写法总体就是阐述你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背景,说明理论依据,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路,研究可能地结果,这部分完成了,就相当于完成了30%。
3、试验设计,一般来说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某个研究,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用结果来验证观点,设计要严谨,来保证试验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4、数据分析,在得到试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条理清晰,重视逻辑,分清因果,准确的结论一定要有充分的数据去说明。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习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运用,是高校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平均占有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由于高师院校长久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忽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及当前师范院校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2,3]。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师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成为高师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医学院校;目标驱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8-02
一、背景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的一门学科,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喜爱。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和能力,除了教授学生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之外,还将引导学生如何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建模,如何对模型进行简化和求解。利用实例教学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数据挖掘中的抽象概念、模型、公式等阐述清楚,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诊断、治疗、器官移植、基因研究、图像分析、康复、药物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了解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学院也把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把计算机与医学结合,使得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包括了计算机与医学的知识点。由于该课程原本属于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大多侧重于介绍体系结构、算法原理、效率分析与改进等理论知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比较深,许多知识都超出了本科生的接受范围,此外,教材对相关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说明也比较少,不利于安排实验教学。因此要实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考虑学时多少、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因素,灵活地加以选择安排。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创造性因此被严重扼杀;②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重视,对课程体系的讲解不到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课程之间联系不上,知识衔接不好,对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比较差;③实验与理论脱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理论讲授的算法与实验软件中的算法有很大差距,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比如对于理论上讲授的关联规则算法,实验中使用SQL SERVER 2005中的商务智能工具做实验,学生发现有很多参数与理论上讲授的有很大不同;④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纯粹计算机理论知识接受困难。由于该门课程是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知识,如果学生的其他学科学得不好,就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障碍;⑤教师讲授没有把理论课程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意义,老师没有很好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
对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设计了一套基于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全面引导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学习的过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两个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个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于两个不同的专业,我们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36学时。
1.理论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计划,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我们教材选择韩家炜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为数据挖掘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第二部分:第五、六章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算法和工具;第三部分:第七章是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的实际应用。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方法和应用背景。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掌握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方法,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实现数据挖掘的具体操作。理论学时的安排,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数据仓库(4学时);第三章数据预处理(8学时);第四章数据挖掘发现知识的类型(8学时);第五章数据挖掘中常用算法(12学时);第六章数据挖掘的工具及其应用(8学时);第七章数据挖掘应用实例(8学时)。
2.实验教学。本课程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以及各类数据挖掘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能在认识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依据实际例子,写出解决方案。学生应在实验课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写出解决方案。实验时对实际方案的运行结果应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最终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①理解数据仓库的工作机理及其构建过程;②掌握典型的数据仓库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使用;③理解数据挖掘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流程;④掌握典型数据挖掘工具的使用;⑤掌握几种典型的数据挖掘算法;⑥掌握使用SQL SERVER 2000和SPS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教学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各占50%。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原理是否论述清楚、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符合逻辑,报告字迹是否清楚等方面。
3.课程设计。理论课和实验课接近结束时,我们把最后三周作为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由于本门课程很多算法不容易理解,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医学应用中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比如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老师给定的题目,课程设计有详细的要求,比如题目“数据挖掘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把本门课程相关的算法结合使用,最后给出详细的分析。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更有兴趣。
4.毕业论文。我们把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的下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就做了该门课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对数据挖掘相关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择。毕业论文毕竟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也对他们将来就业起到提前培训的作用。把理论结合实践,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十分重要。
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特征,提出了一套目标驱动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认识这门课程到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实验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我们的考核体系,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现状分析、改革创新方面,其中蒋彦(2008)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正确选题,确定选题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将论文设计与工学结合紧密联系,在论文指导和答辩上体现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杨建芳(2007)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磨合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杨(2006)在毕业设计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的观点;庄美男、林波(2007)对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多专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等;杨载田(2003)提出以学生为本,对其进行创新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选题指导,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特别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题权益,建设一支创新性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实践必要而足够的时间。王占九(2009)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钟振宇、周明荣(2008)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孙小红、徐世举(2009)根据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论文的几点措施:启动时间提前,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高师生认识,加强教师过程指导;有专项经费投入毕业论文工作。赵丽杰、赵丽萍、关晓彤(2007)提出通过对高职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科研和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分析,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研究相对缺乏,特别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分别从评价主体教师和被评价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调查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丰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细分研究。
2.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全面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从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两个利益相关者一教师、学生入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力求了解双方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态度。2012年4月~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有效率为98.7%。同时深入学校在华南、华东、华北和四川地区的实习基地,向正在实习的学生以及已经顺利毕业留在实习基地就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为96.7%。最终用于统计析的有效问卷数量56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2.2 数据分析
2.2.1 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1.1 对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不是很高“不满意”度和“比较不满意”度总体达到67.9%,“中立”项占到25.6%,“一般满意”度占到28.5%,“满意”度选项为0。
2.2.1.2 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的评价总体不是很高“无价值评价”高达48.7%,这是整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要求。
2.2.1.3 对学生论文写作态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评价不是很高“不认真态度”和“比较不认真态度”比率共占到42.8%,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上和精力上不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
2.2.1.4 学生选题的新颖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题缺乏新颖性。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历年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酒店人才的流失、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酒店的薪酬管理制度方面,选题普遍比较宽泛,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细致研究,缺乏新颖性,即使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选题方向,但是感觉学生无法驾驭,论文写作的质量依然不是很理想。
2.2.1.5 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写作的论文与自己的实习工作不相关,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论文写作没有什么兴趣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搜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感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负担。
2.2.1.6 现行的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的教师觉得论文形式需要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改,35%的教师提倡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论文,12%的教师认为论文形式单一、意义不大,5%的教师提出改用其他形式。由此可见,现行的论文写作形式不太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可以结合该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论文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2.1.7 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体系合理性,0.6%的教师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教师作为论文评价的主体定位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维度的取值明显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们也感觉到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亟待改革。
2.2.2 学生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2.1 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也不是很高,52.3%的学生选择“中立”项,“很满意”的情况只有2%,“比较满意”占9.7%,“很不满意”占到8.6%,“比较不满意”占到27.4%,“不满意”维度明显高于“满意”维度。
2.2.2.2 论文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无价值”的占到12.6%,“比较无价值“的占到27.4%,“中立”的占到48.6%,“比较有价值”占到11.4%,“很有价值”为0。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自己论文的应用价值评价不高,这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论文的态度有关系。
2.2.2.3 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不相关,47.4%的学生论文与有实习有一定相关性。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性。
2.2.2.4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希望注重论文价值,减少形式的束缚,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论文形式要求不符合自己的知识层次,26%的学生希望可以尝试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此可见,学生希望实习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希望通过与实习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实习体验完成论文写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把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和有价值的知识记录下来,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5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45.6%的学生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学生对考核体系合理性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两个维度的取值要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学生们也希望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有所改革。
2.2.2.6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资料无法搜集”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6%的学生认为“选题与工作不能有效结合”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些可以通过学生与实习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得到一定的解决。如果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纳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主体中,引导管理者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2.2.2.7 毕业论文写作中各方面能力重要性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他们发现自己在实习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能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来“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写作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内容需要经过论文指导老师的点拨,才可以明确思考角度和逻辑顺序。
3.改革建议
3.1 与企业管理者合作进行考评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可采取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和酒店相关人员组成。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优势,可以增加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酒店相关人员在实践经验上有特长,可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系统,把企业管理者引入论文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际运用价值指标的侧重。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论文的内容修改和论文成果的完稿,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步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学生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一过程有所收获。
3.2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鉴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般实行的“2+1”模式,第三学年全年在实习企业中度过,理论教学基本退出。因此可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献搜集、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基础准备能力。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寻找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与行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确定论文题目,并确定论文成果的写作形式。然后在“学校老师+实习企业管理者”的双导师指导机制下,收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炼出论文的大纲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调整后,开始在行业内部通过与实习管理者、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做中期考核,对学生整个前期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量进行一定考评,并对论文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实训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实习过程继续征求行业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论文成果的修改。期间需要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成果的终稿,接受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定。
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控、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学校毕业论文工作,促使毕业论文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
3.3 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改革现行的毕业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内容与实习工作的结合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在实习的参考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各评价主体都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
其考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的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二是毕业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实践中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成果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三是毕业答辩的评价,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经过—年的实习之后,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这部分主要是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
3.4 注重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通过与各大企业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学校方面可以将往届毕业生的论文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归类,优秀论文成果可以进行电子贮存,共享信息平台系统,供学生查询借鉴,也为教学、科研以及历届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荣誉,还要推荐给期刊杂志争取发表,或选送参加各种评选,或提供给企业等生产机构作为科研参考,既实现了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也能够激励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并不断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另外,校方可以出据书面鉴定,让毕业论文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升学的名片,呼吁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毕业论文质量高的学生,并把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是否推荐免试进一步深造的重要依据。企业方面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把一些学生的优秀毕业成果转化成实践素材,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另外,可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提升员工的思考能力,鼓励员工在信息平台上共享知识成果和实践技能。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特点凸显。根据2002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讨会报告,目前我们收集的数据需求呈指数增长,而数据分析的需求呈二次增长,但统计的专业人才呈线性增长并且目前统计学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邵启满教授“给当今毕业生的建议,就两个字:统计”。我们当前的数理统计课程的教育还处于“非常狭窄的计算机时代前的统计学”,严重滞后于不断发展中的现代统计学。大部分的研究生教科书内容仍然是从统计量到点估计,继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基础知识的呈现及统计方法的推导。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以理论推导为重点,注重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演绎证明,而对于实际应用较多的现代统计方法缺乏介绍,忽视与各种统计软件的结合。因此,我国工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处理手段较为低级,对异常数据缺乏理性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往往在学完数理统计课程后,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推导,但进入科研工作碰到实际数据时,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仍然一筹莫展。这也是促使我们教学理念转换的主要原因,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应以现代统计应用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领会统计思想,还应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根据计算结果作出正确的推断,给出合理的解释。
2教学变革的尝试
由于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普遍对数理统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较多的统计知识呢?我们教学变革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为了避免重复学习,我们对原来本科时已经学习的统计量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这部分内容只简单复习,温故知新,不再细讲。而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中应用较普及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我们补充了生物医学方面的实例,运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运行结果详细讲解。对于教材未介绍的非参数检验和实验设计部分,补充几种常见的统计方法。对于较复杂的多元统计和现代统计学部分,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分组、问题探究、成果汇报、反思和完善几个步骤,完成学习内容。
2.2教学方式的改进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回避复杂的推导、运算和证明,强调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以及统计方法的运用,同时注重和统计软件的结合。统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没有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利于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如果仍然当成数学课程,注重统计理论中定理和公式的推导演算,而缺乏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及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补充了生物医学方面的实例,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他们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为后续PBL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准备。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Matlab软件,而且工科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学一门统计软件(如SPSS、R等)或使用Mat-lab,对所有的实例在软件中实现数据分析。软件输出的是数值或图表,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分析和结论,学生必须结合数据背景知识,应用所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最后给出结论和合理的解释。
2.3考核方案的变革注重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试。考试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促进学习而已。因此,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价,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有自主学习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我们将PBL案例分析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各设置为50%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际数据分析的能力。
3结合PBL教学模式
统计学的飞速发展要求研究生掌握必备的统计基础知识外,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具有不断学习现代统计新知识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等方面已被广泛认同。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软件的学习交叉,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并不轻松。在研究生教班开展PBL教学的有利条件是:①教班人数较少,分组进行问题探索可以实现。②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程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③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但医学工程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在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编程方面具有优势。④教研组在数模竞赛培训和本科毕业设计中积累了一些素材,可以将内容完善成PBL问题。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3.1前期准备推荐一些统计应用的网站和书籍。简单介绍前沿的方法和知识,补充回归、相关、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实验设计等内容,对于随机模拟、MC-MC方法也举例说明。教师将原先积累了一些实例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选题,组成学习小组(每组5-8人),确定分工。我们将多元统计分析和传染病预测的案例编写成4个问题,提前半个月交给学生,等他们分组确定后,分别给予一定指导。
3.2问题探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找文献、学习算法,围绕选定的问题进行准备。通过交流和讨论,将各自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运用这些知识重新分析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附有详细统计算法和计算结果的论文报告交给教师。
3.3成果展示和汇报各组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质疑,开展课堂讨论。教师预先阅读各小组的论文报告,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针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每个小组的报告给予建设性意见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