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9 09:55: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科研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教育科研寓各项活动之中、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的职业生活方式。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4、实验教师能独立撰写实验计划、实验报告和教学案例;5、出一本科研成果集。
(二)工作措施:1、完善《公滨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科研成果。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个人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2、搞好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管理,科
研小组经常监督检查、指导服务,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3、组建科研团队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4、启动实施课题研究责任制、课题研究活动制度,增强领导及实验教师的责任感,形成研究习惯。5、依据“专家引路、骨干带头、全员参加”的培训模式,大力
普及推广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6、继续实施校内科研骨干认定制度,实行校、区、市逐级推荐政策。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传力度。及时与上下级传递最新信息。三、具体安排:
三月: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宣读修改后的科研奖励办法
实验教师确定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开学初交研究计划,学期末交研究总结每学期上交两份课题研究方面的教育案例和六篇教学反思组建科研团队对教师进行科普知识的培训
四月:实验教师隔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五月:聘请专家指导讲座
六月:科研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各级论文的评审申报工作
1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这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2 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中小学教师刚开展教育科研时,水平低一些,理论深度浅一点都很正常。如果要求过高,教师达不到就容易形成失败定势,挫伤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起步阶段应该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反思性的经验研究课题。
所谓“反思性的经验研究”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上加以归纳,从中发现规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成功的地方。随着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应及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级教师侧重于教材研究,二级教师侧重于教法、学法指导研究,一级教师尝试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所谓“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开发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准实验的实践研究,探索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学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为重点,抓重点课题,对他们重点扶植,重点帮助,使他们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学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对全体教师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点”和“面”结合起来,用“点”上的事例带“面”上的发展,用“面”上的发展促“点”上的提高。
4 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将教育科研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只有在“教”中“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只有在“ 研”中“教”,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中“研”和在 “研”中“教”,不仅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同时学校申报科研课题只有以这一“教”“研”观念为依据,教师才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 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5.1 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5.2 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5.3 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5.4 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6 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
学校要完善了一整套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6.1 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
6.2 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
6.3 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
6.4 科研奖励制度,通过层层推选,逐级推荐,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每年还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诸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不断完善培训功能,要改变过去仅限于教育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项目,为教育科研尽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 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存在着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本来少有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政策配套。
一、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优化教育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既有常规性的工作落实,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1.健全教育科研网络
为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体局对各学校的教科室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单独设立教科室,设立专职教科室主任,或至少应由学校中层领导兼任,要明确待遇。县教科室在年终教育科研专项督导中对学校教科室建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量化、赋分、排序。“县教科室———学校(镇街)教科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网络已建设完成,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的良好氛围。
2.做好教育科研规划
理清教育科研思路是保证教育科研科学性规范性的前提。为让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分阶段启动并落实了三小活动(小课题、小案例、小随笔);先后提出“规划、服务、提升”和“以目标引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以项目推进强化过程管理,以打造品牌,提升科研成果档次”的总体格调;与时俱进地制定教育科研规划,对于科学地落实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打造教育科研品牌创造了条件。
3.完善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本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得各项管理必须靠严格的制度。《教科室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条例》《教育科研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县教体局要求各单位依据教科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单位制度并上墙,把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量化评估等直接挂钩,完善的制度使学校的教育科研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4.重视教育科研档案
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重要记录形式,重视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既是规范科研管理的需要,也是提升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县教科室适时研制了档案标签模板,规定了档案内容装订,讲明了分类操作要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序性。随着网络的普及,档案内容逐步电子化,目前,县局正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电子档案的建设,进一步彰显档案在教育科研中的重要价值。
二、构建课题管理体系: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在引导教师开展日常性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操作流程,逐步构筑起科学的课题管理体系。
1.组织开题论证
有效的开题是启动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到位的前提。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和重点课题,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论证、设计,撰写出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并予以印发;组织课题开题观摩,所有新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参加,主要观摩开题的流程,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不同。就《开题应该注意的事项》组织专题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加强过程跟踪
课题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程的落实,通过分层管理、专题报告、面对面指导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协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实行课题月报制度,由课题负责人每月上报一次研究总结和下个月的研究计划。出台《课题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管理的权限、职责和工作目标。加强对教科室主任的指导、培训与责任教育。一系列举措强化了课题的管理力度,有效提升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能力。
3.指导撰写报告
结题报告是系统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鉴定、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抓手。按照课题类型分类选取了规范的研究报告格式,编印成册,供教师学习借鉴;针对逻辑混乱的问题,从如何确立并列的逻辑关系,如何提炼相关内容入手加以指导;针对内容缺乏的问题,从如何展开、系统的表述等方面进行指导。为提高研究质量,在课题立项和开题阶段就要求教师思考结题报告的提纲,这种前置性的要求有利于把握研究重点,进而达成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4.优化鉴定方式
课题鉴定是对研究成果是否到位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师有效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做好结题鉴定是激发教师研究热情,进行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一环。在课题鉴定中,主要采取通讯鉴定、现场鉴定和课题免鉴定等形式。严格成果抄袭检测责任制,启用两个在线抄袭检测程序,一个检测抄袭网页,一个检测抄袭论文,对所有研究报告进行在线检测,确保教师真实研究,独立思考。
三、完善团队建设体系: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在于引领教师快速成长,针对教师成长规律,逐步构建起多层面、多梯队的教育科研团队体系。
1.着力提高教干的科研能力
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局里明确提出,“不抓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搞立项实验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要求教干要把教育科研放到教师的未来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明确规定校长必须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标准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问题研究、蹲点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关注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工作氛围。
2.打造优秀的科研管理团队
教科室主任作为承担科研管理任务的重要人员,其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本单位的管理效果,也影响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研究质量。要求教科室主任敢于在学校中承诺“教师向我看齐”,强化教科室主任自我学习的动力;规定教育科研人员每年阅读的理论书籍不少于30本,阅读杂志不少于1000册,并要求做好笔记和卡片摘录积极撰写反思文章;以外出学习、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作为平台,重点对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砺练。
3.培养骨干专家型团队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科研档次,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的保证。指导和协助各单位从各级优秀教师、能手和新秀中选拔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对教育科研骨干进行登记造册,坚持跟踪指导,在课题研究、方法指导、经验提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组织兼职研究员的聘任工作;开展面对面交流和集中研讨等活动。在良好科研氛围的带动下,一大批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4.注重科研新生力量的培养
青年教师科研热情高,受传统理念约束少,敢于创新和思考,同时工作潜力大,能更好地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学校推荐、座谈了解对那些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年轻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实行面对面跟进式指导,通过读书交流、方法指导、观摩研究和实际参与等方式,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之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教师正在成长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四、构建研究协作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升级,教育科研逐步从最初的单兵作战转向以县域和学校为整体的全面推进,围绕共同体组建、重大课题、主题研究和主导课题等开展区域协作,较好地构建起县域研究协作体系。
1.科研共同体强化区域协作
共性的、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某一所学校某几位教师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整合教育研究力量,加强联系与协作,着手组建科研共同体;按照区域接近、优势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分学段组建科研共同体,实行区域资源和利益共享;对共同体的组建形成、活动方式、评估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科研共同体的启动不但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而且也实现了学校之间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围绕重点课题开展深化研究
抓好重点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引领教育科研方向,而且能够引领学校的特色创建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研室牵头申报的教育学会课题《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落实了过程管理和研究责任,县域所有学校承担了不同类型的子课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构建,该研究成果被评为省十大新课程改革经验。目前,正围绕十大重点课题开展区域协作研究,着力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3.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研究
主导课题是学校依据发展需要确立的带有引导性和指导性的课题,是整合学校研究力量,以学校更好发展、教师更好成长、学生更好成才为主导内容的课题。结合教育形势和学校提出的发展思路帮助每一所学校确立主导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详细的规划,突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导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思考,有共同思考的视角和交流的话题,便于交流和整合。
4.依托主题研究开展协作交流
很多学校围绕一定的主题会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这种在一定主题下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协作成为可能。结合学校确立的主导课题,划分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承担单位,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由学校牵头组建虚拟研究所,通过有效的协作与交流,能够拓展研究的视角,探索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档次和价值。
五、建立成果推介体系:增强成果应用价值
推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育经验不仅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需要,更是教育科研应该承担的一项职责。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深入学校调研,并依托项目推进、教育媒体等做好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逐步构建起教育科研成果推介体系。
1.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总结
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所在。理念跟踪不仅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教师撰写教育反思的质量,在强化教师个人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发挥了依托反思形成教师经验和教育主张的作用,实现了教师更高层面上的成长;在学校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通过调研、与学校领导交流及各级经验的介绍,确立需要提升的办学经验,经过不断的提炼与修改,完成成型经验的推介。
2.利用媒体搭建成果推介平台
推介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途径很多,最为便捷高效的首推媒体推介,除各单位的新闻报道外,重点对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特色进行整合提升。针对教师难以有效区分非法刊物和正刊及投稿地址不准的情况,我局对100余种杂志的详细地址、投稿要求汇编成册,印发给教师,方便教师及时投稿;重视学校经验的发现、规划与培植,推介发表了诸如教师创新评价、七彩学校文化、教育故事进课堂等多项经验。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的力度,而且为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开辟了新的蹊径。
3.依托项目推进实现成果推广
及时总结和推介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习借鉴有效的科研管理方式,是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整体推进教育科研上水平的重要举措。项目推进会,重点以项目形式推介各单位的典型做法。围绕“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学校特色和教师成长”等方面先后召开多次现场会,有效深化了项目特色;围绕教育科研的需要开展主导课题研究、教科研档案管理和主题研究拓展等多项推进。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操作模式,加强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4.协同其他科室做好成果转化
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和制度,教科室在做好本科室成果推介的同时,结合局机关不同科室的管理权限,协同相关科室从行政的角度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加速了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力度。如,县实验小学的双主双序研究成果之一的红蓝评价卡不仅成为全县德育现场会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县内外诸多单位学习的重要成果。协同其他科室开展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价值,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校领导一直关注的课题研究价值究竟在何处的疑惑。
六、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随着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提高和各级立项课题的增多,教科室在课题管理方面逐步优化了技术支撑体系,为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加大专题培训的力度
转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实现自我成长的前提。教科室利用自身理论优势开展专题培训,在常规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现场点题、咨询等方式尝试点菜式培训。针对教师片面的所谓研究无用论,重点从降低研究起点入手,围绕参与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成功途径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等加以阐述。通过画流程图科学分解研究内容。开展感悟一句话反思。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立项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主研究创造了条件。县域普适性的研究氛围已经形成。
2.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科研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课题研究中依然不乏流于形式的现象,为此,我局重点抓好课题研究的前期规划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各级立项课题的时间提前三个月进行安排,抽出时间指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选题,提供制订研究方案所需的专题资料。教师提交方案后,局教科室对每一个课题方案都签发审查意见书,个别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集中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而后教师再次修改研究方案,这种指导,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选题过大过空以及过程设计不清晰的问题。
3.加强科研资料的服务力度
网络的普及尽管为教师的资料查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网络资料不规范和收费等问题,增加了教师筛选资料的难度。为此,教育科研资料库着手筹建,近两年,加大了资料库的充实更新和使用力度,目前已经充实到160多G,囊括460多种正式期刊(26000余册,70万篇正式论文)、50000多册专业书籍和近千个音像资料,这些资料采取专题和系统拷贝的方式无偿提供给学校和教师使用;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需要,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成了容量为46G的WORD版试题库,囊括各科单元训练、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等所有的试题约15万套。资料库的建设保证了教师教学、研究所需要的规范全面科学的资料。
4.搭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运行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科室实行工作月汇报制度,各单位每月初总结上月工作、制定下月工作计划,教科室针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计划,梳理、汇编,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信息的共享。教育科研专用信箱的开通、教育科研群和骨干教师群的组建,加快了教育科研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各种管理要求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1-0088-03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现在和未来生存发展的根基。基于此,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广州市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问卷调查抽取广州市12个区共124所中小学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40份,收回1148份,有效问卷1141份,有效率为92.0%。调查问卷涉及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科研培训、教师科研动机及能力、教育科研难点等五大方面问题。本次调查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
在近三年中,被调查的学校参与课题的平均数为10.59个,其中校级课题为4.52个、区级课题3.16个、市级课题1.86个、省部级课题0.68个、国家级课题0.81个。参与课题且有成果的教师达到59.3%,77.6%的教师认为学校全体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课题研究,20.2%的教师科研成果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由此说明,目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不过,广州市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于课程与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组织管理及学校文化四个方面,以课程与教学为最多,高达69.2%,但对学生学习方面和德育方面研究比较缺乏,这方面立项课题也较少。另外,虽然课题研究参与面比较广,但是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对科研的兴趣不大;不少教师为评职称而做,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缺乏科研的内在动机;而且教师的研究成果大多数还只在校内进行交流,发表过科研成果的教师比例不高。
(二)教师教育科研内在动机不足
在教师的科研动机及其对科研的认识方面,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分别是教师科研动机、教育科研成果是否作为考察教师工作成绩的指标、教育科研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景。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动机是通过科研来改进教学,也有部分教师科研动机是为了职称晋升,把科研当成兴趣的教师比例非常少;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作为考察教师工作成绩比较重要的指标;40%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作用;54.1%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前景发展一般。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对其作用还抱有怀疑态度,并觉得教育科研的发展前景不乐观。
(三)教师难以有效地获取教育科研知识和提高研究能力
问卷在教育科研培训方面设计了6个问题,分别是教师获取教育科研资料的途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教师教育科研知识主要来源、教育科研和方法培训力度、教育科研培训途径、教师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根据调查结果得出:41.5%的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教育科研资料,36.8%的教师通过自己购买书籍和订阅报刊而获得,这反映了学校图书馆建设不健全;教育科研主要方式中,38.3%的教师是独立撰写论文,31.0%的教师与同事合作,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与专家合作进行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知识主要来源于N-N书刊,其次是校内培训,教师与同事之间科研知识方面的交流较少;大部分学校能够定期对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主要是学校请专家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自我培训没有引起重视;教师认为定期外出参观考察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对校本培训和聘请专家培训赞同率不高。
(四)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中困难重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处于前4位的是教学任务重、缺乏专家指导、经费匮乏、不会搞科研。这说明教师并非不想搞科研,而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及经费不足。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汇总,笔者认为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没有精力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第二,科研与教学脱节,让教师失去研究的兴趣。第三,教师科研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有效培训。第四,教师进行科研缺乏经费上的支持。第五,学校缺乏科研方面的规划,制度建设不健全。
(五)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对教育科研问题看法的差异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不同群体的教师在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培训方法、课题研究机会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课题研究兴趣上的不同。所有教师的研究兴趣均侧重于课程教学方面。其中,校长对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师资建设方面的课题关注程度略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课题的兴趣与其他教师相比有明显差异。初级职称的教师比其他职称的教师更加喜爱信息技术方面的课题,而高级职称的教师则相反。另外,高级职称的教师反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课题不感兴趣。
其次,培训方法认同度的不同。大多数校长认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教师则认为定期外出考察为其有效途径。其原因可能是校长考虑经济成本,而教师则期望有更多的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最有效途径中的聘请专家或专职人员支持率较低,他们更倾向于组织校本校训。
再次,科研资料获取途径不同。年龄较大的教师更加倾向于通过自己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来获取教育科研资料,而21-30岁教师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科研资料。
最后,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同。初级职称教师在课题参号情况方面, “参与、有成果”一项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比例偏低,而“从来没有参与过”一项相对于其他职称教师比例偏高,这说明初级职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比较少。
(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对问题看法的差异
小学教师认为,校长对教育科研的态度“很重
视、积极支持”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别学校的教师,而初级中学教师选“口头重视、支持”的比例较高。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初级中学获得“区财政资助”相对于其他类别学校更高,但“市级课题资助”和“学校专项经费”所占比例较少,完全中学获得“区财政资助”所占比例较小,小学获得的“市级课题资助”比例较高,同时小学的“学校专项经费”配套较好。在教师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力度方面,完全中学的定期培训不够,只是偶尔培训,小学在“定期培训”方面比例较高。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培训途径方面,完全中学更加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而小学选择此项的比例较小。在教育科研主要方式方面,小学更倾向于“学校集体组织”。在教育科研知识主要来源上,初级中学教师选择“校内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校,而小学恰好相反。在学校有无专门教育N-N机构设置方面,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没有设置专门机构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学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归纳为:初级中学的领导对课题的兴趣比较小,教师参与课题的面相对校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的范围比较大,领导也非常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初中教师面临着学生升学的压力,教师没有精力去做科研,也放不开手去做;而小学教师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可以放手搞研究,校长也很支持。这也造成了初级中学市立项课题较少的局面,因此获得市级资助相对较少,但由于初级中学大多数由区政府管理,因此可以获取区级财政的支持。
二、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统筹与管理
目前广州市中小学课题省、市、区及校级课题管理处于分散状态,管理平台不能对接,各自为政,这种状况势必造成课题的重复申报,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从管理层面来看,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建立市、区、校三级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加大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督促课题中期考核与结题验收;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全校课题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课题研究计划与远景,确保课题研究不断系统、深入、可持续地滚动式发展。在课题立项之后,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跟进,通过开题、中期评估、结果评价和经费调控,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二)加大对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
广州市中小学市级课题立项来源主要为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 “十一五”规划前三批共立项306项,其中高等学校、中学和小学课题研究经费占经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7.36%、17.36%和12.83%,中小学课题研究经费相对不足。各区对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参差不齐,少数区(县级市)根本没有区级课题立项与资助,造成教育科研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为此,笔者建议市级课题研究经费向中小学倾斜,争取达到研究经费总量的50%;各区(县级市)制订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规划,争取获得区(县级市)教育科研经费支持。
(三)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调查发现,64.4%的教师认为,他们缺乏课题的选题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不会搞科研;38.3%的教师其科研方式只是总结经验独立撰写论文,只有5.4%的教师与专家合作。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困难中,缺乏专家指导排在第二位。但只有16.3%的教师认为,聘请专家或专职研究人员为学校科研辅导员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反映了教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相关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需要专家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又害怕改变自己,缺乏成长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针对教师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于年长的教师,要更多地给予他们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获取信息;对于年轻教师,则要更多地给予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和实践操作。同时,学校要提倡与专家合作进行校本培训,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
(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杜绝科研“浮夸”之风
调查发现,23.9%的教师认为,许多学校现有科研课题脱离教学实际,与改进教学质量关系不大;41.5%的教师认为,多数教师出于评职称考核的需要,拼凑文章;32.6%的教师的科研动机是职称或竞争的需要,只有3.2%的教师的科研动机是出于对科研的兴趣。这说明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内部动机,也说明了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学校“轰轰烈烈开题,热热闹闹结题”,但真正有价值、可操作和可推广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华而不实的包装。因此,教育科研应该解决学校中或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探求教育内在规律的兴趣为动力,以学生和教师成长为目的,以制度为保障,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全面实施课堂观察这一新的听评课模式,努力探索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山门中学教研特色。
2、强化教学教研工作负责制,强化教研组长学科教学、教研与质量报告工作制度,实施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负责制工作,形成质量监控,努力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
3、以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职能。
各教研组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高考学科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把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培优扶中补差为主线,以教学过程监控为动力,深入班级、教师、学生,探索提高升学成绩的科学方法,努力提升单科优良率和及格率,力争各门学科各项比率指标有新突破,特别是会考的通过率和高考的上线率。
4、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强化组内培训制度,组内抓好外出学习后回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水平。
5、各教研组要有计划举办学科传统竞赛项目,为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条件。
6、做好校级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做好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工作,开好课题主持人会议,抓好课题成果提炼与总结工作。
7、落实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教师教研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及时总结各教研组工作特色与成效。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师德培训: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听课评课
4.实践反思
5.课题研究
6. 师徒结对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山门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于在教育科研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以一定的表彰,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推动教育科研科学规范、高效运转。
2.建立健全教研组长负责制,充分教研组长在本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配合教务处,扎实推进“每人一课活动”,引领教师在汲取集体智慧的过程中,生成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的组织协调能力,催生一支优秀教师团队。
4.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讨教育难题,提升科研水平。
5.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郑乃跑 副组长:林乃阐
组员:曾善横、潘盛端、池文贤、易永煌、各教研组长。
6.成立各学科备课组
一、认真组织课题评审立项工作,确保课题研究方向
在学校总课题的设计中,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质量,我们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课题必须具备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支柱条件,确实有助于学校改革与发展,成为动力;二是课题必须科学地体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贯穿校长的办学思路与理念,成为决策;三是课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能够使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成为特色。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质量,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全市基层学校总课题在正式开展研究前,我们都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开题论证会,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答辩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科研兴校”意识。开题论证主要搞好“三个论证”与“三个设计”,即研究目的论证、研究背景论证、研究基础论证;研究目标设计、研究内容设计、研究过程设计,确保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计划的切实可行。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对所有立项课题的开题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督促和检查,促使每个课题都按期开题。
二、完善课题管理办法,规范课题管理过程
为加强和完善课题管理,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方针和基本任务,明确了全市以及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责、科研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工作重点等基本问题。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制度和方案,对全市教育科研课题从选题、申报、评审、立项、阶段检查到鉴定验收等整个工作环节进行了规范。由此,更好地发挥了教育科学研究对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
三、加强课题主持人培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主持人的研究素质高低,决定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因此,必须把提高课题主持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性工作来落实。几年来,我们把课题主持人能力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建立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制度,每年的3月和9月召开培训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总结交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布置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与任务;做好课题负责人培训。培训充分考虑课题研究阶段性特点,坚持课题评审立项前对拟申报“十一五”课题的科研主任进行培训,使其明确图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重点研究范围、课题申报程序以及如何编制课题研究方案等。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管理方法、课题研究资料建设、课题研究步骤、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进行培训。课题结题与鉴定前,对结题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结题鉴定程序等内容进行培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总结经验,采用理论学习与参观交流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了每个阶段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了课题主持人的课题研究意识与研究水平。
四、加大指导检查力度,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对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是课题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每年组织力量对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各基层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各课题单位认真执行研究计划,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为建设精品课题奠定基础,使课题研究在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档案建设、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主要经验和问题等。检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是审查学校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二是检查课题研究过程性、成果性等五大块研究资料;三是听取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四是座谈与反馈。在检查中,坚持自评与督评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以过程管理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检查结束后,我们“图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检查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课题研究及课题管理的好经验、好典型及时进行表扬,对检查中查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五、规范课题结题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实效性
规范课题结题工作是保障课题研究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在抓好科研规划与立项,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落实的同时,也必须组织好课题的结题与鉴定工作。每个课题研究工作结束以后,我们按照省、州科研部门有关科研课题结题鉴定办法,做到“三注重”,规范结题工作,即注重规范的课题结题资料;注重有效的结题方式;注重严格的结题程序。我们聘请相关专家按照省、州、市级课题分层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信与现场、会议相结合、鉴定与推广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结题质量和实效,为以后继续深入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六、注重优秀研究成果推广,充分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一、抓课题,使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键在于选择什么课题,这将决定研究的价值与实际运用效应。为此,学校在指导教师确立课题时,引领教师要围绕教学坚持做到:
第一要让课堂充满激情。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心中有爱,爱是可以穿透任何障碍、融化任何坚冰的力量;第二要让教学充满探索。要求教师要不把问题当问题,要把问题当财富。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提炼,善于总结和提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学历,不在于教龄,不在于水平,而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研究的意识,有没有改革的魄力,有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如果都具备了,那么你离名师、特级教师就不远了。第三要让教育充满思想。为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一是提倡学习,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二是大思考,积极践行思想有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三是大实践,实践出真知。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我们随时随地开展实践与研究,而科学实践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让教师在学习、研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教育心得,让其形成序列的智慧,确立课题及课题研究目标,由此提升教育思想,解释教学现象,提示教育规律,预见教育未来。
二、抓活动,使学校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活动即行动。活动是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的载体,课题或专题研究也只有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得以深化和提高。目前,新课标实验教材正在实验、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与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交互作用,发生“撞击”,教师更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新课程理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教育科研中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为科学,取得的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
对此,学校抓教育科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干”:就是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科研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第二个环节是“想”:这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是科研的关键环节。第三个环节才是“写”:在新课程中遇到的理论或实践应用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目标,方法与策略,写出具体的研究内容,主攻方向和预期取得的教科研研究成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写下来,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第四个环节是“展”:就是展示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至二次的展示,观摩活动,把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学生学习方式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抓方法,使学校教育科研走捷径
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是要在发现以前传统教育行为中不符合现行教育的地方,认识后尽快研究纠正。教师在深入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后,借助理论反复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达到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对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同步;2.教育科研与教师学习理论及经验借鉴同步;3.教育科研与教师自我反思同步;4.教育科研与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同步。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①。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判断教育科研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当然,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一段经典的言论:“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艺术,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在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改过程中,“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引起了相当多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亡[J].人民教育,2007,(6):49-52.
参考文献:
[1]杨占苍.一个教育函数方程式的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