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考察材料

学生考察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3 09:1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考察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考察材料

第1篇

【摘 要】当前,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继续推行,综合性学习题成为中考积累运用这个版块里的一员。它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察,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新兴事物的考察,注重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对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考察,是语文课改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题型,因其题型多变且难于把握,文章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综合性习题;题型变化多端;学习习惯;阅读能力;题型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102-01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各地区语文中考中,综合性学习题成了“家常菜”,但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这种题型确实考察的是学生的真功夫、硬实力,应试教育下那种语文教法无法应对这种题型了,忧的是这种题型“像雾像雨又像风”,总是让广大师生捉摸不定,疲于应对。顾名思义,从“综合性”这三字就可以看出这种题型富于变化,且难度很大。对“综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一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广泛、全面,这种题型一般提供几则材料考察学生的阅读概括、比较筛选、分析推理、拓展探究等能力;二是材料本身类别五花八门,有的材料具有地域色彩,如徐州就曾考过“汉文化”;有的材料具有时代印记,通常考察最近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探究;有的材料考察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各地都考“汉字的魅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有材料之间就具有复杂的逻辑关系:有的互为因果,有的互为矛盾,有的个性、共性难分,有的以图表形式考察,等等;三是考察的题型角度千变万化。最常见的有材料探究类、设计策划类、活动调查类、口语交际类、语言运用类等一系列挑战性很强的题型。综合性学习题是难度大、分值高、学生怕老师忧,它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拦在我们面前。但车到山前必有路,万物皆有定法,纵然你有三头六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语文的特点以不变应万变去寻求破解之法。

一、要注重语文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把课本教材里的文章当做材料案例来解决,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质疑归纳,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要学会放开。

2.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少讲,学生勤讨论、交流、思考、归纳,并加强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怕上课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总是越俎代庖,讲得唾沫星子满天飞,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3.要重视社会实践课的开展。不要轻视社会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课只是贴在墙上为防备督查,其实还是搞得应试教育那一套,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试想对社会一知半解只知闭门造车的读书郎们怎么应对综合性学习题?真正的中学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4.应培养学生广泛而又健康的兴趣爱好,这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感情丰富的人。当下的学生们被各种作业“捆绑”在教室里,放学后又被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束缚,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

二、综合性学习题虽然变化多端,但有规律可循

1.根据材料综合运用语言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材料就相当于阅读里的文本,只是篇幅稍短小,所以其考察的还是阅读教学里的几个基本能力:概括、筛选、提炼、整合。教师只要抓住文本材料,认真阅读比较,抓住

关键词 和重要信息要素,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去解决。以徐州市中考题为例,2009年:仔细阅读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文化底蕴的

关键词 (四字短语)和2010年: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主标题都是这种题型的具体表现。

2.专题综合性学习题。其实这就是个语文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能为一个个专题设计方案,这种题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形式主要有给“民间采风、传统节日、读书活动、热爱自然、绿色环保”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如徐州市2008年的中考题“学校开展‘魅力徐州’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以下两个板块的主题活动”。这种题型最让学生望而生畏,其实我们国家正在关注这些社会焦点问题,学校也正在开展这些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课程,解决这种题型也不在话下。

3.材料探究题,这是最近几年最为活跃的题型。考察学生对单则或多则材料的结果或规律进行探究的能力,具体形式主要有根据材料探究原因或结果、探究发展趋势、归纳观点等,如徐州市2011年的中考题“‘给力’作为网络词语能够转正的原因有哪些?”2012年关于国民读书现状的探究,2013年对中外文化年意义的探究。

解答这类题型时,教师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演绎,防止答案片面、重复,语言组织不严谨等现象的出现。而要避免这些失误,就可以这样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同时放到一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能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总结答案?如果是因果关系,就可以分主因、次因来总结答案。要在训练中加强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比较和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历史学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1-02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历史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与促进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学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安排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历史考察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各项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对专业知识特别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历史学教育专业化的养成,并有助于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历史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读史料能给学生补充对历史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在对史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步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化。

其次,改革历史学教学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历史学教学论”和“中学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必修课。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可以压缩理论课讲授时间,挤出五分之二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授课环节的单项训练。将中学历史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试讲和说课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并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讲课进行微格锻炼和分析,使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得以锤炼,让他们领会课改精神,使其从教技能得到切实训练提高,为其进入教育实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到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习过程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各种能力升华的过程。组织好教育实习,对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

3.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校外实践教学,指历史专业的师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文物进行观察与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实材料,更深刻地认识历史。通过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民俗等的实地考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物证历史的能力。这种活动能弥补理论文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具体和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使间接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想象、体验的具体知识而易于掌握。

历史考察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筹划,将考察计划、考察的重点内容以及考察报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学生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查阅考察对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资料及物质准备。考察时请专业人士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拍照,回校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收集历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学生获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历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考察的成果不仅应该体现在所收集材料的质量上,更应该体现在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说明或理解历史问题上。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应用人才能力提高的过程。

4.专业论文写作

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创新、独立思考及有特色地进行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历史教师的历史学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研究过程,掌握搜集资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论文,训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撰写专业论文是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历史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首先,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资料和调研、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会对培养学习志趣、为今后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过专业论文写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实践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强化“注重应用,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大学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是指大学教务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规程等原则性制度建设;学院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决策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经费使用,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各项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和实践(实习)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实行由系、教研室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实践教学的构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加强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史料解析为辅的理论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论与微格教学课程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历史教育实习实践平台和以检验理论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考察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

要实现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的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应该让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套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实效。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前提,是历史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3]叶振东,贾恭惠.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小区域;乡土地理;地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开发的必要准备

1、初步列出参考性的乡土地理资源类型结构清单,即要开发哪些地理课程资源

其一、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体系结构,从沙坡头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要素入手,探究沙坡头区位置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概况,还有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三大产业发展、交通变化、文化教育、以及人口与城市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和整理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清单。

其二、通读和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事先归纳和整理出初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可以联系乡土地理教学的活动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列出需开发的乡土地理资源清单,包括可以用乡土地理替换的案例、时事热点等。

2、进行学科内的分工协作

部分乡土资源可从网络、报刊、以及一些资料上搜索和整理出来,但更详细的数据和资料,需通过深入各种相应机构,如:政府部门、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社区、工厂、以及自然界等。通过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各种途径收集获得,而初步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一定适用于课堂教学,需加工和处理成能常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从原始资料的获取到资源库的建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须发挥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力量集体开发,进行分工协作。依据分工可以建立:社会、人口、历史文化教育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组、经济建设组、环境保护组、信息技术组(负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理课程资源库建设技术)等。每个组把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一定格式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录入计算机,并归集到信息技术组处理,形成资源库。

3、教师要先熟悉所在地的乡土地理

本区有一部分的教师是外乡人士,对所在地的地理知识缺乏了解,即使是本土教师,平时缺乏研究和收集,对本土的地理知识也只是略知一点。因此必须组织地理老师尽快熟悉乡土地理,尽可能地收集乡土各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乡土地理知识的认识。

二、开发的主要策略

1、开展老师的调研实践活动

不同组别的老师在分工之后,可以有所侧重地从网络、报刊、图书馆等搜索和整理出很多有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探究活动获得详细资料。其中,通过集体考察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考察的效率。例如,在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科老师的实地考察活动,深入到工厂、农田、果园、沙漠、旅游区等生产第一线参观考察、听介绍,也可深入到山川河流自然环境中考察探究,在考察的同时,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了考察的效率。曾经组织老师参观考察过大麦地岩画、长城遗迹、腾格里沙漠麦草方格、沙坡头旅游景区、沙坡头旅游景区展览馆、沙坡头旅游景区沙生植物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业园区、地震局防震减灾展示厅地理园、气象局等。老师们感觉很有必要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也听到和看到了一些资料上没有的景观和现象。

2、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一些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扩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来源渠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在教学中,从地理的要素着手,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主题的乡土地理问题。如:关于疆域和人口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沙坡头区在人口、教育、文化发展方面的概况;关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沙坡头区的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自然资源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有那些比较突出的资源?沙坡头区土地资源有那些利用类型?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你发现有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还可以探究:“沙坡头区的旅游、交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沙坡头区的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等。但要注意提供给初中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宜设置过大,设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收集到的乡土地理资料全面就行。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指导各小组选题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并讨论形成各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2)各小组带着问题进行实地研究,收集材料。(3)整理删选资料,形成研究成果。(4)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初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编写成手抄报和地理小论文。在教学中,地理老师把学生编写的手抄报和撰写的地理小论文,可以在学校进行专题展览,这样学生的收获增多,也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增添了丰富的材料。

第4篇

(一)设立课题组

工科院校课题组式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模拟具体的实际案例与设计任务,教学模式为互动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加特定题目的拓展性学习和专业实践,假定或真实参与工程设计与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设计思考,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习与锻炼的目的。另一种方式是教师把实际案例或者根据实际案例整改后的虚拟设计,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在多样或统一的要求和条件下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单独设计能力。课题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并与实际工作建立一种纽带。总体来讲,高校课题组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工作训练,使学生对现实工作有一个逐步的熟悉和明确,是一种更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和铺垫。课题组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敏感性与责任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专业实验室

当高等教育工科院校推崇“产学研”一体的时代,专业实验室是贴近市场的教学基地。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去规划和建设实验室,按照专业分类,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可建立装饰、材料、装裱、陶艺、色彩、雕塑等实验室。以材料实验室为例,在材料实验室,处理好功能、工艺、造型三者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着重了解材料的基础性质、工艺、搭配选材技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材料与形态的关系,从把握材料的色彩、纹理、质感等装饰属性,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设计,以此来巩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规划,建立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不仅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实验课程建设应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师的科研、结合相近学科的交叉进行选题,达到教学目标。

(三)推广校内外联合教学

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成为知识时代的特征,在知识更新神速的今天,教师不会对所有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教学模式也向开放式转变,不仅要加强学校与社企联系,更需增加学校与设计公司联合教学的课时。另外,网络教学,共享课堂等新技术教学模式也值得应用。此外,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聘请职业设计师来校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知名设计家、企业家,近距离的接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会给学生带来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也为企业接触学生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目前,学校与设计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委托培训,另一种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论是那种培养模式都是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设计公司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之中,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能为设计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实现高校与设计公司的共赢。

(四)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原体,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象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在设计表象表达中应用好现实具象的元素。接近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写生和艺术考察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能融入社会的环节,通过写生和艺术考察拓宽学生理论知识的视野,锻炼绘制实物的基本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真实现象的再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采取相对固定的,以及和专业课程设置相关联的校外写生点和考察点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不仅可以满足软硬件教学要求,同时课程的设置也更要与校内课程互为补充。校外创作设计引导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接触大自然、融入生活、感知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引入相关基础知识,而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校外写生和考察,更切记不能把校外写生和考察课程当成旅游课。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性,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学生达到一种最佳的艺术创作状态。

(五)建立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机制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与专业书籍交流、与拓展知识交流、与生活交流、与心灵交流,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自己创新思维,有敢“走出去”的交流意识。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是一个人在特定时期价值观、艺术水准的一种综合反应,更是设计者对于多重艺术交流的理念回馈和生活体验。学校作为基础教学的平台,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和胸怀,为校内校外的学生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彼此之间学习与互动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可根据条件设置多处展示空间,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除常态性彼此观摩学习外,还可以透过各学科定期展览,乃至校际间的联合展览,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和展览,促进各领域、各校间的切磋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启发学生创作灵感。在教学评分机制的建立上,要制定创新综合考评分,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二、结语

第5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第6篇

1 纯文字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 看图画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 听音乐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7篇

一、落实课标精神,领悟小学科学合作学习内涵

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科学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精神,培养21世纪先进文化――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和处事。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个性差异,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有着不同的情况,我认为,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得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提高了各自的认知水平,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尤其在科学课的合作与交流中,能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帮互学,在提高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彼此沟通,营造合谐的学习环境,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二、适应课改趋势,创造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总会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包办现象严重,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课堂于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

1、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科学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为了充分显示合作学习的地位,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既可以保留传统的同桌两人排列的基本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方块型,马蹄形,蜂窝型等小组型合作学习的形式,以保证学生热情的学习欲望。设计的小组更趋于个性化,便于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小组相互交流的机会。如在三年级科学《今天的气温有多高》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传统的两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同座位同学为一组,学习认识温度计,练习读写温度,实际测量温度,在两人合作学习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测量技能。

2、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桥梁来实现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研究的内容,并指导学生研究,提出一些研究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小组交流学习才会踏踏实实,在小组的交流发言过程中互相启发、反复推敲、重点比较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目标统一。

如,在科学课三年级《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要求合作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比实际需要的多准备一些材料),讨论,要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情况这个科学小问题,需要哪些材料,研究计划是怎么样的?学生既有了研究的材料,又制订了研究的计划,便于小组中学生的协调操作,做起来会有目的、有程序、按计划进行,小组同学能科学制定实验记录表,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及时记录有关数据,小组研究气氛浓,大家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为了体现学生自主精神,小组长的选定应有本组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决定,在小组长的选择上,我既要求学生发扬明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已任其它学科的组长一般就不能再担任科学小组长,要充分考虑到本小组的管理工作,组长应能以身作则,能团结全组成员共同协作,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组长组织进行科学小实验时,要避免学生实验中“玩”器材,实验后不整理而“溜之大吉”。

三、拓宽新的学习渠道,提供课外合作学习平台

课外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学习与工作的大课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外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领域,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开展适合本地区儿童学习活动尤为重要,它可以推进科学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对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课外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广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科学考察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安排中,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如在进行护城河水域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采集标本,小组中有的分工去采集水的标本,有的去河边垃圾堆拍照,有的去寻找污染源……,每个小组同学把各自考察的情况互相交流,便于对护城河的环境进行分析。

2、给予小组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按照科学教育活动的计划,我们尝试了给班级各个小组分别制定计划,分头进行探究,然后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对本地区进行环境考察时,我们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护城河水域考察小组、社区居民小区卫生环境考察小组、城区交通污染考察小组、大气质量考察小组等,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能按照分工,到城区工厂、社区、机关、学校、车站、交通要道等地进行环境调查。通过走访、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原因分析等过程,给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近自然、了解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第8篇

级各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了加强对远程教育质量的

管理与监控,保障学习者的利益,2004 年12 月,来自德

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uer Berufsbildung)

和中央远程教学办公室(Staatliche Zentralstelle

fuer Fernunterricht)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推出了《远程

教育课程认证指南》(Leitfaden für die Begutachtung von

Fernlehrg覿ngen),[1][2]之后对它进行专家评估,并在实践

中加以应用、不断改进,于2009 年1 月了新版本的

认证指南。认证指南主要用于远程教育课程的外部质量

评估,而外部评估由德国国家远程教学中心根据德国远

程教学保护法来实施,是德国远程教育课程(含普通教

育、职业教育、各类指导教学等的远程教育课程)推向市

场前获得许可证所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尽管这

个认证指南也可以作为远程教育机构在课程开发和教

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内部质量监控的参考依据,但它过

于全面细致(整个认证指南有54 页),不便于在一线

远程教学工作中使用, 所以在2009 新版本的认证指

南的基础上,2009 年11 月,德国远程及电子学习论坛

的教育工作组下属的评估工作小组推出了相对简要的

《远程教育课程评估(Evaluation von Fernlehrg覿ngen)》

指标体系,[3]供内部质量评估使用。为了更好地学习借

鉴这个远程教育课程内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下将

分析其总体结构和内涵,总结归纳其特点,然后指出

它带给我国远程教育及其评估的启示。

一、总体结构

德国开展远程教育课程内部评估的目的是总结工

作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评估远程教育的过程和结

果, 更好地理解与建构对远程教育课程的有效监测、控

制和反思。[4][5]《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三级

指标体系,其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均与

2009 版的《远程学习教育课程认证指南》中的指标体系

相同,但认证指南只提供了每一级指标的考察重点和考

察提示,而评估指标体系则更加细致,为每级指标提供

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6]

1.需要澄清哪些问题,即每一项评估指标的主要考

察点有哪些;

2.信息收集的方法、对象和时间点;

3.评估结果的预定用途,即每一项指标的评估结果

给哪些部门或人员做何用;

4.评估每一项指标及其子指标时应注意的事项。

由此可见,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认证指南是一个框架

性质的指标体系, 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意见供使用者参

考,旨在鉴定远程教育课程的各部分质量,而远程教育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则是一个很具体的工具,为使用者提

供了如何开展评估的具体执行建议。而且,从其用途中

我们也发现, 评估结果不仅是鉴别远程教育课程的质

量,还用于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不断地发现远程教育课

程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需求, 体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宗旨。

从总体结构来看, 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与认证指南

的第一部分“课程设计”一样,由六个一级指标组成,它

们分别是:课程目标(Lehrgangsziele)、目标群体(Zielgruppe)

、教学策略(Didaktischer Ansatz)、教学实施

(Umsetzung des didaktischen Ansatzes)、教学指导(Betreuungsrahmen)

和课程效果(Lehrgangsergebnisse)。[7]

其中,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是整个评估体系的重点,

不仅从课程目标与结构、学习场所与媒体、考试准备三

个方面来考察, 在学习场所与媒体这一部分具体又划

分为自主学习、面授和在线学习三个阶段来考察,每个

阶段的性质不同,其考察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可见,这

个评估指标体系是根据教学实施过程来开展评估的,

重在监控过程质量。

二、指标的内涵说明[8]

(一)课程目标

对课程目标这个一级指标,主要从“课程目标或学

习目标的选择”来进行评估,具体内容为:课程各部分

内容或各部分能力要求是否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是否

有其他的学习需求。评估数据分两个阶段来收集:准备

阶段的专家调研和课程结束时对辅导老师和学习者的

调查。必要时还会对学习者进行后续跟踪调查。评估结

果主要用于消除新课程在规划方面的不确定性, 以及

为开发新课程、更新或修改现有的课程提供必要信息。

在开展课程目标评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区分新课程与旧课程,区分课程考试是全国统

考还是学校自命题考试。

2.如果课程目标是学校自行设定的,那么,它是否

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客户需求、课程建设的资助单位

的需求以及学习者的需求?

3.在招生咨询阶段和所印发的宣传资料上,学习

目标的选择和表述是否有错误或有歧义, 是否会令学

习者误解?

(二)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这个一级指标从四个方面来评估:(1)总

体情况(学习基础,相关背景);(2)动机;(3)选课建议;

(4)宣传资料。

对“总体情况(学习基础,相关背景)”的评估旨在了

解“课程计划中对目标群体的描述是否与学习者群体的

特征吻合”,在开学前收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必要时进

行预测以及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估来获取相关数据。

主要目的是对课程教学进行监控及方便课程营销。

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本项评估时要收集对学习过程

有影响的各类用户数据,包括(1)他们的普通教育和职业

培训经历(学习什么内容,学习时间为多长);(2)年龄和

性别;(3)学习条件(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可供学习的场

所);(4)工作经历(时间、工作领域等);(5)学习能力(教

学与学习方法,特别是使用数字化媒体的方法)。此外,还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学习者的数据。

“动机”这一评估点主要考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

学习期望。数据收集分两个阶段进行:(1)开学初调查

学习者(在第一次接触时电话调查或在第一次面授课

时调查);(2)学习中期调查学习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监控教学过程。对“动机”的评估需要结合第六个

一级指标“课程效果”中的“学习者满意度”和“学习成

绩”的评估结果来综合考虑。

对“选课建议”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建议是否充分

考虑学习者的立场? 能否或应否改进在学生在选择课

程时所做的自我测评所提供帮助”这两方面。数据通过

课程结束时调查学习者获得。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可

靠性,要保证受访学习者都正确理解课程目标。

对“宣传资料”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宣传资料或试

读课程(类似国内的体验课程)的说服力是否足够”,通

过学期末调查学习者及指导老师获取相关数据, 也可

以在第一次面授课时开展访谈或咨询, 其结果主要用

于改进课程推广营销,以及修订宣传资料。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主要考察“教学时间安排”,具体为:实际

需要的学习时间与计划中的学习时间是否相符? 若否,

原因是什么? 每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结束后调查学

习者获取相关数据, 用来消除新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的

不确定性。在评估时要注意区分新课程与旧课程、学科

本位课程与行动导向课程,同时要结合一级指标“目标

群体”之“总体情况”、一级指标“指导活动”以及一级指

标“教学实施”中的“学习过程监控”来综合考虑。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的重中之重,主

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估:(1)目标结构及内容结构;(2)学

习场所与学习媒体;(3)考试准备。其中,学习场所与学

习媒体又从自主学习阶段、面授学习阶段和在线学习

阶段来分别评估。

1.目标结构及内容结构

这一指标项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内容架

构”和“学习资源选择”。

“内容架构”主要考察课程的结构和逻辑顺序是否

合适。课程结束时调查远程教育工作者获取相应数据,

主要目的是弄清楚新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的特殊性。“学习资源选择”主要考察“学习者能否接受所选

择的学习资源和目标能力”。相关数据通过每个学习单

元或学习模块结束时调查学习者获得, 评估时要综合

考察学习者的应用领域或专业经历。

2.学习场所与学习媒体

这一指标项强调远程教育“课程各要素的相互作

用”。具体内容为:围绕课程目标,从组合程度、功能和组

合顺序三个方面来考虑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

三者的有机组合程度。相关数据通过课程结束时调查辅

导老师或学生来获取, 必要时在课程中期也开展调查。

其作用是解释清楚新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的特殊性。

(1)自主学习阶段

作为远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学习阶段”

主要考察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的考察

内容为: 为自主学习阶段预设的帮助是否满足学生对

支持服务的需求,例如学习方法方面的帮助、制定学习

计划时的提示等。相关数据通过课程结束时调查学习

者来获取,必要时在学习中期也开展学生调查。其作用

是进一步开发学习指南、入门指导课以及学习方法帮

助。数据收集时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支持服务是事先预

设好对学生的帮助,不包括对教职员工的帮助。此外,

要结合一级指标“指导活动”来综合评估。

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

察: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监控。其中,“学习材料”从学

习材料的目标定位和使用对象定位、学习材料的实用

性以及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提出的要求三

个方面来考察。

“学习材料的目标定位和使用对象定位” 主要检

查学习材料上收件人的地址是否正确,学习材料的难

易程度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

“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主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来考察学习材料的实用性。在每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模

块结束时调查学习者。评估时请注意学习者所从事的

行业及其职业经历,同时结合第六个一级指标“课程

效果”中“实践转化”的结果来评估。

“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提出的要求”主要

考察教程或学习材料的取向、与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

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图表的教学意义是否明显、教程个

别功能的使用、技术质量如何、结构是否良好等。在每

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结束时调查学习者, 目的是要

弄清楚新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的特殊性。

学习过程监控从控制或观察学习进步、作业的质

量及作业之间的联系、学习效果反馈的质量、作业的数

量、作业的实践性五个方面来考察。

“控制或观察学习进步”主要考察作业是否及时上

交、作业质量是否合格。如果是行为导向课程还要考察

情景作业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效果如何? 通过作业的上

交情况及在每个学习单元、学习模块、学期结束时调查

学习者获取相关数据。其结果可以作为课程管理和学

习支持服务的依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习安排。需要

注意的是,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有的是监控

学习过程,有的是检查学习进步。同时,通过作业存档

可以实现外部质量保障。

“作业的质量及作业之间的联系”主要考察标准是

作业的语言表达学生能够明白、有清晰的步骤、能促进

学习进步。通过调查学习者、指导老师和作业评改人员

来获取相关信息,此外,还要从作业中常见错误以及学

习者就作业所提出的问题来获取数据。

“学习效果反馈的质量” 的评估标准是学习效果

反馈对学习者来说是可理解的、能促进学习进步的、

符合课程目标的。相关数据通过单元学习结束时调查

学习者获得, 主要用于进一步完善学习材料设计,实

现个性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

“作业的数量”主要考察作业能否促进学习进步?

作业的量是否足够? 相关数据通过单元学习结束时调

查学习者和指导教师获得,主要用于进一步完善学习

材料设计。

“作业的实践性”主要考察作业是否理论与实践

相联系。相关数据通过单元学习结束时调查学习者和

指导教师获得,必要时调查实践人员及专家,主要用

于进一步完善学习材料设计。

(2)面授阶段

“面授阶段”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主要

用于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及在线学习情况下无法解决的

困难。它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面授安排及实施、

课程的内部整合、学习过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师资的优

化组合及支持服务、后勤管理质量。

“面授安排及实施”主要考察面授课是否按计划举

行,具体包括:学习者人数、学习者的预先准备、教学安

排时间表、计划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课室和教学

设施以及存在问题。其数据获得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

面授结束时对老师的调查、归档的面授课资料、课程评

估结果以及同事的观察结果。其结果可以用于监控教

学过程、改进面授安排、改善学习场所、实现学习者的

个性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

“课程的内部整合”主要考察学习目标和预设的学

习方法是否符合面授课在整门课程中的功能、学习资

源的数量、哪些学习目标还有待深化而哪些不再需要深化、在自主学习阶段或作业阶段需要为面授课做好

哪些准备等。相关数据通过面授课结束时调查教师和

学生获得, 主要目的是解释清楚新课程中安排上的特

殊地方并改进面授安排。

“学习过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主要考察对学习过程

的认可度或满意度,包括:课程的理解度,理论与实践

的比例,学习方法多样化,所使用的学习资料、学习媒

体、学习资源,工作氛围与机会,学生提问和疑难。可在

面授课结束时调查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数据, 旨在改

进面授安排,实现个性化选择及个性化发展。

“师资的优化组合及支持服务”主要考察教师团队

能否胜任面授辅导工作、面授课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正

确、与整门课程的学习安排是否构成一体。相关数据在

面授课结束时调查教师获得, 用于改进教师的支持服

务成效。

“后勤管理质量” 主要考察面授期间学习者的住

宿、膳食和相关设施是否安排妥当。通过面授课结束时

调查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数据, 用于改善后勤管理的

质量保障

(3)在线学习阶段

在线学习阶段主要考察以下五个方面:技术质量、

信息获取、平台使用、在线辅导的质量、师资的整合和

支持。

“技术质量” 主要考察在线学习是否存在技术问

题,简言之,平台能否正常使用。评估数据来源自对所

负责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主要用于监控在线学

习过程。

“信息获取” 主要考察平台上的信息是否容易识

别,是否具有时效性。主要从学生中获取数据,用于监

控在线学习过程,改进课程平台。

“平台使用”将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a.学习者出于何目的用何方法来使用平台上的资

源, 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 通过在线辅导教师观察论

坛、记录和分析学生使用平台的数据来得到相关数据,

用于改进课程安排。在评估时要注意根据平台是用作

提供选修内容还是作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必然途径来区

分其重要性。

b.学生认为平台上提供的内容对他们的学习有多

大帮助?还有哪些遗漏?这部分数据通过课程结束时调

查学生获得,用于改进课程安排或平台。

“在线辅导的质量”主要考察课程安排中的学习辅

导与课程目标是否相符? 数据通过记录和评价教学干

预以及在课程结束或学习单元结束时调查辅导老师和

学习者来获取。其结果用于监控在线教学过程,实现个

性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评估时请注意,这里只是围绕

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应用, 即通过平台向学生提供指

导的质量的评估,平台的其他方面的评估不包括在内。

“师资的优化组合及支持服务”主要考察教师团队

能否胜任在线学习的辅导工作, 在线学习阶段的内容

和方法是否合适, 与整门课程的其他部分是否有机整

合。评估数据来自学期结束时对辅导老师的调查,用于

改进支持服务的成效。

3.考试准备

“考试准备”这个二级指标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

考察学生是否做好考试准备工作, 这方面的数据来源

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调查; 二是考察考试准备与学

习者真正的考试情况或考试体验在多大程度上相符,

这方面的数据来源于考试之后对学习者的调查。

(五)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这个一级指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

察:指导活动、指导结构、指导质量、指导师资的优化组

合和支持服务。

“指导活动”主要考察指导活动由谁来发起,对学

习中遇到的疑难教师是否有提示、何时给提出、是否还

有其他活动等几个方面。数据收集方式为根据事先制

定好的清单由指导人员及辅导老师来记录指导活动。

其作用是促进个体或组织的发展,改进学习材料、面授

过程和学习安排的质量。

“指导结构”主要考察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否充分。

其数据收集方法为以书面访谈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

学习者个人或小组展开调查, 并在课程结束时以结构

化访谈调查辅导老师。其结果用于改进课程安排及课

程开发。

“指导质量”主要考察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否及时反

馈,是否具备专业能力、理解能力和富有工作激情。通

过在学习模块结束后调查学生来获取相关数据。

“指导师资的优化组合和支持服务”主要考察教师

团队组合是否具备提供有效支持服务的前提,包括是否

考虑到课程和学习者的特征、是否考虑到课程的任务和

目标,对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的界定是否清楚、是否具有

可操作性等。评估数据通过调查辅导教师和教学人员

而获得,主要用于改进支持服务、提高支持服务的成效。

(六)课程效果

最后一个一级指标为课程效果, 它主要从三个方

面来考察:学习效果、学习者满意度、实践转化。

“学习效果”主要考察远程教育课程在多大程度上

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评估数据来自对学生作业的

评价, 对内部和外部考试结果的评价以及课程结束时对学习者的调查。

“学习者满意度”主要考察内容为学习者的期望是

否得到满足,结果是预料之外还是预想之中。评估数据

主要来自课程结束时对学习者的调查、辍学率的计算

以及对辍学者的调查。评估时注意结合第二个一级指

标“目标群体”中的子指标“动机”来综合评价。

“实践转化”主要考察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实践应

用效果的评价态度。主要通过课程结束时调查学习者

来获得,必要时对学习者进行后续调查。其作用是消除

新课程计划中的不确定性。评估时要注意学习者所从

事的职业及其以往的工作经历对结果的影响, 同时可

以参考第四个一级指标中的子指标“学习资源选择”。

三、特色与启示

通过对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的解读,可以发现,与我国的远程教育评估及网络教育

课程评估相比较, 德国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存在以下

特色:

1. 评估数据收集是贯穿整个远程教育过程的,从

远程教育课程规划直至学习结束, 必要时还要对学习

者进行追踪调查。

2.评估的目的是改进远程教育各个环节的工作质

量,从课程目标设置、宣传资料制作、学习过程监控等,

因此,侧重对学习与教学软环境的评估,较少对硬件环

境有规定性的技术指标要求。

3.数据收集方法多样化。根据评估内容的需要,在

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途径来获取相关数

据,因此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反映远程教育课程的概况。

4.从学习者及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开展调查和评估,

而不是从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来开展评估。不仅专门

设置了“目标群体”这个一级指标,而且在其他各个指标

及子指标的评估中,都强调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

5.强调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重视师资提供支持

服务的成效。但师资的学历、经历并未作为评估的硬性

指标。

6.以远程教育的实施过程为评估的重点,重视自

主学习、面授辅导和在线学习的有机组合。

7.对课程效果的评估不仅考察学习效果,还要调

查学生的满意度及学习的实践转化程度。

8.非常重视作业,把它作为监控学习过程的工具,

不仅考察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及质量, 还强调作业布

置在数量上的合理性和内容上应用性, 尤其强调作业

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从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对远程教育课程的评估应该本着全面质量管理

的理念,从课程效果而非学习效果出发,全面监控远程

教育的各个环节的质量, 尤其要重视远程教育的实施

中各个阶段的质量监控。

2. 应该以学习者及学习过程为中心来开展评估,

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成效。我国

当前的相关评估则更多是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出

发,以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为主,不考虑学习者的实际

情况,对教学行为的成效重视不足。

3. 强调自主学习、面授辅导和在线学习三者的有

机组合与衔接。当前我国网络教育从节约教育成本的

角度出发,过分强调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

对面授辅导的需要, 对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支持服务

不够重视,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电子化、视频化等同于支

持服务。

4. 要充分重视作业的功能, 把它作为监控学习过

程、促进学习进步的重要工具, 强调作业数量的合理

性、作业之间的衔接性、作业内容与实践的结合性。

5. 要多元化地收集远程教育课程的评估数据,把

课程评估作为远程教育过程监控的一个手段, 从不同

时间、不同人员处,用不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信息,综