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7 07:37: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用心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与其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也证明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往往有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孩子喜欢你,那么就会喜欢你所任的学科,反之,就会对你做教的课程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重视感情投资,要以教师真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影响学生,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对教材中的财会知识达到熟烂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善于研究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与呈现方式,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充分考虑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要将对学生和学科知识的热爱之情内化为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科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要“以爱育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并将爱心传递下去,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这就要就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严禁以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求或训斥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厌烦。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正确的发展把握好方向。教师也要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与学生交真心的朋友,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辅助答案,寓教于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笔者在执教《记账》一课时,开始上课没直接呈现课题内容,而是与学生拉起了家常,以教师关心生活的角度询问学生,今天是月初,大家是否又收到父母给我们寄来的生活费呢?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话费的?当学生听到我的提问立刻流露出一种十分幸福的笑容,他们感觉到老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几句简单的关心也在有意地为导入新课做铺垫,教师很自然的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账》,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从亲切的问候开始,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中职生这个年龄正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年龄,而并非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要严禁用我讲你听,教师说多少学生几多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社会也在积极倡导传递社会正能量,要调动学生积极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他们产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的内在动力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习过程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实施的一种激励性的反馈信息。就我们中职会计专业而言,内容比较单调,教师讲起来也是枯燥乏味,账目中的来往关系过于错综复杂。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针对职校学生生活阅历浅,道德观念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在财会教学中经常使用榜样教学法。也就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选先进人物为榜样要从学生熟悉的或者本校毕业的人物当中选取,这样先进人物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更近些,更有力于让同学们接受学习。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震撼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些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本班优秀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要对学生的好思想、好习惯及时用不同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对一个班集体则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结构;结构思想;结构研究
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re”,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之间的关系。结构思想是指以事物结构为认识对象并以结构分析为手段的一种主张。人类很早就产生了结构思想,并以之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进步及各学科的发展。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复杂的认识对象之一,心理学最早就是从探索意识结构开始展开对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其受结构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因此探讨并反省结构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促进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完善。
一、结构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一)朴素结构思想
结构思想最早出现在古代朴素唯物论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不同因素构成某一事物,某一事物也可以分解为不同因素。依据这种思想,产生了古代原子论,即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即原子)所构成。古代结构思想总的来说是猜想和论说性的,但其有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结构的主张为结构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结构思想
近现代物理化学研究把结构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化学研究中,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论,认为元素是直接合成完全化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化合物最终分解的要素。其后法国化学家普罗斯确立了定比定律,认为每一物质具有一定不变的组成,组成相同,则性质相同,组成不同,则性质不同。后来一些化学家发现了同分异构的化学现象,即化学成分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在物理学中,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先后导致了质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物理化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任何物体都有其内在结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制约着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物理化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结构思想的发展,并为结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哲学结构主义
结构思想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成功导致其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和人文科学,并最终推动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产生。结构主义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流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支派:语言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历史结构主义和认知结构主义。最早出现的是语言结构主义。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必须重视语言系统、语言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把语言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语法结构,深层结构是句法结构,同时他把语言结构看成是天赋观念。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建立了人类学结构主义,并使结构主义向哲学升华。他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都隐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结构。法国历史学家福柯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及其历史,不管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它们都深受其内在深层结构所制约。他把人类文化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着三个结构:综合的结构、分析的结构、立体的结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认知结构主义,提出结构的三个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整体性指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形成的整体;转换性指结构的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相互替换,并不改变结构本身;自调性指组成结构的各个成分相互制约,不受外部因素影响。
结构思想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结构主义已日趋沉寂,但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的结构思想,却日益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学科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型,这显示结构思想具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结构思想的基本内容
结构思想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后,其内容日益丰富,观点也开始趋同。其基本内容或主张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认识论的结构思想;二是作为方法论的结构思想。作为一种认识论,结构思想的主张可概括为四点:一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一定的结构,结构蕴含于事物的内部。二是认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结构,结构制约着事物的性质,对事物起支配作用。三是认为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成分形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共时性等基本特点。四是认为结构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对象,要深入现象的本质和达到有次序的认识就要掌握现象的结构。作为一种方法论,结构思想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强调整体性,即把对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十分注意对象内在的多样联系,注重研究对象各个成分的组成,以及它们被组成的方式,力图在整体中把握事物,在关系网中揭示规律。二是注意揭示现象背后的结构根源,并把结构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因。
由基本内容或主张可发现,结构思想坚持以事物的结构为认识对象,力图在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中把握事物,以对事物的解剖分析来揭示其本质,这是符合科学认识规律的。但是结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体,其部分观点特别是结构主义的一些主张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天赋结构”观,即把结构看作先于事物而存在,并且是静止不变的,这就把结构变成一种先验和机械的东西;二是“结构决定”论,即认为事物的性质及发展变化由结构决定,但根据辩证唯物论,事物的性质及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内部矛盾也决定结构的发展变化,所以内部矛盾才是第一决定因素;三是认为认识现象的结构不能通过经验概括达到,只能通过理论模式去认识,这极大狭隘了结构的认识手段;四是企图把人文社会科学改造成一门精确科学,同时还排斥其他思想方法。这些局限是结构主义虽然曾经盛极一时、但又很快归于沉寂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以摒弃或克服。
三、结构思想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结构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心理学也包括在内。心理史学家就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围绕着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对象),应该怎样进行研究这样两大基本理论问题,反映着结构主义(或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或功能主义)的对立与争论展开的,由此可见结构思想对心理学研究的巨大影响。
(一)心理学中的结构思想
结构思想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心理学的结构思想,心理学的结构思想发端于冯特,主要以铁钦纳和皮亚杰学派为代表。
1.冯特的结构思想
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他采取实验内省的方式研究意识的基本元素。冯特认为,意识本身及在意识内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些已经复杂化了的现象,但是这些复杂现象却源于简单元素。在心理学中,简单元素构成心理生活的开端,这些简单元素只有通过解剖复合现象才能得到,而简单元素又转过来提供帮助以便探讨这些复合现象,这个过程就像解剖学从显微解剖及胚胎研究开始告诉人们关于形态的起端,并由此了解细胞组织结构的规律以及有机体的规律。冯特主张复合现象由简单元素构成,但却不关注简单元素怎样形成复合现象,而且拒绝功能研究,因此人们一般称冯特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
2.铁钦纳的结构思想
铁钦纳(EdwardBradfordTltchener,1867-1927)是结构心理学的代表。他认为对机体采取描述心理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科学定论的结果,因此主张探讨机体的结构,即通过分析,确定它的组成部分,再通过综合,揭示各部分形成结构的方式。这种思想体现在心理学研究中,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把心理的基本过程从“意识的缠结中清理出来,或者把一定的意识组织的组成部分分离开来”。依据这种研究思想,铁钦纳认为心理过程通过内省可以分析为元素(感觉、意象、情感),这些元素有各种属性(特性、强度、持续性、明晰性),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合(联想)而构成知觉、想象、情绪、思想等复杂心理过程。在结构和机能的关系上,铁钦纳并不否认机能研究的价值,但认为在结构还未被充分说明之前就研究机能,就会陷入目的论的解释困境中,对科学进步造成伤害。铁钦纳强调分析机体的组成部分及其构成整体的方式,而且关心结构和机能的关系,促进了结构思想的发展。但铁钦纳的结构研究因为严重依赖内省方法而受到批判,其结构优先的主张受到机能心理学的严重挑战。
3.皮亚杰的结构思想
皮亚杰(JeanPaulPiaget,1896-1980)是心理学中结构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著有《结构主义》一书阐述其结构思想。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与客体交互建构的结果,既不是预成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发生性的,即所谓“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界的‘会合’”。二是认为结构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整体性指结构虽然是由若干成分组成的,但不是各种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某种程序或规律整合而成;转换性指结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要加工新的材料并把它们整合进原有的结构成分中;自调性指结构是自我调节的,并不需要外来的因素,即指“结构具有自身满足的性质”。三是认为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并指出“结构的发生和转换,体现为某种功能的改变”。皮亚杰采取临床实验法研究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认为儿童的思维结构形成于儿童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并揭示结构的三大特点,这些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结构思想。但是皮亚杰的结构思想主要针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在运用于其他领域时必须具体分析。
4.狄密特利修的结构思想
新皮亚杰学派狄密特利修等人对皮亚杰的结构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都反对超验结构,皮亚杰认为结构来自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新皮亚杰学派认为结构的源头是经验,其面对和作用的途径也是经验;二是强调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皮亚杰将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新皮亚杰学派则进一步认为任何系统所经历的变化都是受其结构及结构所赋予的功能的限制,主张个体的认知操作或认知作业也就是结构性组织的直接反映,如果人的经验或观念以不同内容、不同数量、不同符号和不同形式的结构加以组织,那么这种结构组织的变化也会在个体执行任务、识别目标、加工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
但狄密特利修等人的结构思想与皮亚杰有所不同的是,皮亚杰强调的结构过度注重一般性和抽象化,最终脱离了经验世界;而狄密特利修等人强调与现实的联系与接轨,主张经验结构。综合分析,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反映了结构的抽象和具体两个不同层面。
(二)心理学中的结构方法
在运用结构思想于心理现象的研究中,人们采取各种手段去揭示心理现象的结构,并由此发展形成了四种有效方法。
1.理论建构法
结构的理论建构是依据某些理论材料或采取理论方式来建立结构的一种方式。理论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有关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理论材料,如对其本质内涵的界定,对其特点的分析等;二是与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间接有关的理论材料,如邻近学科理论等。理论方式主要有演绎法和类比法。演绎法是从理论解释出发,根据理论内涵来建立结构。譬如,台湾学者杨国枢就根据人们将孝道理解为“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良好态度”,并从态度包含的知、情、意三个层面出发建立孝道结构为孝知、孝感、孝意。类比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其他方面的相似寻求结构上的相似。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认知结构时就习惯于采取这种类比方式。理论建构往往形成的是比较宏观的结构,较多出现在结构研究的初期。
2.反应时法
任何心理现象的存在必定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性。反应时法就是利用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存在特性来揭示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在心理学中,人们常常利用减法反应时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的存在。比如Posner用减法反应时清楚地确定,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Greenberg使用自由联想测验内隐自尊,以两类联想反应时的差异来表明内隐自尊的存在及其高低。反应时法适宜研究某种,ON成分的存在及建立比较微观的心理结构。
3.资料编码法
资料编码是质性结构研究常用的方法,其基本的原理是:通过经历、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某心理现象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按照一定要求进行编码分析,揭示有关这一心理现象的资料所包含的成分。比如Newell和Simon就是运用出声思考来收集学生问题解决时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编码揭示学生问题解决的心理结构包括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马斯洛通过对名人的访谈与传记研究收集有关他们需要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需要的层次结构。资料编码适宜于对初级心理资料结构分析,形成的一般是初级心理结构。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定量结构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简化一群庞杂的测量,找出可能存在于观测变量背后的因素结构,其数学原理是共变抽取。因素分析法适用于揭示广泛共存的心理结构的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利用数据对结构进行验证分析,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因素分析可以同理论建构、资料编码等方法结合使用。在心理学中,卡特尔采取因素分析法获得了16种人格特质,塞斯顿利用因素分析建立了能力的7因素结构,自尊的多因素结构基本上都是通过因素分析的手段获得的。因此因素分析是对心理结构更完善的统计建构,在心理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
(三)心理学中结构的实证研究
1.从结构组成出发的结构研究
(1)平面结构研究。平面结构指构成心理现象的各种成分处于同一抽象或功能层次,成分之间只横向发生联系。这种结构又有两种典型形式:一是性质因素结构,指结构成分是按照某种性质分类获得的。譬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智力结构,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一般因素指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活动的共同基础;特殊因素指个人完成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可见这两个因素都不是指代某种特定的能力,而是两种能力类型或两种性质的能力。阿尔波特的特质人格结构模型亦是这样,他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种特质:共同特质commontraits)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所有人具有的一般特质,人们在共同特质上有多寡和强弱的差异;个人特质是个人独特的特征。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也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特质,而是指两种类型或性质的特质。二是内容因素结构,指结构成分直接指代特定内容。譬如塞斯顿的七因素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智力是由七种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就代表七种能力,分别是词的理解力、语词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和推理能力。再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模型,认为智力是由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构成,这七种智能指代的就是七种特定的能力。
(2)层次结构研究。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构成现象的各成分处于不同的抽象或功能层次,各成分既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层次结构可以依据成分抽象水平层级建立,如弗农的能力层次结构。弗农(P.E.Vernon)提出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以一般因素为基础,设想出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即由低到高分别是:特殊因素、小因素群、大因素群、一般因素。这些不同层级的因素实际上代表不同的抽象水平。层次结构也可以依据功能层次建立,譬如卡特尔(R.B.Cattell)的人格结构模型,该模型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cetraits),表面特质是指一组看起来似乎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这些特征虽有关联,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根源于共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指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形成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根源特质的外部表现就是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却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由此可见,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代表不同的制约行为的功能水平。
(3)立体结构研究。立体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构成现象的成分不但有抽象和功能层次之别,也有标准或维度的不同,成分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其代表是吉尔福特的智力立体结构模型。吉尔福特(J.P.Gmford)根据智力测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他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的、视觉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是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产物是智力加工产生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类别),也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
结构组成是从内容出发进行的结构研究,揭示的只是结构是什么,而结构会如何作用及怎么样变化却是深入结构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2.从结构特性出发的结构研究
早期人们对结构特性的涉及是无意识的,即在研究结构组成时附带涉及一下结构会怎样变化。马斯洛等人在研究需要结构组成时,多数人就提到这种结构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结构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有意识关注结构特性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儿童认知结构研究中深入考察了认知结构的特性,并提出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大特性。受皮亚杰关注结构特性的影响,后来的研究者在揭示结构组成的同时,有意识地涉及到结构特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采取发展研究来考察结构的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研究者就采取发展研究揭示出整体自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水平,而具体自尊有很大的起伏。二是采取跨文化研究考察结构的普遍性。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就引发了广泛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大五”人格并不具有跨文化的完全普遍性。
从已有研究看,虽然结构的特性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这是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3.从结构功能出发的结构研究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0-02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3]张成武.高三文科学生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单位有两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贵阳会议),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从社会需求与对人才的质量期望来看,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单位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韦洪涛,2014)
针对苏州地区三所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等相对比较薄弱[1]。而实践能力的不足也加剧了学生在就业上的不利[2](周永红,2014)。另据一项对国内心理学培养单位的调查表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3]。因此,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急迫需求。国内一些培养单位已经做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上,各个院校都强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工作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心理学起步较晚,最早源于师范内高校,所以,心理学专业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学方向。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从建立之初,就带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应用性特点明显。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它的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5]。从就业口径来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业单位、司法系统等作为就业方向,它的应用性集中在人力资源、人事测评、教育培训等方面。第二,起点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设与支持下,安徽大学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立足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原则,在生源质量、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上一直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步伐,并着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有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建设之路。尽管如此,我们专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开设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其就业口径近些年已经饱和,也参与综合性用人市场的竞争,这也对我们系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这个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科教学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做法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细分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分年级、分教师明确专业实践技能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修订一次。下面将介绍我系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上的一些具体的工作。
1.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安徽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演示型体系,专业技能型体系,研究创新型体系。这一实践体系贯穿于大学四年,它既包含了从基础操作能力到应用实践、科研实践,兼顾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各个教学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侧重。满足人才就业择业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学演示型实践培养体系
主要以心理学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和心理与人事测评教学实践平台。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实验操作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各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例如,认知与实验心理学实验课,心理统计与SPSS实验课等课程按照课程开设学年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
1.1.2 专业技能型实践培养体系
形式多样,主要以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主。具体内容有心理测量与人事测评技能,亲子教育领域以及心理咨询技能实践课程环节,侧重于心理学的各种实务技能在公司企业、学校,司法系统等实践单位的运用。近年来,我们陆续与学校、监狱系统、公司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化实习需求提供平台。分年级来看,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校内实践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动,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咨询课程相关实践;也可以开展参观心理与教育咨询公司,临床心理卫生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等活动。这类活动定位为增加学生对应用心理学应用性的感性认识。中高年级则以校外进入各类实践基地的实习为主,例如,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校教育实习,监狱司法机构等各类机构。这类实习定位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增加专业技能。
1.1.3 研究创新型实践培养体系:定位为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科研训练基地,教师科研项目为科研平台,以专门的研究型课程为科研训练的支撑。近年来,本系心理学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申报国家、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及挑战杯竞赛。由于组织有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先后获得国家挑战杯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其它奖项若干,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若干,成果丰硕[6-8]。同时,为给学生的科研实践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争取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经费,增加实验室建设,包括本科教学实践课程,科研训练实验仪器建设。建成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演示平台(包括基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教学实验室),还陆续建成了儿童心理与行为分析实验室(包括,儿童行为观察室,行为分析软件平台),认知与行为基础实验室;脑电与眼动实验室。目前这些实验设备已经在学生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在科研素养上的国际视野,我们的实践课程中专门开设了专门的研究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报告环节。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加项目科研的过程中提升科研素养,为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1.2 实践教学模式的配套支撑体系
1.2.1 心理学实践专业师资与教学方法的构建
教师队伍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干力量,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效。近些年,我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力优化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心理学博士和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几个教学团队,如心理与教育咨询教学团队、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认知与实验心理三个教学团队。同时也会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外出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短期访学与进修、心理学软件的操作培训课程,心理咨询的工作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专业技能,增加我系与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实践机构之间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每学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学检查,围绕着课程内容,组织专家教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听课,或者是座谈会,听取专家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探索最适合某一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贯彻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观念,根据不同领域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1.2.2 心理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
考虑到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其考核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包括实践课程的教师需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以及考核评价方案。其中,对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设计作品、课程作业、科研论文,同样要求有细化的评分考核,从而确保实践培养的质量。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3,21 (2),20~23
8月21日上午8时,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开幕式在江苏理工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南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夏东民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对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在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后,夏东民说,心理学是国家21世纪优先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建构幸福生活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本次论坛的召开是江苏省心理学界的大事、盛事,更是江苏理工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的喜事、要事,必将进一步推动江苏理工学院及常州的心理学研究向更广的应用领域、更高的服务层次发展。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杨鑫辉教授作了《运用心理技术架构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的开幕致词,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宏教授对江苏理工学院积极筹备和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表示诚挚感谢,并对论坛建设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全体心理学工作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把握时展脉搏,加强心理学应用研究,探索心理学发展与服务社会大计,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次论坛特邀请多位专家作学术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顾海根教授作了《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的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副主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掌然教授作了《广义问题解决与广义问题管理――科学思维新视野》的报告。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什么――(2012)目标与任务解读》的报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理事,三生教育基金会会长张名源作了《三生家庭教育个性化支持方案(FEAP)在家校合作中的成功应用》专题报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华夏全人心理学研究院院长许金声作了《通心的理论、方法的广泛应用》专题报告。第一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理义教授作了《心理健康测评仪的研制与应用》专题报告。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崔景贵教授作了《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的主旨发言。《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何妍在大会上作了《开来而继往 明道不计功》的专题介绍。盐城师范学院副校长戴斌荣教授、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王胜桥教授、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童辉杰教授分别主持学术论坛报告会。25场精彩纷呈的专家报告、专题报告和大会学术交流发言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论坛举办期间,部分与会者还参加了20日、21日晚上开展的两个专题心理工作坊活动。
8月21日晚,论坛还举行了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理事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杨鑫辉、顾海根、傅宏、崔景贵、张掌然、童辉杰、张名源、申林等。会上,杨鑫辉教授通报了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的筹备及组织情况。经会上讨论,成员一致同意增补3位论坛理事,分别是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景贵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吕航博士。会议讨论决定,继续挽留杨鑫辉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建议加强论坛领导后备人选培养,恳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委派专业人员协助杨教授开展论坛日常工作。会议还决定继续征集本次论坛和近三年优秀论文,集结成书并公开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第七辑)》,由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及心理教育研究所负责收集、整理和编辑,三生教育基金会提供赞助,并由开明出版社友情出版。
在党的十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精神的指引下,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各项建设迅速发展的历史名城江苏省常州市胜利举行了。我代表论坛理事会,向到会的全体新老同仁朋友、专家教授和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本届论坛承办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各个协办单位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全国热心于心理学要更好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批同仁和许多大学心理学院系与社会实际应用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已经连续14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其承办地方遍及全国许多省市,东起南京、上海,南到广州、昆明,西至四川,北到沈阳、北京,中有湖南、江西、河南、武汉。会上交流了许多有关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和开发的心理技术应用软件产品。会后多次集结交流论文,正式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与会同志出版了一系列相关应用心理学著作,有些高校建立了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或中心,还开设课程和培养了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同志更在社会上开办人才测评或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实体,而且越办越大。尤其可嘉的是,北京开明出版社在出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基础上,于2013年上半年创办了《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有几位心理学家都题词了。这样既有论坛这个平台,又有杂志这个平台,将有力推进心理技术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过程中,云南教育界同志概括的“三生教育”(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成绩很大,论坛也有同志积极参与了。
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广大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应用与普及。我在祝贺《心理技术与应用》创刊的题词中提出:“心理技术应用是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我们应当怎样去架好这座桥梁呢?首先,要认识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心理技术应用应以心理学实验、测量与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较广泛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使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成为心理科学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其次,要保证心理技术应用实际工作的科学性与服务性。最近报载有的地方选拔干部引入性格测试,有的地方男女青年婚前进行“心理婚检”(或称性格婚检),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其间却存在能否保证科学性的问题,有专家已经发表了正确的评论,有些网友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全面审视问题来保证其活动的科学性。人的心理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人才测评量表比单纯的人格量表用来选拔干部要全面和科学,婚姻质量不能只看性格匹配,情感和责任心更是重要内容。心理技术应用的实体单位和个人,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一定要克服单纯的经济观点。最后,要培养好年轻的新生力量,这是关系科学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年轻同志的参与,给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减免会务费和多提供学术活动机会。希望中青年同志奋发努力,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衷心地寄予厚望。总而言之,让我们共同努力更扎实地做好心理技术应用工作,架好心理学为社会服务这座桥梁。
同志们!朋友们!论坛的邀请函中已提出本次论坛的主题“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列举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行政、司法、军警、交通、银行、保险诸部门的心理应用技术等内容。采取会上专题报告、会下个别交谈和工作坊等形式进行交流,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今年夏季各地高温炎热,希望大家注意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