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1 16:39: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读书交流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读书笔记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熟知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时困难重重,孩子们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从小学生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三年级是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因此,当我接手新班级时,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的转折期对孩子们学习写作加以引导,从不知“写什么,怎样写”入手,帮助孩子们分析原因,找出“平时积累的材料太少了”的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指导他们化解这个难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其中“多读书、勤动笔”――写读书笔记就是一条很有效的解决途径。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三年级的学生逐渐养成了勤动手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了天天读、天天记,一边读一边记。天长日久,他们积累的知识、素材丰富了,写作文时素材库中的资源就会源源涌出,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怎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勤动笔,写好、用好读书笔记呢?方法多多,我认为下面几法颇为实用。
一、传授方法,养成读写习惯
古今中外,凡事业上有所创建和有成就的人,读书时无不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反复实践。他们使用的读书方法很多,如书上圈点、书上作批注、摘录好词好句、做卡片、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等。我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经过实践,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下三种。
1.写眉批。写眉批简单、方便,随读随写,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在学生读书时,我示范、引领他们在页眉、页脚、篇末、段尾等空白处随手圈、点、写、划出自己的感想、评价语,批注符号、标记等。我还告诉学生,同志的《实践论》,就是根据他读过的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所写的眉批、旁批归纳写成的;梁启超的《墨经校释》,也是根据他的书头札记整理而成的。因此,学生能积极地在自己的课本上、课外书上,直接圈点批注,边读书、边勾画、边批示、边注解。为了巩固效果,我定期查看,并组织眉批交流会,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二十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不少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读书时依然保持在书上批批注注的习惯。
2.记笔记。记笔记是读书、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记笔记的方法也很多,既可抄录原书,又可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还可在笔记上圈点批注。我给学生讲列宁记笔记的故事,在列宁的私人藏书中,经他作过批注的约有五百本,他写的读书笔记要容纳几个房间。他的《哲学笔记》一书,就综合了他五十多万字的笔记心得。在伟人做法的激励下,学生逐步实践记笔记这一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将阅读中看到的或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古诗词、好的开头和结尾摘录下来。精彩章节和好词好句要熟读多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一个学期下来,每名学生平均拥有3个软皮本的读书笔记,尤其是思路清晰的学生还把笔记分类,如描写景物的、描写动物的、描写人物的等。通过记笔记,学生提高了分析能力;通过与实际情况对照,学生提升了鉴别能力,获得了真知灼见;通过不断积累,学生提高了综合能力。
3.做卡片。我从网上找出姚雪垠制作、积累卡片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了解到姚雪垠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动手积累了几万张卡片,而且卡片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后,也学习制作卡片。动手制作卡片,孩子们非常喜欢。我和孩子们一起做卡片,卡片内容要求:
①在卡片上写上题目,标出类别;
②写清楚作者姓名、书名、页码等;
③抄录精彩内容。
孩子们平常勤记、勤抄,将书中的精华、典故出处等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许多孩子把卡片分成了类别,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孩子们时常拿出卡片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和同学们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制作的卡片很特别,因为他从小喜欢讲故事,所以他制作的卡片都是各类故事,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积累了20多个故事,平均一周一个,而且这20多个故事他个个都会讲,每每班里组织活动他都要上台施展一番。期末我班组织了卡片制作展评,不少学生家长鼎力支持,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评出10名金书卡奖,20名银书卡奖。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写笔记的能动性,效果很好。
二、体验乐趣,提升读写品质
1.快乐读书,开心积累。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就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一学期下来我组织了多次阅读检查、评比,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如“好书伴我行,推荐你我他”、“小记者在行动”、“书签制作大PK”、“我是小小编辑”等。
“好书伴我行”读书心得交流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我利用语文第二课堂进行交流,并将现场活动制成光盘刻录下来,评出优秀读者奖励交流光盘,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读促说,在开开心心的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常翻常看,玩味提升。孩子们积累阅读材料,不能仅限于写满卡片,更重要的在于体会、运用。体会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所以我经常想方设法引领孩子们经常性地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内容讲给同学、朋友、父母、亲戚听,把精彩词、句、段用到作文、贺卡、日记、手机短信中去,把书读活、读实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在活动中砺炼了阅读品质,提升了阅读品位,从而进入了阅读的良性循环状态。
三、评价嘉奖,呵护读写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们常常会在习作中、生活中有所表达。在讲评作文、人际交往时,我常常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样的运用。
1.红笔勾勒,多加赞美。对孩子们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批改作文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优美的评价,尤其是运用恰当的内容,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孩子们在我的赞扬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中,我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文章,展示他们积累并恰当运用的语言。
2.拓展延伸,提炼口语。使用读书笔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倡导孩子们在课外语言实践中积极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如在“每天朝闻报告”会上,在“小记者在行动”会上,在“温塘水的功效”会上,等等,孩子们都用上了好词好句,这些表达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且提议相互倾听、学习。
1 创造积累的环境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有针对性、有目标地阅读,产生阅读动力,提高阅读效果。教师要加大学生阅读宣传,例如介绍优秀文学家的例子,名人传记,还可以引用优秀的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充分全面地阅读。通过多种角度的阅读宣传,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创设读书的氛围,开创“读书角”,让同学们进行班级书的漂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读书的最佳境界,达到竭尽全力读书,守住清贫读书,熬夜追索读书,并创设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实现阅读心境的净化和升华。
2 告别积累误区
教师要教育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塑造优秀的人格,发挥读书的最佳效应。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高品味的书,争做高品位的人。接近优秀的经典的高尚的书,从中获取营养,吸收芳华;远离书的危害,告别污浊的书,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在信息社会中,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学会筛选,学会精收。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注重阅读的互补性,拓宽阅读面,丰富营养,增加阅读积累的种类和角度。
3 阅读积累多元化
3.1 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感受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内涵,四读高效运用,让课堂充满朗朗的阅读情味,让阅读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朗读多了就会促进理解,教师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读书很重要,不仅积累知识,习得语感,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能教会我们驾御文字。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打开学习语言的窗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要重视理解的直觉性,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好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体味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朗读的亲切体会中,学生就能够将内容和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具体的朗读方法有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表演朗读等,通过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的形式,能读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学生在朗读中真切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3.2 粗读浏览、精读研究、快读和慢读共同进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将精读和慢读结合起来,就能撷取丰硕的果实,实现阅读能力的最优化提升。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的,是书目、标题、文章内容、有用信息的筛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信息。精读则是针对重要信息而言的,通过对精词、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赏,实现语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读和精读的交替中,学生可以增加阅读的质量,提升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能力。
3.3 制作阅读笔记,凝聚知识宝库。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读书做笔记,会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做笔记在阅读积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教育学生制作好阅读笔记,重视下面的制作方法:①摘评式笔记,在摘抄的过程中发表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讲明理由,这样能训练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思维的能力。②剪贴式笔记,摘抄相对比较费时间,通过剪贴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在剪贴过程中要分类别整理,例如祖国风情,历史长河,科技博览,动物世界,音乐无限,名人故事等。
4 科学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全面到位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引发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阅读重在长期的积累,阅读和积累都需要吸收和内化,通过阅读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作用于客观实际生活中,形成语感,提升境界,吸收营养。为了促进阅读多元化的积累方式的生成,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4.1 通过佳作交流展示,让阅读材料再选择再体现。教师要追求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式,实现阅读材料的交流与评比,选择优秀的阅读方式,不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实现阅读成果的获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一、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课外阅读的随意和无序,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读书中的什么。我把课外阅读当作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拟定课外阅读计划。低级段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爱背书、爱讲故事的习惯,叩开课外阅读的门户;中级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及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初步领会材料的大概意思,试着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级段则重在感知性阅读训练。即通过实例去感知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得到更丰富的语言词汇的滋养,并通过做笔记等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感知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与语文教材同步,以语文课本中的学习篇目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内容,有意识地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同题材的作品。比如学了《海伦·凯勒》一文,我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海伦·凯勒的自传读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阅读要求的指导:如阅读《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孩子要求会生动地讲故事,中年级的孩子必须知道寓言的意思并能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能大胆探究,联系生活理解其中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课外阅读的兴趣要有持久性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孩子们都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窗边的豆豆》、《草房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畅销全国的读物。其次,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在阅读欣赏课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和同学分享交流,或者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读书能手”等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与激励,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多读文章给孩子们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三、课外阅读要注重广泛性
课外阅读不能停留在班级的优秀生中间,要在全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活动,让书成为学生共同的朋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同时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还要成立“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添置适合其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被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我们还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推荐给孩子的必读书目,教师先要去读,及时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在教师的带动下营造“阅读文化”,进一步推进班级的阅读活动。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1.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佳篇名著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精读赏析■积累运用。首先快速阅读目录,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想想我该从中得到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泛读全书,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读的内容,欣赏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有兴趣的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阅读的成果。2.个别阅读和全班诵读相结合。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全班诵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3.积累运用相结合。阅读应该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可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自由抄录背诵名言佳句、练写读书笔记……
四、课外阅读的体验要有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外阅读则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体验更具独特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主阅读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建议学生利用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而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种独特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如孩子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后,有的孩子注意对故事的整体把握,乐意讲给别人听;有的孩子重点理解了相信美丽的谎言,结果是愚蠢可笑的;还有的孩子从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点滴启发。可见阅读的体验可以是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以是对重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点滴收获。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53—01
一、注意指导学生读书与课前预习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自主完成语文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施以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说说课前预习,教师能让学生养成“读、划、查、注、思、写”的良好习惯,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方法既读课本内容,也读课外书籍;使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生字生词,划出精彩句段,划出中心所在;对所划生字词和疑难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料,加以解决;把查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标注、批注、评注的形式,注到课文或笔记本中去;能思考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以及课后练习题;能写一写自己尝试所得,写一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把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写出来,带入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究。
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预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记叙文)记叙的人物是谁?3.全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预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最大自由,久而久之会形成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坚信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二、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与自主探究
语文教师都会认为语文学习的功力在于积累,同时难点也在积累。积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的积累,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在其他课堂上;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语文呢,我认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是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交流首先扩大了信息量,别人说的正是自己关心的问题,别人说的自己会觉得格外珍贵,彼此达到互补的目的;课堂交流还能启迪别人的思路,别人的思路很容易让你发现解决问题的角度,以致使自己豁然开朗。一个人独到的见解可能打开很多人的眼界,因此,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谈话中捕捉最有价值的材料,发现寻找闪光的思想,用别人提供的材料线索把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向深入。经过课堂交流,学生在尝试阶段遇到的一部分问题随之解决了,然后梳理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急于回答,而是将问题反置于合作、探究之中,用集体的智慧得以解决问题。课堂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尝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同时,问题比较集中,富有针对性,也化解了课堂提问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诱导、启发、鼓励学生读书、记诵、练笔等语文积累的策略,应该是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要让学生懂得,积累是一个天长地久的功夫,积累的途径就是读书,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都爱读书了,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师将是成功的教师。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青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好书引读。由于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多多的从图书馆借大量的书。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4、收获激情。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们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
四、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一、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
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和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作品进行交流的。陶行知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他解释的阅读过程可理解为作者、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的思维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有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接受和输入信息,更广义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阅读前客观阅读材料的准备和阅读主体主观的知识修养心理准备,这些可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继而到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评价、迁移等心理思维过程,最后包括对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输出实践应用过程。
二、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冰心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就此选择了泗阳县来安中学初三(2)班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时间计划安排和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初三(2)班属于同年级中的平行班,所以在这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从主调查结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学生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85%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学校给学生开出了每学期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推荐过阅读书籍。91%的学生认识到参加阅读交流活动的必要。9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语文应试有帮助。8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了解精读和泛读方法,学生渴求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那么,教师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对策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知道读有所用。鼓励他们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尝到自己会读书、有收获的乐趣。例如,课外阅读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散文、小说等),学生能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的线索,了解记叙的顺序、中心及详略,学会常用的表达方式等;阅读说明文,要学生揣摩其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能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指出论证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这些就是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实践。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调查显示,不少同学了解精读和泛读,但是对具体小类区别不是很清楚。读书可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是诵读,无声阅读是默读,课外阅读大多是进行的无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中依据所读作品的性质,自己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三类是提供欣赏的书;四类是临时需要的书。对于第一、四类书能读懂意思即可,这就可以采取通读的方法。而第二、三类书就需要深入解读,采取精读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性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是传授给学生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查显示40%的学生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一、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首先,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推进课外阅读。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的扎实有效。可以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勤读书、终身读书”、“各班轮流图书角”、“评选读书和讲故事大王”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入进行。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一、感染学生。课外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自己是怎样读课外书的,并带给学生肯定的启示: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必将令其终生受益。二、树立榜样。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三、投其所好。农村初中生的爱好还是很明显的,我经常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作品让他们阅读,学生极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读书的兴趣才会不断增强。四、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可以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阅读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加强读法指导,让学生畅游书海。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采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学生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一、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二、读书笔记。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七年级摘抄词句,进行仿句练习;八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九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三、仿写练习。在平常上课时,我经常以课文优美的句子为例,让学生做仿写练习,阅读到比较好的文章时引导学生写读书摘要,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开展多彩活动,让学生爱读好书。
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教师应该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引导他们读好书。一、丰富赛事。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二、听说训练。班级坚持每天5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三、剪贴和摘抄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或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的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可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不断提高。
四、共创阅读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
【关键词】拓展 阅读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紧紧抓住文本,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由一本教材的阅读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更多的课外读物的阅读。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首先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成功阅读的榜样,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学生图书馆定时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读报或借书。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图书来源主要发动学生捐赠,通过借书、传阅、相互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二、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
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阅读的出发点不一样。课外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自由的,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所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
1、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我们在进行拓展性材料的选择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选择的材料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兴趣。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
2、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文本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进行拓展性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即使文章再美,如果所选材料的阅读训练达不到教学目的或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统一,也要忍痛割爱。
(1)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无师自通。
(2)从作家角度延伸。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学习课文《去年的树》后,我向学生介绍作者新美南吉,告诉他们新美南吉虽然残疾而且只活了30岁,但他是个有名的童话作家。可以阅读他其他的代表作《小狐狸买手套》《狐狸阿权》《花木村和盗贼们》等。
(3)相同主题的拓展。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同题文章,即表现的主题相同或所写的题材一致,这样既能丰富课内知识,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如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又拓展学习《春望》,通过一喜一悲,感受到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而听到收复失地时,则"喜欲狂"。立体地领会诗人杜甫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